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官方微信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2008年 6卷 5期  刊出日期 2008-10-31
  
1 王光谦;傅旭东;李铁建;张建新;刘帆;高洁
汶川地震灾区堰塞湖应急处置中的计算分析
四川"5·12"汶川大地震形成的34个主要堰塞湖,超过半数处于中危以上,需要及时开展溃决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应用数字流域模型和水动力学模型,在资料匮乏的条件下,快速预报了典型堰塞湖的来流入库过程和溃口发展过程,模拟了不同应急预案条件下的洪水传播过程,为堰塞湖溃决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提供了有效依据。将来需要进一步建立集来流预报、泄流溃决、洪水淹没及优化措施分析为一体的完整模型体系,以应对基本数据匮乏条件下的应急预警预报和优化决策需求。
2008 Vol. 6 (5): 1-6 [摘要] ( 1472 ) [HTML 1KB] [PDF 3192KB] ( 1434 )
7 刘苏峡;夏军;蔡强国;王随继;舒畅;郑超磊
汶川特大地震灾后山洪灾害预估与应对措施
"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的灾区地表松动,使处于雨季的灾区面临山洪灾害的严峻挑战。通过对比历史上灾区和近邻地区已发生山洪灾害的历史状况,分析灾区山洪灾害的重点防范月份,绘制灾区山洪灾害高、次高、中、低易发区的分布位置,提出了不同风险区防范山洪灾害的应对措施,供汶川特大地震灾后山洪灾害预警参考。
2008 Vol. 6 (5): 7-10 [摘要] ( 1533 ) [HTML 1KB] [PDF 2305KB] ( 1056 )
11 曹文洪;张晓明
甘肃省淤地坝地震损坏调查及应对措施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因地震诱发的次生灾害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为了解淤地坝因震受损情况,做好淤地坝工程安全度汛,避免震灾次生灾害发生,笔者作为水利部调查组成员赴甘肃现场调查。通过淤地坝震损程度调查和震损风险评估,将地震损坏的淤地坝分为"高危""危险""一般危险"和"轻微危险"4类,分析了造成淤地坝损坏的主要原因和间接因素。针对淤地坝不同的损坏类型,提出了裂缝、渗漏和岸坡坍塌处理等相应治理措施。
2008 Vol. 6 (5): 11-15 [摘要] ( 1496 ) [HTML 1KB] [PDF 2560KB] ( 1210 )
16 田佳;田涛;赵廷宁;高甲荣
微立地因子植被恢复法在汶川地震植被重建中的应用
"5.12"汶川大地震造成的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次生灾害使当地的植被毁坏严重,微立地因子植被恢复法适用于地震灾区复杂的立地条件植被重建。在研究灾区植被破坏类型的基础上,将损毁植被的坡面划分为岩质边坡、土质边坡、土石边坡3种类型,并对不同坡面进行微立地因子类型划分,针对不同立地条件选择适宜植被恢复技术,促使灾区尽快植被重建,并为微立地因子植被恢复法的完善提供重要依据。
2008 Vol. 6 (5): 16-20 [摘要] ( 1474 ) [HTML 1KB] [PDF 2597KB] ( 1370 )
21 刘前进;蔡强国;方海燕
基于GIS的次降雨分布式土壤侵蚀模型构建——以晋西王家沟流域为例
利用野外试验小区观测与人工模拟降雨资料,在定量分析羊道沟小流域坡面—沟坡—沟道侵蚀产沙关系基础上,建立了羊道沟小流域侵蚀产沙模型。借助GIS技术,将王家沟小流域划分为40个沟间地、40个沟坡地及它们组成的40个子流域和一个输水输沙通道。通过对比分析每个子流域降雨、地貌、治理、植被覆盖、耕作措施和土壤6个主要侵蚀产沙影响因子与羊道沟小流域各因子的关系,得到王家沟各子流域相对于羊道沟小流域侵蚀产沙模型相应参数的修正系数,结合王家沟流域主沟道泥沙输移关系,建立了王家沟流域次降雨分布式侵蚀产沙模型。利用王家沟流域1963—1968年22次天然降雨资料,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较为理想,预测精度达到55%。
2008 Vol. 6 (5): 21-26 [摘要] ( 2377 ) [HTML 1KB] [PDF 2801KB] ( 1336 )
27 刘霞;姚孝友;袁利;牛勇;张光灿;张荣华;常城
鲁中山区不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为探索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对区域土壤侵蚀的影响,运用3S技术手段,研究鲁中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及4种生态修复措施下土壤侵蚀强度与面积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后,区域土壤侵蚀状况明显改善;各种生态修复措施都具有明显降低区域土壤侵蚀强度、减少土壤侵蚀面积的作用;不同生态修复措施类型防治土壤侵蚀作用最大的是残疏林补植,其他的依次为经济林退耕、荒坡造林和有林地封禁措施。研究成果可为科学评价生态修复工程效益和合理确定生态修复措施类型提供参考。
2008 Vol. 6 (5): 27-31 [摘要] ( 1651 ) [HTML 1KB] [PDF 2948KB] ( 1159 )
