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首 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学术影响
|
收录情况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线办公系统
期刊在线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摘要点击排行
Email Alert
RSS
相 关 下 载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21年 30卷 11期
刊出日期:2021-11-15
综述
腹部肿瘤
胸部肿瘤
物理·技术·生物
胸部肿瘤
1105
闫可, 赵晗君, 邓文钊, 王晓斌, 杜星语, 沈文斌, 祝淑钗
小野寺预后营养指数对食管鳞癌调强放疗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小野寺预后营养指数(PNI)与根治性放化疗或放疗的食管鳞癌患者的预后关系,为评估疗后长期生存提供方便、有效、准确的预测指标。
方法
回顾分析2013—2015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行根治性放化疗或放疗并符合入组条件的食管鳞癌患者共 231例,统计分析每例患者不同放疗阶段的PNI值并运用ROC曲线确定放疗前PNI的最佳临界值,将231患者分为营养良好组(86例)和营养不良组(145例)。应用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Cox模型分析不同营养状况与预后关系。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
全组患者放疗前、第3周、第6周及结束后1月时的PNI均值分别为 48.68±5.08、39.68±4.87、43.74±4.89、48.31±4.92。运用ROC曲线确认的患者疗前PNI最佳临界值为49.25,曲线下面积为0.655,敏感性为68.6%,特异性为60.9%。营养良好组(PNI≥49.25)的 5年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36.0%和31.3%,均优于营养不良组(PNI<49.25)的19.3%和18.6%(P=0.001、0.039)。多因素分析显示疗前PNI为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P=0.021)。进一步分层分析发现临床分期为Ⅰ、Ⅱ期以及同期化疗者营养良好组的总生存优于营养不良组(P=0.007、0.004)。另外,营养良好组放疗后缓解率高于营养不良组(P=0.047),而≥3级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有低于营养不良组趋势(P=0.060)。
结论
疗前患者的PNI作为方便、可靠的指标可预测食管鳞癌根治性放化疗或放疗后的生存状况,PNI较高者具有较好的预后和放疗耐受性,尤其是在分期偏早或同期化疗患者中PNI的预测价值更大。
2021 Vol. 30 (11): 1105-1110 [
摘要
] (
184
) [
HTML
1KB] [
PDF
0KB] (
0
)
1111
于佳琦, 张臻, 任凯, 王伟, 刘颖, 李倩, 叶兆祥, 赵路军
利用放射组学模型预测肺癌和食管癌患者发生放射性肺炎的研究
目的
分析探讨肺癌和食管癌易患放射性肺炎(RP)患者的放射组学共同特征,建立能够同时预测两种肿瘤放疗后发生RP的预测模型。
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根治性放疗的Ⅲ期肺癌和Ⅲ期食管癌各 100例,依据随访影像学资料及临床信息进行RP分级,并收集其定位CT图像,将全肺作为感兴趣区域进行放射组学特征的提取,分析与RP相关的放射组学特征及临床、剂量学特征,利用机器学习进行模型构建。
结果
提取出放射组学特征1691个,肺癌和食管癌患者经过方差分析、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子降维后与RP相关的放射组学特征分别为8个和6个,其中相同的参数为5个。使用随机森林构建预测模型,将肺癌和食管癌分别交替作为训练集和验证集,食管癌和肺癌作为独立验证集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2和0.645。
结论
构建肺癌和食管癌患者发生RP的共同预测模型是可行的,但还需进一步扩充样本量,并且纳入临床和剂量学参数增加其准确度、稳定性和泛化能力。
2021 Vol. 30 (11): 1111-1116 [
