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首 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学术影响  |  收录情况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线办公系统  
 

期刊在线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摘要点击排行
   Email Alert
   RSS
  相 关 下 载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16年 25卷 6期
刊出日期:2016-05-24

综述
头颈部肿瘤
物理·生物·技术
腹部肿瘤
胸部肿瘤
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
541 郞锦义,王培,吴大可,钟海洛,卢冰,邓小武,王绿化
2015年中国大陆放疗基本情况调查研究
目的 为进一步了解当前中国大陆地区放疗基本情况,合理配置放疗人才及设备资源,有效促进中国放疗发展,中华医学会肿瘤放疗学分会进行了第7次调查。方法 2015年10月8日到2015年12月期间,专门成立放疗基本信息调查办公室,通过各省主委提供本省放疗单位、名单及联系方式,采用专用数据填报系统通过互联网完整、快速、高效的完成调查。结果 截至2016年1月20日(1)单位:1413家;(2)人员:52496人,其中放疗医师15841人(高级职称4824人)、技师8454人(高级职称260人)、物理师3294人(高级职称562人)、维修师938人(高级职称120人);(3)放疗设备:直线加速器1931台,60Co远距离治疗机96台,X刀171台,γ刀210台,近距离治疗机439台,X线模拟定位机1051台,CT 1353台,MRI 642台,MLC 978套,TPS 1922套,放疗网络974家;(4)质控设备:剂量仪1729台,电离室2143台,二维矩阵935台,三维剂量验证仪540台,三维水箱596台,仿真体摸844套,等效水体摸1168套;(5)治疗情况:病床数102171张(含综合医院肿瘤科病床),每日治疗76612人次,每年治疗919339人次。结论 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大陆地区近年来放疗单位、放疗人员和设备均呈明显增加,放疗单位及设备分布、放疗人员结构趋于合理,但局部地区仍存在放疗设备尚不能满足医疗需求、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等现实问题。
2016 Vol. 25 (6): 541-545 [摘要] ( 5889 ) [HTML 1KB] [PDF 772KB] ( 0 )
头颈部肿瘤
546 钱建军,孙彦泽,周钢,田野,陆雪官
T1-2期鼻咽癌RTOG推荐靶区与中国推荐靶区IMRT计划之间后组颅神经NTCP差异性分析
目的 通过研究T1-2期鼻咽癌IMRT中基于RTOG推荐靶区和中国靶区IMRT计划之间后组颅神经NTCP的差异,为鼻咽癌IMRT中后组颅神经保护提供剂量体积效应依据。方法 选取2013—2015年间T1、T2期鼻咽癌病例共20例,分别在其CT定位影像上勾画后组颅神经。根据RTOG0225推荐方法(RTOG靶区方法)和2010年中国鼻咽癌临床分期工作委员会推荐的靶区定义方法(中国靶区方法)勾画靶区和设计治疗计划,计算两种靶区定义方法之间后组颅神经受量及NTCP差异性。结果 RTOG靶区和中国靶区方法的左、右侧后组颅神经受量Dmax分别为(7450±273)、(7294±309) cGy和(7361±160)、(7190±395) cGy (左、右侧P=0.018、0.042);Dmean分别为(6735±285) 、(6660±333) cGy和(6446±429) 、(6299±467) cGy (左、右侧P=0.000、0.000);NTCP分别为(60±10)%、(57±13)%和(51±15)%、(45±17)%(左、右侧P=0.000、0.000)。结论 鼻咽癌IMRT中将后组颅神经作为常规OAR来精确勾画并进行剂量评估和NTCP预测是可行的;后组颅神经的NTCP与其靶区接受剂量和受照体积密切相关;中国靶区方法的后组颅神经受量和NTCP都明显小于RTOG靶区方法。
2016 Vol. 25 (6): 546-551 [摘要] ( 3650 ) [HTML 1KB] [PDF 752KB] ( 0 )
552 徐亮,田野,徐莹莹,钱建军,朱雅群,范秋虹,张力元,赵丹蕾,沈钧康
应用短暂味觉刺激后DWI评价放疗前后涎腺功能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短暂味觉刺激后DWI评价鼻咽癌患者放疗前后主涎腺功能改变的价值,分析ADC值与其他评价方法间的相关性。方法 2010—2014年对30例鼻咽癌患者在放疗前后行味觉刺激后动态DWI检查,分析各涎腺ADC值变化曲线特点。配对t检验放疗前后ADC峰值时间、静息ADC值、刺激后最大ADC值、最大ADC增加率差异。Pearson分析各涎腺ADC值与唾液流率、放疗后各涎腺ADC值与CTCAE分级和可视模拟分级法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放疗前后各涎腺的ADC值均于味觉刺激后第1次扫描(30 s)达峰值。放疗后各涎腺静息ADC值、刺激后最大ADC值均显著高于放疗前(P值分别为0.000、0.000、0.000和0.001、0.000、0.000)。放疗前后各涎腺刺激后最大ADC值增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213、0.122、0.839)。放疗前颌下腺静息ADC值与全腺体唾液流率间有相关性(r=0.364,P=0.048)。结论 短暂味觉刺激后DWI可以有效显示鼻咽癌放疗后各涎腺ADC值动态变化特点及与放疗前差异,在评价涎腺功能减退及动态监测涎腺功能变化方面具有很大潜力。
2016 Vol. 25 (6): 552-556 [摘要] ( 3564 ) [HTML 1KB] [PDF 1327KB] ( 0 )
557 张彪,贾鹏飞,汤乐民
头颈部肿瘤ART体积和剂量比较: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目的 对头颈部肿瘤放疗ART靶区与OAR体积和剂量变化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说明ART在治疗中作用。方法 文献检索纳入相关研究,分析指标原发肿瘤(GTV-T、GTV-N)与腮腺体积;靶区D95 Dmean,同、异侧腮腺(I-PG、C-PG)Dmean,脊髓、脑干Dmax结果 17个研究336病例纳入Meta分析。原发肿瘤与腮腺体积变化明显,GTV-T、GTV-N、I-PG第15—20天及第20天后体积显著减小(P<0.05),C-PG第20天后显著减小(P=0.004)。实际剂量分析,原发肿瘤D95、Dmean无变化,脊髓Dmax第20—25天增加2.26 Gy (P=0.000),脑干Dmax第20天前无显著变化(P=0.090),第25天后增加1.78 Gy (P=0.020),I-PG Dmean第20—25天增加2 Gy (P=0.000),C-PG Dmean第20天前增加,第25天后无显著变化(P=0.110)。ART剂量分析,脊髓、脑干Dmax均下降(MD=-2.15,95% CI为-3.12~-1.18,P=0.000;MD=-2.20,95% CI为-3.32~-1.09,P=0.000),I-PG Dmean下降约3.5 Gy,敏感性分析显示C-PG Dmean结果不稳定。结论 原发肿瘤、腮腺体积显著变化,脊髓、脑干Dmax,腮腺Dmean实际剂量显著增加,GTV-T、GTV-N剂量变化不明显,ART能很好保护OAR剂量要求,对同步放化疗局部晚期头颈部肿瘤患者第15—20天及第25天左右实施ART计划可能获得较好剂量增益。