32 景国臣;任宪平;刘绪军;刘丙友;张丽华;杨亚娟;王亚娟
东北黑土区冻融作用与土壤水分的关系
地球上受冻融作用的面积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70%,在我国,受冻融作用的面积约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98%。冻融作用对土壤水分、密度、有机质和土壤的机械组成等因素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东北典型黑土区,通过野外观测和室内试验,研究冻融作用与土壤水分的关系。结果表明:冻融作用使土壤水分由土水势高的下部向土水势低的上部迁移,增加了土壤冻结层的含水量;土壤水分迁移使得下部未冻结层的土壤含水量降低,其降低程度受下部土壤含水量和浅层地下水埋深的影响;冻结过程中土壤水分迁移导致土壤膨胀变形,而土壤的膨胀变形是发生土壤冻融侵蚀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东北黑土区冻融侵蚀防治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008 Vol. 6 (5): 32-36 [摘要] ( 2028 ) [HTML 1KB] [PDF 2540KB] ( 1514 )
37 王建华;罗嗣忠;叶冬梅
赣南山地水土保持生物措施效益研究
为查明崇墩沟小流域生物措施治理效益,采用径流小区及水文测站方法,对不同生物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进行监测。结果表明:马尾松低效林中,木荷补植、灌木补植、草本补植措施减水、减沙、保肥效果都显著,木荷补植效果最显著;封山育林和阔叶树荒山造林,林木生长较快,覆盖较高,径流量和侵蚀量少,在研究区内,减水、减沙、保肥效益最显著。种植黄栀子生物埂果园的径流量和侵蚀量逐年减少,但果园保水保肥明显比封山育林和阔叶树荒山造林差。崇墩沟小流域2007年径流量比2006年径流量少12.92%,减沙1万367t,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效益显著。
2008 Vol. 6 (5): 37-43 [摘要] ( 1393 ) [HTML 1KB] [PDF 2756KB] ( 1023 )
44 陈雪;蔡强国;王学强
典型黑土区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分析
为了探讨东北典型黑土区坡耕地的治理情况,综合现有研究成果分析了不同坡度下顺坡垄作改横坡垄作、水平梯田、等高植物篱等措施的蓄水保土效益。结果表明:它们在黑土区能够发挥较高的水土保持效益坡度适宜范围,从而确定在0~5°、5°~8°、8°~15°坡度级别的坡耕地上分别采用以改垄措施、等高植物篱措施、水平梯田措施为主的措施进行治理,在>15°的坡耕地上选择退耕还林。
2008 Vol. 6 (5): 44-49 [摘要] ( 1481 ) [HTML 1KB] [PDF 3101KB] ( 1310 )
50 王树力;杨广巍;周延阳
土地荒漠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采用实地调查与遥感材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引入土地荒漠化程度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系数,在确定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荒漠化程度和分布格局的基础上,分析土地荒漠化对赤峰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赤峰市荒漠化区域内,荒漠化土地面积比例达到76.66%,其中草地荒漠化面积比例最大,未利用地和草地荒漠化程度最高,而林地和耕地荒漠化面积比例和程度相对较小而低;轻度、中度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于耕地、林地和大部分草地中,重度和极重度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于未利用地和少部分草地中;土地荒漠化面积比例较大且程度较高的地区为林西县、翁牛特旗、巴林右旗、巴林左旗、敖汉旗和阿鲁科尔沁旗,土地荒漠化面积比例最小且程度最低的地区为红山区。2)土地荒漠化使赤峰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降低了79.9241亿元/a,其中敖汉旗、翁牛特旗、巴林右旗和阿鲁科尔沁旗降低量较大,分别为16.6394亿、16.3974亿、15.3927亿和13.6589亿元/a,林西县降低率最大,为23.47%,红山区降低量和降低率都最小,分别为0.0411亿元/a和2.63%;全市土壤形成与保护价值降低量最大,为17.8677亿元/a,食物生产价值降低率最多,为20.65%,娱乐休闲价值降低量和降低率都最小,分别为2.3139亿元/a和13.34%。
2008 Vol. 6 (5): 50-56 [摘要] ( 1570 ) [HTML 1KB] [PDF 3867KB] ( 1306 )
57 李喜霞;吕杰;王美;龙忠勤;李喜运
辽东地区公益林的经济评价与生态效益补偿
