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出版道德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第一届编委会
第二届编委会
第三届编委会
第四届编委会
投稿须知
征稿范围
稿件写作须知
英文写作须知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官方微信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2005年 3卷 4期
刊出日期 2005-12-31
1
刘更另
我国的农业和土壤保持
我国2000多年的农业史表明:通过循环利用有机肥,可以使粮食生产持续发展,保持并逐渐改善土地生产力。非农肥料的最高效投入方式可以增加粮食产量。但在一些地区,出现农民只偏好化肥的趋势。长期使用化肥会导致土壤问题,也会给粮食质量和人类健康带来不利影响,有机肥的使用应当引起特别关注,以改善土壤性状、发展可持续农业。人类创造农业,农业养育人类,为使资源环境进入正确的循环轨道,人类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自然的敌人。通过对湖南省南部山区红壤的长期试验,表明天然植被恢复对于水土保持极为重要,在阴山北部的观测数据也得到同样的结论。
2005 Vol. 3 (4): 1-5 [
摘要
] (
1184
) [
HTML
1KB] [
PDF
3096KB] (
1381
)
6
王浩;杨爱民;周祖昊;严登华
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水土保持水文水资源效应研究
以往水土保持水文水资源效应研究所采取的方法均为水文法和水保法。由于这2种方法都不能系统地揭示水土保持对水循环影响的物理机制,并且采用的水资源评价口径只是单一的狭义水资源,使得研究成果不能真实反映水土保持的水文水资源效应。以狭义水资源和广义水资源为评价口径的基于物理机制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则能克服水文法和水保法的严重弊端。评述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研究进展;应用基于物理机制的分布式水文模型(WEP-L模型),以黄河流域的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区——河口镇至龙门区间为例,对水土保持的水文水资源效应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水土保持使广义水资源量增加72.6亿m
3
,增幅27.1%;使狭义水资源量减少9.0亿m
3
,减幅14.4%;使狭义水资源的构成发生了变化,即地表水资源量减小、不重复量和地下水资源量增加。
2005 Vol. 3 (4): 6-10 [
摘要
] (
1525
) [
HTML
1KB] [
PDF
3160KB] (
1473
)
11
黄志霖;傅伯杰;陈利顶
黄土丘陵区不同坡度、土地利用类型与降水变化的水土流失分异
为了确定不同坡度、土地利用类型及降水参数对水土流失的影响,通过黄土丘陵区坡耕地、草地的3个坡度(10°,15°和20°)小区连续14年的径流、侵蚀观测数据,分析不同坡度、土地利用模式和降水变化的水土流失分异。试验结果表明:1)坡耕地水土流失量随坡度的升高而增加,20°小区显著大于10°和15°小区;草坡地小区的年水土流失量也随坡度变化,不同坡度小区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2)坡耕地与草地的水土流失量具有显著性差异,坡耕地年均径流量和侵蚀量分别为草地的1.8倍和13.9倍,与草地比较,坡耕地明显地增加水土流失风险。3)不同土地类型水土流失模数受年降水变化的影响效应不同。坡耕地水土流失量受少数强降水控制,年径流量、侵蚀量与年降水量、产流降水量之间无显著性相关;草地的年径流量、侵蚀量分别与年产流降水量、年降水量显著相关。4)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受降水量(
P
)、最大30min降水强度(
I
30
)和综合降水指数(
PI
30
)的显著影响,但各因素的决定系数不同,影响系数次序为
PI
30
>
I
30
>
P
。草地的径流与降水变量关系与坡耕地一致,但次侵蚀量仅与
I
30
变化的显著性影响,而与P、
PI
30
无显著性相关。草地的水土流失量受坡度差异以及降水变化的影响较弱,表明草地能够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对荒坡草地采取保护措施以促进植被、土壤的进展恢复。坡耕地水土流失变化与坡度、降水变量的关系更为直接,通过降低坡度、休耕和免耕等耕作模式,减少土壤扰动和增加地面植被盖度,可有效减少水土流失。