2016 Vol. 25 (6): 557-564 [摘要] ( 3794 ) [HTML 1KB] [PDF 1571KB] ( 0 )
胸部肿瘤
565 王澜,李晓旭,韩春,刘丽虹,孔洁,朱龙玉,张安度,高超,李晓宁,田华,任雪姣
食管癌长期生存患者临床特征及治疗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对食管癌精确放疗长期生存者临床特征及治疗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寻找生存获益条件,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2003—2009年对913例接受3DRT的食管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长期生存组(生存期≥60个月)和非长期生存组临床特征、放化疗相关因素、不良反应和近期疗效并做预后分析。χ2检验组间资料可比性,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法检验,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长期生存者217例,非长期生存者696例。两组在性别、肿瘤部位、病变长度、横径、周围浸润、非手术分期、GTV存在差异(P=0.010、0.002、0.000、0.000、0.000、0.000、0.000)。1、3、5、7、9年OS率分别为72.5%、35.3%、25.8%、19.1%、13.9%,中位生存期21个月。长期生存组患者放疗疗程相对较短,GTV D100、D95明显高(P=0.024、0.024)。长期生存组内更多患者接受了同期化疗,急性食管炎程度较重(P=0.018),但无极重度肺炎发生,近期疗效较好(P=0.000)。处方不足60 Gy者生存状况较差(P=0.027),同期放化疗者生存状况较好(P=0.076)。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部位、非手术分期、GTV、化疗周期数、近期疗效为预后影响因素。结论 食管癌非手术治疗预后影响因素复杂,就诊时疾病进展期别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预后,同时接受≥60 Gy 3DRT、优异的治疗计划质量、同期化疗、较好的肿瘤治疗反应均为生存获益因素。
2016 Vol. 25 (6): 565-570 [摘要] ( 3336 ) [HTML 1KB] [PDF 1277KB] ( 0 )
571 康静静,惠周光,肖泽芬,王小震,梁军,吕纪马,周宗玫,冯勤付,陈东福,张红星,王绿化,殷蔚柏
食管癌术后放疗同步紫杉醇+奈达铂方案化疗的初探

