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断裂”与“缝合”:中国流失海外历史档案的回归机制研究 |
夏坤,谭必勇 |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济南 250100 |
|
"Breaking" and "Stitching": A Study on the Return Mechanism of China's Lost Overseas Historical Archives |
XIA Kun,TAN Biyong |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
[1] | [6] 冯惠玲, 加小双, 李毅卓. 关于离散档案处理的历史发展与国际动向[J]. 档案学通讯, 2018(4):4-9. | [2] | 杨立人, 王春泉, 简莹莹. 试论公共档案资源流失原因与实践[J]. 档案学通讯, 2009(4):39-42. | [3] | 王珩. 中非交流海外档案文献流失现状及其对策[J]. 图书馆论坛, 2018(11):159-163. | [4] | 肖秋会, 容依媚, 许晓彤. 我国对流失海外敦煌档案文献的追索研究[J]. 中国档案研究, 2018(1):125-134. | [5] | 王枫云, 任亚萍. 流失海外少数民族历史档案追索中的风险识别[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1):81-85. | [7] | 赵彦昌. 甲骨档案流失海外的原因、经过及具体分布[J]. 山西档案, 2011(6):35-40. | [8] | 齐建军. 澳大利亚归还日企档案对我国流失档案追索的启示[J]. 档案管理, 2018(4):17-19. | [9] | 华林. 云南民间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流失及其保护对策研究[J]. 档案学研究, 2007(4):39-42. | [10] | 华林, 赵德美, 王旭东. 云南少数民族档案遗产流失及其整合性保护研究[J]. 思想战线, 2011(3):131-132. | [11] | Moustafa L H. Cultural heritage and preservation: lessons from World War Ⅱ and the contemporary conflict in the Middle East[J]. The American Archivist, 2016(2):320-338. | [12] | Lowry J. Introduction: Displaced archives[M]// Lowry J. Displaced archives. London: Routledge, 2017:1-11. | [13] | [24][39] Caswell M. "Thank You Very Much, Now Give Them Back": Cultural property and the fight over the Iraqi Baath Party Records[J]. The American Archivist, 2011(1):211-240. | [14] | Hiribarren V. Hiding the colonial past? A comparison of European archival policies[M]// Lowry J. Displaced archives. London: Routledge, 2017:74-85. | [15] | Lukšaitė D. Attempts of Lithuanian State Archive Institutions to search for archived heritage exported from Lithuania in the past or related to Lithuania[J]. Knygotyra, 2022(79):270-293. | [16] | Lowry J. "Displaced archives": proposing a research agenda[J]. Archival Science, 2019(4):349-358. | [17] | 闻哲. 1000万?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知多少[N].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7-01-29(4). | [18] | 崔志海. 中国近代史研究范式与方法再检讨[J]. 历史研究, 2020(3):205. | [19] | [法] 麦克尔·勒威. 马克思和韦伯的资本主义批判[J]. 林晖,译.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2007(1):56. | [20] | 谭莉莉. 珍贵的纳西族东巴经历史档案[J]. 档案学通讯, 2005(5):91-94. | [21] | 张惠明. 1896至1915年俄国人在中国丝路探险与中国佛教艺术品的流失—圣彼得堡中国敦煌、新疆、黑城佛教艺术藏品考察综述[J]. 敦煌研究, 1993(1):76-79,127-128. | [22] | 恽代英. 反对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M]//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三册).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84:243. | [23] | 林啸. 明清时期中国古籍文献的海外流散与寻回策略探究[J]. 出版发行研究, 2018(9):109-111. | [25] | [27] 陈忠海. 中国传统档案文化研究述评[J]. 档案学通讯, 2010(6):4-7. | [26] | 何红一. 海外中国少数民族文献的保护与抢救—以美国国会图书馆中国少数民族文献收藏为中心[J]. 江西社会科学, 2010(12):168-173. | [28] | 顾颉刚. 禹贡学会的清季档案[J]. 文献论丛,1936年创刊号:71-72. | [29] | [英] 奥里尔·斯坦因. 斯坦因中国探险手记(卷三)[M]. 巫新华,伏霄汉,译. 沈阳: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4:692. | [30] | 伍媛媛. 清内阁大库档案损毁流失述略[J]. 历史档案, 2017(3):131-135. | [31] | 李财富. 中国档案学史论[M]. 合肥: 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5:58. | [32] | 中华图书馆协会年会之第一日[N]. 