2005 Vol. 3 (4): 11-18 [
摘要
] (
1766
) [
HTML
1KB] [
PDF
4934KB] (
1338
)
19
王云琦;王玉杰;朱金兆;齐实
重庆缙云山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坡面产流对暴雨的响应
为给三峡库区理水调洪型植被建设提供一定依据,在三峡库区重庆缙云山5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混交林,阔叶林,楠竹林,灌木林及农地)建立坡面径流小区,从产流量、产流历时和产流过程来研究坡面产流对暴雨的响应。结果表明:在相同暴雨条件下,楠竹林地表径流深分别为混交林的2.7倍,为灌木林的3.7倍,为农地的4.5倍,为阔叶林的5.7倍。混交林和阔叶林的地下径流深比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大一个数量级,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 8-10倍。混交林坡面径流产流历时可延长248min,农地最少,仅为33 min。混交林地下产流历时可延长59 h;阔叶林居次,为50 h;农地产流历时缩短近11h。楠竹林坡面径流峰值约为混交林和灌木林的2倍,为阔叶林和农地的3倍。阔叶林和混交林地下径流峰值比楠竹林大2个数量级,比灌木林和农地大1个数量级。因此,重庆缙云山各土地利用类型中,混交林和阔叶林理水调洪功能最强,楠竹林理水调洪功能最差。
2005 Vol. 3 (4): 19-26 [
摘要
] (
1591
) [
HTML
1KB] [
PDF
4665KB] (
1474
)
27
高鹏;穆兴民
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分入渗的对比试验
为更好地掌握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水分入渗性能,采用双环法和人工降雨法,分别对陕西省延安市燕沟流域林地、草地、农地3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水分入渗过程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双环法能较好的反映水向土中的入渗过程;而人工降雨法可以较为真实地反映天然降雨过程中雨水向土中的入渗过程,两者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土壤水分的入渗速率变化过程方面。前者测定的土壤水分入渗速率主要受制于土壤的物理性状,而后者:不但与土壤物理性状有关,还与降雨强度有较密切的关系。在人工模拟短历时暴雨条件下, 对于林地和荒坡草地,土壤水分入渗速率有随雨强增大而增大的趋势,而对于裸耕农地,随着雨强的增大,土壤水分入渗速率有降低的趋势。
2005 Vol. 3 (4): 27-31 [
摘要
] (
1678
) [
HTML
1KB] [
PDF
2475KB] (
1242
)
32
刘刚才;李兰;周忠浩;张建辉
紫色土丘陵区坡耕地退耕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及其效益评价
认识退耕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对耕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和评价退耕还林还草的水土保持效益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在中国科学院盐亭紫色土农业生态试验站通过2年(2003—2004年)的小区试验,观测了紫色土坡耕地种作物(小麦-玉米)、饲草(黑麦草)、果树(枇杷)和“果树+饲草”这4种模式的水土流失状况,并用层次分析法等对其水土保持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价。观测结果表明:坡耕地退耕种草和种“果树+饲草”这2种模式,较作物模式显著减少水土流失超过30%,其中“果树+饲草”模式的侵蚀量减少60%以上。同时发现,退耕地如果只种果树,水土流失量反而多于种作物地,揭示了控制水土流失的关键之一是提高地表盖度。效益分析结果表明,4种模式水土保持综合效益的大小次序是:“果树+饲草”>饲草>作物>果树。
2005 Vol. 3 (4): 32-36 [
摘要
] (
1603
) [
HTML
1KB] [
PDF
2914KB] (
1519
)
37
韩建刚;李占斌
紫色土小流域土壤流失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响应
