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首 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学术影响  |  收录情况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线办公系统  
 

期刊在线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摘要点击排行
   Email Alert
   RSS
  相 关 下 载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17年 26卷 12期
刊出日期:2017-12-10

综述
头颈部肿瘤
腹部肿瘤
胸部肿瘤
经验交流
·物理·生物·技术·
   
头颈部肿瘤
1359 廖雪银,康敏,徐萌,王仁生
淋巴结阳性鼻咽癌患者与IMRT后发生远处转移相关性研究
目的 评价颈部转移性淋巴结与鼻咽癌IMRT后发生远处转移之间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2010—2012年接受IMRT的474例初治无远处转移鼻咽癌患者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各种生存率并Logrank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采用进入法进行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474例患者中400例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122例经IMRT后存在颈部淋巴结残留。4年累计远处转移率13.7%(65/474),4年OS、DFS、LRFS、DMFS分别为82.9%、81.4%、93.5%、86.3%。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治疗方式、下颈Ⅳ/Ⅴb/Ⅴc区淋巴结转移、颈部转移淋巴结最大直径、残留淋巴结大小、淋巴结消退时间是DMFS的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 放化疗能降低鼻咽癌IMRT后远处转移发生率。颈部淋巴结越大,越容易发生残留,残留淋巴结越大,发生远处转移风险越高。颈部大淋巴结(≥6 cm)、残留淋巴结>1 cm及在放疗3个月后仍有淋巴结残留为鼻咽癌IMRT后DMFS的不利预后因素,需探讨更合理的干预治疗方式。
2017 Vol. 26 (12): 1359-1364 [摘要] ( 963 ) [HTML 1KB] [PDF 1273KB] ( 0 )
1365 李凯新,陈媛媛,胡巧英,陈明,辛培玲
口腔整体勾画与黏膜表面勾画法预测≥3级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反应对比
目的 探讨口腔黏膜表面体积能否替代口腔整体体积,并用于预测≥3级急性口腔黏膜反应。方法 选取2015—2016年间92例行IMRT同步化疗的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口腔黏膜勾画分别采用口腔整体勾画法(OCC)和黏膜表面勾画法(MSC)。获取DVH数据并进行不良反应分析。采用ROC曲线和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别对2种勾画方法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种勾画方法均能显示口腔黏膜受照射情况与急性不良反应显著的剂量体积关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OCC、MSC中≥3级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均是体重下降(P=0.017、0.005),而剂量学参数相关因素分别为V30(P=0.003)和V50(P=0.003)。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OCC的V30曲线下面积为0.753(P=0.001),而MSC的V50曲线下面积为0.714(P=0.004)。结论 口腔黏膜表面DVH分析结果能准确预测IMRT同步化疗的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口腔黏膜≥3级不良反应,但OCC在临床应用上优于MSC。
