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阅读
目的 对头颈部肿瘤放疗ART靶区与OAR体积和剂量变化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说明ART在治疗中作用。方法 文献检索纳入相关研究,分析指标原发肿瘤(GTV-T、GTV-N)与腮腺体积;靶区D95 Dmean,同、异侧腮腺(I-PG、C-PG)Dmean,脊髓、脑干Dmax。结果 17个研究336病例纳入Meta分析。原发肿瘤与腮腺体积变化明显,GTV-T、GTV-N、I-PG第15—20天及第20天后体积显著减小(P<0.05),C-PG第20天后显著减小(P=0.004)。实际剂量分析,原发肿瘤D95、Dmean无变化,脊髓Dmax第20—25天增加2.26 Gy (P=0.000),脑干Dmax第20天前无显著变化(P=0.090),第25天后增加1.78 Gy (P=0.020),I-PG Dmean第20—25天增加2 Gy (P=0.000),C-PG Dmean第20天前增加,第25天后无显著变化(P=0.110)。ART剂量分析,脊髓、脑干Dmax均下降(MD=-2.15,95% CI为-3.12~-1.18,P=0.000;MD=-2.20,95% CI为-3.32~-1.09,P=0.000),I-PG Dmean下降约3.5 Gy,敏感性分析显示C-PG Dmean结果不稳定。结论 原发肿瘤、腮腺体积显著变化,脊髓、脑干Dmax,腮腺Dmean实际剂量显著增加,GTV-T、GTV-N剂量变化不明显,ART能很好保护OAR剂量要求,对同步放化疗局部晚期头颈部肿瘤患者第15—20天及第25天左右实施ART计划可能获得较好剂量增益。
目的 评估食管鳞癌术后IMRT同步紫杉醇+奈达铂每周方案化疗的安全性和初步疗效。方法 2010—2013年共52例患者入组。IMRT临床靶区包括瘤床+相应高危淋巴引流区,放疗总剂量为50~60 Gy,2.0 Gy/次,5 次/周;同步化疗奈达铂25 mg/m2第1天+紫杉醇45~50 mg/m2第1天,放疗期间每周重复。不良反应评价采用CTCAE 4.0标准,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结果患者治疗耐受性较好,51例(98%)按既定方案完成放疗,化疗中位周期数为4个,42例(81%)完成≥3周化疗;不良反应以1—2级为主,3级主要为白细胞下降(29%)、放射性食管炎(10%)和吻合口狭窄(4%),1例患者(2%)出现5级消化道出血。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8.7个月,1、2、3、4年OS率分别为83%、64%、51%和38%。总复发率为46%,其中LRR率为15%,DM率为37%。结论 食管鳞癌术后IMRT同步紫杉醇+奈达铂每周方案化疗安全有效,值得开展大规模前瞻性随机分组研究。
目的 分析器官和病灶联合定义寡转移Ⅳ期NSCLC原发灶3DRT剂量及其相关因素对生存的影响。方法 定义单器官和2个器官中每器官1个转移病灶为寡转移,共115例,分析剂量及相关因素与总生存的关系, 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并Logrank检验,Cox回归模型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15例中位生存期(MST)为14个月,1、2、3年OS率分别为55.7%、18.3%、11.5%。原发灶剂量≥和<63 Gy的OS比较,全组、2周期化疗获益、放化疗获益MST延长,分别为17个月和13个月(P=0.046)、17个月和13个月(P=0.037)、18个月和14个月(P=0.022);转移灶放疗、原发灶有效有延长生存的趋势,MST均为17个月和13个月(P=0.055和P=0.065);4~6周期化疗的MST为16个月和13个月(P=0.165)。放化疗有效、原发灶体积<120.1 cm3、治疗后KPS改善比无效、大体积、KPS降低患者的MST延长(15个月比12个月,P=0.036;17个月和11个月,P=0.002;14个月和10个月,P=0.031)。多因素分析原发灶剂量和体积(P=0.020和P=0.001)、治疗后KPS变化(P=0.021)显著影响生存。结论 联合器官和病灶定义的寡转移Ⅳ期NSCLC化疗同期原发灶根治剂量放疗的生存期显著延长,原发灶体积、治疗后KPS是影响生存的独立预后因子。
目的 明确乳腺癌患者术后2年内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对157例初诊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进行随访,采用诺曼问卷和周径测量法分别在术前和术后1、3、6、12、18、24个月评估患者上肢体积变化情况,计算淋巴水肿发病率。并以周径测量法结果为基础行Logrank单因素分析和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有效数据141例,术后1、3、6、12、18、24个月诺曼问卷调查的发病率分别为3.5%、9.2%、13.5%、24.8%、28.4%、30.5%,周径测量法结果为1.4%、3.5%、9.2%、20.6%、27.0%、27.7%。术后24个月39例淋巴水肿患者中31例为轻度水肿。腋窝淋巴结清扫(HR=13.58,95% CI∶2.17~85.00)、放疗(HR=3.54,95% CI∶1.13~11.07)、改良根治术(HR=2.19,95% CI∶1.07~4.49)、腋窝淋巴结清扫数目(HR=1.11,95% CI∶1.05~1.16)是危险因素。结论 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在术后2年内发病率逐渐上升,尤以第1年为甚。腋窝淋巴结清扫、放疗、改良根治术和腋窝淋巴结清扫数目为危险因素。
