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首 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学术影响  |  收录情况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线办公系统  
 

期刊在线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摘要点击排行
   Email Alert
   RSS
  相 关 下 载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15年 24卷 5期
刊出日期:2015-08-31

综述
头颈部肿瘤
物理·生物·技术
腹部肿瘤
胸部肿瘤
经验交流
   
胸部肿瘤
479 孙帅, 陈辛元, 王静波, 吉喆, 毕楠, 周宗玫, 冯勤付, 惠周光, 梁军, 肖泽芬,吕纪马, 王小震, 殷蔚伯, 王绿化
256例局部晚期NSCLC调强放疗后放射性肺损伤预测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局部晚期NSCLC受累野IMRT后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及寻找预测因素。方法 2007—2011年间在我院治疗的256例未手术、Ⅲ期NSCLC患者。放疗采用受累野IMRT。放疗剂量50~70 Gy (中位值60 Gy),分割剂量2 Gy/次。109例(42.6%)接受同期化疗。采用NCI的CTCAE 3.0标准评估级别。以放疗结束后6个月内发生≥2级放射性肺损伤作为终点事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预测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中男215例(84%)、女41例(16%)。诊断时平均年龄59.2岁。43例(16.7%)发生≥2级放射性肺损伤。出现放射性肺损伤时间距放疗开始时间为20~169 d (中位数64 d)。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肿瘤位置、双肺平均剂量、双肺V5—V20与≥2级放射性肺损伤发生可疑相关(P=0.108、0.106、0.030、0.049),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双肺平均剂量和双肺V5—V20与≥2级放射性肺损伤发生密切相关(P=0.048)。结论 局部晚期NSCLC受累野IMRT后双肺平均剂量和DVH中低剂量区体积可以初步预测症状性放射性肺损伤发生。
2015 Vol. 24 (5): 479-483 [摘要] ( 3830 ) [HTML 1KB] [PDF 347KB] ( 0 )
484 刘维帅, 赵路军, 张宝忠, 巩琳琳, 关勇, 王平
术后放疗在T1-2N0M0期SCLC治疗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术后放疗对早期SCLC预后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1997—2010年临床分期为T1-2N0M0期且行根治性切除术的71例SCLC患者临床资料,31例术后放疗,55例术前或术后化疗。Kaplan-Meier法计算LR率、远处转移率及生存率并Logrank法检验及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5年样本数32例,5年OS率及LR率分别为52%和22%,术后是否放疗对生存无影响(P=0.524)。对于术后N (-)患者行放疗与未行放疗者中位OS分别为47.3个月与96.8个月(P=0.561),5年LR率分别为39%与23%(P=0.934)。对于术后N (+)患者行放疗者中位生存明显高于未行放疗者(66.7、34.6个月,P=0.016),行放疗者5年LR率亦明显低于未行放疗者(5%、75%,P=0.004)。全组患者远处转移率为30%,术后放疗与否对患者远处转移率无影响(P=0.576)。结论 术后放疗明显降低了术后N (+) SCLC患者LR率并提高了生存,而对N (-)患者反而有降低生存趋势,建议术后N (+)的SCLC患者行术后放疗。
2015 Vol. 24 (5): 484-487 [摘要] ( 3094 ) [HTML 1KB] [PDF 292KB] ( 0 )
488 徐利明, 赵路军, 陈秀丽, 王大权, 陈曦, 王鑫, 巩琳琳, 庞青松, 王军, 袁智勇, 王平
广泛期SCLC不同放疗分割方式疗效比较
目的 评价不同放疗分割方式与广泛期SCLC患者LC与OS相关性,以明确不同分割方式与预后关系。方法 2010—2015年间初治的110例广泛期SCLC患者接受放化疗,根据放疗剂量分为大分割组31例(30~45 Gy分10~15次)与常规分割组79例(54~60 Gy分27~30次)。90.9%患者临床分期为Ⅳ期。21例患者伴有脑转移。39例行PCI。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法检验,组间分类数据行χ2检验。结果 全组2年样本量为85例,全组OS、PFS、LC率分别为27.7%、17.5%、38.9%。大分割组与常规分割组的2年OS分别为35%与26%(P=0.886), 2年PFS分别为18%与16%(P=0.560), 2年LC率分别为67%和36%(P=0.159)。PCI与否的2年OS分别为44%和18%(P=0.044)。全组共84例患者治疗失败,其中局部复发11例、远处转移41例、局部复发+远处转移32例。结论 大分割放疗与常规分割放疗疗效相似,但照射时间明显缩短,大分割放疗需要进一步研究。
2015 Vol. 24 (5): 488-492 [摘要] ( 3102 ) [HTML 1KB] [PDF 0KB] ( 0 )
493 王澜, 刘丽虹, 韩春, 祝淑钗, 刘磊, 时高峰, 刘俊峰, 刘树堂, 王琦
依据CT及MRI确定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病理对照研究
