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首 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学术影响  |  收录情况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线办公系统  
 

期刊在线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摘要点击排行
   Email Alert
   RSS
  相 关 下 载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13年 23卷 2期
刊出日期:2014-02-28

头颈部肿瘤
物理·生物·技术
腹部肿瘤
胸部肿瘤
SCI收录中国学者论文简介
   
腹部肿瘤
87 吴涛, 王淑莲, 金晶, 刘跃平, 王维虎, 宋永文, 余子豪, 刘新帆, 张江鹄, 李晔雄,
放疗显著改善T1~2N1M0期三阴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的局部区域控制
目的 分析T1~2N1M0期三阴乳腺癌的局部复发风险和放疗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1996—2010年间215例T1~2N1M0期三阴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资料,其中66例术后常规放疗、149例未放疗。比较两组生存率和局部区域复发率,并应用倾向评分配比法分析比较。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56个月。全组36例局部复发(16.7%)。放疗比未放疗提高了5年LRRFS (92.6% 和76.6%,P=0.010),两组OS相似(82.8%和84.7%,P=0.499),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放疗、T分期是LRRFS的影响因素。放疗与未放疗组倾向评分配对分析结果显示5年LRRFS也不同(92.6%和74.5%,P=0.008),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改良根治术后未放疗是局部区域复发的唯一影响因素(HR=3.53,95%CI=1.153~10.844,P=0.027)。结论 T1~2N1M0期三阴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未放疗增加了局部复发风险,但还需前瞻性随机分组研究术后放疗带来的益处。
2013 Vol. 23 (2): 87-92 [摘要] ( 3918 ) [HTML 1KB] [PDF 0KB] ( 0 )
93 谢玉环, 郭旗, 刘风华, 朱雅群, 田野
乳腺癌相关上肢淋巴水肿危险因素荟萃分析
目的 采用系统评价方法分析乳腺癌治疗后,引起上肢淋巴水肿的危险因素及关联强度。方法 检索PubMed、Ovid、EMbase、Cochrane图书馆等英文数据库中从建库至2012年12月发表的临床研究。按照NOS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0.0以及RevMan 5.2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各种危险因素的关联强度采用比值比(OR)及其95%CI描述。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22篇,共包含10106例患者。与乳腺癌治疗后上肢淋巴水肿相关因素主要为腋窝淋巴结清扫(OR=2.72,95%CI=1.06~6.99,P=0.038)、高血压(OR=1.84,95%CI=1.38~2.44,P=0.000)、体重指数(OR=1.68,95%CI=1.22~2.32,P=0.001)、放疗(OR=1.65,95%CI=1.20~2.25,P=0.002),而化疗、年龄、阳性淋巴结数目、淋巴结清扫数目等因素未见明显相关性。
2013 Vol. 23 (2): 93-98 [摘要] ( 3882 ) [HTML 1KB] [PDF 0KB] ( 0 )
99 肖琴, 金晶, 李晔雄, 王维虎, 王淑莲, 刘跃平, 宋永文, 任骅, 房辉, 王鑫
李宁, 余子豪, 刘新帆
