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首 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学术影响  |  收录情况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线办公系统  
 

期刊在线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摘要点击排行
   Email Alert
   RSS
  相 关 下 载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17年 26卷 4期
刊出日期:2017-04-15

综述
头颈部肿瘤
物理·生物·技术
腹部肿瘤
经验交流
指南
   
指南
369 中日医学科技交流协会热疗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放疗分会热疗专业委员会
中国肿瘤热疗临床应用指南(2017.V1.1)
热疗是继手术、放疗、化疗及生物治疗之后的第五种肿瘤治疗手段,亦是重要的肿瘤辅助治疗方法之一,临床应用无毒、安全,也称为绿色治疗。近年来,肿瘤的热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全国许多地市级医院甚至县级医院都普遍开展了肿瘤的热疗,并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目前国内外尚无肿瘤热疗的指南和规范,为了指导和规范肿瘤热疗的临床应用,更好地为肿瘤患者服务,特制定中国肿瘤热疗临床应用指南,就浅部热疗、深部热疗、全身热疗及体腔灌注热疗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程序与方法、注意事项、热疗的疗效评价及随访等进行了全面详细地阐述,供肿瘤热疗治疗领域同仁们参考。
2017 Vol. 26 (4): 369-375 [摘要] ( 1427 ) [HTML 1KB] [PDF 801KB] ( 0 )
头颈部肿瘤
376 孙学明,陈春燕,韩非,卢泰祥
基于IMRT的Ⅱ期鼻咽癌同期放化疗与单纯放疗远期疗效比较

目的 评价以IMRT为基础的不同治疗模式对Ⅱ期鼻咽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123例Ⅱ期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放疗81例,同期放化疗42例。Kaplan-Meier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检验。结果 全组5年OS、LRFS、DMFS、PFS分别为96.7%、94.7%、93.1%、87.8%。单纯放疗组与同期放化疗组相比,5年OS (98.7%:92.9%,P=0.569)、LRFS (94.8%:94.5%,P=0.770)、DMFS (94.5%:90.2%,P=0.408)、PFS (90.6%:82.2%,P=0.340)均无明显差异。T2N1期患者两组5年各项生存率仍无明显差异(P=0.929、0.967、0.917、0.492)。急性不良反应方面同期放化疗组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和放射性黏膜反应发生率明显升高(P=0.000、0.000、0.012、0.010),而两组晚期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P=0.823、0.622、0.113)。结论 对Ⅱ期患者同期化疗的加入并未改善患者预后,但急性不良反应明显增加。

2017 Vol. 26 (4): 376-379 [摘要] ( 1985 ) [HTML 1KB] [PDF 780KB] ( 0 )
380 魏嘉旺,黄蓉,余昕,王俏镟,肖巍魏,卢丽霞,高远红,常晖
3~4周期NACT对N2—N3期鼻咽癌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3~4周期新辅助化疗(NACT)对N2—N3期鼻咽癌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07—2010年间915例T1-4N2-3M0期鼻咽癌患者资料。以行3~4周期NACT者为观察组(NACT≥3组),行2周期NACT (NACT=2组)和未行NACT (NACT=0组,即同期放化疗组)作为对照组。按1:2:1比例以年龄、N分期、病理类型、NACT方案配对后,NACT≥3组、NACT=2组、NACT=0组分别有179、358、179例纳入生存分析。Kaplan-Meier法计算OS、DFS、RFS、DMFS,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分析,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NACT≥3组、NACT=2组、NACT=0组5年OS分别为89.4%、81.6%、73.7%(P=0.000),5年DFS分别为83.2%、69.8%、64.2%(P=0.000),5年RFS分别为86.0%、76.0%、69.3%(P=0.001),5年DMFS分别为86.6%、76.0%、68.3%(P=0.000)。3~4周期NACT是N2—N3期鼻咽癌OS、DFS、RFS、DMFS的保护因素(P=0.000、0.001、0.001、0.000)。结论 3~4周期NACT能显著改善N2—N3期鼻咽癌预后。

