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出版道德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第一届编委会
第二届编委会
第三届编委会
第四届编委会
投稿须知
征稿范围
稿件写作须知
英文写作须知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官方微信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2003年 1卷 1期
刊出日期 2003-03-31
1
杨振怀
水土保持是重要的环境生态恢复工程
2003 Vol. 1 (1): 1-2 [
摘要
] (
1014
) [
HTML
1KB] [
PDF
1086KB] (
1139
)
3
沈国舫
尊重自然规律 建设生态环境
2003 Vol. 1 (1): 3-4 [
摘要
] (
1025
) [
HTML
1KB] [
PDF
1208KB] (
1082
)
5
李文华
西部大开发的生态学思考
2003 Vol. 1 (1): 5-7 [
摘要
] (
1181
) [
HTML
1KB] [
PDF
1806KB] (
1403
)
8
东三郎
环境保育林和“绿间”的创建
受现代科学发展的推动,迫使以防治自然灾害为核心的防护林(保安林),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要更上一层楼,纳入动态、系统科学的新阶段。从理论上试图提出与空间和时间对等层次的“绿间(greenspace)”,即“森林空间(forestspace)”,它会促使森林和人类发挥生物世代更替的共同特点,同生共死,共存共荣,包括各种防护林在内的环境保育林的营造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共同事业。为此,日本于1989年建立了森林空间研究所。经过10多年的实践,初步认为“生物组块(bioblock)”模式系统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2003 Vol. 1 (1): 8-10 [
摘要
] (
1338
) [
HTML
1KB] [
PDF
1511KB] (
1165
)
11
崔鹏;杨坤;陈杰
前期降雨对泥石流形成的贡献——以蒋家沟泥石流形成为例
根据蒋家沟实测降雨资料,结合泥石流观测,分析泥石流形成的降雨组成和前期降雨对泥石流形成的影响。发现雨季不同时期土体含水量差异较大,而且在不同时期激发泥石流的短历时雨强也不同。通过实测确定出该流域前期降雨量的衰减系数为0.78。在此基础上应用主因素分析法对26场泥石流的降雨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前期降雨在影响泥石流的各项降雨指标中贡献超过80%。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003 Vol. 1 (1): 11-15 [
摘要
] (
1595
) [
HTML
1KB] [
PDF
2489KB] (
1524
)
16
叶芝菡;刘宝元;章文波;符素华;徐春达
北京市降雨侵蚀力及其空间分布
通过对北京地区20个气象站雨量资料的回归分析,发现可用公式
R
=5.2562
F
1.3057
F
来估算北京的降雨侵蚀力,其中
F
F
是由逐月雨量计算而来的一种指标。用此公式计算了北京113个站点的
R
值,绘制了降雨侵蚀力等值线图,发现北京的R值变化于2144.0~6682.7MJ·mm·hm
-2
2·h
-1
·a
-1
。由北部和西部山地所组成的弧形山脉R值最高,并呈现向西北、东南方向递减的趋势。研究结果可为北京的水土保持规划和评价提供依据。
2003 Vol. 1 (1): 16-20 [
摘要
] (
1643
) [
HTML
1KB] [
PDF
2369KB] (
1554
)
21
段淑怀;周玉喜;刘大根
北京市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及防治对策
北京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山洪、泥石流灾害时有发生。根据防护目的、土壤侵蚀强度和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度等,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采用人机交互判读分析方法,将水土流失防治区划分为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和重点治理区,并提出北京地区水土流失防治对策。
2003 Vol. 1 (1): 21-24 [
摘要
] (
1656
) [
HTML
1KB] [
PDF
2185KB] (
1301
)
25
阮伏水
福建省花岗岩坡地沟谷侵蚀试验研究初报
根据野外考察和定点径流泥沙资料,对花岗岩坡地沟谷侵蚀动力机制、径流泥沙运行规律、发育过程、侵蚀模数等进行定量分析。指出浅沟在坡地折坡处是引发切沟发育的主要地段,是浅沟治理的重点部位。崩岗沟发育地区土壤侵蚀模数大,是花岗岩坡地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
2003 Vol. 1 (1): 25-29 [
摘要
] (
1392
) [
HTML
1KB] [