目的 评估分别依据CT及DWMRI确定胸部肿瘤区域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寻找更为合理准确的淋巴结勾画方法及界值。方法 2012—2013年共入组43例胸部肿瘤患者(食管癌35例、NSCLC 8例),术前1周完善胸腹强化CT及DWMRI检查,分别依据CT及DWIMR图像确定转移的区域淋巴结,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统计并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效能。两种图像结果行χ2检验。结果 CT图像与DWI诊断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分别为57.1%、96.3%、93.8%、50.0%、97.2%、53.4%和60.0%、98.9%、96.5%、77.8%、97.4%、58.9%,DWMRI诊断的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优于CT (P=0.005、0.038、0.022)。依据CT诊断的40个淋巴结中20个为假阳性,其中15个(75%)可经DWMRI信息纠正。CT诊断假阴性淋巴结15个,其中3个(20%)可经DWMRI得以分辩。全组35个癌性淋巴结中5个影像学未见明确肿大,余30个中有13个短径<1.0 cm (43.3%)。结论 依据CT判断区域淋巴结转移局限性明显,单以短径≥1.0 cm作为靶区勾画标准可能会漏照较多癌性淋巴结。DWMRI诊断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特异性、准确性及阳性预测值优于CT,可有效排除非癌性肿大淋巴结并分辨部分小的转移性淋巴结。
2015 Vol. 24 (5): 493-496 [摘要] ( 3068 ) [HTML 1KB] [PDF 319KB] ( 0 )
497 郭延娈, 李建彬, 李彦康, 王玮, 马志芳, 梁超前, 邢军, 段益利
3DCT、4DCT和PET-CT定义的胸段食管癌PTV比较研究
目的 探讨基于PET-CT图像SUV≥2.5、20%或25%SUVmax与基于3DCT、4DCT构建的胸段食管癌PTV位置及体闫积差异性。方法 18例胸段食管癌患者序贯完成3DCT、4DCT、FDG PET-CT 胸部定位扫描。3DCT图像常规外扩获得PTV3D;PTV4D通过10个时相靶区融合获得;基于SUV≥2.5、20%或25%SUVmax分别得到IGTVPET2.5、IGTVPET20%、IGTVPET25%,分别将这3个靶区上下方向外扩3.5 cm,左右前后方向外扩1 cm得到PTVPET2.5、PTVPET20%、PTVPET25%。结果 PTV3D体积显著大于PTV4D和PTVPET(P=0.000~0.044),而PTVPET和PTV4D相近(P=0.216~0.633)。PTV3D、PTV4D相互间DI分别为0.70、0.95,同三维运动矢量呈负相关(P=0.039)。PTVPET2.5、PTVPET20%、PTVPET25%相互间DI分别为0.74、0.72、0.78、0.73、0.77、0.70,同三维运动矢量无相关性(P=0.150~0.822)。PTV3D、PTVPET间相互DI分别为0.86、0.84、0.88、0.63、0.67、0.59。结论 由于各自所包含的靶区信息差异等原因,基于3DCT、4DCT及PET-CT构建的胸段食管癌PTV在空间上很难达到完全重合。利用自由呼吸状态下PET扫描图像来构建胸段食管癌PTV尚需慎重。
2015 Vol. 24 (5): 497-501 [摘要] ( 3903 ) [HTML 1KB] [PDF 344KB] ( 0 )
544 张羽, 曲颂, 苏丹柯, 李龄, 赵伟, 裴苏, 陈晓倩, 梁忠国, 梁振强, 朱小东
MR涎管成像对鼻咽癌放疗患者涎腺功能
目的 探究MR涎管成像用于评价鼻咽癌调强放疗患者涎腺功能的可行性。方法在放疗前、放疗结束时分别采集32例鼻咽癌患者腮腺和下颌下腺在静息及酸刺激下MR涎管成像图像,同时对涎管可见性及放射性口干进行评价,Spearman相关分析用于急性放射性口干评级与MR涎管成像评分关系的研究。结果 放疗后涎腺导管可见性、MR涎管成像评分均较放疗前降低(P=0.000、0.000)。非重度口干与重度口干相比,腮腺导管静息与刺激下MR涎管成像评分差值不同(P=0.009),下颌下腺导管静息与刺激下MR涎管成像评分差值也不同(P=0.005);腮腺导管静息与刺激下,以及下颌下腺导管静息与刺激下得分均相近(P=0.881、0.305、0.327、0.229)。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急性口干与腮腺导管静息与刺激得分差值,以及下颌下腺导管静息与刺激得分差值均呈负相关(R=-0.472,P=0.006;R=-0.482,P=0.005)。结论 MR涎管成像评分与口干具有相关性,MR涎管成像可用于评价鼻咽癌放疗患者的涎腺功能。
2015 Vol. 24 (5): 544-547 [摘要] ( 3712 ) [HTML 1KB] [PDF 966KB] ( 0 )
腹部肿瘤
502 徐勇刚, 李晔雄, 王维虎, 金晶, 王淑莲, 刘跃平, 宋永文, 任骅, 房辉, 刘清峰, 吴润叶, 亓姝楠, 陈波
利妥昔单抗时代放疗对早期韦氏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作用价值
