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首 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学术影响
|
收录情况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线办公系统
期刊在线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摘要点击排行
Email Alert
RSS
相 关 下 载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17年 26卷 7期
刊出日期:2017-07-10
综述
头颈部肿瘤
物理·生物·技术
腹部肿瘤
胸部肿瘤
专论
专论
723
陆雪官,胡超苏
复发头颈部癌再程放疗研究
近50%的头颈部癌病例在接受首程放疗后会出现放射野内复发。挽救性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手段。临床研究表明复发头颈部癌接受挽救性手术+术后再程放疗或者再程放疗 ±化疗或靶向药物治疗后能使一小部分病例获益,得到肿瘤控制和长期生存。但总体疗效不尽如人意,且伴发严重的急性和晚期,甚至致死性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因此要求在实施再程放疗时需要充分考虑复发肿瘤情况、首次放疗相关因素和病人自身状态。随着放疗技术和综合治疗模式的发展,包括质子和重离子以及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为提高复发头颈部癌治疗疗效,降低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提供了可能性。
2017 Vol. 26 (7): 723-727 [
摘要
] (
987
) [
HTML
1KB] [
PDF
927KB] (
0
)
头颈部肿瘤
728
李思涵,陈智琴,李光
30例头颈部鳞癌合并同时性食管癌患者疗后临床分析
目的
对头颈部鳞癌合并同时性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进行探讨。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2010—2014年收治的 30例头颈部鳞癌合并同时性食管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并进行随访。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综合同时诊断的 24例,异时诊断的 6例。21例采用放疗±化疗,9例采用手术+放疗 ±化疗。
结果
头颈部鳞癌合并同时性食管癌多发于有重度吸烟饮酒史的老年男性,以下咽癌合并中段食管癌最为常见,其中下咽癌 23例(77%),合并中段食管癌 12例(40%)。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0个月,1、2年OS率分别为83%、37%。单因素分析显示食管癌分期、重度吸烟饮酒史和肿瘤家族史与患者预后显著相关(P=0.009、0.044、0.012),多因素分析显示食管癌分期、重度吸烟饮酒史和家族史是影响预后的因素(HR=3.53、2.33、2.78,P=0.008、0.049、0.026)。
结论
头颈部鳞癌合并同时性食管癌以下咽癌合并中段食管癌最为常见,患者预后与分期、重度吸烟饮酒史显著相关,但Ⅰ、Ⅱ期患者经以放疗为基础综合治疗仍可达到较为理想的生存时间。
2017 Vol. 26 (7): 728-731 [
摘要
] (
999
) [
HTML
1KB] [
PDF
744KB] (
0
)
732
陈彦防,连一新,周梦耘,邹莉,田野
颅内病灶特征与初诊脑转移癌患者认知功能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初诊脑转移癌患者颅内病灶特征与认知功能水平的相关性。
方法
以2015—2016年间收治的 51例初诊脑转移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CT和(或) MRI确定患者颅内病灶特征,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估患者认知功能水平。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等级资料相关性采用Spearman法分析。
结果