小流域土壤流失特征不仅反映了流域的土地利用和管理状况,而且对其下游水体环境和水利设施安全具有深刻的影响。1999—2000年间以紫色土区3个具有不同集水面积、物理特征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典型小流域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雨型下土壤流失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响应特征。中大型降雨和间歇型降雨侵蚀下,以林地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流域输沙模数最小,平均为866kg·hm
-2
,谷地农田利用类型最高,平均为5 550kg·hm
-2
。次降雨侵蚀力和次降雨峰值径流流量,分别是紫色土区非林地和林地利用为主小流域输沙模数变异的主要影响因子。
2005 Vol. 3 (4): 37-41 [
摘要
] (
1523
) [
HTML
1KB] [
PDF
2927KB] (
1348
)
42
迈克·费斯特
土壤生物结皮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中的作用(英文)
土壤生物结皮是由细菌、真菌、藻类、地衣和苔藓等形成的一种混合体,作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它对生态系统镶嵌格局和生态过程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同时,土壤生物结皮通过影响局部水分条件,可以起到稳定土壤表层、减少土壤侵蚀、增加土壤氮养分的作用:因此,土壤生物结皮能够为土壤表层提供一种天然保护的作用,对干旱半干旱地区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005 Vol. 3 (4): 42-47 [
摘要
] (
2058
) [
HTML
1KB] [
PDF
3121KB] (
3057
)
48
陈奇伯;寸玉康;王利民;王克勤;刘文盛;曹子林
金沙江上游滇西北高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效果
通过对金沙江上游滇西北高原植物群落调查、土壤理化分析、径流小区观测,对陆生生态系统的退化模式和生态修复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人为干扰形成的退化生态系统通过人为诱导修复,可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功能较完善的人工生态系统。灌丛、次生林、人工混交林都已经形成明显的立体垂直结构,并有正向演替趋势。荒草丛、灌丛、人工混交林和次生林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29、2.58、2.04和2.03,对应的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80、0.81、0.67和0.65。灌丛的土壤理化效应最佳,其0~30cm土层土壤总孔隙度分别比坡耕地、荒草丛、天然次生林、人工混交林高8.7%、24.7%、45.9%和14.3%,有机质含量分别高19.3%、15.9%、276.8%和50.9%。天然次生林由于本底立地条件差,理化性能赶不上其他类型。人工幼林和天然次生林有较好的减轻土壤流失的作用,分别比坡耕地减少土壤侵蚀量38.0%和52.3%,比荒草坡减少土壤侵蚀量25.0%和42.3%。
2005 Vol. 3 (4): 48-53 [
摘要
] (
1680
) [
HTML
1KB] [
PDF
3979KB] (
1333
)
54
范建友;丁国栋;关博源;王贤;李素艳;杨婷婷
正蓝旗植被覆盖动态变化的遥感监测
为揭示浑善达克沙地植被变化规律,基于NDVI和植被覆盖度像元分解模型,建立了TM影像尺度下的正蓝旗植被覆盖度遥感定量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正蓝旗1987和2001年2个时期植被覆盖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正蓝旗植被覆盖以中等盖度植被和高盖度植被为主,1987年二者面积占总面积的92.98%,2001年占总面积的77.34%。期间,高盖度植被大幅减少,减少达57.53%,低盖度植被和农田植被面积均显著增加,全旗植被覆盖类型变化以植被退化为主,占发生覆盖类型变化面积的84.53%,这说明正蓝旗的植被生态趋于进一步恶化。
2005 Vol. 3 (4): 54-59 [
摘要
] (
1673
) [
HTML
1KB] [
PDF
4039KB] (
1212
)
60
杨喜田;董惠英;山寺喜成
