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官方微信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2017年 15卷 3期  刊出日期 2017-06-30
  
1 顾亚兰, 梁音, 曹龙熹, 卢慧中, 张玉刚
红黏土侵蚀劣地集水区30年植被恢复中的水沙特征
为探究红黏土侵蚀劣地植被恢复的水土保持效益,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对红黏土区裸地对照及植被恢复的2个自然集水区进行长期降雨径流泥沙监测,得到30年的产流产沙数据。结果表明:1)植被恢复第6年裸地对照和恢复林地的产流差距显著,8年后恢复林地基本不再产沙。年内产流产沙集中在雨季4-6月,植被的减流和减沙效益分别超过40%和90%。在次降雨尺度上,植被能够显著降低径流泥沙曲线斜率,在降雨量相同的条件下减小地表产流产沙量。2)降雨过程产流产沙与降雨强度I60变化趋势一致,呈多峰型,总体上恢复区延缓产流1 h以上,产流峰值减小67%~83%,中雨条件下植被延缓径流和降低产流峰值的效益最好。3)恢复林地径流中全N、全P、全K流失量分别减少54.62%、57.53%、56.46%,次降雨过程中全N和全K流失质量浓度高于全P浓度,且随径流过程波动较大。植被恢复后的红黏土集水区产流产沙及养分流失显著减少,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2017 Vol. 15 (3): 1-8 [摘要] ( 753 ) [HTML 1KB] [PDF 850KB] ( 630 )
9 方肖晨, 王春红, 张荣华, 张光灿, 邢先双, 杨锐, 赵洁
伏牛山区迎河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粒径分布特征
为探讨伏牛山区坡耕地土壤物理性能的退化特征,在河南省鲁山县迎河小流域,利用激光粒度仪和土壤分形模型,比较分析了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粒径分布(PSD)及其分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PSD简单分维(Dv)以乔木林地最高(2.658),坡耕地最低(2.489),多重分维(容量维D0、信息维D1、关联维D2)以乔木林地最高(0.941、0.926、0.91),坡耕地最低(0.927、0.899、0.849)。不同分形参数均表现为:坡耕地 < 灌草坡地和水平梯田 < 乔木林地;2)土壤PSD的DvD0D1D2,与黏粒和粉粒体积分数显著正相关,与砂粒体积分数显著负相关。因此,利用土壤PSD简单分形和多重分形维数,可量化表征土壤质地的粗细程度和非均匀性质的差别;坡耕地土壤质地的粗粒化程度和非均匀性明显大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细粒(黏粒和粉粒)物质流失是坡耕地土壤质地粗粒化和非均匀程度增大的重要原因。
2017 Vol. 15 (3): 9-16 [摘要] ( 794 ) [HTML 1KB] [PDF 1923KB] ( 602 )
17 王丹, 哈玉玲, 李占斌, 于坤霞, 卜崇德, 张虎威, 苏立平
宁夏典型流域淤地坝系运行风险评价
病险坝会严重地威胁到人民生命和经济财产安全,因此淤地坝运行风险的识别和研究尤为重要。选取宁夏西吉县车路沟坝系为研究对象,分别提取并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单坝及坝系运行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改进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对各坝7个暴雨重现期下的运行风险及坝系300年一遇情景下的运行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随着重现期的增加,车路沟、前咀骨干坝以及东庄湾中型坝的风险等级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需重点关注;当遭遇300年一遇暴雨时,西吉车路沟流域运行风险值由高到低依次是:王昭单元 > 前咀单元 > 流域坝系 > 大坪单元 > 盘路湾单元,各淤地坝单元以及流域坝系均处于运行安全状态。本研究整体上实现了单坝,淤地坝单元以及流域坝系的运行风险评价,为该地区的淤地坝安全预报预警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2017 Vol. 15 (3): 17-25 [摘要] ( 573 ) [HTML 1KB] [PDF 3903KB] ( 533 )
26 张弘, 李影, 张玉军, 朱金峰, 刘世亮, 刘芳, 姜桂英
生物炭对植烟土壤氮素形态迁移及微生物量氮的影响
