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官方微信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2010年 8卷 S1期  刊出日期 2010-08-01
  
1 代巍;郭小平;王晓宁;彭海燕;史晓丽
G101北京平原段公路绿化的固碳释氧研究
通过对G101北京平原段公路18种绿化树种的净光合速率及叶面积指数变化的观测,根据光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箅式,计算各个树种的单位叶面积固碳释氧量、单位面积日固碳释氧量,再通过聚类分析将观测树种的固碳释氧能力进行分级,并对G101北京平原段公路绿化树种的固碳释氧能力进行系统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树种单位叶面积日固碳量的季节变化规律分为上行、下行、单峰3种类型;按照单位叶面积固碳量分级:紫叶李、构树为1级,毛白杨、国槐、绦柳、白蜡、火炬、栾树、碧桃、大叶黄杨、紫丁香、紫薇、悬铃木为2级,刺槐、元宝枫、珍珠梅、油松为3级;按照单位面积固碳量分级:紫叶李、构树、悬铃木为1级,毛白杨、刺槐、元宝枫、白蜡、火炬树、栾树、碧桃、紫薇为2级,国槐、绦柳、珍珠梅、大叶黄杨、紫丁香、油松为3级。
2010 Vol. 8 (S1): 1-5 [摘要] ( 1778 ) [HTML 1KB] [PDF 3083KB] ( 1434 )
6 赵方莹;程小琴
北京首云铁矿矿区道路边坡植被恢复与土壤特征
对北京首云铁矿矿区道路边坡的自然和人工恢复植被进行调査,结果显示:自然恢复10a定居植物21种,其中,菊科1种、禾本科5种;人工恢复1a样方调查到14种植物,禾本科、豆科和苦木科各包含2个物种;人工恢复2a样方调査到18种植物,禾本科、豆科各包含3个物种。人工恢复的植物群落较自然恢复植物群落植物生长型丰富。通过分析自然和人工恢复植物群落ce多样性以及土壤养分状况表明,覆盖10cm山皮土及选择合适的植物品种,加速了植物群落oc多样性的恢复,表土中的速效钾和速效磷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髙,由于人工恢复时间较短,植物生长对氮肥消耗,表土中的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均小于自然恢复10a的。
2010 Vol. 8 (S1): 6-10 [摘要] ( 1913 ) [HTML 1KB] [PDF 2841KB] ( 1337 )
11 戴泉玉;刘峰;姜东明;汪伟刚
半干旱地区山区高速公路路堑边坡植被恢复设计思路探讨——以北京市京承高速公路(三期)为例
以北京市京承三期高速公路为例,选择6种乔木、6种灌木、6种草本和2种藤本植物,采用客土喷播技术、厚层基质喷附技术、植生袋技术和边坡平台4种植被恢复技术进行边坡生态恢复,探讨了半干旱区山区公路边坡植被恢复设计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2010 Vol. 8 (S1): 11-14 [摘要] ( 1775 ) [HTML 1KB] [PDF 2864KB] ( 1453 )
15 兰虎林;彭国涛;李家祥;罗庆华;辜彬
深圳几个岩质边坡生态恢复案例探讨
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道路建设与资源开发形成了大规模的人工创面。在深圳自然环境条件下,岩体(特别是硬岩)裸露难以依靠自然恢复岩面生态,人工干预是岩质边坡生态恢复的有效技术途径。着眼于生态护坡技术,介绍了几个岩质边坡人工生态恢复工程案例。结合坡面特点阐述了护坡工程方法技术、地方边坡物种、人工土壤,分析探讨了边坡特点与护坡技术,植生基材设计与配比等关键技术问题。这些分析总结对深化深圳边坡生态恢复工作、创新边坡生态恢复工程技术、提髙工程设计水平具有促进作用。
2010 Vol. 8 (S1): 15-19 [摘要] ( 1920 ) [HTML 1KB] [PDF 4367KB] ( 1521 )
20 汪伟刚;钟超奇;谢百灵;左雪峰
韶赣高速公路路堑边坡生态恢复设计
针对韶輓髙速公路粤境段地处粵北山区、路堑边坡多、边坡坡质条件差、生态恢复难的特点,秉承路堑边坡生态恢复设计理念,结合不同边坡的坡质特征,提出针对山区高速公路路堑边坡生态恢复的技术措施。
2010 Vol. 8 (S1): 20-23 [摘要] ( 1641 ) [HTML 1KB] [PDF 2869KB] ( 1379 )
24 张玥婷;陈文坤;程小琴
平谷平程路弃渣边坡生态修复试验
针对道路建设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现状,在平谷平程路典型弃渣坡面开展了以生物措施为主的生态恢复试验。结果表明,平程路弃渣坡面采用保护利用现有侧柏、结合现有的水平条对坡面适度平整、设置铁丝石笼和生态植被袋、并对弃渣坡面覆土,能够有效地促进植被恢复,改善路域生态景观环境。工程实施1年后效果明显,坡面植被覆盖率超过75%,实现了弃渣下边坡坡体表层的安全稳定,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可为类似坡面的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2010 Vol. 8 (S1): 24-27 [摘要] ( 1708 ) [HTML 1KB] [PDF 2586KB] ( 1309 )
