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官方微信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2004年 2卷 3期  刊出日期 2004-09-30
  
1 吴长文
城市水土保持的理论与实践
通过对城市化过程的分析,提出了城市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的概念和内涵,阐述支撑城市水土保持理论的城市生态学、水土保持原理及科学发展观,总结深圳市城市水土保持的管理模式和创新技术体系。
2004 Vol. 2 (3): 1-5 [摘要] ( 1384 ) [HTML 1KB] [PDF 3370KB] ( 1883 )
6 张金池;庄家尧;林杰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量的坡度效应
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量的坡度效应,以便为退耕还林及坡耕地水保措施提供依据。根据上舍河小流域2000年55场有效降雨资料,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坡耕地、杉木林地)次降雨地表径流量、径流侵蚀模数与坡度、降雨量、降雨强度、植被盖度等影响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坡耕地、杉木林地的次降雨地表径流量、地表径流侵蚀模数与坡度、降雨量、降雨强度、植被盖度等相关显著。在一定坡度范围内,坡耕地的次降雨地表径流量和径流侵蚀模数,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增加,而杉木林分的次降雨地表径流量和径流侵蚀模数,随着坡度的增加而降低。
2004 Vol. 2 (3): 6-9 [摘要] ( 1374 ) [HTML 1KB] [PDF 1967KB] ( 1480 )
10 章梦涛;邱金淡;颜冬
客土喷播在边坡生态修复与防护中的应用
为了推广客土喷播技术在边坡生态修复与防护中的应用,结合业已完成的客土喷播技术应用实例,对该技术的原理、技术要点、适用范围进行了较完整的介绍。客土喷播技术,融工程防护和生物防护为一体,其特点是,以高分子黏结剂代替水泥,重视生态保护,采取以柔性防护为主的措施等,以求自然生态景观得以恢复重建。
2004 Vol. 2 (3): 10-12 [摘要] ( 1507 ) [HTML 1KB] [PDF 1706KB] ( 1575 )
13 EduardKlaghofer;ElmarStenitzer
干旱气候条件下石膏板小区法海滩幼龄白蜡林水分消耗量评价
在奥地利东部深厚的黄土区,利用石膏板小区法,通过测量土壤水分平衡,对生长在海滩的幼龄白蜡水青冈树混交林的蒸散量进行了估算,发现在200 0年4月到2004年3月观察期间,幼龄白蜡林的年实际蒸散量达712mm/a,消耗了所有644mm年降雨量以及268mm的土壤储水量,并且没有明显深层渗漏。在根部土壤剖面平均土壤水吸力小于0.4MPa状况下,主要生长季节(6月到9月)的彭曼公式作物系数为1.4,同时发现,当根部土壤剖面平均土壤水吸力为1.7MPa时,该系数会线性递减至0.2。
2004 Vol. 2 (3): 13-16 [摘要] ( 1302 ) [HTML 1KB] [PDF 1826KB] ( 1327 )
17 史玉虎;朱仕豹;熊峰;蔡晟;刘学全;潘磊;陈双田
三峡库区端坊溪小流域的森林水文效益
三峡库区的森林水文作用,对于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安全运行和效益发挥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改善和维持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根据1992— 2000年实测降雨、径流等观测资料,分析了三峡库区端坊溪小流域森林的林冠截留作用、林地枯落物的水文作用及森林覆盖率与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和小流域径流的关系。结果表明:三峡库区端坊溪小流域不同树种枝条基部直径与枝叶质量呈线性正相关,不同树种枝叶容水量与枝叶质量呈线性正相关,不同森林类型在场降雨中,林冠截留量为0.38~8.78mm,截留率为10.27%~49.48%,林冠截留量与降雨量呈幂函数关系;随着森林覆盖率的增加,林地的土壤容重减少,总孔隙度增加;主要森林类型中,针阔混交林林地枯落物的饱和持水量最大,端坊溪小流域枯落物层截留量可达到降水量的2.8%~6.3%;小流域径流量与同期降水量呈线性正相关。端坊溪小流域森林覆盖率每增加1%,小流域汛期径流深减少6.95mm。
2004 Vol. 2 (3): 17-21 [摘要] ( 1534 ) [HTML 1KB] [PDF 2564KB] ( 1055 )
22 陈建刚;李启军;侯旭峰;张书函;冒建华
妫水河流域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土壤入渗及模型的比较分析
为恢复官厅水库库区植被提供科学依据,在官厅库区妫水河流域内延庆县大榆树镇上辛庄小流域试验区,进行了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的土壤积水入渗试验,并用4种入渗公式进行了拟合。通过分析比较,得出了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的土壤入渗规律,并对采用考斯恰可夫、Horton、通用经验公式以及Philip入渗模型时的适用性和准确性进行了评价。
2004 Vol. 2 (3): 22-26 [摘要] ( 1411 ) [HTML 1KB] [PDF 2413KB] ( 1226 )
27 张怀清;王韵晟;鞠洪波;陈永富