2017 Vol. 26 (4): 380-383 [摘要] ( 1776 ) [HTML 1KB] [PDF 849KB] ( 0 )
384 罗丽,沈群,刘峰,肖锋,席许平
FDG PET-CT对复发鼻咽癌疗效及预后评价研究
目的 评价FDG PET-CT显像对复发鼻咽癌疗效监测及其预后评估价值。方法 2008—2013年经病理或影像学确诊的92例复发鼻咽癌,按中国2008鼻咽癌临床分期标准再分期。Ⅰ、Ⅱ、Ⅲ、Ⅳ期分别为8、11、39、34例,其中复发T分期(rT1)、rT2、rT3、rT4期患者分别为10、11、38、33例。28例同时伴有颈淋巴结复发。所有患者均于疗前行全身或头颈部FDG PET-CT并接受放疗±化疗,分别分析SUVmax及临床各因素与临床预后关系。Kaplan-Meier法计算OS、DFS、LRFS、RRFS、DMFS,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3年OS、DFS、LRFS、RRFS、DMFS分别为33.6%、32.1%、32.8%、31.8%、33.7%。肿瘤SUVmax中位数为8.35(2.70~21.50)。与3年OS相关最佳截断点SUVmax为7.0,SUVmax≤7.0、>7.0患者3年OS分别为42.0%、28.3%(P=0.019)。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SUVmax、rN分期与OS相关(P=0.023、0.019、0.002),多因素分析显示SUVmax和rN分期是OS、DFS、DMFS影响因素(HR=1.68,P=0.045和HR=2.23,P=0.003;HR=1.67,P=0.042和HR=2.39,P=0.001;HR=1.77,P=0.025和HR=2.40,P=0.001)。结论 SUVmax可能是影响复发鼻咽癌OS、DFS、DMFS的有效预后因素。
2017 Vol. 26 (4): 384-389 [摘要] ( 1575 ) [HTML 1KB] [PDF 887KB] ( 0 )
腹部肿瘤
390 张宽,崔瑛,马生春,陈瑞,王振青,李富清
高原藏族人群肺癌放疗所致放射性肺损伤敏感性分析
目的 探讨高原藏族人群肺癌放疗所致RILI的相关因素。方法 2012—2016年间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的NSCLC患者共262例,其中世居海拔3000m以上高原藏族人群138例,非世居高原藏族人群或非藏族人群124例,所有患者行IMRT±化疗,且放疗后CT随访>6个月。对≥2级RILI患者分别就民族、年龄、性别、KPF评分、临床分期、是否联合化疗及有无吸烟史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并对两组人群分别就性别、吸烟史、有无同期化疗及不同放射剂量与RILI相关性进行分析。放疗剂量体积参数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精确概率法,各剂量体积参数相关性采用Pearson法,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因素分析。结果 262例NSCLC患者中民族、性别、KPS评分、有无吸烟史及MLD、V5、V20因素均与RILI相关(P=0.040、0.001、0.026、0.014、0.037、0.000、0.025)。进一步分析显示,仅吸烟史与人口组成相关(P=0.013),不同人群辐射剂量与RILI发生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 世居高原藏族NSCLC患者人群对放疗更易发生RILI。
2017 Vol. 26 (4): 390-393 [摘要] ( 1644 ) [HTML 1KB] [PDF 782KB] ( 0 )
394 沈文斌,高红梅,祝淑钗,李腾,李曙光,李幼梅,刘志坤,李娟,苏景伟
pT3N0M0期胸段食管鳞癌患者术后失败原因分析及其术后放疗思考

目的 探讨pT3N0M0期胸段食管鳞癌患者术后失败模式,并依据其失败模式讨论术后放疗意义及可行性。方法 对2007—2010年符合入组条件的227例pT3N0M0期食管癌术后患者进行回顾分析,主要分析其单纯手术后失败模式,同时结合相关研究来探讨pT3N0M0期胸段食管鳞癌患者术后辅助性放疗意义及适合人群。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OS、LR、DM并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治疗后出现胸腔内LR 58例(25.6%),DM 27例(11.9%),其中10例为LR+DM。单纯胸腔内纵隔淋巴结复发所占比率为50%(29/58)。单因素分析显示胸上段食管癌患者术后3、5年OS率低于胸中、下段患者(P=0.000),而其胸腔-区域复发率高于后两者(P=0.047);低分化鳞癌患者3、5年OS率低于中高分化鳞癌患者(P=0.005),而其DM率高于后者(P=0.000)。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不同病变部位、不同病理分化程度为患者OS的影响因素(P=0.014、0.010);病变部位为影响患者胸腔内LR的影响因素(P=0.046);不同病理分化程度为DM的影响因素(P=0.000)。结论 pT3N0M0期胸段食管鳞癌患者行常规胸腹两野根治术后胸腔内LR为其主要治疗失败模式,且胸上段食管癌高于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建议pT3N0M0期胸段食管鳞癌胸上段患者行术后放疗。

