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官方微信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2020年 18卷 6期  刊出日期 2020-12-30
  
1 杨萌, 宋晓鹏, 张岩, 邓家勇, 赵一阳
黄土高原丘一区典型流域坡耕地分布及其侵蚀地形特征
坡耕地是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最为严重的土地利用类型。虽然已经实施退耕还林近20年,但部分地区陡坡耕地仍然存在,且缺乏准确的数据统计和有效的管理措施。选取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典型流域,即"7·26"特大暴雨洪灾区的陕西省子洲县岔巴沟流域和清水沟小流域为研究区,对比分析治理和未治理小流域坡耕地分布特征的差异。基于高分卫星遥感和无人机航拍影像数据,分析坡耕地面积和分布特征;基于1:1万地形图和无人机测量的地形数据,提取并分析坡耕地坡度、坡位、集水区面积等地貌参数。结果表明:1)2017年岔巴沟流域坡耕地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11.08%,重点治理的蛇家沟小流域和"7·26"特大暴雨引发溃坝的清水沟小流域分别为6.90%和11.15%。2)清水沟小流域坡耕地的平均坡度为32.54°,其中>25°占比94.01%。蛇家沟小流域坡耕地平均坡度为20.62°,>25°的坡耕地比例为36.47%,15°以上的坡耕地比例为79.62%。清水沟及蛇家沟小流域平均坡长分别为38.50和32.58 m,其坡长>20 m的坡耕地分别占坡耕地总面积的94.06%和86.12%。清水沟小流域坡耕地平均坡长和坡度高于蛇家沟。清水沟70%以上的坡耕地属于急需治理的长陡坡耕地,而蛇家沟的长陡坡耕地面积比例<50%。3)蛇家沟和清水沟小流域坡耕地99%以上位于中坡位,只有极少部分分布于上坡位。与清水沟小流域相比,蛇家沟小流域集水区与坡耕地面积比率更大,平均坡位相对更低。研究结果表明黄土高原丘一区仍然存在一定比例的陡坡耕地,而且目前对于重要水沙来源的陡坡耕地的统计仍然缺乏重视,大大增加了极端降水条件下发生严重土壤侵蚀和洪涝灾害的风险。
2020 Vol. 18 (6): 1-8 [摘要] ( 463 ) [HTML 1KB] [PDF 6445KB] ( 618 )
9 乔荣荣, 季树新, 白雪莲, 王理想, 常学礼
流域沟壑数量特征与侵蚀量关系
沟壑数量特征是影响土壤侵蚀强度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土保持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基于DEM数据利用ArcGIS水文分析与土壤侵蚀模型,分析黄河流域典型二级支流沟壑数量特征,解释沟壑长度、集水面积、沟壑密度与土壤侵蚀量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沟壑长度<10 km占80.11%,集水面积<10 km2占78.45%,其分别占总体的80.11%和78.45%。沟壑密度主要集中在0.5~1.5 km/km2之间,占总体92.82%。在研究期间内土壤侵蚀模数在11.84~72.83 t/(hm2·a)之间变化,呈波动式增加趋势。土壤侵蚀量与沟壑长度和集水面积存在极显著性线性回归关系(Sig.<0.001),这种关系在不同级别中具有相同规律。在整体上,沟壑密度与土壤侵蚀量不存在显著线性回归关系,其特点是当沟壑密度在0.74~0.98 km/km2时,存在明显高于整体水平的土壤侵蚀量,其平均值是其他沟壑密度的6倍以上。
2020 Vol. 18 (6): 9-14 [摘要] ( 410 ) [HTML 1KB] [PDF 1337KB] ( 502 )
15 柴媛媛, 熊利锋, 罗进选, 张润霞
兰州新区人工生态需水类型划分及需水量计算
研究兰州新区人工生态需水问题,对于指导新区生态建设灌溉实践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兰州新区人工生态需水为研究对象,采用2016年高分一号遥感影像和ArcGIS 10.2软件,将研究区现状人工生态系统划分成3个大类、13个子类,统计其生态面积数据及绘制空间分布图,并采用不同的定量分析方法,计算出2016年、2020年和2030年生态需水量。结果如下:1)研究区现状年人工生态需水总面积39.55 km2,其中,植被生态需水、人工水体生态需水和城市建设生态需水面积分别为24.57、5.22和9.76 km2,其需水定额分别为675.5、820.3和731.0 mm;2)研究区2016年人工生态需水总量为2 801万m3,其中植被生态需水量为1 660万m3,人工水体生态需水量为428万m3,城市建设生态需水量为713万m3;3)研究区2020年人工生态需水总量5 579万m3,其中,植被生态需水量3 330万m3,人工水体生态需水量606万m3,城市建设生态需水量1 643万m3;4)2030年研究区人工生态需水总量5 844万m3,其中植被生态需水量3 520万m3,人工水体生态需水量681万m3,城市建设生态需水量1 643万m3。研究结果表明:生态需水面积和生态需水量呈现逐渐增加趋势,相关部门要根据各阶段生态建设的保护目标及不同生态类型的用水特点及权重供给充足的水资源,才能保障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发展。
