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出版道德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第一届编委会
第二届编委会
第三届编委会
第四届编委会
投稿须知
征稿范围
稿件写作须知
英文写作须知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官方微信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2018年 16卷 5期
刊出日期 2018-10-30
1
李进林, 韦杰, 贺秀斌
紫色土坡耕地不同规格土坎稳定性分析
土坎稳定性对其发挥水土保持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分析紫色土坡耕地土坎规格对稳定性的影响可为三峡库区乃至长江上游紫色土区坡耕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等工程中土坎规划设计和建造提供依据。根据野外调查结果,设定0.8、1.0、1.2和1.4 m 4种高度和50°、60°、70°和80° 4种外边坡坡度共组合成16种规格土坎。通过直剪试验获取紫色土埂坎土壤抗剪强度参数,利用极限平衡分析法计算稳定性系数、响应面分析法建立稳定性系数与高度和外边坡坡度响应模型。结果表明:土坎外边坡坡度一定时,稳定性系数随高度增加呈非线性衰减;高度一定时,稳定性系数随外边坡坡度变陡总体呈降低趋势。总体来看,土坎高度和外边坡坡度对其稳定性的影响极为显著(
P
<0.01),但二者的交互效应对稳定性的影响不显著。研究规格范围内,土坎潜在滑动面最不稳定的土体条块基底抗剪力均大于运动剪切力。土坎稳定性系数随着运动剪切力和右侧剪切力的增加呈降低趋势,而基底法向力和右侧法向力变化对土坎稳定性系数没有明显影响。结合紫色土坎的稳定性特征、三峡库区紫色土坡耕地的条件和农民耕作的便利性,土坎高为1.0~1.2 m,外边坡约60°较为适宜。
2018 Vol. 16 (5): 1-9 [
摘要
] (
564
) [
HTML
1KB] [
PDF
2970KB] (
511
)
10
张帅, 丁国栋, 高广磊, 赵媛媛, 于明含, 包岩峰, 王陇
不同年限的草方格沙障对生态恢复的影响
为研究草方格沙障不同布设年限沙地恢复状况,分别对裸沙地及草方格沙障布设1、2、5、和10年样地进行分层土壤取样,利用5点取样法、烘干法、统计分析、像素点法等方法对土壤的质量含水量、土壤粒径以及植被恢复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质量含水量与草方格沙障布设年限呈正相关关系(
P
<0.05),沙障布设1、2、5、和10年后的质量含水量分别为裸沙地的1.11、1.14、1.36、1.47倍,0~10、10~20、20~30、30~40 cm土壤层的质量含水量分别为裸沙地的1.46、1.26、1.83、1.48倍;2)草方格沙障布设后各土壤层次的土壤粒径均呈现出黏粒及粉粒含量增加、砂粒含量降低的趋势,沙障布设10年后黏粒含量平均增长2.5倍,粉粒含量平均增长1.98倍,砂粒含量平均降低5.25%;3)草方格沙障布设1年即出现先锋植物的萌发,5年后形成稳定先锋草本植被群落,10年后形成稳定的灌木群落,植被盖度达到59.83%,草方格沙障能有效改善地表微环境,改良土壤条件,促进生态恢复。该研究为机械沙障对中国北方沙区沙地生态修复的影响提供参考和依据。
2018 Vol. 16 (5): 10-15 [
摘要
] (
492
) [
HTML
1KB] [
PDF
838KB] (
451
)
16
郑哲, 邹进, 潘锋, 张代清
1961—2010年怒江流域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特征
为研究怒江流域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分布特征,利用怒江流域内6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的日降雨量资料,根据日降雨侵蚀力模型,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和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分析流域降雨量和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怒江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为774.93 mm,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为1 842.45 (MJ·mm)/(hm
2