2017 Vol. 26 (12): 1365-1369 [摘要] ( 856 ) [HTML 1KB] [PDF 1212KB] ( 0 )
1370 高文奇,赵超云,王明磊,夏新舍,郭艳红,石亚男,黄雪莹,马辉,王晓东,
郭玉林,夏鹤春
BOLD-fMRI在脑胶质瘤术后IMRT中视觉功能区保护价值
目的 评价血氧水平依赖功能MRI (BOLD-fMRI)在枕叶脑胶质瘤术后放疗视觉功能区保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2016年间枕叶区脑胶质瘤术后拟行放疗病例28例。所有患者放疗前行定位CT、常规MRI及BOLD-fMRI检查,获得在3DT1解剖图像上显示的视皮质激活图,并以此为指导在定位CT图像上标记视皮质区,采用IMRT技术分别制定视觉功能区保护性放疗计划和未考虑视觉功能区的常规放疗计划。通过比较PTV的CI、HI、Dmax、Dmean以及视皮质区所受Dmax、Dmean,评价视觉功能区保护性方案的可行性。结果 常规放疗计划及视觉功能区保护性放疗计划在确保靶区有效治疗剂量及常规OAR剂量限制在安全可接受范围前提下,PTV的CI及H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4、0.602)。视觉功能区保护性放疗计划患侧视皮质Dmax、Dmean分别降低8.40%、9.25%,健侧13.26%、14.77%。结论 利用BOLD-fMRI指导制定视觉功能区保护性放疗计划,在保证靶区处方剂量前提下,相比常规放疗计划,降低了视觉功能区受量,进而可以实现相应的功能区保护。
2017 Vol. 26 (12): 1370-1375 [摘要] ( 766 ) [HTML 1KB] [PDF 3232KB] ( 0 )
胸部肿瘤
1376 陈辛元,孙帅,王绿化,戴建荣
探讨NSCLC放射性肺损伤NTCP模型的建立

目的 针对局部晚期NSCLC受累野IMRT后RILI发生情况,分析不同模型建模方法并评价其预测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7—2011年间肿瘤医院收治的242例未进行手术治疗的Ⅲ期NSCLC患者临床资料。以放疗结束后6个月内发生2、3级RILI分别作为终点事件。分别采用PCA模型、LKB模型和MLD模型3种计算方法,对剂量学参数建立NTCP预测模型,并评价其预测效果。结果 PCA模型提取4个主成分,2、3级RILI预测结果,AUC分别为0.650、0.606。LKB模型2级RILI参数拟合得到m=0.46,n=1.35,D50=23.59 Gy,3级RILI参数拟合得到m=0.36,n=0.27,D50=72.67 Gy,AUC分别为0.607、0.585。MLD模型2、3级参数预测结果γ50=1.073,D50=24.66 Gy和γ50=0.97,D50=48.45 Gy,AUC分别为0.604和0.569。结论 使用相同治疗模式的单一人群大样本数据进行建模,对提高模型预测准确性和稳定性很重要。LKB模型和PCA模型均能较好地预测RILI的发生概率,MLD模型对3级RILI的预测效果较差。

2017 Vol. 26 (12): 1376-1380 [摘要] ( 751 ) [HTML 1KB] [PDF 1619KB] ( 0 )
1381 李智军,李春阳,张俊红,王骁踊,张俊,王大奖,钟亚华,周福祥,周云峰,谢丛华
肺寡转移瘤SBRT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 评价肺寡转移瘤行SBRT疗效和预后影响因素,进一步探讨行SBRT治疗的最佳人群。方法 对2012—2015年间51例肺寡转移患者76个肺转移结节行SBRT。原发肺肿瘤27例,肺外来源肿瘤24例。鳞癌7例,腺癌35例,其他9例。剂量50 Gy分5次、60 Gy分3次等。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1、2年LC率分别为86%(65/76)和80%(61/76),OS率分别为80%(41/51)和55%(28/51),中位OS为30(2~57)个月,中位PFS为8(1~32)个月。21例出现1级RP,1例出现2级RP。多因素分析表明肺转移结节数≤2、PFI及PS评分≤1分均影响OS (P<0.05)。结论 肺寡转移瘤行SBRT是安全、有效的,肺转移结节数、PFI及PS评分是影响OS因素,选择合适患者和适宜治疗时机是保证SBRT疗效的关键。

2017 Vol. 26 (12): 1381-1384 [摘要] ( 758 ) [HTML 1KB] [PDF 779KB] ( 0 )
1385 尚东平,王俪臻,张强,于金明,尹勇
不同扫描螺距对肺内孤立性病灶GTV构建的影响
