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首 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学术影响
|
收录情况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线办公系统
期刊在线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摘要点击排行
Email Alert
RSS
相 关 下 载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20年 29卷 3期
刊出日期:2020-03-15
综述
头颈部肿瘤
物理·生物·技术
腹部肿瘤
胸部肿瘤
头颈部肿瘤
161
胡集祎, 高晶, 胡微煦, 杨婧, 管西寅, 邱献新, 孔琳, 陆嘉德
碳离子治疗IMRT后局部区域复发鼻咽癌初步研究——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临床经验
目的
分析再程调强碳离子放疗(IMCT)对IMRT后局部区域复发鼻咽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方法
纳入112例于2015-2018年接受挽救性再程IMCT的局部区域复发鼻咽癌患者,Ⅰ、Ⅱ、Ⅲ、Ⅳ期患者分别为10例(9%)、26例(23%)、41例(37%)、35例(31%),中位年龄48岁(17~70岁),中位照射剂量为60GyE(50~69GyE)。
结果
中位随访20个月(5~45个月),共20例患者死亡,42例患者局部复发,2年总生存(OS)率与无局部进展生存(LPFS)率分别为85%与52%。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中Ⅳ期患者OS均显著差于其他患者,未发现与LPFS显著相关的预后因素。治疗期间未见≥3级急性不良反应。≥3级晚期不良反应包括1例口干、2例听力下降、1例大脑颞叶损伤与19例鼻咽黏膜坏死。
结论
再程IMCT治疗局部区域复发鼻咽癌取得了较好疗效且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远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有待进一步随访。
2020 Vol. 29 (3): 161-165 [
摘要
] (
177
) [
HTML
1KB] [
PDF
0KB] (
0
)
166
王鑫, 窦圣金, 李烿烿, 吴思成, 陈刚, 张霖, 杨雯君, 朱国培
高危唾液腺肿瘤患者术后同期放化疗前瞻性Ⅱ期临床试验研究
目的
评估术后辅助同期放化疗对具有高危预后因素的唾液腺肿瘤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入组2016-2018年间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收治的中度或高度恶性病理分级且伴有局部晚期Ⅲ/ⅣA期±切缘阳性/近切缘的唾液腺肿瘤术后患者52例。男35例,女17例,平均年龄55.5岁(21~73岁)。患者术后调强放疗和同期化疗。唾液腺腺癌患者同期化疗采用TP方案,淋巴上皮癌、鳞状细胞癌患者采用顺铂方案。
结果
47例患者完成全部2周期同期化疗,5例患者完成1周期同期化疗。中位随访期为15.7个月(3.2~34.8个月),2年无瘤生存、总生存率分别为74%、98%。3例区域淋巴结复发,6例远处转移。3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30例,3级放射性皮肤损伤5例,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3例。DFS与术后辅助同期放化疗用药周期数呈正相关(P=0.006)。
结论
高危唾液腺肿瘤术后患者同期放化疗可获得较高的2年无瘤生存、总生存且可耐受的,长期结果仍需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2020 Vol. 29 (3): 166-170 [
摘要
] (
160
) [
HTML
1KB] [
PDF
0KB] (
0
)
171
庞学舟, 青东, 赵彬, 马代远
局部晚期鼻咽癌洛铂单周方案同期放疗初探
目的
探讨局部晚期鼻咽癌洛铂单药单周方案同期放疗中洛铂最大耐受剂量(MTD)。
方法
选择18例Ⅲ-ⅣA期鼻咽癌初治患者,采用根治性IMRT同时进行洛铂剂量递增试验。洛铂初始剂量10 mg/m
2
,组间递增剂量为5 mg/m
2
,每个剂量组至少3位受试者。如无剂量限制性毒性反应则进入下一剂量组直至MTD,定期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
10、15 mg/m
2
剂量组各3例,20、25 mg/m
2
剂量组6例。25mg/m
2
组出现2例剂量限制性毒性反应,因此MTD确定为20 mg/m
2
。患者治疗结束后3个月,鼻咽部肿瘤和颈部阳性淋巴结临床缓解率为100%。主要毒性反应为骨髓抑制。
结论