利用成本收益法计算辽东地区5个主要树种1个轮伐期内各林龄的价值,以及辽东地区公益林的总价值和单位面积价值,并以此为依据,得出辽东地区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标准。结果表明:辽东地区公益林的总价值为1146.2752亿元,折合成单位面积公益林价值为9.314万元/hm2;辽东地区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合理的标准为158.85元/(hm2.a)。研究结果可为辽东地区森林资源的评估及其生态效益补偿提供理论依据。
2008 Vol. 6 (5): 57-61 [摘要] ( 1527 ) [HTML 1KB] [PDF 3091KB] ( 1304 )
62 陈宝玉;张林;滕轶;孙海芹;黄选瑞
保水剂对混剂土特性的影响
为了解保水剂施入土壤后对土壤性质的影响,促进保水剂在抗旱节水中的合理应用。在河北农业大学实验基地,对青海"绿宝"公司提供的3种剂型保水剂施入土壤后的混剂土进行土壤水分常数、密度、pH值、土壤膨胀率和土壤硬度等性能测定。结果表明:保水剂能显著提高土壤中的土壤水分常数和土壤孔隙度,但混剂土的土壤密度减小;保水剂能明显提高土壤的膨胀性能65%~170%;保水剂加入土壤后对土壤的pH值影响较小;在土壤大量失水后,保水剂能明显降低土壤坚实度,对照土壤的硬度是混剂土硬度的5.2~32.9倍。
2008 Vol. 6 (5): 62-65 [摘要] ( 1903 ) [HTML 1KB] [PDF 2092KB] ( 1247 )
66 黄栋学;张华;赵廷宁;杨建英
利用煤炭燃烧废弃物的绿化基质试验
为了给废弃地的生态治理提供优质、价廉的植生基质,促进废弃物的再利用,应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将粉碎后的炉渣、秸秆及未经处理的粉煤灰作为基质组成的3因素,选用L9(34)正交表安排各因素的配比,得到9种基质,测定各基质的物理化学特性,并分别在各基质中播种高羊茅,观测分析高羊茅的出苗率、成活率和生物量,得到最优化的基质类型为A2B2C3,粉煤灰、炉渣、秸秆体积配比为2∶2∶3,各因素的主次关系依次为B(炉渣)—A(粉煤灰)—C(秸秆)。
2008 Vol. 6 (5): 66-70 [摘要] ( 1368 ) [HTML 1KB] [PDF 2367KB] ( 1388 )
71 马海娟;陈立新
红松人工林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空间分布及其组成演变
以长白山红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运用对比分析方法,对不同林龄红松人工林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空间分布及其组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红松人工林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盐基饱和度均随着林龄增加而减小;土壤交换性氢和交换性铝离子含量则相反,随林龄增大而增加;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交换性钙、镁离子含量表层大于底层,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及其组成根际土壤大于非根际土壤;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交换性钙、交换性镁、交换性钠红松阔叶混交林大于红松人工林。
2008 Vol. 6 (5): 71-76 [摘要] ( 1638 ) [HTML 1KB] [PDF 3123KB] ( 1284 )
77 成向荣;黄明斌;邵明安
沙地小叶杨和柠条细根分布与土壤水分消耗的关系
以生长在陕北水蚀风蚀交错带沙地上的人工小叶杨(Populus simonii)和柠条(Caragana korshinkii)为研究对象,采用剖面法调查2个树种的细根分布特征,通过2年土壤水分定位观测研究,初步分析沙地小叶杨和柠条细根分布与土壤水分消耗的关系。结果表明:1)沙地小叶杨和柠条随土层深度增加,细根表面积密度逐渐减小,0100cm土层分别集中了整个剖面细根总量的63%和95%;2)小叶杨和柠条林地剖面土壤水分与细根垂直分布密切相关,小叶杨和柠条林地土壤水分特征类似,可分为3个层次:0~50cm土层为速变层,50~200cm土层为缓变层,200cm以下土层为缓慢衰减层;3)2年观测期内,小叶杨和柠条林地总蒸散量接近,与同期降水量基本持平,而裸沙地土壤储水量增加;4)小叶杨和柠条细根趋于浅表化的分布特征是对沙地浅层土壤经常获得雨水补给适应的结果。研究结果可为水蚀风蚀交错带沙区防护林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2008 Vol. 6 (5): 77-83 [摘要] ( 1720 ) [HTML 1KB] [PDF 3192KB] ( 1211 )
84 董智;刘霞;姚孝友;高鹏;王延平;李红丽;张光灿
不同生态退化类型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对策
根据我国水土流失的特点以及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现状,结合对生态修复的理解,从理念、方法、原理、重点、关键、目标、适宜区域和实质等方面阐述生态修复的内涵。在综合分析生态退化和水土流失成因与驱动因子的基础上,归纳出造成水土流失的5种生态退化类型,揭示不同生态退化类型水土流失的原因,并提出不同生态退化类型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对策。
