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出版道德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第一届编委会
第二届编委会
第三届编委会
第四届编委会
投稿须知
征稿范围
稿件写作须知
英文写作须知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官方微信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2023年 21卷 2期
刊出日期 2023-04-30
1
安黎, 沈镭, 钟帅, 程绪平
陕北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多尺度协同与权衡关系
生态系统的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功能对于水土保持具有重要意义。为量化评估二者协同/权衡关系的多尺度时空特征,以陕北地区为研究区域,探究2000、2010和2018年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功能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相互关系及其对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响应。基于水量平衡模型、修正土壤侵蚀模型,采用空间统计、偏相关分析等方法建立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多尺度协同/权衡关系分析框架。结果表明:2000—2018年陕北地区土壤保持与水源涵养量分别增加4.8%和2.3%,在地区和流域尺度主要表现为协同关系;坡度>25°的地区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功能协同性上升,而坡度6°~25°地区协同性保持不变或略有下降;耕地向林地、草地的置换有利于生态系统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功能的协同提升;植被覆盖条件改善对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协同关系的影响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作用,降雨量增加对协同关系的影响表现为微弱促进作用。评估结果可为陕北地区生态建设和治理提供参考。
2023 Vol. 21 (2): 1-9 [
摘要
] (
318
) [
HTML
1KB] [
PDF
5342KB] (
238
)
10
肖海, 朱志恩, 李紫娟, 张伦, 郭萍, 李铭怡, 杨悦舒, 夏振尧
酸性条件下干湿循环对黄棕壤崩解性能的影响
明确酸性条件下干湿循环对土壤崩解性能影响,对变化环境下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治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研究酸雨与干湿循环及其共同作用对黄棕壤崩解性能的影响,设置4种酸性程度(pH=3、pH=4、pH=5和pH=7)和8种干湿循环次数(0、1、2、3、4、5、10和15次)对土样进行预处理后开展崩解试验,对比分析酸性条件下干湿循环对黄棕壤密度、崩解稳定时间和崩解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黄棕壤密度随着干湿循环次数和溶液酸性的增加均呈现先增加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溶液酸性越强,对土壤结构的破坏越强烈,土壤的密度增加就越快。但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溶液酸性对土壤密度的影响趋于稳定。2)黄棕壤的崩解过程曲线呈现出典型的"S型",可分为缓慢崩解阶段、指数崩解阶段和崩解完成阶段。3)在经历15次酸性条件下干湿循环后,崩解稳定时间延长接近1倍,最大崩解指数下降接近30%。最大崩解指数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先增加后逐渐减小,随溶液酸性的增强先减少后增加。4)酸性环境的土壤干湿循环对黄棕壤的密度和崩解性能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干湿循环作用影响更大。因此,酸性条件下干湿循环显著影响黄棕壤崩解性能。
2023 Vol. 21 (2): 10-16 [
摘要
] (
185
) [
HTML
1KB] [
PDF
867KB] (
148
)
17
焦宏远, 汪季, 魏亚娟
吉兰泰盐湖不同林龄人工梭梭林的枝系构型特征