局部晚期中低位直肠癌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术前同期放化疗的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局部晚期直肠癌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术前同期放化疗的疗效、不良反应及失败模式。方法 对2006—2012年间经病理证实的Ⅱ、Ⅲ期直肠腺癌患者进行前瞻性Ⅱ期临床研究。186例患者均行术前同期放化疗,盆腔放疗剂量44.0~50.4 Gy分22~28次,同期化疗方案采用卡培他滨每天1650 mg/m2第1~35天+奥沙利铂 50 mg/m2每周1次共5次。放化疗后间隔4~8周行根治性手术。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法检验,并行多因素预后分析及失败模式分析。结果 同期放化疗后137例接受根治术,疗前Ⅱ期34例(24.8%)、Ⅲ期103例(75.2%)。病变距肛缘≤5 cm者102例(74.5%)、5~10 cm者35例(25.5%)。最常见3级急性不良反应为腹泻(29例,21.2%)。69例(50.4%)术后降期,21例(15.3%)原发灶完全消退,20例(14.6%)病理CR(yp T0N0)。中位随访22.2个月,2年OS为92.4%、LRRFS为93.1%、DFS为71.0%。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分期yp0~Ⅱ期是OS及DFS的独立预后因素。
2013 Vol. 23 (2): 99-103 [摘要] ( 3880 ) [HTML 1KB] [PDF 0KB] ( 0 )
104 任骅, 王鑫, 房辉, 李宁, 金晶, 刘跃平, 王维虎, 王淑莲, 宋永文, 李晔雄,
Ⅱ和Ⅲ期胃癌术后IMRT同期卡培他滨化疗前瞻性Ⅱ期研究中期评估
目的 评价Ⅱ、Ⅲ期(AJCC第7版)胃癌根治术后IMRT同期卡培他滨化疗的初步疗效和急性不良反应,以决定是否继续Ⅱ期研究。方法 2009—2011年35例Ⅱ、Ⅲ期(10、25例)胃癌患者进入前瞻性Ⅱ期研究,根治术后给予辅助放化疗或化疗。放疗采用IMRT,靶区包括吻合口、瘤床和区域淋巴结,剂量45 Gy分25次。同期化疗为卡培他滨每天1600 mg/m2分2次,连续服用5周;辅助化疗为氟尿嘧啶或卡培他滨±奥沙利铂4~8周期。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法单因素预后分析。以DFS 52.9%为继续研究的下限。结果 全组中位随访21个月,随访率94%。3例未完成放疗,2年DFS、OS分别为70%、86%,急性3级胃肠道、血液和总不良反应分别为11%、11%和26%。预后分析显示病理印戒细胞癌成分和淋巴结阳性比是DFS不良预后因素,T4期可预测OS下降。结论 全组胃癌根治术后IMRT同期卡培他滨化疗的2年DFS>52.9%,且不良反应可耐受,可继续Ⅱ期研究。
2013 Vol. 23 (2): 104-107 [摘要] ( 3685 ) [HTML 1KB] [PDF 0KB] ( 0 )
108 王智, 王维虎, 吴健雄, 张涛, 金晶, 王淑莲, 宋永文, 刘跃平, 任骅, 房辉
王文卿, 荣维淇, 王黎明, 刘新帆, 余子豪, 李晔雄
中央型肝细胞癌术后放疗疗效研究
目的 分析术后放疗对中央型肝细胞癌(HCC)预后和复发模式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07—2011年间手术切缘<1 cm的中央型HCC患者116例,其中术后放疗33例,单纯手术83例。比较两组的预后和复发模式。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DFS和OS并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1、3、5年样本数分别为104、89、83例。术后放疗和单纯手术组1、3、5年DFS分别为82%、64%、49%和63%、52%、22%(P=0.038),OS分别为97%、89%、68%和87%、68%、46%(P=0.009);切缘复发、切缘外单个复发、弥漫复发分别为0、11、2例和8、11、18例(P=0.011),早期(术后18个月内)、晚期(术后18月后)复发分别为6、7例和36、7例(P=0.016)。结论 中央型HCC术后放疗不仅安全且显著改善预后。