摘要
] (
185
) [
HTML
1KB] [
PDF
0KB] (
0
)
1117
刘霁, 郝美丽, 谭叶, 江晓虹, 陆海军
SPECT肺灌注显像优化肺癌放疗计划对肺功能保护价值的研究
目的
探讨SPECT肺灌注显像在Ⅲ期不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放疗中指导放疗路径、优化放疗计划及保护肺功能方面的应用价值。
方法
本研究纳入 84例Ⅲ期不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及观察组(40例)。对照组依据常规CT图像制定放疗计划,观察组依据常规CT及SPECT肺灌注显像提示的肺功能信息制定P1、P2计划,但最终均按P2计划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放射性肺炎发生率、放疗前后肺功能变化,并对比观察组P1、P2计划的剂量体积参数情况。
结果
计划优化后观察组放射性肺炎发生率降低,肺功能下降情况得以改善(均 P≤0.001);P2计划在功能剂量参数上有明显改善(P<0.05),且危及器官受量变化不大(P>0.05)。
结论
SPECT肺灌注显像优化调强放疗计划能够在不增加其他危及器官受量条件下,降低功能肺受量,提高肿瘤放疗剂量,对患者的肺功能有保护作用。
2021 Vol. 30 (11): 1117-1121 [
摘要
] (
179
) [
HTML
1KB] [
PDF
0KB] (
0
)
腹部肿瘤
1122
张媛媛, 张婷婷, 唐玉, 景灏, 房辉, 宋永文, 陈波, 唐源, 金晶, 刘跃平, 卢宁宁, 亓姝楠, 李宁, 李晔雄, 王淑莲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内乳电子线大分割照射剂量学评估和急性不良反应、近期疗效
目的
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内乳电子线大分割照射剂量学特征及急性不良反应、近期疗效。
方法
选择2018—2020年收治 155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Ⅲ期 137例(88.4%),Ⅱ期 18例(11.6%)。所有患者均接受规范的化疗、内分泌治疗和抗Her2靶向治疗。按第1、2、3肋间将内乳临床靶体积(CTVim)分为3个亚区(CTVim1、CTVim2、CTVim3),同时勾画锁骨上下区形成计划靶体积(PTVsc)。胸壁CTV和CTVim采用 6~15MeV电子线照射43.5Gy分15次,3周完成。PTVsc采用6MV X线二维放疗或三维放疗43.5Gy分15次,3周完成。评估内乳、PTVsc及肺、心脏、左前降支(LAD)和右冠脉(RA)的剂量学特征,分析急性不良反应、近期疗效。
结果
CTVim的 Dmean为(43.3±2.6)Gy,D95%为(30.5±8.3)Gy,V90%为(85.0±10.5)%,V80%为(91.0±7.4)%。CTVim1的相应参数值显著低于CTVim2和CTVim3(均 P<0.001)。体质指数对内乳剂量无影响(P>0.05)。三维放疗比二维放疗技术显著增加CTVim的 Dmean[(43.4±2.6)Gy∶(41.4±2.3)Gy,P=0.021]和PTVsc的热点体积[V110%:(26.7±17.5) cm
3
∶(12.5±8.4) cm
3
,P=0.018;V120%:(6.1±5.3) cm
3
∶(2.0±2.6) cm
3
,P=0.023]。患肺 Dmean为(9.8±1.9)Gy,V20Gy为(19.7±4.7)%。全组患者心脏 Dmean为(3.3±1.7)Gy,左乳腺癌为(4.7±1.4)Gy,右乳腺癌为(2.6±1.2)Gy。左乳腺癌患者LADDmean为(13.9±4.9)Gy,右乳腺癌患者RADmean为(7.5±3.7)Gy。≥2级急性放射性皮炎、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19.3%、4.5%、2.6%。中位随访20.5个月(9.9~41.8个月),2例胸壁复发,2例区域淋巴结复发,6例远处转移,死亡 1例。
结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内乳电子线大分割照射时肺、心、冠脉剂量较低,患者急性不良反应轻且发生率低。但第1肋间的内乳剂量偏低,虽然近期随访疗效较好但需要长期随访。
2021 Vol. 30 (11): 1122-1128 [
摘要
] (
157
) [
HTML
1KB] [
PDF
0KB] (
0
)
1129
沈家凤, 吴涛, 刘秋琳, 张婧, 胡云飞, 陈梦翔, 黄韵红, 卢冰
早期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预后分析