为了在植烟土壤中施加生物炭,以及在不同氮素水平下验证生物炭对土壤氮素的淋洗及迁移的影响。采用大田试验,设计5个处理,在磷肥和钾肥施用量相同的基础上,除对照(CK)处理不施生物炭与氮肥外,其余4个处理都添加1 600 kg/hm2的生物炭,施氮量分别为(N0)0、(N1)37.5、(N2)52.5和(N3)67.5 kg/hm2,对植烟土壤氮素在0~20、20~40和40~60 cm土层施加生物炭,研究全氮、碱解氮、硝态氮和铵态氮质量分数的影响及其迁移规律,以及0~20 cm土层微生物量氮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植烟土壤施用生物炭降低了0~20 cm以下土壤氮素质量分数,提高了植烟土壤对氮素的固定能力。与CK相比,增施生物炭的N0在0~20 cm以下土层,土壤全氮、碱解氮、硝态氮和铵态氮质量分数降低率最高达到11.21%、49.07%、42.29%和31.35%。而施氮量对植烟土壤全氮、碱解氮和铵态氮的影响,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且土壤氮素质量分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以N3处理各氮素指标质量分数相对最高,其全氮、碱解氮和铵态氮质量分数最高分别为2.10g/kg、261.86 mg/kg和49.80 mg/kg。土壤硝态氮质量分数随土层加深而下降,在0~20 cm土层,以N3处理最高,达264.90mg/kg;但不同氮水平下,硝态氮质量分数在20~40 cm土层差异较其他土层更显著。施用氮肥对植烟土壤氮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烟草移栽后前30 d。增施生物炭可以提高烟草移栽后60d时土壤微生物量氮;而施氮量对微生物量氮熵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烟草移栽30 d之后。施氮量对植烟土壤氮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0~20 cm土层,且在烟草生育前期效果显著。生物炭可以明显抑制植烟土壤本身及低量氮肥施用下氮素淋失迁移,但在高量氮肥施用下的抑制作用不明显。在豫中烟区,以生物炭配施氮肥67.5 kg/hm2施肥措施,最利于植烟土壤氮素提高。
2017 Vol. 15 (3): 26-35 [摘要] ( 551 ) [HTML 1KB] [PDF 911KB] ( 553 )
36 马芊红, 张光辉, 耿韧, 王浩
我国东部水蚀区坡耕地土壤质量现状分析
土壤质量是土地生产力的基础,为探讨我国东部水蚀区坡耕地土壤质量现状,笔者采集36个样点表层0~20 cm土样,测定28项土壤理化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表征土壤质量的关键指标,根据指标隶属度与权重采用加权连乘法计算各采样点的土壤质量指数。结果表明:1)速效磷的变异系数最大,微团聚体体积分数的变异系数最小,绝大部分指标属于中等强度变异,土壤物理指标的变异系数明显小于土壤化学指标。2)黏粒体积分数、粉粒体积分数、微团聚体体积分数、有机质、pH值、Cd、Cr是表征土壤质量的关键指标,Cr隶属度最高,而pH值隶属度最低,Cd隶属度在二级水蚀分区间差异显著。3)36个采样点的土壤质量指数均值为0.64±0.16指数,6个二级水蚀分区间不存在显著差异。36个采样点土壤质量指数属较低、中等、较高和高等级的比例分别为8.33%、38.89%、36.11%、16.67%。总体而言,我国水蚀区坡耕地的土壤质量整体状况良好,但仍需要加强对土壤质量偏低地区的培肥改良。本研究对认识和维系我国东部水蚀区坡耕地土壤质量、分等定级与区划,合理开发利用坡耕地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2017 Vol. 15 (3): 36-42 [摘要] ( 623 ) [HTML 1KB] [PDF 858KB] ( 522 )
43 雷学明, 吴建平, 冯岩, 童浩, 涂龙平, 刘文飞, 樊后保
火烧对福建三明杉木人工林迹地土壤养分的影响
为了研究福建三明地区火烧迹地杉木人工林地的土壤速效养分变化,采用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上、中和下3个坡位的土壤,分别在火烧前、火烧2个月、1年和2年后,分析速效性养分质量分数的变化。结果表明:硝态氮质量分数在火烧2个月和1年后相比火烧前均有上升趋势,且火烧1年内,上坡位较中坡位和下坡位的硝态氮质量分数要低,在火烧2年后硝态氮质量分数略低于火烧前水平,但未达到显著差异;铵态氮质量分数与硝态氮质量分数的变化趋势相反,在火烧的第1年内持续下降,但在火烧第2年后显著升高;不同时间的速效磷质量分数,在不同坡位间无显著差异,火烧的第1年内,其质量分数变化不明显,在火烧2年后显著升高,这可能是土壤矿化速度加快造成的结果;无机氮/速效磷比值在火烧2年后显著降低,速效磷质量分数剧增是影响其比值的主要因素。火烧在短期内,加快了土壤速效性养分循环,但要注意可能造成氮素从森林生态系统中流失。研究以期为火烧对土壤养分的长期影响提供数据基础,为森林生态系统火烧迹地的人工林经营,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2017 Vol. 15 (3): 43-50 [摘要] ( 400 ) [HTML 1KB] [PDF 943KB] ( 562 )