目的 分析早期韦氏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接受利妥昔单抗加CHOP为主方案化疗后放疗的作用价值。方法 2000—2013年收治83例确诊为原发韦氏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其中Ⅰ期25例、Ⅱ期58例。全组接受了利妥昔单抗加CHOP为主方案化疗,62例接受了受累野放疗(韦氏环+颈部淋巴结区域),21例未接受放疗。Kaplan-Meier法计算OS、PFS、LRC并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分析,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全组5年样本数18例,5年OS、PFS和LRC率分别为89%、84%和90%。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LDH升高、ECOG≥2分和IPI≥2分是OS的预后不良因素。年龄>60岁、肿瘤≥5 cm、ECOG≥2分和IPI≥2分是PFS和LRC的影响因素。在利妥昔单抗治疗基础上加入巩固性放疗比未放疗者提高了5年PFS、LRC,分别为94%比58%(P=0.003)、100%比61%(P=0.000),OS有增加趋势(94%比71%,P=0.063)。结论 早期韦氏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利妥昔单抗加CHOP为主方化疗后巩固性放疗显著改善了PFS、LRC率,并可能改善OS率,需大样本和前瞻性研究证实。
2015 Vol. 24 (5): 502-505 [摘要] ( 2275 ) [HTML 1KB] [PDF 747KB] ( 0 )
506 牛绍清, 温戈, 张玉晶, 王成涛, 李贻阳, 黄晓波, 管迅行, 文碧秀
早期乳腺癌原发象限对根治术后1~3个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预后预测价值探讨
目的 探讨早期乳腺癌原发象限对根治术后1~3个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LRR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998—2010年在本院手术的656例病理诊断为pT1-2N1M0期且均未术后放疗患者资料。原发肿瘤位于内象限156例、中央区45例、外象限455例。观察终值为LRR和LRFS。KaplanMeier法计算LRR、LRFS并Logrank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 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5、10年样本数分别为416、191例,5、10年LRR分别为8.6%、12.9%,LRFS分别为86.2%、76.4%。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T分期、Ki67水平、分子分型和肿瘤位置是影响LRR因素(P=0.000、0.006、0.017、0.004、0.000)。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肿瘤位置和分子分型也是LRFS的预后影响因素(P=0.0012、0.012、0.005),且随危险因素增加(危险因素≥2个),原发内象限患者LRR迅速升高,LRFS降低,原发外象限、中央区者则无变化。结论 肿瘤原发象限对早期乳腺癌根治术后pT1-2N1M0期患者LRR和LRFS有预测价值。肿瘤位于内象限者LRR高、LRFS低,对高危组患者复发风险的预测价值更大。
2015 Vol. 24 (5): 506-510 [摘要] ( 3278 ) [HTML 1KB] [PDF 344KB] ( 0 )
511 李洪振, 高献书, 纪辰, 李晓颖, 秦尚彬, 亓昕, 王庆国, 张敏, 李晓梅
前列腺癌放疗中前列腺体积缩小与新辅助内分泌治疗时间的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放疗中体积变化与新辅助内分泌治疗(NHT)之间的关系。方法 55例接受NHT前列腺癌患者连续入组,放疗中每周测量前列腺左右、上下、前后方向直径并计算体积。分析放疗中前列腺缩小与NHT时间、放疗前体积及前列腺癌风险分组间关系。结果 所有患者前列腺体积均随放疗进行而减小,NHT时间短者各项变化幅度大于时间长者。前列腺体积正常组与增大组比,前者在放疗7周后体积变化比例及各方向直径变化幅度均较大,且放疗前NHT时间较短,前列腺癌风险较低。与放疗前相比,中低危患者NHT≤4个月的体积分别缩小至68.10%、78.70%(P=0.002),而>4个月者变化较微弱;高危以上患者NHT≤6个月的体积分别缩小至76.59%及85.46%(P=0.001),而>6个月者相近。结论 NHT时间越长,放疗中前列腺体积及各方向直径变化幅度越小。中低危前列腺癌患者NHT4个月以后前列腺体积的变化幅度较小,高危或局部进展期患者NHT时间6个月以后变化幅度较小。
2015 Vol. 24 (5): 511-515 [摘要] ( 3013 ) [HTML 1KB] [PDF 1262KB] ( 0 )
516 任骅, 景灏, 金晶, 房辉, 王鑫, 李宁, 王维虎, 王淑莲, 宋永文, 刘跃平, 刘新帆, 余子豪, 李晔雄
Ⅳ期直肠癌盆腔放疗疗效和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 回顾分析Ⅳ期直肠癌患者盆腔放疗疗效和预后因素。方法 2000—2010年接受盆腔放疗和(或)直肠手术的Ⅳ期直肠腺癌患者6l例,包括转移灶及原发灶均切除19例,转移灶未切除但原发灶切除19例,转移及原发灶均未切除但盆腔放疗23例。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并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分析,分类资料间比较Fisher’s 精确概率法。结果 5年OS、PFS率分别为26%、17%。预后分析显示T4期、N (+)、年龄>65岁、肝外转移、原发灶未切除与OS相关, T4期、N (+)和与原发灶未切除与PFS相关。转移灶切除患者中直肠根治性切除后是否盆腔放疗的5年OS率分别为67%和32%(P=0.119),转移灶未切除患者中直肠原发灶是否切除的2年OS率分别为52%和27%(P=0.057)。直肠原发灶单纯盆腔放疗者中仅4例需要手术造瘘。结论 转移灶可切除Ⅳ期直肠癌术后盆腔放疗的价值有待研究。转移和原发均不可切除Ⅳ期直肠癌原发部位行盆腔放疗疗效确切。
2015 Vol. 24 (5): 516-520 [摘要] ( 3648 ) [HTML 1KB] [PDF 303KB] ( 0 )
521 张路柠, 游凯云, 黄蓉, 肖巍魏, 陈利, 常晖, 邱波, 曾智帆, 高远红
