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首 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学术影响  |  收录情况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线办公系统  
 

期刊在线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摘要点击排行
   Email Alert
   RSS
  相 关 下 载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12年 21卷 4期
刊出日期:2012-07-10

综述
头颈部肿瘤
物理·生物·技术
腹部肿瘤
胸部肿瘤
名家风采
   
名家风采
297 陈佳艳, 章真
肿瘤放疗回顾与展望特别论坛—暨贺刘泰福教授九十寿诞
春回大地,百花盛开。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主办的肿瘤放疗回顾与展望特别论坛,于2012年3月31日在春和景明的上海如期举行。此次特别论坛是为庆贺中国肿瘤放疗领域泰斗刘泰福教授90寿诞而设的,同时也呈现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中国放疗奠基人、刘老的先师吴桓兴教授夫人毛芝英女士和儿子吴旋光先生,以及来自全国各地200多名放疗界精英,齐聚上海为刘老寿诞送上了诚挚祝福和深深敬意。
2012 Vol. 21 (4): 297-297 [摘要] ( 3384 ) [HTML 1KB] [PDF 0KB] ( 0 )
头颈部肿瘤
298 马文娟, 张金山, 曹卡加, 夏伟雄
局部复发鼻咽癌调强放疗与常规放疗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调强放疗(IMRT)与二维常规放疗(2DCRT)治疗局部复发鼻咽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 292例局部复发鼻咽癌患者中,81例2DCRT,211例IMRT。采用UICC 2009年分期标准进行复发再分期。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法检验,Cox法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随访率为91.8%,随访时间满 3年者2DCR、IMRT者分别为38、106例。2DCRT、IMRT者 3年总生存率不同(36.9%、51.3%,χ2=8.44,P=0.004),无局部进展生存率也不同(63.3%、86.0%,χ2=13.83,P=0.000),无远处转移生存率相似(79.0%、83.5%,χ2=0.25,P=0.61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分期、IMRT是影响总生存和无局部进展生存的因素(χ2=9.51、5.20,P=0.002、0.023和 χ2=4.84、9.24,P=0.027、0.002)。2DCRT组3+4级张口困难和放射性脑病发生率高于IMRT组的(43.2%和24.7%∶19.9%和8.1%,χ2=16.37,P=0.000和 χ2=14.64,P=0.000),而IMRT鼻咽黏膜坏死和(或)鼻咽大出血的发生率高于2DCRT的(33.2%∶7.4%,χ2=20.19,P=0.000)。结论 IMRT可提高局部复发鼻咽癌患者的无局部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IMRT还可降低局部复发鼻咽癌患者再程放疗严重张口困难和放射性脑病发生率,但增加鼻咽黏膜溃疡和(或)鼻咽大出血发生率。
2012 Vol. 21 (4): 298-301 [摘要] ( 4532 ) [HTML 1KB] [PDF 0KB] ( 0 )
302 罗山泉, 石梅, 王建华, 许曼, 周彬, 肖锋
中国西北地区早期鼻咽癌调强放疗联合化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 分析生长在西北地区的早期鼻咽癌(T1~2N0~1期)患者调强放疗联合化疗的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06—2009年本院收治的 58例早期鼻咽癌患者临床资料。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分析。结果 随访率100%,随访满2、3年者分别为50、46例。全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8%、94%、91%。分层分析显示T1N0~1、T2N0期与T2N1期 3年总生存率、局部无复发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不同,分别为100%和74%、100%和81%、100%和87%(χ2=5.74、4.95、4.24,P=0.01、0.03、0.04);全组放化疗与单纯放疗的不同,分别为100%与85%、100%与85%、100%与88%(χ2=4.02、4.12、4.84,P=0.04、0.03、0.02);T2N1期中放化疗与单纯放疗的也不同,分别为100%与79%、100%与79%、100%与80%(χ2=5.28、4.84、4.72,P=0.03、0.04、0.04)。单因素分析显示N分期、临床分期、放化疗与生存相关(χ2=5.39、5.74、4.02,P=0.02、0.01、0.04)。结论 早期鼻咽癌各亚组中T2N1期是远处转移的高危亚组,调强放疗联合化疗可能提高该组病例的无复发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及总生存率。
2012 Vol. 21 (4): 302-305 [摘要] ( 4403 ) [HTML 1KB] [PDF 0KB] ( 0 )
306 徐俊玲, 陈传亮, 连建敏, 李永丽, 史大鹏
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鉴别脑胶质瘤术后放疗后复发的价值
目的 评价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MRI)对脑胶质瘤术后放疗后复发的鉴别价值。方法 对 35例脑胶质瘤术后放疗后疑似肿瘤复发者(真复发 20例、假复发 15例)同时行MRI和PWMRI检查。在局部脑血容量(rCBV)图上对应病变强化区、近侧水肿区及对侧半球正常脑白质区选择感兴趣区测量rCBV值,计算标准化rCBV比值,记录每一病变区最大rCBV (rCBVmax)比值。比较二者间平均rCBVmax比值差异并行成组t检验,对病变强化区rCBVmax比值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
2012 Vol. 21 (4): 306-309 [摘要] ( 4246 ) [HTML 1KB] [PDF 0KB] ( 0 )
310 阴晓娟, 邓振生, 张秀春, 吴君心, 潘建基
利用T1加权动态对比度增强灌注MRI技术确定脑胶质瘤放疗靶区的研究
目的 探讨利用T1加权动态对比度增强灌注MRI (DCEPMRI)技术在放疗中确定脑胶质瘤临床靶区的研究。方法 对 28例脑胶质瘤患者团注顺磁性造影剂Gd-DTPA后,采集其T1加权DCEPMRI,对获得图像用改进的Tofts-Kermode两室分析模型和反卷积法进行处理分析得到微血管通透性相关定量参数Ktrans值及图,并比较最大病灶区所在层面常规增强MRI与T1加权DCEPMRI的Ktrans值及图,测量各个临床级别脑胶质瘤病灶面积差异。结果 低级别胶质瘤微血管通透性较低、肿瘤浸润范围小,T1加权DCEPMRI与常规增强MRI所测病灶面积误差达 0.2%~0.3%\[Ⅰ、Ⅱ级分别为2.93 cm2∶2.46 cm2(t=6.90,P=0.000)、4.18 cm2∶3.21 cm2(t=10.22,P=0.000)\];高级别胶质瘤微血管通透性较高、肿瘤浸润范围大,T1加权DCEPMRI与常规增强MRI所测量病灶面积误差达 25.1%~26.3%\[Ⅲ、Ⅳ级分别为6.46 cm2∶5.48 cm2(t=10.83,P=0.000)、8.26 cm2∶6.52 cm2(t=18.53,P=0.000)\]。结论 以T1加权DCEPMRI技术得到的微血管通透性相关定量参数Ktrans值及彩图为胶质瘤放疗靶区确定提供了更为准确信息,可作为评价肿瘤体积新方法。
2012 Vol. 21 (4): 310-312 [摘要] ( 4835 ) [HTML 1KB] [PDF 0KB] ( 0 )
338 杨华, 石梅, 王建华, 肖锋, 罗山泉, 谭丽娜, 龙晓丽, 刘晓莉, 许林
局部晚期头颈鳞癌调强放疗联合手术或化疗的疗效分析
近年来头颈鳞癌手术治疗从扩大根治转向保留器官功能,调强放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因剂量学优势使其耐受性和临床疗效得到提高,同期放化疗也发挥着保留器官功能的积极作用。但其远期疗效仍不令人满意,IMRT联合手术或化疗能否进一步提高其疗效呢?为此回顾分层分析本院收治的局部晚期头颈鳞癌的疗效。
2012 Vol. 21 (4): 338-339 [摘要] ( 3191 ) [HTML 1KB] [PDF 0KB] ( 0 )
胸部肿瘤
313 张楠, 石焕, 高爱琴, 孙玉萍
106例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评价及预后因素分析
小细胞肺癌约占肺癌的 15%~20%,并且近年来所占比例具上升趋势\[1-2\],局限期病例不足 1/3\[3\]。化放疗是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的标准治疗手段。笔者回顾分析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及山东省肿瘤医院 2003年1月至 2008年6月间收治的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病例,总结放化疗疗效以及评价预后因素。
2012 Vol. 21 (4): 313-314 [摘要] ( 3436 ) [HTML 1KB] [PDF 0KB] ( 0 )
315 马红莲, 包勇, 胡晓, 王谨, 王卫华, 李凯新, 刘源, 何瀚, 孙宗文, 王彦, 庄婷婷, 陈静, 彭芳, 周琦超, 黄劭敏, 何智纯, 张黎, 邓小武, 陈明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累及野和选择性淋巴结照射前瞻性随机研究