洛铂单药周方案同期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MTD为20mg/m
2
,该方案疗效可靠安全性较好,值得开展进一步临床研究。
2020 Vol. 29 (3): 171-174 [
摘要
] (
177
) [
HTML
1KB] [
PDF
0KB] (
0
)
胸部肿瘤
175
颜文彬, 刘璇, 周宗玫, 王玉霞, 肖泽芬, 冯勤付, 陈东福, 吕纪马, 梁军, 邓垒, 张涛, 王文卿, 毕楠, 王鑫, 王小震, 惠周光, 王绿化
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放化疗后局部区域复发模式分析
目的
分析精确放疗技术下局限期小细胞肺癌(SCLC)调强放化疗后局部区域复发模式、复发部位与放化疗关系及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于2006-2014年治疗的局限期SCLC患者482例,其中125例治疗局部区域复发,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Logrank法检验差异和单因素分析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法多因素分析影响因素。
结果
全组复发患者的1、2、5年生存率分别为92.0%、46.4%、14.7%,中位生存期23.40个月。中位进展时间12.96个月,复发后的中位生存期为11.50个月,1、2、5年生存率分别为45.0%、23.0%、10.0%。原发灶复发67例(53.6%)、区域淋巴结复发21例(16.8%)、原发灶+区域淋巴结复发28例(22.4%)、对侧纵隔或锁骨上淋巴结复发9例(7.2%),其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3.96、24.76、23.23、18.66个月,2年生存率分别为49%、52%、46%、11%(P=0.000、0.004、0.008)。6例(4.0%)患者靶区外孤立淋巴结复发,其中5例位于锁骨上区域,1例(0.8%)野外孤立淋巴结复发。
结论
局限期SCLC放化疗后局部失败部位主要为肺原发灶,更好的分割剂量和靶区范围需要进一步的临床探索。
2020 Vol. 29 (3): 175-178 [
摘要
] (
188
) [
HTML
1KB] [
PDF
0KB] (
0
)
179
范诚诚, 冯卓, 葛红, 叶柯, 王浩, 郑晓丽, 张有改, 罗辉
食管鳞癌新辅助治疗联合手术的复发模式分析
目的
分析食管鳞癌新辅助治疗联合手术的复发模式及其影响复发的风险因素。
方法
回顾分析2011-2015年间确诊的行新辅助治疗联合手术治疗及随访资料完整可分析的胸段食管鳞癌患者275例。分析新辅助联合手术治疗后复发的模式、复发时间、复发部位及影响复发的因素。Kaplan-Meier法计算复发率,Cox模型多因素分析。
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32个月(3~84个月),术后首次复发中位时间为10.6个月(2.0~69.1个月)。全组患者1、2、3年复发率分别为32.0%、45.1%、52.3%。全组共出现152例(55.3%)复发,其中77例(50.6%)为局部区域复发(LRR),34例(23.4%)为远处转移(DM),33例患者(21.7%)为LRR+DM,8例(6.0%)患者复发部位不详。LRR者中淋巴结复发最常见(98例,89.1%),DM者中肺转移(33例,49.3%)、肝转移(16例,23.9%)、骨转移(14例,20.9%)和非区域淋巴结转移(14例,20.9%)较常见。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T分期(P=0.008)、N分期(P<0.001)及清扫淋巴结数目(P<0.001)是影响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结论
食管鳞癌新辅助治疗后仍有较高复发率,区域淋巴结为最常见复发部位。术后病理T、N分期及淋巴结清扫数目是影响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2020 Vol. 29 (3): 179-183 [
摘要
] (
184
) [
HTML
1KB] [
PDF
0KB] (
0
)
184
常冬姝, 李平, 李晶, 王勇, 崔佳, 王颖杰, 夏廷毅
ⅣA期胸腺瘤IMRT疗效及安全性初步分析
目的
初步评估IMRT对无法手术ⅣA期胸腺瘤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分析2010-2017年间15例无法手术接受IMRT的ⅣA期胸腺瘤患者,其中男9例、女6例,中位数59岁。PTV、CTV、GTV放疗剂量分别为50、60、70Gy分15~20次,分析近期疗效、总生存率及不良反应。
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48个月,近期部分缓解率93%(14/15),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75%、75%,仅1例出现3级血液系统反应。4例死亡患者均为肿瘤相关死亡。