2020 Vol. 18 (6): 15-23 [摘要] ( 534 ) [HTML 1KB] [PDF 3210KB] ( 473 )
24 张星星, 刘小芳, 赵勇钢, 杜雨佳, 贾佳瑜, 任泽莹
黄土丘陵区柠条坡地水分空间异质性及其主控因素
柠条是干旱半干旱区植被建设的典型灌木,对于生态恢复和土壤侵蚀控制有重要作用。以黄土丘陵区带状种植柠条坡地为对象,研究不同种植年限(15、25和35年,荒草地为对照)、坡位和灌草带(柠条带和间隔荒草带)条件下0~100 cm土层水分异质性,并应用冗余分析方法分析其主控环境因子。结果表明:研究区坡面土壤含水量介于3.3%~21.3%之间,属中等变异程度。随着柠条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和变异性均逐渐变低。坡位对土壤水分有显著(P<0.05)影响,表现为坡下 > 坡顶 > 坡中 > 坡上 > 坡肩。柠条种植年限增加降低柠条带与间隔荒草带的土壤水分差值,并且在坡位上表现为坡顶为负值,其他坡位均为正值。冗余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结果表明:年限和海拔是影响坡面土壤水分异质性的主控因素,坡位次之,坡度、盖度和条带也有影响;年限、海拔和坡位对土壤水分的解释量分别为1.9%、6.1%和3.0%,各环境因子对土壤含水量的总解释量达到了74.4%。总体来看,黄土丘陵区坡地柠条种植减少土壤水分含量并降低其异质性。在区域植被恢复过程中,需要重视柠条种植年限与地形要素的协同作用。
2020 Vol. 18 (6): 24-32 [摘要] ( 417 ) [HTML 1KB] [PDF 3073KB] ( 407 )
33 梁石正雄, 方海燕
2006—2015年钱塘江流域土壤侵蚀动态变化
揭示土壤侵蚀时空动态变化是合理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前提。基于RUSLE模型,得到2006—2015年钱塘江流域土壤侵蚀特征,并对土壤侵蚀时空格局变化展开分析。结果表明:1)钱塘江流域土壤侵蚀空间变异强,具有隐蔽性,易被忽视。土壤侵蚀模数与地形因子和土地利用方式关系密切,15°~35°坡面的草地和林地侵蚀模数大,分布面积广,应是治理重点;2)近10年来,主要受降雨和植被覆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流域土壤侵蚀模数呈不显著上升趋势,年降雨侵蚀力和植被覆盖对土壤侵蚀化的贡献分别为60%和32%;土地利用变化有利水土保持,但尚不能抵消降雨增强带来的侵蚀;3)近几年来,未利用地和草地土壤侵蚀强度增加,未来应加强治理。该研究对钱塘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020 Vol. 18 (6): 33-42 [摘要] ( 554 ) [HTML 1KB] [PDF 3345KB] ( 494 )
43 梁春林, 王彬, 张文龙
东北黑土区坡耕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结构特征
表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对坡面土壤侵蚀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应用Le Bissonnais (LB)法和电镜扫描(SEM)对我国东北典型黑土区雨季前坡耕地表层(0~1 cm)与亚表层(1~10 cm)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结构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坡面水蚀防治提供理论支持。结果表明:在快速湿润(FW)、慢速湿润(SW)和机械振荡(ST)3种处理下表层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均显著低于亚表层,且整体呈MWDFW < MWDSW < MWDST的趋势。黑土团聚体的主要破碎机制为"气爆"作用引发的消散作用,其次为黏粒膨胀作用;MWDFW可作为黑土团聚体稳定性的主要评价指标。FW处理下土壤团聚体主要向<0.2 mm粒级转化,表层土壤团聚体的转化比例大于亚表层土壤团聚体;SW和ST处理下土壤团聚体主要向>0.2 mm粒级转化,表层土壤团聚体的转化比例小于亚表层土壤团聚体。土壤团聚体MWD与SEM孔隙率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土壤有机质量分数(SOM)呈显著正相关(P<0.05)。SOM对典型黑土团聚体稳定性有促进作用,黏粒质量分数和团聚体孔隙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2020 Vol. 18 (6): 43-52 [摘要] ( 580 ) [HTML 1KB] [PDF 2801KB] ( 489 )
