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文化元典的数字记忆形态构建:需求、结构与路径 |
刘晗1,姬荣伟2 |
1 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武汉 430062 2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信息管理学院 郑州 450046 |
|
Digital Memory Form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Classics:Requirement, Structure and Path |
LIU Han1,JI Rongwei2 |
1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Hubei University, Wuhan 430062 2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Zhengzhou 450046 |
[1] | 冯天瑜. 中华元典精神[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1-2. | [2] | 李建中. 中国文化:元典与要义(上)[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3. | [3] | 姜婷婷, 傅诗婷. 人本视角下的数字记忆:“人—记忆—技术”三位一体理论框架构建与启示[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22(5):103-115. | [4] | 赵彦昌. 论“六经皆档案”(上)[J]. 档案学通讯, 2008(4):87. | [5] | 孙华. 《六经》非档案论[J]. 东岳论丛, 2013(11):48-51. | [6] | 陈忠海. 中国传统档案文化研究述评[J]. 档案学通讯, 2010(6):5. | [7] | 赵薇. 数字人文在中国(1980—2020)—一个人文视角的回顾与观察[EB/OL].[2022-06-30]. https://mp.weixin.qq.com/s/SPTqfV8YB17wer0IlNTiGg. | [8] | 赵薇. 数字时代人文学研究的变革与超越—数字人文在中国[J]. 探索与争鸣, 2021(6):196. | [9] | 张琪, 王东波, 黄水清, 史书多维知识重组与可视化究—以《史记》为对象[J]. 情报学报, 2022(2):130-14. | [10] | 何嘉荪, 马小敏. 德里达档案化思想研究之二—档案外部性及其由来[J]. 档案学通讯, 2017(5):26. | [11] | 王丹, 王红红, 颜祥林. 国内档案学界数字记忆研究的兴起、发展与展望[J]. 山西档案, 2022(3):179. | [12] | 王晓琳, 郑秀花. 公共图书馆社会记忆项目的中国实践[J].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1(6):33. | [13] | 赵红艳. 哲学视阈的档案与档案化阐析[J]. 档案学通讯, 2018(5):31-34. | [14] | 丁华东, 张燕. 档案记忆再生产研究的学术价值与问题思考[J]. 档案学研究, 2019(3):37-39. | [15] | 丁华东, 张燕. 档案记忆再生产理论创建的构想[J]. 档案学通讯, 2020(4):16. | [16] | 丁华东, 陈展, 杨寅. 是“毒药”还是“良药”—论社会记忆档案化与档案记忆社会化的互化交融[J]. 档案学研究, 2020(5):20. | [17] | [46][德] 扬·阿斯曼. 文化记忆[M]. 金寿福,黄晓晨,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73,144-145. | [18] | [德] 恩斯特·卡西尔. 人论[M]. 甘阳,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5:87. | [19] | 雷珏莹, 侯西龙, 王晓光. 数智时代古籍数字化再造的逻辑与进路[J]. 数字人文研究, 2022(2):54. | [20] | 丁华东, 张燕. 论新媒体传播与档案记忆的意义再生产[J]. 档案学通讯, 2018(3):62. | [21] | 赵建国. 传播学教程[M]. 郑州: 郑州大学出版社, 2012:20. | [22] | [德] 阿莱达·阿斯曼. 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M]. 潘璐,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148-149. | [23] | 刘亚秋. 从集体记忆到个体记忆—对社会记忆研究的一个反思[J]. 社会, 2010(5):217-242. | [24] | [荷] 祖伦. 女性主义媒介研究[M]. 曹晋,曹茂,译.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149-150. | [25] | 杨机红. 齐鲁文化元典精神传播场域的特征研究[J]. 教育界, 2018(7):46. | [26] | 施宇, 韩瑞娜. 中华元典影视传播的实践创新与意义建构—基于《经典咏流传》的研究[J]. 新闻爱好者, 2020(12):28. | [27] | 赵雪芹, 邓文慧. 数字记忆视角下新冠肺炎疫情档案收集研究[J]. 北京档案, 2020(10):8. | [28] | 韩双.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下疫情防控档案的收集与利用[J]. 档案管理, 2020(2):56-58. | [29] | 曲春梅, 何紫璇. 概念. 意义与实践:档案与数字人文的双向考察[J]. 档案学研究, 2022(6):13. | [30] | 龙迪勇. 空间叙事学[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320. | [31] | 尹鸿. 当代电影艺术导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160. | [32] | [38] 赵生辉, 胡莹. 面向数字人文的多语言藏学知识融合框架研究[J].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0(9):44-45, 47. | [33] | 徐拥军, 李子林, 李孟秋. 后现代档案学的理论贡献与实践影响[J]. 档案学通讯, 2020(1):31-40. | [34] | 郭若涵, 徐拥军. 后现代档案学理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 档案学通讯, 2020(3):60-67. | [35] | 龙家庆, 牟胜男. 跨媒体叙事嵌入档案馆公众教育的动力诠释与推广策略[J]. 山西档案, 2020(5):62-71. | [36] | 宋鑫娜. 论档案展览中的叙事表达[J]. 北京档案, 2019(1):22-24. | [37] | 刘晗, 周耀林. 参与式共建:少数民族数字记忆建构模式及实现策略[J]. 档案学研究, 2022(3):60-67. | [39] | 彭丽莉. “灵魂之眼”—柏拉图对灵魂视觉功能的探究[D].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11:13. | [40] | 陈力丹, 王亦高. 论图文关系的历史变迁—以柏拉图式的图文观为先导[J]. 现代传播, 2008(8):15. | [41] | 谢玉雪. 数字档案资源的可视化叙事服务研究[J]. 档案学研究, 2020(3):122-128. | [42] | 龙家庆. 叙事表达在档案宣传中的运用与优化策略[J]. 浙江档案, 2020(1):30-32. | [43] | 马翀炜, 戴琳. 民族文化遗产的国家认同价值[M]//黄忠彩.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优秀论文集(第一辑). 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6:450. | [44] | 谢静. 社区:传播的构成[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3):32-40. | [45] | [韩] 高三锡. 崭新的未来:5G超链接社会[M]. 赵在久, 王丹娜,译. 北京: 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2021:4. |
|
|
Viewed |
|
|
|
Full text
|
|
|
|
|
Abstract
|
|
|
|
|
Cited |
|
|
|
|
|
Shared |
|
|
|
|
|
Discussed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