目的
分析早期上呼吸消化道结外NK/T细胞淋巴瘤(UADT ENKTCL)放疗联合以门冬酰胺酶/培门冬酶为主的化疗疗效及预后因素。
方法
收集2003—2020年间贵州省肿瘤医院收治的 267例早期UADT ENKTCL患者,其中放疗或联合门冬酰胺酶/培门冬酶为主要方案化疗的 229例,单纯放疗或化疗的 38例。Kaplan-Meier计算总生存(OS)、无进展生存(PFS)并
log-rank
法检验和单因素分析,Cox模型多因素分析。
结果
全组 5年OS、PFS分别为67.2%、61.5%;放化综合治疗、单纯放疗、单纯化疗的 5年OS分别为71.7%、35%、49%(P<0.001),5年PFS分别为66%、35%、28%(P<0.001)。放化疗患者基于NRI危险分层分为预后良好、预后不良组,5年OS分别为93.3%、64.3%(P<0.001),5年PFS分别为91.1%、56.7%(P<0.001);放疗剂量≥50Gy、<50Gy组 5年OS分别为72.4%、55.7%(P<0.001),5年PFS分别为68.3%、36.5%(P<0.001)。预后不良组化疗周期数≥4个、<4个的 5年OS分别为65.5%、59.2%(P=0.049),5年PFS分别为60.7%、50.6%(P=0.018)。单因素分析显示Ⅱ期、ECOG≥2分、超腔、单纯放疗、NRI≥1分、EB病毒-DNA≥2750 copies/ml、放疗剂量<50Gy,化疗周期数<4个为 5年OS及PFS的预后不良因素(均 P<0.05);CHOP类化疗方案仅为PFS的预后不良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超腔、ECOG≥2分、放疗剂量<50Gy均为OS和PFS的预后不良因素(均 P<0.05),Ⅱ期为OS的预后不良因素(P<0.05)。
结论
早期低危UADT ENKTCL预后良好;足够剂量的扩大受累野放疗是早期UADT ENKTCL根治性手段;综合治疗较单纯放疗能改善早期预后不良组患者的预后;足疗程化疗能显著改善预后不良组的远期生存,门冬酰胺酶为基础的化疗均能较好的改善早期UADT ENKTCL的预后。
2021 Vol. 30 (11): 1129-1135 [
摘要
] (
179
) [
HTML
1KB] [
PDF
0KB] (
0
)
1136
王雪, 王玮, 李建彬, 郑刚, 张文玉
内乳淋巴结清扫术后患者内乳靶区不同勾画方法比较研究
目的
以内乳淋巴结清扫(ImlND)前勾画的内乳淋巴结临床靶区(CTVImlN)为参照,对比不同勾画方法构建的ImlND术后CTVImlN靶区间差异,探讨ImlND后CTVImlN勾画的合理方法。
方法
选取已行患侧ImlND且术前、术后CT图像资料完整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MRM)患者 20例。依据RTOG指南在术前CT图像上勾画健侧及患侧CTVImlN (CTVpr-I、CTVpr-a)。在术后CT图像上分别采用形变配准(DIR)法、视觉对照法、精确测量法勾画术后患侧CTVImlN,并分别命名为CTVDIR、CTVV、CTVM。比较CTVV、CTVM、CTVDIR与CTVpr-a间靶区中心间距、靶区体积以及3种不同方式构建的CTVImlN的适形指数(CI)及包含度(DI)差异。
结果
CTVV、CTVM、CTVDIR与CTVpr-a的靶区中心间距分别为2.17、1.44、1.25cm。CTVpr-a、CTVpr-I、CTVV、CTVM和CTVDIR的靶体积分别为2.10、2.17、2.04、1.88、2.07cm
3
(均 P>0.05)。CTVV-CTVpr-a间、CTVM-CTVpr-a间CI均为0.16,CTVDIR-CTVpr-a间CI为0.43,明显高于前两者(均 P<0.01)。CTVV-CTVpr-a、CTVM-CTVpr-a间DI分别为0.26和0.24,CTVDIR-CTVpr-a间DI为0.58,明显高于前两者(均 P<0.01)。
结论
准确勾画ImlND术后的CTVImlN是困难的,但相比较而言,DIR法所勾画靶区的空间位置适配度优于视觉对照法和精确测量法。
2021 Vol. 30 (11): 1136-1141 [
摘要
] (
180
) [
HTML
1KB] [
PDF
0KB] (
0
)
1142
赵莹, 唐源, 刘文扬, 李宁, 雷俊琴, 陈司霖, 史金明, 马慧颖, 曾强, 宋永文, 王淑莲, 任骅, 刘跃平, 房辉, 卢宁宁, 唐玉, 亓姝楠, 杨勇, 陈波, 李晔雄, 金晶
腹部加压控制下肝脏病灶移动度分析
目的