53 李坤衡, 吕刚, 秦伟, 马君蕙, 李叶鑫
辽西半干旱区典型城市土壤入渗特性
为揭示辽西半干旱区典型城市土壤的入渗特性及影响因素,以阜新市为例,采用野外双环入渗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针对8种不同类型城市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入渗特性进行系统分析,并进行入渗模型拟合。结果表明:阜新市城市土壤密度为1.23~1.44 g/cm3,土壤整体呈现有机质质量分数低、砂粒比例高(均>72%)和土壤黏性差的特点;城区内土壤与城郊原生土壤相比,土壤紧实度和质地均存在显著差异;公园绿地重塑土稳定入渗率为2.04 mm/min,与城郊原生土稳定入渗速率间差异不显著,是其他类型城市土壤的1.15~4.00倍。不同类型城市土壤的稳定入渗率与密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总孔隙度呈显著正相关;不同类型城市土壤入渗过程的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依次为Horton模型 > Kostiakov模型 > Philip模型,Horton模型可作为模拟和预测阜新城市土壤入渗过程的最优模型;阜新市城市土壤稳定入渗速率等级分布相对集中,较慢和中等入渗速率级别分别占12.5%和75.0%,城市土壤入渗能力较低;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和增强城市绿地的管理维护改善土壤结构是提升城市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的关键。
2020 Vol. 18 (6): 53-61 [摘要] ( 471 ) [HTML 1KB] [PDF 911KB] ( 474 )
62 周壮壮, 任宗萍, 李鹏, 谢梦瑶, 李占斌, 徐国策
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含水量对降水的分级响应
土壤含水量是维系黄土高原植被生态系统的关键因子之一,研究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含水量对降水的响应特征对于区域植被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基于安塞县后沟小流域径流小区低(A)、中(B)和高(C)植被覆盖条件下土壤水分全年实测小时资料及对应降水资料,统计分析在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不同土层深度土壤含水量对降水的响应关系,界定不同降水条件下影响土壤含水量变化的阈值。结果为:1)当降雨量大于6.8、12.6、41.2、43.8和83.0 mm时,降雨才能分别影响到10、20、40、60和80 cm深度的土壤含水量;2)初始降雨强度低且连续降水过程时,土壤含水量高低表现为中覆盖草地B > 低覆盖草地A > 高覆盖混交林地C,初始降水强度低不连续降水过程中,草地在降水1~4 h内土壤含水量出现响应情况;3)在大暴雨条件下高覆盖混交林地C在0~100 cm深降水-土壤含水量响应时间大于低覆盖草地A和中覆盖草地B;4)中低覆盖草地触发土壤含水量响应的1次降水量最小值相同(0.2 mm),而高覆盖混交林地C需要较高的降水量土壤含水量才能得到响应(1.0 mm)。
2020 Vol. 18 (6): 62-71 [摘要] ( 489 ) [HTML 1KB] [PDF 3925KB] ( 447 )
72 代松家, 周晨霓, 段斐, 方江平, 龙春林
组分和生境差异对藏东南原始冷杉林凋落物分解和养分释放特征的影响
以藏东南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凋落物为研究对象,分不同组分(纯叶样、纯枝样和自然样)和不同生境(林内、林外和林缘)进行分解试验,旨在探明组分和生境差异对高寒森林生态系统凋落物分解和养分释放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凋落物逐月分解速率为纯叶样(2.21%) > 自然样(2.17%) > 纯枝样(1.70%),林内(2.17%) > 林外(1.94%) > 林缘(1.93%);同一生境下自然样、纯叶样、纯枝样分解95%所需时间分别为8.96、10.02和13.18年;同一组分不同生境下(林内、林外和林缘)分解95%所需时间分别为8.96、10.01和10.84年;碳(C)和氮(N)过程释放速率均与组分极显著正相关,而磷(P)和钾(K)过程释放速率均与组分极显著负相关;C、N、P和K过程释放速率均与生境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C/N、C/P和N/P在不同生境间均差异极显著;C/N与生境间呈现极显著负相关、C/P与生境无显著相关性、N/P与生境间呈现极显著正相关。不同组分和生境条件对凋落物分解速率和养分释放特征均有显著的影响,且组分和生境影响程度不同。