51例初诊脑转移癌患者中 47例(92%)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其中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31例(61%),痴呆 16例(31%)。单独左、右半球受累的患者认知功能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425),双侧半球受累较单独左侧半球受累的患者认知功能水平下降(P=0.042)。病灶累及≥3个脑叶较单个或2个脑叶受累的患者认知功能水平下降(P=0.015、0.024)。颅内病灶体积及水肿带体积对患者总体认知功能无影响(P=0.077、0.178)。颅内病灶个数>3个的患者较病灶个数为 1~3个的患者认知功能水平下降(P=0.010)。
结论
90%以上的初诊脑转移癌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主要与病灶部位、累及脑叶、病灶个数相关,而与病灶及水肿带体积无相关性。
2017 Vol. 26 (7): 732-736 [
摘要
] (
1033
) [
HTML
1KB] [
PDF
912KB] (
0
)
胸部肿瘤
737
沈文斌,高红梅,祝淑钗,李腾,李曙光,李幼梅,刘志坤,李娟,苏景伟
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不同术后辅助治疗模式疗效分析
目的
比较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不同辅助性治疗疗效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为食管癌术后患者寻找最佳治疗方式。
方法
回顾分析2007—2010年间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治疗并入组的 863例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术后患者资料,其中术后放化疗、术后化疗、术后放疗患者分别为107、635、121例。应用PSM法进行1∶1倾向性匹配后共 261例(87例/组)。Kaplan-Meier法计算OS、DFS并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分析,Cox模型多因素分析。
结果
1、3、5年样本量分别为123、589、863例。1、3、5年OS和DFS率分别为89.7%、62.1%、51.7%和76.8%、52.1%、44.2%。PSM配对后术后放化疗,术后化疗,术后放疗患者1、3、5年OS和DFS率分别为956%、73.3%、61.1%和85.6%、61.1%、54.4%,78.9%、38.9%、31.3%和67.8%、27.8%、20.0%,92.2%、55.6%、44.4%和67.8%、44.4%、36.7%(P均=0.00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食管病变炎性黏连程度、pTNM分期和阳性淋巴结个数为PSM法配对后患者OS影响因素(P=0.002、0.000、0.007);饮酒史、pTNM分期和治疗模式为DFS影响因素(P=0.009、0.000、0.012)。
结论
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术后患者接受辅助性放(化)疗有较好的疗效,术后辅助性放化疗与术后单纯化疗和放疗相比可明显改善患者的OS和DFS,且为患者DFS的独立影响因素。
2017 Vol. 26 (7): 737-743 [
摘要
] (
1266
) [
HTML
1KB] [
PDF
1012KB] (
0
)
744
倪文婕,杨劲松,于舒飞,章文成,肖泽芬,周宗玫,张红星,陈东福,冯勤付, 吕纪马,梁军,王小震,王绿化,殷蔚伯
218例食管癌根治术后复发再治疗的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食管癌根治术后复发挽救治疗的疗效,为综合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分析2004—2014年间食管癌R
0
术后复发转移行挽救治疗的218患者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
结果
全组患者复发后中位随访时间53个月。复发后1、3年OS率分别为57.2%、24.4%。163例局部区域复发患者复发后放化疗(40例),单纯放疗(106例),支持治疗(13例)的1、3年OS率分别为70%、42%,55%、24%,23%、8%(放化疗比单纯放疗 P=0.045,单纯放疗比支持治疗 P=0.004,单纯化疗无 1年生存)。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后病理N分期、TNM分期、复发后治疗方式影响预后(P均=0.001),多因素分析中只有复发后治疗方式是影响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P=0.013)。
结论
食管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后采用放化疗或放疗挽救治疗有明显生存获益,特别是局部区域复发患者。