土壤硬度对播种苗和栽植苗根系发育的影响(英文)
以赤松为实验材料,研究土壤硬度对播种苗和栽植苗根系发育的差异性。土壤硬度被设计为5个等级(用山中式土壤硬度计测定分别为10,15,20,25和30 mm)。分别调查播种苗与栽植苗根长、根系形态、苗高以及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结果表明:与播种苗相比,栽植苗形成细、短的根系,但根系数量较多;所有处理的栽植苗的主根丧失,而播种苗的主根则相对较为完整;播种苗的根径比随着土壤硬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硬度为10,25和30mm时的根径比分别为2.1,3.3和5.8),而栽植苗的根径比则随着土壤硬度的增加而减小(土壤硬度为10,25和30mm时的根径比分别为4.0,2.5和2.4)。这就意味着在紧实的土壤条件下,播种苗的根系生长要优先于地上部的生长;当土壤硬度大于25mm时,栽植苗的根系很难穿透植树穴,从而使根系发生缠绕。播种苗与栽植苗根系发育的这些差异,将会影响到树木的生长量、稳定性、水土保持能力以及对气候变化如干旱等的适应能力。因此,当恢复退化土地的植被时,进行土壤改良并采用播种恢复技术,将是成功恢复植被、形成稳定的森林群落的重要和必要的积极措施。
2005 Vol. 3 (4): 60-64 [
摘要
] (
1802
) [
HTML
1KB] [
PDF
3272KB] (
1424
)
65
齐清;李传荣;许景伟;王贵霞
环境因子对海防林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
为了揭示土壤呼吸的日间变化规律,寻找影响土壤呼吸速率强弱的生态因子,从而为海防林的造林营林技术提供重要依据,对胶南沿海混交林和灌木林的土壤呼吸速率及各环境因子进行研究。2种海防林林地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均呈现出单峰式的变化规律,灌木林的土壤呼吸速率明显高于混交林。地表温度是对土壤呼吸速率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之一,它与混交林和灌木林的土壤呼吸速率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关系。空气相对湿度与混交林土壤呼吸速率呈显著负相关,风速与灌木林土壤呼吸速率呈显著负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得到了影响海防林土壤呼吸速率的主要环境因子及与土壤呼吸速率之间的多元回归模型。
2005 Vol. 3 (4): 65-69 [
摘要
] (
1518
) [
HTML
1KB] [
PDF
2835KB] (
1309
)
70
党小虎;刘国彬;张广军;马月玲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经济过程分析——以宁夏隆德县李太平小流域为例
从生态经济系统分析角度出发,对小流域生态经济结构及其演变进行分析,以期评价小流域生态经济效益。对比分析了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土地利用结构及其适宜性、产业结构、消耗结构和饲料生产平衡,利用线性模型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优化模拟,采用描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多样性指数描述流域经济系统稳定性,并用静态和动态模型对治理经济效果进行评价。流域农、林、牧用地比例由1990年的6.2:2.0:1.0变为2003年的1.9:1.4:1.0;农业产值所占比重由79.6%下降为54.8%;林业、牧业、副业产值比例分别由9.6%、9.6%、1.1%上升为22.7%、15.1%、7.4%。收入多样性指数呈增加趋势,消耗结构趋向合理,饲料供需平衡,经济评价中各指标均显示经济效益显著,表明生态经济结构明显有利于生态经济系统的进展演变,流域生态经济结构趋于稳定,生态经济效益显著。
2005 Vol. 3 (4): 70-76 [
摘要
] (
1573
) [
HTML
1KB] [
PDF
4079KB] (
1110
)
77
陈东立;余新晓
黄土丘陵沟壑区流域景观格局调控与减水减沙效益
