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官方微信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2021年 19卷 1期  刊出日期 2021-02-28
  
1 黄婷婷, 杨扬, 史扬子, 曹琦, 冯博, 刘宝元, 刘瑛娜
基于WorldView-2影像估算黄土高原六道沟小流域退耕还林(草)后的切沟发育速率
探讨黄土高原六道沟小流域退耕还林(草)后切沟发育速率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为黄土高原小流域切沟定量监测及水土保持措施配置提供参考依据。利用RTK GPS实地测量33条代表性切沟,验证WorldView-2影像的切沟解译精度;将小流域划分为50个集水区,分别解译2012年与2018年各集水区内的切沟,分析2012—2018年间各集水区的切沟发育速率,并探究各集水区切沟发育速率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1)与RTK GPS实测数据相比,WorldView-2影像解译切沟长度、最大表面宽度、周长和面积的相对误差主要集中在5%以内。解译误差主要取决于沟头活跃与否、沟缘植被类型以及沟壁土体状况。2)2012—2018年间,小流域集水区切沟总长度、总最大表面宽度、总周长和总面积的年均变化速率分别为-0.02%、0.01%、0.01%和0.2%。3)六道沟小流域切沟扩张速率与集水区平均坡长和平均剖面曲率呈显著正相关,与平均坡度呈负相关,与坡向、植被盖度也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WorldView-2影像为快速、准确地监测小流域切沟发育速率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源。
2021 Vol. 19 (1): 1-10 [摘要] ( 595 ) [HTML 1KB] [PDF 8195KB] ( 558 )
11 孟庆香, 张莉坤, 郧文聚, 吴天, 陈兵飞, 位贺杰
黄土丘陵区典型县域耕地健康评价:以河南宜阳县为例
耕地健康是粮食安全的基础,是立国之本,探索符合新时代的耕地健康评价方法尤为重要。为满足新时期对耕地管理的需要,选取耕地质量、耕地产能及土壤环境3个准则层共16个指标构建了黄土丘陵区的耕地健康评价体系,采用图层叠加定量评价、层次分析法和最小因子等方法对宜阳县耕地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宜阳县耕地健康评价结果分异特征明显,健康、轻度亚健康、中度亚健康和不健康面积比例分别为16.08%、33.54%、45.47%和4.91%。宜阳县大部分面积处于轻度亚健康和中度亚健康状态,洛河2侧的耕地健康状况最佳,研究区域西南部的花果山乡和上官乡为耕地健康级别最低区域。本研究结果对黄土丘陵区的耕地健康研究和耕地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提升耕地质量提供科学依据,为耕地资源安全的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2021 Vol. 19 (1): 11-19 [摘要] ( 560 ) [HTML 1KB] [PDF 4290KB] ( 536 )
20 万发, 吴文勇, 喻黎明, 廖人宽, 王勇
引黄灌区苹果树液流规律及与微气象因子响应关系
为研究果树蒸腾耗水规律,揭示苹果树干液流与气象因子之间响应关系和评估当地灌溉制度对土壤水分保持作用,利用热扩散探针式茎流计监测引黄灌区苹果树干液流变化规律,分析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红富士苹果日液流密度活动特征,以及液流密度变化特征与各气象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和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引黄灌区苹果年蒸腾量为685.8 mm,7、8、9月蒸腾耗水量均较大;苹果液流规律呈单峰变化,在夜间保持一定的液流速率,约为日间的30%,同生长季阴天苹果树的液流速率为晴天的2/3;液流与气象因子相关性高度排序为水汽压亏缺 > 气温 > 光照 > 相对湿度 > 风速。该地区苹果应在7、8、9月视降雨量及时补充灌溉,目前的灌溉制度下,不会造成土壤干化,可使土壤保持较好水分适宜性;白天树干液流主要驱动为水汽压亏缺、温度、光照等环境因素导致的蒸腾活动,而夜晚主要为白天消耗后的夜间补水活动;液流密度的变化与气象因子之间存在时滞性,且液流密度与水汽压亏缺和气温因素的非对称响应较大。
2021 Vol. 19 (1): 20-27 [摘要] ( 477 ) [HTML 1KB] [PDF 958KB] ( 418 )
28 刘刚, 邢婉君, 焦剑
典型黑土区坡耕地次产流径流曲线数计算方法
