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阅读
目的 探讨放疗剂量与鼻咽癌患者胸锁乳突肌体积及晚反应关系。方法 对2010—2014年间收治的38例鼻咽癌患者的胸锁乳突肌以环状软骨下缘分为上下颈部,根据CTV2处方剂量0、54、60 Gy分为1、2、3组。放疗剂量学参数包括整条肌肉和上下颈部的Dmean、V66、V60。在TPS的CT图像中分别勾画疗前和疗后6、12、18个月胸锁乳突肌轮廓并计算体积,在C3—C4、C4—C5、C5—C6、C6—C7椎间盘水平分别测量并记录胸锁乳突肌前后径及左右径。颈部皮肤、胸锁乳突肌晚反应采用CTCAE4.0标准记录。两两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非参数Kruskal-Wallis法;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样本率比较;采用Spearman法行相关分析。结果 疗后6、12、18个月SM体积变化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疗后12、18个月胸锁乳突肌体积较疗前明显减小(P=0.000、0.000),且体积萎缩百分比与≥V66有明显相关性(P=0.015、0.020)。疗后18个月胸锁乳突肌纤维化与上颈部V60呈明显相关性(P=0.030);颈部皮肤纤维化与上颈部Dmean、V60呈明显相关性(P=0.029、0.005)。结论 放疗计划优化中应尽量提高剂量均匀度,以避免颈部皮肤及胸锁乳突肌纤维化发生。
目的 研究局部晚期鼻咽癌保护海马的IMRT计划对靶区及OAR剂量的影响。方法 对2015年间的11例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做回顾性剂量分析研究。MONACO5.10TPS设计常规VMAT、保护海马VMAT和9个野IMRT计划。评价PTV及PTVnx的D98%、D50%、D2%、Dmean、CI、HI值及海马和OAR剂量。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LSD法或配对t检验。结果 常规VMAT、保护海马VMAT、9个野IMRT计划PTVnx的D2%分别为7542、7 513、7462 cGy (P=0.016);PTV的D98%分别为5837、5812、5914 cGy (P=0.029),D2%分别为7399、7380、7333 cGy (P=0.047),HI分别为0.239、0.241、0.220(P=0.016);脑干V10分别为97.2%、88.1%、90.3%(P=0.001),V20分别为74.2%、62.3%、67.1%(P=0.032),V30分别为50.9%、35.8%、45.5%(P=0.020),V40分别为24.4%、14.75424%、23.3%(P=0.018);海马Dmean分别为1518、899、896 cGy (P=0.000),D40%分别为1379、642、639 cGy (P=0.000),V10分别为54.1%、25.1%、3.8%(P=0.000),V20分别为26.2%、12.6%、12.0%(P=0.001)。结论 保护海马的VMAT和9个固定野IMRT比常规VMAT可降低海马剂量,并不影响靶区及OAR剂量分布。保护海马的VMAT计划可同时降低脑干剂量,优势更明显。
目的 回顾分析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性癌患者疗效及治疗失败模式,比较选择性咽腔黏膜预防照射与单侧颈部处理两种治疗模式在疗效上的不同。方法 收集2007—2013年收治的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性癌患者资料。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咽腔黏膜预防照射组31例,单侧颈部处理组61例。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并Logrank法检验。结果 92例患者中位年龄为57岁;79.3%患者有Ⅱ区淋巴结转移。经过中位36.5个月随访,3年的总生存率、黏膜控制率、颈部控制率分别为89%、87%、82%。15例患者出现原发灶,其中鼻咽部4例、口咽部3例、口腔3例、喉和下咽3例、上颌窦1例、食管1例。接受咽腔黏膜预防照射患者具有较高黏膜控制率(100%∶75%,P=0.040)及颈部控制率(88%∶62%,P=0.037),但两组总生存率相近(84%∶89%,P=0.910)。结论 对于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性癌患者,选择性咽腔黏膜的预防性照射可能会减少原发灶出现率及增加颈部控制率,但还需大样本证实。
