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心理需求、记忆共享与伦理约束—论档案实现身份认同功能的作用机制 |
丁华东,杨茜兰 |
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 上海 200444 |
|
Psychology Demand, Memory Sharing and Ethic Restraint:the Action Mechanisms of the Archives to Realize the Identity Function |
DING Huadong,YANG Qianlan |
School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
[1] | 冯惠玲, 张斌, 徐拥军, 等. 多学科视角下的档案学理论研究进展[C]// 中国档案学会. 创新:档案与文化强国建设—2014年档案事业发展研究报告集.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4:6-66. | [2] | SCHWARTZ J M, COOK T. Archives,records,and power:the making of modern memory[J]. Archival Science, 2002(2):1-19. | [3] | BROWN C. Memory,identity and the archival paradigm: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J]. Archival Science, 2013(2):85-93. | [4] | COOK T. Evidence,memory,identity,and community:four shifting archival paradigms[J]. Archival Science, 2013(2):95-120. | [5] | BASTIAN J A. The records of memory,the archives of identity:celebrations,texts and archival sensibilities[J]. Archival Science, 2013(3):121-131. | [6] | CARON D J, Kellerhals A. Archiving for self-ascertainment, identity-building and permanent self-questioning:archives between scepticism and certitude[J]. Archval Science, 2013(6):207-216. | [7] | 冯惠玲. 当代身份认同中的档案价值[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5(1):96. | [8] | 加小双, 徐拥军. 档案与身份认同:背景、内容与影响[J]. 档案学研究, 2019(5):16-21. | [9] | 加小双. 当代身份认同中家族档案的价值[J]. 档案学通讯, 2015(3):29-34. | [10] | [16] 余厚洪. 族群档案的身份认同论析[J]. 档案管理, 2021(4):47-49. | [11] | 黄霄羽, 何雅妮. 社群口述档案对成员身份认同的作用表现[J]. 北京档案, 2020(4):4-8. | [12] | 闫静, 刘洋洋. 档案中的认同悖论—兼论档案对身份认同的作用机制与机理[J]. 档案与建设, 2021(3):9-14. | [13] | 陆阳, 蔡之玲. 档案在族群认同中的价值旨归、功能认知与机制阐释[J]. 档案学研究, 2021(6):13-20. | [14] | 刘志森, 耿志杰. 情感仪式视域下档案与身份认同:理论阐释、作用机理及提升路径[J]. 档案学研究, 2022(3):13-20. | [15] | 张全海. 家族档案与国家认同[J]. 档案学通讯, 2018(2):1. | [17] | [加] 特里·库克. 1989年荷兰手册出版以来档案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影响[C]// 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 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报告集. 北京: 中国档案出版社, 1997:1-4. | [18] | 闫静. 档案与身份认同:后现代档案学的当代焦点[J]. 山西档案, 2022(3):1. | [19] | Douglas J, Alisauskas A, Bassett E, et al. These are not just pieces of paper:acknowledging grief and other emotions in pursuit of person-centered archives[J]. Archives and Manuscripts, 2022(1):5-29. | [20] | 李军. 论档案在证据·记忆·认同范式中的连续意义[J]. 档案学通讯, 2016(5):12-16. | [21] | 王明珂.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4-15. | [22] | [27] [德] 阿莱达·阿斯曼. 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M]. 潘璐,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5,154. | [23] | 曲春梅. 国外档案学研究的“情感转向”[J]. 档案学研究, 2020(4):128-134. | [24] | [德] 阿莱达·阿斯曼. 记忆中的历史:从个人经历到公共演示[M]. 袁乔斯,译.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7:11. | [25] | 王玉珏, 张馨艺. 档案情感价值的挖掘与开发研究[J]. 档案学通讯, 2018(5):30-36. | [26] | 冯惠玲. 数字记忆:文化记忆的数字宫殿[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20(3):4-16. | [28] | 赵静蓉. 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3. | [29] | [30] [德] 扬·阿斯曼. 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文字、 回忆和政治身份[M]. 