目的 比较基于3DCT不同螺距下扫描图像构建的肺内孤立性病灶GTV大小及空间位置差异,探讨大螺距CT扫描在模拟定位中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014—2015年间肿瘤医院接受放疗的22例周围型肺癌或肺内孤立性转移瘤患者,根据肿瘤所在肺叶不同分为A、B组。在ABC下序贯完成常规螺距(0.938)、小螺距(0.438)及大螺距(1.188)条件下的模拟定位扫描,由同一位医生在相同的窗宽和窗位条件下勾画GTV,比较常规螺距条件下模拟定位所构建的GTVCON、小螺距条件下构建GTVS及大螺距条件下构建GTVB的大小、空间位置及匹配关系。采用Friedman M、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 3种螺距下构建的GTVCON、GTVS、GTVB大小分别为(11.58±16.42)、(11.63±17.73)、(12.09±17.46) cm3(P=0.11)。3种螺距下GTV中心点三维坐标比较均相近,A组Px=0.33、Py=0.81、Pz=0.39;B组Px=0.92、Py=0.05、Pz=0.37。GTVS、GTVB相对于GTVCON空间匹配指数与肿瘤所在肺叶的运动幅度有关。结论
多层螺旋CT采用不同螺距模拟定位对GTV的大小及空间位置影响不大,适当增加螺距有利于提高扫描速度,缩短模拟定位时间,在肺内孤立性病灶模拟定位中具有可行性。
2017 Vol. 26 (12): 1385-1388 [摘要] ( 805 ) [HTML 1KB] [PDF 791KB] ( 0 )
1389 石祥宇,章文成,关勇,钱东,姜炜,曾静,刘晓洁,王大权,王军,王平,庞青松
食管癌IMRT中肿瘤及转移淋巴结大小对预后影响分析
目的 探讨GTV-T及GTV-LN对根治性同步放化疗食管鳞癌患者预后影响。方法 对肿瘤医院2012—2015年行根治性放疗的79例N1期食管鳞癌患者被纳入研究。利用Pinnacle3 9.0TPS计算GTV-T及GTV-LN,通过ROC评价GTV-LN/GTV-T在食管鳞癌的LR及DM预测中价值。结果 全组中位随访时间17.2个月。以GTV-LN/GTV-T测定值绘制ROC曲线,LR患者最佳诊断值为0.34,DM患者最佳诊断值为0.59。统计分析显示GTV-LN/GTV-T<0.34和≥0.34患者LR分别为50%和8%(P<0.01);GTV-LN/GTV-T<0.59和≥0.59患者DM分别为11%和43%(P=0.003)。结论 GTV-LN/GTV-T或许能预测食管鳞癌患者LR及DM,关于GTV-LN/GTV-T进一步研究或许可以帮助食管鳞癌个体放化疗方案的选择。
2017 Vol. 26 (12): 1389-1393 [摘要] ( 716 ) [HTML 1KB] [PDF 790KB] ( 0 )
1394 林虹霄,钱立庭,潘博,颜建华
FDG PET-CT显像代谢参数与食管癌放疗预后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放疗前FDG PET-CT显像代谢参数作为食管癌患者预后评估指标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2015年安徽省立医院治疗的37例Ⅱ—Ⅲ期食管鳞癌患者,均于放疗前4周内完善PET-CT扫描,整理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灶部位、临床分期、治疗方案等信息,获得原发灶SUVmax、SUVmean、MTV、PTL并计算TLG,利用ROC曲线找出最优界值。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Logrank法检验及单因素分析,Cox模型对有意义临床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ROC曲线下面积提示MTV>TLG>PTL=0.713>0.679>0.670,生存分析显示当MTV<27.44 cm3、TLG<166.2 g、PTL<36.74 mm时患者有更好的生存期(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MTV是放疗预后影响因素(P=0.000)。结论 放疗前PET-CT代谢参数MTV、TLG及PTL对食管癌患者预后评估具有参考价值,对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调整、提高患者生存率及改善预后具有一定意义。
2017 Vol. 26 (12): 1394-1398 [摘要] ( 688 ) [HTML 1KB] [PDF 1032KB] ( 0 )
腹部肿瘤
1399 程淑霞,王志成,张明川,张新慧
妇科恶性肿瘤腹股沟区转移淋巴结解剖分布和CTV边界
