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首 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学术影响  |  收录情况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线办公系统  
 

期刊在线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摘要点击排行
   Email Alert
   RSS
  相 关 下 载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13年 22卷 2期
刊出日期:2013-03-01

综述
头颈部肿瘤
物理·生物·技术
腹部肿瘤
   
腹部肿瘤
89 温戈, 张玉晶, 祝喻甲, 黄晓波, 张金山, 李凤岩, 管迅行
分子分型对1~3个腋窝淋巴结转移早期乳腺癌患者局部或区域复发风险的预测价值
目的 研究1~3个腋窝淋巴结转移早期(病理N1期)乳腺癌分子分型与术后局部或区域复发(LR)间关系,探讨改进个体化辅助放疗指征。方法 回顾分析1998—2009年本院手术的 547例病理T1~2N1M0期乳腺癌根治术后未行放疗患者。根据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结果分为Luminal A、Luminal B、HER-2过表达和三阴型,比较LR复发率(LRR)及LR生存率(LRFS),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对其LR风险进行分组分析。Kaplan-Meier法计算LRR、LRFS并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多因素预后分析采用Cox模型。结果 Luminal A、Luminal B、HER-2过表达和三阴型分别占30.0%、48.6%、9.3%和12.1%。随访率97.1%,随访时间满5、10年者分别为334、127例。单因素分析显示HER-2过表达型、三阴型LR风险比Luminal A型高,5年LRR分别为19.0%、14.9%与5.3%(χ2=4.28、5.02,P=0.026、0.015),LRFS分别为73.5%、80.6%与91.1%(χ2=7.27、4.77,P=0.005、0.021)。多因素分析显示HER-2过表达型、三阴型、年龄≤35岁、pT2期病变是LRR及LRFS的不良预后因素(χ2=2.29、2.08、18.22、6.86,P=0.020、0.016、0.001、0.005及 χ2=1.90、1.41、8.58、3.94,P=0.006、0.025、0.002、0.039)。有以上0、1和≥2个危险因素者 10年LRR分别为4.3%、14.1%和31.9%(χ2=28.03,P=0.000)。结论 分子分型有助于个体化区别1~3个腋窝淋巴结转移病理N1早期乳腺癌患者间LR风险,具有多个危险因素者应接受术后放疗。
2013 Vol. 22 (2): 89-93 [摘要] ( 5254 ) [HTML 1KB] [PDF 0KB] ( 0 )
94 蔡钢, 梅欣, 胡伟刚, 陈兰飞, 谢耩, 俞晓立, 杨昭志, 潘自强, 郭小毛, 陈佳艺,
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三维适形加速部分乳腺照射的疗效
目的 分析早期低危乳腺癌保乳术后三维适形加速部分乳腺照射(APBI)的局部控制情况、美容评价及不良反应,并对剂量学结果进行质量评估。方法 2008—2010年前瞻性临床Ⅱ期研究入组 39例早期(0~Ⅰ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其中浸润性导管癌 28例、导管原位癌 5例、其他类型浸润性癌 6例。放疗处方剂量为38.5 Gy分10次,2 次/d,间隔6 h以上。不良反应评价采用NCI-CTC 3.0标准,美容评价依据Harris美容级别标准。结果 三维适形APBI技术应用于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获得了满意的剂量学结果,85%(33例)患者完全满足放疗质量控制评估标准。与ASTRO、GEC-ESTRO共识比较中危/高危患者比例分别为46%、18%和31%、3%。随访率100%,无一局部复发,无3、4级不良反应。放疗后6个月美容评价优异加良好者占90%(35例)。结论 三维适形APBI入组患者选择恰当,局部控制、不良反应和美容评价初步结果较好。
2013 Vol. 22 (2): 94-98 [摘要] ( 4750 ) [HTML 1KB] [PDF 0KB] ( 0 )
102 王军, 曹峰, 刘青, 程云杰, 王祎, 景绍武, 吴凤鹏, 万欣
182例胸段食管癌根治术后残端不典型增生及癌残留治疗模式探讨