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生态环境建设应用系统软件开发平台
针对同一领域内功能结构相近的应用系统开发工作建立软件开发平台,正成为软件开发领域内新的热点之一。为避免重复劳动,降低工作成本,提高工作质量,在对生态环境建设领域内,众多以空间信息为基本分析对象的应用系统进行分析比较之后,以多个应用系统之间的复用信息为基础,使用面向对象技术,采取分层构建的方法,建立了一套以应用型GIS系统内核为核心的基于空间信息的生态环境建设应用系统软件开发平台。
2004 Vol. 2 (3): 27-31 [摘要] ( 1396 ) [HTML 1KB] [PDF 2833KB] ( 1065 )
32 赵西宁;吴普特;冯浩;王万忠;吴发启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坡面土壤侵蚀研究
基于坡面土壤侵蚀产沙的复杂非线性特性,引用3层前馈型BP网络建模方法,对不同耕作措施坡面土壤侵蚀产沙进行模拟,模型输入层变量数为5个,分别代表降雨强度、坡度、坡长、土壤前期含水率和土壤容重,输出层变量为次降雨土壤侵蚀产沙量,并利用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所得到的不同耕作措施(等高耕作、人工掏挖、人工锄耕和直线坡)坡面土壤侵蚀产沙实测资料,对网络进行模拟训练和预测,取得了较好的结果。该模型的建立与求解,为复杂坡面土壤侵蚀规律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2004 Vol. 2 (3): 32-35 [摘要] ( 1506 ) [HTML 1KB] [PDF 2078KB] ( 1398 )
36 王进鑫;黄宝龙;罗伟祥
造林整地工程对人工幼林系统径流输移的影响
为探讨造林整地工程对人工幼林系统坡面水沙输移中的作用及程度,从产流、汇流的机制与理论模型出发,对旱区人工幼林系统地表径流调控的关键途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降雨特性、地形、土壤3大影响坡面产流、汇流的因素中,地形因素是人工调控的关键。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通过造林整地,改变微集水区坡长、坡度乃至坡形,是最简单而有效的人工调控手段。对20个不同整地方式人工幼林地田间径流小区和未整地空白对照径流小区的观测表明,鱼鳞坑、水平沟、反坡梯田3种造林整地工程,虽可有效地削减径流向系统外部环境的输移,但其调控径流能力远未达到工程设计要求,其地表径流输移的削减率,在39.92%~65.11%之间,削减率与集水坡长成反相关,3种整地方式中,以反坡梯田整地的削减率最大。造林整地径流小区与传统直线型坡面径流小区对比观测,难以揭示整地对微区坡面产流影响的实质;造林整地工程设计中所期望的拦泥蓄水作用,则因忽略了含沙径流入渗、整地对微区地形与产流、产沙的影响等而被大幅削弱。
2004 Vol. 2 (3): 36-40 [摘要] ( 1529 ) [HTML 1KB] [PDF 2445KB] ( 1363 )
41 朱金兆;胡建忠
黄河中游地区侵蚀产沙规律及水保措施减洪减沙效益研究综述
黄河中游的粗泥沙主要来源于河龙区间(河口镇至龙门)以及泾、洛、渭等几条支流,粗沙来源区与多沙来源区基本一致,形成所谓的多沙粗沙区。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面积为7.86万km2,以22.8%的面积产生了69.2%的总输沙量和772%的粗泥沙量。黄土丘陵沟壑区一副区的土壤侵蚀模数最高,达1万2420~3万6440t/(km2 ·a)。水土保持措施(梯、林、草、坝等)起到了很好的减洪减沙作用。多项有关河龙区间的研究成果(水文法)表明:20世纪70年代,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沙量为2.08亿~2.75亿t,80年代为3.20亿~4.48亿t,90年代(1990—1996年)为3.16亿t。泾河、洛河、渭河等支流,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洪减沙效益也十分突出。森林植被通过林冠层、枯落物层和根系土壤层的分层拦截吸收,起到突出的减洪减沙作用。晋西、陇东等试点流域,人工林区与无林或少林区相比,减沙效益高达78%~96%,消除了洪峰流量及猛涨猛落的洪水过程,从根本上控制了土壤侵蚀。今后,应加强不同尺度流域间,水沙运移规律的尺度转换等有关研究。
2004 Vol. 2 (3): 41-48 [摘要] ( 1318 ) [HTML 1KB] [PDF 4681KB] ( 1553 )
49 钟太洋;黄贤金
农地产权制度安排与农户水土保持行为响应
为揭示不同农地产权情况与农户水土保持行为响应的差别,探讨了农地产权中,各个要素对农户水土保持行为的影响,构建了农地产权与农户水土保持行为响应相互关系的逻辑模型,并根据农户调查数据,应用极大似然估计法,对该模型进行了估计。农地产权与农户水土保持决策逻辑模型的运行结果表明:在行政村内转包的权利、抵押权、有无土地租赁、农户对水土流失的感知、不同的地区对农户的水土保持决策有明显的影响。
2004 Vol. 2 (3): 49-53 [摘要] ( 1261 ) [HTML 1KB] [PDF 2693KB] ( 1050 )
54 王维明;林敬兰;陈明华;刘寒英;陈文祥
福建省工程侵蚀现状及防治对策