径流曲线数模型原理清晰简单、对参数和输入变量要求低,在地表径流预测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为了提高该模型预报典型黑土区地表径流的精度,利用黑龙江省嫩江市鹤北小流域7个坡面径流小区共138场降雨-产流资料,通过量化次降雨过程中雨量在时间上集中分布程度,分析其对地表产流影响,提出次产流径流曲线数CNt的计算方法。CNt/CN与降雨过程中最大时段Xmin内的降雨量和次雨量比值(PX/P)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当10≤X≤40时,两者相关程度更高。(P10/P)是对本区CNt影响最显著的降雨过程特征因子。可通过建立(CNt/CN)与(P10/P)之间的函数关系计算CNt,并提出该方程在不同耕作方式下的参数取值。使用径流曲线数模型时,若采用本文提出的计算方法,将CNt作为模型参数计算地表径流量,可显著提高模型在本区的预报精度。
2021 Vol. 19 (1): 28-34 [摘要] ( 313 ) [HTML 1KB] [PDF 1321KB] ( 388 )
35 张慧芳, 闫海冰, 冯帆, 于兆友, 杨秀清
碱胁迫对唐古特白刺生长及叶片超微结构的影响
研究碱胁迫下唐古特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生长及叶片超微结构的变化,探讨其耐碱能力及耐碱机制,以期为实现唐古特白刺在抑制盐碱地土壤退化及实现盐碱化土壤的持续生物改良提供参考。采用不同浓度(200、300、400、500 mmol/L)的NaHCO3和Na2CO3混合溶液对唐古特白刺实生苗进行碱胁迫处理,分析测定其生长和生理指标,并使用透射电镜对其叶肉细胞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1)唐古特白刺株高、生物量、根系活力和叶绿素含量随碱胁迫浓度的增大而下降;丙二醛含量和电解质渗透率随碱胁迫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叶片SOD、CAT活性和脯氨酸质量分数随碱胁迫浓度的增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2)叶肉细胞细胞壁随碱浓度升高由透亮逐渐变得晦暗、不再光滑,出现沉淀或溶解趋势;细胞质膜褶皱突起呈形状各异的小泡;叶绿体肿胀变形,并伴随质壁分离,基粒片层紧致结构被破坏,部分类囊体排列散乱,出现囊泡化甚至解体;叶绿体外膜凹陷或局部破裂,基质外渗;叶绿体中嗜锇颗粒集聚成堆,数量、体积较对照都有增加且伴随少量淀粉粒出现。综上,低浓度碱胁迫对唐古特白刺生长具有一定抑制作用,≥300 mmol/L的碱胁迫浓度对白刺生长及叶片超微结构产生明显的抑制及损伤。碱胁迫下SOD、CAT活性和脯氨酸质量分数升高,嗜锇小体增多变大以及淀粉粒的出现,表明唐古特白刺对碱胁迫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2021 Vol. 19 (1): 35-42 [摘要] ( 428 ) [HTML 1KB] [PDF 4108KB] ( 426 )
43 尹钊, 公博, 师忱, 史常青
潮河源头不同水源涵养林的土壤饱和导水率
为缓解潮河源头断流现象,增强当地水源涵养能力,近年来,在潮河源头实施大面积以涵养水源为目的的植树造林工程。为科学评价水源涵养林的造林成效,了解当地水源涵养林土壤饱和导水率特征,选取当地5种水源涵养林典型林分与撂荒地作对比,利用定水头法测定土壤饱和导水率,运用相关分析研究土壤饱和导水率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影响饱和导水率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1)各林分平均土壤饱和导水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油松×山杏混交林 > 侧柏×山杏混交林 > 落叶松×油松混交林 > 油松纯林 > 侧柏纯林 > 撂荒地,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饱和导水率逐渐降低。2)饱和导水率与土壤密度、黏粒含量呈指数函数关系,与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粉粒含量和砂粒含量呈幂函数关系,与有机质含量呈线性关系。3)土壤密度、有机质、毛管孔隙度和黏粒含量是影响饱和导水率的主导因子。通过各林分与撂荒之间的对比,油松×山杏混交林的土壤饱和导水率最高,侧柏×山杏混交林次之,在今后水源涵养林营造过程中应该优选针阔混交林,尤其是油松×山杏混交林。
2021 Vol. 19 (1): 43-51 [摘要] ( 469 ) [HTML 1KB] [PDF 897KB] ( 515 )
52 辛军伟, 尚振坤, 王俊鹏, 朱世雷, 甄庆, 张兴昌, 马炳召
砒砂岩区典型坡面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