目的 探讨广泛期SCLC患者不同转移部位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2011—2015年间收治的经病理学或细胞学诊断的广泛期SCLC患者322例,其中原发病灶伴远处器官转移246例,原发病灶伴非区域淋巴结转移76例。转移累及单器官261例,累及多器官61例。322例患者绝大多数接受EP、CE方案化疗,187例接受胸部3DRT。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比较组间生存差异,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全组中位生存期和1、2年OS分别为11.7个月和47.9%、19.5%;转移累及单器官者分别为12.4个月和52.5%、21.9%,转移累及多器官者分别为8.9个月和30.5%、11.2%(P=0.014)。单器官转移中肝转移预后最差,中位生存期仅为8.5个月,非区域淋巴结转移预后最好,中位生存期为14.5个月(P=0.001);除去肝转移以外单器官转移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9)。多器官转移中伴肝转移和伴骨转移预后最差(P=0.016、0.006),而有无脑转移对广泛期SCLC多器官转移患者预后影响不大(P=0.995)。单纯肝转移和多器官转移预后无明显差异(P=0.862)。结论 广泛期SCLC患者初诊时单器官转移累及肝脏对预后有影响且预后最差;多器官转移伴肝转移以及伴骨转移预后最差,而有无脑转移对预后影响不大。转移一旦累及肝脏,单器官受累和多器官受累生存无明显差异。
目的 回顾性分析Ⅲ期胸段食管鳞癌根治术后辅助治疗的价值。方法 收集2008—2011年间收治的胸段食管鳞癌根治术后Ⅲ期者395例,其中97例单纯手术、212例术后辅助化疗、86例术后放疗。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组间比较行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均随访满3年,125例随访满5年。全组单纯手术、术后辅助化疗和术后放疗者5年OS分别为17.1%、29.2%和36.4%(P=0.000);术后辅助化疗或放疗均能提高男性、胸中上段癌、术中重度粘连、中高分化鳞癌、Ⅲa 和Ⅲb期者OS (P=0.000~0.049);无论年龄≤60岁/>60岁、食管病变长度<6 cm/≥6 cm、两野或三野手术、清扫淋巴结<10个/≥10个者,术后放疗均能提高OS (P=0.001~0.047);术后辅助化疗提高年龄≤60岁、病变长度<6 cm和清扫淋巴结<10个者OS (P=0.002~0.049)。单纯手术、术后辅助化疗和术后放疗者5年PFS分别为19.0%、28.8%和36.4%,术后放疗高于单纯手术(P=0.012),尤其男性、年龄≤60岁、胸中上段癌、病变长度≥6 cm、清扫淋巴结<10和≥10个、术中重度粘连、中高分化鳞癌、Ⅲa和Ⅲb期者(P=0.001~0.042),而术后化疗比单纯手术不提高PFS (P=0.119)。结论 Ⅲ期胸段食管鳞癌根治术后辅助化疗和术后放疗均能提高OS,尤其男性、胸中上段癌、术中重度粘连、中高分化鳞癌、Ⅲa和Ⅲb期者;术后放疗也能提高PFS,而术后化疗不提高PFS。
目的 观察T4N (+)Ⅲ期食管胸中下段癌IMRT长期生存情况及不良反应。方法 2004—2010年间300例T4N (+)Ⅲ期食管中下段癌患者采用3DCRT 202例、IMRT 98例,常规分割照射剂量60 Gy。比较两种不同治疗方式的长期生存情况及不良反应。Kaplan 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法检验。结果 5、7年样本量分别为239、120例。3DCRT和IMRT组1、3、5、7年LC率分别为64.4%、40.6%、38.3%、34.2%和68.3%、55.3%、51.9%、51.9%(P=0.048),OS率分别为54.5%、19.8%、14.7%、10.9%和63.3%、34.7%、24.4%、20.3%(P=0.013)。分层分析显示年龄>65岁、放疗前食管造影长度>8.0 cm、CT最大横径>4.6 cm、GTV>60 cm3、邻近组织或器官受累、非手术 N2期、未行化疗者,IMRT组OS率高于3DCRT组(P=0.022、0.003、0.022、0.034、0.016、0.044、0.047)。IMRT组GTVDmin、GTVD100高于3DCRT组(P=0.000、0.000),脊髓Dmax低于3DCRT组(P=0.000)。IMRT组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明显高于3DCRT组,以轻度(1—2级)食管炎为著(P=0.000)。3DCRT组死于肿瘤局部因素的比率明显高于IMRT组(P=0.039)。结论 局部晚期食管胸中下段癌IMRT安全有效,LC率明显提高,正常组织保护良好,长期生存获益显著。基于回顾分析结果还有待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证实。