目的 回顾性分析食管癌术后残端不典型增生及癌残留患者不同治疗方式的疗效。方法 选择胸段食管癌根治术后残端不典型增生及癌残留患者 182例,其中采用术后放疗(RT)40例,术后化疗(CT)48例,术后放化疗(RCT)32例,术后未治疗(NT)62例,比较治疗状况对全组及不同病理分期的疗效差异。Kaplan-Meier法计算局部控制率、总生存率并Logrank检验,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随访率为93.4%,随访时间满2、3年者分别为88、38例。局部复发率残端不典型增生Ⅰ~Ⅱ级为22%、Ⅲ级加原位癌为35%、浸润癌为36%(χ2=3.49,P=0.175)。全组RT,CT,RCT,NT的2、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1%、81%,61%、57%,73%、73%,49%、42%(χ2=13.38,P=0.004),残端不典型增生Ⅰ~Ⅱ级的分别为100%、100%,77%、68%,100%、100%,60%、45%(χ2=7.09,P=0.069);全组的总生存率分别为85%、74%,67%、48%,73%、56%,44%、26%(χ2=20.24,P=0.000),残端不典型增生Ⅰ~Ⅱ级的分别为100%、100%,79%、54%,33%、33%,75%、34%(χ2=9.89,P=0.020),病理分期Ⅰ~Ⅱ期残端阳性的分别为80%、80%,55%、55%,93%、77%,38%、30%(χ2=12.34,P=0.006)。结论 食管癌术后残端不典型增生Ⅰ~Ⅱ级和残端阳性均有较高的局部复发率,残端不典型增生Ⅰ~Ⅱ级及残端阳性Ⅰ~Ⅱ期患者推荐采用术后RT,Ⅲ期患者采用术后RCT可能较为合理。   
2013 Vol. 22 (2): 102-107 [摘要] ( 5103 ) [HTML 1KB] [PDF 0KB] ( 0 )
111 刘俊, 吕长兴, 王家明, 王常禄, 郭金栋, 李洪选, 高兰婷, 方文涛, 田野
104例胸段食管癌左胸路径术后局部复发规律及放疗靶区范围探讨
目的 探索胸段食管癌经左胸路径根治术后局部复发因素规律和影响因素,以及术后放疗靶区范围。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2009—2012年经左胸路径根治术后胸段食管癌局部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局部复发规律及影响因素,并依此确定术后放疗靶区范围。结果 共入组患者 104例,术前病变位于胸上段 14例、胸中段 68例、胸下段 22 例。术后病理分期为T1b期 10例、T2期 26例、T3期 56例、T4期 12例;N0期 48例、N1期 56例;Ⅰ期 6例、Ⅱa期 36例、Ⅱb期 21例、Ⅲ期 40例、Ⅳa期 1例。病理类型为鳞癌 101例、腺癌 2例、鳞癌小细胞癌混合型 1例。局部复发时间为 1~100个月(中位数12.8个月)。104例患者共发现局部复发部位136处。术后复发主要位于锁骨上、上中纵隔淋巴结(占83.8%),其中双侧锁骨上 35例、上纵隔 64例、中纵隔 15例、腹腔 9例、原瘤床 4例、吻合口 9例。放疗靶区应以双侧锁上区、中上纵隔及吻合口为主。结论 胸段食管癌左胸路径术后局部复发位置主要在双侧锁上区、中上纵隔及吻合口,因此放疗靶区应包括上述范围。
2013 Vol. 22 (2): 111-114 [摘要] ( 4863 ) [HTML 1KB] [PDF 0KB] ( 0 )
115 庄洪卿, 袁智勇, 王平, 宋勇春, 董洋, 李丰彤, 王境生
局部无进展生存评价射波刀治疗外周型肺肿瘤局部疗效价值
目的 探讨局部无进展生存(LPFS)评价射波刀治疗外周型肺肿瘤局部远期疗效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射波刀治疗肺转移瘤或原发瘤患者 81例资料,其中原发肺肿瘤 43例43个病灶,肺转移瘤 38例47个病灶。58例63个病灶接受60 Gy分3次治疗(20 Gy/次),23例27个病灶接受54 Gy分3次治疗(18 Gy/次)。以近期疗效和LPFS为观察指标,Logistic法分析LPFS对局部远期疗效的预测作用。结果 近期疗效评价后全组63%病灶需后续复查中再评价,随时间延长需再评价病灶逐渐减少,且以6个月至 2年减少最为迅速。再次疗效评价对后续随访疗效评价均有预测作用,但随时间延长预测作用逐渐减弱。结论 LPFS是射波刀治疗局部有效的早期原发肺肿瘤或肺转移瘤可推荐的局部疗效评价指标,且对局部远期疗效也有预测价值。
2013 Vol. 22 (2): 115-117 [摘要] ( 4483 ) [HTML 1KB] [PDF 0KB] ( 0 )
118 徐慧敏, 曹建忠, 王静波, 惠周光, 吕纪马, 梁军, 周宗玫, 冯勤付, 陈东福, 张红星, 肖泽芬, 殷蔚伯, 王绿化
非小细胞肺癌放疗后有症状放射性肺损伤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放疗后发生有症状放射性肺损伤(SRILI)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2000—2007年放疗的NSCLC患者治疗期间或随访中发生并在本院治疗的SRILI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及血液学改变等。SRILI经2名放疗科和1名影像科医生根据不良反应常见术语标准3.0版进行诊断和分级。结果 81例SRILI患者纳入分析,其中2级 35例、3级 42例、4级 0例、5级 4例。自放疗开始SRILI症状出现时间中位数8.3周。SRILI症状主要为咳嗽(95%)、气短(69%)、发热(48%),最高体温中位数38.3℃。临床体征相对较少,常见为呼吸音粗糙(50%)。影像表现为放射野内肺实变、通气支气管征、斑片和条索影,少数出现在放射野外。血象改变为中性粒细胞比例稍高(中位数77.4%)。结论 SRILI出现在放疗开始后平均8.3周,临床特点表现为咳嗽、气短、发热、呼吸音粗糙,放射野内或少数野外实变、斑片、条索影,中性粒细胞比例稍高。