结论
初步证明ⅣA期胸腺瘤IMRT疗效较好、安全性高,可作为无法手术治疗的胸腺瘤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2020 Vol. 29 (3): 184-186 [
摘要
] (
186
) [
HTML
1KB] [
PDF
0KB] (
0
)
腹部肿瘤
187
刘伟欣, 王淑莲, 唐玉, 景灏, 王健仰, 张江鹄, 金晶, 宋永文, 王维虎, 刘跃平, 房辉, 任骅, 亓姝楠, 卢宁宁, 唐源, 李宁, 李晔雄
乳腺导管原位癌与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的临床比较
目的
分析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及原位癌伴微浸润(DCIS-MI)患者治疗模式变化、临床特征、治疗结果及预后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999-2013年收治的866例女性患者资料。DCIS患者631例,DCIS-MI患者235例。用Kaplan-Meier法计算局控(LC)、无瘤生存(DFS)、总生存(OS)率,并Logrank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
结果
DCIS及DCIS-MI两组之间OS、LC及DFS相近(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Her-2阳性为OS及DFS影响因素,保乳未放疗患者LC和DFS劣于全乳切除术患者。
结论
导管原位癌和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总体生存结果类似,Her-2阳性为OS及DFS预后不良因素,保乳未放疗患者的LC和DFS劣于全乳切除术。
2020 Vol. 29 (3): 187-192 [
摘要
] (
193
) [
HTML
1KB] [
PDF
0KB] (
0
)
物理·生物·技术
193
崔振国, 陈嘉一, 云惟康, 刘奇, 白彦灵
磁场对Bebig型
60
Co HDR近距离治疗源剂量分布影响研究
目的
计算MRI引导近距离治疗中磁场对Bebig型
60
Co HDR放射源周围剂量以及碰撞比释动能分布的扰动,判断在不同强度磁场下应用此型号放射源进行近距离治疗可行性。
方法
基于蒙特卡洛Geant4软件,建立Bebig型
60
Co近距离治疗源模型,然后置其于尺寸为10cm×10cm×10cm的均匀水模体中,并沿着x、y、z轴向划分大小为0.2mm×0.5mm×0.5mm的体元。在x轴向上分别施加磁场强度为0T、1.5T、3.0T均匀磁场,分别计算x轴向上距离治疗源中心10.0mm范围内碰撞比释动能与剂量分布以及两者比值随距离放射源中心远近变化情况。
结果
1.5T的磁场对
60
Co HDR治疗源附近空间范围内剂量分布无影响,而3.0T的磁场导致距离放射源中心
r
<6mm范围内剂量明显偏高,r=5.4mm处剂量增加了接近40%。碰撞比释动能与剂量比值在1.2mm<
r
<6.0mm范围内都明显<1,说明3.0T磁场在距离治疗源表面附近更大范围内导致了带电粒子非平衡状态。
结论
对于Bebig型
60
Co HDR近距离治疗源,在治疗过程中应用1.5T外部磁场是安全可靠的,而3.0T高场强磁场带来了剂量风险,在投入临床使用前必须进行安全验证评估。
2020 Vol. 29 (3): 193-196 [
摘要
] (
171
) [
HTML
1KB] [
PDF
0KB] (
0
)
197
陈辛元, 门阔, 唐玉, 王淑莲, 戴建荣
基于深度学习自动分割模型乳腺癌放疗临床应用与评价
目的
将深度学习算法与商用计划系统整合,建立乳腺癌靶区和危及器官(OARs)自动分割平台并加以验证。
方法
入组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保乳术后放疗的左、右乳腺癌患者各400例。基于深度残差卷积神经网络进行训练临床靶区(CTV)和OARs分割模型,建立端到端的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分割平台(DLAS)。使用42例左乳腺癌和40例右乳腺癌验证DLAS平台勾画的准确性。分别计算总体戴斯相似性系数(DSC)和平均豪斯多夫距离(AHD)。并计算相对层位置与每层DSC值(DSC_s)的关系,进行逐层分析。
结果
左/右乳腺癌全乳CTV平均总体DSC和AHD分别为0.87/0.88和9.38/8.71mm,左/右乳腺癌OARs平均总体DSC和AHD范围为0.86~0.97和0.89~9.38mm。对CTV和OARs进行逐层分析,达到0.90以上表示医生只需要较少修改甚至不用修改的层面,左右乳腺癌的CTV勾画占比约44.7%的层面,OARs自动勾画占比范围为50.9%~89.6%。对于DSC_s<0.7,在两侧边界区域(层位置0~0.2和0.8~1.0) CTV和除脊髓以外的感兴趣区域DSC_s值明显下降,且越靠近边缘降低程度越明显。脊髓采用全层勾画,未发现有特殊区域出现DSC_s明显下降。
结论