32 王勇;晁建强;李定友;艾启芳
石漠化地区灌木生态防护技术应用
石漠化地区灌木生态防护技术是一种解决石漠化地区石质边坡生态防护问题的综合性生态防护技术,具有护坡效果显著、有效恢复生态环境等特点。通过介绍石溴化地区灌木生态防护技术的生态防护功能及实际应用情况,为今后石漠化地区的生态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2010 Vol. 8 (S1): 32-36 [摘要] ( 1429 ) [HTML 1KB] [PDF 3305KB] ( 1340 )
37 邵琪;顾卫;齐藤诚, 富坚志
边坡生态恢复中生长基质的成分配比实验
性质优良的植物生长基质是岩石边坡生态恢复的基础和关键,决定生长基质特性的主要因素是其成分和配比。土壤和堆肥是生长基质最主要的组成成分,根据2种成分的不同比例配置了各种生长基质,并对其物理性质、养分含量和对高羊茅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增加堆肥的含量,可以有效改善基质的贮水性、通气性、保水性等物理性质,堆肥含量为10% ~40%时,具有良好的三相分布和紧实度;随着堆肥比例的增大,各种养分含量也逐渐增大,但在2个月的生长过程中,高羊茅对于各基质的养分消耗都不显著;在堆肥含量为20%时,高羊茅的生长情况最好。综合各实验结果,土壤含量为70% ~90%、堆肥含量为10% ~30%的生长基质最适用于边坡的生态恢复。
2010 Vol. 8 (S1): 37-42 [摘要] ( 1381 ) [HTML 1KB] [PDF 3910KB] ( 1383 )
43 孟强;闰亚丽;戴泉玉;蔡衡
厚层基质喷附技术在半干旱地区高速公路边坡植被恢复中的应用及建议
在北京市京承三期高速公路的岩石边坡植被恢复示范工程中,采用厚层基质喷附技术进行半干早地区公路坡面植被恢复技术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厚层基质喷附可以较好地解决半干旱地区公路坡面的植被恢复问题,但在植生基质配置、基质喷附厚度、基质喷附方式、植被物种选取、物种比例控制等方面需进行改进。研究成果可以为我国北方半干早地区类似人工坡面的植被恢复提供技术参考。
2010 Vol. 8 (S1): 43-47 [摘要] ( 1806 ) [HTML 1KB] [PDF 3810KB] ( 1318 )
48 陈述悦;顾卫;顾慈阳
绿化笼砖技术在门头沟公路边坡生态修复中的应用实践
首次采用绿化笼砖技术对北方地区因修路导致的公路岩石边坡进行生态修复。结果表明,笼砖技术是适合在北方气候条件下应用的,植被可以顺利越冬,长势良好,同时由于有本地物种逐渐侵人生长,可朝着自然的植物群落发展。有些关键技术,如笼砖的保水、笼砖的板结以及笼砖的基材配比等的解决,可使笼砖技术更适合北方的气候特点。
2010 Vol. 8 (S1): 48-50 [摘要] ( 1973 ) [HTML 1KB] [PDF 2602KB] ( 1265 )
51 王玲;刘长红
椰纤维网路堑边坡生态防护技术在湖南省韶山高速公路防护中的应用
结合湖南省韶山高速公路路堑边坡运用草灌型椰纤维网生态防护技术的实践,总结草灌型椰纤维网防护技术的原理及施工工艺、关键技术要求,以期探讨适合湖南省实际情况的成本低、效率高、效果好的高速公路新型生态防护模式。
2010 Vol. 8 (S1): 51-54 [摘要] ( 1523 ) [HTML 1KB] [PDF 2690KB] ( 1251 )
55 项元和
露天矿排土场边坡治理技术研究—— 岱沟露天煤矿为例
通过对排土场边坡多项治理措施的试验研究,确定出排土场边坡治理的有效措施:排土场边坡构筑时修筑挡水埂,阻止平台径流汇人边坡,坡脚堆放大石块,拦截坡面下移泥沙;排土场边坡采用径流分散的方法减少排土场水蚀和水的大量损失;排土场边坡植被配置模式从现状实施效果分析主要有沙棘护坡模式、山杏+沙棘一柠条护坡模式、紫穗槐十柠条一紫花苢蓿模式3种。
2010 Vol. 8 (S1): 55-58 [摘要] ( 1896 ) [HTML 1KB] [PDF 2403KB] ( 1384 )
59 陈锦;魏天兴;荆丽波
道路建设对山区生态景观的影响及修复对策
道路开发及运行会对周边生态景观造成很大影响。根据道路沿线生态环境现状,将道路生态修复设计分为道路边坡植被恢复工程设计和道路环境景观设计。对北京市门头沟区境内的主要公路生态环境现状进行野外调查,结合调查区道路的具体情况,制定道路生态景观设计目的和道路景观设计原则,探索对其进行生态防护的方法、途径,并介绍了门头沟区109国道典型路段景观生态修复,以期为改善公路生态环境提供参考。
2010 Vol. 8 (S1): 59-63 [摘要] ( 1752 ) [HTML 1KB] [PDF 4254KB] ( 1363 )
64 李江锋;魏东;李林英;程小琴
道路景观调查——以北京延庆县境内公路为例
在研究调查延庆县境内连接主要景区、景点和民俗旅游村的公路生态环境基础上,对延庆公路景观进行分类和分析,并对延庆县未来公路环境建设提出指导性意见,可为北京相关公路环境治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2010 Vol. 8 (S1): 64-68 [摘要] ( 1701 ) [HTML 1KB] [PDF 3877KB] ( 1071 )
69 马建荣;沈毅;孟强;王丹
新疆荒漠地区公路景观绿化设计技术及方法—以国道315叶城至墨玉段改建工程项目为例