目的 明确妇科恶性肿瘤腹股沟区转移淋巴结的解剖分布,探讨CTV的勾画边界。方法 回顾分析34例妇科恶性肿瘤并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患者。基于腹股沟淋巴结的解剖分布,应用CT和MRI的血管增强扫描影像和Eclipse计划系统的三维重建图像,分析腹股沟区淋巴结与股静脉、大隐静脉及其分支、股部浅筋膜和深筋膜的关系,以及包含95%以上腹股沟淋巴结的CTV边界。结果 34例患者共145个腹股沟转移淋巴结。浅组淋巴结131个,在腹股沟韧带下方,129个位于股部浅筋膜和深筋膜之间。浅组增大淋巴结上群25个在耻骨联合上1 cm以上,沿旋髂浅静脉分布;中群85个在耻骨联合水平,邻近隐静脉汇入股静脉处,11例单个浅组淋巴结转移均在该组;下群21个在耻骨联合下缘以下,沿大隐静脉和股内、外侧浅静脉分布。14个深组转移淋巴结,在股静脉内侧,缝匠肌内侧缘与股静脉后外侧缘连线的后外侧未发现肿大淋巴结。上界:142个淋巴结在耻骨上支上缘以下,3个达股骨头上缘;下界:143个在小转子下缘以上,2个下界达小转子下缘下2 cm。结论 包含98%腹股沟区转移淋巴结CTV边界:前界为浅筋膜,内侧界为腹股沟韧带和股血管后内侧肌肉边缘,后外侧界为股静脉后外侧缘与缝匠肌内侧缘连线,上界为股骨头上缘,下界为小转子下缘。
2017 Vol. 26 (12): 1399-1402 [摘要] ( 701 ) [HTML 1KB] [PDF 1504KB] ( 0 )
1403 何明远,赵志鹏,程光惠,武宁
三维近距离膜治疗在乳腺癌上臂皮肤环周侵犯应用的初步观察
目的 探讨三维近距离膜治疗在乳腺癌上臂皮肤环周侵犯中的应用。方法 乳腺癌术后同侧胸壁、腋窝及锁骨上复发,同侧上臂皮肤及皮下软组织大面积环周受侵患者1例。对其上臂病变采用192Ir高剂量率近距离膜治疗,处方剂量50 Gy分25次,并与电子线计划进行比对,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三维近距离膜治疗与电子线的靶区剂量不均匀指数分别为1.62和1.94。三维近距离膜治疗CTV的D90、D100和V150%分别为205、163 cGy和6.3%,均高于电子线计划的D90、D100和V150%(189、110 cGy和3.23%)。三维近距离膜治疗肱骨的 D0.1、D1、D2分别为155、147、145 cGy,高于电子线计划的肱骨的80、55、36 cGy,但均远低于骨耐受剂量。该患接受近距离膜治疗后病灶部分消退,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2级皮肤反应。结论 对于诸如乳腺癌上臂环周受侵的浅表、大曲度靶区的照射,对比于电子线计划,选用近距离膜治疗实施简便均匀性好,可较好达到处方剂量,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2017 Vol. 26 (12): 1403-1406 [摘要] ( 715 ) [HTML 1KB] [PDF 1447KB] ( 0 )
·物理·生物·技术·
1407 时飞跃,任军,吴正参,秦伟,殷信道
西门子Sensation Open CT模拟机CT值稳定性分析
目的 分析QC模体检测得到的7种物质的CT值,评估西门子Sensation Open CT模拟机CT值的稳定性。方法 使用Catphan 504模体定期对西门子Sensation Open CT模拟机进行QC检测。使用头部常规序列(HeadSeq)、放疗头部(RT_Head)和放疗腹部(RT_Abdomen)3种扫描协议辅助模体中的CTP404模块获取CT图像。使用DoseLab软件对2014—2015年间收集的72张CT图像进行分析,获取每种物质CT值(记为Y),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计算得到3种扫描协议下7种物质Y值的平均值、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和极差。结果 模块中空气、聚甲基戊烯、低密度聚乙烯、聚苯乙烯、丙烯酸、聚甲醛树酯、聚四氟乙烯标准差HeadSeq的分别为0.54、0.60、0.82、0.58、0.75、0.66、1.83 HU,RT_Head的分别0.08、0.69、0.86、0.66、0.80、0.89、2.49 HU,RT_Abdomen的分别为0.11、0.61、0.76、0.72、0.78、0.96、2.56 HU。在2年时间里西门子Sensation Open CT模拟机CT值较为稳定。结论 7种物质相比较,Teflon的CT值变化最大。不同扫描协议CT值的相对大小随不同物质相对电子密度的大小而变化。
2017 Vol. 26 (12): 1407-1410 [摘要] ( 816 ) [HTML 1KB] [PDF 881KB] ( 0 )
1411 张达光,蒋胜鹏,杨成文,王佩国,张希梅,王伟