植物生长构型特征是对其生境的适应表现,为了探究内蒙古吉兰泰盐湖人工林的枝系构型特征,以吉兰泰盐湖区人工种植的梭梭林为研究对象,选择5种林龄(2、5、10、15和30 a)进行样地设置,调查分析不同林龄下梭梭林表型生长特征及枝系构型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梭梭林的株高、冠幅、基径、各级枝长的变化表现为随林龄增大而显著增大的趋势(
P
<0.05);5种林龄梭梭林分支角度随着枝级的增加而减小,分枝角度表现为越靠近植株主体越大,且随林龄的增加其承载能力增强;不同林龄人工梭梭林的整体构型表现出一定的可塑性,林龄为2、5、10和15 a的梭梭整体外观呈"高瘦形"灌木;林龄为30 a梭梭林整体外观呈"矮胖形"灌木。综上,吉兰泰盐湖区域防护林梭梭林在5 a以下林龄期以纵向空间资源探索为主,在30 a林龄以横向空间资源探索为主。研究结果为林木的生态适应性和进化机制及防风固沙林的选择和优化配置提供理论依据。
2023 Vol. 21 (2): 17-24 [
摘要
] (
275
) [
HTML
1KB] [
PDF
1002KB] (
113
)
25
李晓菲, 郭小平, 李鹏飞, 薛东明, 薛国连, 岳丽玲
灵武煤矿区排矸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为研究不同生态修复工程下排矸场坡面的恢复效果,以灵武煤矿区典型排矸场为研究对象,通过定量估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生态恢复效果进行评价。根据恢复生态学原理,基于无人机遥感影像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分类,利用修订后的当量因子法,对灵武煤炭基地中具有代表性的排矸场开采(排弃)占压前、未治理及治理后3个场景的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估算,并对其生态恢复效果进行评价。灵武排矸场的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开采前、未治理、治理后,总体上经历急剧下降又逐渐提高的过程。其中,价值量最高的为2020年的梅花井排矸场,达到13 372.00元,恢复至78.02%,且气候调节和水文调节为最重要的单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梅花井排矸场生态恢复效果较同地区同类型恢复最好,揭示在西北干旱荒漠煤矿区的生态修复过程中,适宜的生态修复工程是煤矿区排矸场生态恢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提升的重要原因。
2023 Vol. 21 (2): 25-32 [
摘要
] (
289
) [
HTML
1KB] [
PDF
1262KB] (
150
)
33
马含, 符素华, 董丽霞, 蒋光毅, 张志兰, 赵辉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土壤侵蚀空间分异关键影响因子分析
为探究地理探测器用于确定县级行政区土壤侵蚀空间分异主导因子的可能性,应用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SLE)计算重庆市合川区与云阳县土壤侵蚀强度,并用地理探测器探究影响土壤侵蚀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因子探测发现,坡度因子和生物措施因子分别是合川区和云阳县土壤侵蚀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交互探测结果表明,任意2因子交互时对土壤侵蚀空间分异的影响都具有增强作用,其中2区(县)地形因子与其他因子交互作用最好。地理探测器可用于识别县级行政区土壤侵蚀空间分异的关键因子,用于辅助水土保持方案的制订。
2023 Vol. 21 (2): 33-38 [
摘要
] (
233
) [
HTML
1KB] [
PDF
847KB] (
225
)
39
吴可, 李镇, 齐志国, 李炜, 冯甜, 秦占飞
冀西北间山盆地区切沟体积估算模型
切沟体积是表征切沟侵蚀量、输水输沙能力的重要参数。笔者以冀西北山盆地区典型流域切沟为研究对象,使用Riegl三维激光扫描仪获取切沟点云数据,构建高分辨率DEM,提取切沟形态参数,分析切沟断面特征,构建并验证适宜的切沟体积估算模型。结果表明:1)切沟间的发育不均衡,不同切沟沟长、面积和体积相差较大,但同一参数在各个断面位置的参数值差别较小;2)面积、沟长和沟深与体积呈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较高,分别为0.949、0.870和0.814;3)基于
V-L
关系、
V-A
关系和
V (A,D)
关系建立对应的线性回归方程,其决定系数
R
2
分别为0.770 6、0.915 9和0.974 8,模型验证结果显示,
V (A,D)
关系模型
V
=0.046 53
A
1.499
+24.08
D
1.916