申报, 1929-01-29(3). | [33] | 公文:关于教育文化者:关于重设国史馆案[J]. 中央党务月刊, 1934(68):203-204. | [34] | 谭必勇.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筹建“国家档案馆运动”的回顾与反思[J]. 档案学研究, 2018(5):135-144. | [35] | 陈垣. 敦煌劫余录·序[M]. 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印行, 1931. | [36] | 潘德利, 王文风. 敦煌文献流散与回归的艰辛历程[J]. 图书情报工作, 2010(7):10-13. | [37] | 王冀青. 中英关于斯坦因第四次中亚考察所获文物的交涉内幕[J]. 近代史研究, 1994(4):242-257. | [38] | 余厚洪. 档案记忆与族群凝聚—以畲族历史档案为中介的考察[J]. 档案学通讯, 2019(6):105-108. | [40] | Mayer R. Archiv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role of Philanthropic Foundations[J]. The American Archivist, 1972(2):183-192. | [41] | 叶方园. 基于文化认同视角对追索流失海外藏文历史档案的辩证性思考[J]. 档案管理, 2018(3):40-42. | [42] | 王佳鹏. 羞耻、伤害与尊严—一种情感社会学的探析[J]. 道德与文明, 2017(3):37-42. | [43] | [英] 丹尼斯·史密斯. 埃利亚斯与现代社会理论[M]. 李康,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190. | [44] | Gilliland A J, Michelle C. Records and their imaginaries: imagining the impossible, making possible the imagined[J]. Archival Science, 2016(1):53-75. | [45] | 安东尼·D. 史密斯. 民族认同[M]. 王娟,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18:195. | [46] | 覃兆刿, 孟月. 论档案与国家软权力[J]. 档案学研究, 2019(3):10-15. | [47] | [意] 贝奈戴托·克罗齐. 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M]. 傅任敢,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6:1-14. | [48] | 王蜜. 记忆的现代性危机与文化记忆的开启[J]. 天津社会科学, 2019(3):80-84. | [49] | 刘小枫. 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M].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1998:19. | [50] | 国际档案理事会离任主席瓦洛在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词[M]//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 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文件报告集. 北京: 中国档案出版社, 1997:10. | [51] | [德] 扬·阿斯曼. 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M]. 金寿福,黄晓晨,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34-38. | [52] | [55][61][62][63][69][美] 保罗·康纳顿. 社会如何记忆[M]. 纳日碧力戈,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36,25,30,67,118,1. | [53] | 陆羽婕, 许丽霞. 新媒体时代历史虚无主义影像的形成机理与治理策略[J]. 中国电视, 2022(9):59-65. | [54] | 秦蓁. 相知与定名:人工智能(AI)时代的图像、文献与历史[J]. 学术月刊, 2017(12):51. | [56] | 季剑青. “私产”抑或“国宝”:民国初年清室古物的处置与保存[J]. 近代史研究, 2013(6):62-81. | [57] | 王运彬, 方华, 曹志强, 等. 新《档案法》背景下我国世界记忆校园推广的“五微五阵地”建设探析[J]. 档案学研究, 2023(1):107-114. | [58] | 郭倩琳, 管健. 记忆对话及身份标识对集体记忆的影响[J]. 心理学报, 2023(6):1016-1028. | [59] | 龙溪虎, 汪荣有. 情绪关注与理论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对话的主体性需要[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7):161-165. | [60] | 李昕. 仇恨与记忆:南京大屠杀历史教育中的情感引导[J]. 南京社会科学, 2017(11):129-134. | [64] | [法] 米歇尔·福柯. 知识考古学[M]. 谢强,马月,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8:7. | [65] | 冯惠玲. 数字人文视角下的数字记忆—兼议数字记忆的方法特点[J]. 数字人文研究, 2021(1):87-95. | [66] | 杨智勇. 由原始记忆走向智慧记忆—论档案记忆功能的历史演变及其未来趋势[J]. 档案学通讯, 2014(5):14-17. | [67] | 眭莉. 网络技术“信息茧房”的生成机理与破解路径[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6):84-97. | [68] | 刘茵. 当“梗”文化走进“博物馆”[N]. 天津日报, 2022-08-26(6). |
|
|
Viewed |
|
|
|
Full text
|
|
|
|
|
Abstract
|
|
|
|
|
Cited |
|
|
|
|
|
Shared |
|
|
|
|
|
Discussed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