土壤水分是水文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重建和生态环境修复的重要影响因素。探明坡面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对于植被重建具有指导意义。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坡面土壤水分的分布规律、变异特征和空间结构。结果表明:1)坡面0~200 cm土壤平均含水量介于9.93%~13.88%之间,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各层土壤水分均为中等程度变异,变异系数随深度的增加呈现减小趋势。2)坡面不同深度土壤水分的差异与坡位有关。浅层土壤水分坡中和坡下高于坡上,而在60 cm以下正好相反,土壤水分坡上高于坡下。3)高斯模型和球状模型能拟合大部分土层的空间结构,除60~80 cm土层以外,其他土层土壤含水量均为强空间依赖性。4)最小变程为15.60 m,可以为后续样点布设提供参考依据。该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砒砂岩地区土壤水分分布特征,对该地区土壤水资源评价和植被重建具有重要意义。0~40 cm土层坡中和坡下的土壤含水量比坡上高,坡下和坡中更有利于植被的恢复。
2021 Vol. 19 (1): 52-59 [摘要] ( 528 ) [HTML 1KB] [PDF 1975KB] ( 434 )
60 闫茹, 冯薇, 王玺婧
呼伦贝尔沙地不同固沙植物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
探究呼伦贝尔沙地3种固沙植物下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明晰不同固沙植物下土壤真菌的优势类群,为确定呼伦贝尔沙地植被恢复建设中的最优固沙树种提供科学依据。选择分别以差巴嘎蒿、小叶锦鸡儿和樟子松为优势种的植被恢复区的土壤真菌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18S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比较不同固沙植物下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特征。呼伦贝尔沙地土壤优势真菌门为子囊菌门,其相对丰度在3种植物下均>65%,其他优势门包括接合菌门、壶菌门、担子菌门、隐真菌门和球囊菌门。优势真菌纲为座囊菌纲、壶菌纲、盘菌纲、粪壳菌纲、伞菌纲、散囊菌纲和球囊菌纲。优势真菌属为在踝节菌属、毛壳菌属、BoeremiaParaphaeosphaeria、旋孢腔菌属、毛霉属、假裸囊菌属、Fimicolochytrium和乳牛肝菌属。不同固沙植物间土壤真菌种类无显著差异,而土壤真菌的相对丰度有显著差异,其中樟子松下相对丰度较高的盘菌纲、散囊菌纲、毛壳菌属和踝节菌属具有促进土壤碳循环和磷循环的特征,且樟子松下具有较高的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植物种类是影响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土壤有机碳和速效磷是解释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呼伦贝尔沙地不同固沙植物通过改变土壤真菌的相对丰度来改变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从土壤真菌角度来看,呼伦贝尔沙地中樟子松在固定移动沙丘和提高土壤肥力方面是最适宜的树种。
2021 Vol. 19 (1): 60-68 [摘要] ( 473 ) [HTML 1KB] [PDF 997KB] ( 470 )
69 王淑慧, 苏伯儒, 王云琦, 王玉杰, 朱锦奇, 付婧
近16年三峡库区径流输沙变化分析
河流水沙情势影响河流生态系统的稳定,改变河流形态,被广泛用于解释河流的时空变化规律。三峡库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区域之一,三峡水库作为中国最大的水库,其运行极大改变了库区内长江干流原有的水沙情势。研究近年库区内的长江干流的水沙变化可为水库的调度运行及库区的泥沙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基于三峡库区干流入库站朱沱站、位于嘉陵江与长江干流的交汇处下游的寸滩站、三峡水库干流出库站宜昌站在2002—2017年的实测水沙资料,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双累积曲线等方法,对水沙统计特征值、水沙序列趋势与突变、水沙关系进行分析,以期了解近年三峡库区长江干流的水沙变化。结果表明:1)3站的径流量与输沙量的年内变化趋势一致,均集中在5—10月(汛期),宜昌站作为位于水库下游的观测站,径流量向非汛期(11—翌年4月)分散,而输沙量向汛期集中;3站年径流量变差系数为0.101~0.111,年输沙量变差系数为0.510~1.172;2)3站的年径流量呈不显著的上升变化(P>0.05),年输沙量则呈显著降低趋势(P<0.01),径流、输沙量序列的突变时间分别为2005年和2013年,与上游水电站运行、特殊水文年及水库的调度时间相对应;3)3站在不同时间序列内的水沙关系存在较大的差异,与人类活动和河流时空环境变化存在一定关系。人类活动中的水库、水电工程的建设是输沙量降低的主要因素,同时水土流失治理也有效降低了输沙量。