为给治理工程侵蚀提供科学依据,在GP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福建省于2002年对因工矿、城建、交通以及其他开发建设项目造成的工程侵蚀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2002年福建省工程侵蚀点多面广,全省共有4481处存在工程侵蚀,侵蚀面积高达1万6671.36hm2;工程侵蚀用地类型复杂,以工矿造成的工程侵蚀为主,有3296处,占73.56%;59.58%工程侵蚀点处于在建状态。引起工程侵蚀的原因,主要是开发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而大多数业主们水土保持意识淡薄,全省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率仅为45.44%,没有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再加上缺乏相应有效的预防监督措施。应采取切实有效的监测技术、加强监督执法力度、增加科研投入,探索科学治理措施,进行工程侵蚀的防治。
2004 Vol. 2 (3): 54-57 [摘要] ( 1490 ) [HTML 1KB] [PDF 2597KB] ( 1322 )
58 陈永宝;黄传伟;潘文聪;张金颂;黄伟煌
基于虚拟GIS的县级小流域信息系统
以县为单位普查小流域的数量和质量。收集和整理小流域数据,进行元数据标准化。基于“3S”技术建立小流域空间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应用虚拟GIS建立小流域信息系统,实现全县水土流失的三维动态查询。
2004 Vol. 2 (3): 58-60 [摘要] ( 1465 ) [HTML 1KB] [PDF 1496KB] ( 1219 )
61 左长清
江西省河湖泥沙的主要来源及防治对策
从江西省现状出发,分析其水土流失特点、森林林分状况、降雨特征、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和不合理经营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找出河流泥沙和江湖淤积的主要根源。认为花岗岩侵蚀区是主要产沙根源,集中高强度降雨为泥沙搬运提供了动力,地形地势为泥沙汇聚创造了条件,林分、林龄结构不合理,难以保护地表不受侵蚀,不合理经营加速了土壤冲刷和泥沙汇聚。据此,提出了针对性较强的防治对策,为系统研究江西省河湖泥沙提供了依据。
2004 Vol. 2 (3): 61-63 [摘要] ( 1451 ) [HTML 1KB] [PDF 1787KB] ( 1209 )
64 苏维词
贵州岩溶山区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及其对策
为了给岩溶山区生态系统的保护、重建与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岩溶山区生态系统特征的辨识,着重从多样性和易损性、容量、生物生产力与生物量、敏感性和承灾能力等5个方面的分析,阐述贵州岩溶山区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特征,根据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生态建设的要求和贵州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需要,提出了适度开展生态移民、加快小城镇建设等适合贵州岩溶山区生态系统建设的对策措施。
2004 Vol. 2 (3): 64-68 [摘要] ( 1437 ) [HTML 1KB] [PDF 3334KB] ( 1134 )
69 滕建珍;苏维词;廖风林
贵州北盘江镇喀斯特峡谷石漠化地区生态经济治理模式及效益分析
石漠化地区是造林的困难地带和生态治理的重点地区。为了加快石漠化的综合治理,以喀斯特石漠化发育典型的北盘江镇花江大峡谷右岸的顶坛片区为例,在阐述顶坛片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及石漠化现状的基础上,分析目前正在实施的几种石漠化治理模式:如“花椒—养猪—沼气”模式、“砂仁—养猪—沼气”模式、“传统粮食经济作物(如玉米、花生等)—砂仁、花椒”套种模式等,对这几种发展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益、发展潜力、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对比研究,查明第1种和第2种模式经济效益好,而第3种模式有更好的生态效益,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
2004 Vol. 2 (3): 69-74 [摘要] ( 1480 ) [HTML 1KB] [PDF 2849KB] ( 1353 )
75 陈怀东
甘肃定西的水土流失状况及综合治理
定西市认真贯彻水土保持法,多年来坚持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万333km2,治理程度达618%,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定西特色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之路,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2004 Vol. 2 (3): 75-78 [摘要] ( 1419 ) [HTML 1KB] [PDF 2179KB] ( 1290 )
79 王亚松;王银福
延安林业生态建设的成就与效益
为治理陕北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延安市开展了大规模的生态环境建设,退耕还林(草)取得显著成绩。经过5年治理,到2002年底,全市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758km2,治理程度由1998年的19.8%提高到37.3%,治理的重点流域林草植被逐年增加,生态环境开始向良性循环转变。其经验是成立机构、落实责任、统一规划、分项实施、落实政策、创新机制、强化监督、依法治理。