·h);其中,降雨量在1978年发生突变,降雨侵蚀力在1966、1973和1976年产生突变,流域降雨量和降雨侵蚀力均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变化趋势,降雨侵蚀力年内分布主要集中在夏季,占比达48.71%,冬季最小,占比只有5.9%。怒江流域降雨量和降雨侵蚀力空间分布相似,侵蚀性雨量对降雨侵蚀力的影响更大。研究结果可为怒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等工作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2018 Vol. 16 (5): 16-22 [
摘要
] (
332
) [
HTML
1KB] [
PDF
2649KB] (
523
)
23
艾宁, 刘广亮, 朱清科, 刘广全, 强方方
基于土壤前期含水量-降雨耦合关系的陕北黄土坡面产流临界降雨值
土壤前期含水量与降雨是坡面产流的主要影响因素。该研究基于超渗产流基本原理,通过引入土壤前期含水量与降雨2个指标,最终推导出基于土壤前期含水量-降雨耦合关系的坡面产流所需临界值公式。通过该公式结合土壤水分实测值对陕北黄土区吴起县典型植被群落干旱年、正常年和湿润年的产流临界降雨值进行模拟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1)陕北黄土坡面湿润年产流所需临界降雨量与干旱年和正常年存在显著差异,湿润年产流所需降雨量较少且油松湿润年理论产流值最低,仅需5.60 mm;干旱年与正常年产流所需临界降雨量则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干旱年产流所需降雨量较大。2)不同植被类型产流所需最低降雨量不同,其中油松林地产流所需临界降雨量最小,即油松林地较易产流,沙棘纯林产流所需降雨量最大,即沙棘林地较难产流;且2种林地产流所需降雨量存在显著差异。土壤前期含水量与降雨二者耦合关系及其与坡面产流临界阈值的研究,对该区域预防土壤侵蚀带来的危害和水土资源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2018 Vol. 16 (5): 23-29 [
摘要
] (
585
) [
HTML
1KB] [
PDF
901KB] (
341
)
30
黄永超, 陈晓燕, 韩珍, 邢行, 李彦海
紫色土耕层土壤基质与优先流入渗的定量计算
紫色土入渗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已较为普遍,但关于紫色土基质与优先流入渗定量计算研究还鲜有报道。笔者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应用表置环式入渗仪装置,定量测定重庆市北碚区紫色土耕层土壤基质和优先流入渗率。结果表明:研究区紫色土耕层土壤优先流的累积入渗量是土壤基质入渗量的0.6~1.5倍;初始入渗阶段,基质入渗率与优先流入渗率的比值为0.3~0.5;入渗过程中,基质入渗率与优先流入渗率比值逐渐增大;达到稳渗阶段后,优先流入渗率明显减小,基质入渗与优先流入渗率比值为1.5~16.5。土壤基质和优先流入渗在紫色土坡耕地土壤水文过程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耕层紫色土均可用Philip入渗模型和Kostiakov入渗模型模拟,且拟合效果较好。本研究结果可为揭示紫色土入渗过程机理提供科学依据。
2018 Vol. 16 (5): 30-39 [
摘要
] (
393
) [
HTML
1KB] [
PDF
10157KB] (
373
)
40
李龙, 姜丽娜, 白建华
半干旱区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及其影响因素的多尺度相关分析
为准确评价土壤有机碳的尺度效应,分析其多尺度的变异特征并找到控制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选取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为研究区,以实地调查数据为基础,对研究区进行多尺度采样,采用经典统计学与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式分析敖汉旗表层(0~20 cm深度)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的尺度效应。结果表明:县域、中等区域和小流域尺度上表层土壤有机碳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7.49,7.57和7.54 g/kg。3种研究尺度上土壤有机碳均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相关性,变程在980~2 100 m之间,随着研究尺度的缩小,土壤有机碳的空间自相关距离逐渐缩小。不同研究尺度上各影响因子与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的相关关系存在较大差异,县域尺度上土壤和植被因子对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影响最大,中等区域尺度上植被和海拔因子对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影响最大,小流域尺度上海拔和坡度对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影响最大。