目的 评估食管鳞癌术后IMRT同步紫杉醇+奈达铂每周方案化疗的安全性和初步疗效。方法 2010—2013年共52例患者入组。IMRT临床靶区包括瘤床+相应高危淋巴引流区,放疗总剂量为50~60 Gy,2.0 Gy/次,5 次/周;同步化疗奈达铂25 mg/m2第1天+紫杉醇45~50 mg/m2第1天,放疗期间每周重复。不良反应评价采用CTCAE 4.0标准,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结果患者治疗耐受性较好,51例(98%)按既定方案完成放疗,化疗中位周期数为4个,42例(81%)完成≥3周化疗;不良反应以1—2级为主,3级主要为白细胞下降(29%)、放射性食管炎(10%)和吻合口狭窄(4%),1例患者(2%)出现5级消化道出血。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8.7个月,1、2、3、4年OS率分别为83%、64%、51%和38%。总复发率为46%,其中LRR率为15%,DM率为37%。结论 食管鳞癌术后IMRT同步紫杉醇+奈达铂每周方案化疗安全有效,值得开展大规模前瞻性随机分组研究。

2016 Vol. 25 (6): 571-575 [摘要] ( 3702 ) [HTML 1KB] [PDF 345KB] ( 0 )
576 王春兰,苏胜发,欧阳伟炜,马筑,李青松,王羽,栗蕙芹,卢冰
器官和病灶联合定义寡转移Ⅳ期NSCLC原发灶三维根治剂量放疗的意义——PPRA-RTOG 003再分析

目的 分析器官和病灶联合定义寡转移Ⅳ期NSCLC原发灶3DRT剂量及其相关因素对生存的影响。方法 定义单器官和2个器官中每器官1个转移病灶为寡转移,共115例,分析剂量及相关因素与总生存的关系, 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并Logrank检验,Cox回归模型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15例中位生存期(MST)为14个月,1、2、3年OS率分别为55.7%、18.3%、11.5%。原发灶剂量≥和<63 Gy的OS比较,全组、2周期化疗获益、放化疗获益MST延长,分别为17个月和13个月(P=0.046)、17个月和13个月(P=0.037)、18个月和14个月(P=0.022);转移灶放疗、原发灶有效有延长生存的趋势,MST均为17个月和13个月(P=0.055和P=0.065);4~6周期化疗的MST为16个月和13个月(P=0.165)。放化疗有效、原发灶体积<120.1 cm3、治疗后KPS改善比无效、大体积、KPS降低患者的MST延长(15个月比12个月,P=0.036;17个月和11个月,P=0.002;14个月和10个月,P=0.031)。多因素分析原发灶剂量和体积(P=0.020和P=0.001)、治疗后KPS变化(P=0.021)显著影响生存。结论 联合器官和病灶定义的寡转移Ⅳ期NSCLC化疗同期原发灶根治剂量放疗的生存期显著延长,原发灶体积、治疗后KPS是影响生存的独立预后因子。