2017 Vol. 26 (4): 394-399 [摘要] ( 1514 ) [HTML 1KB] [PDF 892KB] ( 0 )
400 王修身,张羲茜,刘晓,卜珊珊,葛红
食管癌同步放化疗的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食管癌同步放化疗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2008—2015年符合入组条件的食管鳞癌患者135例。采用2DRT (56例)或3DRT (79例)技术60~64 Gy (1.8~2.0 Gy/次),同步化疗采用氟尿嘧啶+顺铂或紫杉醇+顺铂方案,分别在放疗的第1、5周给予。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OS、PFS率并Logrank检验及单因素分析,Cox模型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3、5年样本数分别为96、31、16例,OS率分别为74.0%、39.0%、28.6%,中位OS期为25个月;PFS率分别为57.3%、27.3%、16.6%,中位PFS期为15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放疗方式、M分期是影响OS和PFS的因素(P=0.006、0.000、0.032和0.017、0.004、0.000)。多因素结果显示临床分期、放疗方式是影响OS和PFS的因素(P=0.006、0.000和0.033、0.023)。结论 对于非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根治性同步放化疗应作为首选治疗方案,疗效和耐受性可。
2017 Vol. 26 (4): 400-404 [摘要] ( 1458 ) [HTML 1KB] [PDF 885KB] ( 0 )
405 郑苗丽,宋永文,冯勤付,陈应泰,翟医蕊,李明辉,房辉,张建伟,马攀,王成峰
IORT在不可切除局部晚期胰腺癌治疗中作用
目的 探讨电子线IORT在不可切除局部晚期胰腺癌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09—2014年本院行电子线IORT的不可切除局部晚期胰腺癌共167例患者的OS期、LR率、不良反应。IORT剂量10~20 Gy。术后12例体外照射、56例同步CRT、17例化疗。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检验差异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随访率100%。中位OS期10.3个月,2年OS率为22.0%。中位PFS 6.3个月,2年PFS率为9.9%。CSS期11.2个月,2年CSS率为23.6%。仅行IORT时,<15 Gy、15 Gy和>15 Gy的中位OS及1年OS率分别为6.2个月和10.0%、9.1个月和39.6%、22.2个月和74.4%(P=0.000)。术后辅助治疗模式中IORT+CRT的中位OS期11.6个月,生存最佳(P=0.033)。单因素分析显示IORT剂量、肿瘤大小和限光筒直径为影响预后因素(P=0.000、0.006、0.007),多因素分析显示IORT联合术后放疗、IORT剂量为影响预后因素(P=0.006、0.000)。结论 对于不可切除局部晚期胰腺癌,电子线IORT是安全有效治疗手段,避开胃肠组织前提下适当增加剂量可提高疗效,术后CRT可更好延长生存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2017 Vol. 26 (4): 405-409 [摘要] ( 1607 ) [HTML 1KB] [PDF 837KB] ( 0 )
410 涂剑楠,佐合拉古丽·木塔力甫,张洁,叶伟军,金华
宫颈癌术后IG-VMAT剂量学及不良反应研究