在分析新疆荒漠地区公路景观及绿化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进行荒漠地区公路景观绿化设计的必要性、原则和要求,同时探讨荒漠地区公路景观绿化的设计思路,强调“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资源节约”等景观优化措施,为荒漠地区生态保护提供公路景观绿化设计依据。
2010 Vol. 8 (S1): 69-72 [摘要] ( 1720 ) [HTML 1KB] [PDF 2629KB] ( 1396 )
73 赵方莹;魏东;李林英
延庆县公路生态绿化评价与规划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自驾车郊区游成为北京市民的重要生活内容之一。延庆县作为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其公路生态绿化已成为其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公路系统是整个城市的沟通纽带,在对延庆县公路生态绿化现状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延庆县公路生态绿化建设规划,以期提高延庆县生态环境的生态服务价值和景观价值,将公路打造为“生态观光走廊”。
2010 Vol. 8 (S1): 73-76 [摘要] ( 1809 ) [HTML 1KB] [PDF 2915KB] ( 1355 )
77 骆汉;田佳;冯磊;崔强;赵廷宁;高甲荣;王志明;高俊;吴弯
华北地区高速公路附近春季风场特征分析
为了给高速公路植被的选择和布局提供必要的依据,选择河北廊涿高速公路固安至廊坊为研究区段,通过气象站1a的风速、风向资料数据,在Surfer, GIS等软件的支持下,分析了该地区风速动态变化规律、风速空间异质性特征等涉及风速时空变化规律,探求该地区风速变化对地表风蚀及植被建设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地年内各月之间平均风速变幅较大,3-4月风速最大,8-10月风速最小;平均风速的日变化也非常明显,10:00-12:00时达到一日最大值,夜晚21:00-24:00时达到一日最小值;风向对应的平均风速中占主导风向的东风、北风和北北东风的平均风速都较大,其中北风最大,北北东风次之;各月风速频率曲线较为一致,3月和4月存在较大风速,且风速的变化范围也较大。因此,在高速公路植被建设中应在北面和东面建设以防风林为主的绿化带,其中北面是重中之重,以起到防止公路被侵蚀的作用;同时要做好最大风期3-4月内的风蚀防治,对整个防风固沙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010 Vol. 8 (S1): 77-80 [摘要] ( 1757 ) [HTML 1KB] [PDF 3057KB] ( 1153 )
81 赵伟;李一为;吕学研
人工湿地处理公路路面径流污染的探讨
针对公路路面径流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提出以人工湿地解决公路对水环境污染的观点。介绍了人工湿地对路面径流污染物质降解的机制,并以国内实例说明人工湿地对路面径流污染物质的处理效果。最后提出人工湿地在公路建设中的推广既能美化环境,又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具有较好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2010 Vol. 8 (S1): 81-84 [摘要] ( 1601 ) [HTML 1KB] [PDF 2911KB] ( 1370 )
85 周连兄
北京市山区公路建设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通过分析北京市山区公路建设特点和水土流失危害,针对可能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环节,提出山区公路生态建设和水土流失防治相应措施,以供山区公路建设项目参考,为实现北京市山区公路建设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和谐发展提供实例。
2010 Vol. 8 (S1): 85-87 [摘要] ( 1713 ) [HTML 1KB] [PDF 2770KB] ( 1274 )
88 郭小平;彭海燕;胡雨村;沈志强;陈静贤
走向生态文明时代的公路生态绿化理念
在梳理人类生态意识、生态实践和生态文明的基础上,回顾国内外公路建设的生态理论、技术和工程实践,辨析国内外“生态公路”学术观点,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公路生态绿化”的概念及特征。
2010 Vol. 8 (S1): 88-92 [摘要] ( 1504 ) [HTML 1KB] [PDF 3581KB] ( 1168 )
93 郝一锋
建设公路绿化网络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西省公路绿色生态网络技术
山西省发达的公路网,通过科学的绿化设计和沿线生态建设,形成以公路网为骨架的生态绿化网络,充分发挥吸收尾气及二氧化碳、减少噪音、美化景观、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功能,可从根本上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2010 Vol. 8 (S1): 93-96 [摘要] ( 1565 ) [HTML 1KB] [PDF 3565KB] ( 1260 )