2018 Vol. 16 (5): 40-48 [
摘要
] (
553
) [
HTML
1KB] [
PDF
3870KB] (
460
)
49
易三桂, 蔡文涛, 来利明, 周继华, 张晓龙, 管天玉, 姜联合, 郑元润
鄂尔多斯高原软梁、硬梁弃耕农田土壤水分入渗特性
土壤水分入渗特性与不同层次土壤水分密切相关,影响农田弃耕后的植被演替过程。为深入理解鄂尔多斯高原弃耕农田土壤水分入渗随植被演替的变化规律,以鄂尔多斯高原软梁、硬梁不同年限的弃耕农田为对象,采用双环入渗仪测定土壤水分入渗参数,利用Kostiakov-Lewis模型模拟软梁和硬梁弃耕农田(共计12个弃耕类别)的水分入渗过程,分析它们的水分入渗规律。结果表明:1)软梁土壤初渗速率随弃耕年限增加呈不显著的降低趋势;稳渗速率和累积入渗高度随弃耕年限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且在弃耕10年时显著降低;2)硬梁土壤初渗速率、稳渗速率和累积入渗高度随弃耕年限增加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在弃耕10~15年之间明显升高。随弃耕年限增加,软梁土壤水分入渗浅层化,硬梁土壤水分入渗能力有所提高。研究结果可为鄂尔多斯高原弃耕农田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2018 Vol. 16 (5): 49-56 [
摘要
] (
350
) [
HTML
1KB] [
PDF
864KB] (
538
)
57
李豪, 文安邦, 刘涛, 李婷
基于
137
Cs本底值计算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克里格对
137
Cs本底值空间分布的预测
137
Cs示踪技术是土壤侵蚀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准确的
137
Cs本底值是运用该技术开展研究的基础。为了获取区域高空间分辨率
137
Cs本底值数据,作者基于147个气象站点的实测数据和Walling & He的
137
Cs本底值计算模型,运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地理加权回归克里格(GWRK)相结合的方法,预测四川省
137
Cs本底值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应用PCA法可在保留大部分原始信息的同时,有效地消除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为后续的回归分析与空间插值奠定基础;2)GWRK插值法综合考虑了降水、空间位置等多个影响因素及其对
137
Cs本底值影响的空间非平稳性,相对于传统的普通克里格和全局回归克里格插值法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且较准确地表达局部区域
137
Cs本底值空间分布的细节信息;3)以实测数据为基础、基于GIS技术的空间插值方法是获取区域高分辨率
137
Cs本底值空间数据的可行途径。本研究有效地揭示
137
Cs本底值的空间分布规律及不同因素对其影响,为运用
137
Cs示踪技术开展土壤侵蚀研究、水土流失治理等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
2018 Vol. 16 (5): 57-66 [
摘要
] (
297
) [
HTML
1KB] [
PDF
3968KB] (
425
)
67
吴玉恒, 吴文勇, 韩玉国, 廖人宽
滴灌施肥对设施栽培花椰菜根系和土壤中氮分布的影响
针对我国温室蔬菜水肥一体化管理水平低下、灌溉施肥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本研究以设施花椰菜为研究对象,展开了不同的滴灌施肥处理对花椰菜根系生长和其生长土壤硝态氮分布规律影响的田间试验。试验设置了由不同水肥顺序组成的4种滴灌施肥处理,即T1(1/5N-4/5W)、T2(1/5W-1/5N-3/5W)、T3(2/5W-1/5N-2/5W)、T4(3/5W-1/5N-1/5W),如T2(1/5W-1/5N-3/5W)表示整个灌水过程的前1/5时间灌水,接下来的1/5时间施肥,后3/5时间灌水冲洗管道,其他类同。在花椰菜生育期内对土壤水分状况进行测定,收获后测定花椰菜产量、品质及根长密度等指标。研究结果表明:1)滴灌施肥对设施花椰菜产量、品质和氮素累积量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花椰菜氮素累计总量随着滴灌施肥时间的向后推移先减小后增加,其中T4处理的氮素累计量最高,达50.23 mg/kg。2)通过对比各处理种植前和收获后的土壤无机氮的变化状况,发现种植前土壤无机氮质量分数呈表层高、深层低的特点,收获后土壤剖面的无机氮分布更为均匀,对比发现T1和T4处理更容易发生硝态氮的淋失。3)灌溉施肥过程中前期施肥处理的根系纵向生长更好,而后期施肥处理的根系横向生长更好,其中T3处理的根长密度最大,为2.54 cm/cm