2013 Vol. 22 (2): 118-122 [摘要] ( 5018 ) [HTML 1KB] [PDF 0KB] ( 0 )
物理·生物·技术
106 乔云, 陈钦, 丁曼华, 戴鹏, 宋大安, 蒋晓东
YC-1增强乏氧人肺腺癌A549细胞放射敏感性的作用机制研究
2013 Vol. 22 (2): 106-126 [摘要] ( 3390 ) [HTML 1KB] [PDF 0KB] ( 0 )
137 龙斌, 周光华, 朱道奇, 任立宏
UNI-3000微波热疗机对家猪脏器功能与组织学改变的实验研究
热疗能有效地杀伤恶性肿瘤细胞,与放疗、化疗产生互补作用,增加放疗、化疗敏感性,减轻放疗、化疗不良反应。为了解UNI3000型微波热疗机基础特性和对机体全身加温的确切性和安全性设计本实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2013 Vol. 22 (2): 137-142 [摘要] ( 3312 ) [HTML 1KB] [PDF 0KB] ( 0 )
151 贾明轩, 刘大伟, 张旭, 尹策, 冯革
头颈部兆伏级锥形束CT成像周边剂量测量与评价
目的 测量兆伏级锥形束CT (MVCBCT)成像在头颈部图像引导放疗的周边剂量(PD),评价PD与MVCBCT成像机器跳数(MU)间关系,探讨MVCBCT扫描射野对PD的影响。方法将0.65 cm3电离室插放在特设固体水体模中,使用MVCBCT图像采集预案对体模头颈部扫描,测量射野外体模中心垂直平面在不同深度和距射野边缘不同距离的PD。使用相同电离室在体模中参考点上审视MVCBCT成像的MU与PD的线性关系,并在射野外体模横断面上测量PD均匀性。
2013 Vol. 22 (2): 151-153 [摘要] ( 4482 ) [HTML 1KB] [PDF 0KB] ( 0 )
154 董洋, 李丰彤, 王境生, 袁智勇, 宋勇春, 庄洪卿
射波刀图像引导系统额外吸收剂量评估
目的 定量评价G3型射波刀图像引导系统千伏级X线球管照射产生的额外电离辐射吸收剂量。方法 将PTW30010电离室插入CIRS Model 002LFC和002PRA体模不同位置、不同密度各5处组织等效模体插件中,测量不同曝光条件下单次曝光所产生的吸收剂量。通过以上数据定量评估 300例不同部位、不同引导方式患者的曝光条件和平均曝光次数以及吸收剂量。结果 平均分割治疗次数为3.94次,中位数4次。采用静态追踪模式患者平均每位每次分割治疗接受曝光次数为36.5次,采用动态追踪模式时为49.2次。单次曝光最小吸收剂量为0.5 μGy,最大为385 μGy。
2013 Vol. 22 (2): 154-156 [摘要] ( 4040 ) [HTML 1KB] [PDF 0KB] ( 0 )
157 杨瑞杰, 王俊杰, 张喜乐, 孙海涛, 刘选峰, 陈斌
多叶准直器透射对调强放疗剂量计算准确性影响观察
目的 探讨多叶准直器透射及其对调强放疗剂量计算准确性的影响。方法 使用电离室分别测量瓦里安Trilogy直线加速器多叶准直器(MLC)叶片平均透射和叶片剂量学间距(DLG),并使用电子射野影像装置测量MLC叶片内透射和叶片间透射。通过 10例肿瘤调强放疗患者资料评价计划系统使用实际测量结果模拟MLC透射计算剂量准确性。结果 6、10 MV X射线MLC叶片平均透射值分别为1.6%、1.8%,透射值随射野增大而增加、随深度增加而增加、离轴位置稍低于中心轴;叶片内透射值分别为 0.8%~1.2%、1.1%~1.6%;叶片间透射值分别为 1.3%~1.9%、1.6%~2.5%。计划系统使用实际测量结果模拟MLC的透射值具有很好一致性。3%3 mmγ通过率 2例鼻咽癌患者分别为93.6%和94.5%,其余 8例患者均>95%。结论 调强放疗中MLC透射直接影响靶区剂量准确性,MLC叶片透射与测量深度、射野大小和离轴位置有关。
2013 Vol. 22 (2): 157-162 [摘要] ( 4639 ) [HTML 1KB] [PDF 0KB] ( 0 )
163 高敏, 张俊红, 周云峰, 周福祥, 方绳权
X线照射人肺腺癌细胞后侵袭和转移能力变化及机制探讨
目的 探讨X线照射后存活的人肺腺癌(A549)细胞侵袭和转移能力变化及机制。方法 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X线照射前后放射敏感性变化,用MTT黏附实验、Transwell侵袭和迁移实验检测侵袭、转移能力。用SYBR Green荧光定量RT-PCR及蛋白印记法检测E-Cadherin、Vimentin、TGF-β1、MMP-2、MMP-9的mRNA及蛋白表达变化来探讨机制。结果 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X线照射后存活细胞对放射更加耐受(D0值比为0.94),其黏附、侵袭、迁移能力较照射前增加1.46、1.40、1.45倍。照射后细胞间隙增大,有多而长的伪足形成。照射后Vimentin、TGF-β1、MMP-2、MMP-9的mRNA表达均上调(为对照组的1.37、2.37、1.80、1.50倍),其蛋白表达也相应上调(为对照组的1.60、1.80、1.10、1.20倍),而E-Cadherin 的mRNA及蛋白表达则下调(为对照组的59.4%、74.6%)。结论 X线照射后A549细胞侵袭和转移能力较照射前明显增强,其机制可能与放射诱导TGF-β1表达进而促进上皮细胞间质化改变有关,还可能与放射诱导MMP-2、MMP-9表达增强有关。