2013 Vol. 23 (2): 108-113 [摘要] ( 3760 ) [HTML 1KB] [PDF 0KB] ( 0 )
114 芦东徽, 费振乐, 周俊平, 胡宗涛, 郝文胜
大分割与常规分割3DCRT原发性肝癌合并门脉癌栓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大分割与常规分割3DCRT原发性肝癌合并门脉癌栓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分析2008—2012年间对65例适合3DCRT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资料,其中大分割组32例,常规分割组33例。大分割组3~4 Gy/次,3~5 次/周,总剂量45~55 Gy,常规分割组2 Gy/次,5 次/周,总剂量40~56 Gy。结果 随访率100%。大分割、常规分割3DCRT的近期有效率分别为72%、55%(P=0.034),1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72%、55%(P=0.034),1年OS分别为59%、45%(P=0.042),1~2级急性消化道反应分别为14、11例,肝功能下降分别为8、8例,放射性肝炎分别为1、0例(P=0.237)。结论 大剂量分割3DCRT原发性肝癌比常规分割更具优势。
2013 Vol. 23 (2): 114-116 [摘要] ( 3837 ) [HTML 1KB] [PDF 0KB] ( 0 )
物理·生物·技术
91 张若辉, 迟子锋, 白文文, 李润霄, 韩春
颈段和胸上段食管癌静态IMRT与IMAT计划对比研究
随着计算机和加速器功能的提升,VMAT应用于临床已成为现实。该技术加速器在旋转照射过程中机架转速和剂量率可变,需要强大的硬件控制系统和软件算法的支持,因而只能在新型高配加速器上实现,昂贵的价格限制了国内大部分医院开展实施。IMAT可在能实现动态调强的常规加速器上实施,在照射过程中机架匀速旋转,剂量率恒定不变,与静态IMRT相比具有提高受照射正常组织分散度和节省治疗时间等优点[1]。笔者在瓦里安 Clinical 23IX加速器上对同一患者设计IMRT与IMAT治疗计划,分析它们的特点和实际应用中的问题。
2013 Vol. 23 (2): 91-96 [摘要] ( 3012 ) [HTML 1KB] [PDF 0KB] ( 0 )
97 舒留洋, 陆合明, 陈华生, 陈小贤, 黄慧娴
四维CT联合呼吸门控技术在非小细胞肺癌放疗中的剂量学研究
为了研究呼吸运动对NSCLC放疗靶区大小和靶区剂量分布的影响,我们应用4DCT进行了研究。
2013 Vol. 23 (2): 97-146 [摘要] ( 2927 ) [HTML 1KB] [PDF 0KB] ( 0 )
147 王玮, 李建彬, 胡宏光, 马志芳, 徐敏, 范廷勇, 邵倩, 丁昀
自由呼吸状态下X线平片和CBCT在EB-PBI摆位误差测定与校正的比较研究
目的 对比研究EB-PBI患者自由呼吸状态下正交X线平片和CBCT测得的摆位误差、摆位残差的差异。方法 选择保乳术后EB-PBI患者19例,基于校正前后CBCT图像、正交X线平片分别获取三维方向摆位误差及校正后摆位残差。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两种方法差异。
2013 Vol. 23 (2): 147-149 [摘要] ( 3978 ) [HTML 1KB] [PDF 0KB] ( 0 )
150 雷宏昌, 马蕾杰, 孟令广, 刘冰
医用直线加速器无射线故障维修四例
加速器无射线故障,是指机器在参数设置时各项指示均正常,按下高压出束健后无射线、无反应或出现异常联锁,或短暂高压后停止。加速器系统都是为安全稳定出束设计的[1],任何不正常因素、条件变化都能引起停止出束。出现故障时要观察现象、分析原因、测量诊断再排除。下面是本院加速器遇到的几例故障介绍给大家,希望对各位同行的工作有所帮助。
2013 Vol. 23 (2): 150-151 [摘要] ( 2990 ) [HTML 1KB] [PDF 0KB] ( 0 )
152 王文岩, 肖志清, 王艳强, 张玉峰, 郭晗, 薛晓英
应用4DCT研究乳腺癌根治术后胸壁IMRT的放射物理学优势