2021 Vol. 19 (1): 69-78 [摘要] ( 532 ) [HTML 1KB] [PDF 1707KB] ( 484 )
79 胡波, 陈丽华
黄土高原不同林地土壤水分特征及影响因子通径分析
通过野外实测数据,研究土壤水分特征,用通径分析明确不同影响因子对土壤含水量的直接和间接作用。在黄土高原研究区,分别在油松林、刺槐林和苹果林样地设立土壤水分动态观测点,用WaterScout SM 100 Sensor-6ft水分探头在2018年4—10月植被生长季观测不同土层的土壤体积含水量,同年8月,在不同林地分层进行土壤取样,测定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1)观测林地土壤含水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苹果林土壤含水量总体高于刺槐林和油松林;2)研究区不同林地土壤水季节变化趋于一致,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生长季土壤总贮水量苹果(1 460.38 mm) > 油松(988.02 mm) > 刺槐(844.66 mm);3)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水分变化有显著的相关性,通过通径分析得出:影响最显著的因子为0.050~0.002 mm土壤颗粒含量,其决策系数为9.825;密度对其有较大的间接作用;有机质和2.000~0.050 mm土壤颗粒含量对土壤含水量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其决策系数分别为-2.669和-5.645。通径分析适用于土壤水分影响因子分析。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地区林地树种选择及生态环境管理提参考。
2021 Vol. 19 (1): 79-86 [摘要] ( 470 ) [HTML 1KB] [PDF 835KB] ( 562 )
87 张奕, 肖辉杰, 辛智鸣, 赵廷宁, 蒋方哲, 段媛君
乌兰布和沙区典型灌木防风阻沙效益
植物治沙是控制土壤风蚀最理想的措施。植株覆盖与整体配置对防风阻沙效益影响的研究较多,而能够综合考虑单一植被形态特征对植物防风阻沙能力的研究比较缺乏;因此,通过实地考察选出乌兰布和周边4种典型单一植被:白刺、沙拐枣、杨柴和梭梭,采用风洞实验,研究生长季灌木单株对周围风速流场、输沙率和地表蚀积特征的影响,对比选出防风阻沙效果最优的植株种类。结果表明:1)对比生长季4种灌木单株,形态低矮且疏透度小的白刺比其他植物的防风阻沙作用显著,且能够防护的有效距离最大;2)枝下高度大的植株导致近地表流场空间产生"狭管效应",起到加速地表风蚀的作用;因此在今后的植被建设中,要进行合理配置,防止"狭管效应"的发生,使其发挥更好的防风阻沙效果。研究结果可以为沙区防风固沙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2021 Vol. 19 (1): 87-96 [摘要] ( 404 ) [HTML 1KB] [PDF 5428KB] ( 558 )
97 刘若莎, 王冬梅, 杨海龙, 贺康宁, 张雪, 温文杰
青海黄土高寒区植被生态功能评价及优化措施
为定量分析青海黄土高寒区退耕植被生态功能,探讨该区植被优化措施。采用频度分析法、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对退耕植被进行生态功能综合评价,分析植被健康状况和退化原因,提出植被优化措施。结果表明:1)中位阴坡平缓坡的青海云杉、青杨和华北落叶松混交林生态功能综合得分最高,为0.637 2;低位阳坡平缓坡的青海云杉和青杨混交林综合得分最低,为0.189 8。2)研究区68种退耕植被中7种阴坡植被为健康等级,8种阳坡植被和18种阴坡植被为亚健康等级,13种阳坡植被和22种阴坡植被为不健康等级。3)阳坡植被生长缓慢、林分密度大、结构单一,主要优势种为祁连圆柏、油松、柠条、山杏;阴坡植被林分密度大、群落稳定性差、有病虫害,主要优势种为青海云杉、白桦、华北落叶松、青杨、沙棘。建议对林分密度过大的植被类型进行间伐,对有病虫害的植被类型间伐与补植结合实现逐步更替,对林分结构单一的植被类型进行补植。
2021 Vol. 19 (1): 97-105 [摘要] ( 443 ) [HTML 1KB] [PDF 864KB] ( 570 )
106 屈明华, 李生, 俞元春, 张金池
喀斯特土壤生境下丛枝菌根真菌侵染对任豆根系构型的影响