47例局部晚期为主直肠癌放化疗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局部晚期为主直肠癌单纯放化疗疗效与预后因素分析。方法 回顾分析2003—2010年收治的47例放化疗为主的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资料,其中3例单纯放疗。Kaplan-Meier法计算OS、PFS、DMFS并Logrank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全组3、5年OS率分别为53%和33%,PFS率分别为37%和31%。局部进展15例(32%),PFS期1~60个月(中位数14个月);远处转移23例(49%),DMFS期2~60个月(中位数17个月)。中剂量和高剂量放疗的3、5年局部进展率分别为54%和11%、57%和11%(P=0.004)。放化疗后pCR 9例(19%),其3、5年OS和PFS均8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距肛门距离(P=0.026)和是否cCR (P=0.000)均是影响预后因素,但多因素分析仅cCR是影响生存的因素(HR=12.24,95%CI=1.64~91.29,P=0.015)。结论 因各种原因放弃手术治疗或未能行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直肠癌,放化疗或单纯放疗是一种安全有效方法。高剂量放疗可提高直肠癌LC率,放化疗的获得CR预示良好的预后。
2015 Vol. 24 (5): 521-524 [摘要] ( 2834 ) [HTML 1KB] [PDF 315KB] ( 0 )
525 拜周兰, 马建萍, 何剑利, 张宇卉, 海平, 冯阳阳, 王艳阳, 折虹
宫颈鳞癌中ERCC1甲基化与顺铂为基础同期放化疗敏感性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甲基化状态与宫颈鳞癌患者以顺铂为基础同期放化疗敏感性关系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法检测20例正常宫颈组织和60例宫颈鳞癌组织中ERCC1基因甲基化状态,宫颈鳞癌患者均接受以顺铂为基础同期放化疗。按照RECIST标准评价疗效,根据疗效结果将CR定为放化疗敏感组, PR+SD+PD为放化疗抗拒组。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间ERCC1基因甲基化状态差异,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ERCC1基因甲基化状态与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和放化疗敏感性的相关性。结果 宫颈鳞癌组织中ERCC1甲基化概率为60%,高于正常宫颈组织0%(P=0.000)。多因素分析显示ERCC1甲基化是影响宫颈鳞癌以顺铂为基础的同期放化疗敏感性因素(P=0.022);ERCC1基因甲基化与宫颈鳞癌患者组织学分级具有相关性(P=0.030),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FIGO分期、治疗前血红蛋白及血小板计数等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差异均相近(P=0.729、0.707、0.340、0.747、0.073、1.000)。结论 ERCC1基因启动区甲基化状态可能参与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可能影响宫颈鳞癌以顺铂为基础同期放化疗敏感性,可能参与了细胞分化过程。
2015 Vol. 24 (5): 525-528 [摘要] ( 3326 ) [HTML 1KB] [PDF 316KB] ( 0 )
532 国兵, 李建彬, 王玮, 徐敏, 邵倩, 张英杰, 梁超前
基于4DCT扫描探讨不同参照物对不同勾画者勾画保乳术后EB-PBI术腔靶区的影响
近年来,EB-PBI在保留乳房治疗中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靶区确定是EB-PBI的关键环节,其与局部肿瘤控制、不良反应发生及乳房美容效果密切相关[1]。研究显示,勾画者间的差异受到勾画标准制定、勾画者培训、血清肿可见度以及术腔标记金属夹数目等因素影响[2-3],但并不清楚血清肿可见度适宜、金属夹数目适度情况下,基于血清肿、金属夹或血清肿结合金属夹勾画术腔靶区时勾画者间的差异情况。为此,本研究基于4DCT模拟定位扫描探讨血清肿可见度≥3分、标记金属夹≥5个时不同参照物对勾画者间差异的影响。
2015 Vol. 24 (5): 532-533 [摘要] ( 2491 ) [HTML 1KB] [PDF 207KB] ( 0 )
头颈部肿瘤
529 江少娜, 李飞, 谢丽, 窦圣金, 朱国培, 胡超苏
T1-2N1M0期鼻咽癌IMRT同期化疗疗效分析
目的 回顾性成组配对分析早期鼻咽癌单纯IMRT与IMRT同期化疗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2009—2010年共98例T1-2N1M0期鼻咽癌患者行单纯放疗或同期放化疗,筛选出39对患者进行疗效及不良反应对比分析。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且Logrank法检验。结果 3年随访率为95%。单纯IMRT组和同期放化疗组3年OS率分别为97%、95%(P=0.411),PFS率分别为97%、92%(P=0.301),LRFS率分别为97%、97%(P=0.606),DMFS率分别为100%、92%(P=0.082)。白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同期放化疗组大于单纯IMRT组(P=0.000、0.000、0.000),单纯IMRT组与同期放化疗组3级口腔口咽黏膜炎发生率分别为26%和36%(P=0.093),听力下降发生率分别为41%、62%(P=0.100)。结论 同期化疗联合IMRT未能提高早期鼻咽癌T1-2N1期患者OS、PFS、LRFS率,亦未能降低DMFS率;且血液毒性、3级黏膜炎、听力下降发生率较单纯IMRT组高。