目的 探讨根治术后乳腺癌胸壁IMRT时为克服呼吸运动影响应用4DCT确定靶区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入组的17例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序贯进行常规CT和4DCT扫描并采集图像,分别勾画靶区和正常组织。根据每位患者的3D、4D靶区分别制定3D计划和4D计划,并将3D计划按等中心坐标直接复制到4D靶区上比较差异及OAR剂量学变化,并行配对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 自由呼吸状态下呼吸运动导致PTV4D较PTV3D平均增大(10.35±4.80)%(P=0.000),V100、V95、V90、D95、D90、Dmin分别降低(0.78~18.0)%(P=0.000)、(0.01~3.90)%(P=0.000)、(0~2.12)%(P=0.000)、(13~222) cGy (P=0.000)、(1~118) cGy (P=0.000)、(6~1910) cGy (P=0.000)。而呼吸运动对患侧肺V20、V10、V5、Dmean和心脏V30影响不明显(P=0.288、0.407、0.435、0.758、0.575)。
2013 Vol. 23 (2): 152-155 [摘要] ( 3451 ) [HTML 1KB] [PDF 0KB] ( 0 )
156 黄伯天, 邓小武, 罗广文, 祁振宇, 袁珂, 王石
图像引导放疗锥束CT与计划CT不同配准方法精度研究
目的 验证CBCT图像引导系统骨性和灰度配准算法的精度和适用范围,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使用仿真人头颈和胸腹体模,模拟三维方向摆位偏移并在完成每次摆位时获取CBCT图像。用IGRT系统的骨性和灰度配准方法分别配准计划CT图像与各次摆位CBCT图像,得到体模在x、y、z方向偏移量。分析两种配准方法的精度和重复性,并行配对t检验。结果 头颈体模骨性和灰度配准在x、y、z轴向的误差分别为(-0.65±0.22) mm和(-0.70±0.17) mm (P=0.00)、(1.02±0.27) mm和(0.90±0.20) mm (P=0.00)、(1.46±0.53) mm和(1.47±0.47) mm (P=0.54);胸腹体模的分别为(0.82±0.33) mm和(0.79±0.18) mm (P=0.03)、(2.45±1.17) mm和(1.61±0.84) mm (P=0.00)、(1.44±3.25) mm和(0.19±1.11) mm (P=0.00)。结论 灰度配准精度和稳定性高于骨性配准,头颈部配准精度稍优于胸腹部,临床使用时应分别进行测试并根据治疗精度要求选择合适方法并修正误差。
2013 Vol. 23 (2): 156-160 [摘要] ( 4029 ) [HTML 1KB] [PDF 0KB] ( 0 )
161 管秋, 李楠, 杨波, 邱杰, 张福泉
CBCT图像质量质控体系建立及结果分析
目的 通过建立完善的图像质控体系来保证设备满足临床需要。方法 对Catphan504模体进行高质量头部、标准剂量头部、盆腔扫描并分析各自CBCT图像,检测CT值线性、CT值均匀性、空间分辨力、密度分辨力是否满足要求。采用成组t检验比较不同扫描条件的结果差异。结果采用标准剂量头部扫描条件得到的CT值更接近标准CT值,优于盆腔扫描条件得到的结果。CT值均匀性检测结果显示标准剂量头部优于高质量头部和盆腔(9.7±3.9∶17.9±5.3,P=0.00和9.5±4.0∶31.1±5.7,P=0.00)。密度分辨力高质量头部、盆腔扫描方式优于标准剂量头部(5.6±0.1∶1.3±0.5,P=0.00和6.0±1.0∶1.3±0.5,P=0.00)。空间线性距离结果十分准确,范围为4.98~5.06 cm。结论 设备空间线性距离准确、稳定,而CT值线性、CT值均匀性受扫描条件影响较大。对空间分辨力、密度分辨力则要做到因设备不同而设定标准与误差范围。
2013 Vol. 23 (2): 161-164 [摘要] ( 4095 ) [HTML 1KB] [PDF 0KB] ( 0 )
165 张梦龙, 宋善军, 王卫鹏, 赵斌
热释光剂量仪测量体模植入125I粒子源的剂量学参数可行性