目的 比较宫颈癌术后图像引导VMAT (IG-VMAT)与固定野IMRT (FF-IMRT)的剂量学差异和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2013年间两家医院收治70例Ⅰ b—Ⅱ a期宫颈癌术后具有高危因素患者,均分为FF-IMRT与IGRT-VMAT组,比较两组患者靶区剂量和不良反应差异。结果 IG-VMAT组分次间x、y、z轴向摆位误差分别为(0.25±0.14)、(0.26±0.16)、(0.24±0.18) cm, 分次内的分别为(0.1±0.09)、(0.12±0.09)、(0.11±0.09) cm;x、y、z轴向外扩边界分别为0.75、0.84、0.78 cm。在相同处方剂量下IG-VMAT组适形度、治疗时间、机器跳数明显优于FF-IMRT (P=0.000)。IG-VMAT组膀胱、直肠和小肠Dmean、高剂量受照体积均低于FF-IMRT组(P=0.000)。IG-VMAT组急慢性胃肠道、泌尿系统及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 IG-VMAT不仅能在线实时调整摆位误差,且缩短治疗时间、降低OAR受量、减轻急慢性不良反应,适用于术后小肠位置下移者。

2017 Vol. 26 (4): 410-413 [摘要] ( 1684 ) [HTML 1KB] [PDF 826KB] ( 0 )
414 雷呈志,黄曼妮,徐英杰,安菊生,熊随阳,戴建荣,吴令英
多通道施源器用于晚期宫颈癌三维腔内放疗的剂量学研究
目的 探讨中晚期宫颈癌三维后装腔内放疗中三通道施源器的通道设计与OAR、靶区剂量间关系。方法 调取2015—2016年我院三维腔内治疗的15例中晚期宫颈癌数据,其中30次“阴道卵形两半球+宫腔管”的三通道施源器剂量参数纳入研究。在原靶区和OAR勾画、处方剂量不变基础上保留宫腔管单通道施源器,重新进行三维腔内照射设计的剂量参数作为对照组,配对t检验两组OAR剂量参数。结果 三通道、单通道施源器组直肠D2cc分别为(387.8±96.8)、(340.8±88.1) cGy;两组膀胱和乙状结肠D2cc分别为(443.2±87.5)、(719.4±243.0) cGy和(330.3±88.8)、(383.1±105.6) cGy。三通道组满足直肠(D2cc≤500 cGy)、膀胱(D2cc≤550 cGy)和乙状结肠(D2cc≤500 cGy)计划限量,单通道组膀胱和乙状结肠D2cc受量分别为大于和部分大于计划限量。单通道组膀胱和乙状结肠D2cc受量高于三通道组(P均<0.05)。结论 宫颈癌三维腔内放疗中“阴道卵形两半球+宫腔管”三通道施源器比宫腔管单通道可有效降低膀胱和乙状结肠受量,有利于计划优化和剂量实施。
2017 Vol. 26 (4): 414-418 [摘要] ( 1548 ) [HTML 1KB] [PDF 865KB] ( 0 )
419 王先良,吴俊翔,袁珂,冯玺,康胜伟,黎杰,李晓兰,王培
驻留点权重标准差与施源器位置不确定性对宫颈癌患者剂量影响分析

目的 研究三维后装中驻留点权重标准差与施源器位置不确定性对宫颈癌患者受量影响。方法 选取已完成治疗的根治性宫颈癌患者20例,均使用Fletcher施源器(Nucletron#189.730),基于原CT图像和结构信息,重新设定一组新计划,记录原计划和新计划中驻留点权重并计算驻留点权重标准差(DWSD),按照DWSD大小患者2个计划被分成高低两组,即LDWSD组(0.141~0.299)和HDWSD组(0.211~0.337),利用Oncentra® Brachy V4.3计划系统模拟Fletcher施源器中宫腔施源器,阴道施源器发生±1 mm位移时的剂量分布。统计CTV的D100、D90和V150,、膀胱、直肠、小肠的D0.1cc、D1cc和D2cc,分析DWSD与施源器位置不确定性对三维后装剂量的影响。结果DWSD越大,由施源器位置不确定性产生的剂量偏差就越大。当宫腔施源器、阴道施源器发生1 mm位移时,CTV的HDWSD组D100、D90、V150比LDWSD组分别高3.0%、23.8%、4.8%和0.5%、1.2%、5.2%,膀胱、直肠、小肠HDWSD组D0.1cc、D1cc、D2cc都高于LDWSD组,其中小肠最明显,分别高44.0%、22.8%、16.8%和10.3%、14.4%、12.4%。结论 宫颈癌三维后装计划的评估应考虑驻留点权重因素,可以减小由施源器位置不确定导致的剂量偏差。