建立端到端的DLAS平台整合乳腺癌分割模型取得较好的自动分割效果。在头脚方向的两侧边界区域,勾画的一致性下降较明显,有待进一步提高。
2020 Vol. 29 (3): 197-202 [
摘要
] (
188
) [
HTML
1KB] [
PDF
0KB] (
0
)
203
戴夕超, 陶累累, 方婷婷, 陈平, 孙海军, 吴志峰, 戴夕春
二甲双胍增强放射对CT26WT细胞及小鼠移植瘤效应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Met)联合放射对结肠癌CT26WT细胞及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方法
利用CellTiter-Glo化学发光细胞活性试验检测0.5、1.0、5.0、10.0μmol/L的Met对CT26WT细胞活力影响,克隆形成试验检测对照组、10.0μmol/L的Met、15Gy照射、15Gy+10.0μmol/L的Met组对CT26WT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构建Bablc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肿瘤体积>150mm
3
随机分对照组、单纯15Gy照射、Met组、15Gy+Met组,照射前24h给予小鼠750 mg/kg的Met,定期测量肿瘤体积及小鼠体重绘制肿瘤生长曲线及生存时间曲线。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上述处理条件下CT26WT细胞及移植瘤组织中P-H2AX、Sting蛋白表达;并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移植瘤组织中CD8a (+) T细胞的浸润情况。
结果
0、0.5、1.0、5.0、10.0μmol/L的Met的相对细胞存活率分别为100%、87.9%、87.8%、87.3%、76.5%(P<0.05),其中10.0μmol/L较5.0μmol/L抑制作用更强(P<0.001)。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Met组、15Gy组、15Gy+Met组细胞克隆形成率分别为34.0%、24.0%、22.3%、14.0%(P<0.001)。与对照组比较,Met组、15Gy组、15Gy+Met组细胞内Sting蛋白表达分别增加2.99、1.37、4.41倍(P<0.001、<0.01、<0.001)。15Gy+Met组P-H2AX蛋白表达较15Gy组增加1.43倍(P<0.001)。移植瘤体积15Gy+Met组较对照组生长缓慢,最终结果为(1007.0±388.5)、(2639.0±242.9) mm
3
,(P<0.05),15Gy+Met组小鼠总生存期较对照组增加(48d︰32d,P<0.001)。移植瘤组织中P-H2AX、Sting蛋白表达量在15Gy+Met组较对照组分别增加8.8、1.6倍(P均<0.001)。15Gy+Met组CD8a (+) T细胞浸润在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
结论
Met与放射联合能协同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克隆形成,可能作用机制是通过加重DNA损伤、激活Sting信号通路导致肿瘤组织中CD8a (+) T细胞增加加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2020 Vol. 29 (3): 203-206 [
摘要
] (
175
) [
HTML
1KB] [
PDF
0KB] (
0
)
207
孙旭, 孙丽芳, 于敏, 李颖, 李明彦, 杨珂, 李玉杰, 邢国臣, 韩全乡
lncRNA MEG3通过下调miR-7-5p表达对鼻咽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lncRNA MEG3对鼻咽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影响及潜在作用机制。
方法
实验设置过表达对照组、过表达MEG3组、抑制miR-NC组、抑制miR-7-5p组、过表达对照+4 Gy组、过表达MEG3+4 Gy组、抑制miR-NC+4 Gy组、抑制miR-7-5p+4 Gy组、过表达MEG3+过表达miR-NC组、过表达MEG3+过表达miR-7-5p组。采用qRT-PCR检测miR-7-5p和MEG3表达;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鼻咽癌细胞放射敏感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实验检测荧光活性。
结果
MEG3在鼻咽癌组织和细胞系中低表达;过表达MEG3和抑制miR-7-5p表达可增加鼻咽癌细胞放射敏感性且促进细胞凋亡。MEG3可靶向调节miR-7-5p表达;过表达miR-7-5p逆转了过表达MEG3对鼻咽癌细胞放射增敏和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
结论