目的 前瞻性比较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LA-NSCLC)采用累及野照射(IFRT)或选择性淋巴结照射(ENI)局部失败的差异及对生存的影响。方法 99例LA-NSCLC经紫杉醇加卡铂化疗2周期后无远处转移患者随机分为IFRT组(45例)或ENI组(54例),IFRT组照射原发病灶、同侧肺门和纵隔阳性淋巴结,ENI组照射原发病灶、同侧肺门、双侧中上纵隔淋巴引流区及双侧锁骨上区。在满足双肺 V20≤35%、脊髓受量≤50 Gy条件下给予尽可能高剂量,每周紫杉醇40 mg/m2放疗增敏。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法检验。结果 随访率为99%,随访时间满1、2、3年者分别为49、29、17例。IFRT组与ENI组放疗剂量>60 Gy的分别占49%和26%(χ2=5.59,P=0.018),局部失败率分别为29%和36%(χ2=0.46,P=0.497),1、2、3年局部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6%、69%、65%和80%、53%、49%(χ2=0.74,P=0.389),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0%、41%、33%和69%、32%、13%(χ2=3.97,P=0.046)。两组不良反应相似(χ2=3.91~0.16,P=0.142~0.925)。结论 IFRT较ENI照射剂量高并增加了总生存率,未增加选择性照射区淋巴结复发率,不良反应相近,还需大样本研究。