2016 Vol. 25 (6): 576-580 [摘要] ( 4012 ) [HTML 1KB] [PDF 407KB] ( 0 )
581 李兴德,赵瑾,刘明,翟福山,朱正飞,张明云,韩立杰,赵悦,王明
CT图像下胸段食管癌下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及放疗靶区探讨
2016 Vol. 25 (6): 581-582 [摘要] ( 3220 ) [HTML 1KB] [PDF 226KB] ( 0 )
腹部肿瘤
583 钟秋子,李高峰,修霞,高鸿,徐勇刚,吴钦宏,李明,赵婷
前列腺癌根治术后IGRT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前列腺癌根治术后辅助性及挽救性放疗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同时对PSA变化水平和意义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分析2008—2015年间收治的前列腺癌根治术后行放疗患者58例资料(IGRT 50例,IMRT 8例),辅助性放疗21例,挽救性放疗 37例。前列腺精囊95%PTV中位处方剂量为74 Gy,盆腔95%PTV中位处方剂量为50 Gy。Kaplan-Meier方法计算生存率,Pearson法行相关分析。结果 中位随访36.2个月。3年BRFS率为82%,3年OS率为96%。全组PSA放疗后降至最低点的中位时间为3个月,平均值为0.04 ng/ml。辅助性放疗前PSA中位数0.034 ng/ml,手术至放疗中位时间5.4个月,放疗后PSA降至最低点平均需4.6个月。挽救性放疗前PSA中位数0.540 ng/ml,手术至放疗中位时间69.7个月,放疗后PSA降至最低点平均需9.4个月。1、2级急性泌尿生殖和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5%、2%和30%、8%;1、2级晚期泌尿生殖和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16%和9%、3%。直肠D50与早晚期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明显相关(P=0.012、0.026)。结论 辅助性放疗比挽救性放疗PSA降至最低点时间短,二者早期晚期不良反应小。
2016 Vol. 25 (6): 583-587 [摘要] ( 3499 ) [HTML 1KB] [PDF 354KB] ( 0 )
588 江涛,曾昭冲,杨平,胡永
无法切除局限于肝内的肝细胞肝癌HT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HT对局限于肝内的肝细胞肝癌的安全性,并与3DCRT疗效比较。方法2011年6月对35例未手术切除的局限于肝内且无远处转移和癌栓的肝细胞肝癌患者接受HT大分割治疗,单次剂量从2.4 Gy递增至5.0 Gy,单次中位剂量为3.2 Gy,中位剂量50.0 Gy;同期45例接受3DCRT常规分割放疗患者,中位剂量54.0 Gy。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临床疗效和生存期。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法检验,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两组不良反应相近(要为消化道反应、肝功能损害和血液系统毒性,P=0.293~0.664)。HT和3DCRT的OR率分别为60%和33%(P=0.024),DC率分别为94%和89%(P=0.459),1、2、3年OS率分别为97%和80%(P=0.025)、81%和55%(P=0.008)、67%和50%(P=0.043)。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8 cm (P=0.005)、放疗前行动脉栓塞化疗(P=0.000)及接受HT (P=0.002)者将在生存中获益。结论 无法切除局限于肝内的肝细胞肝癌患者HT显示精确治疗优势,在不增加不良反应同时大分割放疗缩短放疗时间,延长患者生存期。
2016 Vol. 25 (6): 588-592 [摘要] ( 3432 ) [HTML 1KB] [PDF 482KB] ( 0 )
593 刘风华,胡艳,沈培佩,刘晓倩,谢玉环,朱雅群,蒋国勤,朱旬,田野
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发病情况及危险因素前瞻性队列研究

目的 明确乳腺癌患者术后2年内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对157例初诊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进行随访,采用诺曼问卷和周径测量法分别在术前和术后1、3、6、12、18、24个月评估患者上肢体积变化情况,计算淋巴水肿发病率。并以周径测量法结果为基础行Logrank单因素分析和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有效数据141例,术后1、3、6、12、18、24个月诺曼问卷调查的发病率分别为3.5%、9.2%、13.5%、24.8%、28.4%、30.5%,周径测量法结果为1.4%、3.5%、9.2%、20.6%、27.0%、27.7%。术后24个月39例淋巴水肿患者中31例为轻度水肿。腋窝淋巴结清扫(HR=13.58,95% CI∶2.17~85.00)、放疗(HR=3.54,95% CI∶1.13~11.07)、改良根治术(HR=2.19,95% CI∶1.07~4.49)、腋窝淋巴结清扫数目(HR=1.11,95% CI∶1.05~1.16)是危险因素。结论 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在术后2年内发病率逐渐上升,尤以第1年为甚。腋窝淋巴结清扫、放疗、改良根治术和腋窝淋巴结清扫数目为危险因素。

2016 Vol. 25 (6): 593-597 [摘要] ( 3137 ) [HTML 1KB] [PDF 420KB] ( 0 )
598 姜晓勃,钟庆初,黄群峰,刘金迪,姚文燕,陈翠,杨鑫,许森奎,伍建华,林承光
盆腔肿瘤放疗中膀胱充盈一致性初步研究

目的 利用B超膀胱容量测量仪(BS)寻找简单、易行方式对盆腔肿瘤患者放疗过程中保持相对稳定尿量,在体位固定、CT扫描、计划设计、放疗实施时膀胱充盈程度保持一致的方法。方法 让2013—2014年收治的66例盆腔肿瘤放疗患者排空膀胱后立即饮水500 ml,用BS分别测量4个时间节点的膀胱容量。对放疗前62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单盲试验,排空膀胱后饮水500 ml,等待主观感觉尿急。第1组对42例患者进行口头交代憋尿,患者主诉“尿急”时进行膀胱容量测量并记录尿量。第2组告知20例患者尿量需达到计划设计时的标准,用BS监测是否达标。结果 从排空到主观感觉尿急的时间集中在0.5~1.5 h,主观感觉尿急时测得的尿量在30~500 ml。第1组主诉尿急时膀胱容量与计划设计时膀胱容量差异为30.6%。第2组膀胱容量差异为12.6%。结论 利用BS监测膀胱容量,指导患者形成稳定的尿急感受并达到与计划设计时相接近的膀胱容量,可以保持膀胱稳定的充盈程度。