2004 Vol. 2 (3): 79-83 [摘要] ( 1471 ) [HTML 1KB] [PDF 3053KB] ( 1363 )
84 周凯慧;刘霞;刘雅芬;李雪蕾;邢先双
泰安市饮用水源黄前水库水质监测与评价
以泰安市地面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黄前水库为对象,根据《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采用目前国内较常用的单因子评价法,对库区2001—2002年期间水质27项指标进行连续监测和评价。结果表明: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总磷、总氮这4项为水库水质的主要污染物,汛期水质状况较非汛期差,库中水质较坝前好。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原因,提出相适宜的解决办法,为有针对性地防治水污染,保护地表饮用水源,进一步改善水质,优化水源管理,保障人民健康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2004 Vol. 2 (3): 84-89 [摘要] ( 1571 ) [HTML 1KB] [PDF 2808KB] ( 1282 )
90 程庆杏;吕万民;吴百林
土壤侵蚀的雨量标准研究初报
拟定和建立土壤侵蚀的雨量标准,旨在区分发生和不发生土壤侵蚀的降雨事件,从而可以减少计算降雨侵蚀力的工作量,进而在此环节上,为提高土壤侵蚀预报精度提供可能和条件。选取位于皖南山区的歙县华源河流域内所设置的3个径流小区的实测资料为分析样本,以此推求出其侵蚀性降雨雨量标准依次为13.6、14.6和14.77mm。按此标准,可剔除降雨场次50%以上,而漏选的土壤流失量占总侵蚀量的比例在3%以内。
2004 Vol. 2 (3): 90-92 [摘要] ( 1504 ) [HTML 1KB] [PDF 1485KB] ( 1376 )
93 吕万民;程庆杏;吴百林
防治陡坡桑园严重水土流失的种植模式探讨
为防治陡坡桑园严重的水土流失,通过4种种植模式对比试验分析查明,实施茶桑间种模式,能够较好地解决陡坡桑园土壤侵蚀严重的问题,其多年平均侵蚀模数由原来的1000t/(km2 ·a)左右,减少到100t/(km2 ·a)左右。建议推广应用这一模式,对严重水土流失的陡坡桑园加以改造,以促进山区坡地开发的永续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004 Vol. 2 (3): 93-95 [摘要] ( 1500 ) [HTML 1KB] [PDF 1399KB] ( 1391 )
96 王永喜;吴长文;胡晓静
山坡地公园式博览园建设的水土保持方案
以深圳国际花卉博览园为例,探讨在城市中心地带山坡地公园开发建设中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应注意的问题,论述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水土流失量的预测,并对排水系统、边坡防护、微地形改造、崩岗治理、施工临时措施等方面做了阐述。将自然、生态、景观理念贯穿于所提出的水土保持方案中,以期实现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城市合理开发与自然环境保护兼顾的建设模式。
2004 Vol. 2 (3): 96-98 [摘要] ( 1385 ) [HTML 1KB] [PDF 2161KB] ( 1247 )
99 何长高
关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生态修复是近年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新思路,但目前对其概念的界定尚不统一。为了探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的理论,加速生态修复实践的进一步深入,讨论了生态修复的定义、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的关系,提出了实施生态修复的思路。
2004 Vol. 2 (3): 99-102 [摘要] ( 1282 ) [HTML 1KB] [PDF 2231KB] ( 1512 )
103 郭志民;黄传伟
闽东南沿海丘陵区小流域生态修复效果
对福建省南安市丘陵区疏林地小流域生态修复效果进行系统的研究评价,以期为闽东南沿海丘陵区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经过近15年的生态修复,植被覆盖度从30%~50%提高到91.4%~95.8%,群落呈现多样性、稳定性,林分水源涵养能力提高了56.27%~76.86%。土层土壤结构得到改善,土壤肥力得到提高。10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减少2054~2149t/(km2 ·a),水土流失得到控制。
2004 Vol. 2 (3): 103-105 [摘要] ( 1228 ) [HTML 1KB] [PDF 1311KB] ( 1364 )
106 张茨林
旅游城市井冈山水土保持工作的做法与经验
就江西省井冈山市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做法、经验以及取得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进行全面总结。这些做法与经验,对全国其他旅游城市、旅游景区如何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004 Vol. 2 (3): 106-107 [摘要] ( 1365 ) [HTML 1KB] [PDF 1119KB] ( 1075 )