2017 Vol. 26 (7): 744-748 [
摘要
] (
1102
) [
HTML
1KB] [
PDF
982KB] (
0
)
749
王诚,顾佳乐,邓清华,马胜林,唐荣军,沈丽娟,任垚,李夏东
VMAT下肺等效均匀剂量预测RP价值研究
目的
对VMAT下基于肺等效均匀剂量的放射性肺炎预测价值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及最优化
a
值的搜寻。
方法
选取2015—2016年间接受过VMAT的 65例肺癌患者,根据放疗结束后有无RP分成两组,导出DVH等信息,用自编数值分析程序进行数据分析。分别计算
a
在-50~50区间两组肺等效均匀剂量值变化,找出两组相对肺等效均匀剂量值差距最大的
a
值。采用成组t检验对发生和未发生放射性肺炎的 V
5
、V
20
、V
30
、MLD和肺等效均匀剂量(a
optimal
)进行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V
dose
和肺等效均匀剂量(a
optimal
)与RP之间关系;采用 Logistic回归方法建立疾病预测模型。
结果
a
=0.3时发生和未发生组肺等效均匀剂量相对差取得最大值(627.94 cGy和510.23 cGy,相对剂量差 R=23.07%)。相对差R在-50~-5区间缓慢减少,在-5~0急剧增加且在
a
=0.3时取得最大值;在
a
从 0.3~4.0区间快速减小后直到研究终点50都趋于缓慢减小趋势。传统物理容积剂量阈值相关性分析也提示肺等效均匀剂量(
a
=0.3时)和 V
5
、V
10
、V
20
、MLD有相关性(r=0.929,P<0.05)。
结论
采用VMAT技术进行胸部肿瘤放疗患者,肺等效均匀剂量(
a
=0.3时)能较好区分有无肺炎两组,建议肺等效均匀剂量限制在510 cGy内,肺等效均匀剂量和常规物理剂量相结合对非均匀照射条件下RP有一定临床预测价值。
2017 Vol. 26 (7): 749-753 [
摘要
] (
1107
) [
HTML
1KB] [
PDF
874KB] (
0
)
754
吉喆,姜玉良,郭福新,彭冉,孙海涛,范京红,王俊杰
3D打印非共面模板辅助CT引导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胸部恶性肿瘤剂量学评估
目的
对比3D打印模板辅助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胸部恶性肿瘤的术前、术后计划的剂量学结果,探讨该技术对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精确性的影响。
方法
2016年接受3D打印模板辅助CT引导放射性
125
I粒子植入胸部肿瘤患者共 21例,处方剂量 110~180 Gy。患者行术前计划设计、个体化模板制作、穿刺及植入粒子,术后实际剂量学结果与术前计划进行比较,评估参数包括GTV的 D
90
、MPD、V
100
、V
150
、CI、EI、HI以及脊髓和胸主动脉 D
2cc
、患侧肺 D
mean
和 V
20
。采用Wilcoxon非参数相关样本检验。
结果
设计并制作3D打印模板共21块。入组患者GTV平均体积为77.1 cm
3
,平均植入粒子68颗,术后GTV平均 D
90
为147.3 Gy。各剂量学参数术后较术前略有变化,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3D打印模板技术应用于胸部肿瘤的放射性粒子植入定位准确,术后与术前计划的剂量学一致性良好,提示3D打印模板应用于该部位有良好的治疗精确性。
2017 Vol. 26 (7): 754-758 [
摘要
] (
1262
) [
HTML
1KB] [
PDF
1328KB] (
0
)
腹部肿瘤
759
魏嘉旺,张蓉,肖巍魏,余昕,郭素萍,曾智帆,陈功,潘志忠,万德森,丁培荣,高远红,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术前“三明治”式neoCRT
Ⅱ期临床研究中期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术前“三明治”式新辅助放化疗的Ⅱ期临床研究的良好近期疗效能否转化为中远期生存获益。
方法
2012年间 45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给予术前“三明治”式新辅助放化疗。采用XELOX方案化疗,放疗采用VMAT技术,GTV 50 Gy分25次、CTV 45~46 Gy分25次。放疗结束 6~8周后遵循TME切除。应用Kaplan-Meier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检验和单因素分析。
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46.7个月,无 1例LR,3年DM率为18%,3年OS、DFS率分别为96%、84%。单因素分析提示神经束受侵、病理N