97 李家祥;彭国涛;罗庆华;辜彬;寒烟
论石质边坡景观营建
城市化进程中,裸露石质边玻对城市景观的破坏性影响愈加严重。随着人与自然相协调理念的发展,边坡治理已从单纯的生态恢复提升到景观营建的高度。作为改善城市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前瞻性想法,边坡景观营建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为制订和完善边坡景观营建规划奠定决策基础,总结论述了石质边坡景观的影响因素以及边坡修复过程中植物的选择和配置。以生态笼砖边坡复绿技术和灌浆技术为代表,详细阐述了其在国内的应用前景,预测石质边坡景观的构成、边坡建设项目对景观影响综合评价、野生岩性植物的应用等将成为该领域今后的研究重点。同时指出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注意区分景观营建和生态恢复、遵循景观设计技法等,以期在岩质边坡景观营建领域获得更大的提高。
2010 Vol. 8 (S1): 97-101 [摘要] ( 1414 ) [HTML 1KB] [PDF 3585KB] ( 1346 )
102 逢红;张华
省际通道阿布海至通辽段高速公路水土保持治理措施
高速公路主体施工结束后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主要采取植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边坡防护,公路沿线采用乔灌草结合的形式进行绿化美化,公路沿线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并针对公路沿线的取土场采取取土边坡削坡种草和坑底植树方式进行植被恢复。
2010 Vol. 8 (S1): 102-104 [摘要] ( 1744 ) [HTML 1KB] [PDF 1988KB] ( 1349 )
28 王英宇;宋桂龙;乔领新;孟强;韩烈保
高速公路岩质边坡植被恢复初期不同植物配置模式的比较
以京承高速公路三期边坡植被恢复工程为依托,探讨草豆模式(以禾本科草本为主,豆科为辅)和灌草模式(以灌木为主,以草本为辅)2种植物配置模式在植被防护初期的恢复效果。结果表明:灌草模式初期形成的群落坡面覆盖度呈现逐步增加趋势,复层特征日渐明显,而草豆模式前期增加迅速,在播种3个月出现峰值后,覆盖度出现下降;在髙度变化上,草豆模式中的禾本科草本增长快于豆科草本,且在播种3个月后达到峰值,其对豆科植物生长产生一定影响,而灌草模式中,播种前2个月各类植物髙度逐步增加,随后野菊花的髙度生长迅速增加,群落中的其他植物受到抑制,群落中的植物平均高度大小顺序为野菊花>紫穗槐>沙打旺>紫花首蓿>髙羊茅>胡枝子;在出苗后2个月后的7、8月份,野生杂草竞争优势日益明显,灌草模式群落中杂草种类大于草豆模式群落,杂草人侵有利于初期的边坡防护效果,2种植物配置模式在边坡防护初期的恢复效果差异明显。
2010 Vol. 8 (S1): 28-31 [摘要] ( 2193 ) [HTML 1KB] [PDF 2485KB] ( 1341 )
105 宋桂龙;裴大伟;孟强
边坡分类体系及其与稳定性关系探讨
边坡分类是边坡综合治理工程及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边坡分类体系的出发点是为了更好地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边坡,但无论何种分类体系,安全稳定性是其最基本的要素。以安全稳定性为出发点,按照不同分类依据综述了国内外关于边坡分类的理论体系,分类依据包括岩体结构、物质组成、风化程度、坡高和坡度、岩层走向与坡面走向关系、边坡朝向、边坡变形、边坡成因等,每一种分类体系综述了其分类特点、体系构成,并探讨了其与边坡稳定性的关系,为边坡稳定性评价及边坡治理提供参考。
2010 Vol. 8 (S1): 105-111 [摘要] ( 2030 ) [HTML 1KB] [PDF 5068KB] ( 1526 )
112 田涛;赵廷宁;杨建英
建设工程废弃地微立地研究进展
微立地的研究和应用已经取得了初步发展,国内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微立地各个因子之间互相作用的影响,并论证了微立地因子的重要性。在全面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微立地理论体系,初步总结了微立地的概念与分类情况,这对建设工程废弃地微立地类型的划分、因子选择以及对应的植被修复技术研究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0 Vol. 8 (S1): 112-116 [摘要] ( 1529 ) [HTML 1KB] [PDF 3557KB] ( 1381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关于招募《中国水土保持科学》青年编委的通知
弘扬科学家精神专题宣传之:中国林业教育奠基人梁希
