Please wait a minute...
档案学研究  2023, Vol. 37 Issue (1): 18-24    DOI: 10.16065/j.cnki.issn1002-1620.2023.01.002
  基础理论研究 本期目录 | 过刊浏览 |
档案学视域下的数字记忆研究:历史脉络、研究取向与发展进路
张斌,李星玥,杨千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北京 100872
Digital Memory Research in Archival Perspective: Historical Lineage, Research Orientation and Development Path
ZHANG Bin,LI Xingyue,YANG Qian
School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全文: HTML    PDF(1022 KB)  
输出: BibTeX | EndNote (RIS)      
摘要: 

信息技术推动了档案记忆研究的发展,数字记忆成为档案学理论研究新的增长点。本文通过梳理档案学视域下数字记忆研究的历史脉络,发现其研究取向具体表现为记忆构建的阐释取向、基于档案管理的资源取向、记忆功用的知识取向和学科发展的融合取向,认为应转变资源取向的研究重点、强化知识取向的深层意义、注重阐释取向的可延展性和理顺融合取向的概念问题。

关键词 档案学数字记忆研究取向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promoted archival memory research, and digital memory has become a new growth point for archival theoretical research. By combing the historical lineage of archives' participation in digital memory research, it is found that the research orientation of digital memory in the archival perspective is specifically manifested in the interpretive orientation of memory construction, the resource orientation based on archival management, the knowledge orientation of memory function, and the fusion orientation of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It is necessary to shift the research focus of the resource orientation, strengthen the deeper meaning of the knowledge orientation, focus on the extensibility of the interpretation orientation, and rationalize the conceptual issues of the integration orientation.

Key wordsarchival science    digital memory    research orientation
出版日期: 2024-02-22
引用本文:

张斌, 李星玥, 杨千. 档案学视域下的数字记忆研究:历史脉络、研究取向与发展进路[J]. 档案学研究, 2023, 37(1): 18-24.
ZHANG Bin, LI Xingyue, YANG Qian. Digital Memory Research in Archival Perspective: Historical Lineage, Research Orientation and Development Path. Archives Science Study, 2023, 37(1): 18-24.

链接本文:

http://journal12.magtechjournal.com/Jwk_dax/CN/10.16065/j.cnki.issn1002-1620.2023.01.002      或      http://journal12.magtechjournal.com/Jwk_dax/CN/Y2023/V37/I1/18