目的 分析食管癌铂类药联合紫杉醇+IMRT的预后,探讨较佳的化疗方案。方法 选取2008—2014年间收治的242例紫杉醇联合顺铂(68例)、奈达铂(85例)、洛铂(58例)和奥沙利铂(31例)化疗+IMRT的中晚期食管癌患者,分析4个组以及化疗周期数2、3、≥4个的预后。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检验,用Cox模型进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3年样本数168例。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1.1个月,3年生存率为47.4%。紫杉醇联合顺铂、奈达铂、洛铂和奥沙利铂+IMRT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46.2%、56.4%、45.7%和29.0%(P=0.090)。分层分析发现紫杉醇联合顺铂+奈达铂+洛铂+IMRT的生存率高于联合奥沙利铂+IMRT (50.1%∶29.0%,P=0.021);化疗周期数2、3、≥4个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40.1%、49.5%和50.8%(P=0.264)。多因素分析显示食管肿瘤体积和淋巴结转移最大径是影响预后的因素。结论 紫杉醇联合顺铂或奈达铂或洛铂化疗方案+IMRT的生存率高于联合奥沙利铂+IMRT,食管肿瘤体积和淋巴结转移最大径是预后影响因素。
目的 比较替吉奥+放疗与单纯应用替吉奥在老年局部晚期胃癌患者中的疗效和耐受性。方法 选择不可手术切除的老年局部晚期胃癌(Ⅲ期)患者58例,随机分为替吉奥联合同步放疗组(试验组) 、单纯替吉奥组(对照组) 各29例。试验组给予替吉奥40 mg/m2口服2 次/d,第 1~14 天,休息1周后重复共4个周期,同时行胃部IMRT 45 Gy (1.8 Gy/次) ;对照组仅给予相同的替吉奥化疗。分别观察两组患者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并应用χ2检验差异。结果 58例患者完成计划设计。治疗完成时试验组和对照组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症状缓解率分别为52%和24%、76%和45%、86%和48%(P=0.03、0.016、0.005)。两组患者恶心呕吐、厌食、白细胞减少、腹泻、血小板减少发生率相近(P>0.05)。结论 放疗+替吉奥治疗同步化疗对于老年局部晚期胃癌患者,提高了患者的近期疗效,且不良反应可接受。
目的 回顾分析局部区域复发的早期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挽救治疗预后因素。方法 按入组标准纳入1995—2014年间首次治疗后出现局部区域复发且接受了挽救治疗的早期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56例,分析挽救治疗对OS、复发后OS的影响,并对复发后OS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总中位随访时间 35.9个月,3年OS率为73%。复发后中位随访时间14.8个月,3年复发后OS率为58%。挽救治疗方式中加入放疗较单纯化疗提高了OS (P=0.040)和复发后OS (P=0.009),二程放疗较单纯化疗提高了OS (P=0.018)和复发后OS (P=0.019),二程放疗的急性及晚期不良反应多为1—2级(84%)。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中KPS评分、首治有无放疗、挽救有无放疗均对复发后OS有影响。结论 放疗是局部区域复发的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挽救治疗中不可或缺手段,能改善生存且不良反应可接受。
目的 研究不同病种IMRT计划通过率之间差异性及在确定通过率阀值的应用。方法 连续选取已验证过的食管癌、鼻咽癌、乳腺癌、宫颈癌、肺癌IMRT计划各35例,使用一维方差分析方法检验通过率差异性。分析采用单一通过率阀值检验各种IMRT计划,并依据正态分布规律计算不同肿瘤IMRT计划验证通过率阈值。结果 5组数据的组间平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83,P<0.01),其中鼻咽癌组与其他四组之间统计结果均为P=0.000;乳腺癌组与食管癌组、肺癌组之间统计结果分别为P=0.001、P=0.033。使用单一阀值检验所有计划是不合适的,应使用各自阀值,各组阀值计算结果分别为93.37%、89.34%、97.68%、95.99%、95.42%。结论 不同病种计划应使用不同阀值,正态分布规律可以计算各自阀值。