2012 Vol. 21 (4): 315-320 [摘要] ( 4300 ) [HTML 1KB] [PDF 0KB] ( 0 )
321 李宏奇, 王颖杰, 李平, 王轩, 李晶, 吴伟章, 夏廷毅
体部伽马刀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观察
目的 进一步评价体部伽马刀治疗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价值。方法 2007—2010年间 29例不能或拒绝手术的Ⅰ~Ⅱ期NSCLC患者应用OUR-QGD型体部伽马刀治疗,真空负压袋固定,慢速CT扫描且不做呼吸动度限制。计划要求50%剂量线覆盖100%PTV,60%剂量线覆盖90%CTV,70%剂量线覆盖80%GTV,PTV、CTV和GTV处方剂量分别为50、60和70 Gy,5 次/周共10次。结果 随访率为97%。治疗后第6个月原发灶有效率为93%,完全、部分缓解率分别为86%、7%。1、2年局部控制率均为93%,总生存率分别为97%、89%(Ⅰ期分别为100%、92%,Ⅱ期均为67%),局部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0%、86%。急性不良反应率为34%(1、2、3级分别为6、2、2例),晚期不良反应率为38%(1、2级分别为10、1例)。结论 体部伽马刀治疗早期NSCLC可获得较好疗效且不良反应轻微,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体部立体定向放疗手段。
2012 Vol. 21 (4): 321-323 [摘要] ( 4383 ) [HTML 1KB] [PDF 0KB] ( 0 )
326 王谨, 庄婷婷, 何智纯, 彭芳, 马红莲, 周琦超, 张黎, 何振宇, 包勇, 邓小武, 陈明
非小细胞肺癌同期放化疗后重度急性放射性肺炎的预测因素

目的 评价剂量体积直方图参数及临床因素对非细胞肺癌三维适形放疗同期化疗后急性重度放射性肺炎(SARP)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06—2010年行三维适形放疗同期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 147例病例资料。对有无SARP的剂量学参数行成组t检验,对有差异的和临床因素行Logistic法多因素预测分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剂量学因素的预测价值,Pearson法分析剂量学数据间相关性并从剂量学参数中提取有代表性因子。结果 全组患者SARP发生率为9.5%。平均肺剂量(MLD)、V20、V30、V40、V50与SARP发生相关(χ2=4.87~6.84,P=0.009~0.025)。控制SARP发生率≤5%时的界值分别为MLD≤16.77 Gy,V20≤34.15%, V30≤23.62%, V40≤18.57%, V50≤13.02%, 其敏感性、特异性、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78.0%、48.1%、0.678,42.9%、82.0%、0.661,78.6%、52.9%、0.667,71.4%、61.7%、0.677,57.1%、67.7%、0.651。因子分析显示可考虑选取MLD、V20、V30中的1个或2个,V40、V50中的1个用于预测SARP。肿瘤位于右中下肺者SARP发生率高于其他部位(22.2%∶6.7%,χ2=6.19,P=0.023)。结论 MLD、V20、V30、V40、V50可用于放射性肺炎预测,但单个预测价值不佳,要多种参数联合使用。肿瘤位于右肺中下叶者放疗后发生SARP危险性较肿瘤位于其他部位者高。