2020 Vol. 18 (6): 72-80 [摘要] ( 408 ) [HTML 1KB] [PDF 1056KB] ( 548 )
81 张雪, 王冬梅, 温文杰, 刘若莎, 李平, 张鹏
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过渡带人工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选取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过渡带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油松、华北落叶轮、青杨、白桦6种人工林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并以荒草地作为对照,探究人工林土壤碳(C)、氮(N)和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6种人工林土壤C、N和P质量分数范围分别为11.34~20.86、1.16~1.74和0.51~0.72 g/kg,人工林土壤养分质量分数均高于荒草地,表明植被对研究区土壤养分有一定改良作用。林型及土层深度对土壤化学计量比具有一定影响。6种人工林土壤C/N和C/P范围分别为9.30~11.60和16.56~41.98,阔叶林土壤C/N和C/P大于针叶林,其中青杨林显著高于其他林型(P<0.05),表现为较强的固磷潜力。土壤C/N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小,变异系数较小,C和N随土层深度的变化具有趋同性;不同林型C/P和N/P随土层深度的变化无明显规律。N/P值在1.71~3.64之间,N素是该区域土壤养分主要限制元素。土壤养分及其化学计量比与土壤饱和导水率及碱解氮有显著相关性(P<0.05)。研究区人工林对土壤养分具有改良作用,且阔叶林优于针叶林,研究成果可为该区植被恢复建设及人工林抚育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2020 Vol. 18 (6): 81-89 [摘要] ( 282 ) [HTML 1KB] [PDF 987KB] ( 505 )
90 辛志远, 夏建国
瀑布沟水库消落带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
为探究瀑布沟水库消落带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储量的估算,以瀑布沟水库消落带0~4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用全站仪对研究区进行现场勘测,并将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LULC)、海拔与地形作为因子对研究区进行土壤采样。通过采集的样本,分析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并利用ArcGIS软件与土壤样本试验数据,剔除3个因素的交互作用影响,估算研究区的有机碳储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不同LULC下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平均值大小顺序为表现为淤泥>草地>旱地>裸地;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地形因子LS值成反比;研究区0~4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密度高的区域为草地和淤泥分布较广的区域,土壤有机碳储量密较低的区域为裸地分布较广的区域。研究结果为土壤养分储量的多因子计算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并为研究区的生态保护工作提供了基础的科学数据支撑。
2020 Vol. 18 (6): 90-98 [摘要] ( 428 ) [HTML 1KB] [PDF 3023KB] ( 434 )
99 李智广, 王永胜
新时代我国土壤流失综合监管的主要目标任务与实现途径
近年来,水土保持工作将重心切实转变到监管上来,多措并举,强力推进,明显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能力。但在土壤流失监管方面,仍存在监管工作覆盖度不完整、监测数据深度分析不充分以及监测成果应用效能低等问题。本文从政府决策、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公众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需求出发,全面分析土壤流失综合监管的含义、工作流程、目标任务与主要任务实施的空间、时间和组织方案。认为:土壤流失综合监管是一个由"监"和"管"2个递进的环节构成的闭环,各项任务及其技术保障应形成合力、共同服务于推进土壤流失监管体系更加成熟、监管能力更加现代化。
2020 Vol. 18 (6): 99-104 [摘要] ( 523 ) [HTML 1KB] [PDF 2396KB] ( 517 )