2017 Vol. 26 (4): 419-422 [摘要] ( 1453 ) [HTML 1KB] [PDF 794KB] ( 0 )
物理·生物·技术
423 蒋璠,吴昊,张健,王坤,张辉,张艺宝
基于最优自动勾画的放疗计划剂量学评估

目的 从计算和测量层面评价MimMaestro最优自动勾画结果导致OAR受量误差。方法 利用240例鼻咽癌、乳腺癌和直肠癌数据建立Mim模板库完成76例相应部位CT数据OAR自动勾画,并从中各选出1例与原手工勾画结构最接近的“最优”病例。评价依据包括CI、适形均距(MDC)、体积差(Dv%)、相似系数(DICE)、敏感指数(Se. Idx)、包容指数(Inc. Idx)。基于自动勾画的OAR分别设计放疗计划使其表观DVH满足临床需求,然后评价该计划在计算与测量层面导致真实OAR受量的误差。配对t检验(正态分布)或秩和检验(非正态分布)差异。结果 76例自动分割与人工勾画结果不同(P<0.05),其中最优病例各器官DICE值为0.43~0.98,DICE>0.70的占73%(16/22)。由此导致OAR受量误差的理论值为(-1.15±15.94)%,95% CI为-8.21%~5.92%(平均剂量)和(-6.53±21.13)%,95% CI为-15.90%~2.84%(最大点剂量);实测值为(-2.43±24.52)%,95% CI为-13.30%~8.44%(平均剂量)和(-3.38±20.87)%,95% CI为-12.63%~5.87%(最大点剂量)。结论 在缺乏人工干预情况下,即使基于最优自动分割结果的放疗计划也无法直接满足临床需求。