基于算法的自动计划模块应用于鼻咽癌VMAT计划设计的效果评估
目的 评估基于渐进式自动优化算法的Auto-Planning模块应用于鼻咽癌VMAT计划自动设计的效果。方法 选取13例已完成的鼻咽癌VMAT计划,使用Auto-Planning模块重新自动设计全部计划。采用统一的自动计划模板仅完成一轮自动计划优化,不进行人工干预。将自动生成的治疗计划与临床应用的手工计划进行剂量学比较,配对t检验差异。统计应用Auto-Planning模块完成自动计划设计所需的时间。结果 应用Auto-Planning模块自动生成的计划均达到了临床应用要求,且自动计划在靶区的剂量均匀性方面优于手工计划(P=0.000);同时自动计划对部分OAR的保护也明显优于手工计划,左、右腮腺的平均剂量分别降低了7.75 Gy (P=0.000)和5.79 Gy (P=0.000),下颌骨的V60(0.58%∶3.12%,P=0.000)和Dmean(34.11 Gy∶40.78 Gy,P=0.000)均显著降低。结论 Auto-Planning模块的应用可以提高治疗计划的整体质量和一致性,同时显著降低计划设计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长,大幅提升计划设计的效率。
2017 Vol. 26 (12): 1411-1416 [摘要] ( 832 ) [HTML 1KB] [PDF 2661KB] ( 0 )
1417 杨波,孙小杨,庞皓文,石翔翔,张广鹏,谭龙婧,陈仁金,唐涛,吴虹,吴敬波
肺癌插植放疗中插植针排列规则对肺受量影响研究
目的 分析肺部肿瘤的近距离组织间插植放疗插植针的排列规则对肺受照剂量影响。方法 针对15例近距离组织间插植放疗肺癌患者病例,设计不受肋骨限制的插植针规则排列的放疗计划,命名为虚拟计划并与原实际计划进行比较。分别统计当两种计划方案的处方剂量为 10、30、60、120 Gy时肺V5、V20、V30、MLD。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 虚拟计划方案的肺V5、V20、V30、MLD均小于实际计划方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插植针的不规则排列限制了近距离组织间插植放疗在肺受量上进一步降低;所以在插植手术中应尽可能使得插植针规则排列。
2017 Vol. 26 (12): 1417-1420 [摘要] ( 691 ) [HTML 1KB] [PDF 1212KB] ( 0 )
1421 赵欣宇,赵晶,顾菲,纪天龙,夏兵,张硕,姚雷,李光
宫颈癌三维腔内放疗同步体外施源器引导下IMRT剂量学研究

目的 评估外照射后体积仍较大宫颈癌行三维腔内近距离放疗同步体外施源器引导下IMRT剂量学可行性。方法 用Oncentra4.3 TPS为7例外照射后体积较大的宫颈癌患者分别设计内外融合放疗计划和三维腔内放疗计划;并对同一患者4次内外融合放疗计划进行基于弹性配准的三维剂量叠加,计算OAR累积剂量,使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检验差异。结果 内外融合计划D90、V100、CI高于三维腔内计划(P=0.000);两种计划直肠、乙状结肠和膀胱D2c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弹性配准三维剂量叠加法与DVH参数数值相加法两种OAR累积剂量计算方法计算直肠、乙状结肠、膀胱总D2c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外照射后体积仍较大的宫颈癌,内外融合放疗可显著提高靶区覆盖和适形度,并未明显增加OAR剂量。验证了三维叠加法与数值相加法对OAR累积剂量的评估方法的可行性。

2017 Vol. 26 (12): 1421-1425 [摘要] ( 829 ) [HTML 1KB] [PDF 1413KB] ( 0 )
1426 田玲玲,毛荣虎,李定杰,杨成梁,贾丽洁,葛红
呼吸运动对肺癌立体定向放疗靶区边缘剂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呼吸运动对肺癌SBRT显微病灶的不经意照射及靶区外扩边界的影响。方法 根据放疗照射过程中肺部肿瘤随呼吸运动的规律,建立肿瘤周围显微病灶进入或移出ITV概率模型,并结合4DCT的静态剂量分布,得到显微病灶理论计算值。运用模拟呼吸运动模体和光释光实测运动状态下显微病灶剂量分布,与显微病灶理论计算值比较,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结果 周期运动靶区的显微病灶理论计算值与光释光实测值差值在5%内,距离ITV 10 mm以内区域接受的生物剂量>80 Gy。结论 剂量模型可准确预测周期运动靶区显微病灶受量,呼吸运动使显微病灶接受的不经意照射剂量增加不需外扩CTV。