研究不同养分喀斯特土壤生境下,菌根真菌对宿主根系形态影响,为喀斯特地区植被定植、恢复和水土保持提供微生物干扰途径,同时也为喀斯特地区筛选优势菌种提供依据。以石灰岩地区造林树种任豆幼苗为试验材料,摩西球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Fm)、根内球囊霉(Rhizoglomus intraradices,Ri)和2种菌根真菌混合菌剂接种(Mixture inoculation,Mi),盆栽条件下培养150 d,研究不同喀斯特土壤养分生境下菌根真菌对任豆幼苗根系形态影响。结果表明:贫瘠喀斯特土壤生境下,Fm接种任豆根系具有最高侵染率,高强度菌根依赖性,显著促进根系生物量、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提高,提高根系平均直径,分别提高460.49%、233.91%、258.99%、293.04%和9.29%。Ri降低根系生物量、总根长、总根表面积和总根体积,降低幅度为10.49%、46.67%、42.70%和39.30%,根系平均直径提高6.14%,与对照差异均不显著。Mi显著促进根系平均直径增加,对根系生物量、总根长、总根表面积和总根体积影响介于单接种之间;养分较高喀斯特土壤生境下,Fm显著促进根系生物量、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和根系平均直径提高,提高138.04%、28.51%、50.79%、76.37%和20.71%,提高幅度低于贫瘠喀斯特土壤Fm处理,达到显著差异水平(除根系平均直径)。Ri显著促进根系生物量、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和根系平均直径提高,分别提高128.62%、57.30%、66.27%、75.68%和8.63%,与贫瘠喀斯特土壤Ri处理达到显著差异水平(除根系平均直径)。Mi促进根系生物量、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和根系平均直径提高,分别提高51.45%、39.79%、38.89%、36.99%和1.29%。不同菌种在不同养分生境下对任豆根系构型影响不同,养分胁迫下Fm菌根效应更大,使根系构型向有助于觅食养分和水分方向转变;Ri处理在较高喀斯特土壤养分生境下菌根效应最大,促进根系构型改变。摩西球囊霉在养分胁迫下更有利于植物根系构型改变,使植物更易于定植存活,摩西球囊霉可作为贫瘠喀斯特土壤生境下植被恢复菌根真菌干扰途径的优势菌种。
2021 Vol. 19 (1): 106-114 [摘要] ( 447 ) [HTML 1KB] [PDF 1017KB] ( 476 )
115 夏振尧, 洪焕, 高峰, 邵艳艳, 肖海, 杨悦舒, 李铭怡, 许文年
水泥添加量及其养护时长对基材抗蚀性的影响
为研究水泥添加量及其养护时长对基材抗蚀性的影响,在黄棕壤中掺入不同水泥添加量(0、2%、4%、6%和8%),并设定5个养护时长(0、7、15、30和45 d)进行养护,在坡度为20°、径流量25 L/min的水力条件下测定生态修复基材分离能力,并分析团聚体稳定性。结果表明:随着养护时间的增加,各水泥添加量的生态修复基材分离能力逐渐减小。同一养护时间下,生态基材的分离能力随着水泥添加量的增加呈现先快速减小后慢速减小的变化趋势。同一水泥添加量下,生态修复基材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及几何平均直径(GMD)在养护时长15 d内时呈现显著性差异;同一养护时间下,生态修复基材水稳性团聚体的MWD和GMD在水泥添加量6%以内时呈现显著性差异。幂函数关系能够很好地描述生态修复基材的MWD和GMD与分离能力之间的关系。
2021 Vol. 19 (1): 115-121 [摘要] ( 441 ) [HTML 1KB] [PDF 1237KB] ( 479 )
122 魏雨涵, 钱建平, 范伟伟, 李彭
基于RSEI的漓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动态监测
漓江流域是桂林市旅游核心区域,地形地貌复杂,了解其生态环境质量及其变化情况对桂林市旅游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了快速准确获取漓江流域的历史生态环境动态变化情况,选取1991、2001、2009和2019年的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遥感生态指数(RSEI),与绿度、湿度、干度和热度4个指标因子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并将RSEI指数变化与植被覆盖度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实现了漓江流域近30年生态环境质量的遥感动态监测。结果表明:漓江流域整体生态环境得到改善,RSEI值从1991年的0.534增加至2019年的0.625,变化最为明显的时间段是2001—2009年,生态环境等级由"中"变为"良";单一指标因子中绿度对漓江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影响最大,湿度影响最小;漓江流域近30年的RSEI指数变化与植被覆盖度变化的一元回归模型相关系数R2为0.890以上,呈现明显的正向线性相关趋势。植被对漓江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较大,应重视对植被的保护工作。