2012 Vol. 21 (4): 326-329 [摘要] ( 5019 ) [HTML 1KB] [PDF 0KB] ( 0 )
330 王澜, 孔洁, 韩春, 高超, 张靖, 李晓宁, 田华
非手术治疗食管癌临床分期标准的临床应用与探讨
目的 参考中国非手术治疗食管癌临床分期修改方案对 784例食管癌三维适形放疗患者进行预后分析与评价,探讨此分期对食管癌非手术治疗预后的预测价值及有待修改之处。
2012 Vol. 21 (4): 330-333 [摘要] ( 4367 ) [HTML 1KB] [PDF 0KB] ( 0 )
334 李娟, 祝淑钗, 王玉祥, 刘志坤, 沈文斌, 苏景伟
375例食管癌三维适形放疗长期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食管癌三维适形放疗(3DCRT)的长期疗效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01—2006年首程接受3DCRT的 375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Ⅰ期 9例、Ⅱ期 106例、Ⅲ期 158例、Ⅳ期 102例。观察近期疗效、局部控制率、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等,预后影响因素行Logrank法单因素分析和Cox法多因素分析。结果 随访率为94.7%,随访满 5年者 191例。全组1、3、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0.5%、53.7%、44.9%,生存率分别为67.2%、29.4%、19.0%。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疗前进食情况、肿瘤长度、病变横径、T分期、N分期、临床分期、急性放射性食管炎、急性放射性肺炎为影响因素(χ2=46.75、18.52、30.24、42.53、32.71、75.68、7.13、4.64,P=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8、0.031),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肿瘤长度、临床分期、应用化疗、急性放射性食管炎为影响因素(χ2=6.70、18.00、4.87、1.18,P=0.030、0.000、0.027、0.011)。结论 食管癌3DCRT后局部控制率有所提高,但长期生存改善并不明显;肿瘤长度、临床分期、应用化疗和急性放射性食管炎为预后影响因素。
2012 Vol. 21 (4): 334-337 [摘要] ( 3863 ) [HTML 1KB] [PDF 0KB] ( 0 )
340 李成林, 王雅棣, 韩春, 程云杰, 迟子锋, 孙国贵, 张富利, 刘青
食管癌纵隔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影响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用Logistic法回归分析本院胸段食管鳞癌术后区域淋巴结转移患者 126例的临床资料,探寻食管癌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全组颈部淋巴结转移比例为43.7%(55/12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原发部位、T分期、N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率、淋巴结转移度、淋巴结转移区域数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均无关。上纵隔右、左1区淋巴结转移是颈部右、左Ⅰ区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χ2=12.14、9.27,P=0.000、0.002),左纵隔喉返神经区淋巴结转移可降低右颈部Ⅰ区淋巴结转移风险(χ2=6.04,P=0.014),颈部Ⅲ区和上纵隔2区淋巴结转移是颈部 Ⅱa区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χ2=14.56、8.27、8.02、3.93,P=0.000、0.004、0.005、0.047)。
2012 Vol. 21 (4): 340-342 [摘要] ( 4736 ) [HTML 1KB] [PDF 0KB] ( 0 )
343 侯栋梁, 时高峰, 高献书, 李雪迎, 刘辉, 王亚宁, 李月考, 王琦, 刘俊峰, 刘庆熠, 刘月平, 姚晨, 周志国, 乔学英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食管癌大体肿瘤靶区勾画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MRI)在食管癌大体肿瘤体积(GTV)勾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9例行根治性食管癌切除术的食管鳞癌患者术前行常规CT、T2WI下MRI及DWMRI (弥散敏感梯度b=400、600、800 s/mm2),分别在上述3种图像上勾画GTV。测量3种方法GTV长度并与术后标本上测量的病变长度比较,以确定最佳方法和条件,并计算该条件下外扩范围满足GTV照射要求的患者比例。利用放疗计划系统的图像融合功能将不同b值下DWMRI图像与CT图像融合,验证融合图像上勾画GTV的可行性。结果 CT和T2WI下MRI图像上测量的GTV长度和标本上测量的病变长度差值分别为3.368 mm和2.84 mm;b=400、600、800 s/mm2时DWMRI图像上测量的GTV长度和标本上测量的病变长度差值分别为0.47、-0.47、-1.53 mm,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28、0.927、0.938。DWMRI与CT图像在放疗计划系统中能很好融合,融合图像上食管癌病变两端分界清晰。结论 DWMRI能比较准确显示食管癌GTV长度和位置,利用放疗计划系统的图像融合功能可将DWMRI与CT图像进行融合并用于食管癌GTV勾画。

2012 Vol. 21 (4): 343-347 [摘要] ( 4385 ) [HTML 1KB] [PDF 0KB] ( 0 )
物理·生物·技术
324 郦守国, 余德, 林志安, 张英军, 徐辉, 侯如蓉
曲克芦丁对大鼠放射性肺损伤预防作用的研究
曲克芦丁能抑制放射性肺损伤引起的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1\]。本研究建立大鼠放射性肺损伤模型,观察曲克芦丁对放射性肺损伤的预防作用及对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表达的影响。
2012 Vol. 21 (4): 324-325 [摘要] ( 3218 ) [HTML 1KB] [PDF 0KB] ( 0 )
364 张丹丹, 黄劭敏, 邓小武, 张广顺, 黄晓延, 孙文钊, 林海磊
初治鼻咽癌VMAT与IMRT的比较评估
目的 比较初治鼻咽癌(NPC)子野式调强放疗(ss-IMRT)和容积调强弧形治疗(VMAT)的计划质量、治疗效率和执行精度,为临床治疗技术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 26例NPC患者以相同处方剂量和目标条件分别设计9个野ss-IMRT和VMAT计划。比较两种计划剂量分布和剂量适形指数(CI)与均匀性指数(HI),不同危及器官(OAR)的平均剂量、最高剂量或感兴趣剂量体积等,治疗计划执行时间以及治疗计划剂量验证准确性。结果 两种治疗计划均能满足临床剂量要求,VMAT计划的靶区剂量覆盖率略差于ss-IMRT。ss-IMRT和VMAT的CI、HI分别为0.57、0.08和0.48、0.12(t=-4.52、-8.33,P=0.000、0.000)。除脑干外,VMAT计划各OAR的平均剂量和最高剂量均高于ss-IMRT计划(t=-9.57~-3.71,P=0.000~0.001),其中脊髓 D1cc和腮腺 D50%的分别平均增高了11.9%和6.5%。ss-IMRT和VMAT治疗时间分别为 803.7 s和389.3 s (t=24.12,P=0.000),VMAT减少了51.6%。ss-IMRT和VMAT的3 mm/3%的γ通过率分别为99.4%和98.0%(t=5.19,P=0.000)。
2012 Vol. 21 (4): 364-368 [摘要] ( 5011 ) [HTML 1KB] [PDF 0KB] ( 0 )
369 胡银祥, 卢冰, 韩蕾, 甘家应, 欧阳伟炜, 苏胜发, 洪卫, 付和谊
非小细胞肺癌 3~5个脑转移瘤优选调强放疗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 探讨调强放疗(IMRT)技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3~5个脑转移瘤的优势。

