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档案在族群认同中的价值旨归、功能认知与机制阐释 |
陆阳, 蔡之玲 |
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 上海 200444 |
|
The Value Purpose, Function Cognition and Mechanism Explanation of Archives in Ethnic Identity |
LU Yang, CAI Zhiling |
Department of library,Information and Archives of 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 200444 |
[1] NAROLL R.On Ethnic Unit Classification[J]. Current Anthropology,1964(5):283-312. [2] 张全海. 世系谱牒与族群认同[J]. 档案学通讯,2010(5):54-55. [3] 罗彩娟,梁莹. 记忆、表征与认同—靖西壮族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48-54. [4] 龙国庆. 变迁与重构:“佯僙人”的民族识别与族群认同—以官方档案、民间文献为中心[J].怀化学院学报,2016(1):20-27. [5] 崔贵蕊. 探析后流放时期犹大回归者族群认同的构建[J]. 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4):127-128. [6] 冯惠玲. 当代身份认同中的档案价值[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1):96-103. [7] [31] 加小双,徐拥军. 档案与身份认同:背景、内容与影响[J]. 档案学研究,2019(5):16-21. [8] [18][26] 张晶,陆阳. 档案的群体认同强化功能分析[J].档案学通讯,2019(1):9-13. [9] 普梅笑. 从《石屏彝族文献家谱译注》谈彝族文献家谱及其文化内涵[J].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20(4):65-71. [10] 王波,胡展耀. 论苗族家谱《龙氏迪光录》的社会功能[J].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5):19-22. [11] 谢滨. 福建畲族族谱档案及其价值[J]. 档案学研究,2001(5):38-40. [12] [29] 陈景熙. 故土与他乡:槟城潮人社会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222-240. [13] 阮金杧. 越南汉喃研究院的华人家谱研究[J].越南研究,2019(1):204-223. [14] 王勤. 盘活谱牒档案打造姓氏文化—丹阳市档案局创建谱牒档案文化品牌纪实[J].档案与建设,2017(7):69-71. [15] 王运彬,叶曦,黄隆瑛,等. 新时代档案展览的海外推广研究[J]. 档案学研究,2019(3):89-97. [16] 王明珂.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96-113. [17] 加小双. 当代身份认同中家族档案的价值[J]. 档案学通讯,2015(3):29-31. [19] [22] 余厚洪. 档案记忆与族群凝聚—以畲族历史档案为中介的考察[J]. 档案学通讯,2019(6):105-108. [20] 戚涛,朱妤双. 情感、认知与身份:怀旧的图式化重构[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60-70. [21] 和虎. 仪式、身份与文化:当代情境下的族群性与族群认同建构[J]. 学术探索,2017(6):58-65. [23] 郭景萍. 情感社会学:理论·历史·现实[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53-61,239. [24] [美] 娜塔莉·泽蒙·戴维斯. 马丁·盖尔归来[M]. 刘永华,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9-55. [25] GUMPERZ J.Language and Social Identity[M]. Cambridge:Cambridge UP,2002:11-19. [27] TAYLOR H.The Collective Memory:Archives and Libraries as Heritage[J]. Archivaria,1982 (15):118-130. [28] 张全海. 世系谱牒与族群认同[M]. 北京:北京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32-34. [30] [美] 克利福德·格尔茨. 文化的解释[M]. 韩莉,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37-54. [32] [法] 塞尔日·莫斯科维奇. 社会表征[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4-52. [33] 王子涵. 宗教传承的时空建构—“集体记忆”理论的能动性理解[J]. 世界宗教文化,2019(2):113-120. [34] [法] 皮埃尔·诺拉. 记忆之场: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M]. 黄艳红,译.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2):29-31. [35] TAJFEL H.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982(33):1-39. [36] 特里·库克. 1989年荷兰手册出版以来档案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影响[A]. 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 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文件报告集[C]. 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7:1-4. [37] [46] [美] 乔纳森·特纳,[美] 简·斯戴兹. 情感社会学[M].孙俊才,文军,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7,25-27,63-67. [38] [47] 保罗·康纳顿. 社会如何记忆[M]. 纳日碧力戈,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49,90. [39] [美] 曼纽尔·卡斯特. 认同的力量[M]. 曹荣湘,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3-41. [40] 孙伟. 丽江木氏土司谱牒档案探析[D]. 昆明:云南大学,2013:17-18. [41] ASSMANN A.Der lange Schatten der Vergangenheit-Erinnerungskultur und Geschichtspolitik[J]. Munchen:C.H.Beck,2006:31-36. [42] [法] 古斯塔夫·勒庞. 乌合之众[M]. 马晓佳,译. 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8:14-15. [43] 陆阳. 基于组织合法性与社会化行为的文件形成机制研究[J]. 档案学研究,2019(3):24-31. [44] 甘德政. 中英(英中)关系与马来亚华人的身份认同[D]. 上海:复旦大学,2013:62-63. [45] 丁华东. 论现代传媒对档案记忆的展演形式[J]. 档案,2015(6):9-14. [48] [法] 埃米尔·涂尔干.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 渠东,汲喆,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05-206. |
|
Viewed |
|
|
|
Full text
|
|
|
|
|
Abstract
|
|
|
|
|
Cited |
|
|
|
|
|
Shared |
|
|
|
|
|
Discussed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