过表达MEG3增加鼻咽癌细胞放射敏感性,并促进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下调miR-7-5p有关。
2020 Vol. 29 (3): 207-210 [
摘要
] (
201
) [
HTML
1KB] [
PDF
0KB] (
0
)
211
汤轶强, 曾雷, 敖帆, 廖瑜露, 黄敏, 陈淑兰, 饶小卫, 李金高
3D打印个体化施源器鼻咽癌腔内后装治疗应用初探
目的
初步探讨3D打印个体化施源器在鼻咽癌腔内后装放疗中应用的可行性。
方法
对1例rT1期复发鼻咽癌及1例T2期残留鼻咽癌患者进行定位CT扫描,传输至3D图像处理软件获得鼻咽腔几何轮廓参数,并设计管道走位使其靠近肿瘤区(rGTV)。按设计参数,使用3D打印机制造出个体化腔内施源器。用类似后鼻孔填塞技术将施源器置入鼻咽腔内。在施源器预设的管道中,插入后装施源管及假源,再次行定位CT并传入3D后装计划系统。勾画靶区和危及器官,设计优化治疗计划,完成首次治疗后取出施源器。再次治疗前复查定位CT并观察假源位置是否准确。
结果
施源器置入鼻咽腔后能与鼻咽壁完全贴合,并且自行固定无须额外的固定措施。治疗中多次复查CT并与计划CT比较假源位置误差≤1mm,患者治疗全程无明显不适。优化后三维治疗方案100%剂量曲线包全rGTV,脑干、脊髓最大剂量<30%。复发患者给予处方剂量40Gy分8次4周完成,残留患者12Gy分2次1周完成。2例患者后装治疗后3个月复查肿瘤均全消。
结论
使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个体化鼻咽腔内施源器具有自行固定、位置准确、重复性好、患者耐受良好的优点,近期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研究。
2020 Vol. 29 (3): 211-214 [
摘要
] (
162
) [
HTML
1KB] [
PDF
0KB] (
0
)
215
陈祥, 周剑良, 张翔, 王彬冰
宫颈癌三维后装治疗插植针路径优化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
比较宫颈癌腔内结合插植后装治疗(IC/IS BT)时徒手方式插针计划与虚拟优化插针计划的剂量学差异,探讨现有插植后装计划的改善空间。
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宫颈癌高剂量率放疗计划,利用Nucletron Oncentra三维近距离治疗计划系统在已实施的徒手方式插植后装治疗计划(Treatment-Plan)的基础上,再为每例患者设计一个虚拟优化插植后装治疗计划(Optimized-Plan)。运用剂量体积直方图评估两种计划的高危临床靶区剂量分布、危及器官受量及计划执行效率。
结果
两种计划相比较,Optimized-Plan显示出更适形的靶区覆盖和更均匀的剂量分布(P=0.000、0.008)。膀胱、直肠、乙状结肠和小肠的D0.01 cm
3
、D1 cm
3
、D2 cm
3
和D5 cm
3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ptimized-Plan可以降低危及器官受量,膀胱、直肠、乙状结肠、小肠D2 cm
3
分别减小60.41、36.43、27.53、12.43 cGy。计划执行时间上,Treatment-Plan为(857.92±243.39) s,Optimized-Plan为(804.53±239.13) s,平均缩短53.39s (P<0.001)。
结论
虚拟优化插针计划比徒手方式插针计划显示出更适形的靶区覆盖和更均匀的剂量分布,同时各危及器官受量都有不同程度降低,计划执行时间缩短。
2020 Vol. 29 (3): 215-219 [
摘要
] (
150
) [
HTML
1KB] [
PDF
0KB] (
0
)
220
金晓丽, 芦莹, 师勤莹, 郝琳, 邢晓汾
直线加速器日质控数据分析及过程评估
目的
应用统计过程控制方法对加速器日质控(QC)数据进行分析,并对使用晨检仪的QC过程进行评估。
方法
加速器、晨检仪校准后分别收集由技师、物理师摆位的100组、30组QC数据,设备第2次校准后再次收集技师摆位的QC数据100组,分析两次校准后技师摆位数据(各100组)的归一化信噪比的变化规律。使用由技师和物理师摆位的QC数据(各30组)绘制控制图,比较中心线位置和上下控制线范围的不同。计算由技师、物理师摆位的3个组日QC的过程能力指数。
结果
两次校准的技师摆位数据归一化信噪比均为前6周变化较大,6~8周后趋于稳定,8周后逐渐变小。物理师摆位的QC数据在输出量一致性方面,上下控制线范围更窄;在平坦度、对称性方面,中心线更接近目标值0。对输出量一致性、平坦度方面,3个组日QC的过程能力指数均满足≥1要求;对称性Transverse方向均不满足。
结论
应采用30~40个数据点绘制加速器日QC过程的控制图。QC过程应由相对固定且较少的QC人员完成,检测项目也应设置更适合的容差。
2020 Vol. 29 (3): 220-224 [
摘要
] (
153
) [
HTML
1KB] [
PDF
0KB] (
0
)
综述
225
王奕如, 张勇, 吴童, 沈梅竹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的研究进展