108 胡根华;王昭艳;张茨林
关于加快江西省旅游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的思考
为适应旅游业发展形势,使旅游区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能持续、稳定发展,有必要加快旅游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以江西省为例,分析加快旅游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的重要意义,提出生态修复分区,论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的路线、内容和技术保障措施,以及可产生的水土保持3大效益。
2004 Vol. 2 (3): 108-110 [摘要] ( 1491 ) [HTML 1KB] [PDF 1800KB] ( 1315 )
111 杨文利;李凤
引水灌溉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研究——以青海湟水北干渠扶贫灌溉一期工程水土保持方案设计为例
引水灌溉工程开发建设项目,在施工中产生的水土流失,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水土保持方案设计,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以青海省湟水北干渠扶贫灌溉一期工程水土保持方案设计为例,对建设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的特点及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等进行分析,并结合工程实际,采用分类整治的方法,提出治理方案。这对其他同类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04 Vol. 2 (3): 111-114 [摘要] ( 1488 ) [HTML 1KB] [PDF 2041KB] ( 1284 )
115 杨舜成;丁光敏;陈宏荣;夏卫平;林桂志
滨海火电厂工程水土流失的特点与防治措施——以福建大唐宁德火电厂一期工程为例
滨海地区受台风影响,降雨有其特殊性。滨海火电厂的建设,涉及山体开挖,滩涂围填,陆域海域防洪,交通运输,循环水和淡水供(排)水管(沟)布设,灰渣场、施工区、取土弃土场选址以及移民安置等诸方面问题,地形复杂,工程量大,建设期及生产运行期都极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以福建大唐宁德火电厂一期工程为例,分析其水土流失的特点,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2004 Vol. 2 (3): 115-118 [摘要] ( 1596 ) [HTML 1KB] [PDF 2410KB] ( 1358 )
119 钟晓;吴长文;陈林东
绿化笼砖在治理岩质陡坡中的应用
深圳市采土取石造成的裸露岩石、陡坡,影响了生态景观。采用绿化笼砖新技术,治理效果十分理想。分析绿化笼砖的材料、结构、作用及其特点,详述施工工艺,提出了施工过程中的注意环节,以及绿化所采用的草前期乔、灌、藤植物相结合的方法。挂绿化笼砖治理岩质陡坡,既能即时绿化,又能产生良好的自然生态效果。
2004 Vol. 2 (3): 119-121 [摘要] ( 1444 ) [HTML 1KB] [PDF 1679KB] ( 1263 )
122 陈志伟
皖浙闽赣丘陵山地植被遥感知识库的建立与应用
应用遥感数据解译地表植被覆盖情况,从而进一步评价土壤侵蚀现状。采用人工调查与遥感判读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地表植被覆盖度的遥感识别样本知识库。通过建立知识库,并使用GPS对其加以检查、更新,提高了样本的广泛性与精确度,从而提高了土壤侵蚀动态遥感监测的精度与速度,并使遥感影像的植被判读具有一定的系统性。
2004 Vol. 2 (3): 122-125 [摘要] ( 1630 ) [HTML 1KB] [PDF 2239KB] ( 1226 )
126 苏杭生;陈志伟;唐万龙;颜沧波
基层水土保持档案系统的建设
建立基层水土保持档案系统,是国家生态监测网站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福建省南安市,以小流域为单元对基层水土保持档案系统建设进行了研究。利用信息规范化技术采集数据,形成档案库、计算机数据库及其查询系统,并利用现有网络基础,实现数据的流通、汇总,实现基层野外作业的数据与各级部门数据实时互动管理。从基层入手,由小到大,可形成全国水土保持信息档案库。
2004 Vol. 2 (3): 126-129 [摘要] ( 1373 ) [HTML 1KB] [PDF 2150KB] ( 1313 )
130 陈务豪;曾念辉;王寿林;程洪;付恒生;杨小洁
香根草植物篱护坡反季节施工技术
在萍莲319国道改建工程中运用香根草(Vetiveriazizanioides)植物篱护坡反季节施工技术,在石块砾石区下边坡,香根草成活率达90%,在煤土堆积下边坡,香根草成活率达94%。表明香根草植物篱技术在江西萍乡10—11月反季节应用非常成功,证明了香根草等高植物篱技术防护公路边坡的有效性,也说明在极劣地利用香根草进行生态恢复,一年四季皆可取得成功。这为香根草等高植物篱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推广提供了新的施工方法。