1
-N
2
(病理Ⅲ期)、治疗前CA-199是影响DM的因素(P=0.000、0.000、0.013)。
结论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术前“三明治”式新辅助放化疗获得的显著近期疗效可转化为中期生存获益,但需要进一步Ⅲ期临床研究加以证实。
2017 Vol. 26 (7): 759-762 [
摘要
] (
921
) [
HTML
1KB] [
PDF
943KB] (
0
)
763
段影,吕进,余飞,李晓,燕存青,张健,郭兴东,叶建平,陈慧茹,陈梁,邹跃
肿瘤体积和放疗剂量对体部γ刀治疗肝细胞
肝癌的预后影响
目的
探索GTV和放疗剂量对体部γ刀治疗肝细胞肝癌的预后影响。
方法
回顾分析2012—2015年间 69例体部γ刀治疗肝细胞肝癌患者临床资料。采用50%或60%等剂量曲线覆盖计划靶区,单次 4~5 Gy,边缘总剂量 36~50 Gy (中位数45 Gy)。观察其近期疗效、总生存期及不良反应。采用ROC曲线确定肿瘤体积最佳界值。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和单因素分析,Cox模型多因素分析。
结果
69例患者放疗近期总有效率为67%。1、2年生存率分别为62%、40%,中位生存期18.6个月。多因素分析显示GTV<93 cm
3
(P=0.013)及放疗近期有效(P=0.000)是影响生存的因素。GTV<93 cm
3
时患者≥45 Gy亚组预后明显好于<45 Gy亚组(P=0.019),而GTV≥93 cm
3
组患者中剂量大小对生存期无明显影响(P=0.665)。
结论
肿瘤体积是影响局部晚期肝癌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小体积肿瘤行大剂量放疗患者生存获益。对肿瘤体积较大患者不宜强行追求高剂量照射。
2017 Vol. 26 (7): 763-767 [
摘要
] (
1022
) [
HTML
1KB] [
PDF
788KB] (
0
)
768
钟仁明,肖青,赵建玲,李燕,叶程伟,李帅,柏森,李光俊
CBCT分析乳腺癌保乳术后瘤床钛夹标记位置变化
目的
分析乳腺癌保乳术后瘤床钛夹标记位置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分析 2016年间收治的 14例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患者的锥形束CT影像,分别测量胸壁以及每个钛夹在放疗过程中的误差。将钛夹的位移与钛夹的相对位置、乳腺体积、胸壁切线垂直距离以及乳腺最大厚度等因素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
结果
胸壁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在左右、头脚、前后方向分别为4.42、3.44、5.13 mm和3.55、3.07、4.54 mm。钛夹相对胸壁有较大的位移,主要集中在左右方向,最大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分别为4.39、2.42 mm。钛夹位移与乳腺体积、乳腺的厚度无明显相关(P>0.05)。钛夹头脚方向的相对位置与最下、最外、最前与最后钛夹的位移相关(P<0.05)。最上钛夹的近胸壁组与远胸壁组的位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
结论
乳腺癌放疗中采用真空垫进行体位固定时存在较大的摆位误差,钛夹在放疗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位移,不推荐使用同步加量照射技术;缺乏良好的固定可能是钛夹存在较大位移的主要影响因素。
2017 Vol. 26 (7): 768-773 [
摘要
] (
1219
) [
HTML
1KB] [
PDF
1681KB] (
0
)
物理·生物·技术
774
陈慧茹,王石,吴朝霞,李晓,段影,陈梁,张健,郭兴东,甘霖,燕存青,邹跃
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及锁骨上下区三种调强剂量学分析
目的
比较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及锁骨上下区同时照射的固定野静态IMRT、固定野动态IMRT (DMLC)与VMAT的剂量学差异。
方法
选择2012—2015年本院女性乳腺癌患者 14例,照射范围包括胸壁及锁骨上下区。每例患者分别设计3种计划并使用相同优化条件,以DVH为依据比较PTV及OAR剂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非参数Wilcoxon符号秩检验。
结果
IMRT、DMLC、VMAT三者的 V
95
、V
98
、CI、HI值组间比较结果均为VMAT最优(P<0.009)。患侧肺 V
5
、V
20
及 D