目的 探讨应用热释光剂量仪在体模中测量植入125I粒子源(型号Sinko BT-125-1)的剂量学参数可行性。方法 将测量体模进行改进使其可适用于剂量学测量。根据AAPM TG43建议测量的参数包括剂量率常数Λ、径向剂量函数gL(r)和各向异性函数F (r, θ)等,所测数据与文献中其他构造相似的125I粒子源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125I粒子源的Λ为0.928cGyh-1U-1。所测得的gL(r)范围为径向距离在1.0~10.0 cm内所对应的值。F (r,θ)范围为角度在0°~90°内所对应的值。与型号Amersham 6711125I粒子源相比,二者gL(r)值的最大差异为9.6%。二者F (r=2 cm, θ=0)值的差异为10.2%。应用此体模进行测量总的不确定度<6.0%。
2013 Vol. 23 (2): 165-168 [摘要] ( 3791 ) [HTML 1KB] [PDF 0KB] ( 0 )
169 季晓芹, 季江, 陈勇兵, 单芳, 陆雪官
原代培养人肺癌相关成纤维细胞对肺癌细胞放射敏感性影响研究
目的 探讨在体外直接接触共培养条件下人肺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对肺癌细胞系放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人肺癌组织进行原代培养后获取人肺CAF,采用免疫荧光技术鉴定。CAF与肺癌细胞系A549、H1299进行直接接触共培养,采用细胞克隆形成实验观察其对肺癌细胞系放射敏感性的影响。结果 新鲜人肺腺癌经组织块贴壁法原代培养出可稳定传代的CAF,其特异表达α-平滑肌肌动蛋白、波行蛋白和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而无细胞角质蛋白-18表达。在0 Gy照射时单独组和共培养组A549细胞的克隆形成率分别为(20.0±3.9)%和(32.3±5.5)%(P<0.05),H1299细胞的分别为(20.6±3.1)%和(35.2±2.3)%(P<0.05)。单独组和共培养组A549细胞的SF2分别为0.727±0.061和0.782±0.089(P>0.05),H1299细胞分别为0.692±0.065和0.782±0.037(P>0.05);人肺CAF对A549、H1299细胞的放射保护增益比分别为1.29和1.25。结论 人肺CAF与肺癌细胞系直接接触共培养后使肺癌细胞放射敏感性降低,原因可能为CAF促进了肿瘤细胞增殖。
2013 Vol. 23 (2): 169-172 [摘要] ( 3622 ) [HTML 1KB] [PDF 0KB] ( 0 )
173 胡江, 祁振宇, 何智纯, 肖巍魏, 康德华
VMAT应用于弥漫性头皮癌放疗的方法研究
放疗是弥漫性头皮癌的主要治疗手段[1],但因其靶区位置表浅、包绕脑并紧邻视路,计划设计困难[2]。电子线和光子线混合照射虽有助于减低脑受量,但靶区覆盖较差[3-4]。虽然IMRT可改善剂量分布,但可能导致OAR受量高[5-6];而VMAT在获得良好剂量分布同时还缩短了治疗时间[7]。因此笔者通过与常规3DCRT和IMRT对比,探讨VMAT应用于头皮癌放疗的可行性。
2013 Vol. 23 (2): 173-174 [摘要] ( 2919 ) [HTML 1KB] [PDF 0KB] ( 0 )
175 徐会, 周福祥, 何为, 江换钢, 胡柳, 谢丛华, 周云峰
人喉癌细胞Hep2线粒体DNA缺失模型建立及放射生物学观察
放疗主要机制是放射线直接或间接造成细胞DNA损伤,而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比核DNA(nuclear DNA)缺少组蛋白保护,位于氧化呼吸链附近,更易受到损伤且损伤后缺乏有效修复[1]。笔者通过构建Hep2 mtDNA缺失的ρ0细胞模型,观察其放射敏感性、增殖、周期、ATP及活性氧族(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变化,探讨mtDNA与放射敏感性的关系及可能机制。
2013 Vol. 23 (2): 175-177 [摘要] ( 3085 ) [HTML 1KB] [PDF 0KB] ( 0 )
头颈部肿瘤
112 刘珂, 钱立庭, 陈柯, 王晓秋, 李明, 刘伟
HPV、p16及p53与头颈部肿瘤患者的预后分析
头颈部肿瘤是目前世界上第6位常见肿瘤,也是第8位引起死亡的常见肿瘤[1],其中约85%头颈部肿瘤为鳞癌[2]。国外研究表明HPV阳性头颈部鳞癌患者预后更好,HPV阳性患者放疗后的生存率明显好于阴性患者[3]。鉴于国内研究报道少见,故开展此项研究。
2013 Vol. 23 (2): 112-130 [摘要] ( 3012 ) [HTML 1KB] [PDF 0KB] ( 0 )
131 关莹, 孙学明, 曾雷, 陈春燕, 韩非, 卢泰祥