105 谢云, 高燕, 顾治家, 刘刚, 高晓飞, 魏欣, 成聪聪, 任霄玉, 王思楚
东北黑土区坡耕地水土流失危险程度评价
富含有机质的黑土层是东北黑土区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基础,目前面临水土流失使黑土层变薄和丧失的危险。水利部现行的SL718—2015《水土流失危险程度分级标准》主要针对植被恢复,是否适宜评价黑土区坡耕地水土流失危险程度?为此,本研究从水土流失危害黑土层的角度进行评价。在松嫩黑土区20.7万km2的范围内采集196个坡耕地样点的土壤剖面样品,利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暗沃表层和均腐特性的定量指标,判断当前黑土层厚度。在此基础上,首先依据标准提出的抗蚀年限指标和植被恢复年限与坡度组合指标2种方法,判断了196个样点的水土流失危险程度;然后依据黑土成土速率,对抗蚀年限标准进行修订,利用修订后的标准重新判断水土流失危险程度。结果表明:抗蚀年限能反映水土流失导致的土层变薄或丧失的危险,但为维持作物正常生长,将临界土层厚度由10 cm改为20 cm对于维护耕地生产力更有意义。应用现行标准评价196个坡耕地水土流失危险程度时,用抗蚀年限指标评价的轻度以上危险程度样点只有13.8%,没有反映出水土流失危害黑土层的危险;用自然植被恢复年限与坡度组合指标评价的结果集中在轻度、中度和重度危险3个级别,轻度危险比例为84.7%,没有反映水土流失危害黑土层危险和地区差异。标准导致黑土区坡耕地水土流失危险程度被明显低估,不利于黑土资源的保护。为了维持黑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土壤流失速率应小于成土速率。以成土速率作为微度和轻度以上危险程度分界,提出抗蚀年限标准为:2 000年以上是微度危险,>500~2 000年是轻度危险,>100~500年是中度危险,>50~100年是重度危险,≤50年是极度危险。据此判断196个坡耕地样点中,轻度以上危险程度比例为92.3%。其中轻度、中度、重度和极度危险程度比例分别为36.7%、36.2%、5.1%和14.3%。该标准既体现了水土流失对黑土层的危害,又反映了区域分异特征,可为水土保持规划提供依据,对于维护黑土可持续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2020 Vol. 18 (6): 105-114 [摘要] ( 328 ) [HTML 1KB] [PDF 5072KB] ( 546 )
115 殷小琳, 成晨, 丁国栋, 张晓明, 高广磊, 鲍升志
含钙废弃物对盐碱土改良和胡枝子生长影响
为研究脱硫石膏、柠檬酸渣和粉煤灰对盐碱土理化性质和植物生长影响,选用胡枝子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盆栽和条件控制法进行比对试验。测定各处理光合速率、叶绿素、盐碱离子质量摩尔浓度、pH值、碱化度和钠吸附比等生理和盐碱指标。结果表明:1)各处理土壤Na+、CO32-、HCO3-等盐害离子质量摩尔浓度显著减少,Ca2+、Mg2+、SO42-和交换性阳离子质量摩尔浓度显著增加;2)交换性Na+和碱性离子被充分置换,其中脱硫石膏处理交换性Na+质量摩尔浓度减少了84.3%;3)各处理土壤降碱程度都超过50%,土壤由中度盐碱向轻度盐碱转移,各处理pH值均有下降,其中柠檬酸渣处理达到7.1;4)相对对照,各处理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及水分利用效率(WUE)都高,而胞间CO2浓度(Ci)和气孔限制值(Ls)较低;5)处理组叶绿素a质量分数都超过2.4 mg/g,叶绿素b质量分数都超过1.1 mg/g,总叶绿素质量分数都超过3.5 mg/g,各处理生物量也显著高于对照。含钙废弃物可通过改变盐碱土离子组成和质量摩尔浓度改良盐碱土,调整胡枝子盐胁迫反馈调节机制,降低其对胡枝子生长影响。
2020 Vol. 18 (6): 115-122 [摘要] ( 336 ) [HTML 1KB] [PDF 957KB] ( 465 )
123 王欣, 朱绪超, 梁音, 田芷源
新型W-OH材料对南方典型侵蚀土壤入渗和产流产沙的影响
新型W-OH材料在我国水土保持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其相关理论滞后于实践。以南方2种典型侵蚀土壤——第四纪红黏土区红壤(以下简称"红黏土")和崩岗区红壤(以下简称"崩岗土")为对象,通过室内入渗实验和室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分析不同W-OH体积分数喷施下2种典型侵蚀土壤的入渗和水沙特征。结果表明:1)红黏土和崩岗土养分贫瘠,质地上红黏土砂、粉、黏粒质量分数相当,崩岗土砂粒质量分数超过2/3,黏粒质量分数仅约5.4%;2)W-OH喷施显著降低了2种土壤的入渗率,随着体积分数的增大(0~7%),红黏土平均入渗率从6.98 mm/min降低到1.42 mm/min,崩岗土从5.26 mm/min降低到2.01 mm/min;3)5% W-OH喷施后使红黏土平均产流率增大190%,产沙率下降73.9%,使崩岗土平均产流率增大37.3%,产沙率降低62.1%,W-OH喷施增大了产流,但也明显减少了土壤流失;4)W-OH的喷施对2种土壤在模拟降雨前、后和24 h后3个时间点的平均含水量影响并不明显。研究可为进一步将W-OH应用于南方第四纪红黏土区和崩岗区红壤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2020 Vol. 18 (6): 123-131 [摘要] ( 448 ) [HTML 1KB] [PDF 962KB] ( 387 )