51 李晓原, 张文太, 李建贵, 仲亚婷, 苏悦, 赵婧文
伊犁河谷5种土壤管理措施减流减沙效果分析
伊犁河谷区域水力侵蚀等级中等偏强,分析土壤管理措施的减流减沙效果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防治水土流失提供参考。本文采用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在10、20和36 mm/h 3种降雨强度条件下裸地、角果藜覆盖、木地肤覆盖、鱼鳞坑、水平沟等5种典型土壤管理措施的产流产沙过程,并分析比较不同土壤管理措施的减流减沙效果。结果表明:不同降雨强度下,裸地初始产流时间最短,水平沟未产流;降雨强度是影响产流产沙的关键因素之一,径流速率和含沙量随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减流减沙效果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水平沟 > 木地肤覆盖 > 鱼鳞坑 > 角果藜覆盖 > 裸地,木地肤覆盖、鱼鳞坑措施减沙效果明显。水平沟、木地肤覆盖措施减流减沙效果较好,可以在该区域防治水土流失中推广应用。
2017 Vol. 15 (3): 51-57 [摘要] ( 668 ) [HTML 1KB] [PDF 773KB] ( 483 )
58 李智广, 曹文华, 牛勇
坡面径流实时监测装置的测试与率定
径流小区观测技术是水土保持监测评价的基础。研发适用于径流小区尺度的径流观测装备可有效减少人工监测的随机性,降低监测人员的工作强度。通过人工模拟不同强度的产流汇水条件,对"径流泥沙含量实时测量装置"开展径流测量性能的专项测试,结果表明:该装置在测试环境条件下的径流测量相对误差范围为-4.33%~-24.01%,稳定时长范围为55~130 s。偏相关分析发现:测量稳定时长与径流的含沙量、流量分别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和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测量精度与含沙量和流量的相关系数均呈负相关关系,但含沙量和流量对测量精度的影响有限(α=0.05)。通过回归分析,得到该装置径流量修正模型;经验证,该模型可使平均相对误差由修正前的11.53%降低至6.80%,平均测量数据稳定时间由修正前的96 s降低至80 s。研究分析提出,通过对上述设备增设波浪过滤消减装置、增大滤波管直径等措施可进一步降低测量误差,提高工作稳定性。基于上述测试结果,本研究认为通过利用修正模型,测试设备的径流测量效果在测试流量范围内较为理想,即该设备在降雨强度范围为3.60~66.96 mm/h的产流工作条件下较为适宜。
2017 Vol. 15 (3): 58-64 [摘要] ( 478 ) [HTML 1KB] [PDF 4443KB] ( 612 )
65 杨丹, 孙永涛, 庄家尧, 张金池, 葛波, 凡国华
长三角区典型林分浅层土壤温度变化特征
为客观反映长三角区典型林分下浅层土壤温度变化特征,揭示森林调节浅层土壤温度的作用。使用土壤温度传感器EM50对南京铜山麻栎(Quercus acutissima)林地、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地及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地浅层(5 cm、10 cm、15 cm)土壤温度于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进行长期监测,以裸地为对照,分析以上3种林分内浅层土壤温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林内土壤温度日变化及年变化幅度均较裸地小,其中日较差从大到小依次为:裸地、杉木林、毛竹林、麻栎林;年较差从大到小依次为:裸地、杉木林、麻栎林、毛竹林;森林具有夏、秋季降低林内土壤温度的作用,其中,毛竹林降低土壤温度效果最好(约降低1~3℃),冬、春季具有提高林内土壤温度的作用,其中,杉木林提高土壤温度效果最好(约提高0.1~1℃);森林能降低年均土壤温度,其中毛竹林约降低1~2℃,麻栎林与杉木林约降低0.5~1.5℃;森林能滞后林内土壤温度日最值出现的时刻,其中杉木林滞后时间最长,其次为毛竹林,最后为麻栎林;林分能降低土壤温度日最高温,春、冬季可提高土壤温度日最低温,其中麻栎林降低土壤温度日最高温作用最好,春、冬季,杉木林与麻栎林提高土壤温度日最低温作用最好。毛竹林与麻栎林土壤温度日较差及年较差均要小于杉木林,毛竹林的夏秋季降温和冬春季升温的能力要优于麻栎林与杉木林,杉木林滞后土壤温度出现时刻的能力要优于毛竹林与麻栎林,麻栎林降低土壤温度最高温与升高土壤温度最低温的能力要优于毛竹林与杉木林。该结论可为林内土壤环境保护及树种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2017 Vol. 15 (3): 65-73 [摘要] ( 453 ) [HTML 1KB] [PDF 863KB] ( 486 )