局部晚期鼻咽癌诱导化疗加IMRT同期化疗与IMRT同期化疗的远期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诱导化疗+IMRT同期化疗与IMRT同期化疗的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1—2008年收治的278例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资料,其中IMRT同期化疗133例,诱导化疗+IMRT同期化疗145例。结果 随访率为96.6%。全组患者5年OS为78.1%,DMFS为78.0%,LRFS为90.6%,PFS为72.0%。IMRT同期化疗和诱导化疗+IMRT同期化疗的5年OS、DMFS、RFS、PFS分别为79.9%和76.4%(P=0.443)、77.1%和78.9%(P=0.972)、91.6%和89.8%(P=0.475),71.6%和72.2%(P=0.731)。亚组分析显示T3~4N0~1期患者诱导化疗+IMRT同期化疗并未明显改善LRFS (90.7%∶86.9%,P=0.376),N晚期患者诱导化疗+IMRT同期化疗也并未明显改善MFS (57.6%∶ 69.7%,P=0.275)。诱导化疗+IMRT同期化疗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和上消化道反应明显增加(100∶52,P=0.000;64∶35,P=0.010;90∶63,P=0.044)。结论 对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与IMRT同期化疗相比,诱导化疗+IMRT同期化疗并未明显改善患者预后,且≥3级中性粒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和上消化道反应明显增加。诱导化疗在局部晚期鼻咽癌治疗中的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
2013 Vol. 23 (2): 131-134 [摘要] ( 3514 ) [HTML 1KB] [PDF 0KB] ( 0 )
135 曲媛, 高黎, 易俊林, 黄晓东, 罗京伟, 张世平, 王凯, 徐国镇
口咽鳞癌HPV感染与p16表达及放疗预后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口咽鳞癌HPV感染与p16表达及放疗预后相关性,以及p16是否有预测放疗预后的价值。方法 对1999—2008年间本院42例初治口咽鳞癌组织标本采用PCR检测HPV-DNA,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16表达情况。对HPV、p16不同状态肿瘤根治性放疗后局部区域CR及HPV感染与p16表达相关性比较行χ2检验,Kaplan-Meier法计算OS并Logrank法检验。
2013 Vol. 23 (2): 135-139 [摘要] ( 3790 ) [HTML 1KB] [PDF 0KB] ( 0 )
140 尹珍珍, 易俊林, 黄晓东, 高黎, 罗京伟, 王凯, 曲媛, 张世平, 肖建平, 徐国镇
头颈部肿瘤EGFR单抗疗后罕见嗅觉丧失二例分析
目的 分析头颈部肿瘤EGFR单抗用后嗅觉障碍病例的临床特点,结合复习文献探讨EGFR单抗治疗的安全性及其致嗅觉丧失的可能机制。方法 回顾分析2008—2012年在本科接受IMRT±同期化疗联合EGFR单抗治疗的头颈部肿瘤(鳞癌及鼻咽癌)患者328例资料,统计急性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于IMRT±同期化疗前1周接受首次EGFR单抗治疗后出现嗅觉丧失者2例(0.6%),均为初治中年男性患者。1例为尼妥珠单抗治疗出现嗅觉丧失后继续使用,治疗结束后半年随访时嗅觉仍未恢复;1例为西妥昔单抗治疗出现嗅觉丧失后停药13 d嗅觉部分恢复,但继续使用尼妥珠单抗治疗后无变化。考虑嗅觉丧失的发生与EGFR单抗使用有关,但机制不清。
2013 Vol. 23 (2): 140-142 [摘要] ( 3347 ) [HTML 1KB] [PDF 0KB] ( 0 )
143 王如, 钱立庭, 汪世存, 刘伟, 罗文广, 张洪波, 李广虎, 胡智刚, 刘磊
基于11C-MET PET-CT与MRI对脑胶质瘤精确放疗GTV勾画的比较研究