金寿福,黄晓晨,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87,144. | [31] | [57][58] [以] 阿维夏伊·玛格利特. 记忆的伦理[M]. 贺海仁,译.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5:63-87,52,73. | [32] | [法] 皮埃尔·诺拉. 记忆之场: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M]. 黄红艳,等,译.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12. | [33] | [德] 哈贝马斯. 交往与社会进化[M]. 张博树,译. 重庆: 重庆出版社, 1989:3-4. | [34] | 张燕.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研究[D]. 上海: 上海大学, 2020:145. | [35] | 赵静蓉. 国家记忆的生成机制与经典建构[J]. 学习与实践, 2020(10):120-131. | [36] | [法] 保罗·利科. 承认的过程[M]. 汪堂家,李之喆,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218. | [37] | 丁华东, 张燕. 迈向理解:灾难记忆的力量与档案部门的责任[J]. 思想战线, 2021(3):113-121. | [38] | 王汉生, 刘亚秋. 社会记忆及其建构—一项关于知青集体记忆的研究[J]. 社会, 2006(3):46-68. | [39] | 外交部. 2016年1月5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主持例行记者会[EB/OL].[2022-04-11]. https://www.mfa.gov.cn/web/fyrbt_673021/jzhsl_673025/201601/t20160105_5413061.shtml. | [40] | [美] 朱迪斯·巴特勒. 脆弱不安的生命[M]. 何磊,赵英男,译. 郑州: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6:45. | [41] | [美] 伽达默尔. 真理与方法(第2卷)[M]. 洪汉鼎,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0:341. | [42] | [美] 约翰·R. 霍尔. 文化:社会学的视野[M]. 周晓虹,徐彬,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2:98. | [43] | [美] 詹姆斯·W. 凯瑞. 作为文化的传播[M]. 丁未,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9:18. | [44] | 李红涛, 黄顺铭. 记忆的纹理:媒介、 创伤与南京大屠杀[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33. | [45] | 费孝通. 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31. | [46] | [美] 汉娜·阿伦特, 杰罗姆·科恩. 政治的应许[M]. 张琳,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76-78. | [47] | 窦立春. 身份的伦理认同[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0:14-15. | [48] | 习近平. 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22-04-15]. 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1-10/09/c_1127941568.htm. | [49] | [法] 阿莱特·法尔热. 档案之魅[M]. 申华明,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20:5. | [50] | 蓝博洲. 幌马车之歌[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14. | [51] | [法]保罗·利科. 记忆,历史,遗忘[M]. 李彦岑,陈颖,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191. | [52] | 刘亚秋. 记忆伦理与延迟的弥补—论记忆中的生和死[J]. 江海学刊, 2018(3):113-119. | [53] | [英] S. 肯德里克,P. 斯特劳,D. 麦克龙. 解释过去,了解现在[M]. 王辛慧,江政宽,等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173-176. | [54] | 习近平谈传统文化:抛弃传统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EB/OL].[2022-04-25]. 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5/0109/c40555-26356863-2.html. | [55] | 高兆明. “后习俗责任伦理”:基于“伦理”“道德”的考察[J]. 伦理学术, 2019(1):126-138. | [56] | [美] 汉娜·阿伦特. 反抗“平庸之恶”:《责任与判断》[M]. 陈联营,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154. | [59] | 徐贲. 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M]. 长春: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8:12. | [60] | [美] 杰弗瑞·奥利克, 乔伊斯·罗宾斯. 社会记忆研究:从“集体记忆”到记忆实践的历史社会学[J]. 周云水,编译. 思想战线, 2011(3):9-16. |
|
|
Viewed |
|
|
|
Full text
|
|
|
|
|
Abstract
|
|
|
|
|
Cited |
|
|
|
|
|
Shared |
|
|
|
|
|
Discussed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