探索腹部加压条件下金标引导的肝脏病灶立体定向放疗(SBRT)的移动度及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纳入2016—2019年间结直肠癌肝脏寡转移及原发性肝癌患者 20例,均在腹部加压条件下行SBRT。定位前于病灶周围2cm内植入 1~3枚金标,所有患者均采用4DCT模拟定位,根据呼吸信号重建出 0%~90%呼吸周期CT图像,并获取每次放疗前锥形束CT验证图像。将肝脏分为3个部分:肝门静脉主干2cm内、肝门静脉主干 2~5cm、肝门静脉主干5cm外肝脏,评价不同部位病灶的移动度范围。
结果
整体肝脏平均分次内移动度在头脚、腹背、左右方向分别为(2.63±2.81)、(1.35±1.23)、(0.76±0.88)mm,平均分次间移动度分别为(3.45±3.06)、(2.64±2.60)、(2.23±2.07)mm,不管是分次内或分次间移动度均表现为头脚方向>腹背方向>左右方向(均 P<0.001)。不同部位病灶移动度不同,距离门静脉越远分次内移动度越大,距离门静脉越近病灶移动度越小(均 P<0.05)。为覆盖95%整体人群置信区间,内靶区(ITV)边界范围需在左右、腹背、头脚方向分别外扩3.9、5.2、7.9mm;不同位置病灶外扩范围并不相同,距离门脉2cm内分别外扩4.3、4.4、6.1mm,距离门脉5cm外分别外扩3.5、7.3、9.7mm。所有位置病灶均以头脚方向动度最显著。同时病灶距离门静脉越远头脚方向外扩范围越大,门脉周围5cm外病灶在腹背方向外扩范围也大于5cm内病灶。
结论
不同位置的肝脏病灶ITV外扩边界不同,需个体化外扩ITV边界范围。
2021 Vol. 30 (11): 1142-1147 [
摘要
] (
177
) [
HTML
1KB] [
PDF
0KB] (
0
)
1148
杨利, 徐志渊, 王骞, 肖湘语
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期间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最低值的不同预后作用分析
目的
研究宫颈癌同步放化疗(CCRT)期间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最低值对预后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数据。
方法
分析2015—2019年间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接受CCRT治疗的 ⅠB1-ⅣA期宫颈癌患者,治疗期间每周查血常规。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OS)并
log-rank
检验
Cox
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预后分析。
结果
共入组 87例患者,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CCRT期间预测OS的中性粒细胞绝对数最低值(ANCn)及淋巴细胞绝对数最低值(ALCn)的分界值。CCRT期间ANCn>2.14×10
9
/L (11例)比≤2.14×10
9
/L (76例)患者 2年OS率低(54.5%∶88.9%,P=0.035);ALCn≤0.2×10
9
/L (38例)比ALCn>0.2×10
9
/L (49例)患者 2年OS率低(75.3%∶90.8%,P=0.008)。多因素分析显示ANCn、ALCn、同期化疗周期数、平均身体放射剂量与OS相关(HR分别为4.487、5.814、0.204、1.296,95%CI分别为 1.404~14.344、1.822~18.554、0.060~0.696、1.125~1.493,P值分别为0.011、0.003、0.011、<0.001)。CCRT前ANC>5.19×10
9
/L更易出现ANCn>2.14×10
9
/L,CCRT前ALC<2.05×10
9
/L更易出现ALCn≤0.2×10
9
/L。
结论
CCRT期间ANCn及ALCn具有不同的预后作用及影响因素,治疗期间密切监测血常规,根据其变化情况优化治疗,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
2021 Vol. 30 (11): 1148-1153 [
摘要
] (
177
) [
HTML
1KB] [
PDF
0KB] (
0
)
1154
李丹, 黄容, 文恩, 吴周雪, 林盛, 何丽佳, 任培蓉, 尚昌玲, 向莉, 杨红茹, 吴敬波
单管式子宫颈癌后装施源器前瞻性随机对照Ⅱ期临床研究3年远期疗效总结
目的
探讨自主研发的单管式子宫颈癌后装施源器,相比于标准Fletcher三管施源器的 3年远期生存结果以及晚期损伤情况。
方法