2008 Vol. 6 (5): 84-88 [摘要] ( 1532 ) [HTML 1KB] [PDF 2879KB] ( 1598 )
89 郑秋红;王兵;郭浩;张宏
怀来盆地丘陵区弃耕地自然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地下生物量动态
采用空间替代时间方法,确定怀来盆地丘陵区弃耕地自然恢复过程中的3个阶段:弃耕地阶段、草本群落阶段和灌丛群落阶段。基于此,研究弃耕地自然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地下生物量动态。结果表明:随着弃耕地的恢复,植物群落活根、死根和地下生物量都显著增加,各恢复阶段之间的差异,重点在020cm范围内,各群落深层次根系以活根为主;多年生植物,尤其是灌木的入侵,使植物群落根系总体上明显向纵深方向发展;不同恢复阶段地下生物量的季节累积规律也不同,经过一个生长季,弃耕地和草本群落的地下生物量均有显著增加,而灌丛群落的变化不显著;弃耕地地下生物量特征主要由浅根系的猪毛菜(Salsola collina)决定,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的贡献也不容忽略,草本群落地下生物量则转变为以多年生的禾草和杂类草根系为主,灌丛群落地下生物量分布特征与累积规律反映了其优势灌木种河蒴荛花(Wikstroemia chamaedaphre)的根系特征;除了弃耕地活根外,各群落活根、死根和地下生物量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呈T字型,递减规律可用指数或幂函数表示,根系聚集在土壤表层,容易造成植物对水分和养分的竞争。
2008 Vol. 6 (5): 89-94 [摘要] ( 1516 ) [HTML 1KB] [PDF 2895KB] ( 1183 )
95 楼琦;王建军
浙江省低丘缓坡区水土流失及其对策
浙江省低丘缓坡区有土地资源3万8235km2,对浙江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阐述浙江省低丘缓坡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领域及发展趋势,分析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水土保持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对策。
2008 Vol. 6 (5): 95-99 [摘要] ( 1464 ) [HTML 1KB] [PDF 2520KB] ( 1329 )
100 刘刚;刘普灵;杨明义;田均良
土壤侵蚀危险度评价研究进展
通过对已有土壤侵蚀危险度评价研究的分析,将这些评价方法归纳为土壤抗蚀年限评价法、土壤侵蚀危险度主导因子分级评价法和土壤侵蚀危险度模型评价法3大类,并在对各种评价方法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土壤侵蚀危险度评价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进行讨论。建议今后加强土壤侵蚀危险度定量评价方法,尤其是模型方法的研究。
2008 Vol. 6 (5): 100-105 [摘要] ( 1397 ) [HTML 1KB] [PDF 3234KB] ( 1089 )
106 王雪;田涛;杨建英;吴敬东;段淑怀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综述
河流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态建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河道的综合治理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点。通过分析城市河道在生态型护岸工程和景观设计2个方面的研究成果,探讨我国城市河道整治应注意的问题,力求为我国城市河道的生态治理和恢复提供参考和借鉴。
2008 Vol. 6 (5): 106-111 [摘要] ( 1547 ) [HTML 1KB] [PDF 3300KB] ( 1670 )
112 赵凌平;程积民;万惠娥
土壤种子库研究进展
在浏览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从土壤种子库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等方面论述土壤种子库的研究进展。针对目前土壤种子库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从土壤种子库的分类、种子质量和种子休眠之间的关系、种子库的水平分布及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讨论,指出其在遗传结构和扩散等研究内容及方法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2008 Vol. 6 (5): 112-118 [摘要] ( 1427 ) [HTML 1KB] [PDF 3543KB] ( 1438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关于招募《中国水土保持科学》青年编委的通知
弘扬科学家精神专题宣传之:中国林业教育奠基人梁希
