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 第3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2-04-28
|
上一期
下一期 |
|
|
档案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思路
王小云, 丁琬霖, 邓莉, 方华
档案学研究. 2022, 36 (2): 18-25.
DOI: 10.16065/j.cnki.issn1002-1620.2022.02.003
课程思政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办学目标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三全育人的有益探索。档案部门“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重要职责指引着档案学高等教育必须全方位思考和加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多年来,档案部门一线从业者涌现出大批先进个人和模范事迹,教育部门档案从教者在创新创业教育和课外科技大赛等方面探索出诸多新路径和新方法,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充足养分。课程思政建设有着内在的科学性,需要从转变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政建设能力两方面解决档案教书人的善任之道。课程思政建设还是一个系统性问题,需要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资源三方面做好档案学教学的课程规划。
|
|
中国地方档案立法:现状、问题与完善路径—基于31部省级档案法规的文本分析
蒋云飞
档案学研究. 2022, 36 (2): 33-39.
DOI: 10.16065/j.cnki.issn1002-1620.2022.02.005
地方档案立法是档案法规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地方档案治理法治化和规范化的法律支撑。以现行31部省级地方性法规为分析样本,地方档案立法呈现如下特征:法规名称形式多样,以“条例”居多;法规修改方式不一,以“修正”为主;法规体例结构多元,以“大而全”为准。上述立法尽管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地方档案治理的有序推进,但也存在立法文本之间简单重复、立法语言和句式表达失范、立法目的未体现档案治理信息化、立法内容缺乏地方特色等问题。未来地方档案立法的完善,应当强化立法前审查和立法后质效评估以提升档案立法质量,加强《立法技术规范》学习以规范立法语言和句式表达,重塑立法目的条款以昭彰档案治理信息化目标,同时立足地方档案治理需要增设特色和创制性规定。
|
|
人民法院应用电子卷宗的理论基础、实践考察与制度完善
郝乐
档案学研究. 2022, 36 (2): 40-47.
DOI: 10.16065/j.cnki.issn1002-1620.2022.02.006
我国人民法院对电子卷宗的应用已走在世界前列,全国各级法院积极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应用实践。但整体而言,这种变革尚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顶层设计亟待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相对滞后。电子卷宗的推广应用,不但对人民法院保障案件卷宗的真实性、有效性等提出了新的要求,还为阅卷权等诉权的行使带来了新的挑战。在信息化背景下重新审视电子卷宗应用的正当性基础,结合对人民法院应用电子卷宗实践现状及问题的实证考察分析,将有助于对电子卷宗的法律性质、功能效用等做出更为清晰、合理的厘定。而同时,以此作为检验、完善电子卷宗应用机制的依据与准则,方能促进形成更具针对性、可行性的解决电子卷宗生成、管理、移送、查阅等相关问题的对策建议。
|
|
基于场域理论的地方特色档案治理研究—以苏州为例
谭必勇, 章岸婧, 吴芳, 陈鑫
档案学研究. 2022, 36 (2): 48-55.
DOI: 10.16065/j.cnki.issn1002-1620.2022.02.007
地方特色档案的有效治理总是依托于特定的场域空间。本文以布迪厄场域理论为分析方法,对苏州特色档案场域展开生成性和共时性分析,阐述其生成过程,分析行动主体各自占据的动态位置和相互间的竞合关系,解构出苏州特色档案场域的转换逻辑、资本结构和转化方式以及行动主体的惯习特征。从场域视角、资本视角和惯习视角提出推动苏州地方特色档案场域再生产的展望和建议,包括立足场域特色,深化跨场域融合共振;推动技术资本赋权,加快“实体—虚拟空间”的意象协同;扩展多层次价值认同,建构更大范围内的文化感知。
|
|
科举档案:唐宋贡籍及其演变
陈锴
档案学研究. 2022, 36 (2): 128-134.
DOI: 10.16065/j.cnki.issn1002-1620.2022.02.018
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作为贡举人名单的贡籍在唐代产生,但它成为一件科举档案则始于宋代,主要记载贡举人的个人资料与考试情况,是贡举人地位得到提升的反映。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安抚贡举人,宋代政府编制贡籍,并在此基础上叙理举数,推行免解和特奏名制度,同时殿举、除名等惩罚之制以及贡举人经济、法律等特权的获得亦依托于贡籍。但在明清时代,随着“科举必由学校”逐渐成为现实,政府加强对基层士人的管理,贡籍进一步下移,学籍得到扩展,政府所掌握档案由得解举人扩展为广大生员。这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举人贡籍的独立性,但礼部仍然通过贡籍的替代品保留对举人的有效管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