2016 Vol. 25 (6): 598-601 [摘要] ( 3556 ) [HTML 1KB] [PDF 355KB] ( 0 )
物理·生物·技术
602 于哲,吴家昌,张明华,周勇,范清宇
微波消融治疗骨肉瘤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的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是否经微波消融导致肿瘤细胞死亡引起免疫原性肿瘤抗原释放,从而诱导肿瘤特异性免疫反应。方法 3种分别来源于小鼠、大鼠和人类骨肉瘤细胞系作为微波消融模型。在体外消融和原位消融过程中,通过对不同灭活时间及不同实验组设计,检测具有免疫原性分子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将经体外消融的肿瘤细胞或上清液作为肿瘤疫苗,再植入荷瘤动物模型后,肿瘤细胞生长得到了显著抑制。该效应的产生与疫苗诱导的特异性CD8(+) T细胞密切相关。效应细胞作用的发挥是通过释放IFN-γ和TNF-α细胞因子来实现,该过程又启动了Fas/FasL介导的细胞凋亡机制。结论 本研究表明经微波消融处理的骨肉瘤细胞可用于诱导特定的抗肿瘤免疫效应。微波原位消融技术联合免疫治疗可望为那些因对化疗不敏感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

2016 Vol. 25 (6): 602-608 [摘要] ( 3263 ) [HTML 1KB] [PDF 2978KB] ( 0 )
609 彭应林,游雁,韩非,胡江,王明理,邓小武
ABAS软件勾画OAR临床前测试重要性研究

目的 对基于模板自动分区(ABAS)算法的图像勾画软件进行临床前测试,评估鼻咽癌放疗计划OAR勾画精度,为确定临床应用条件提供依据。方法 以放疗医师在22例鼻咽癌患者放疗计划CT图像上手工勾画的OAR结构为评价标准,分别对ABAS软件两种算法(General和Head/Neck)自动勾画的OAR进行以下测试:(1)每1例患者均拷贝1套图像,以原图像上手工勾画的轮廓为模板在拷贝图像上自动勾画,考察自动勾画对模板的还原能力;(2)以1例患者图像上手工勾画的轮廓为模板,对其余患者图像进行自动勾画,考察采用单一模板对不同患者图像自动勾画的准确度。评价指标包括各OAR的DSC、Vdiff、DSC与勾画体积相关性,以及自动勾画加手工修改与单纯手工勾画的耗时差别。Wilcoxon符号秩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Head/Neck算法对模板还原能力优于或相当于General算法,自动勾画DSC与所勾画结构体积大小呈正相关(rs=0.879、0.939)。还原测试中体积>1 cm3器官自动勾画的DSC>0.8。使用Head/Neck算法基于单一模板的自动勾画中,脑干、颞叶、腮腺、下颌骨的DSC和Vdiff平均值分别为0.81~0.90和2.73%~16.02%,颞颌关节和视交叉DSC为0.45~0.49。应用自动勾画加手工修改比单纯手工勾画可以节省68%时间。结论 临床前测试可以确定ABAS算法在特定临床应用条件的准确度和适用范围,所测试软件可帮助提高鼻咽癌放疗计划OAR勾画效率,但不适用于较小体积器官的勾画。

2016 Vol. 25 (6): 609-614 [摘要] ( 3739 ) [HTML 1KB] [PDF 1339KB] ( 0 )
615 白飞,石梅,李捷,张丽华,许林
盆腔肿瘤精确放疗中自制辅助装置应用研究
目的 利用瓦里安机载CBCT研究自制辅助装置在体模固定盆腔肿瘤放疗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盆腔肿瘤患者50例,按照入组顺序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研究组采用热塑体模和自制辅助装置加以固定,对照组用热塑体模固定。放疗前行CBCT扫描并在线匹配,得出左右﹑上下﹑前后方向摆位误差。组间比较行成组t检验。结果 研究组患者左右﹑上下﹑前后方向摆位误差分别为(1.56±1.00)﹑(1.60±1.29)﹑(1.36±1.00) mm,对照组的分别为(1.76±1.33)﹑(2.76±1.69)﹑(1.92±0.91) mm (P=0.551、0.009、0.043)。结论 自制辅助装置解决了体模固定在上下方向上误差,也可解决患者不自主的下肢活动的问题。
2016 Vol. 25 (6): 615-617 [摘要] ( 3404 ) [HTML 1KB] [PDF 862KB] ( 0 )
618 张若辉,迟子锋,白文文,樊晓妹,李润霄,刘丹,韩春
Monaco TPS中两种治疗床模型的比较