PDF
2437KB] (
1486
)
30
刁鸣军;王礼先
内蒙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配置初步研究
从内蒙古黄河流域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出发,综合分析本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渍化、沙丘活化等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认为森林超采过伐,草原超载过牧,土地过度垦耕,水资源不合理利用,是导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退化、恶化的主要原因。在生态环境建设分区的基础上,提出了分区对策。
2003 Vol. 1 (1): 30-34 [
摘要
] (
1480
) [
HTML
1KB] [
PDF
2623KB] (
1340
)
35
余新晓;程根伟;赵玉涛;张志强
森林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
构建了森林流域基于物理过程的分布式水文模型。该模型界面明晰,参数较少、容易获取,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而且能模拟降雨、气温、植被、冻土和地形等因素对系统水文过程的影响。通过改变模型中降雨输入和森林植被组成等参数的方法可以探讨森林生态系统水文过程对降雨输入和森林植被变化的响应。
2003 Vol. 1 (1): 35-40 [
摘要
] (
1174
) [
HTML
1KB] [
PDF
2874KB] (
1456
)
41
曹文洪
黄土高原地区提倡节水型水土保持
基于黄土高原几十年的治理成就和经验,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水土保持建设进行再认识,指出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水作用不容忽视,乔木林要适度种植,治坡和治沟是互相依存和互相补充的关系,在西部地区开发建设中注重生态环境建设,避免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水土流失。从全流域整体考虑,在黄土高原地区应提倡节水型水土保持,并重点治理多沙粗沙区,依据植物的群落特征和地带性理论,因地制宜进行林草建设,尽量选择耐旱的林草,少种高耗水量的植被,工程措施中不同规模淤地坝应建有排水设施,做到淤沙排水,以达到节水的目的。
2003 Vol. 1 (1): 41-44 [
摘要
] (
1459
) [
HTML
1KB] [
PDF
2419KB] (
1221
)
45
张卫强;李世荣;贺康宁
山西省生态环境用水初探
生态环境用水研究是改善生态环境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从生态环境用水的内涵着手,结合山西省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将山西省生态环境用水划分为森林植被、水土保持、河流、城市生态环境用水4个方面。森林植被生态环境用水用林地实际蒸散量表示,全省林地耗水大致为346~477mm;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用水采用治理前后小流域对比分析方法,经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后,减少流域径流深约为17.62mm(黄河流域)、27.34mm(海河流域);通过对山西省各大河流多年平均最小月径流量和最大月含沙量、输沙量统计分析,计算河流生态环境用水量;城市生态环境用水从城市湖泊环境用水、城市绿化用水、地下水超采恢复用水、城区道路洒水等方面进行分析。
2003 Vol. 1 (1): 45-48 [
摘要
] (
1483
) [
HTML
1KB] [
PDF
2119KB] (
1310
)
49
朱清科;朱金兆
黄土塬面农林复合系统的生态位特征
以黄土塬区农林复合系统为对象,通过调查研究林带(杨树为主)与农作物界面附近土壤中树木和小麦根系的空间分布,利用树木吸收根和小麦根系生物量计算生态位宽度、生态重叠指数和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并据此分析林木和农作物种群在水分和养分资源轴的生态位特征。小麦在40cm以上具有较大的生态位宽度,而林木在距林带1
H
处20cm以上土层到0.5
H
处60cm以上土层至林下100cm以上土层内具有较大的生态宽度,但林木在1H以内100cm土层其他空间土壤中也具有一定的生态位宽度。树木具有较大的生态位宽度,虽可利用深层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农林间作对水分和养分资源的利用性竞争,但树木居于竞争的优势者地位,形成对农作物的胁地负效应,距林带1
H
内林木对农作物生态位重叠,且在0.5
H
以内重叠较大,竞争剧烈,在此集流补水增肥有利于缓解林木胁地。
2003 Vol. 1 (1): 49-52 [
摘要
] (
1352
) [
HTML
1KB] [
PDF
2056KB] (
1126
)
53
李锦育
提高森林水土资源保育功能的最佳管理措施