选取2011—2017年间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子宫颈癌初诊患者,随机分为外照射+单管式后装组(专利单管组)和外照射+Fletcher三管式后装组。外照射采用6MV X线四野盒式或前后对穿野照射,30Gy后改野挡铅行后装治疗,1次/周,剂量为A点7Gy,共 5~6次(A点2Gy等效生物剂量 80~90Gy)。外照射时同步使用顺铂(40mg/m
2
)化疗,1次/周,治疗结束随访其疗效及不良反应并对比。
结果
符合入组条件并完成治疗,Fletcher三管组 150例,专利单管组 149例。截至 2020年12月全部患者随访时间满 3年,中位随访时间61个月。Fletcher三管组的 3年总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和局部无失败生存率分别为76.3%、78.1%和75.4%,而专利单管组分别为83.8%、80.3%和85.5%。3-4级晚期放射性直肠炎三管组3.3%,单管组6.7%(
P
=0.122)。3-4级晚期放射性膀胱炎三管组1.3%,单管组0.7%(
P
=1.000)。
结论
专利单管式子宫颈癌后装施源器与标准Fletcher三管施源器 3年生存数据疗效相当且晚期不良反应相似。
2021 Vol. 30 (11): 1154-1158 [
摘要
] (
189
) [
HTML
1KB] [
PDF
0KB] (
0
)
物理·技术·生物
1159
高艳, 钟鹤立, 李壮玲, 张光伟, 李隆兴, 史亚滨, 李先明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容积调强弧形治疗与调强放疗剂量比较的
Meta分析
目的
比较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容积调强弧形治疗(VMAT)与调强放疗(IMRT)对计划靶区(PTV)和危及器官(OAR)的剂量学差异,为临床提供循证学依据。
方法
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FMRS、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及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筛选所有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VMAT与IMRT剂量学比较的文献纳入研究。检索时间从建库至 2020年3月。应用Stata14.0软件进行
Meta分析
。
结果
13项研究的 281例纳入
Meta分析
。与IMRT计划相比,VMAT计划明显提高PTV剂量 (D95%,P<0.001),明显改善PTV剂量均匀性(P<0.001)和适形性(P=0.004)。VMAT计划较IMRT计划有效降低患侧 肺V20Gy (P=0.027)和健侧 肺V10Gy (P=0.003);而患侧肺 Dmean、V5Gy、V10Gy、V30Gy,健侧肺 Dmean、V5Gy,心脏 Dmean、V10Gy、V30Gy两组计划均相近(均 P>0.05)。IMRT计划较VMAT计划降低心 脏V5Gy (P=0.001),但对心 脏V5Gy纳入文献进行敏感性分析,显示结果稳定性较差。VMAT计划比IMRT计划明显减少治疗时间(P<0.001)和机器跳数(P<0.001)。
结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中VMAT比IMRT在靶区剂量覆盖、均匀性和适形性,对患侧肺和健侧肺保护,以及治疗效率方面均更具剂量学优势。
2021 Vol. 30 (11): 1159-1166 [
摘要
] (
159
) [
HTML
1KB] [
PDF
0KB] (
0
)
1167
杨继明, 马敏, 吴勇, 任江平
动态多叶准直器精度对调强放疗的剂量学影响和容差研究
目的
定量研究多叶准直器(MLC)位置误差对固定野动态调强放疗(dMLC-IMRT)计划的剂量学影响,为该治疗技术确立MLC质控精度和运行容差提供指导。
方法
模体研究使用计划系统中建立以5、10、20mm为子野宽度的三组条形10cm×10cm动态滑窗测试野计划。患者计划抽取7种常见肿瘤的临床治疗计划,包括鼻咽癌、胶质瘤、肺癌、食管癌、宫颈癌、前列腺癌和乳腺癌,每种 6例。模拟MLC误差包括系统性开/关误差、系统性偏移误差和随机误差,对原计划引入MLC误差生成模拟计划,比较原计划和模拟计划的剂量学差异。
结果
模体研究结果表明剂量偏差与系统性开/关误差成正比,与子野宽度成反比;系统性偏移误差导致积分剂量的整体偏移,对射野中心剂量无影响。患者计划研究结果表明系统性开/关误差对剂量学有影响,7种常见肿瘤计划靶区的剂量敏感性为 7.258~13.743%/mm,剂量敏感度与平均子野宽度负相关;系统性偏移误差引起的每毫米剂量学偏差均<2%;2mm以下随机误差时引起的剂量学变化在临床上可忽略不计。
结论