2015 Vol. 24 (5): 529-531 [摘要] ( 3022 ) [HTML 1KB] [PDF 500KB] ( 0 )
534 尹珍珍, 高黎, 罗京伟, 易俊林, 黄晓东, 王凯, 曲媛, 张世平, 李素艳, 肖建平, 徐国镇
嗅神经母细胞瘤综合治疗疗效及失败模式分析
目的 分析嗅神经母细胞瘤单中心的治疗疗效及失败模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979—2014年间初诊112例无远处转移嗅神经母细胞瘤病例,改良Kadish分期A期1例、B期23例、C期60例、D期28例。手术+术后放疗±化疗者51例,放疗±化疗者46例,术前放疗+手术±化疗者11例,手术±化疗者3例,单纯化疗者1例。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结果 全组5年样本数44例, 5年OS和DFS分别为66%和55%,术前放疗+手术±化疗者分别为91%和82%,手术+术后放疗±化疗者分别为80%和66%,放疗±化疗者分别为46%和37%。3例单纯手术均出现复发,1例姑息化疗者生存时间为6个月。全组共47例治疗失败,失败率为42%,以远处转移为首次失败方式者占总失败的53%、局部区域复发占36%、同时存在局部区域复发及远处转移者为11%。结论 嗅神经母细胞瘤治疗仍推荐放疗+手术综合治疗方案。综合治疗模式下嗅神经母细胞瘤局部区域控制率及疗效尚可,主要失败方式为远处转移。
2015 Vol. 24 (5): 534-537 [摘要] ( 3154 ) [HTML 1KB] [PDF 859KB] ( 0 )
540 甄子俊, 路素英, 夏云飞, 吴少雄, 王翦, 朱佳, 王娟, 杨群英, 孙晓非
72例标危型髓母细胞瘤放疗剂量对生存的影响
目的 回顾分析标危型髓母细胞瘤采用全脑全脊髓放疗剂量≤24 Gy和>24 Gy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标危型髓母细胞瘤定义为年龄>3岁、未发生转移、肿瘤全切或近全切(残留≤1.5 cm3)。2003—2013年共入组72例初治儿童、青少年标危型髓母细胞瘤患者。患者术后接受全脑全脊髓+局部瘤床放疗和8个疗程辅助化疗,化疗方案为顺铂、司莫司汀或卡莫司汀联合长春新碱。按放疗剂量≤24 Gy和>24 Gy分为A、B组(20、52例),比较两组患者复发率和生存率。Kaplan-Meier法计算复发率和生存率并Logrank法检验组间差异。结果 A组接受全脑全脊髓放疗19.2~24.0 Gy,B组接受全脑全脊髓放疗24.1~30.6 Gy。放疗后66例(92%)患者完成全部辅助化疗。共11例患者复发。随访满3年患者48例,其中复发11例,死亡7例。全组3年EFS率为83%,3年OS率为86%。A组和B组患者3年EFS率分别为84%和83%(P=0.609), 3年OS率分别为85%和87%(P=0.963)。结论 标危型髓母细胞瘤经规范综合治疗效果较好,其中全脑全脊髓放疗剂量减少至19.2~24.0 Gy未影响疗效。
2015 Vol. 24 (5): 540-543 [摘要] ( 3354 ) [HTML 1KB] [PDF 464KB] ( 0 )
物理·生物·技术
538 单书灿, 邱杰, 全红, 刘峡, 张福泉
基于Raystation数据库自动勾画功能在鼻咽癌放疗中应用研究
放疗过程中OAR勾画一直是费时工作,尤其是鼻咽肿瘤形状复杂、治疗范围广、周边紧邻众多OAR[1-2]。笔者采用Raystation v3.99.0.7中的Atlas Based segmentation功能研究鼻咽癌自动勾画OAR的可行性。
2015 Vol. 24 (5): 538-539 [摘要] ( 2605 ) [HTML 1KB] [PDF 931KB] ( 0 )
552 张彦新, 惠周光, 李明辉, 章众, 符贵山, 戴建荣
肺癌图像引导IMRT配准标志的比较研究
目的 研究肺癌患者图像引导IMRT中采用不同配准标志的靶区符合度差异,确定合理的图像配准方法。方法 回顾性收集和分析25例肺癌患者CBCT影像,按原发肿瘤位置分为中央型和周围型两组,每组分别采用肿瘤、隆突、脊柱为标志的配准方法。根据肿瘤组织靶区符合度分为4个等级:0级,肿瘤在GTV内;1级,肿瘤超出GTV,但包含在CTV内;2级,肿瘤超出CTV,但包含在PTV内;3级,肿瘤超出PTV。结果 以肿瘤、隆突、脊柱为配准标志中央型肺癌组靶区符合度0级比例分别为57.55%、53.77%、16.04%,1级分别为39.62%、45.28%、58.48%,2级分别为1.89%、0.94%、25.47%;周围型肺癌组靶区符合度0级比例分别为47.89%、14.08%、2.82%,1级分别为43.66%、29.58%、45.07%,2级分别为8.45%、40.85%、35.21%。结论 中央型肺癌以肿瘤、隆突为标志结果较好,以脊柱为标志最差;周围型肺癌以肿瘤为配准标志最优,以脊柱、隆突为标志均较差。
2015 Vol. 24 (5): 552-555 [摘要] ( 2879 ) [HTML 1KB] [PDF 849KB] ( 0 )
556 尚东平, 李明焕, 李延持, 吴宪宝, 尹勇
4DCT容积数据图像重建模式对肺孤立灶内靶区构建的影响
目的 比较4DCT呼吸周期八分法、四分法与传统十分法重建模式对肺孤立灶靶区构建的影响,探讨八分法、四分法在4DCT模拟定位中的可行性。方法 24例肺孤立灶行4DCT扫描,按3种呼吸周期均分法进行图像重建及ITV构建,比较ITV10、ITV8、ITV4大小和中心点位置及三维方向运动度。Friedman M法非参数检验差异。结果 ITV10、ITV8、ITV4大小分别为(9.09±12.29)、(9.10±12.47)、(8.98±12.61) cm3(P=0.001),ITV10与ITV8相近(P=0.721),ITV10与ITV4不同(P=0.002)。ITV10、ITV8、ITV4中心点坐标分别为x轴(12.22±7.71)、(12.23±7.71)、(12.22±7.71)(P=0.668);y轴:(43.30±29.38)、(43.30±29.40)、(43.31±29.39)(P=0.643);z轴:(5.66±3.67)、(5.66±3.67)、(5.66±3.67)(P=0.878)。3种重建模式下肿瘤中心在三维方向的运动度分别为x轴:(0.69±0.56)、(0.69±0.68)、(0.79±0.51) mm (P=0.356);y轴:(3.13±3.78)、(3.13±4.05)、(3.19±4.06) mm (P=0.978);z轴:(1.18±1.31)、(1.03±1.32)、(1.16±1.34) mm (P=0.302)。结论 肺孤立灶4DCT模拟定位呼吸周期八分法与十分法重建模式下ITV大小、中心点位置及三维方向的运动度均相近,八分法减少了重建图像的数量和靶区勾画负荷,在4DCT模拟定位中具有可行性。