2017 Vol. 26 (12): 1426-1429 [摘要] ( 768 ) [HTML 1KB] [PDF 1552KB] ( 0 )
1430 于浪,杨波,刘峡,孙显松,沈捷,胡克,邱杰,张福泉
半导体矩阵在HT加速器同步性测试中应用
目的 探讨如何使用ArcCHECK完成HT同步性测试。方法 根据AAPM 148号报告测试HT同步性参数,即机架角度一致性、治疗床匀速运动、治疗床运动和机架旋转同步性。(1)机架角度一致性:将ArcCHECK通过虚拟等中心摆位,使其长轴垂直于旋转平面;照射序列使用25 mm的铅门宽度, 螺距为0.1的40圈旋转照射;叶片控制正弦图设置中央两片叶片(第32、33片)于机架投射角度为0°、120°和240°时打开。(2)治疗床匀速运动:将ArcCHECK固定于治疗床上,长轴沿床运动方向摆位;编辑照射序列,使用临床常用的床运动速度(0.3~0.5 mm/s)运动200 mm,机架角度固定于0°、铅门宽度10 mm、叶片全部打开进行照射。(3)治疗床运动和机架旋转同步性:使用10 mm铅门宽度、螺距为1的13圈旋转照射;叶片控制正弦图第2、7、12圈照射时,叶片于半周全开,其他时刻均为关闭状态。最初采集数据后作为基线,后续测量与其进行比较,采用点对点剂量差别分析方法,1%标准评价差异水平。结果 机架角度一致性可以检测治疗开始时刻机架初始角度准确性及每圈旋转同一角度重复投照能力。ArcCHECK软件界面内将获得6条平行的直性高剂量区域。床匀速测试中软件内高剂量区域内,长轴方向相对剂量变化<2%。治疗床运动和机架旋转同步性测量结果在软件界面中获得间距相等的3条平行高剂量区域。第2、7、12圈照射时28次同步性测试通过率分别为93.2%±1.5%、93.7%±1.1%、93.5%±1.3%。结论 ArcCHECK1次摆位即可完成所有测试,与使用胶片相比降低工作量的同时节约成本,可作为除胶片外HT同步性测试的另一选择。
2017 Vol. 26 (12): 1430-1433 [摘要] ( 661 ) [HTML 1KB] [PDF 2288KB] ( 0 )
1434 姚雷,谭彩云,刘汉成,王豪杰,夏兵
MatriXX角度修正因子对VMAT剂量验证影响及分析
目的 探讨MatriXX电离室矩阵角度修正因子对VMAT计划剂量学验证的影响。方法 将MatriXX与MultiCube组成的测量装置进行CT扫描并导入到Raystation计划系统中。设置一组28×28,100 MU,6 MV X射线的照射野,从0°~180°开始每隔5°(在85°~95°方向每隔1°)用MatriXX进行测量。将MatriXX矩阵测量所得剂量平面与计划系统计算值比较得到一组角度修正因子CF (θ) cor并镜像到对侧,与出厂时所给出的角度修正因子CF (θ) def进行比较,分析MatriXX角度修正因子对剂量学验证影响。配对t检验差异。结果 CF (θ) cor与CF (θ) def存在一定差异,在85°~95°差异较大,最大可达7.5%(P<0.05)。CF (θ) cor修正γ通过率比CF (θ) def修正的高,最大可达17%(P<0.05)。结论 MatriXX电离室矩阵具有角度依赖性,应对其角度修正。角度修正因子具有个体化特征且MatriXX中每一单元电离室修正因子均有所不同,因此在使用MatriXX+Cube进行验证时应对所有电离室进行角度修正。在修正之前要考虑各种因素引起的误差,可提高计划验证准确率及通过率。
2017 Vol. 26 (12): 1434-1437 [摘要] ( 842 ) [HTML 1KB] [PDF 1092KB] ( 0 )
1438 徐美玲,张军军,张奇贤,吴昊昊,范秋虹,田野
BDNF对全脑放疗后NFAT3/c4介导的信号通路相关因子作用研究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电离辐射对NFAT3/c4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以及外源性的BDNF对该通路的改善作用。方法 选用1个月龄SD大鼠分成4个组分别接受单次0、2、10、20 Gy照射,照后3 d进行双侧海马立体定向注射外源性的BDNF。后取脑部海马组织进行蛋白印迹法及PCR技术观察NFAT3/c4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蛋白印迹法及PCR结果表明电离辐射后NFAT3/c4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并呈剂量及时间依赖性。IR+BDNF组较单纯照射组相比,随着照射剂量增加及时间延长NFAT3/c4和CaN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结论 全脑放疗抑制了CaN/NFAT3/c4信号通路,外源性BDNF能促进NFAT依赖的转录,从而改善认知功能的下降。