对于行固定野动态IMRT计划宜限制子野最小宽度,而加速器端应加强对MLC的质控。为了确保靶区剂量的不确定度<3%,支持2mm随机误差应作为固定野动态IMRT时的运行容差,0.2mm每侧或0.4mm单侧的对齐精度作为质控精度以保证不同肿瘤的放疗剂量准确性。
2021 Vol. 30 (11): 1167-1172 [
摘要
] (
178
) [
HTML
1KB] [
PDF
0KB] (
0
)
1173
汪之群, 杨波, 张杰, 于浪, 王贝, 李文博, 朱皓, 王小深, 蓝茂英, 王兴柳, 周宗凯, 朱伟华, 张震, 胡克, 张福泉, 邱杰
基于ESAPI编译结构快速处理软件的实现与评估
目的
利用ESAPI功能开发靶区与危及器官结构快速处理软件,帮助放疗临床计划制作者简化各种常见的结构后处理操作。
方法
基于ESAPI功能开发SmartStructure脚本软件,并在临床工作中进行验证评估。选取直肠癌新辅助放疗、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宫颈癌术后放疗、鼻咽癌根治性放疗、肺部立体定向放疗(SBRT)病例各 10例,不同病种有不同的结构处理需求。每个病例分别采用常规手动处理方式(手动组)、使用SmartStructure脚本但不使用模板进行结构处理(SmaStru-N组)、使用SmartStructure脚本且使用针对该病种的临床辅助结构模板进行结构处理(SmaStru-P组)。比较3种方式的处理时间,并请临床工作者对脚本进行多方面评分,并对比脚本软件和手动两种方式的使用感受评分。
结果
上述3种方法均能在临床上正常使用。在出错率方面,手动组为7.0%,SmaStru-N组为3.0%,SmaStru-P组为0%。5种病例SmaStru-N组方式较手动组平均提升60.9%的靶区及危及器官处理时间,SmaStru-P组较手动组提升93.3%处理时间。SmartStructure脚本方式使用感受评分均高于手动方式。临床工作者对脚本“适用性”与“简便性”方面评分较低,“准确性”与“效率”方面评分较高。
结论
相较于常规手动处理结构方式,使用SmartStructure脚本软件能够快速准确地进行靶区与危及器官的结构处理,且随着病例需要处理结构数量的增加其优势更加明显。SmartStructure符合临床需求、降低出错率、提升计划处理速度、提升临床工作者的工作效率,为今后自适应放疗的发展提供基础。
2021 Vol. 30 (11): 1173-1177 [
摘要
] (
185
) [
HTML
1KB] [
PDF
0KB] (
0
)
1178
李兵, 程志垚, 郭伟, 毛荣虎, 娄朝阳, 程秀艳, 葛红
基于UiBot软件实现治疗计划系统CT定位影像及轮廓自动导入功能探索
目的
实现CT定位影像和轮廓自动导入Eclipse和Monaco两套治疗计划系统(TPS)。
方法
基于Eclipse和Monaco的TPS,利用流程自动化可编程程序UiBot,根据Eclipse和Monaco各自CT定位影像和轮廓导入流程,使用UiBot提供的窗口元素等功能开发出CT定位影像和轮廓自动导入的自动化脚本程序。
结果
通过比较手动导入和自动导入的导入时间,自动化脚本程序不仅实现了从CT定位影像和轮廓到Eclipse和Monaco的TPS准确自动导入,而且也具有与手动导入相同的效率。大部分患者影像层数在 130~180之间,且手动导入时间与自动导入时间在此区间的平均时间为76s和75s。
结论
通过利用脚本开发程序UiBot的自动化功能,结合放疗工作的实际问题和重复的工作流程可以开发出自动化的脚本,极大提高了放疗工作效率,节约了人力和时间成本,为放疗流程自动化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新方法。
2021 Vol. 30 (11): 1178-1182 [
摘要
] (
313
) [
HTML
1KB] [
PDF
0KB] (
0
)
1183
许森奎, 姚文燕, 胡江, 夏云飞, 康德华, 陶亚岚, 姜晓勃, 卢杰, 林承光
基于螺旋断层治疗的全身皮肤照射体位固定新技术初步观察
目的
初步观察不同体位固定技术在螺旋断层治疗技术下进行全身皮肤照射(TSI)的可行性。
方法
对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TSI治疗的 3例蕈样霉菌病患者分别采用低温热塑高分子材料俯卧位固定、潜水衣结合负压真空袋仰卧位固定、低温热塑高分子材料结合真空袋仰卧位固定方法,观察固定效果并计算平均摆位误差、靶区适形指数(CI)、靶区均匀性指数(HI)和靶区 Dmean。
结果
3种体位固定方式均起到良好固定效果,设计的放疗计划各参数均能达到临床要求。3例患者平均摆位误差在左右、头脚、腹背方向分别为(0.26±3.40)、(-2.63±4.63)、(6.13±4.86)mm,靶区CI为 0.56±0.09、HI为 1.186±0.059、Dmean为(2586.56±63.28)cGy。