2013 Vol. 22 (2): 163-166 [摘要] ( 4219 ) [HTML 1KB] [PDF 0KB] ( 0 )
167 谷晓华, 杨留勤
IP板在拍摄射野验证片中的应用
肿瘤放疗中位置验证是重要质量保证环节和措施,为此笔者进行IP板双曝光成相技术拍摄放疗射野位置验证片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2013 Vol. 22 (2): 167-159 [摘要] ( 3495 ) [HTML 1KB] [PDF 0KB] ( 0 )
头颈部肿瘤
129 张群, 何妨, 康德华, 王振宇, 文碧秀, 罗伟
局部晚期鼻咽癌调强放疗同期化疗前TPF诱导化疗Ⅰ和Ⅱ期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局部晚期鼻咽癌调强放疗同期化疗前多西泰索加顺铂加氟尿嘧啶方案诱导化疗中顺铂最大耐受剂量(MTD)及方案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选取 33例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通过剂量递增试验确立顺铂MTD并评价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多西泰索60 mg/m2第1天、氟尿嘧啶550 mg/m2第 1~5天剂量下顺铂MTD为65 mg/m2第1天,每3周重复下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中性粒细胞降低 67%,粒细胞缺乏性发热9%,腹泻21%,口腔黏膜炎6%。除剂量限制性毒性患者外,其余均完成了治疗。诱导化疗后有效率为97%,其中完全缓解率为21%。结论 鼻咽癌流行地区每3周重复用多西泰索60 mg/m2第1天、顺铂65 mg/m2第1天、氟尿嘧啶550 mg/m2第 1~5天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2013 Vol. 22 (2): 129-132 [摘要] ( 4543 ) [HTML 1KB] [PDF 0KB] ( 0 )
133 曾雷, 陈春燕, 孙学明, 韩非, 邓小武, 卢泰祥
基于调强放疗N0期鼻咽癌颈部预防照射的选择
目的 探讨基于调强放疗(IMRT) N0期鼻咽癌患者颈部预防照射的方式。方法 回顾分析2003—2008年本中心IMRT的 270例N0期(第6版AJCC/UICC分期)初治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 171例接受上半颈预防照射,99例接受全颈预防照射。所有患者均接受鼻咽原发灶、上颈部淋巴引流区(包括双颈Ⅱ、Ⅲ、ⅤA区)6 MV X线IMRT,鼻咽原发灶剂量为68 Gy分30次,上颈剂量为54 Gy分30次,疗程6周。全颈预防照射者下颈部及锁骨上采用颈前半野常规技术,剂量为50 Gy分25次。结果 中位随访65.1个月,随访率为93%。上颈、全颈预防照射的 5年肿瘤相关生存率分别为95.3%、91.9%(χ2=0.76,P=0.384),颈部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9.4%、99.0%(χ2=1.18,P=0.278),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98.8%、94.9%(χ2=2.31,P=0.128)。咽后淋巴结阴、阳性患者 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99.4%、93.7%(χ2=8.96,P=0.003)。急性不良反应主要为1、2级黏膜炎和咽喉炎,无3+4级张口困难和口干等晚期不良反应。结论 N0期鼻咽癌患者IMRT时行上半颈预防照射也许是可行的,第7版AJCC/UICC将颈淋巴结阴性而咽后淋巴结阳性鼻咽癌上调为N1是合理的。
2013 Vol. 22 (2): 133-138 [摘要] ( 4569 ) [HTML 1KB] [PDF 0KB] ( 0 )
139 唐源, 易俊林, 高黎, 黄晓东, 罗京伟, 李素艳, 肖建平, 张世平, 王凯, 曲媛, 徐国镇,