[1] 冯惠玲, 连志英, 曲春梅, 等. 回顾与前瞻:“十三五”档案学科发展调查和“十四五”档案学重点研究领域展望[J]. 档案学通讯, 2021(1):4-15.
[2] 丁华东. 档案记忆观的兴起及其理论影响[J]. 档案管理, 2009(1):16-20.
[3] 冯惠玲. 拥有新记忆—电子文件管理研究[D].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 1997:15.
[4] 薛四新. 档案馆信息化与档案管理变革:数字记忆之思考[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5] 戚颖, 倪代川. 数字记忆:档案记忆观研究的新领域[J]. 山西档案, 2010(3):14-16.
[6] 冯惠玲. 档案记忆观、资源观与“中国记忆”数字资源建设[J]. 档案学通讯, 2012(3):4-8.
[7] 杨智勇. 由原始记忆走向智慧记忆—论档案记忆功能的历史演变及其未来趋势[J]. 档案学通讯, 2014(5):14-17.
[8] 冯惠玲. 数字时代的记忆风景[N]. 中国档案报,2015-11-19(3).
[9] 张雪威. 数字记忆,传承文明[J]. 北京档案, 2015(11):1.
[10] 徐拥军. 档案记忆观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8.
[11] 牛力. 数字时代的城市记忆研究[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0.
[12] 王新才, 徐欣欣. 国外档案学视阈下的个人数字存档对象及其对应中文词探析[J]. 档案学通讯, 2016(5):33-39.
[13] 谢笑, 王文韬, 谢阳群. 基于个人信息管理的全面数字记忆探析[J]. 图书馆, 2017(1):17-23.
[14] 周文泓. 我国网络空间中档案领域的缺位审视和参与展望—基于社交媒体信息保管行动的解析[J]. 档案与建设, 2019(9):13-17.
[15] [32] 周文泓, 代林序, 杨梓钒, 等. 基于数字记忆保存的网络信息存档实践进展研究及启示[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20(7):37-42,36.
[16] 加小双. 档案学与数字人文:档案观的脱节与共生[J]. 图书馆论坛, 2019(5):10-16.
[17] 赵生辉, 朱学芳. 数字社会记忆资源跨机构聚合机制研究[J]. 档案学研究, 2014(2):34-38.
[18] 牛力, 赵迪, 韩小汀. “数字记忆”背景下异构数据资源整合研究探析[J]. 档案学研究, 2018(6):52-58.
[19] 谭必勇, 陈艳. 社会记忆视野下数字档案资源建设的多元化路径探析[J]. 档案学通讯, 2018(1):62-66.
[20] 周文泓, 苏依纹, 代林序, 等. 进展与展望:面向数字记忆资源建设的网络信息存档[J]. 图书馆论坛, 2020(9):42-52.
[21] 李荆广, 郭秀艳. 记忆研究的功能取向[J]. 心理科学进展, 2009(5):923-930.
[22] 牛力, 刘慧琳, 曾静怡, 等. 数字时代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重新审视[J]. 档案学研究, 2019(5):67-71.
[23] 吕瑞花, 覃兆刿. 基于“活化”理论的科技名人档案开发研究[J]. 档案学研究, 2015(4):4-7.
[24] 牛力, 曾静怡, 刘丁君. 数字记忆视角下档案创新开发利用“PDU”模型探析[J]. 档案学通讯, 2019(1):65-72.
[25] [ [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M]. 袁杰,译.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231.
[26] 冯惠玲. 数字记忆:文化记忆的数字宫殿[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20(3):4-16.
[27] Liadh Kelly, Gareth J F Jones. Venturing into the labyrinth: the information retrieval challenge of human digital memories[C]// In Workshop on Supporting Human Memory with Interactive Systems, Lancaster,UK, 2007:37-40.
[28] 周耀林, 刘晗. 数字记忆建构:缘起、理论与方法[J]. 山东社会科学, 2020(8):50-59.
[29] 郑爽, 丁华东. 数字人文对档案记忆功能实现的启示[J]. 档案与建设, 2019(7):23-26.
[30] 冯惠玲. 数字人文视角下的数字记忆—兼议数字记忆的方法特点[J]. 数字人文研究, 2021(1):87-95.
[31] 闫静, 徐拥军. 后现代档案学理论的思想实质研究[J]. 档案学研究, 2019(4):4-12.
[33] 闫宏秀. 记忆何以创构未来—数据与记忆的未来指向[J]. 探索与争鸣, 2018(11):67-72,117.
[34] 赵跃. 大数据时代档案数据化的前景展望:意义与困境[J]. 档案学研究, 2019(5):52-60.
[35] 王丽华, 刘炜. 助力与借力:数字人文与新文科建设[J]. 社会科学文摘, 2022(2):15-17.
[36] 刘岩, 杨丽珠, 徐国庆. 预见:情景记忆的未来投射与重构[J]. 心理科学进展, 2010(9):1403-1412.
[37] 钱力成. 记忆研究的未来:文化和历史社会学的联结[J]. 南京社会科学, 2020(3):137-142.
[38] 夏翠娟. 构建数智时代社会记忆的多重证据参照体系:理论与实践探索[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22(5):86-102.
[39] 胡百精. 互联网与集体记忆构建[J].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14(3):98-106,159.
[1] 何永明, 归吉官, 张中华, 刘泽珊. 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审视中国档案学的理论自觉[J]. 档案学研究, 2023, 37(3): 43-49.
[2] 刘晗, 姬荣伟. 中国文化元典的数字记忆形态构建:需求、结构与路径[J]. 档案学研究, 2023, 37(3): 87-95.
[3] 邓君, 钟楚依, 胡程杰, 吕佳. 新文科背景下吉林大学档案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模式研究[J]. 档案学研究, 2023, 37(2): 50-58.
[4] 连志英, 徐拥军, 陈怡. 2022年中国档案学研究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基于对《档案学研究》《档案学通讯》的发文统计[J]. 档案学研究, 2023, 37(1): 12-17.
[5] 周文泓, 贺谭涛, 陈淑涵, 黄思诗. 计算档案学的建构空间研究——基于概念基础与实践表现的综合分析[J]. 档案学研究, 2023, 37(1): 25-34.
[6] 曲春梅,何紫璇. 概念、意义与实践:档案与数字人文的双向考察[J]. 档案学研究, 2022, 36(6): 10-17.
[7] 尹鑫. 中国特色档案学学科建设成果与发展路径探析[J]. 档案学研究, 2022, 36(6): 32-39.
[8] 李宗富,杨莹莹. “丈”用千年,“文”澄误传:王金玉中国档案史思想研究—谨以此纪念王金玉老师逝世二十周年[J]. 档案学研究, 2022, 36(6): 40-47.
[9] 梁继红. 从“附庸”到“独立”:中国现代档案学初步建立及其学科属性的历史分析[J]. 档案学研究, 2022, 36(3): 4-12.
[10] 刘晗, 周耀林. 参与式共建:少数民族数字记忆建构模式及实现策略[J]. 档案学研究, 2022, 36(3): 60-67.
[11] 张斌, 尹鑫. 论iConference 2021核心议题对中国档案学科发展的启示[J]. 档案学研究, 2022, 36(2): 102-109.
[12] 刘旭光, 张蕾. 致敬:档案先生[J]. 档案学研究, 2022, 36(2): 142-148.
[13] 王小云, 丁琬霖, 邓莉, 方华. 档案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思路[J]. 档案学研究, 2022, 36(2): 18-25.
[14] 李海涛, 杨晗. 40年来我国档案主管部门与档案社会组织关系分析[J]. 档案学研究, 2022, 36(1): 66-72.
[15] 周文泓, 代林序, 祁天娇. 新文科背景下计算档案学的发展策略研究[J]. 档案学研究, 2022, 36(1): 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