祝贺郑粉莉副主编和陈利顶、雷廷武编委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编2020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被Scopus数据库收录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20年主编会暨第九届优秀论文评审会在京召开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9—2020年度来源期刊核心库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编新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致谢审稿专家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7年主编会议在陕西杨凌召开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7—2018年度来源期刊核心库
原主编王礼先教授获诺曼?哈德逊纪念奖
英文稿件征稿启事
崔鹏副主编当选中国科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刘国彬等3位编委荣获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编委会换届暨第四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我刊副主编崔鹏当选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科学委员会委员
中国科协 教育部 科技部 卫生计生委 中科院 工程院 自然科学基金会关于印发《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的通知
我刊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征稿启事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5—2016年度来源期刊核心库
关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网址的申明
关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五届优秀论文评选结果的通告
祝贺《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副主编崔鹏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Copyright Notice
2011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
关于颁发《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四届优秀论文奖的决定
关于授予王礼先同志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特殊贡献奖的决定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创刊十周年纪念座谈会暨第三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在海南三亚召开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四届优秀论文评审会在京召开
关于IP地址变更的通告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0年中国知网统计数据
2010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1-2012年来源期刊
在线投稿系统正式启用,欢迎在线投稿,并提出宝贵意见。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9年中国知网统计数据
欢迎订阅《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在2009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中名列前茅
第二届编委会第二次会议成功召开
关于召开《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二届编辑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的通知
      更多....  
更多.... 
   论文版权转让合同
   作者信息表
   论文模板
更多.... 
           
 
  版权所有© 2010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编辑部     
通讯地址:北京市 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联系电话: 010-62336042,010-62336872 E-mail: sbxh035@263.net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京ICP备 110062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