mean
值,健侧肺 V
5
及 D
mean
值VMAT计划值均最优(P<0.022)。脊髓平均剂量VMAT最低(P=0.004)。
结论
对于全乳及锁骨上下区的乳腺癌患者治疗方式首选VMAT,在能保证靶区剂量的同时有效控制正常组织受量,减轻放疗并发症的风险。
2017 Vol. 26 (7): 774-777 [
摘要
] (
1283
) [
HTML
1KB] [
PDF
741KB] (
0
)
778
冯玺,王先良,袁珂,谭燕,张德康
宫颈癌三维近距离治疗中两种常用施源器的剂量学比较
目的
对比研究环形施源器(Nucletron#090.617)和三管施源器(Nucletron#189.730)对宫颈癌患者三维近距离治疗受照剂量的影响。
方法
选取已完成治疗的根治性宫颈癌Ⅱ
B
—Ⅳ
A
期患者 40例,20例采用环形施源器,另外 20例采用三管施源器,分别统计三维近距离治疗计划中靶区 V
150%
、D
100
和膀胱、直肠、小肠 D
2 cc
。采用立独样本t检验方法对比分析两种施源器在宫颈癌三维近距离治疗中CTV和OAR的剂量。
结果
环形施源器和三管施源器的靶体积分别为(66.04±13.86) cm
3
、(65.67±15.08) cm
3
(P=0.052)。环形施源器中 D
100
、V
150%
分别为(3.71±0.34) Gy、0.54±0.02;三管施源器中 D
100
、V
150%
分别为(3.37±0.49) Gy、0.56±0.04(P=0.016、0.034)。环形施源器中膀胱、直肠、小肠 D
2 cc
分别为(4.33±0.39)、(3.38±0.30)、(3.04±1.02) Gy,三管施源器的分别为(2.93±1.27)、(2.95±0.80)、(3.41±0.57) Gy (P=0.000、0.037、0.171)。
结论
宫颈癌三维近距离治疗中环形施源器靶区的覆盖度优于三管施源器,而膀胱、直肠受量同时也高于三管施源器,但小肠受量无差异。临床治疗中主要还是根据肿瘤的位置、侵犯范围以及阴道的条件来选择施源器。
2017 Vol. 26 (7): 778-780 [
摘要
] (
1277
) [
HTML
1KB] [
PDF
719KB] (
0
)
781
孙力宁,胡伟刚,来松涛,施磊峻,陈俊超
PET-CT成像用于碳离子治疗剂量验证的SUV值范围研究
目的
采用碳离子治疗计划CT图像与实际碳离子照射后靶区位置产生的正电子PET-CT图像进行配准融合,在照射后衰变时间下以不同靶体积、单次靶区剂量测量对应PET-CT图像SUV值并找出相应范围,为临床治疗中采用在线PET-CT图像准确评价验证计划靶区剂量与实际靶区剂量相关性和一致性提供参考和帮助。
方法
选用仿真头部体模为研究对象,经模拟CT扫描生成计划图像后在重离子TPS中勾画体积分别为10、4、1 cm
3
规则立方体,以模拟颅内脊索瘤患者CTV。采用重离子治疗系统以固定90°单射野对三组虚拟靶区分别进行照射,单次相对平均等效剂量分别给予2.5、5.0、8.0 GyE,模拟常规分割和大分割剂量放疗。照射后即时应用PET-CT系统对体模进行扫描,采用医学图像处理软件对治疗计划CT图像与实际照射后PET-CT图像进行刚性配准融合,通过计划CT图像中虚拟靶体积位置确定相应PET-CT图像中该范围内SUV值等一系列数据,并分析不同靶体积和不同照射剂量条件下各次PET-CT图像中SUV数据组的规律和异同。Pearson法相关分析。
结果
对相同体积靶区,相应SUV值与照射剂量大小存在一定线性相关性(P=0.000);而对不同体积靶区,在照射剂量完全相同情况下对应SUV值大小范围均保持一致(P>0.05)。结论针对模拟人体头部颅内靶区碳离子治疗计划,应用照射后一定时间内扫描得出的PET-CT图像与计划CT图像进行融合配准,通过分析靶区体积SUV值来评价验证靶区剂量沉积准确性的这一方法是可行的。
2017 Vol. 26 (7): 781-785 [
摘要
] (
1159
) [
HTML
1KB] [
PDF
743KB] (
0
)
786
梁志文,杨晶,杨志勇,胡斌,程军平,李勤,伍钢
电离室灵敏体积对射波刀计划绝对剂量验证的影响
目的
研究电离室灵敏体积对射波刀计划绝对剂量验证的影响。
方法
CT扫描固体水模体后将影像导入计划系统,选用可变孔径准直器分别设计单野照射、多野等中心照射和非等中心适形计划。使用灵敏体积为0.007 cm
3
(ExradinA16)、0.240 cm
3
(ExradinA12s)和0.600 cm
3
(PTW30013)的电离室在固体水中分别测量各计划的绝对剂量,并计算相对误差。
结果
单野照射计划的相对误差随准直器孔径缩小而增加,相对误差在 ±2%内的最小准直器孔径分别为12.5 mm (ExradinA16)、25.0 mm (ExradinA12s)和30.0 mm (ExradinPTW30013);多野等中心照射计划测量中的相对误差为(0.26±3.9)%(ExradinA16)、(-6.28±14.33)%(ExradinA12s)和(-9.41±14.10)%(PTW30013);使用15.0 mm和7.5 mm准直器设计的非等中心适形计划相对误差分别为(0.79±1.43)%和(2.01±8.39)%。临床计划的绝对剂量验证中3种电离室测量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5)。