2021 Vol. 19 (1): 122-131 [摘要] ( 504 ) [HTML 1KB] [PDF 3294KB] ( 530 )
132 王佳希, 邓家勇, 张岩, 宋晓鹏, 马瑞
植被季相变化对三维激光测量切沟地形的影响
植被对地面的遮蔽和地形的复杂性,使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制作难度较大。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形破碎,植被复杂,且植被情况在生长季和非生长季存在较大差异,本文主要分析植被季相变化和不同滤波插值方法对DEM的影响。以陕西绥德桥沟为研究区,基于2018年9月和12月的2次实地测绘的点云数据,经过植被滤波和插值,对比2次测绘所得DEM精度差异。结果发现:9月测绘的点云高程均值比12月高0.25 m;坡度滤波法对于DEM精度有所提升,但滤波后的9月点云高程均值仍比12月高0.15 m,这表明植被季相变化对DEM所造成的影响无法完全消除;不规则三角网(triangular irregular network,TIN)比克里金插值法生成的DEM更能反映实际地貌特征。12月非生长季时,点云中所包含的地面点更多;经过坡度滤波后,利用TIN插值生成的DEM更接近于真实地貌;选择非生长季进行测绘,并运用合适的植被滤波算法和插值方法,能够有效提高DEM的精度。
2021 Vol. 19 (1): 132-140 [摘要] ( 583 ) [HTML 1KB] [PDF 3283KB] ( 435 )
141 王涵, 赵文武, 贾立志
近10年土壤水蚀研究进展与展望:基于文献计量的统计分析
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借助知识图谱工具,对2009—2018年国际土壤水蚀研究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分析其文献发表动态、学科分布和热点关键词特征。发现10年来土壤水蚀研究主要聚焦于5方面。1)空间分布模型和复合特性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水蚀模型融合现代信息技术是实现多尺度研究的必然途径。2)气候变化通过影响降雨量和降雨强度、CO2浓度,改变气温,导致径流和水蚀的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土壤特性和地表径流分布,改变土壤水蚀。3)水蚀显著改变土壤物理、化学、生物性质,导致农业生产力下降;通过沉积物输送引起非点源污染和水质恶化;水蚀过程显著改变碳、氮、磷的横向流动和再分配,影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4)土壤水蚀是一个多尺度过程,具有尺度依赖性,如何系统研究多尺度水蚀过程及其尺度效应是研究者关注的核心问题。5)水蚀防治研究逐渐从小区尺度上推至区域、国家和全球尺度,研究者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土壤管理措施方面开展了针对性研究;黄土高原是水蚀防治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区域重点。在未来土壤水蚀研究过程中,有待于在提高土壤侵蚀模型模拟精度、发展大尺度水蚀模型基础上,深化水蚀作用下土壤碳循环研究,创新土壤侵蚀分析的尺度转换技术方法,逐步形成适应复杂变化环境、提升人类福祉、面向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土壤水蚀防治理论与技术方法体系。
2021 Vol. 19 (1): 141-151 [摘要] ( 728 ) [HTML 1KB] [PDF 2664KB] ( 618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关于招募《中国水土保持科学》青年编委的通知
弘扬科学家精神专题宣传之:中国林业教育奠基人梁希
祝贺郑粉莉副主编和陈利顶、雷廷武编委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编2020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被Scopus数据库收录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20年主编会暨第九届优秀论文评审会在京召开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9—2020年度来源期刊核心库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编新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致谢审稿专家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7年主编会议在陕西杨凌召开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7—2018年度来源期刊核心库