74 张志华, 李小雁, 蒋志云, 桑玉强
内蒙古典型草原区退耕方式对植物群落特征与土壤特性的影响
退耕后不恰当的植被建设会严重影响植物群落演替及土壤性质。本文以内蒙古太仆寺旗境内典型草原为研究区,以天然草地为对照,研究退耕后自然恢复与人工种草2种退耕方式对植物群落特征及土壤性状的影响,揭示不同退耕方式的生态恢复效应。通过样方法调查不同退耕方式草地的盖度、生物量和多样性特征,并对土壤密度、机械组成及养分含量等进行了室内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植物群落多样性、盖度、地上及地下生物量均表现为人工种草<自然恢复<天然草地,且相比于人工种草,自然恢复草地的物种组成与天然草地更为相似; 2)不同退耕方式影响下土壤性质的差异主要集中在表层0~10 cm; 3)在表层0~10 cm,土壤密度及砂粒含量表现为人工种草 > 自然恢复 > 天然草地,而土壤黏粒、有机质(SOM)及全氮(TN)含量则表现为人工种草 < 自然恢复 < 天然草地。以上结果说明,在内蒙太仆寺旗退耕后采用自然恢复方式比人工种草更有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建立稳定的植被系统。经过12年的恢复,退耕草地(人工种草与自然恢复草地)仍未恢复到天然草地的水平。
2017 Vol. 15 (3): 74-80 [摘要] ( 586 ) [HTML 1KB] [PDF 997KB] ( 509 )
81 高志强, 史明昌, 杨文涛, 孙娜, 王晓晶
面向水土保持监管的黄土高原区生产建设项目地块快速提取
生产建设项目是黄土高原区人为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之一。快速获取生产建设项目地块的位置和属性信息,对提升水土保持监管效率、保护区域水土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生产建设项目地块的提取主要采用专家目视解译遥感影像的方法,存在效率低、主观性强、稳定性差等问题。本文采用高分一号(GF-1)影像,提出一种面向对象的快速提取黄土高原区生产建设项目地块的方法。首先,分析研究区各类典型生产建设项目地块中组成地物的可分性,确定6类用于标记生产建设项目地块的标志性地物。在此基础上,融合多尺度分割和模糊分类方法,构建面向对象的多层次提取模型提取标志性地物,获得生产建设项目地块的提取结果。结果显示:6类标志性地物具备标记黄土高原区生产建设项目地块的能力,使用本方法提取点型生产建设项目地块的数量精度达到95%以上,提取线型生产建设项目地块的长度精度超过86%,且总耗时不超过现行方法的20%。与专家目视解译相比,本文方法在保证提取精度的同时,极大地提升了提取效率,可用于黄土高原较大区域的生产建设项目地块的快速准确提取。这一方法可为水土保持监管的高效化、精准化实施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2017 Vol. 15 (3): 81-89 [摘要] ( 673 ) [HTML 1KB] [PDF 6126KB] ( 492 )
90 艾绍水, 李秧秧, 陈丽茹
沙柳和柠条灌丛分枝生长对模拟降雨改变的响应
利用模拟降雨操纵试验(对照、降雨增加45%和减少50%),研究第2年沙柳和柠条灌丛不同径级分枝生长对模拟降雨改变的响应。结果表明:1)沙柳10~15 mm径级的分枝基径、枝长和生物量对降雨改变有一定响应,15~20 mm径级分枝枝长和生物量对降雨改变有响应;干旱显著降低了10~15 mm径级枝长和生物量的增加量,而增水增加了15~20 mm径级枝长和生物量的增加量,其他径级对降雨改变无显著响应。2)柠条<20 mm径级的基径生长对降雨改变均有显著的响应,但只有<10 mm径级枝长对降雨改变有显著响应,小径级分枝对降雨改变的响应更敏感。增水增加了<10 mm径级生物量,而干旱并未导致该径级生物量显著降低;增水对10~20 mm径级生长季生物量并未产生影响,但干旱导致该径级生物量显著降低。3)增水导致沙柳和柠条每丛生物量增加量分别为11.3%和35.5%,而干旱导致每丛生物量增加量分别下降14.2%和36.8%,降水改变对柠条生长的影响要大于沙柳。该研究可为未来降雨格局改变下,2种灌木的生长动态和生产力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2017 Vol. 15 (3): 90-98 [摘要] ( 434 ) [HTML 1KB] [PDF 1890KB] ( 547 )
99 李强, 刘国彬, 张正, 马春艳, 白芸, 张晨晨
黄土风沙区根系强化抗冲性土体构型的定量化研究