2012 Vol. 21 (4): 369-373 [摘要] ( 4485 ) [HTML 1KB] [PDF 0KB] ( 0 )
374 李明辉, 张寅, 戴建荣, 张彦新, 高黎
千伏级X线透视成像与锥形束CT确定头颈部摆位误差的比较
目的 比较千伏级X线正交透视成像与锥形束CT (CBCT)成像方法在确定头颈部肿瘤患者摆位误差的一致性,为临床选择成像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将 16例头颈部肿瘤患者共计160套正交透视图像与数字重建透视图像配准,160套CBCT图像与定位CT图像配准,得出患者左右(x)、上下(y)、前后(z)方向平移摆位误差。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检验相关性,Bland-Altman绘图法检验两种方法的一致性。结果 x、y、z方向R2值分别为0.768、0.832、0.727,P值均<0.01,且两种方法的测量结果呈正相关。x、y、z方向95%一致性限度分别为\[1.33 mm,-1.21 mm\]、\[1.58 mm,-1.08 mm\]、\[0.79 mm,-1.37 mm\],均<2 mm界值,表明两种测量方法具有一致性。结论 在确定头颈部肿瘤患者摆位误差时, 千伏级X线透视与锥形束CT是一致的;考虑到CBCT成像剂量比透视成像剂量高一个数量级,且可提供更多解剖信息,建议将两种方法结合应用。
2012 Vol. 21 (4): 374-376 [摘要] ( 4578 ) [HTML 1KB] [PDF 0KB] ( 0 )
377 石锦平, 陈立新, 谢秋英, 张利文, 滕建建
容积调强弧形治疗冠矢状面剂量验证的初步探讨

目的 初步探讨容积调强弧形治疗(VMAT)在冠状面和矢状面的剂量验证意义。方法 选取 12例癌症患者的VMAT计划,在多插孔圆柱形体模内插入2个0.125 cm3的电离室探头进行点剂量测量。采用平面二维矩阵电离室及其组合体模,分别在冠状面和矢状面摆位方式下进行γ通过率的剂量验证。结果 在高剂量区域(>最大剂量的80%)和低剂量区域(≤最大剂量的80%)内,点剂量测量与计算结果平均误差分别为1.5%和1.7%。在冠状面和矢状面下二维电离室矩阵中心探头测量的点剂量与计算结果的平均差异为1.7%和1.8%。采用2%/2 mm、3%/3 mm标准的平均通过率分别为93.7%、97.2%。 结论 冠状面和矢状面VMAT剂量验证为临床VMAT计划提供了有意义的数据。