3
,根系分布范围最广。4)各根系根长参数与土壤硝态氮质量分数均呈一次线性正相关,其中直径<2 mm根系根长的拟合效果最好(
R
2
=0.811 8)。综合考虑产量、品质和根系生长分布等指标,灌水过程中前2/5时间灌水,接下来1/5时间施肥,后2/5时间冲洗管道的T3方案较优。
2018 Vol. 16 (5): 67-76 [
摘要
] (
471
) [
HTML
1KB] [
PDF
1489KB] (
492
)
77
吕刚, 肖鹏, 李叶鑫, 董亮, 杜昕鹏
海州露天煤矿排土场不同复垦模式下表层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
为探究不同复垦模式对排土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以辽宁省阜新市海州露天煤矿排土场复垦区内灌木林地(紫穗槐)、榆树林地、刺槐林地、混交林地(刺槐和榆树混交)和荒草地5种复垦模式为研究对象,经干筛法和湿筛法测得土壤机械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并以土壤大团聚体稳定性为指标(
R
>0.25
即>0.25 mm团聚体含量)和团聚体破坏率(PAD)、土壤团聚体直径指标(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和土壤分形维数
D
)作为评价指标,分析不同复垦模式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特征。结果表明:大团聚体稳定性、团聚体破坏率和土壤团聚体直径指标在不同复垦模式表层土壤总体呈现出林地优于荒草地的趋势,其中灌木林地土壤团聚体破坏率最低,刺槐林地和混交林地土壤团聚体直径指标较好,林地表土层土壤稳定性更好。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指标MWD与GMD相互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分形维数
D
值呈正相关。土壤团聚体从大团聚(>5.00 mm)到转化微团聚体(<0.25 mm)的过程中,1.00 mm和2.00 mm土壤团聚体转化过程中较为关键的节点。
2018 Vol. 16 (5): 77-84 [
摘要
] (
517
) [
HTML
1KB] [
PDF
901KB] (
441
)
85
张洪达, 王保一, 牛勇, 宋媛媛, 刘霞, 黎家作, 张春强, 袁利, 吕明道
奥维地图在区域水土流失监测野外调查工作中的应用
常规的水土流失野外调查技术已难以满足现阶段区域水土流失监测工作的需求。为探索高效、精准、高质量的水土流失数据采集技术,作者以山东沂蒙山泰山国家级重点治理区蒙阴县为例,以小流域或公里网格为调查单元,通过分析奥维地图的技术优势,针对区域水土流失监测野外调查工作中导航找点难、信息采集过程繁琐、拍照定位精准度低等系列问题,探索了奥维地图与GIS结合在水土流失野外调查工作中的应用,包括基础数据源处理与导入、路线导航、点位查找、信息采集、位置共享以及内业成果处理等;提出了较为系统高效的"无纸化"水土流失野外调查技术与方法,并结合应用实践,对奥维地图应用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建议。研究成果可为区域水土流失监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及监督管理等野外调查环节提供技术参考。
2018 Vol. 16 (5): 85-94 [
摘要
] (
526
) [
HTML
1KB] [
PDF
6932KB] (
688
)
95
金雅琴, 李冬林, 孙丽娟, 张文豹, 叶子卿
南京近郊人工林地表枯落物的累积量及持水性
通过外业调查,结合实验室分析法对南京近郊8种人工林地表枯落物累积量及持水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森林枯落物特性受林分组成的影响大,不同群落枯落物厚度、累积量呈现显著差异(
P
<0.05)。枯落物厚度变化区间为2.10~5.24 cm,大小顺序依次为香樟林(Ⅰ)、乐昌含笑林(Ⅱ)、女贞林(Ⅲ)、马褂木林(Ⅳ)、淡竹林(Ⅷ)、朴树林(Ⅴ)、榉树林(Ⅶ)、槭树林(Ⅵ),总累积量也呈现类似的变化趋势。相关分析表明:1)枯落物累积量(
M
)和其厚度(
d
)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线性方程为
M
=1.405 4
d
+0.665 4 (
R
2
=0.823 4,
P
<0.05)。2)不同群落枯落物的持水量随浸水时间的变化动态一致,即随着浸水时间的延长,持水量依次增加,并呈现出倒"J"型曲线,持水量(
W
)与浸泡时间(
t
)的拟合方程为
W
=
a
ln
t
+
b