2017 Vol. 26 (4): 423-428 [摘要] ( 1566 ) [HTML 1KB] [PDF 1027KB] ( 0 )
429 王振立,孙晓东,张耀文,刘瑞芳,朱青山,杜红玲,黄柏超,郑安平
食管癌患者螺旋断层治疗的摆位误差分析
目的 利用TOMO自带的MVCT图像引导系统,分析食管癌患者治疗摆位误差,指导计算CTV到PTV外扩间距。方法 随机抽取2016年间64例在我院接受TOMO治疗的食管癌患者,在每次摆位后行MVCT获得图像,并将其与定位时KVCT图像进行配准。记录患者在x、y、z轴平移和横截位旋转(roll)摆位误差并行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利用M= 2.5∑+0.7δ计算PTV的外扩间距。结果 颈段、胸上段、胸中段、胸下段的CTV-PTV外扩间距在x、y、z轴向略有不同;胸上段食管癌患者使用头颈肩膜固定在y轴向平均摆位误差低于体膜固定(P=0.000);体膜固定时第5、6周z轴摆位误差略小于前几周(P=0.036);3种图像配准模式得出的摆位误差相近(x轴P=0.868,y轴P=0.491,z轴P=0.169,roll方向P=0.985)。结论 食管癌患者摆位误差较大,TOMO自带的图像引导系统MVCT可以很大程度减少摆位误差,确保每次治疗精度。同时建议临床上在不同食管癌分段使用不同CTV-PTV外扩间距。胸上段食管癌患者建议使用头颈肩膜来固定。
2017 Vol. 26 (4): 429-432 [摘要] ( 1586 ) [HTML 1KB] [PDF 776KB] ( 0 )
433 刘潇,尹勇,王莉,卢洁,陈进琥
宫颈癌IMRT计划独立三维剂量验算的初步应用与探讨
目的 评估自动计划验证系统Mobius3D (M3D)在宫颈癌IMRT中进行独立三维剂量验算的可行性。方法 随机选取20例宫颈癌病例,将其分别在Pinnacle 9.2和Eclipse13.5计划系统中进行7个野均分IMRT计划设计,达到临床要求后将两套计划系统中优化计划分别导入M3D中。观察两套TPS在传输计划过程中ROI体积变化、靶区及OAR剂量计算差异,结合γ通过率评估M3D验算计划的精确性。结果 Pinnacle9.2传输至M3D中各ROI体积差异远远小于Eclipse13.5,其最大变化差异为0.22%±0.69%,Eclipse13.5中最大变化差异为3.50%±1.89%。M3D中显示两套TPS的靶区及OAR剂量计算值差异在±1%内,经过3D重新计算后Pinnacle9.2与M3D计算结果差异小于Eclipse13.5,但其平均差异均在±3%内。靶区和OAR的γ通过率均值>95%。结论 利用自动计划验证系统进行计划验证,过程方便快捷。目前可作为计划的二次检查应用,提高IMRT计划验算精确性。
2017 Vol. 26 (4): 433-436 [摘要] ( 1421 ) [HTML 1KB] [PDF 807KB] ( 0 )
437 廖雄飞,李厨荣,李宁山,黎杰,陈亚正,袁科,王培
自动和逆向3DCRT与逆向IMRT计划剂量学比较
目的 比较自动3DCRT、逆向3DCRT、逆向IMRT计划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选取2014—2015年间单一靶区肺癌10例和颅内肿瘤10例,经网络传输至RayStation4.5TPS。采用自动3DCRT、逆向3DCRT和逆向IMRT方法分别对20例病例进行治疗计划设计,3种PTV和OAR剂量体积限制条件一致、射野数相同,比较3种计划的等剂量分布、靶区和OAR剂量参数。采用多相关变量和双相关变量分布分析。结果 肺癌病例中IMRT计划D98%、D50%、D2%、CI和HI均优于逆向3DCRT和自动3DCRT计划(P=0.007、0.001、0.002、0.000、0.000);自动3DCRT计划的CI优于逆向3DCRT计划(P=0.000),3种计划中心脏D33、脊髓Dmax和D1 cm3、双肺的各参数受量均相近(P=0.702、0.237、0.163、0.739、0.908、0.832、0.886、0.722、0.429、0.840、0.702);颅内肿瘤病例中逆向IMRT和自动3DCRT计划的CI优于逆向3DCRT计划(P=0.002、0.034),其他靶区参数相近(P=0.648、0.783、0.256、0.931),3种计划全脑受量各参数相近(P=0.446、0.755、0.772、0.0266、0.440、0.290、0.939)。结论 单一靶区肺癌和颅内肿瘤病例中,与逆向3DCRT技术相比,自动3DCRT技术可提高靶区CI;与逆向IMRT技术相比,对OAR保护相近,考虑到3DCRT的简便性和低成本,自动3DCRT技术可以作为一种新放疗技术进行推广。
2017 Vol. 26 (4): 437-441 [摘要] ( 1370 ) [HTML 1KB] [PDF 1055KB] ( 0 )
442 庄永东,王彬,朱金汉,刘伯基,刘小伟,陈立新
医用直线加速器机载影像系统QC图像定量评估方法研究
目的 实现医用直线加速器机载影像系统QC图像质量的定量分析。方法 使用医科达iViewGT和XVI影像系统以及瓦里安aS1000和OBI影像系统,分别进行EPID的MV平片和CBCT的KV平片及三维影像质量检测。所用体模为Las Vegas、TOR18FG、Catphan504。通过对采集图像分析得到MV平片、KV平片及三维影像各个图像指标的定量结果。结果 给出了iViewGT和aS1000两种EPID对比度分辨率,并用定量值表示;给出了XVI、OBI系统KV影像验证片对比度分辨率定量结果,以及用以表征空间分辨率的MTF曲线。对XVI、OBI系统三维影像下噪声、均匀性、CT值一致性、对比度分辨率进行了定量分析,给出了用以表征空间分辨率的MTF曲线。结论 给出了一套完整的基于常用模体定量检测EPID和CBCT图像质量方法,为建立IGRT下规范图像质量QC制度提供了非常好的参考价值。
2017 Vol. 26 (4): 442-447 [摘要] ( 2142 ) [HTML 1KB] [PDF 909KB] ( 0 )
448 童婷婷,董丽杰,王莉
HPV分型及p53表达对宫颈癌放疗敏感性影响
目的 探讨宫颈癌患者中HPV分型及p53表达与放疗敏感性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4—2016年间宫颈癌患者80例,其中ⅠB+ⅡA期40例、ⅡB+ⅢA期40例。检测患者HPV的DNA的感染类型及p53的表达,采用单纯放疗方法对入选患者进行盆腔外和腔内照射,分析近期疗效与HPV分型及p53表达的相关性。χ2检验或Fisher's精确概率法检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ⅠB+ⅡA、ⅡB+ⅢA期放疗不敏感组(SD+PD)者p53阳性率分别为100%、100%,高于放疗敏感组(CR+PR)的80.0%、90.0(P=0.044、0.013)。p53的表达强度与放疗敏感性呈负相关(r=-0.427,P=0.000)。ⅠB+ⅡA、ⅡB+ⅢA期放疗不敏感组患者中HPV的DNA多重感染率多于单一亚型感染率,分别为65.0%、95.0%和35.0%、5.0%(P=0.004、0.003),放疗敏感性患者中HPV的DNA单一亚型感染率多于多重感染率,分别为85.0%、60.0%和15.0%、40.0%(P=0.004、0.003)。所有患者中HPV16的检出率最高为66.3%,放疗不敏感组患者中HPV18的检出率最高为60.0%。结论 p53高表达与宫颈癌放射抗拒有关,HPV的DNA多重感染的宫颈癌患者对放疗敏感性较差,HPV16是双重感染中最常见亚型,放疗后未缓解患者中以HPV18为主的多重感染检出率最高。