-44.26在预测冀西北山盆地区切沟体积上更有优势。研究结果可为大空间尺度切沟侵蚀定量模拟及制图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为水土保持工程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2023 Vol. 21 (2): 39-46 [
摘要
] (
279
) [
HTML
1KB] [
PDF
3841KB] (
139
)
47
王作枭, 贾洪文, 麻鑫垚, 李远航, 林莎, 张静, 贺康宁
青海东部典型人工水源涵养林稳定性比较
青海作为中国的高原水塔,区域内森林能否稳定发挥其水源涵养功能至关重要。研究其林区人工水源涵养林的稳定性,明确限制林分稳定性的主要因子,可为林分结构调控与功能提升提供科学依据。于2019年5—9月在青海省大通县塔尔沟小流域选取6种典型林分作为研究对象,构建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物元法计算各指标组合权重,采用综合评价法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1)混交林稳定性整体大于纯林,青海云杉白桦混交林稳定性最好,青杨纯林稳定性最差。2)组合权重结果表明:林分密度、土壤水分和生物多样性是林分稳定的主要限制因子。青海云杉白桦混交林可以作为指导青海东部地区林分功能提升的理想林分。区域植被重建过程中,应通过调整林分结构和密度,增加灌木和草本层的生物多样性,营建复层异龄的针阔混交林,确立科学合理的人工林营建模式。
2023 Vol. 21 (2): 47-56 [
摘要
] (
279
) [
HTML
1KB] [
PDF
1084KB] (
128
)
57
胡云华, 刘晶晶, 江怡, 鲍玉海
强震区都江堰市白沙河流域松散物源时空演变趋势遥感分析
白沙河流域是成都市主城区主要饮用水源地,"5·12 "汶川特大地震导致大量崩塌滑坡碎屑物质在陡峭的斜坡积累,在暴雨时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对水源地供水产生严重影响。开展流域松散物源调查和变化趋势分析,对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选取地震前1年和地震后10年共4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利用面向对象遥感自动解译结合人机交互提取松散物源,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物源空间分布及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5·12"汶川特大地震导致流域内产生总面积达86.26 km
2
的新增松散物源,震后10年流域内植被恢复明显,物源总面积减少66.95 km
2
,流域下游物源缩减趋势明显,呈逐步稳定的状态。虽然流域生态修复明显,但离震前还存在一定差距。上游西南偏西、西北偏西、西北偏北3个方向物源仍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是下一步需重点治理的区域。
2023 Vol. 21 (2): 57-63 [
摘要
] (
231
) [
HTML
1KB] [
PDF
5525KB] (
117
)
64
陈浩, 张晓萍, 王豆豆, 郭晋伟, 闫瑞, 艾崛豪
北洛河上游流域土壤侵蚀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为探究退耕背景下北洛河上游流域土壤侵蚀变化规律,采用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并结合GIS空间分析,对比研究退耕还林前后北洛河上游流域2个时段(1991—2000年及2001—2010年)土壤侵蚀及降雨侵蚀力和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定量分析植被覆盖及降雨侵蚀力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表明:流域多年平均年降雨侵蚀力由退耕还林前的1 390.2 MJ·mm/(hm
2
·h·a)下降到退耕还林后的1 260.7 MJ·mm/(hm
2
·h·a),降雨侵蚀力的下降导致流域土壤侵蚀强度降低;在退耕还林工程的作用下,流域植被覆盖度大幅增加,由退耕还林前的30.8%增加到退耕还林后的47.6%,植被恢复也大大削弱流域土壤侵蚀强度;在退耕还林工程和降雨变化的共同作用下,流域年均土壤侵蚀模数由退耕还林前的8 078.9 t/(km
2
·a)下降到退耕还林后的3 060.7 t/(km
2
·a),减幅为62.1%;退耕还林工程和降雨变化对减轻流域土壤侵蚀的贡献率分别为85%和15%,表明退耕还林工程对控制流域土壤侵蚀起到关键作用。研究结果为评价黄土高原生态恢复的水土保持效益提供有价值的数据资料。
2023 Vol. 21 (2): 64-73 [