目的 在Monaco TPS中分别采用均匀电子密度(模型A ED=0.25)和两层非均匀电子密度(模型B FD=0.5和foam core=0.1)构建iBEAM evo Extension415治疗床模型,比较哪种模型可更好量化治疗床对放疗剂量影响。方法 将模体放置在治疗床中间,电离室放置在模体等中心,在10cm×10cm 射野下采用6 MV光子线机架从180.0 °~122.8°每间隔10°测量其衰减系数。以实际测量衰减值为参考值,在Monac TPS 中通过调整相对电子密度值确定治疗床模型值。对模型A和模型B分别通过最小计算网格(2mm)和最大计算网格(5 mm)模拟结果评估治疗床模型构建的精确性。结果  不引入治疗床模型时测量和计算的剂量偏差最大可达4.01%,采用2.5 mm 计算网格进行计算时,测量和计算平均绝对剂量差由无模型时的2,.80%、2,87%分别减少至模型A 的0.61%、0.84%和模型B 的0.71%、0.92%。结论  在Monaco TPS中采用均匀电子密度治疗床模型,对不同机架角度不同计算网格下计算值和测量值有更好一致性,在计划设计时可以精确构建治疗床对剂量的衰减。

2016 Vol. 25 (6): 618-621 [摘要] ( 3337 ) [HTML 1KB] [PDF 583KB] ( 0 )
622 王坚,倪昕晔,倪新初,于静萍,孙威,聂斌,李毅,孙志强,李栋庆,汪建林,孙苏平
自制脚部固定器在下肢肿瘤等放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自制脚部固定器在下肢肿瘤等放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1例患者下肢放疗时应用脚部固定器定位固定,放疗中每周拍摄验证片,通过验证片和模拟定位片或计划系统生成的数字重建影像比较分析摆位误差。配对t检验差异。结果 患者上下、前后、左右方向摆位误差分别为(2.39±2.21)、(0.22±2.73)、(0.20±2.71) mm,上下方向偏移较前后、左右方向大(P=0.000、0.000)。结论 下肢肿瘤等放疗中应用脚部固定器具有良好准确性和重复性,值得推广。
2016 Vol. 25 (6): 622-624 [摘要] ( 3547 ) [HTML 1KB] [PDF 747KB] ( 0 )
625 孙小扬,杨波,庞皓文,张广鹏,张静,陈仁金,吴敬波
利用验证计划数据分析不同机器与计划中心点重合性
目的 根据调强验证计划的通过率数据,研究两台加速器的机器中心与计划中心的重合性。方法 选取美国瓦里安加速器调强验证计划21例,瑞典医科达加速器调强验证计划20例,采用的通过标准为3 mm/3%。测量计划中心位置在x、y轴向上分别移动-2、-1、0、1、2 mm时的γ通过率,拟合二次曲线求解γ通过率最大时两台加速器分别在x、y轴上的取值。χ2检验γ0通过率差异。结果 γ-2、γ-1、γ0、γ1、γ2通过率平均值x轴向瓦里安加速器分别为(92.56±3.27)%、(96.53±1.82)%、(96.13±1.41)%、(90.14±2.87)%、(82.28±4.69)%,医科达加速器分别为(94.82±2.04)%、(97.05±2.02)%、(98.38±1.33)%、(97.96±1.44)%、(94.49±2.34)%;y轴向瓦里安加速器分别为(90.10±4.64)%、(94.87±2.88)%、(95.89±1.57)%、(92.39±3.42)%、(85.62±7.49)%,医科达加速器分别为(90.58±5.25)%、(96.17±3.14)%、(98.27±1.34)%、(97.71±1.63)%、(94.29±3.84)%。两台加速器γ0通过率相近(P=0.332)。γ通过率最大时x、y轴向瓦里安加速器分别取值-0.65、-0.30 mm,医科达加速器分别取值0.01、0.30 mm。结论 同一计划系统中不同加速器实际射野中心点与计划中心点的重合不同,应该在临床工作中予以重视。
2016 Vol. 25 (6): 625-627 [摘要] ( 3286 ) [HTML 1KB] [PDF 402KB] ( 0 )
628 王英杰,王顺金,龚良庚,吴海龙
急性放射性肠炎模型研究——两种造模方法的对比与评价
目的 探索可靠的急性放射性肠炎造模方法及判断造模成功的标准。方法 98只大鼠随机分为7各组,即正常对照A组、分次给量B组(4 Gy/次3次)、分次给量C组(4 Gy/次4次)、分次给量D组(4 Gy/次5次)、单次给量E组(12 Gy/次1次)、单次给量F组(16 Gy/次1次)、单次给量G组(20 Gy/次1次)。腹部照射,观察照射后大鼠体重、排便等的改变。照射后第3~5天行MR,第4天解剖测水肿小肠长度、采血测内毒素、取小肠标本观察病理改变。组间比较行成组t检验。结果D、E、F和G组照射后发生不同程度腹泻,且内毒素检测结果为阳性。水肿小肠长度占比D组比C组增高(P=0.00),E组与D组相近(P=0.46)。E组、F组与G组MRI见肠管扩张积液,F组与G组腹腔内见片状积液信号。F组与G组小肠发生不同程度坏死,照射后14 d内全部死亡。结论 当照射剂量为33~46 Gy (BED)时,单次给量与分次给量两种造模方法均可成功复制急性放射性肠炎模型,但后者更利于把控。
2016 Vol. 25 (6): 628-633 [摘要] ( 3198 ) [HTML 1KB] [PDF 2787KB] ( 0 )
634 武鑫,郑婉君,李琳,高剑峰
不同疗程电针对X线照射小鼠行为学影响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疗程电针干预百会、风府和双侧肾俞穴位对X线照射模型小鼠行为学的影响。方法 将30日龄C57BL/6J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X线照射模型组(8 Gy)(简称模型组)、电针1组(1周疗程)、电针2组(2周疗程)、电针3组(3周疗程),每组10只。采用8 GyX线照射小鼠构建放射性脑损伤模型并进行电针治疗。旷场实验和Morris水迷宫实验测试小鼠认知和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成组t检验差异。结果 旷场实验模型组小鼠比对照组的垂直运动、水平运动次数和修饰次数显著减少(P=0.032、0.029、0.028);电针2组和电针3组小鼠比模型组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次数显著增加(P=0.001、0.017、0.000)。Morris水迷宫实验模型组小鼠比对照组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显著下降,表现为潜伏期显著延长(P=0.023),穿越目的象限次数和停留时间显著减少(P=0.046、0.017);电针2组和电针3组小鼠比模型组的潜伏期明显缩短(P=0.001、0.001),穿越目的象限及停留时间显著增加(P=0.049、0.007、0.031、0.009)。结论 不同疗程电针干预(百会、风府和双侧肾俞)能显著改善X线照射模型小鼠的认知及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其中电针干预2周及3周的效果最明显。
2016 Vol. 25 (6): 634-637 [摘要] ( 3208 ) [HTML 1KB] [PDF 451KB] ( 0 )
638 李润霄,樊晓妹,曹彦坤,迟子锋,尚凯,李晓宁,张若辉,王京
锥形束CT在宫颈癌IMRT摆位误差中的应用研究
2016 Vol. 25 (6): 638-639 [摘要] ( 2870 ) [HTML 1KB] [PDF 219KB] ( 0 )
640 王军,武亚晶,王媛,王升,曹峰,王祎,郭银
X线照射对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影响