首先阐述台湾水源涵养保安林集水区与坡地所面临的问题,并指出:必须时时更新仪器设备,以提高资料品质;宽编基础研究经费,以获取连续性的现场即时资料;建立计算机资讯网路,以加速促进资讯交换。其次,为强调集水区内的主体作用,应尽可能地参与集水区管理的决策、规划、实施和监测评估的各个阶段,以促进土地使用者对集水区管理的认识和技术交流。再根据资讯系统的理论,针对集水区管理资讯系统开发的可行性及必要性进行系统分析与设计。由于水土资源为支持人类发展的重要因素,水土资源退化将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而危及永续性,提出了相关最佳管理措施的标准作业程序。
2003 Vol. 1 (1): 53-59 [
摘要
] (
1214
) [
HTML
1KB] [
PDF
3600KB] (
1545
)
60
翟明普
西北地区植被恢复与建设的原则
在分析植被建设工程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我国西北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等工程的植被建设中需遵循8项原则:统一规划与协调一致的原则;建设多类型植被,以地带性植被为主的原则;建设手段采用人工与天然相结合,以天然为主的原则;保护、开发利用相结合,以保护为主的原则;充分利用种质资源,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原则;合理利用水资源,建设以免灌溉植被为主的原则;乔灌草相结合,以灌草为主的原则;多种繁殖材料相结合,以种子繁殖和天然“克隆”为主的原则。
2003 Vol. 1 (1): 60-63 [
摘要
] (
1710
) [
HTML
1KB] [
PDF
2016KB] (
1649
)
64
曹国江;赵良平;赵廷宁;郭宏忠;陈平平
全国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区划研究
在综合分析全国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的自然地理区划、生态区划以及全国生态环境建设分区,根据林业生态建设的现状及其特有要求,研究林业生态建设区划的对象、范围、原则和依据,建立各级区划单元划分的指标体系和命名系统,最后进行区域划分,将全国划分为8大区域,40个类型区,154个亚区。
2003 Vol. 1 (1): 64-69 [
摘要
] (
1236
) [
HTML
1KB] [
PDF
2529KB] (
1377
)
70
胡建忠;朱金兆;周心澄
植被系统受干扰效应分析与建设方略
植被系统受到干扰后,会出现弹性极限与塑性极限。在弹性极限以下的轻度干扰,植被系统受力后产生的应变可以通过植被本身的自组织能力得以自我修复;中度干扰、严重干扰的应力介于弹性极限与塑性极限之间,其应变可通过人力与自然力的综合作用来加以恢复;剧烈干扰的应力在塑性极限或断裂点以上,系统完全崩溃,需要通过人力重新建造。植被保护是植被恢复、重建的保证。在持续干扰条件撤除后,植被系统将自行或在适度人为措施干预下进入自然演替序列。
2003 Vol. 1 (1): 70-73 [
摘要
] (
2190
) [
HTML
1KB] [
PDF
1961KB] (
1367
)
74
王克勤;陈奇伯
金沙江干热河谷人工生态林的林分环境分析
金沙江干热河谷尽管分布区域不大,但对金沙江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是金沙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区。由于其异常干热的气候特点,使得人工生态林建设更为艰难。在干热河谷典型地段——元谋的试验观测表明:现有人工乔木生态林的林分微环境较差,赤桉林F
an
林内光辐射仅比林外空旷地减小了20.7%;F
an
的日平均气温(27.37℃)和地表土壤温度的日平均值(32.54℃)分别比林外只低0.14和3.31℃;林分F
1
、F
2
和F
3
春季0~100cm土层内平均含水率分别为6.84%、5.83%和9.16%,林分F
an
也只有9.83%,相比之下,以扭黄茅群落为主的自然草坡这一季节的土壤水分则可高达13.20%。由此而导致林木生长缓慢,对于10年生赤桉林,F
1
的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分别为9.46m和8.68cm;F
3
的平均树高只有7.22m,平均胸径更小(3.97cm),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不正常。高密度的人工乔木生态林在干热河谷地区不能形成合理的林分结构,低密度的稀树或零星分布的散生木生长良好。
2003 Vol. 1 (1): 74-79 [
摘要
] (
1269
) [
HTML
1KB] [
PDF
2747KB] (
1220
)
80
周金星;陈浩;张怀清;蔡强国
首都圈多伦地区荒漠化生态安全评价
以多伦地区为例,提出了荒漠化地区生态安全评价的具体指标体系和构建原则,并采用数量化原理与方法,对各指标进行了具体量级划分,利用关联度分析方法,确定了指标的系数,并提出了衡量生态安全程度的数量化指标、生态安全系数及其计算方法。以土壤养分、植被状况、水分条件和地表抗蚀性4个影响生态安全的因子确定了指标体系。以土壤有机质含量、植被盖度、降水量和土壤黏粒为生态安全评价的具体指标,计算了各个因子对生态安全的影响程度。根据土地利用情况,确定了多伦215个土地利用单元的生态安全系数,采用GIS平台得到了多伦地区的生态安全评价图。研究成果可直接为环北京防沙治沙重点工程的实施提供具体指导,研究方法可供区域生态安全评价借鉴。
