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基点、方法、目标:少数民族档案的文化阐释 |
余厚洪 |
丽水学院民族学院 丽水 323000 |
|
Base Point, Method and Target: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Ethnic Archives |
YU Houhong |
Faculty for Nationalities,Lishui University,Lishui 323000 |
[1] 陈海玉. 三十年来我国少数民族档案研究现状与趋势[J]. 档案学通讯,2012(1):23-27. [2] 徐娟,刘大巧,宋晓娅,等. 基于Citespace的我国少数民族档案研究述评[J]. 兰台世界,2019(7):24-28. [3] 华林. 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研究述评[J]. 档案学通讯,2003(5):22. [4] 杨毅,张会超. 范式转换—民族档案学的学科建构之路[J]. 档案学通讯,2011(1):29. [5] Warren M D,Slikkerveer L J,Brokensha D.The cultural dimension of development:Indigenous knowledge systems[M]. London:Intermediate Technology Publications,1995:33. [6] 杨正权. 论少数民族原生载体档案[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5):63. [7] 孟学华,宋荣凯,徐丹. 贵州毛南族“招郎入赘”婚姻习俗探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3(1):152. [8] 杨国荣. “事”与人的存在[J]. 中国社会科学,2019(7):30. [9] 华林,韩南南,黄玉婧. 基于新疆民族地区稳定发展的少数民族档案发掘利用研究[J]. 档案学研究,2016(6):75. [10] [美]克利福德·吉尔兹. 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M].王海龙,张家瑄,译.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273-274. [11] 张得才. 湘西南城步地区苗族款文初析[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69. [12] William M R,The navigation of feeling:A framework for the history of emotions[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129. [13] [德] 扬·阿斯曼. 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M]. 金寿福,黄晓晨,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40. [14] 彭艳,华林,王旭东. 西南民族伦理历史档案研究[J].思想战线,2012(5):131-132. [15] 安富海. 地方性知识的教育意蕴[J]. 社会科学战线,2014(2):213. [16] [日] 野中郁次郎,绀野登. 知识经营的魅力:知识管理与当今时代[M]. 赵群,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85. [17] 余厚洪,丁华东. 文献田野与档案意义的发掘—谈少数民族档案研究方法[J].档案学研究,2017(5):73. [18] [德] 狄尔泰. 精神科学中历史世界的建构[M]. 安延明,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8. [19] Dinev T,Hart P.An extended privacy calculus model for ecommerce transactions[J].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2006(1):61-80. [20] 钟发品. 浅谈浙江畲族婚俗演变[J].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3):67. [21] 赵旭东. 互惠人类学再发现[J].中国社会科学,2018(7):107. [22] [英] 阿利斯特·麦格拉思. 意义的惊现—科学、信仰以及如何理解事物的意义[M]. 孙为鲲,译.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2. [23] 余厚洪. 清代处州畲族民间田契缮写风格[J]. 浙江档案,2013(2):40. [24] 刘雪平. 地方性知识视野下的图书馆地方文献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5(8):140. [25] Barth F.Introduction[A].Barth F.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 Difference[C].Boston:Little,Brown and Company,1969:9-38. [26] [德] 于尔根·施特劳布. 理解、批评、认同—阐释学知识构成中的自我与他者[A]. [法]保罗·利科,等.过去之谜[C]. 綦甲福,等,译.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129,140. [27] 杨国荣. 成己与成物:意义世界的生成[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59. [28] 郭松义. 从赘婿地位看入赘婚的家庭关系—以清代为例[J]. 清史研究,2002(4):3. [29] 肖尊田. 城步的复姓与入赘[J]. 民族论坛,1989(4):95. [30] 董仲舒. 壮族的“入赘”[J]. 乡镇论坛,2012(11):37. [31] [美]克利福德·格尔茨. 文化的解释[M]. 韩莉,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5. [32] 张政文. 历史虚无主义阐释观的迷失与阐释的知识图谱重建[J]. 中国社会科学,2019(9):117. [33] 谢诗艺. 本体与空间:中国档案文化阐释[J]. 档案学通讯,2017(6):64. [34] 吴晓明. 唯物史观的阐释原则及其具体化运用[J]. 中国社会科学,2019(10):99. [35] 郭贵春. 科学实在论的方法论辩护[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66. [36] 成伯清. 当代情感体制的社会学探析[J]. 中国社会科学,2017(5):101. [37] 李庆本. 强制阐释与跨文化阐释[J]. 社会科学辑刊,2017(4):204. [38] 洪汉鼎. 诠释学的中国化:一种普遍性的经典诠释学构想[J]. 中国社会科学,2020(1):45. [39] 杨毅,张会超. 范式转换—民族档案学的学科建构之路[J]. 档案学通讯,2011(1):28. [40] 周宪. 系统阐释中的意义格式塔[J]. 中国社会科学,2018(7):170-171. |
|
Viewed |
|
|
|
Full text
|
|
|
|
|
Abstract
|
|
|
|
|
Cited |
|
|
|
|
|
Shared |
|
|
|
|
|
Discussed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