。不同群落枯落物吸水速率(
v
)呈现出"L"型递减变化,即随着浸水时间(
t
)的延长,吸水速率(
v
)依次减小,并符合如下关系式:
v
=
at
b
。3)榉树林(Ⅶ)、槭树林(Ⅵ)、朴树林(Ⅴ)3种人工林群落的持水能力较高,其最大持水率(
R
max
)均值分别为667.56%、462.90%、341.18%;相对的,马褂木林(Ⅳ)、香樟林群落(Ⅰ)群落的持水能力较低,其
R
max
均值分别为191.38%、271.99%;其余几种群落的
R
max
均值中等。4)比较不同群落的有效拦蓄量(
W
SV
)以榉树林群落(Ⅶ)最大,达26.32 t/hm
2
;槭树林(Ⅵ)、女贞林(Ⅲ)群落的
W
SV
较大,分别为16.64 t/hm
2
、16.44 t/hm
2
;马褂木群落(Ⅳ)的
W
SV
较小,仅为9.55 t/hm
2
。不同人工林群落水分拦蓄能力有明显差别,城市人工林建设中树种组成及群落类型的选择对成林后林地的持水拦蓄和水源涵养能力有重要影响。榉树林表现为较强的水分拦蓄能力,是当前南京城市森林建设较为合理的发展方向。
2018 Vol. 16 (5): 95-104 [
摘要
] (
516
) [
HTML
1KB] [
PDF
878KB] (
501
)
105
黄日鹏, 李加林, 段义斌, 冯佰香, 何改丽
快速城镇化对杭州湾南岸慈溪市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快速城镇化因大量城镇建设用地的形成而导致其他土地类型减少,并影响着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其进行研究可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政策决策提供信息。作者以位于杭州湾南岸的慈溪市为研究对象,利用2005、2010和2015年3期遥感数据,提取不同时期土地利用信息,分析慈溪市快速城镇化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结果表明:1)2005-2015,慈溪市的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体现在滩地面积的大量减少、建设用地大幅增加,建设用地增幅来源主要是由滩地与旱地转变而来,快速城镇化使得其他土地的破碎程度增加;2)快速城镇化对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显著,2005-2015慈溪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10.02亿元,其中快速城镇化影响占73%;3)围垦滩地造成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最大,损失量达4.6亿元,其次是建设过程中对水体的占用。
2018 Vol. 16 (5): 105-113 [
摘要
] (
444
) [
HTML
1KB] [
PDF
2240KB] (
410
)
114
石燕金, 周运超
石漠化喀斯特皆伐迹地的土壤侵蚀特征
为研究石漠化喀斯特皆伐迹地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侵蚀的量、变化规律和发生机理,在贵州省普定县设置喀斯特石漠化皆伐样地,采用测钎法(均匀布点)径流场法2种方法,对该样地恢复过程中土壤侵蚀进行持续的监测,对比2种监测方法的结果及以确定其适用性。结果显示:在皆伐后的4年半恢复过程中,测钎法结果显示总体呈侵蚀趋势,累积侵蚀深度达1.46 cm(折合侵蚀模数为2 066.7 t/(km
2
·a));自然恢复1年内土壤侵蚀量波动较大,在1年之后则波动减小(除2015年4月(约恢复3年)),3.5年后趋于稳定;径流场法得出的侵蚀模数为0.78 t/(km
2
·a),与测钎法得出的土壤侵蚀结果相差巨大,分析认为这可能是由喀斯特特殊的地表岩土结构和2种监测方法具有不同的观测侧重点及性质共同造成的,2种方法观测结果不具有普遍的可比性(如喀斯特特殊地表、地下状况等不可比),测钎法由于能通过原位监测土壤蠕滑及地下漏失而更适用于该地区。此研究对喀斯特石漠化皆伐迹地的土壤侵蚀量和变化规律有一些认识,但是对于其影响因素还只限于推测,有待开展进一步的研究确认。
2018 Vol. 16 (5): 114-119 [
摘要
] (
473
) [
HTML
1KB] [
PDF
904KB] (
505
)
120
王延贵, 陈康, 陈吟, 刘茜
黄河流域产流侵蚀及其分布特性的变异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和气候变化,黄河流域水沙特性也发生了变化。为了解黄河流域产流和产沙的变化过程,通过引入区域径流深和区域输沙模数等参数,根据黄河流域主要水文站1950-2015年以来的实测水沙资料,利用Mann-Kendall统计检验法和水文量累积曲线法,深入研究黄河流域产流侵蚀过程和空间分布的变异特点。结果显示:黄河流域除唐乃亥站无明显趋势变化外,其他干流水文站和11条支流水文站的径流深和输沙模数大都以指数形式呈显著减少趋势,表明黄河流域产流产沙能力减弱。黄河上游水文站多年平均径流深和区域径流深较大,为主要产流区;中游水文站多年平均输沙模数和区域输沙模数较大,为主要产沙区;下游多年平均区域径流深和输沙模数均为负值,为水沙主要消耗区。黄河流域水沙异源现象仍然存在,但有减弱趋势。