132 胡刚, 石星军, 宋慧
基于REOF和ESMD的降水场时空耦合分析:以山东省冬季降水为例
冬季降水对于土壤墒情及作物过冬和春耕备播具有重要影响。以山东省冬季降水为例,采用REOF和ESMD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近68年来山东省冬季降水场的时空耦合特征。结果表明:从整个区域的空间变率来看,山东冬季降水呈现为整体一致、西北-东南反相位及东北-西南反相位3种主要分布型场结构,并以降水整体一致为主。从地域性特征来看,山东冬季降水场可以划分为3个空间模态,即东南型、北部型和西部型。3个空间模态的周期分析显示,东南型表现出较显著的准2.9年和准11.6年的周期特征;北部型表现出较显著的准2.52年和准8.29年周期变化;西部型则具有准3.63年、准6.44年和准14.50年的周期变化。从各模态的趋势项来看,以年代际波动为主导特征,并未表现出明显的线性变化趋势。该研究表明,REOF和ESMD是分析大尺度区域性气象数据时空耦合关系的有效工具,山东省冬季降水场时空耦合研究结果对于合理规划和指导山东省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科学实践意义。
2020 Vol. 18 (6): 132-139 [摘要] ( 458 ) [HTML 1KB] [PDF 901KB] ( 554 )
140 刘冉, 余新晓, 蔡强国, 孙莉英, 方海燕, 贾国栋, 和继军
坡长对坡面侵蚀、搬运、沉积过程影响的研究进展
坡长是影响坡面径流侵蚀产沙过程的重要地貌因素之一,其决定着坡面水流能量的沿程变化。近年来坡长与土壤侵蚀的关系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通过梳理文献,将坡长对径流侵蚀产沙的影响、临界坡长的存在及其计算方法和坡面侵蚀沉积过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发现侵蚀强度随坡长变化存在增长型、增长递减型和波动型3种动态形式,受降雨条件、坡度、坡长等因素的影响,临界坡长不是定值;坡面侵蚀、搬运、沉积过程交替发生,且坡面的长度影响坡面侵蚀-搬运波动形式。指出今后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开展坡面泥沙沉积过程、临界坡长与泥沙沉积过程的耦合机制研究,加强不同质地土壤的坡长与土壤侵蚀关系的研究。
2020 Vol. 18 (6): 140-146 [摘要] ( 484 ) [HTML 1KB] [PDF 975KB] ( 641 )
147 崔向慧, 却晓娥, 杨柳
土地退化和荒漠化防治领域国际标准化现状与思考
土地退化和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重大生态问题,研究制订相关国际标准并加以推广应用,有助于全球、国家和区域层面土地退化和荒漠化防治工作的有序高效开展。首先概述目前全球土地退化和荒漠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然后综述土地退化和荒漠化防治领域国际标准化现状和国际标准化组织在该领域的工作进程,从实现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履行国际公约等方面分析开展该领域国际标准工作的必要性,最后基于国际需求和中国的优势,提出我国完善标准体系、培养标准人才、服务"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国际标准提案以及提升国际影响力等推进国际标准化工作的举措,以及申请依托中国设立秘书处,成立国际标准化组织土地退化和荒漠化防治技术委员会(LDC-TC)的设想和工作方案,包括技术委员会的业务范围、工作机制和内容以及总体目标等。
2020 Vol. 18 (6): 147-152 [摘要] ( 589 ) [HTML 1KB] [PDF 740KB] ( 493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关于招募《中国水土保持科学》青年编委的通知
弘扬科学家精神专题宣传之:中国林业教育奠基人梁希