2017 Vol. 26 (12): 1438-1442 [摘要] ( 694 ) [HTML 1KB] [PDF 1560KB] ( 0 )
1443 高剑峰,郑婉君,吕明惠,苏少华,张松江,武鑫
电针干预对放射线照射小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目的 观察电针穴位对放射线照射C57小鼠海马区神经元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1个月龄C57BL/6J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放射线照射模型组(8 Gy)、电针穴位组和电针非穴位组,每组10只。电针穴位组利用电针百会、风府和肾俞穴位分别进行干预治疗。新物体认知实验测试其认知及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观察Caspase-3、AIF等细胞凋亡相关指标,TUNEL法检测DNA断裂。单因素方差分析结合Tukey's多重比较检验。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新物体认知指数下降(P=0.040);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穴位组小鼠的认知指数显著增加(P=0.043),表现为对新物体OC的探索时间增加(P=0.03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海马区神经元凋亡阳性百分比、caspase-3和AIF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2、0.003、0.023);而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穴位组小鼠海马区神经元细胞凋亡阳性百分比、caspase-3和AIF表达量显著降低(P=0.027、0.005、0.004)。结论 放射线照射可诱发小鼠海马区神经元凋亡,损伤小鼠认知功能,电针干预可一定程度改善上述损伤作用。
2017 Vol. 26 (12): 1443-1448 [摘要] ( 912 ) [HTML 1KB] [PDF 2406KB] ( 0 )
经验交流
1449 唐志全,谢源贵,曾勇,苏善宁
瓦里安2300CD加速器电离室隐性故障一例分析
2017 Vol. 26 (12): 1449-1450 [摘要] ( 596 ) [HTML 1KB] [PDF 953KB] ( 0 )
综述
1451 张思影,陈峰
肿瘤空间异质性影像学定量评价进展

肿瘤异质性是恶性肿瘤的特征之一,实现肿瘤异质性的可视化并应用现代影像方法给予精确定量,是影像学面临的新挑战。新兴的放射组学解决了这一难题,放射组学应用于肿瘤空间异质性分析并具有可视化效果,其影像定量方法主要包括直方图分析、纹理分析以及参数反应图,这些方法通过肿瘤空间异质性定量评估加快药物研发、改善疗效判断、完善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

2017 Vol. 26 (12): 1451-1456 [摘要] ( 759 ) [HTML 1KB] [PDF 852KB] ( 0 )
1457 孙鸿飞,倪昕晔
医学图像配准分类及在放疗中的应用进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医学影像软件图像分析及可视化的发展,对医学图像进行配准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医学图像配准技术作为后续图像融合等图像处理工作前的重要一步,同样影响着医疗诊断的效果。基于此,学者们对医学配准方法及算法进行着重研究,目前已有多种配准方法经过临床实际应用。本文就临床放疗中应用的配准方法进行归类与分析,提高配准的精度、效率以及提高鲁棒性是今后医学图像配准的研究方向。
2017 Vol. 26 (12): 1457-1460 [摘要] ( 681 ) [HTML 1KB] [PDF 786KB] ( 0 )
1461 马羽茜,伍钢
调节性T细胞对肿瘤放疗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放疗不仅对肿瘤细胞有直接杀伤作用,还能通过影响系统和局部抗肿瘤免疫反应促进肿瘤消退。调节性T细胞(Treg)是一类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T细胞亚群,因此Treg细胞成为抗肿瘤治疗的靶点之一。近年来,放疗联合抗Treg细胞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篇文章将对Treg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Treg细胞与放疗的相互作用进行综述。