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景观格局的调控,是探索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分布格局及评价治理效益的一条重要途径。以甘肃黄土丘陵沟壑区吕二沟流域为研究实例,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建立流域数字高程模型,与土地利用格局图叠置运算,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利用“水保法”,计算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调整后,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比未调整前分别提高了20.36%和21.55%。
2005 Vol. 3 (4): 77-80 [
摘要
] (
1406
) [
HTML
1KB] [
PDF
2557KB] (
1304
)
81
向悟生;李先琨;吕仕洪;欧祖兰;陆树华;覃家科;王晓英;叶文培
漓江上游红壤侵蚀区不同植被群落环境因子差异
为给漓江流域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和重建提供科学理论依据,研究漓江上游流域红壤侵蚀区主要植被类型群落内小气候环境因子的差异,采用“以空间导时间”的方法分析植被退化过程中主要环境因子的变化。在植被退化的过程中,由于植被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的退化,主要的小气候环境因子均发生比较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针阔混交林类型群落和常绿阔叶林类型群落照度的垂直差异和时间变化非常小,而草丛群落以及灌丛群落的照度存在比较明显的垂直差异,光照强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在150cm以上的高度,照度的时间变化比较明显;针阔混交林类型群落和常绿阔叶林类型群落气温的垂直变化非常小,一般在0.5℃以下,在监测时段内其气温的变化幅度在2℃左右,而草丛群落和灌丛群落气温的垂直变化和时间变化相对较大,气温垂直变化的幅度最大可达到6℃; 针阔混交林类型群落和常绿阔叶林类型群落空气相对湿度的垂直变化不明显,变化范围一般在5%以下,草丛群落和灌丛群落空气相对湿度的变化幅度比较大,最大可达25%;常绿阔叶林类型群落的土壤内部温度变幅最小,在0.5℃以下,而灌丛群落的波动幅度较大,可达8℃左右。总体而言,在植被退化过程中,光照强度、空气温度、土壤温度和气地温差不断增大,空气湿度逐渐降低,同时,主要小气候环境因子的时空波动性从平缓渐趋剧烈。
2005 Vol. 3 (4): 81-86 [
摘要
] (
1568
) [
HTML
1KB] [
PDF
3421KB] (
1412
)
87
汪有科;张慧莉;徐福利;贠学锋
我国保墒灌溉技术的潜力及其效益分析
针对我国农业用水日趋紧张,农田环境污染严重,农产品中无公害产品减少,农业节水先进高效的技术由于其昂贵不能在中国广泛推广等问题,首次提出了保墒灌溉的概念,它是将旱作农业中的保墒覆盖技术和灌溉农业中的节水灌溉技术进行集成而形成新的节水技术体系。并对我国保墒灌溉的适宜性和节水效益、节肥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进行系统分析。保墒灌溉在全国的灌区能推广应用一半的面积,其节水量可达199.98亿m
3
,相当于南水北调的东线年调水总量。
2005 Vol. 3 (4): 87-91 [
摘要
] (
1400
) [
HTML
1KB] [
PDF
3049KB] (
1027
)
92
胡建忠;郑佳丽
黄河上游北川河流域种子植物的区系特征
北川河流域位居黄河上游地区,生态地位十分重要。流域内有种子植物74科、357属、1006种(含变种、变型)。流域内种子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多样,种子植物属有12个分布区类型和14个变型,与中国种子植物属的15个分布区类型、31个变型相比,分别占到80.0%和45.2%,类型较为齐全,变型也相当丰富。温带分布的属数及其所占的比例,在该区各分布类型中具有明显优势,其中尤以北温带分布类型更为显著,计有117属,占本区种子植物总属数的32.8%,占全国该类型分布的54.9%。该区植物区系的基本性质是以北温带为主。区系分区归属于泛北极植物区青藏高原植物亚区唐古特地区。植物区系成分的研究,为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当地植物资源,开展科学引种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2005 Vol. 3 (4): 92-101 [
摘要
] (
1581
) [
HTML
1KB] [
PDF
5847KB] (
978
)
102
赵晓英;任继周
三种锦鸡儿属植物的克隆生长特性及其植被恢复意义
了研究适于甘肃定西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的主要灌木种,以本地种白毛锦鸡儿(