2015 Vol. 24 (5): 556-559 [摘要] ( 3270 ) [HTML 1KB] [PDF 551KB] ( 0 )
560 高绪峰, 唐德文, 王培, 蒋聪, 吴德全, 张德康
ExacTrac和CBCT IGRT在肺癌IMRT应用研究
目的 比较红外线标记自动摆位+ExacTrac (A)和人工摆位+CBCT IGRT技术(B)在肺癌IMRT中的摆位误差和摆位与误差修正时间。方法 选择20例肺癌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自动摆位后再用KV级X射线获取一組交叉X线射野片,与DRR匹配得到修正前误差;B组采用人工摆位后运用CBCT引导技术获取图像,与定位CT图像匹配得到修正前误差。分别记录A、B两组摆位与误差修正时间,误差修正后再以各自IGRT技术得到修正后误差。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A组和B组修正后左右、上下、前后、绕前后方向误差均小于修正前的(1.8±1.3∶0.4±0.1、2.7±1.9∶0.5±0.1、2.8±1.7∶0.4±0.1、1.6±1.0∶0.3±0.9,P=0.000、0.000、0.000、0.000和2.6±1.9∶0.5±0.5、3.1±2.5∶0.6±0.6、2.1±1.8∶0.5±0.5、0.9±0.7∶0.3±0.1,P=0.000、0.000、0.000、0.000),A组修正后误差与B组修正后误差相近(0.4±0.1∶0.5±0.5、0.5±0.1∶0.6±0.6、0.4±0.1∶0.5±0.5、0.3±0.9∶0.3±0.1,P=0.204、0.257、0.518、0.755),A组摆位与误差修正时间明显小于B组(199.1±16.2∶315.2±13.7,P=0.000)。结论 ExacTrac和CBCTIGRT系统在调强放疗的应用能明显减小摆位误差,提高摆位精度,ExacTrac系统的应用可明显缩短摆位与误差修正时间。
2015 Vol. 24 (5): 560-563 [摘要] ( 2458 ) [HTML 1KB] [PDF 1058KB] ( 0 )
564 马燕, 郑坚, 邓小武, 黄劭敏, 陈利
鼻咽癌VMAT两种TPS设置参数选择比较
目的 考察不同的计划设置参数对两种TPS VMAT计划质量与执行效率的影响,为临床计划优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25例鼻咽癌病例进行VMAT计划设计,在TPS-1和TPS-2中分别采用相同目标条件,并设定多个设置参数限制条件组进行优化,比较各组计划的靶区和OAR剂量分布、机器跳数和照射时间。对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不符合上述条件的采用非参数Wilcoxon符号秩检验或非参数Friedman检验。结果 增加子野数目可提高TPS-1计划的剂量分布质量和减少机器跳数,同时增加照射时间(子野数目>120以后影响减弱);但对TPS-2的计划几乎没有影响。与单弧照射比较,TPS-1的双弧计划质量相近但照射时间增加了70.6%(P=0.000);TPS-2的双弧计划剂量分布更好,脊髓Dmax、Dmean分别比下降了3.9%、13.7%(P=0.000、0.000),同时机器跳数和照射时间分别增加了11.7%和31.2%(P=0.000、0.000)。最大和最小剂量率均对两种TPS的VMAT计划质量影响很小,提高最大或最小剂量率均可使计划的照射时间下降但后者机器跳数会增加(P=0.000、0.000)。结论 计划参数的设置对两种TPS的 VMAT计划质量和执行效率的影响有明显差异,对不同TPS进行单独测试可以帮助确定各系统的最佳参数设置。
2015 Vol. 24 (5): 564-568 [摘要] ( 2870 ) [HTML 1KB] [PDF 344KB] ( 0 )
569 于浪, 张宇, 孙显松, 王欣海, 晏俊芳, 杨波, 邱杰
CT引导下子宫内膜癌3D腔内近距离治疗计划的剂量学分析
目的 通过比较子宫内膜癌腔内近距离治疗3D计划和2D计划,探讨子宫内膜癌3D腔内近距离治疗的剂量学特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39次3D近距离治疗计划并重新设计2D计划,从DVH上比较靶区V150、D90,膀胱、直肠、小肠及乙状结肠D2 cm3 。采用配对t检验方法分析组间差异。结果 靶体积<60 cm3时,3D、2D计划靶区D90分别为(551.17±90.33)、(574.15±117.18) cGy (P=0.390),随着靶体积增加3D计划的D90增加(P=0.001)。3D、2D计划靶区V150分别为(51.05±21.61)、(53.41±11.71) cm3(P=0.482)。当靶体积>60 cm3时,与2D计划相比,3D计划提高靶区覆盖同时增加了危及器官受量,但小肠受量增加不明显(P=0.128)。此外,不同计划模式下BMI增加对直肠、小肠、膀胱及乙状结肠的受量无显著影响,P值分别为0.239、0.198、0.744和0.834。结论 子宫内膜癌3D腔内近距离治疗与2D计划相比可显著提高较大靶区的覆盖范围,有效控制OAR受量,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尚需进一步观察。
2015 Vol. 24 (5): 569-572 [摘要] ( 3381 ) [HTML 1KB] [PDF 382KB] ( 0 )
573 曹征, 李红霞, 鲍扬漪, 洪德雄
应用EPID代替胶片法对MLC的质控研究