2012 Vol. 21 (4): 377-379 [摘要] ( 4665 ) [HTML 1KB] [PDF 0KB] ( 0 )
384 白彦灵, 肖雪夫, 邵文成
放疗中高次散射X线对剂量计算结果影响分析
目的 分析放疗中X线的高次散射对剂量计算结果的影响,解决将2次散射光子及高次散射光子对剂量贡献问题修正到1次散射光子散射剂量贡献中的可能性,为建立快速蒙特卡罗剂量计算方法提供支持。方法 采用X线与物质的作用截面理论和蒙特卡罗方法计算结果,分析1次、2次和高次散射X线对剂量计算精确度影响相对重要性。结果 ≥2次的高次散射对剂量的影响很小,并且可通过一小的修正系数被修正到1次散射X线的贡献中。结论 只追踪原射线和1次散射X线剂量贡献就可获得临床满意的剂量计算精确度,如用蒙特卡罗方法建立1次散射X线散射光子注量角分布和光子平均能量散射角分布模型数据库,将有助于提高临床剂量的蒙特卡罗计算效率。
2012 Vol. 21 (4): 384-387 [摘要] ( 4241 ) [HTML 1KB] [PDF 0KB] ( 0 )
388 王小震, 姬巍, 蒋恒, 赵路军, 杨伟志, 王绿化
吉非替尼对放射性肺损伤影响的在体实验研究
目的 检验吉非替尼在体条件下对正常肺的影响,及与放射联合应用时是否加重肺损伤。方法 160只小鼠分为5个组对照组(C)、吉非替尼组(G)、照射组(R)、照射后吉非替尼组(R+G)、吉非替尼后照射组(G+R)。全肺照射12 Gy。吉非替尼200 mg/kg体重,周一至五与照射相隔24 h给予。照射后第1、2、4、6个月观察肺泡灌洗液巨嗜细胞计数、羟脯氨酸含量、肺纤维化评分及血浆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含量。单因素方差分析各组差异。结果 第4、6个月R、R+G和G+R组巨嗜细胞计数明显高于C组(q=2.95~8.61,P均<0.05),但3个组间相似(q=0.37~3.49,P均>0.05)。G组1、4、6个月显著低于R、R+G、G+R组(q=3.37~6.25,P均<0.05)。G、R、R+G、G+R组羟脯氨酸含量和肺纤维化评分均高于C组(q=3.14~4.76,P均<0.05),但4个组间相似(q=0.70~4.19,P均>0.05)。R、R+G、G+R组各时间点、G组第1、2个月TGF-β1高于C组(q=3.76~8.09,P均<0.05)。结论 吉非替尼单药可致BalB/C小鼠肺纤维化,与照射合用并未显著增加各自的肺损伤。吉非替尼单药所致纤维化其机制可能与照射所致的不同,需进一步实验证实。
2012 Vol. 21 (4): 388-391 [摘要] ( 3690 ) [HTML 1KB] [PDF 0KB] ( 0 )
392 陈应柱, 张娴娴, 肖璐, 戚艳红, 杨璞, 田野, 包仕尧
丁苯酞对放射性脑损伤大鼠血脑屏障的影响
目的 观察大鼠单次全脑照射后血脑屏障改变和丁苯酞的干预作用,探讨其对放射性脑损伤的防护作用机制。方法 144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照射组、单纯丁苯酞组、丁苯酞联合照射组。照射采用4 MV X线单次10 Gy全脑照射,丁苯酞分别按0.3、1.0、3.0 mg/kg腹腔注射。测定脑组织依文思蓝(EB)含量,免疫组化法分析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心脏取血计数循环内皮细胞(CEC)数,用MRI观察T1、T2加权信号强度以及信号强度增强率。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中的Student-Newman-Keuls检验。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单纯照射组大鼠脑组织EB含量、VEGF表达、CEC数明显增高\[2.81∶7.82(P=0.002)、5.83∶10.26(P=0.003)、3.16∶6.14(P=0.002)\],T1加权信号强度降低(P=0.004~0.018),T2加权信号强度及信号强度增强率升高(P=0.007~0.036)。与单纯照射组比较,丁苯酞联合照射组大鼠脑组织EB含量、VEGF表达、CEC数均降低\[7.80∶3.86(P=0.007)、10.83∶5.26(P=0.008)、6.36∶3.64(P=0.009)\],T1、T2加权信号强度及信号强度增强率改变均降低(P=0.008~0.026、0.006~0.038)。结论 丁苯酞通过降低大鼠全脑照射后脑组织VEGF表达、CEC数来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
2012 Vol. 21 (4): 392-395 [摘要] ( 3492 ) [HTML 1KB] [PDF 0KB] ( 0 )
396 陈钦, 乔云, 戴鹏, 吴瑾, 宋大安, 蒋晓东
YC-1改善乏氧增强人肺腺癌A549细胞放射敏感性的体外研究
目的 探讨3-(5′-羟甲基 -2′-呋喃基)-1-苯甲基吲唑(YC-1)对乏氧人肺腺癌A549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方法 用噻唑蓝比色法检测YC-1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以及YC-1对细胞作用24 h的20%药物抑制浓度(IC20)。细胞克隆形成实验计算细胞存活分数,多靶单击模型拟合细胞存活曲线并计算放射增敏比(SER)。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结果 YC-1对A549细胞有增殖抑制作用,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呈时间—剂量依赖性。在常氧和乏氧培养24 h下aIC20分别为16.7 μmol/L和39.2 μmol/L。乏氧加YC-1组的SERD0=1.11,SERDq=1.26。在乏氧培养下,YC-1联合单次2 Gy放射能明显促进A549细胞凋亡和G2+M期阻滞\[(30.17±1.21)%∶(15.44±0.96)%,P=0.000和(21.56±0.47)%∶(6.16±0.16)%,P=0.000\]。结论 YC-1对乏氧的A549细胞有放射增敏作用。
2012 Vol. 21 (4): 396-399 [摘要] ( 4295 ) [HTML 1KB] [PDF 0KB] ( 0 )
400 王境生, 李丰彤, 董洋, 宋勇春, 袁智勇
第三代射波刀系统影像曝光参数的选择
射波刀具有高精度、大剂量、分割次数少、无创伤等优点,作为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一种方法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同\[1\]。本单位自 2006年8月至 2011年4月采用第3代(G3)射波刀系统治疗肿瘤,现就该系统影像曝光参数选择进行回顾分析。
2012 Vol. 21 (4): 400-400 [摘要] ( 3424 ) [HTML 1KB] [PDF 0KB] ( 0 )
401 甘家应, 卢冰, 胡银祥, 罗元强, 洪卫, 王志勇, 金风
三维适形治疗计划系统在非均质模体中的计算精度研究与探讨
三维治疗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TPS)是采用三维水箱和均匀水模体测量机器数据并按一定数学模型拟合而成的参数进行剂量计算,但患者解剖部位是非均匀组织,TPS模型算法对不均匀组织能否进行准确的密度修正呢?为此探索非均质模体验证和分析Pinnacle3 TPS光子线数学模型进行剂量计算的精度。
2012 Vol. 21 (4): 401-401 [摘要] ( 3361 ) [HTML 1KB] [PDF 0KB] ( 0 )
腹部肿瘤
348 李宁, 金晶, 李晔雄, 王维虎, 王淑莲, 刘跃平, 宋永文, 任骅, 房辉, 刘新帆,
余子豪,
局部不可手术切除或复发直肠癌放疗同步羟基喜树碱Ⅰ期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局部不可手术或局部复发直肠癌常规3个野等中心照射或三维适形放疗同步羟基喜树碱的剂量限制性不良反应(DLT)和最大耐受剂量。方法 2004—2007年间 22例局部不可手术或局部复发直肠癌患者入组研究。按照羟基喜树碱(HCPT)用法分为1 次/周用药组和2 次/周用药组,剂量分别为6、8、10 mg/m2和4、6、8、10 mg/m2,从放疗开始同步经静脉注射。盆腔常规分割,总剂量50 Gy,局部肿瘤部位序贯加量 10~16 Gy。≥3级非血液学和4级血液学不良反应为HCPT的DLT。结果 2 次/周用药组 8例患者完成了2个水平剂量递增试验,其中4 mg/m2组未出现DLT,6 mg/m2组前 3例出现 1例DLT (3级腹泻)、追加 3例后再次出现 1例DLT (3级腹泻)。1 次/周用药组 14例患者完成了3个水平剂量递增试验,其中6 mg/m2组未出现DLT,8 mg/m2组前 3例出现 1例DLT (3级腹泻、放射性皮炎)、追加 3例后未出现DLT,10 mg/m2出现 1例DLT (3级腹泻)、追加的第 2例出现DLT (3级恶心)。全组 5年总生存率为23%,中位生存期18个月。结论 局部不可手术或局部复发直肠癌放疗同步HCPT推荐每周8 mg/m2,可1次或分为2次给与。剂量限制性不良反应为3级腹泻、恶心和放射性皮炎。
2012 Vol. 21 (4): 348-351 [摘要] ( 4432 ) [HTML 1KB] [PDF 0KB] ( 0 )
352 惠周光, 张烨, 张江鹄, 余子豪, 刘新帆, 金晶, 王维虎, 王淑莲, 宋永文, 刘跃平, 任骅, 房辉, 李晔雄
2010年与 2004年中国大陆地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现状比较