Caragana licentiana
) 和甘蒙锦鸡儿(
C.opulens
)以及外来种中间锦鸡儿(
C.intermedia
)为对象,研究其克隆生长特性。白毛锦鸡儿和甘蒙锦鸡儿由根状茎产生很多无性系分株,均为松散游走型克隆生长构型,其根状茎错纵复杂,结成网状结构。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相对干旱的环境以及动物胁迫下,白毛锦鸡儿种子繁殖受到限制,无性繁殖有助于其种群的更新和扩展。白毛锦鸡儿的分株种群在半阳坡比在半阴坡有显著大的分株数、根状茎数、基株最大半径、根状茎长和根状茎生物量分配,反映出其形态的可塑性。游走型的克隆生长构型和根状茎的网络结构,赋予白毛锦鸡儿很好的水土保持性能。中间锦鸡儿为单轴型构型,在定西地区不产生无性系分株。
2005 Vol. 3 (4): 102-107 [
摘要
] (
1463
) [
HTML
1KB] [
PDF
3905KB] (
1404
)
108
陈立新
落叶松人工林土壤酸度变化与无机磷形态的关系
为了科学地经营落叶松人工林,持续改善其土壤质量和提高林分生产力,研究东北东部山地不同发育阶段落叶松人工林土壤酸度变化,以及活性酸(pH值)、交换性酸和水解性酸与无机磷形态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林龄的增大,根际土壤活性酸(pH值)持续降低,根际土壤的交换性酸、交换性铝明显增加,根际土壤Ca-P和O-P与水解性总酸度的相关系数减小,Fe-P与交换性酸、交换性铝的相关系数增大。2)根际土壤活性酸、水解性总酸度变化对根际土壤Al-P含量的变化影响较大,尤其是在幼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二者之间达到了极显著或显著水平;根际土壤Ca-P含量的变化主要受根际土壤活性酸的影响;各年龄阶段根际土壤Fe-P含量与水解性总酸度关系密切;根际土壤O-P含量随着土壤交换性酸、水解性总酸度的增高而降低。3)非根际土壤酸度与非根际土壤无机磷形态的相关性不明显。
2005 Vol. 3 (4): 108-114 [
摘要
] (
1443
) [
HTML
1KB] [
PDF
4205KB] (
1427
)
115
袁正科;袁穗波;姚敏;田育新;刘文端
板栗复合经营模式的土壤流失规律
为探讨红壤低山丘陵区不同板栗复合经营模式内水土流失的时空变化规律,采用径流小区定位观测,对7 个模式内的土壤流失量进行连续8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幼林下间种、停止间种和林冠迅速生长、林分充分郁闭 3个阶段,土壤流失量出现缓慢减少、急剧减少和基本稳定的变化过程;幼林下间种的当年,各模式内土壤流失量变化22.5-31.1t/(hm
2
·a)之间,但小于对照32.91%-51.45%;模式经营进入第3阶段后,林地土壤流失量均在 0.05t/(hm
2
·a)以下;在日降雨量10—70 mm间,日降雨引起的土壤流失量差异较大,间种作物覆盖地表,对于10~ 70mm日降雨强度的土壤侵蚀力且有重要的抗蚀意义。
2005 Vol. 3 (4): 115-118 [
摘要
] (
1472
) [
HTML
1KB] [
PDF
2675KB] (
991
)
119
方代有;朱东伟;杨富权
封禁措施对窿缘桉水土保持林群落结构的影响
为了揭示封禁措施对窿缘桉林群落结构的影响,对位于广东茂名市小良水保站3片处于不同封禁保护期的桉树水土保持林群落的植物种类、生物量、土壤肥力、土壤微生物以及凋落物现存量进行了调查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封禁措施的实施,使林下凋落物现存量和土壤肥力迅速上升,水肥条件得到改善,促进了群落结构的发展,封禁20年的桉林凋落物现存量为1103.4g/m
2
,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87125%,分别为未封禁桉林的4.69倍、4.15倍,封禁10年桉林的1.04倍、1.01倍。封禁措施实施后,随着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的先后侵入,物种品种逐渐丰富。封禁20年的窿缘桉林在空间层次上具有明显的乔、灌、草3层结构,乔木出现了除窿缘桉以外的亚层,封禁10年的窿缘桉林也有较明显的灌木层和草本层,而未保护的桉林在20年后仍只有单一的窿缘桉乔木层。封禁20年的桉林群落的生物量达347.841 kg/m
2
,分别为封禁10年和未封禁桉林的1.17倍和1.53倍。
2005 Vol. 3 (4): 119-123 [
摘要
] (
1269
) [
HTML
1KB] [
PDF
2796KB] (
9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