2017 Vol. 26 (12): 1461-1464 [摘要] ( 682 ) [HTML 1KB] [PDF 804KB] ( 0 )
1465 李佳奇,王皓,杨瑞杰
SBRT联合免疫治疗的机制及研究进展
近年来,大量临床前和临床研究表明,SBRT除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外,还能导致肿瘤细胞免疫原性死亡,释放大量肿瘤相关抗原(TAA)及危险相关模式分子(DAMPs)形成肿瘤原位疫苗。通过激活的抗原提呈细胞交叉致敏引流淋巴结内的CD8(+) T细胞。SBRT能介导肿瘤局部和全身系统性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与免疫治疗结合,还可以引发远位效应。SBRT同时能改善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增加肿瘤对免疫治疗的敏感性。本文对SBRT联合肿瘤免疫治疗的协同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17 Vol. 26 (12): 1465-1469 [摘要] ( 693 ) [HTML 1KB] [PDF 832KB] ( 0 )
1470 聂芳芳,陈小琴,付杰
早期高危宫颈癌术后同期放化疗研究进展
宫颈癌是常见妇科恶性肿瘤之一,位居全球2012年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第四位。早期高危宫颈癌术后需要辅助治疗。术后同期放化疗较术后单纯放疗降低盆腔外复发率并提高生存率,较术后序贯放化疗延长中位生存时间和生存率。术后同期放化疗后巩固性化疗较术后单纯同期放化疗提高生存率。回顾性研究表明术后同期放化疗与术后单纯化疗疗效相当,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影响术后同期放化疗疗效的因素主要包括化疗方案、放疗技术、手术与同期放化疗的时间间隔、多发盆腔淋巴结转移和盆腔淋巴结清扫个数等。术后同期放化疗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血液学不良反应和胃肠道不良反应,其中血液学不良反应最常见。放疗技术的进步可改善不良反应发生率。
2017 Vol. 26 (12): 1470-1474 [摘要] ( 752 ) [HTML 1KB] [PDF 835KB] ( 0 )
1475 潘晓强,李蕴潜,李晗,邬巍
碰撞瘤研究的相关进展及历史回顾

碰撞瘤属于临床罕见病,是指两种独立起源的原发性肿瘤相互碰撞或相互浸润,几乎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关于碰撞瘤的个案报道相对不多,国内尚无相关综述总结。笔者在pubmed、万方、中国知网等数据库阅读近5年相关国内外病例的报道,对碰撞瘤的好发部位、常见病理类型、发病机制等展开综述,旨在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和认识碰撞瘤。

2017 Vol. 26 (12): 1475-1478 [摘要] ( 827 ) [HTML 1KB] [PDF 801KB] ( 0 )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作 者 须 知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单位介绍信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合 作 单 位

 
 

访 问 统 计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2167号
版权所有 © 2010《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编辑部
地址:北京朝阳区潘学园南里17号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00021)
电话:010-67700737,87788294 Email: cjron@cmaph.org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