目的 通过对中国大陆地区两次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现状调查的比较,评价 6年间改善情况。方法 2010年3月和8月分两轮向拥有放疗单位的医院邮寄调查表,内容主要包括医院基本信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适应证和治疗技术细节等。调查结果与 2004年首次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并用Fisher′s精确概率法检验差异。结果 952家医院中396家(41.6%)开展了改良根治术后放疗,比首次的29.4%(210/715)有所增加。与首次调查相比,手术至放疗中位间隔时间增加6周(12周∶6周),术后最常用放化疗顺序由原来的化放化疗(71.7%)转变为序贯化放疗(73.5%)。仅以T3或Ⅲ期和(或)腋窝淋巴结转移≥4个作为术后放疗适应证医院占29.5%,而 2004年度时仅为7.1%。术后对T1~2N0期、T1~2N0期肿瘤位于内象限或中央区、T1~2期且腋窝淋巴结转移 1~3个者放疗的医院比例由 2004年度的11.9%、63.8%、87.6%下降至1.5%、19.7%、62.1%(P均=0.000)。最常见照射靶区仍然为胸壁和锁骨上下区(均为97.0%,2004年度时分别为97.1%和96.2%),内乳区和腋窝分别减少至39.1%和50.0%(2004年度时分别为85.2%、74.8%)。胸壁照射时以手术瘢痕作为参考加量占75.0%(2004年度时为9.0%)。结论 近年中国大陆地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现状进步较大,对适应证和放疗技术的选择更符合规范,但仍还需进一步完善。