目的 探讨11C-MET PET-CT和MRI图像对脑胶质瘤GTV确定的差异。方法 选取6例经病理证实为胶质瘤患者的术前MRI及11C-MET PET-CT图像,分别由我科5位医师在两种图像资料上勾画GTV,比较两者差异。结果 在MRI11C-MET PET-CT上勾画的GTV体积相似(P=0.917),GTV变异系数也相似(P=0.600)。勾画的GTV重合度最大为73.0%、最小为51.8%。方差分析显示不同勾画者之间在两种图像资料上勾画的GTV相似(P=0.709),但PET-CT组GTV最大差值为27.66 cm3,而MRI组的为40.37 cm3。结论 MRI与PET-CT显示的肿瘤边界存在差异,不同勾画者勾画的GTV相似,PET-CT组的GTV最大差值较MRI组的小,11C-MET PET-CT显示GTV较为直观。
2013 Vol. 23 (2): 143-90 [摘要] ( 4074 ) [HTML 1KB] [PDF 0KB] ( 0 )
胸部肿瘤
117 刘晓, 于舒飞, 肖泽芬, 张红星, 陈东福, 冯勤付, 周宗玫, 王绿化, 吕纪马, 梁军,
惠周光, 殷蔚伯
食管腔内超声参与的非手术食管癌临床分期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有腔内超声(EUS)参与的非手术食管癌临床分期的实用性以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搜集本院2003—2012年间非手术治疗的290例食管鳞癌患者资料。结合EUS、CT检查按2002年UICC分期标准对全组患者进行临床分期,并分析各期别间患者的生存率及预后因素。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检验,采用Cox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EUS完全通过并能有效T、N分期者178例,其中T1~T4期的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7),N0期的OS、PF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6),N0与N1期的OS、PFS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16)。EUS不能通过者112例,较能通过者的OS、PFS差(P=0.001、0.003)。CT的T分期和N分期对OS、PFS均有影响(P=0.004、0.030和P=0.024、0.020)。全组1、3、5年样本数分别为290、174、73例,全组1、3、5年OS分别为61.7%、27.8%、19.8%。2002 UICC临床分期各期别间OS、PF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临床分期是总生存的影响因素(P=0.004、0.020、0.002)。结论 有EUS参与的食管癌临床分期能预测非手术治疗患者的预后,建议将EUS作为我国食管癌疗前分期检查的基本手段。
2013 Vol. 23 (2): 117-122 [摘要] ( 3460 ) [HTML 1KB] [PDF 0KB] ( 0 )
123 刘志艳, 姬凯, 刘维帅, 赵路军, 王平
应用根治性IMRT结合降低预防照射区剂量治疗Ⅲ期SCLC研究
目的 分析应用根治性IMRT结合降低预防照射区剂量治疗Ⅲ期SCLC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分析2010—2012年间收治的40例Ⅲ期SCLC患者资料。PGTV总剂量60 Gy分30次,PTV总剂量54 Gy分30次。全部接受了铂类联合依托泊苷或替尼泊苷方案的诱导化疗,31例辅助化疗,22例同期放化疗。17例患者接受了脑预防照射(25 Gy分10次)。采用RECIST 1.0和CTCAE 4.0 标准分别评价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结果 近期有效率98%。随访率100%,随访时间满2年者22例。1、2年OS分别为84%、48%,LRFS分别为89%、85%,PFS分别为61%、41%。治疗相关性肺炎发生率0~1级65%、2级 25%、3级5%、5级5%,治疗相关性食管炎发生率0~1级53%、2级43%、3级5%。结论 初步结果显示根治性IMRT结合降低预防照射区剂量治疗Ⅲ期SCLC是安全有效的,值得进一步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分组研究。