祝贺郑粉莉副主编和陈利顶、雷廷武编委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编2020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被Scopus数据库收录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20年主编会暨第九届优秀论文评审会在京召开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9—2020年度来源期刊核心库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编新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致谢审稿专家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7年主编会议在陕西杨凌召开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7—2018年度来源期刊核心库
原主编王礼先教授获诺曼?哈德逊纪念奖
英文稿件征稿启事
崔鹏副主编当选中国科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刘国彬等3位编委荣获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编委会换届暨第四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我刊副主编崔鹏当选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科学委员会委员
中国科协 教育部 科技部 卫生计生委 中科院 工程院 自然科学基金会关于印发《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的通知
我刊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征稿启事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5—2016年度来源期刊核心库
关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网址的申明
关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五届优秀论文评选结果的通告
祝贺《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副主编崔鹏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Copyright Notice
2011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
关于颁发《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四届优秀论文奖的决定
关于授予王礼先同志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特殊贡献奖的决定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创刊十周年纪念座谈会暨第三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在海南三亚召开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四届优秀论文评审会在京召开
关于IP地址变更的通告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0年中国知网统计数据
2010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1-2012年来源期刊
在线投稿系统正式启用,欢迎在线投稿,并提出宝贵意见。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9年中国知网统计数据
欢迎订阅《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在2009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中名列前茅
第二届编委会第二次会议成功召开
关于召开《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二届编辑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的通知
      更多....  
更多.... 
   论文版权转让合同
   作者信息表
   论文模板
更多.... 
           
 
  版权所有© 2010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编辑部     
通讯地址:北京市 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联系电话: 010-62336042,010-62336872 E-mail: sbxh035@263.net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京ICP备 110062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