2012 Vol. 21 (4): 352-356 [摘要] ( 4052 ) [HTML 1KB] [PDF 0KB] ( 0 )
357 王玮, 李建彬, 胡宏光, 刘同海, 李奉祥, 徐敏, 孙涛
基于四维CT自由呼吸下全乳调强放疗靶区与危及器官剂量学研究
目的 探讨基于4DCT的自由呼吸状态下全乳正向调强放疗(IMRT)临床靶体积(CTV)位移及体积变化与计划靶体积(PTV)及危及器官(OAR)剂量学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行保乳术后接受4DCT模拟定位患者 17例,以T0为参考时相制定全乳正向IMRT计划,并将T0时相的IMRT计划复制到其余9个时相上。观察呼吸周期中呼吸运动导致的PTV与OAR剂量学变化。结果 自由呼吸状态下全乳CTV位移矢量为(2.09±0.74) mm,变化率为(3.05±0.94)%。CTV变化与PTV及OAR剂量学变化无关(r=-0.390~0.480,P=0.182~0.775);CTV在前后、头脚及矢量方向与PTV平均受量、适形指数、肺脏高剂量受照体积均相关(r=-0.975~0.791,P=0.000~0.041);CTV头脚、矢量方向位移仅与心脏 V5有关(r=-0.795、0.687,P=0.006、0.028)。肺体积变化与其高剂量受照体积呈正相关(V20、V30、V40、V50,r=0.655~0.882,P=0.001~0.040),而心脏体积变化仅与 V5相关(r=-0.701,P=0.024)。结论 自由呼吸状态下实施保乳术后全乳正向IMRT,乳腺固有体积变化对放疗影响可忽略,基于4DCT定位并制定治疗计划或辅助呼吸控制可保证全乳正向IMRT实施更为准确。
2012 Vol. 21 (4): 357-360 [摘要] ( 4330 ) [HTML 1KB] [PDF 0KB] ( 0 )
361 张涛, 王维虎, 金晶, 王淑莲, 宋永文, 刘跃平, 戴建荣, 李晔雄
肝癌术后简化调强放疗临床靶体积误差的锥形束CT分析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 (CBCT)分析肝癌患者术后简化调强放疗分次间和分次内的临床靶体积(CTV)误差。方法 12例肝癌患者放疗前、后均行CBCT。在瘤床放置金属标记,配准框包全所有金属标记,不包括肋骨、椎体等骨质,使用自动骨性配准。若放疗前平移误差>3 mm和(或)旋转误差>3°则行在线校位后重复CBCT。12例患者共行214次CBCT成111组数据,111组可计算分次间左右(x)、头脚(y)、前后(z)方向CTV误差,70组可计算分次内CTV误差。计划靶体积(PTV)边界计算公式为2.0∑+0.7σ(∑为系统误差,σ为随机误差)。结果 x、y、z方向上分次间CTV平移误差分别为 -0.03、-0.43、1.02 mm,∑分别为1.50、5.89、1.97 mm,σ分别为1.76、4.13、2.42 mm;分次内平移误差分别为0.04、0.86、-0.46 mm,∑分别为0.46、1.14、0.31 mm,σ分别为0.95、1.38、0.91 mm。PTV边界在x、y、z方向上分别为4.5、15.0、5.8 mm。结论 肝癌患者简化调强放疗时CTV误差不可避免,使用术中放置瘤床金属标记行CBCT获得的数据真实准确。
2012 Vol. 21 (4): 361-363 [摘要] ( 4532 ) [HTML 1KB] [PDF 0KB] ( 0 )
综述
380 陈星星, 郭小毛, 章真
多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转移酶抑制剂的放射增敏作用及机制研究
放疗是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临床上约70%的恶性肿瘤患者在治疗不同阶段需接受放疗。多种细胞毒药物被用于放疗联合治疗以增加对肿瘤的治疗疗效,如氟尿嘧啶、顺铂、卡铂和丝链霉素C等,然而它们往往在增加肿瘤细胞杀伤的同时也加重了正常组织损伤,因此寻找特异性针对肿瘤的放射增敏剂是放疗研究的方向。近年来针对多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转移酶\[poly(ADP-ribose) polymerase,PARP\]这一修复蛋白的一些研究提示它可能是有效的肿瘤治疗靶点。由于细胞的损伤修复也是影响放射敏感性的重要因素之一,PARP也是放射增敏的潜在靶点,因此对PARP抑制剂(PARP inhibitor,PARPi)的放射增敏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综述。
2012 Vol. 21 (4): 380-383 [摘要] ( 3423 ) [HTML 1KB] [PDF 0KB] ( 0 )
402 陈其田, 程晶
早期 G2期检查点与细胞低剂量放射超敏感性或增强的放射抗性现象相关性研究进展
低剂量放射超敏感性或增强的放射抗性(low-dose hyperradiosensitivity/increased radioresistance,HRS/IRR)现象自发现以来,以其巨大潜在临床应用价值,一直是国际上研究热点。国内外主要从细胞凋亡、细胞周期检查点调控、DAN损伤识别和修复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来阐明HRS/IRR现象的分子机制。目前研究支持低剂量放射下早期 G2期检查点阻滞缺失导致DNA双链断裂(double strand breaks,DSB)修复效率降低是细胞发生HRS/IRR现象的主要机制。笔者着重讨论人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突变基因(ataxia-telangiectasia mutation,ATM)依赖性的早期 G2期检查点在细胞HRS/IRR现象中的作用。
2012 Vol. 21 (4): 402-402 [摘要] ( 3205 ) [HTML 1KB] [PDF 0KB] ( 0 )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作 者 须 知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单位介绍信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合 作 单 位

 
 

访 问 统 计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2167号
版权所有 © 2010《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编辑部
地址:北京朝阳区潘学园南里17号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00021)
电话:010-67700737,87788294 Email: cjron@cmaph.org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