2013 Vol. 23 (2): 123-126 [摘要] ( 3565 ) [HTML 1KB] [PDF 0KB] ( 0 )
127 祝淑钗, 许金蕊, 刘志坤, 苏景伟, 李娟
三维技术放疗食管癌不同临床靶区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食管癌淋巴引流区预防照射在根治性三维技术放疗中的价值,评价不同临床靶区照射后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分析2005—2010年间219例无远处转移的行根治性三维技术放疗的食管癌患者资料。105例接受累及野照射54~66 Gy;114例接受选择性淋巴引流区预防照射46~52 Gy,原发肿瘤局部处方剂量56~70 Gy。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局部控制率和OS并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1、3、5年样本数分别为219、172、67例。累及野组与预防野组1、3、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63.0%、39.1%、27.2%和70.5%、53.3%、51.7%(P=0.013),OS分别为67.6%、24.9%、15.0%和73.7%、45.1%、26.0%(P=0.025)。单因素分层分析显示病变部位为中下段、N0期的局部控制率和OS预防野组明显高于累及野组(P=0.007、0.015和P=0.054、0.013)。结论 对于食管原发肿瘤位于胸中下段和无淋巴转移患者,预防性淋巴引流区照射后局部控制和长期生存均能获益。
2013 Vol. 23 (2): 127-111 [摘要] ( 3867 ) [HTML 1KB] [PDF 0KB] ( 0 )
SCI收录中国学者论文简介
168 吴嘉明, 叶世安, 萧光吟, 郭忠民, 陈清江, 陈信雄
多叶式弧形边缘的位置点在切线照射野下于不同射源距离下影响强度调控放疗剂量修正研究
目的 对于多叶式准直仪圆弧形边缘的位点在不同的射源距离长度下剂量计算应如何修正的问题在本研究中有详细的探讨。方法 先由肉眼开出某一照射野后,再由水假体及底片测出此照射野下50%剂量位置。由50%剂量位置点用数学模型所提供的关系式反求出此时的照射野精准数字位置,再由此照射野精准数字位置算出治疗计划中Xmlc.p的位置。多叶式准直仪的位置修正量就可由50%剂量的位置点减去Xmlc.p,即可做剂量的修正。结果 在光子能量6 MV及10 MV及MLC在位置点于-8~8 cm范围内,SDD由90 cm变化到120 cm时, 其MLC位置的修正量为正值;而在-12~-8 cm,及8~20CmMLC位置的修正量为负值。结论 如果根据厂商提供的修正量作为剂量计算,其结果将会有近6%~8%的差异,如果经实验量测后再做MLC位置修正可让剂量计算差异<0.5%。
   [该文首次发表于J Appl Clin Med Phys,2012,13(6):3-18。该刊在该年度影响因子值为1.291]
2013 Vol. 23 (2): 168-86 [摘要] ( 3056 ) [HTML 1KB] [PDF 0KB] ( 0 )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作 者 须 知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单位介绍信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合 作 单 位

 
 

访 问 统 计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2167号
版权所有 © 2010《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编辑部
地址:北京朝阳区潘学园南里17号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00021)
电话:010-67700737,87788294 Email: cjron@cmaph.org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