2018 Vol. 16 (5): 120-128 [
摘要
] (
418
) [
HTML
1KB] [
PDF
4905KB] (
394
)
129
齐斐, 胡续礼, 刘霞, 邢先双, 宋媛媛, 张洪达, 徐春, 张志扬, 李正波
基于小流域划分的沂源县水土保持规划布局及措施配置
小流域是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的基本单元,开展小流域划分并确定其防治方向对县域水土保持规划布局具有重要意义。作者以国家级重点治理区沂源县为对象,通过遥感调查、模型计算、资料收集和统计分析等方法,掌握区域现状和水土保持需求,以小流域为单元,提出县域水土保持布局及措施配置。主要结果如下:1)全县水土流失面积为765.99 km
2
,占46.83%,以轻度侵蚀为主,主要分布在县域东南部、西南部以及东北部等区域;2)全县划分小流域68条,平均面积为24.06 km
2
,沟道密度1.87~2.99 km/km
2
,45%的小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面积比高于50%;3)根据小流域特征和水土保持需求,全县划分为4个水土保持分区,提出了"三带三片"重点布局;4)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21条,以封禁治理为主,占55%;建设生态经济型小流域47条,其中东北部以封禁治理为主(45%),东南部以经济林果为主(60%),西南部以封禁治理(35%)和梯田工程(30%)为主。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县级水土保持布局和措施配置研究,可为县域尺度水土流失防治和水土保持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
2018 Vol. 16 (5): 129-135,144 [
摘要
] (
559
) [
HTML
1KB] [
PDF
7797KB] (
498
)
136
张雪梅, 陈涛, 付红伦, 汪徐春, 况培培, 刘敏
采用生活污泥制备用于花卉生长的轻质颗粒的试验
采用黄土、石英砂尾矿、硅藻土等无机粉体对生活污泥进行固化,制备可用于花卉生长的轻质颗粒。采用单一变量控制法探究各无机试剂的最佳添加量和工艺条件为:污泥50%、黄土30%、石英砂尾矿10%、高岭土5%、硅藻土2%、Al
2
(SO
4
)
3
3%、烧成温度930℃、和焙烧时间50 min。相关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黄土添加量从0~100%变化,轻质颗粒的抗压强度逐渐增加到7.35 MPa后开始下降。石英砂尾矿用来提高产品抗压强度,当含量为30%~40%时制得的轻质颗粒抗压强度、吸水性等达到最佳性能。硅藻土的多孔结构以及污泥中有机质挥发,使产品具有高孔隙度和吸附性,吸水率为50%。通过对轻质颗粒的X衍射与SEM形貌分析,结果显示采用生活污泥为主原料制备用于花卉生长的轻质颗粒性能优越,符合GB/T 17431-1998。
2018 Vol. 16 (5): 136-144 [
摘要
] (
342
) [
HTML
1KB] [
PDF
4233KB] (
382
)
145
覃庆锋, 陈晨, 曾宪芷, 贺佳飞
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
通过对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30年历程的回顾,明晰我国针对大江大河的流域性工程治理的发展脉络,总结植树造林等生物措施防治水土流失的技术体系和综合治理模式,将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典范成果推广至其他地区,并展望我国流域性防护林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以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为主要方式,在长江全流域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增加绿色资源,扩大生态容量,取得了十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存在工程建设难度越来越大、工程建设投资支持力度不够、投资项目过少等问题。未来长江流域仍有大面积可造林地需要绿化,工程建设任务还很重,工程建设空间还很大,流域生态治理仍然任重道远。
2018 Vol. 16 (5): 145-152 [
摘要
] (
442
) [
HTML
1KB] [
PDF
775KB] (
4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