结论
在较大准直器孔径情况下,若处方剂量完全包绕电离室灵敏体积则灵敏体积对测量结果影响不大。
2017 Vol. 26 (7): 786-789 [
摘要
] (
1030
) [
HTML
1KB] [
PDF
2090KB] (
0
)
790
柳刚,杨志勇,梁志文,杨晶,聂鑫,曹婷,全红,张俊,李勤
用数字模体模拟利用4DCT计算累积剂量偏差
目的
用计算机仿真模拟评估由于患者呼吸不均匀导致的用4DCT图像与用扫描4DCT时的实时呼吸图像计算的累积剂量之间的差异。
方法
用某个患者的4DCT图像生成数字模体,通过计算机模拟各种形式的不均匀呼吸曲线形成4DCT图像及扫描4DCT时的实时呼吸图像。在参考图像上制作一个6个野均分的IMRT计划,用4DCT和扫描4DCT时的实时呼吸图像分别计算累积剂量且记为D
4D
和D
all
,并计算二者之间的差异,评价呼吸运动模式变化对该差异的影响。结果两种累积剂量之间的差异依赖于平均运动幅度和幅度标准差的变化。当平均运动幅度从5 mm增加到15 mm时,靶区ΔD
min
(ΔD
99
)从2.39%(2.04%)增加到11.91%(5.24%),而当幅度的标准差从平均幅度的15%增加到平均幅度的45%时,靶区ΔD
min
(ΔD
99
)从5.93%(2.15%)增加到14.65%(5.01%);当平均周期从3 s增加到5 s或者周期标准差从平均周期的10%增加到40%时,靶区ΔD
min
(ΔD
99
)均>6.0%(2.0%)而<9.0%(3.0%);当肿瘤直径为2 cm、3 cm以及4 cm时,靶区ΔD
min
(ΔD
99
)分别为11.88%(5.50%)、6.91%(2.42%)以及7.53%(3.62%)。
结论
当呼吸运动不均匀时,用4DCT计算的累积剂量和用扫描4DCT时的实时呼吸图像计算的累积剂量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且该差异依赖于呼吸运动的平均幅度和幅度的标准差,而平均周期及周期标准差的变化对其影响不大,该差异随肿瘤体积变化的趋势不明显。
2017 Vol. 26 (7): 790-794 [
摘要
] (
1042
) [
HTML
1KB] [
PDF
1859KB] (
0
)
795
朱金汉,王彬,梁健,刘小伟,陈立新
基于简化机头模型与筒串卷积算法的调强计划独立三维剂量验算
目的
建立医用直线加速器的双点源机头模型,结合筒串卷积算法实现调强治疗计划三维独立剂量验算。
方法
分别对瓦里安、医科达直线加速器建立双点源机头模型,结合筒串卷积剂量算法计算三维剂量分布。与电离室水箱扫描数据比较规则野的Scp、PDD、离轴剂量分布确认计算模型。两种加速器分别各选取 12例共 24例调强治疗计划进行比较,对TPS计算结果进行独立验算,并且与探测器矩阵测量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矩形野中心点剂量偏差均<1%,射野内相同位置二者剂量偏差≤1%,半影区域位置偏差≤1 mm。采用3%/3 mm标准γ通过率均>90%。
结论
建立了基于双点源机头模型结合筒串卷积算法实现调强治疗计划三维独立剂量验算,对规则射野及调强治疗计划的验证比较,表明该方法和计算模型可用于临床计划的三维独立剂量验算。
2017 Vol. 26 (7): 795-799 [
摘要
] (
1146
) [
HTML
1KB] [
PDF
1001KB] (
0
)
800
唐慧敏,陆妙珍
应用雷泰TPS验算治疗计划剂量可行性研究
目的
评估应用雷泰TiGRT TPS独立验算患者治疗计划剂量以实现IMRT质量保证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方法
实验基于美国瓦里安Trilogy加速器,以LinaTech (雷泰医疗)公司的TiGRT TPS 作为剂量独立验算工具。首先根据AAPM TG-119号报告中模体数据和处方剂量的要求在瓦里安Eclipse TPS中设计模体计划,用电离室Famer 2571测量模体计划的点剂量,比较电离室测量值和不同TPS的计算值。其次选取瓦里安Eclipse TPS中已治疗的鼻咽癌患者 6例、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 8例,用TiGRT TPS对选取病例进行独立剂量验算并进行剂量比较和分析。
结果
在TG-119几何模体验证中,原计划点剂量、验算计划点剂量与测量值基本一致。在病例计算中,原计划与验算计划在乳腺癌中的差异较小,在鼻咽癌中的差异相对较大。在中心层面剂量的γ通过率评估中,所有病例在3 mm/3%的标准下的γ通过率均在90%以上。乳腺癌病例的γ通过率分别为(97.6±1.56)%和(97.1±1.10)%,鼻咽癌的通过率相对较低,分别为(92.6±3.46)%和(93.5±3.12)%。
结论
应用LinaTech TiGRT TPS进行剂量独立验算来实现调强放疗治疗保证的方法具备可行性,验证过程方便快捷,同时可基于患者解剖结构和DVH差异,更全面控制和提升放射治疗质量。
