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档案学学科结构的演进与发展 |
张斌1,2,3, 王逸凡1,4 |
1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北京 100872; 2 中国人民大学电子文件管理研究中心 北京 100872; 3 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872; 4 长治医学院 长治 046013 |
|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Structure of Archival Science in China |
ZHANG Bin1,2,3, WANG Yifan1,4 |
1 School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 2 Electronic Records Management Research Center,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 3 Key Laboratory of Data Engineering and Knowledge Engineering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Beijing 100872; 4 Changzhi Medical College,Changzhi 046013 |
[1] 杨天平. 学科概念的沿演与指谓[J]. 大学教育科学,2004(1):13-15. [2] 陈燮君. 学科学导论—学科发展理论探索[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17. [3] [28] 王战军,张微.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高校学科结构调整政策变迁的制度逻辑[J]. 中国高教研究,2019(12):36-41. [4] 吴春梅. 论档案学学科体系结构[J]. 兰台世界,2007(1):11-12. [5] 赵文玲,冯惠英. 试论档案学学科体系结构[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2):140-141. [6] [7] 潘连根. 从科学学的角度看档案学的学科体系[J].山西档案,1995(4):12-13. [8] [22][23] 冯之浚,赵红洲. 现代化与科学学[M]. 上海:知识出版社,1985:66,69,60. [9] [14] 《档案学通讯》杂志社. 档案学经典著作(第五卷)[M].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7:268,302. [10] [13] 李财富. 中国档案学史论[M].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58,59. [11] 吴宝康. 档案学概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248. [12] [21] 潘连根. 档案学元理论研究[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20,56. [15] 夏莉. 档案学科体系刍议[J]. 湖北档案,2005(8):19-20. [16]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EB/OL].[1983-09-18].https://www.saac.gov.cn/daj/fzxgzcfg/201809/56afa3d721404d968d138e846302d168.shtml. [17] 张斌,杨文. 中国特色档案学的发展脉络与演进逻辑[J]. 图书情报知识,2020(5):68-78. [18] [19][24] 杨连生. 科学学[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20,29,35. [20] 谭琤培. 档案学体系结构研究现状及我见[J]. 湖北档案,2004(3):20-22. [25] 王协舟. 基于学术评价视阈的中国档案学阐释与批判[M]. 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3. [26] 冯惠玲,周毅,黄霄羽.档案学科的“十五”回顾与“十一五”展望(续)[J]. 档案学通讯,2005(5):4-6. [27] 孙朝阳. 新时代学科建设新范式的创新创业内涵[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10):114-118. [29] 张斌,杨文. 论新时代中国特色档案学话语体系的构建[J].档案学通讯,2019(5):4-12. [30] 注:冯惠玲教授2014年11月4日在第三届档案学博士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31] 《档案学通讯》杂志社. 档案学经典著作(第四卷)[M].北京:北京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6:168. [32] 闫静. 中国档案学的历史哲学反思—以时空观和互动观为视角[J]. 求索,2020(5):44-51. |
|
Viewed |
|
|
|
Full text
|
|
|
|
|
Abstract
|
|
|
|
|
Cited |
|
|
|
|
|
Shared |
|
|
|
|
|
Discussed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