目的 利用B超膀胱容量测量仪(BS)寻找简单、易行方式对盆腔肿瘤患者放疗过程中保持相对稳定尿量,在体位固定、CT扫描、计划设计、放疗实施时膀胱充盈程度保持一致的方法。方法 让2013—2014年收治的66例盆腔肿瘤放疗患者排空膀胱后立即饮水500 ml,用BS分别测量4个时间节点的膀胱容量。对放疗前62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单盲试验,排空膀胱后饮水500 ml,等待主观感觉尿急。第1组对42例患者进行口头交代憋尿,患者主诉“尿急”时进行膀胱容量测量并记录尿量。第2组告知20例患者尿量需达到计划设计时的标准,用BS监测是否达标。结果 从排空到主观感觉尿急的时间集中在0.5~1.5 h,主观感觉尿急时测得的尿量在30~500 ml。第1组主诉尿急时膀胱容量与计划设计时膀胱容量差异为30.6%。第2组膀胱容量差异为12.6%。结论 利用BS监测膀胱容量,指导患者形成稳定的尿急感受并达到与计划设计时相接近的膀胱容量,可以保持膀胱稳定的充盈程度。
目的 探讨是否经微波消融导致肿瘤细胞死亡引起免疫原性肿瘤抗原释放,从而诱导肿瘤特异性免疫反应。方法 3种分别来源于小鼠、大鼠和人类骨肉瘤细胞系作为微波消融模型。在体外消融和原位消融过程中,通过对不同灭活时间及不同实验组设计,检测具有免疫原性分子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将经体外消融的肿瘤细胞或上清液作为肿瘤疫苗,再植入荷瘤动物模型后,肿瘤细胞生长得到了显著抑制。该效应的产生与疫苗诱导的特异性CD8(+) T细胞密切相关。效应细胞作用的发挥是通过释放IFN-γ和TNF-α细胞因子来实现,该过程又启动了Fas/FasL介导的细胞凋亡机制。结论 本研究表明经微波消融处理的骨肉瘤细胞可用于诱导特定的抗肿瘤免疫效应。微波原位消融技术联合免疫治疗可望为那些因对化疗不敏感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
目的 对基于模板自动分区(ABAS)算法的图像勾画软件进行临床前测试,评估鼻咽癌放疗计划OAR勾画精度,为确定临床应用条件提供依据。方法 以放疗医师在22例鼻咽癌患者放疗计划CT图像上手工勾画的OAR结构为评价标准,分别对ABAS软件两种算法(General和Head/Neck)自动勾画的OAR进行以下测试:(1)每1例患者均拷贝1套图像,以原图像上手工勾画的轮廓为模板在拷贝图像上自动勾画,考察自动勾画对模板的还原能力;(2)以1例患者图像上手工勾画的轮廓为模板,对其余患者图像进行自动勾画,考察采用单一模板对不同患者图像自动勾画的准确度。评价指标包括各OAR的DSC、Vdiff、DSC与勾画体积相关性,以及自动勾画加手工修改与单纯手工勾画的耗时差别。Wilcoxon符号秩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Head/Neck算法对模板还原能力优于或相当于General算法,自动勾画DSC与所勾画结构体积大小呈正相关(rs=0.879、0.939)。还原测试中体积>1 cm3器官自动勾画的DSC>0.8。使用Head/Neck算法基于单一模板的自动勾画中,脑干、颞叶、腮腺、下颌骨的DSC和Vdiff平均值分别为0.81~0.90和2.73%~16.02%,颞颌关节和视交叉DSC为0.45~0.49。应用自动勾画加手工修改比单纯手工勾画可以节省68%时间。结论 临床前测试可以确定ABAS算法在特定临床应用条件的准确度和适用范围,所测试软件可帮助提高鼻咽癌放疗计划OAR勾画效率,但不适用于较小体积器官的勾画。
目的 在Monaco TPS中分别采用均匀电子密度(模型A ED=0.25)和两层非均匀电子密度(模型B FD=0.5和foam core=0.1)构建iBEAM evo Extension415治疗床模型,比较哪种模型可更好量化治疗床对放疗剂量影响。方法 将模体放置在治疗床中间,电离室放置在模体等中心,在10cm×10cm 射野下采用6 MV光子线机架从180.0 °~122.8°每间隔10°测量其衰减系数。以实际测量衰减值为参考值,在Monac TPS 中通过调整相对电子密度值确定治疗床模型值。对模型A和模型B分别通过最小计算网格(2mm)和最大计算网格(5 mm)模拟结果评估治疗床模型构建的精确性。结果 不引入治疗床模型时测量和计算的剂量偏差最大可达4.01%,采用2.5 mm 计算网格进行计算时,测量和计算平均绝对剂量差由无模型时的2,.80%、2,87%分别减少至模型A 的0.61%、0.84%和模型B 的0.71%、0.92%。结论 在Monaco TPS中采用均匀电子密度治疗床模型,对不同机架角度不同计算网格下计算值和测量值有更好一致性,在计划设计时可以精确构建治疗床对剂量的衰减。