2017 Vol. 26 (7): 800-805 [
摘要
] (
1098
) [
HTML
1KB] [
PDF
764KB] (
0
)
806
牛振洋,费振乐,段宗锦,李志杰,王磊
探测器阵列在TPS模型调整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探测器阵列在Monaco模型MLC参数调整中的应用可行性。
方法
先固定其中一个参数,再改变另一个参数,评估参数变化对测试野3ABUT、7SegA及FOUR L γ通过率影响,确定MLC参数leaf transmission与leaf offset。测试中对随机选择的 12例不同解剖部位的肿瘤病例,用Octavius 4D系统分别进行Step & Shot与dMLC计划的二维剂量验证(机架角归零)和VMAT计划的三维剂量验证,以3%/3 mm的标准分析γ通过率。再分别对三种调强计划进行点剂量验证分析其剂量偏差。
结果
确定leaf transmission、leaf offset参数值为0.01、-0.08 mm。模型调整前后,三种调强计划剂量分布验证平均通过率分别为(88.59±2.94)%、(87.81±3.28)%、(87.45±2.24)%和(98.45±1.23)%、(98.90±1.01)%、(96.03±1.66)%,点剂量验证平均剂量偏差分别为(0.85±0.75)%、(0.95±0.39)%、(0.98±0.40)%和(0.97±0.57)%、(1.08±0.76)%、(0.86±0.45)%。
2017 Vol. 26 (7): 806-809 [
摘要
] (
994
) [
HTML
1KB] [
PDF
1056KB] (
0
)
810
刘志坤,王璇,张魏丽,杨兴肖,苏景伟,祝淑钗
慢病毒介导RNF
2
基因表达对食管癌细胞X线照射后增殖与迁移等影响
目的
利用RNA干扰技术抑制人食管癌细胞中RNF
2
基因表达,观察其X线照射对细胞增殖活性、迁移能力、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方法
培养人食管癌细胞ECA-109,RT-PCR检测RNF
2
mRNA水平表达;MTT法检测ECA-109食管癌细胞细胞增殖;蛋白印迹法检测ECA-109-R细胞中RNF
2
蛋白表达变化;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照射后不同时间细胞周期和凋亡变化。Transwell侵袭小室模型检测转染对食管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重复测量设计资料方差分析。
结果
照射组食管癌细胞中RNF
2
在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均较未照射组明显增加(P<0.01),且存在剂量-效应关系;MTT结果显示食管癌细胞的增殖水平在照射后不同时间点均明显降低(P<0.01);ECA-109-R组细胞中BMI
1
、RNF
2
蛋白表达水平较ECA-109组和ECA-109-N组细胞明显降低(P<0.01),ECA-109组与ECA-109-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ranswell侵袭小室模型检测结果显示照射后3.5 h ECA-109-R组穿膜细胞数明显低于ECA-109组和ECA-109-N组(P<0.01)。6 Gy照射后各实验组处于G
2
+M期比例明显高于相应未照射组(P<0.01),且ECA-109-R组处于G
2
+M期的比例均明显低于照射后的ECA-109组和ECA-109-N组(P<0.05)。照射后ECA-109-R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ECA-109组和ECA-109-N组(P<0.01)。
结论
采用RNA干扰技术降低食管癌细胞中RNF
2
的表达,降低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解除照射后G
2
+M期阻滞,促进细胞凋亡,增加放射敏感性。
2017 Vol. 26 (7): 810-815 [
摘要
] (
1074
) [
HTML
1KB] [
PDF
2453KB] (
0
)
816
曲智锋,刘冰,张玉姬,徐远,王培,穆双锋,李敬霞,张梓锋,郭莉
大黄素对小鼠乳腺癌4T
1
细胞裸鼠移植瘤放射生物效应研究
2017 Vol. 26 (7): 816-818 [
摘要
] (
1017
) [
HTML
1KB] [
PDF
922KB] (
0
)
综述
819
黄伟,X.Allen,Li,李宝生
MRI引导的自适应放疗技术进展
使用MRI代替CBCT进行IGRT,不但利用了MRI特有的影像学优势,还可以在线和实时跟踪肿瘤运动和生物学变化,实现解剖学与生物学上“真正”的实时MRI引导ART,是放疗史上又一个里程碑式的技术进步。本文就MRI引导放疗的技术优势、MR-Linac的基本构造和类型、MRIgART的技术难题和解决措施进行综述。