2017 Vol. 26 (4): 448-452 [摘要] ( 1751 ) [HTML 1KB] [PDF 805KB] ( 0 )
453 刘丽娜,王升,武亚晶,郭银,田彦明,王倩,黄欣,王祎,王军
NF-κB及下游通路与大鼠急性期放射性心肌纤维化相关性研究
目的 建立急性放射性心脏损伤大鼠模型,观察急性心肌组织炎症反应和纤维化等病理学表现,探讨NF-κB及其下游通路是否与心肌纤维化相关。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14只,完全随机法均分为对照组和照射组。照射组采用6 MV X线单次20 Gy经心前区照射构建放射性心脏损伤模型,照射后第14天应用HE染色观察心肌细胞及细胞间质形态学改变;Masson染色观察胶原纤维分布情况,并以CVF作半定量分析指标进行成组t检验。蛋白印记法及qPCR法分别检测大鼠心肌组织NF-κB基团成员p50、p65及其下游通路HIF-1α、CTGF、COL-1蛋白及mRNA表达量变化。结果 大鼠心脏局部照射后第14天,照射组较对照组心肌细胞水肿明显、排列紊乱,部分心肌细胞断裂、心肌细胞核轻度固缩、核染色加深,少量异形细胞核,心肌间质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增多。Masson染色显示胶原纤维广泛分布于心肌细胞间质,与对照组相比照射组大鼠心肌胶原明显增多,正常心肌细胞排列紊乱、有被胶原纤维替代的趋势。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照射组CVF明显高于对照组(22.05%:3.76%,P=0.003)。蛋白印记法及qPCR法结果显示心肌组织p50、p65、HIF-1α、CTGF、 COL-1蛋白表达及mRNA水平照射组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 急性放射性心脏损伤病理学表现为心肌细胞水肿、细胞间质大量炎症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增多、胶原纤维增多。其损伤机制可能与心肌组织NF-κB激活有关,同时放射线可引起其下游通路HIF-1α、CTGF在蛋白和基因水平表达上调,可能在放射性心肌炎症向纤维化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2017 Vol. 26 (4): 453-458 [摘要] ( 1374 ) [HTML 1KB] [PDF 981KB] ( 0 )
459 郭海娟,张伟,赵昕,侯华英,徐英,姜玉华
VPA-BSANPs对胶质瘤细胞系放射生物效应
目的 研究纳米VPA-BSANPs复合物对C6、U87胶质瘤细胞系的体外放射生物效应。方法 C6、U87细胞分别经不同浓度VPA、VPA-BSANPs作用12、24 h后MTT法检测群体细胞存活率,经不同浓度VPA、VPA-BSANPs联合X线0、2、4、6、8 Gy照射后克隆形成实验检测PE值,经不同浓度VPA、VPA-BSANPs作用12 h后X线0、4、8 Gy照射应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应用蛋白免疫印迹方法检测VPA、VPA-BSANPs对射线诱导细胞凋亡蛋白表达影响。多组均数检验方差齐性后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样本均数间进行t检验。结果 VPA、VPA-BSANPs对C6、U87胶质瘤细胞并无明显增殖抑制作用(P=0.328、0.920);VPA-BSANP联合照射的PE值明显低于VPA联合照射(P=0.000)。C6、U87细胞VPA-BSANPs联合照射的p53、Bax表达增加(C6细胞P=0.000、0.000和U87细胞P=0.010、0.002),Bcl-2表达降低(C6细胞P=0.008、U87细胞P=0.000)。Caspase-3激活片段仅见于VPA-BSANPs+照射、VPA+照射,且前者低于后者(P=0.004)。PPAR激活片段仅见于VPA-BSANPs+照射。结论 VPA-BSANPs可增加C6、U87胶质瘤细胞系放射生物效应,其机制与定向促进X线诱导的肿瘤细胞凋亡有关。
2017 Vol. 26 (4): 459-462 [摘要] ( 1485 ) [HTML 1KB] [PDF 829KB] ( 0 )
463 毛恺,丁肖华,武莉萍,毛宇径,张晨光,张立国,李军,陆江,胡红军
miR-181a靶向NRP1增强肺癌A549细胞放射敏感性观察
2017 Vol. 26 (4): 463-464 [摘要] ( 1189 ) [HTML 1KB] [PDF 819KB] ( 0 )
经验交流
465 赖建军,俞玉凤,李夏东,王佳浩,汪黎栋
医科达直线加速器Agility治疗头160片MLC故障检修一例
2017 Vol. 26 (4): 465-465 [摘要] ( 1267 ) [HTML 1KB] [PDF 683KB] ( 0 )
综述
466 孙士然,易俊林
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诊治现状及进展
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类少见的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鼻窦和口腔,5年生存率不到30%。目前治疗模式尚存争议。多数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术后放疗可以提高LC,但OS率未见明显获益。本文旨在加强对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认识,包括其临床特点、诊断、分期、治疗模式和疗效等。
2017 Vol. 26 (4): 466-469 [摘要] ( 1680 ) [HTML 1KB] [PDF 809KB] ( 0 )
470 韩玮,乔学英
A—N2期NSCLC治疗争议与进展