原主编王礼先教授获诺曼?哈德逊纪念奖
英文稿件征稿启事
崔鹏副主编当选中国科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刘国彬等3位编委荣获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编委会换届暨第四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我刊副主编崔鹏当选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科学委员会委员
中国科协 教育部 科技部 卫生计生委 中科院 工程院 自然科学基金会关于印发《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的通知
我刊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征稿启事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5—2016年度来源期刊核心库
关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网址的申明
关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五届优秀论文评选结果的通告
祝贺《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副主编崔鹏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Copyright Notice
2011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
关于颁发《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四届优秀论文奖的决定
关于授予王礼先同志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特殊贡献奖的决定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创刊十周年纪念座谈会暨第三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在海南三亚召开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四届优秀论文评审会在京召开
关于IP地址变更的通告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0年中国知网统计数据
2010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1-2012年来源期刊
在线投稿系统正式启用,欢迎在线投稿,并提出宝贵意见。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9年中国知网统计数据
欢迎订阅《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在2009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中名列前茅
第二届编委会第二次会议成功召开
关于召开《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二届编辑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的通知
      更多....  
更多.... 
   论文版权转让合同
   作者信息表
   论文模板
更多.... 
           
 
  版权所有© 2010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编辑部     
通讯地址:北京市 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联系电话: 010-62336042,010-62336872 E-mail: sbxh035@263.net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京ICP备 110062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