2017 Vol. 26 (7): 819-822 [
摘要
] (
1240
) [
HTML
1KB] [
PDF
749KB] (
0
)
823
阴骏,徐鹏,冯梅,郎锦义
鼻咽癌精准治疗转化研究及临床应用现状
随着基础研究及物理技术的不断发展,精准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放疗技术的革命、多模态影像技术的开发、生物靶区剂量雕刻及自适应放疗的应用、大数据背景下的放疗计划系统、化疗方案的选择都使鼻咽癌治疗越来越精准。实验室和临床工作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转化医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使生物免疫治疗的开展和预后因素指标的筛选不断发展。鼻咽癌诊断和治疗进入到了一个全新时期。本文通过对61篇文献的阅读和理解对鼻咽癌精准治疗研究及临床应用现状做一综述。
2017 Vol. 26 (7): 823-827 [
摘要
] (
1146
) [
HTML
1KB] [
PDF
810KB] (
0
)
828
李振江,毛羽,李宝生,李洪升
放射组学:临床应用及进展
放射组学作为一项新兴的肿瘤诊断和辅助检测技术在最近几十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随着新成像模式、新成像试剂、标准化成像协议的使用,使得定量化、标准化图像分析处理技术成为可能。放射组学是指应用大量自动化数据特征提取算法将感兴趣区影像数据转化为一阶或高阶数据,通过挖掘和分析数据深层次间关系,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和预后预测价值。尽管放射组学具有众多优势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未来在大数据、多中心、标准化和可靠性等多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完善。
2017 Vol. 26 (7): 828-832 [
摘要
] (
1079
) [
HTML
1KB] [
PDF
775KB] (
0
)
833
李丽琴,李光俊,沈九零,柏森
基于EPID的在体剂量验证研究进展
在体剂量学方法是目前最直接、最有效的质量保证手段之一。EPID因具有优良的剂量学特性而被用于在体剂量验证。近年来,国内外有很多关于EPID的在体剂量学方法研究。此文目的是对基于EPID的在体剂量学方法研究进行综述,了解其研究现状,为后续运用研究和扩展提供参考。
2017 Vol. 26 (7): 833-837 [
摘要
] (
1841
) [
HTML
1KB] [
PDF
784KB] (
0
)
838
赵宁,傅深
金纳米颗粒在肿瘤放射增敏中的相关研究进展
纳米技术被广泛用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中,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在纳米材料中金纳米颗粒由于低毒性、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及增强的穿透滞留效应等独特优势在肿瘤诊断、成像、治疗等领域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多项研究表明金纳米颗粒可作为理想的放射增敏剂,研究其在体内、外放射增敏作用将对纳米医学的临床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2017 Vol. 26 (7): 838-841 [
摘要
] (
1049
) [
HTML
1KB] [
PDF
760KB] (
0
)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作 者 须 知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单位介绍信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
合 作 单 位
访 问 统 计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2167号
版权所有 © 2010《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编辑部
地址:北京朝阳区潘学园南里17号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00021)
电话:010-67700737,87788294 Email: cjron@cmaph.org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