目的 研究EPID代替胶片对加速器MLC的质控方法并探讨其在任意机架角度下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RIT113软件对EPID影像和EBT3胶片影像数据进行分析。以EBT3胶片射野边缘50%等剂量曲线位置定义MLC叶片实际位置,在同一射野条件下EPID影像数据中找到MLC叶片实际位置所对应百分剂量值,从而完成EPID到EBT3胶片的替代过程。结果 加速器机架角0°时,以EBT3胶片确定的MLC叶片位置处EPID影像对应的期望百分剂量值为44%,最大MLC位置误差为0.12 mm。任意机架角度时,EPID影像数据通过与0°结果做距离一致性分析比对,半径为0.5 mm时所有像素点均通过。结论 采用EPID代替胶片对加速器MLC叶片到位质控方法可行,且其精度满足临床要求并适用于任意机架角的测量,具有广泛推广和借鉴意义。
2015 Vol. 24 (5): 573-574 [摘要] ( 3136 ) [HTML 1KB] [PDF 1077KB] ( 0 )
581 苏晨, 柏森, 李光俊, 张英杰, 钟仁明, 许峰, 李衍龙, 王雪桃
三维运动模体的4DCBCT与4DCT图像配准
目的 研究4DCT与4DCBCT对三维运动模体的成像和配准精度。方法 对CIRS008A模体进行4DCT和4DCBCT扫描。用直径1、2 cm小球模拟不同大小肿瘤,设置小球在三维方向作正弦运动(上下、前后和左右方向振幅分别为±1.0、±0.4、±0.2 cm),运动周期为4 s。勾画图像中的10个时相靶区、IGTV、MIP及平均密度投影(MeanIP)的靶区并测量体积。对4DCT与4DCBCT图像靶体积与小球静止体积VS及运动体积VD相比较;刚性配准后分析4DCT与4DCBCT图像靶区的匹配度(MI)。结果 图像中各时相的靶体积均>VS。小体积小球的4DCT与4DCBCT图像各时相体积均值相对于VS的变化(35.03%和32.62%)大于大体积小球 22.66%和17%)。ITV和MIP靶区体积略>VD,MeanIP靶区体积<VD。小体积小球各时相靶区的平均MI (66.76%)小于大体积小球MI (82.21%);同时IGTV、MIP、MeanIP的MI (77.39%、75.90%、74.47%)也小于大体积小球的IGTV、MIP、MeanIP (90.29%、89.28%、82.74%)。结论 在肿瘤体积较小、运动幅度较大的情况下,谨慎使用4DCT与4DCBCT进行相互间配准比较。
2015 Vol. 24 (5): 581-584 [摘要] ( 3954 ) [HTML 1KB] [PDF 527KB] ( 0 )
585 王先良, 康盛伟, 黎杰, 王培, 谭燕
施源器对192Ir源近距离治疗剂量的影响
目的 研究不同施源器对192Ir源近距离治疗剂量分布的影响。方法 核通公司#101.001、#084.350柱形施源器内管分别为塑料和不锈钢,串球为塑料,串球半径为1.00、1.25、1.50、1.75 cm。利用EGSnrc程序模拟体模中有施源器时的剂量分布,对比计划系统计算结果,分析材料、厚度和源驻留点个数不同情况下施源器对剂量分布影响。结果 由两种施源器产生的剂量偏差与施源器半径之间无明显关系,有施源器存在时患者实际受量比计划量小,施源器#101.001产生的剂量偏差≤1%,施源器#084.350产生的剂量偏差接近3%,改变驻留点个数剂量偏差保持不变。结论 对现阶段近距离治疗,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尽量选用塑料材质施源器,长远来看为提高近距离治疗精确性,对现有剂量计算算法进行改进,考虑含有不锈钢等金属施源器对剂量分布的影响。
2015 Vol. 24 (5): 585-587 [摘要] ( 2951 ) [HTML 1KB] [PDF 1889KB] ( 0 )
588 单芳, 张璟菂, 陈列松, 陈勇兵, 陆雪官
c-Met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ARQ197对肺癌H1299细胞放射增敏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酪氨酸激酶抑制ARQ197对肺癌H1299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及机制。方法 首先用不同浓度的重组人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ARQ197分别处理H1299 细胞,应用克隆形成实验法检测细胞增殖,筛选出用于放射敏感性研究的HGF和ARQ197的合适浓度。随后将细胞分为对照组、HGF处理组、ARQ197处理组、HGF+ARQ197处理组,观察不同组别之间差异。最后用蛋白印记检测HGF、单纯放射或联合应用ARQ197对c-Met及下游Akt和Erk1/2蛋白表达和活化的影响。结果 H1299细胞的克隆形成率随着HGF浓度增加呈进行性升高,而ARQ197则进行性下降。LQ模型细胞存活曲线示HGF、HGF+ARQ197处理及ARQ197对H1299细胞的放射增益比分别为0.85、1.20、1.27(存活分数为0.1时的剂量比)。H1299细胞在HGF刺激后p-cMet、p-Akt、p-Erk1/2高表达,HGF+ARQ197中随着ARQ197浓度增加p-cMet、p-Akt、p-Erk1/2蛋白表达进行性下降。细胞接受2 Gy照射后p-cMet、p-Akt、p-Erk1/2高表达,但照射+ARQ197后p-cMet、p-Akt、p-Erk1/2蛋白表达显著下降,但总的cMet、Akt、Erk1/2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 ARQ197通过抑制HGF/c-Met及其下游传导通路的活化对离体肺癌H1299细胞有显著放射增敏作用。
2015 Vol. 24 (5): 588-592 [摘要] ( 3012 ) [HTML 1KB] [PDF 738KB] ( 0 )
593 刘亮, 刘毅, 夏铀铀, 胡晨曦, 乔云, 王磊, 刘彬, 陈晖, 蒋晓东
内皮抑素对NSCLC细胞系中VEGF受体2表达的影响及其放射增敏效应机制研究