为了探明黄土风沙区根系网络串连、根土黏结及生物化学作用对于创造抗冲性土体构型的相对重要性,以沙黄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含根土壤、无根土壤及模拟根系土壤冲刷试验,分析了根系固土总效应、物理固结效应及生物化学效应等参数。结果表明:物理固结效应在根系总效应中的贡献值平均为70.9%;与苜蓿密度90株/m2相比,物理固结效应在处理360株/m2中增加了6.8%;在物理固结效应中,根系串连作用较为关键,平均占比78.2%;根系物理固结效应与根表面积密度在极显著水平(P<0.01)上呈指数递增函数关系。植物根系物理固结效应是强化沙黄土抗冲性土体构型的主要表现形式,且根表面积密度可较好地反映根系固土效应。
2017 Vol. 15 (3): 99-104 [摘要] ( 649 ) [HTML 1KB] [PDF 1355KB] ( 464 )
105 赵珩钪, 曹斌挺, 焦菊英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坡地不同植物群落的土壤侵蚀特征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造成严重的农业和生态环境问题,而植被能从根本上控制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以安塞县典型退耕坡地不同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侵蚀针法,结合2012-2015年降雨数据及不同植物群落特征的分析,研究不同植被恢复坡地的土壤侵蚀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不同年份植被群落土壤侵蚀强度为丰水年 > 平水年 > 枯水年。不同植被类型群落防治土壤侵蚀的能力不同,具体为自然恢复灌木群落 > 自然恢复草本群落 > 人工灌木群落 > 人工乔木群落。灰色关联度显示,降雨量与坡度是影响植被群落土壤侵蚀最重要的因素,乔灌木群落坡度 > 降雨量,草本群落降雨量 > 坡度。自然恢复植被群落枯落物盖度 > 植被盖度,人工植被群落植被盖度 > 枯落物盖度;因此,在当前植被条件下,未受到扰动的群落可有效减少降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在进行植被恢复时,应优先进行植被自然修复,适时适地引入乔灌木进行植被恢复人工调控,尽早促进乔木群落的林下植被发育,保护其林下灌草层和枯落物层,同时减少人为干扰。
2017 Vol. 15 (3): 105-113 [摘要] ( 623 ) [HTML 1KB] [PDF 807KB] ( 600 )
114 孙永康, 刘寒晓, 张艳, 马得利, 赵廷宁
不同粒径石灰岩弃渣客土改良效果分析
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是目前世界关注和研究的重点,以石灰岩弃渣为研究对象,重点解决目前工程弃渣改良利用客土施用量大的难题。为了获取不同粒径区间弃渣混合客土改良的最优比例,试验选取北京房山石灰岩采石场弃渣,筛分成4种粒径区间,并按比例混合客土,撒播高羊茅种子,进行盆栽试验。通过测定不同配比弃渣的密度、孔隙度、毛管持水量和最大持水量,以及高羊茅植株的保存率、生长高度、生物量和根茎比,获取添加不同比例客土的改良效果和高羊茅生长状况。结果显示:客土改良石灰岩弃渣的影响体现需要一定的灌溉沉降过程,不同粒径弃渣土壤水分性质受客土添加量影响,相关性顺序为20~40 mm < 10~20 mm < 2 mm < 2~10 mm,高羊茅在不同粒径弃渣生长受客土添加量的影响,其相关性影响顺序为2 mm < 2~10 mm < 10~20 mm < 0~40 mm,客土最适添加比例为<2 mm和2~10 mm粒径弃渣添加40%,10~20和20~40 mm粒径弃渣添加60%。研究结果可为不同粒径石灰岩弃渣资源化利用及客土改良,提供理论和数据参考。
2017 Vol. 15 (3): 114-122 [摘要] ( 565 ) [HTML 1KB] [PDF 920KB] ( 580 )
123 黄钰辉, 张卫强, 甘先华, 唐洪辉, 盘李军, 冼伟光
南亚热带杉木林改造不同树种配置模式的土壤质量评价
为探明不同树种配置对杉木纯林改造中土壤质量的影响,以南亚热带地区不同树种配置、林龄11~12 a的杉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以林龄13 a杉木纯林的土壤化学性质为对照,比较不同林分0~25 cm土层的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并基于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不同杉阔混交林的土壤质量。结果表明:混交林土壤pH值为4.15~4.71,速效氮和速效磷质量分数分别为81.4~152.8和0.93~2.39 mg/kg,杉木林pH值为4.06,速效氮和速效磷质量分数分别为30.8和0.76 mg/kg,前者比后者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全磷质量分数除林分C(0.45g/kg)较高外,其余混交林(0.14~0.32 g/kg)均小于杉木林(0.34 g/kg);其他指标在不同林分间无一致变化规律。杉阔混交林的土壤质量指数介于0.25~0.64之间;其中,米老排+枫香+香樟+盆架子+杉木、米老排+香樟+阴香+火力楠+杉木、米老排+枫香+香樟+尖叶杜英+杉木3种树种配置的土壤质量指数均大于0.6,表现出较强的土壤改良能力;米老排和香樟树种的土壤改良能力较强,而海南蒲桃和大叶紫薇较差。3种土壤质量指数较大的树种配置,可在我国南亚热带地区的杉木纯林改造中推广应用。