祝贺郑粉莉副主编和陈利顶、雷廷武编委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编2020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被Scopus数据库收录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20年主编会暨第九届优秀论文评审会在京召开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9—2020年度来源期刊核心库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编新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致谢审稿专家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7年主编会议在陕西杨凌召开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7—2018年度来源期刊核心库
原主编王礼先教授获诺曼?哈德逊纪念奖
英文稿件征稿启事
崔鹏副主编当选中国科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刘国彬等3位编委荣获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编委会换届暨第四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我刊副主编崔鹏当选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科学委员会委员
中国科协 教育部 科技部 卫生计生委 中科院 工程院 自然科学基金会关于印发《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的通知
我刊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征稿启事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5—2016年度来源期刊核心库
关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网址的申明
关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五届优秀论文评选结果的通告
祝贺《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副主编崔鹏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Copyright Notice
2011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
关于颁发《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四届优秀论文奖的决定
关于授予王礼先同志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特殊贡献奖的决定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创刊十周年纪念座谈会暨第三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在海南三亚召开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四届优秀论文评审会在京召开
关于IP地址变更的通告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0年中国知网统计数据
2010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1-2012年来源期刊
在线投稿系统正式启用,欢迎在线投稿,并提出宝贵意见。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9年中国知网统计数据
欢迎订阅《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在2009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中名列前茅
第二届编委会第二次会议成功召开
关于召开《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二届编辑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的通知
      更多....  
更多.... 
   论文版权转让合同
   作者信息表
   论文模板
更多.... 
           
 
  版权所有© 2010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编辑部     
通讯地址:北京市 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联系电话: 010-62336042,010-62336872 E-mail: sbxh035@263.net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京ICP备 110062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