A期NSCLC 是一组异质性较高的疾病。治疗上存在一定的争议,尤其是ⅢA—N2期患者。本篇文章探讨了ⅢA—N2期NSCLC术前放疗或术后放疗能否提高患者生存,并评估了手术治疗的作用。

2017 Vol. 26 (4): 470-473 [摘要] ( 1269 ) [HTML 1KB] [PDF 795KB] ( 0 )
474 陈偲晔,王淑莲
乳腺癌放射性心脏损伤(RIHD)的评估和预防研究进展
放疗为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乳腺癌术后放疗存在心脏损伤的潜在风险。本文就放射相关性心脏损伤的概况、诊断与评价指标、危险因素、放疗的影响因素和有效防护措施进行综述。
2017 Vol. 26 (4): 474-480 [摘要] ( 2020 ) [HTML 1KB] [PDF 1459KB] ( 0 )
481 黄萍,张力元,杨红英,田野
电离辐射导致神经发生障碍的分子机制研究现状
随着放疗技术的发展,放疗已广泛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其中包括各种头颈部恶性肿瘤,如鼻咽癌、喉癌等等。手术、放化疗等多种方式的联合显著提高了治愈率,延长了肿瘤患者的生存期。然而随着放疗患者生存期的延长,部分患者出现了明显的认知障碍。电离辐射引起的认知障碍主要表现为海马依赖性认知功能下降,目前多认为与电离辐射抑制海马区神经发生有关,因此有必要深入了解电离辐射抑制神经发生的相关机制。本文对近年来有关电离辐射作用于神经发生的相关分子机制进行综述。
2017 Vol. 26 (4): 481-484 [摘要] ( 1438 ) [HTML 1KB] [PDF 806KB] ( 0 )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作 者 须 知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单位介绍信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合 作 单 位

 
 

访 问 统 计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2167号
版权所有 © 2010《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编辑部
地址:北京朝阳区潘学园南里17号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00021)
电话:010-67700737,87788294 Email: cjron@cmaph.org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