结论
低温热塑高分子材料或潜水衣都可以联合真空袋进行TSI治疗的体位固定。通过补偿膜剂量建成效应提高表皮剂量达临床要求,为螺旋断层治疗技术进行TSI提供了安全可靠的体位固定方法。
2021 Vol. 30 (11): 1183-1187 [
摘要
] (
212
) [
HTML
1KB] [
PDF
0KB] (
0
)
1188
周有东, 罗然, 刘彦廷, 董元训, 马金阳, 胡火军, 王旭光, 郭金满, 黄松, 袁高, 符常涛, 汪雷, 高嫣
miR-205-5p/E2F1信号抑制经典Wnt/β蛋白通路调控脑胶质瘤细胞放射敏感性
目的
探索miR-205-5p/E2F1信号轴在脑胶质瘤U251、U87细胞放射耐受中的调控机制。
方法
利用X射线逐步递增递间歇诱导方法照射U251、U87细胞,建立放射耐受的U251/TR、U87/TR细胞。对两种细胞进行形态学、细胞运动、侵袭及增殖能力分析。通过荧光素酶基因检测系统及点突变技术分析E2F1基因对U251/TR、U87/TR细胞的调控机制。
结果
放射耐受的U251/TR、U87/TR细胞分别比251、U87细胞的增殖活力增强,运动、侵袭能力增强,X射线照射下细胞凋亡下降。miR-205-5p mimics转染能够下调U251/TR细胞E2F1因子表达,抑制细胞增殖、侵袭及运动,增加放射敏感性。miR-205-5p mimics转染协同E2F1下调是通过抑制细胞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活性发挥抑制肿瘤作用,并降低细胞耐受。
结论
逐步递增递间歇诱导方法能较好地建立U251/TR、U87/TR细胞。miR-205-5p/E2F1信号轴通过经典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发挥抑癌作用,可以作为提高胶质瘤放射敏感性的治疗靶点。
2021 Vol. 30 (11): 1188-1194 [
摘要
] (
186
) [
HTML
1KB] [
PDF
0KB] (
0
)
1195
温兰兰, 王东娟, 董辉, 赵继伟, 朱翠敏, 林萍萍, 刘兰芳, 李青山
下调lncRNA LINC00263靶向miR-4458调控乳腺癌SK-BR-3细胞放射敏感性
目的
研究下调lncRNA LINC00263靶向miR-4458对乳腺癌SK-BR-3细胞增殖、运动、侵袭及放射敏感性影响。
方法
qRT-PCR方法分别检测乳腺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乳腺上皮细胞和乳腺癌细胞中LINC00263表达差异。SK-BR-3细胞中转染LINC00263shRNA下调LINC00263表达,克隆实验检测放射敏感性。SK-BR-3细胞给予6Gy照射处理,CCK-8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运动和侵袭,蛋白印迹法检测C-Caspase-3、C-Caspase-9、MMP-2、MMP-9蛋白表达。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LINC00263和miR-4458有互补结合位点,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测定二者的靶向关系。在SK-BR-3细胞中共转染LINC00263shRNA和miR-4458 inhibitor,给予6Gy照射处理,检测细胞增殖、运动、侵袭和凋亡变化。
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LINC00263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乳腺癌细胞中LINC00263表达水平高于正常乳腺上皮细胞。转染LINC00263shRNA以后的SK-BR-3细胞放射敏感性增加。转染LINC00263shRNA和放射联合具有协同作用,共同抑制细胞增殖、运动、侵袭,促进细胞凋亡,提高细胞中C-Caspase-3、C-Caspase-9蛋白表达水平,降低细胞中MMP-2、MMP-9蛋白表达水平。下调LINC00263靶向促进miR-4458表达。miR-4458 inhibitor逆转LINC00263shRNA联合放射对SK-BR-3细胞增殖、运动、侵袭的抑制作用和凋亡促进作用。
结论
下调lncRNA LINC00263靶向miR-4458抑制SK-BR-3细胞增殖、运动、侵袭,提高细胞放射敏感性。
2021 Vol. 30 (11): 1195-1201 [
摘要
] (
198
) [
HTML
1KB] [
PDF
0KB] (
0
)
综述
1202
何美霖, 易俊林
复发鼻咽癌治疗现状