2004 Vol. 2 (3): 130-131 [摘要] ( 1588 ) [HTML 1KB] [PDF 968KB] ( 1050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关于招募《中国水土保持科学》青年编委的通知
弘扬科学家精神专题宣传之:中国林业教育奠基人梁希
祝贺郑粉莉副主编和陈利顶、雷廷武编委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编2020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被Scopus数据库收录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20年主编会暨第九届优秀论文评审会在京召开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9—2020年度来源期刊核心库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编新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致谢审稿专家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7年主编会议在陕西杨凌召开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7—2018年度来源期刊核心库
原主编王礼先教授获诺曼?哈德逊纪念奖
英文稿件征稿启事
崔鹏副主编当选中国科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刘国彬等3位编委荣获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编委会换届暨第四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我刊副主编崔鹏当选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科学委员会委员
中国科协 教育部 科技部 卫生计生委 中科院 工程院 自然科学基金会关于印发《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的通知
我刊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征稿启事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5—2016年度来源期刊核心库
关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网址的申明
关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五届优秀论文评选结果的通告
祝贺《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副主编崔鹏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Copyright Notice
2011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
关于颁发《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四届优秀论文奖的决定
关于授予王礼先同志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特殊贡献奖的决定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创刊十周年纪念座谈会暨第三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在海南三亚召开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四届优秀论文评审会在京召开
关于IP地址变更的通告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0年中国知网统计数据
2010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1-2012年来源期刊
在线投稿系统正式启用,欢迎在线投稿,并提出宝贵意见。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9年中国知网统计数据
欢迎订阅《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在2009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中名列前茅
第二届编委会第二次会议成功召开
关于召开《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二届编辑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的通知
      更多....  
更多.... 
   论文版权转让合同
   作者信息表
   论文模板
更多.... 
           
 
  版权所有© 2010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编辑部     
通讯地址:北京市 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联系电话: 010-62336042,010-62336872 E-mail: sbxh035@263.net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京ICP备 110062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