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档案记忆再生产研究的学术价值与问题思考 |
丁华东1, 张燕1,2 |
1 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 上海 200444 2 东华大学档案馆 上海 201620 |
|
Pondering on the Academic Value and Problems of Archival Memory Reproduction Research |
Huadong DING1, Yan ZHANG1,2 |
1 Department of Library, Information and Archives of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2 Archives of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201620 |
[1] | 董赤宇. 社会记忆再生产的成功之作[EB/OL].[2016-06-22]. . | [2] | 转引自[德]阿莱达·阿斯曼.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M]. 潘璐,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24. | [3] | 可参阅刘易斯·科瑟为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所作的“导论”.[法]莫里斯哈布瓦赫. 论集体记忆[M]. 毕然,郭金华,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 [4] | [英]安东尼·吉登斯.为社会科学辩护[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64. | [5] | 丁华东. 档案与社会记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321. | [6] | [英]巴里·巴恩斯,等. 科学知识:一种社会学的解释[M]. 邢东梅,蔡仲,译.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3. | [7] | [美]沃尔夫·坎斯特纳.寻找记忆中的意义:对集体记忆研究一种方法论上的批评[C],张智,译. //李宏图. 表象的叙述—— 新社会文化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166. | [8] | [德]哈拉尔德·韦尔策.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M]. 季斌,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社会记忆”(代序)第5页. | [9] | 参阅刘亚秋. 记忆研究的“社会—文化”范式—— 对“哈布瓦赫—阿斯曼”研究传统的解读[J]. 社会,2018(1):104-133. | [10] | 波德莱尔语,转引自[法]雅克·德里达.多义的记忆—— 为保罗·德曼而作[M].将梓骅,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74. | [11] | 列宁全集(第38卷)[C].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228. | [12] | [美]马歇尔·萨林斯. 文化与实践理性[M]. 赵丙祥,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30. | [13] | 这里暂用“合法性”概括,是否妥当,有待深入思考. | [14] | [美] 弗朗西斯·布劳因.档案工作者、中介和社会记忆的创建[J]. 晓牧,李音,译. 中国档案,2001(9):48-51. | [15][17] | [美]保罗·康纳顿. 社会如何记忆[M].纳日碧力戈,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导论”第1页. | [16] | 参阅王海洲. 合法性的争夺[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作者的话”第2页. | [18] | 夏甄陶. 认识论引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95. | [19] | 风笑天. 社会学研究方法[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6-7. | [20] | 刘亚秋. 社会记忆及其建构—— 一项关于知青集体记忆的研究[J]. 社会,2006(3):46-68,206. |
|
|
Viewed |
|
|
|
Full text
|
|
|
|
|
Abstract
|
|
|
|
|
Cited |
|
|
|
|
|
Shared |
|
|
|
|
|
Discussed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