目的 观察大鼠心脏经X线照射后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耐受性。方法 完全随机法将12只雄性大鼠分为对照组和照射组,照射组采用6 MV X线单次20 Gy经心前区照射构建RIHD模型。模型制备后第14天两组进行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并记录左室发展压、左室舒张末压、左室压力变化的最大速率和心脏冠脉流量,TTC染色法比较两组间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梗死面积。成组t检验差异。结果 全心缺血30 min再灌注60 min后照射组冠脉流量较对照组下降[(5.64 ± 0.35) ml/min比(8.38 ± 0.52) ml/min (P=0.002)],且照射组离体心功能恢复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包括左室发展压恢复值下降[(25.42±2.31) mm Hg(1 mm Hg=0.133 kPa)比(52.76±2.76) mm Hg(1 mm Hg=0.133 kPa) (P=0.000)]、左室压力上升或下降最大速率恢复值均降低[(547.04±78.74) mm Hg(1 mm Hg=0.133 kPa)/s比(1 100.05±83.35) mm Hg(1 mm Hg=0.133 kPa)/s (P=0.001)或(-408.81±56.74) mm Hg(1 mm Hg=0.133 kPa)/s比(-813.62±73.82) mm Hg(1 mm Hg=0.133 kPa)/s (P=0.002)]、左室舒张末压恢复值升高[(85.29±4.61) mm Hg(1 mm Hg=0.133 kPa)比(65.65±3.65) mm Hg(1 mm Hg=0.133 kPa) (P=0.012)]。X线照射引起大鼠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明显增加[(44.67±0.95)%比(30.46±0.96)%(P=0.000)]。结论 X线照射可引起大鼠冠脉损伤,降低心脏对缺血或再灌注损伤的耐受性,增加缺血或再灌注后心肌梗死面积。