目的 通过对比传统均整器(FF)模式剂量分布,研究无均整器(FFF)模式下VMAT计划对早期NSCLC的剂量分布特点,及通过三维剂量验证系统来验证TPS对FFF模式的剂量计算精度。方法 采用美国瓦里安公司TrueBeam加速器和Eclipse TPS,对2015年间收治的20例接受SBRT的早期NSCLC病例,采用4DCT模拟定位和平均密度法重建三维结构并勾画轮廓;基于同样设备参数进行FF和FFF模式VMAT的计划设计,比较靶区和OAR剂量体积参数。采用ArcCheck的DVH进行三维剂量验证和中心点绝对剂量验证,并进行两种模式计划验证结果的配对t检验。结果 两种模式CI100%基本一致(P=0.82),FFF模式CI80%、CI50%低于FF模式(P=0.02、0.01)。患侧肺、全肺受量FFF模式明显减少(P均<0.01)。两种模式机器跳数相近(P=0.34),但FFF模式出束时间明显少于FF模式(P<0.01)。两种模式的DVH总通过率、γ通过率、中心点绝对剂量偏差值均相近(P=0.05、0.16、0.26)。结论 对早期NSCLC患者VMAT计划采用FFF模式比FF模式能改善剂量分布适合度,减少肺受量及患者治疗中体位变化对靶区及OAR受量的影响。通过DVH三维剂量验证证明Eclipse TPS对基于FFF的VMAT剂量计算精度能满足临床要求。
目的 旨在建立一种实用型间歇式屏气CBCT图像采集优选模式。方法 利用自制呼吸运动模型模拟肿瘤患者膈肌附近肿块在屏气和自由呼吸状态下的运动情况并行CBCT扫描。扫描模式有常规屏气CBCT扫描(主要分为屏气间隙暂停扫描、进行自由呼吸、自由呼吸不计入扫描过程)及间歇式屏气CBCT扫描Ⅰ型和Ⅱ型(主要分为若干个屏气和自由呼吸时段,以近3∶1比例作间歇式调配并一次完成扫描),将常规屏气CBCT扫描作为标准技术,与2种间歇式屏气CBCT扫描就图像质量及使用该图像实现三维配准的精度进行量化比较分析。间歇式屏气CBCT图像质量参数与常规屏气CBCT图像行配对t检验。结果 2种间歇式屏气CBCT图像均产生运动伪影,其重建像素值与常规扫描相比较为一致(P>0.05),均匀性无明显改变(P=0.02、0.53),但图像信噪比分别减少30%和60%(P<0.05)。图像配准误差除上下方向最大为0.4 cm以外,其余均在0.1 cm以内。结论 在体模研究阶段,间歇式屏气CBCT扫描图像采集模式并未明显降低图像质量和配准精度,其实际临床的可行性还需在大量患者身上进一步得到验证。
目的 比较早期周围型NSCLC不同放疗技术的剂量学差异,探讨合适治疗手段。方法 对2014—2015年间收治的5例病理确诊的T1、T2期周围型NSCLC行4DCT定位,勾画靶区和OAR。靶区包括GTV、ITV和PTV,ITV在最大密度投影图像上勾画,PTV=ITV+5 mm;OAR主要包括心脏、肺、食管、脊髓等。用Monaco 5.0 TPS进行计划设计,设计3种计划:(1)3DCRT:11个野,在患侧肺布野,射野形状与PTV适形,PTV外放0.2 cm边界;(2) SW-IMRT:9个野,布野方式同3DCRT;(3) VMAT:机架绕患侧肺旋转180°。计划评估标准参照RTOG0618。配对t检验差异。结果 3种计划PTV的D2%、D5%、D98%、D95%、D50%、HI、CI和机器跳数中,SW-IMRT计划HI较3DCRT好(1.03∶1.24,P=0.017);3DCRT计划机器跳数平均值较VMAT减少24.5%(P=0.022);OAR剂量学参数中3DCRT计划的V30、V40较SW-IMRT和VMAT的分别降低29.4%、28.4%和56.7%、59.7%(P=0.003、0.006和P=0.041、0.019)。结论 早期NSCLC的放疗技术中3DCRT可能是较为合适的技术。
目的 研究鼻咽癌和宫颈癌在实际机架角和零机架角两种方式做IMRT剂量验证时γ通过率的差异。方法 从87例鼻咽癌计划和54例宫颈癌计划中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选取鼻咽癌与宫颈癌各30例。以3 mm/3%标准,用ArcCHECK分别测量其在实际机架角和零机架角时的γ通过率,并对其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30例鼻咽癌实际机架角、零机架角的γ通过率分别为(93.8±3.6)%、(97.8±1.1)%(P=0.00);30例宫颈癌的分别为(96.3±2.1)%、(98.2±1.0)%(P=0.00)。两种癌症的实际机架角的通过率均低于零机架角,且通过率的波动范围也高于零机架角。鼻咽癌的实际机架角和零机架角剂量的通过率都比宫颈癌低。结论 实际机架角剂量验证的γ通过率更加接近真实情况,建议使用实际机架角做剂量验证;用零机架角做剂量验证,建议考虑对其通过率提出更高标准来达到临床治疗要求。
