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阅读
目的 前瞻性比较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LA-NSCLC)采用累及野照射(IFRT)或选择性淋巴结照射(ENI)局部失败的差异及对生存的影响。方法 99例LA-NSCLC经紫杉醇加卡铂化疗2周期后无远处转移患者随机分为IFRT组(45例)或ENI组(54例),IFRT组照射原发病灶、同侧肺门和纵隔阳性淋巴结,ENI组照射原发病灶、同侧肺门、双侧中上纵隔淋巴引流区及双侧锁骨上区。在满足双肺 V20≤35%、脊髓受量≤50 Gy条件下给予尽可能高剂量,每周紫杉醇40 mg/m2放疗增敏。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法检验。结果 随访率为99%,随访时间满1、2、3年者分别为49、29、17例。IFRT组与ENI组放疗剂量>60 Gy的分别占49%和26%(χ2=5.59,P=0.018),局部失败率分别为29%和36%(χ2=0.46,P=0.497),1、2、3年局部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6%、69%、65%和80%、53%、49%(χ2=0.74,P=0.389),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0%、41%、33%和69%、32%、13%(χ2=3.97,P=0.046)。两组不良反应相似(χ2=3.91~0.16,P=0.142~0.925)。结论 IFRT较ENI照射剂量高并增加了总生存率,未增加选择性照射区淋巴结复发率,不良反应相近,还需大样本研究。
目的 评价剂量体积直方图参数及临床因素对非细胞肺癌三维适形放疗同期化疗后急性重度放射性肺炎(SARP)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06—2010年行三维适形放疗同期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 147例病例资料。对有无SARP的剂量学参数行成组t检验,对有差异的和临床因素行Logistic法多因素预测分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剂量学因素的预测价值,Pearson法分析剂量学数据间相关性并从剂量学参数中提取有代表性因子。结果 全组患者SARP发生率为9.5%。平均肺剂量(MLD)、V20、V30、V40、V50与SARP发生相关(χ2=4.87~6.84,P=0.009~0.025)。控制SARP发生率≤5%时的界值分别为MLD≤16.77 Gy,V20≤34.15%, V30≤23.62%, V40≤18.57%, V50≤13.02%, 其敏感性、特异性、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78.0%、48.1%、0.678,42.9%、82.0%、0.661,78.6%、52.9%、0.667,71.4%、61.7%、0.677,57.1%、67.7%、0.651。因子分析显示可考虑选取MLD、V20、V30中的1个或2个,V40、V50中的1个用于预测SARP。肿瘤位于右中下肺者SARP发生率高于其他部位(22.2%∶6.7%,χ2=6.19,P=0.023)。结论 MLD、V20、V30、V40、V50可用于放射性肺炎预测,但单个预测价值不佳,要多种参数联合使用。肿瘤位于右肺中下叶者放疗后发生SARP危险性较肿瘤位于其他部位者高。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MRI)在食管癌大体肿瘤体积(GTV)勾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9例行根治性食管癌切除术的食管鳞癌患者术前行常规CT、T2WI下MRI及DWMRI (弥散敏感梯度b=400、600、800 s/mm2),分别在上述3种图像上勾画GTV。测量3种方法GTV长度并与术后标本上测量的病变长度比较,以确定最佳方法和条件,并计算该条件下外扩范围满足GTV照射要求的患者比例。利用放疗计划系统的图像融合功能将不同b值下DWMRI图像与CT图像融合,验证融合图像上勾画GTV的可行性。结果 CT和T2WI下MRI图像上测量的GTV长度和标本上测量的病变长度差值分别为3.368 mm和2.84 mm;b=400、600、800 s/mm2时DWMRI图像上测量的GTV长度和标本上测量的病变长度差值分别为0.47、-0.47、-1.53 mm,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28、0.927、0.938。DWMRI与CT图像在放疗计划系统中能很好融合,融合图像上食管癌病变两端分界清晰。结论 DWMRI能比较准确显示食管癌GTV长度和位置,利用放疗计划系统的图像融合功能可将DWMRI与CT图像进行融合并用于食管癌GTV勾画。
目的 探讨调强放疗(IMRT)技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3~5个脑转移瘤的优势。
目的 初步探讨容积调强弧形治疗(VMAT)在冠状面和矢状面的剂量验证意义。方法 选取 12例癌症患者的VMAT计划,在多插孔圆柱形体模内插入2个0.125 cm3的电离室探头进行点剂量测量。采用平面二维矩阵电离室及其组合体模,分别在冠状面和矢状面摆位方式下进行γ通过率的剂量验证。结果 在高剂量区域(>最大剂量的80%)和低剂量区域(≤最大剂量的80%)内,点剂量测量与计算结果平均误差分别为1.5%和1.7%。在冠状面和矢状面下二维电离室矩阵中心探头测量的点剂量与计算结果的平均差异为1.7%和1.8%。采用2%/2 mm、3%/3 mm标准的平均通过率分别为93.7%、97.2%。 结论 冠状面和矢状面VMAT剂量验证为临床VMAT计划提供了有意义的数据。
目的 通过对中国大陆地区两次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现状调查的比较,评价 6年间改善情况。方法 2010年3月和8月分两轮向拥有放疗单位的医院邮寄调查表,内容主要包括医院基本信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适应证和治疗技术细节等。调查结果与 2004年首次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并用Fisher′s精确概率法检验差异。结果 952家医院中396家(41.6%)开展了改良根治术后放疗,比首次的29.4%(210/715)有所增加。与首次调查相比,手术至放疗中位间隔时间增加6周(12周∶6周),术后最常用放化疗顺序由原来的化放化疗(71.7%)转变为序贯化放疗(73.5%)。仅以T3或Ⅲ期和(或)腋窝淋巴结转移≥4个作为术后放疗适应证医院占29.5%,而 2004年度时仅为7.1%。术后对T1~2N0期、T1~2N0期肿瘤位于内象限或中央区、T1~2期且腋窝淋巴结转移 1~3个者放疗的医院比例由 2004年度的11.9%、63.8%、87.6%下降至1.5%、19.7%、62.1%(P均=0.000)。最常见照射靶区仍然为胸壁和锁骨上下区(均为97.0%,2004年度时分别为97.1%和96.2%),内乳区和腋窝分别减少至39.1%和50.0%(2004年度时分别为85.2%、74.8%)。胸壁照射时以手术瘢痕作为参考加量占75.0%(2004年度时为9.0%)。结论 近年中国大陆地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现状进步较大,对适应证和放疗技术的选择更符合规范,但仍还需进一步完善。
作 者 须 知
合 作 单 位
访 问 统 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