目的 观察大鼠心脏经X线照射后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耐受性。方法 完全随机法将12只雄性大鼠分为对照组和照射组,照射组采用6 MV X线单次20 Gy经心前区照射构建RIHD模型。模型制备后第14天两组进行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并记录左室发展压、左室舒张末压、左室压力变化的最大速率和心脏冠脉流量,TTC染色法比较两组间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梗死面积。成组t检验差异。结果 全心缺血30 min再灌注60 min后照射组冠脉流量较对照组下降[(5.64 ± 0.35) ml/min比(8.38 ± 0.52) ml/min (P=0.002)],且照射组离体心功能恢复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包括左室发展压恢复值下降[(25.42±2.31) mm Hg(1 mm Hg=0.133 kPa)比(52.76±2.76) mm Hg(1 mm Hg=0.133 kPa) (P=0.000)]、左室压力上升或下降最大速率恢复值均降低[(547.04±78.74) mm Hg(1 mm Hg=0.133 kPa)/s比(1 100.05±83.35) mm Hg(1 mm Hg=0.133 kPa)/s (P=0.001)或(-408.81±56.74) mm Hg(1 mm Hg=0.133 kPa)/s比(-813.62±73.82) mm Hg(1 mm Hg=0.133 kPa)/s (P=0.002)]、左室舒张末压恢复值升高[(85.29±4.61) mm Hg(1 mm Hg=0.133 kPa)比(65.65±3.65) mm Hg(1 mm Hg=0.133 kPa) (P=0.012)]。X线照射引起大鼠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明显增加[(44.67±0.95)%比(30.46±0.96)%(P=0.000)]。结论 X线照射可引起大鼠冠脉损伤,降低心脏对缺血或再灌注损伤的耐受性,增加缺血或再灌注后心肌梗死面积。
目的 比较氟达拉滨(FA)联用不同电离辐射对肾癌细胞系786-O的DNA双链损伤作用异同和药物放射增敏效应。方法 FA联用X射线、重离子处理786-O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γH2AX细胞分数和周期分布,中性彗星电泳法检测细胞DNA双链损伤程度,克隆形成法比较不同处理对细胞存活影响。单因素方差分析或Dunnet’s 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结果 与单纯给药和单纯照射相比,FA联合不同电离辐射可增强细胞DNA双链损伤程度,表现为γH2AX水平均显著提高(P=0.007、0.001);重离子联用则可将细胞周期阻滞在放射敏感时相G2+M期(P=0.020、0.060),并显著增加G2+M期γH2AX表达量(P=0.000、0.000);彗星电泳表明DNA亚致死性损伤随着药物与射线的联合应用而显著增加(P=0.030、0.020;0.020、0.030);FA可降低放射后细胞克隆形成率(P=0.000、0.030;0.001、0.040)。结论 FA增强X射线和重离子束的放射效应具有不同特点,其增强重离子束的放射杀伤作用尤为明显。
目的 研究HER-2和TOP2A对乳腺癌细胞系SK-Br-3的放射敏感性影响,并探讨二者联合作用,为临床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分别构建表达HER-2或TOP2A siRNA的重组质粒,并使用lipofectamine 2000将其转染至乳腺癌细胞SK-Br-3中,敲降HER-2和TOP2A的基因表达。2 d后利用蛋白印迹法检测干扰效果,利用流式细胞仪和MTT法分别检测放射处理后细胞凋亡和增殖变化,并检测凋亡和增殖相关蛋白Caspase-3、Bcl-2、Ki-67表达变化。克隆形成实验检测放射敏感性。结果在乳腺癌细胞SK-Br-3中敲降HER-2和TOP2A的表达,放射处理后细胞凋亡率升高,增殖率降低。凋亡标志蛋白活化的Caspase-3表达升高,凋亡抑制蛋白Bcl-2表达降低。细胞增殖标志蛋白Ki-67表达降低。同时敲降HER-2和TOP2A两个基因时促进凋亡和抑制增殖及克隆形成的作用增强,表明这两个基因存在协同效应。结论 敲降HER-2和TOP2A基因在乳腺癌细胞SK-Br-3中的表达后,乳腺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提高,细胞凋亡率升高,细胞增殖率降低,克隆形成率降低,且2基因存在协同效应,作用机制可能与Caspase-3、Bcl-2有关的凋亡通路及细胞增殖蛋白Ki-67有关。
作 者 须 知
合 作 单 位
访 问 统 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