目的 研究TPS中CCC、AAA算法在空腔边缘剂量计算的准确性。方法 采用EGSnrc软件包的子程序BEAMnrc用对美国瓦里安Trilogy直线加速器进行了蒙特卡罗模拟,并使用IBA蓝水箱三维扫描系统验证了该Monte Carlo算法的准确性,证实蒙特卡罗算法的可靠性。设计一带有不同大小空腔的等效水模体,分别用CCC、AAA算法计算不同大小空腔的等效水体模的中心轴深度剂量分布和侧向剂量profile。深度方向计算结果与蒙特卡罗算法进行比较,侧向剂量profile计算结果与EBT2胶片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在空腔边缘CCC、AAA算法都高估了剂量。CCC计算精确性优于AAA,但误差依然存在。这种误差主要与计算网格、射野大小、能量、空腔大小、射野数目有关。结论 TPS中的CCC和AAA剂量计算时还应充分考虑到空腔边缘的电子不平衡。
目的 比较PrecisePlan、Xio和Oncentra TPS计算的ROI体积计算值和实际值差异;将不同部位ROI勾画在3种TPS中两两传送比较体积计算值,给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在5种不同层厚的CT扫描图像上勾画大小不同蜡块;在均匀模体上勾画不同层数的正方形和圆形;选取头颈部、胸腹部和盆腔部肿瘤病例各5例,将所有ROI按DICOM RT标准传输至PrecisePlan、Xio和Oncentra TPS及各自同种系统不同工作站并分别回传,配对t检验比较ROI体积传送和回传后变化及体积计算值。结果 3种TPS中蜡块体积的计算值与CT扫描层厚、蜡块勾画层数和其实际体积都呈线性相关(Precise中R2=0.994,P<0.01;Xio中R2=0.997,P<0.01;Oncentra中R2=0.995,P<0.01)。头颈部、胸腹部和盆腔部肿瘤病例3种TPS两两比较,除胸腹部Oncentra与Xio中ROI体积计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4),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PS体积算法不同和扫描层厚不同是造成ROI体积计算差异的主要原因,且小体积ROI的计算差异最大。为避免体积二次重建,建议仅在计划系统的剂量计算工作站上相互传送ROI。
目的 探讨SD大鼠WBI后海马区NFATc4/3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改变。方法 将120只1个月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个组,采用4 MeV电子线进行0、2、10、20 Gy单次WBI,在照射后6 h、12 h、1 d、3 d、1周、2周,用蛋白印迹法和RT-PCR方法检测海马区CaN、NFATc4/3、p-NFATc4/3、GSK-3β表达量变化。结果 照射后6、12 hNFATc4/3、p-NFATc4/3表达无变化,照射后1 d随照射剂量增加p-NFATc4/3表达水平与0 Gy相比明显升高(2 GyP=0.014、10 GyP=0.011、20 GyP=0.000),而NFATc4/3的表达水平无变化;照射后3 d、1周和2周NFATc4/3表达水平与0 Gy相比显著下降(3 d 2 GyP=0.040、10 GyP=0.000、20 GyP=0.000、1周2 GyP=0.692、10 GyP=0.032、20 GyP=0.021、2周2 GyP=0.001、10 GyP=0.000、20 GyP=0.000),而p-NFATc4/3表达均无变化。各剂量组间CaN、GSK-3β的表达未随照射时间、剂量变化而变化。结论 电离辐射对海马NFATc4/3信号通路有抑制作用,推测放射性认知功能障碍可能与NFATc4/3信号通路相关。
目的 基于LQ模型建立LQB和qLQB模型,初步评估其放射性肺损伤中的有效性。方法 随机抽取45例胸部肿瘤患者资料,在医科达Precise 2.12 TPS上为每例患者设计计划,用定性LQB和LKB模型分别对计划优选结果进行评估。在定性LQB模型基础上建立定量LQB模型(qLQB模型),用qLQB模型计算上述优选计划的放射性肺损伤值,并将放射性肺损伤值与LKB模型计算的NTCP值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定性LQB和LKB模型对计划评估的吻合率为96%。qLQB模型计算的肺损伤值与LKB模型计算的NTCP值相近(P=0.412)。结论 LQB和qLQB模型在优选计划和评估放射性肺损伤方面与LKB模型有很好的一致性。
作 者 须 知
合 作 单 位
访 问 统 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