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癌放疗联合EGFR单抗的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放疗联合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单抗治疗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癌(LA-SCCHN)疗效。方法 2009—2011年间 77例SCCHN接受了调强放疗为主联合西妥昔单抗或尼妥珠单抗的患者入研究组,依性别、年龄、病种、分期、放疗技术与研究组一致原则选取同时期放疗未联合EGFR抑制剂的 72例LA-SCCHN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局部控制率、生存率及急性不良反应并分析预后影响因素。Kaplan-Meier计算局部控制率、生存率并Logrank法检验,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研究组、对照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18.0、19.5个月,随访率100%。2年局部控制率、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8%和60%(χ2=4.88,P=0.027)、64%和59%(χ2=0.87,P=0.351)、60%和46%(χ2=2.12,P=0.146)。研究组较对照组患者3+4级放射性黏膜炎高(51%∶17%,χ2=19.09,P=0.000)、白细胞下降发生率也高(8%∶0%,χ2=4.00,P=0.045)。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原发部位、T分期、N分期、是否同期化疗、是否联合EGFR单抗是局部控制的影响因素。结论 与放疗未联合EGFR抑制剂相比调强放疗联合EGFR单抗治疗LA-SCCHN提高了局部控制率,但未提高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且不良反应可耐受。
2013 Vol. 22 (2): 139-105 [摘要] ( 4384 ) [HTML 1KB] [PDF 0KB] ( 0 )
综述
160 孔玲玲, 程健, 李宝生, 李洪升
乳腺癌保乳术后图像引导放疗技术研究进展
保乳治疗是早期乳腺癌的标准治疗模式。保乳术后全乳照射能有效提高局部控制率和长期生存率。近年来,随着对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复发模式的深入研究,人们认识到保乳术后最常见复发部位为瘤床及其边缘,因此术后加速部分乳腺照射技术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这就对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靶区的准确施照提出了更高要求。利用图像引导放疗(image-guided radiotherapy,IGRT)技术能在线采集患者解剖图像,并与定位图像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并纠正治疗过程中的误差,提高放疗施照精度。笔者总结IGRT技术在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过程中的应用,并对其下一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希望能为更好地开展乳腺癌IGRT技术相关临床研究提供帮助。
2013 Vol. 22 (2): 160-167 [摘要] ( 3429 ) [HTML 1KB] [PDF 0KB] ( 0 )
172 贺秋冬, 蔡曼波
鼻咽癌放疗后认知功能改变的研究现状
世界上80%以上鼻咽癌患者分布在我国,而我国南方地区又是鼻咽癌高发地区。放疗仍是最重要治疗手段。随着放疗技术不断改进,鼻咽癌患者5年生存率不断提高,越来越多患者将长期存活下来。由于放疗时射线照射到部分脑组织,尤其是双侧颞叶,因此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学习、记忆等神经认知功能是否受到损害及损害程度如何已成为临床医师,特别是放疗科医师日益关注的问题。笔者就鼻咽癌放疗后认知功能变化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2013 Vol. 22 (2): 172-174 [摘要] ( 4101 ) [HTML 1KB] [PDF 0KB] ( 0 )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作 者 须 知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单位介绍信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合 作 单 位

 
 

访 问 统 计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2167号
版权所有 © 2010《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编辑部
地址:北京朝阳区潘学园南里17号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00021)
电话:010-67700737,87788294 Email: cjron@cmaph.org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