2017 Vol. 15 (3): 123-130 [摘要] ( 420 ) [HTML 1KB] [PDF 832KB] ( 600 )
131 刘永杰, 胡振华, 刘永兵, 李翔, 王佳佳, 罗楠, 洪文良
海南岛河流底泥肥力和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风险评价
特征分析及其评价是底泥资源化利用的重要前提,为了解海南岛热带玄武岩地区河流底泥特征及其资源化利用的可能性,选取典型河段塘柳塘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断面布点采样法,对52个底泥样本的重金属和肥力进行检测和评价。结果表明:1)参照第2次全国土壤普查土壤养分分级指标,底泥中全氮质量分数指标达到Ⅰ级水平,全磷、全钾和有机质质量分数均为Ⅱ级水平,阳离子交换量达到Ⅳ级水平;各肥力指标的灰色关联度指数均大于对照区,说明河流底泥养分较为良好。2)采用HJ 332-2006《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评价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主要污染物Cd超标率为65.4%,超标幅度为14%;Hg超标率为59.6%,超标幅度为11%。3)地累积指数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结果显示,该河段底泥中主要污染物为Cd和Hg,河段整体达到中度污染水平。4)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表明,Hg是最主要的潜在生态风险因子,河段整体达到"轻微生态危害"等级。该研究在海南省南渡江土地整治重大工程中,为疏浚底泥生态改造与土壤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2017 Vol. 15 (3): 131-138 [摘要] ( 556 ) [HTML 1KB] [PDF 1626KB] ( 494 )
139 邱锦安, 刘希林
基于知识图谱的中国崩岗研究现状及综合分析
崩岗是一种发育在中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地貌类型,侵蚀量巨大,危害严重。为回顾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崩岗研究的发展历程,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数据源,统计分析1966-2016年间以"崩岗"为主题的文献数量、时间分布及载文期刊情况,基于CiteSpace对崩岗研究知识图谱进行可视化挖掘与分析,识别出核心作者群、主要研究机构及高频关键词。研究结果表明:1)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崩岗研究的论文数量整体呈现区间波动增长的态势。2)载文期刊以水土保持学科为主,学科交叉研究有待加强;期刊影响因子总体偏低,反映崩岗研究水平有待提高。3)研究机构之间学术交流较少,科研实力差异显著,有待加强交流合作,实现共同发展。4)中国崩岗研究主要围绕"崩岗""崩岗侵蚀""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坡面""风化壳"等展开,"崩积体"和土体"抗剪强度"是近年来崩岗研究的热点。崩岗研究产出论文大部分与防控治理措施有关,定量研究较少。研究结果有助于科研工作者对中国崩岗研究历史与现状有较全面、客观、准确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精炼研究方向,为崩岗的后续研究提供更深入具体的指导。
2017 Vol. 15 (3): 139-148 [摘要] ( 639 ) [HTML 1KB] [PDF 5623KB] ( 580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关于招募《中国水土保持科学》青年编委的通知
弘扬科学家精神专题宣传之:中国林业教育奠基人梁希
祝贺郑粉莉副主编和陈利顶、雷廷武编委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编2020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被Scopus数据库收录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20年主编会暨第九届优秀论文评审会在京召开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9—2020年度来源期刊核心库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编新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致谢审稿专家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7年主编会议在陕西杨凌召开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7—2018年度来源期刊核心库