目的 研究内皮抑素对NSCLC细胞(人肺腺癌A549细胞、人肺鳞癌Calu-1细胞)中VEGF受体2(VEGFR2)表达影响,并探索其放射增敏效应的可能机制。方法 CCK8法检测内皮抑素对细胞增殖抑制作用,计算24 h的20%药物抑制浓度(IC20);采用RT-PCR及蛋白印迹法检测各组VEGFR2、相关信号通路及HIF-1α mRNA与蛋白表达变化;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各组细胞放射敏感性,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及周期分布。多样本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t检验。结果 经内皮抑素处理后,Calu-1细胞增殖活力明显下降(F=50.36,P<0.01),IC20=296.5 μg/ml;VEGFR2和HIF-1α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均受抑制(F=25.43、10.44,P值均<0.05);同时Akt、ERK1/2和p38的蛋白磷酸化水平均减低(F=2.89、0.24、1.09,P值均<0.05);其放射增敏比为1.38;凋亡率、G2+M期阻滞增加(F=44.15、104.24,P值均<0.01)。此外,与Calu-1细胞相比,内皮抑素对A549细胞放射增敏比为1.09。结论 内皮抑素能促进VEGFR2高表达Calu-1细胞凋亡并能增强放射敏感性,对低表达的A549细胞效果有限。
2015 Vol. 24 (5): 593-597 [摘要] ( 3087 ) [HTML 1KB] [PDF 945KB] ( 0 )
598 李衍龙, 李光俊, 王雪桃, 苏晨, 柏森
模拟呼吸运动分析肺癌VMAT剂量影响
VMAT是一种能提高靶区剂量适形度的新技术,与静态IMRT技术相比,在保证计划质量的同时能减少单次治疗时间。但呼吸运动会导致肺部肿瘤和器官位置变化,影响靶区和OAR的受照剂量。笔者利用ArcCHECK模体和呼吸运动平台模拟呼吸运动分析肺癌VMAT计划剂量影响,为肺癌VMAT计划设计和评价提供参考。
2015 Vol. 24 (5): 598-600 [摘要] ( 2391 ) [HTML 1KB] [PDF 1037KB] ( 0 )
经验交流
548 Tang JI, Tan PW, Koh YL, Buhari SA, 陈亚林
加速部分乳腺照射多通道插植近距离治疗——经验和技巧
近年来,随着乳腺影像检查技术普遍用于早期乳腺癌诊断,保乳手术患者的比例大幅提高[1]。保乳手术后接受辅助放疗已成为标准的治疗方法,该方法在LC率和OS率方面都显示了良好的效果[2-4]。然而,常规的放疗全程需要5~6周时间,这为部分患者接受放疗造成了困难,一部分患者因此选择了全乳切除[5]。加速部分乳腺照射为患者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该技术可以显著缩短总治疗时间。对那些不能长时间离开工作岗位,或者从外地前来接受放疗的患者,加速部分乳腺照射提供了很好的选择,可以避免部分患者接受不必要的全乳切除手术。加速部分乳腺照射治疗技术有很多种类,例如:术中放疗、球囊治疗、外照射治疗和多通道插植近距离治疗[6-8]。本文主要研究多通道插植近距离治疗加速部分乳腺照射技术的应用,包括临床适应证、不同插植方法比较以及实现好的插植结果的经验和技巧。
2015 Vol. 24 (5): 548-551 [摘要] ( 2347 ) [HTML 1KB] [PDF 2409KB] ( 0 )
综述
575 蒋华勇,王雅棣
高级别脑胶质瘤的放疗进展
高级别脑胶质瘤(WHO Ⅲ、Ⅳ级胶质细胞瘤)是成人最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约占颅内原发恶性肿瘤的35%~45%。肿瘤没有完整包膜,呈浸润性生长,与正常脑组织分界不清。手术难以完全切除,术后放疗和化疗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生存。随着同期放化疗作为标准治疗模式的出现以及精确放疗时代的到来,近年来关于照射范围、术后开始放疗时间、放疗剂量及分割方式等方面问题仍存在很大争议。本文就这些问题综述如下。
2015 Vol. 24 (5): 575-580 [摘要] ( 3025 ) [HTML 1KB] [PDF 0KB] ( 0 )
600 乐紫妤, 刘勇
重离子肿瘤放射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重离子,简言之,即比α粒子(4H)重的离子(如12C、22Ne、45Ca等),因加速后拥有物理剂量分布和生物学方面的双重优势而备受肿瘤放疗界关注。限于实验设施、基础及临床资料影响,目前对重离子的放射生物学效应,包括肿瘤细胞杀伤效应、对肿瘤血管生成和转移的影响及诱发第二肿瘤等尚缺乏全面认识。笔者就重离子(主要是碳离子)的基本生物特征以及相关生物学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2015 Vol. 24 (5): 600-604 [摘要] ( 3143 ) [HTML 1KB] [PDF 353KB] ( 0 )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作 者 须 知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单位介绍信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合 作 单 位

 
 

访 问 统 计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2167号
版权所有 © 2010《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编辑部
地址:北京朝阳区潘学园南里17号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00021)
电话:010-67700737,87788294 Email: cjron@cmaph.org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