基于IMRT的综合治疗使初治非转移性鼻咽癌的 5年总生存率达到80%左右,局部区域控制率达90%以上,但初程治疗后仍有 10%~15%的患者出现局部和/或区域复发。鼻咽癌初程治疗后出现局部和/或区域复发的原因、再程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再治后的不良反应和疗效,是影响再程治疗决策的主要因素。本文就上述问题结合近年进展进行综述。
2021 Vol. 30 (11): 1202-1208 [
摘要
] (
168
) [
HTML
1KB] [
PDF
0KB] (
0
)
1209
尚士洁, 陈大卫, 安翠, 王瑞阳, 吴萌, 于金明
肺癌放疗与免疫治疗的实践与展望
免疫治疗是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热门话题。无论是Keynote189研究还是Keynote407研究均证实在肺癌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获益人群的无进展生存期显著延长。2012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免疫联合放疗产生放射远隔效应的个案报道引起肿瘤界强烈关注。2017年公布的Pacific研究结果将免疫治疗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适应证从晚期扩展到了局部晚期。同年发表在《柳叶刀·肿瘤学》杂志上的Keynote001二次分析结果提示放疗可能会介导免疫记忆效应,但其产生机制、时间窗等问题目前尚不清楚。随着近年来PEMBRO-RT研究及我们团队多项工作的结果,放疗联合免疫治疗(iRT)的各种细节日渐成熟。在临床工作中iRT涉及肺癌的全程治疗,但不是大杂烩和乱炖,需进一步优化和梳理。本文就iRT的原理、临床实践的疗效以及对具体细节的探索进行讨论。
2021 Vol. 30 (11): 1209-1215 [
摘要
] (
198
) [
HTML
1KB] [
PDF
0KB] (
0
)
1216
王澜, 王亚敏, 刘丽虹, 刘树堂, 韩春, 于金明
同期整合加量调强放疗在食管癌中的应用进展
近年非常规分割放疗在多个系统肿瘤的治疗中日益体现出优势。同期整合加量调强放疗(SIB-IMRT)可以在一次照射过程中将不同的分割剂量传递至不同区域,实现在不增加正常组织受量前提下给予高危区域(GTV)局部追加剂量照射,其剂量学优势已得到学界广泛认可。目前,在食管癌领域SIB-IMRT的局控、生存优势、适应证人群、单次分割整合加量的上限界点仍然不明确,特就该技术在食管癌中的应用予以综述。
2021 Vol. 30 (11): 1216-1220 [
摘要
] (
184
) [
HTML
1KB] [
PDF
0KB] (
0
)
1221
宋玉春, 王淑莲
寡转移性乳腺癌的立体定向放疗研究进展
远处转移是乳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大多数晚期乳腺癌是不可治愈的。寡转移是介于局限期和广泛转移的一种中间状态。放疗在寡转移性乳腺癌的局部治疗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立体定向放疗(SBRT)技术的发展,可以予以根治剂量,同时保护周围的正常组织。既往研究证明SBRT是安全有效的,对乳腺癌的骨、肺、肝、脑、淋巴结等寡转移的局控率>80%。但是,如何筛选真正的寡转移还存在一定争议,进一步的随机临床研究证实放疗能否改善患者生存是至关重要的。
2021 Vol. 30 (11): 1221-1225 [
摘要
] (
180
) [
HTML
1KB] [
PDF
0KB] (
0
)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作 者 须 知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单位介绍信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
合 作 单 位
访 问 统 计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2167号
版权所有 © 2010《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编辑部
地址:北京朝阳区潘学园南里17号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00021)
电话:010-67700737,87788294 Email: cjron@cmaph.org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