原主编王礼先教授获诺曼?哈德逊纪念奖
英文稿件征稿启事
崔鹏副主编当选中国科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刘国彬等3位编委荣获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编委会换届暨第四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我刊副主编崔鹏当选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科学委员会委员
中国科协 教育部 科技部 卫生计生委 中科院 工程院 自然科学基金会关于印发《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的通知
我刊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征稿启事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5—2016年度来源期刊核心库
关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网址的申明
关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五届优秀论文评选结果的通告
祝贺《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副主编崔鹏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Copyright Notice
2011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
关于颁发《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四届优秀论文奖的决定
关于授予王礼先同志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特殊贡献奖的决定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创刊十周年纪念座谈会暨第三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在海南三亚召开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四届优秀论文评审会在京召开
关于IP地址变更的通告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0年中国知网统计数据
2010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1-2012年来源期刊
在线投稿系统正式启用,欢迎在线投稿,并提出宝贵意见。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9年中国知网统计数据
欢迎订阅《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在2009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中名列前茅
第二届编委会第二次会议成功召开
关于召开《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二届编辑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的通知
      更多....  
更多.... 
   论文版权转让合同
   作者信息表
   论文模板
更多.... 
           
 
  版权所有© 2010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编辑部     
通讯地址:北京市 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联系电话: 010-62336042,010-62336872 E-mail: sbxh035@263.net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京ICP备 110062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