2016 Vol. 25 (6): 640-645 [摘要] ( 3105 ) [HTML 1KB] [PDF 1256KB] ( 0 )
646 宋雷,刘勇,马伟林,陈林林,郭忠
氟达拉滨联合不同电离辐射对肾癌细胞系786-O杀伤效果观察

目的 比较氟达拉滨(FA)联用不同电离辐射对肾癌细胞系786-O的DNA双链损伤作用异同和药物放射增敏效应。方法 FA联用X射线、重离子处理786-O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γH2AX细胞分数和周期分布,中性彗星电泳法检测细胞DNA双链损伤程度,克隆形成法比较不同处理对细胞存活影响。单因素方差分析或Dunnet’s 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结果 与单纯给药和单纯照射相比,FA联合不同电离辐射可增强细胞DNA双链损伤程度,表现为γH2AX水平均显著提高(P=0.007、0.001);重离子联用则可将细胞周期阻滞在放射敏感时相G2+M期(P=0.020、0.060),并显著增加G2+M期γH2AX表达量(P=0.000、0.000);彗星电泳表明DNA亚致死性损伤随着药物与射线的联合应用而显著增加(P=0.030、0.020;0.020、0.030);FA可降低放射后细胞克隆形成率(P=0.000、0.030;0.001、0.040)。结论 FA增强X射线和重离子束的放射效应具有不同特点,其增强重离子束的放射杀伤作用尤为明显。

2016 Vol. 25 (6): 646-651 [摘要] ( 3174 ) [HTML 1KB] [PDF 1696KB] ( 0 )
652 袁鹏,王承正,徐本玲,杨晗昭,孙恒,秦鹏,吴军召,谢天,秦丽,刘晓
敲降HER-2和TOP2A增强乳腺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研究

目的 研究HER-2和TOP2A对乳腺癌细胞系SK-Br-3的放射敏感性影响,并探讨二者联合作用,为临床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分别构建表达HER-2或TOP2A siRNA的重组质粒,并使用lipofectamine 2000将其转染至乳腺癌细胞SK-Br-3中,敲降HER-2和TOP2A的基因表达。2 d后利用蛋白印迹法检测干扰效果,利用流式细胞仪和MTT法分别检测放射处理后细胞凋亡和增殖变化,并检测凋亡和增殖相关蛋白Caspase-3、Bcl-2、Ki-67表达变化。克隆形成实验检测放射敏感性。结果在乳腺癌细胞SK-Br-3中敲降HER-2和TOP2A的表达,放射处理后细胞凋亡率升高,增殖率降低。凋亡标志蛋白活化的Caspase-3表达升高,凋亡抑制蛋白Bcl-2表达降低。细胞增殖标志蛋白Ki-67表达降低。同时敲降HER-2和TOP2A两个基因时促进凋亡和抑制增殖及克隆形成的作用增强,表明这两个基因存在协同效应。结论 敲降HER-2和TOP2A基因在乳腺癌细胞SK-Br-3中的表达后,乳腺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提高,细胞凋亡率升高,细胞增殖率降低,克隆形成率降低,且2基因存在协同效应,作用机制可能与Caspase-3、Bcl-2有关的凋亡通路及细胞增殖蛋白Ki-67有关。

2016 Vol. 25 (6): 652-656 [摘要] ( 3657 ) [HTML 1KB] [PDF 834KB] ( 0 )
综述
657 武亚晶,王军,王祎
放射性心脏损伤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在Medline及CNKI数据库里以“放射性心脏损伤、损伤通路、发病机制、干预”等为关键词检索相关文献37篇。放射性心脏损伤发生可能与氧化应激、转化生长因子-β、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肥大细胞、内皮功能障碍等多种机制相关。放射性心脏损伤的发生是多种机制参与的复杂过程,目前针对其发生的细胞、分子学机制及干预措施正在研究中。
2016 Vol. 25 (6): 657-660 [摘要] ( 3311 ) [HTML 1KB] [PDF 359KB] ( 0 )
661 吕晓娟,程晓龙,俞华
宫颈癌放疗时保留卵巢功能的研究进展
目前国内外研究报道均提示移位卵巢放疗后成功保留内分泌功能概率不高。宫颈癌放疗后卵巢功能与多种因素相关,如放疗剂量和方式、患者年龄、移位位置、同期化疗药物。因此对不同患者来说,放疗时需要控制卵巢组织在个体化剂量限制内才可能更加有效保留卵巢功能。
2016 Vol. 25 (6): 661-665 [摘要] ( 3249 ) [HTML 1KB] [PDF 319KB] ( 0 )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作 者 须 知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单位介绍信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合 作 单 位

 
 

访 问 统 计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2167号
版权所有 © 2010《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编辑部
地址:北京朝阳区潘学园南里17号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00021)
电话:010-67700737,87788294 Email: cjron@cmaph.org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