术前放化疗联合全系膜切除手术为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治疗的标准模式,术前放化疗比术后放化疗提高了肿瘤降期率、保肛率及局部控制率,术前放化疗后达到病理完全缓解患者拥有更好的预后。本文就近年来术前放化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20 Vol. 29 (3): 225-228 [
摘要
] (
170
) [
HTML
1KB] [
PDF
0KB] (
0
)
229
姚文艳, 彭啟亮, 朱雅群, 田野
MicroRNA在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疗效预测中的作用
新辅助放化疗是局部晚期直肠癌的标准治疗模式,然而并非所有患者均能从中获益,对放化疗不敏感的患者,新辅助治疗可能延误手术时机,降低总生存率。因此,寻找预测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疗效的生物标志物,筛选出对新辅助治疗疗效差的患者,及早行手术治疗,对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MicroRNA是具有基因表达调节作用的小的非编码RNA,参与多种信号传导途径和DNA损伤修复过程,影响直肠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可能预测新辅助治疗的疗效。本文旨在对近年来有关microRNA在直肠癌新辅助治疗中疗效预测相关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明确microRNA在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疗效预测中的作用。
2020 Vol. 29 (3): 229-232 [
摘要
] (
169
) [
HTML
1KB] [
PDF
0KB] (
0
)
233
钱嘉凝, 吴稚冰
恶性肿瘤精准热疗的部分研究进展
21世纪以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及生活环境污染的增加,肿瘤的发病率日益升高,成为人类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除了常规治疗肿瘤的三大手段之外,热疗的出现为肿瘤的防治提供了更为安全有效的方案。机械制造、计算机技术及分子生物学、材料学等学科的高速发展,尤其是以MRI无创测温技术引导下的射频和超声聚焦热疗技术以及分子水平靶向热疗手段为代表的精准热疗,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前景。为更好地了解目前肿瘤精准热疗的大体情况,本文就其部分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2020 Vol. 29 (3): 233-236 [
摘要
] (
195
) [
HTML
1KB] [
PDF
0KB] (
0
)
237
张军军, 蔡尚, 杨咏强, 李俊彦, 田野
基于肠道菌群的肠放射损伤生物标记物研究进展
近年来,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与肿瘤发生、炎性肠病、肠道放射损伤的关系越来越受到研究者重视。源于核事故调查、临床研究、动物模型探索等多种证据证实,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可作为评估肠道放射损伤暴露水平与严重程度的生物标记物。本文综述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与肠道受照剂量、放射损伤的关系,为评估肠道放射损伤风险提供理论参考。
2020 Vol. 29 (3): 237-240 [
摘要
] (
182
) [
HTML
1KB] [
PDF
0KB] (
0
)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作 者 须 知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单位介绍信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
合 作 单 位
访 问 统 计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2167号
版权所有 © 2010《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编辑部
地址:北京朝阳区潘学园南里17号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00021)
电话:010-67700737,87788294 Email: cjron@cmaph.org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