2003 Vol. 1 (1): 80-84 [
摘要
] (
1329
) [
HTML
1KB] [
PDF
2482KB] (
1512
)
85
张克斌;王锦林;侯瑞萍;李瑞;杨晓晖
我国农牧交错区土地退化研究——以宁夏盐池县为例
从荒漠化发展历史角度出发,通过收集历史资料和固定样地观测,采用数学分析方法,利用马尔可夫链(Markov)模型和模糊模式识别方法对盐池荒漠化现状、动态变化以及荒漠化治理措施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盐池县近半个世纪以来土地荒漠化呈急剧扩大趋势,荒漠化土地面积平均年增长率4.03%。2)盐池县荒漠化主要原因是在脆弱生态环境基础上,人为不合理经济活动所致。3)如果能做到严格执法,全面落实禁牧政策并加强防沙治沙工程管理,盐池县荒漠化土地将得到全面治理,否则盐池县荒漠化形势将继续恶化。认为能否全面落实禁牧和退耕还林政策,将直接影响盐池县荒漠化防治。
2003 Vol. 1 (1): 85-90 [
摘要
] (
1485
) [
HTML
1KB] [
PDF
3138KB] (
1537
)
91
李云;王树芝;田砚亭;罗晓芳
四倍体刺槐离体培养及其不定根发育和叶片解剖观察
.通过茎段离体培养建立了四倍体刺槐无性系的微体繁殖体系。结果表明:基本培养基为MS或WPM培养基。BA、NAA影响芽的增殖生长,在一定的范围内,BA对芽的增殖影响比NAA大,而NAA对芽的高生长影响比BA大,二者的比例对芽的增殖生长也有影响,芽增殖生长的最适BA和NAA组合应为BA0.5mg·L
-1
+NAA0.1mg·L
-1
。四倍体刺槐无性系生根的最适生长调节物质配比为NAA0.25mg·L
-1
+IBA0.4mg·L
-1
。对试管苗不定根发育过程及分步炼苗叶片结构的变化进行了解剖观察,发现试管苗嫩梢无潜伏根原基,不定根由诱生根原基发育形成,诱生根原基源于髓射线细胞的分裂和分化,植株叶解剖观察,进一步证明了分步炼苗可提高移栽成活率。
2003 Vol. 1 (1): 91-94 [
摘要
] (
1283
) [
HTML
1KB] [
PDF
2163KB] (
1184
)
95
胡振华;王治国
晋西黄土残塬区坡面的日蒸散模型
基于蒸发的物理机制,分析晋西黄土残塬区影响坡面蒸发的主导因子,提出了可以在不饱和土壤水分情况下应用的坡面土壤蒸发模型。认为坡度、坡向、土壤含水量、最高气温及植被盖度是影响坡面蒸发的主导因子。该模型对精确定量黄土残塬区小流域的生态需水及指导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003 Vol. 1 (1): 95-98 [
摘要
] (
1675
) [
HTML
1KB] [
PDF
1673KB] (
1406
)
99
高昌珍;王治国;侯新明;郑德聪
滤纸法新雨滴取样器的试验研究
雨滴色斑面积叠合度是影响滤纸法测算雨滴滴谱精度的主要因素。采用人工降雨试验,建立了锥体式雨滴取样器优化数学模型,并运用正交设计优化法求得锥体坡度为45°,锥体高度为52mm;在相同试验条件下,进行了锥体式雨滴取样器与平板式雨滴取样器的对比试验,当雨滴中数直径分别为4.2mm和1.7mm时,
φ
150mm滤纸上的雨滴色斑面积叠合量平均可减少60.6mm
2
和42.0mm
2
,表明锥体式雨滴取样器优于平板式雨滴取样器。
2003 Vol. 1 (1): 99-102 [
摘要
] (
1465
) [
HTML
1KB] [
PDF
5041KB] (
1198
)
103
宋如华;毕华兴;中北理;阿部和时
数字高程模型精度与地表拟合方法对坡度计算的影响
以数字地图为基础,以日本早池峰山地域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地表拟合方法及DEM精度对坡度计算的影响:1)最小曲面法、逆距离法和剖面法3种不同的地表拟合方法对基于DEM计算的坡度影响很小。2)DEM精度对基于其计算的坡度有相当大的影响,随着DEM精度的降低,计算出的平均坡度变小。3)DEM精度对不同坡度级别有着不同的影响。这种影响按坡度大致可以分为3种类型:当坡度为0°~10°时,采用低精度的DEM将低估测面坡度,使这一坡度级面积增加;当坡度为10°~35°时,采用低精度的DEM将过高地估侧地面坡度,使这一坡度级面积减少;当坡度大于35°时,DEM精度对坡度的影响很小,坡度的频率分布随着DEM精度变化基本维持不变。
2003 Vol. 1 (1): 103-107 [
摘要
] (
1562
) [
HTML
1KB] [
PDF
2047KB] (
1187
)
108
杨爱民;庞有祝;李铁铮;王浩;唐克旺
水土流失经济损失计量研究评述
论述进行水土流失经济损失计量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对国内外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分析,指出了其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可为今后进行深入的研究提供借鉴。
2003 Vol. 1 (1): 108-110 [
摘要
] (
1469
) [
HTML
1KB] [
PDF
1460KB] (
14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