摘要
] (
235
) [
HTML
1KB] [
PDF
4925KB] (
179
)
74
何相昌, 王云琦, 李通, 李耀明, 王余靖, 祁子寒, 李克文
重庆缙云山3种典型倒伏树木根土盘特征
根土盘是边坡林木力学分析建模和了解林木倒伏力学机制的重要模块。为实现基于植株地上部分易观测指标对根土盘几何参数的预测,以及分析根土盘形态特征的主要影响因子,对缙云山林地倒伏树木进行野外调查,统计杉木、润楠、大头茶的树高、冠高、冠幅、根土盘的迎风半径、背风半径、横向直径、根土盘深度、根系数量、地形坡度等指标,并对3种植物的根土盘根系抗拉强度进行测定,最终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拟合以及PCA分析。结果表明:1)大头茶具有最大的横向直径与最小的根土盘深度且表层根系数量多于杉木和润楠,根土盘整体呈宽浅圆盘状;杉木具有最小的横向直径与最大的根土盘深度且深层根系数量多于大头茶和润楠,根土盘整体呈窄深圆柱状;2)3种树木根土盘的横向直径、迎风半径、背风半径与胸径均呈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R
2
>0.452),根土盘深度与胸径的相关性则较弱(
R
2
<0.047);3) PCA分析结果显示根土盘横向直径与根系数量和地形坡度呈较强正相关关系,根土盘深度与冠幅、冠高比呈较强正相关关系。综合得出:通过胸径可以对横向直径、迎风半径、背风半径这些指标进行相对比较好的预测,对根土盘深度的预测则较差;倒伏株的根土盘形态主要受根土盘根系数量、冠高比等决定,较多的根系数量和较大的地形坡度导致更大的根土盘横向直径,冠高、冠幅比较大的树木,导致更大的根土盘深度。
2023 Vol. 21 (2): 74-82 [
摘要
] (
222
) [
HTML
1KB] [
PDF
2470KB] (
126
)
83
李朋飞, 李伟光, 翁学先, 胡晋飞, 高晨迪, 李延成, 高健健, 党恬敏
基于LiDAR的黄土丘陵沟壑区道路侵蚀及其影响因素
黄土丘陵沟壑区土质道路侵蚀严重,但道路侵蚀形态特征与驱动机制研究不足。以黄土丘陵沟壑区桥沟流域为例,结合无人机激光雷达、摄影测量技术和野外调查等手段,探究主道路侵蚀形态特征,分析道路侵蚀强度(
E
)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构建道路侵蚀强度预测模型并予以验证。结果表明:1)自流域上游至出口,各路段坡度与侵蚀沟道比降均显著下降(
P
<0.05),而沟道宽深比、沟道密度及侵蚀强度变化趋势不显著;2)影响土质道路侵蚀强度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汇水面积和道路段坡度,道路段长度次之,可见光波段差异植被指数与汇水区坡度影响最小;3)分别以道路段坡度(
G
r
)、汇水面积(
A
c
)单因子及
G
r
与
A
c
双因子为变量构建土质道路侵蚀强度模型
E
=0.87
A
c
+77 759.67(
R
2
=0.60,
P
<0.01);道路坡度模型
E
=8 707.23
G
r
-49 252.46(
R
2
=0.54,
P
<0.01)与双因子模型
E
=-0.56
A
c
+5 783.06
G
r
-11 748.78(
R
2
=0.80,
P
<0.01),利用燕沟流域道路侵蚀监测数据对进行道路段坡度模型精度进行验证,效果较优(
R
2
=0.92,
P
<0.01)。结果可为黄土高原道路侵蚀预测与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2023 Vol. 21 (2): 83-92 [
摘要
] (
209
) [
HTML
1KB] [
PDF
4548KB] (
182
)
93
李惠, 宋维峰, 马建刚
中国南方古梯田的分布与景观结构特征
以中国南方典型古梯田为研究对象,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ArcGIS技术和方法,对其分布和景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南方古梯田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江西省、福建省和浙江省,总面积超过2 600 km
2
;比较著名的有哈尼梯田、龙脊梯田、紫鹊界梯田、上堡梯田、云和梯田等;2)中国南方古梯田位于E 101°48'~119°29'、N 22°33'~29°46'之间的亚热带山区和丘陵地区,海拔范围约为150~3 000 m,在6°~25°坡度区间的阳坡分布最多,半阳坡和半阴坡次之,阴坡分布最少;3)中国南方古梯田生态系统主要由林地和耕地(梯田)组成,林地所占面积比例为53.77%~86.36%,耕地(梯田)所占面积比例为6.59%~35.66%,林田面积比例为1.62~13.42,森林为梯田涵养了水源;4)中国南方古梯田的垂直景观结构为从山顶到河谷以"四素同构"与"多素同构"为主,其中"四素同构"的景观结构特征为:森林-村庄-梯田-河流;"多素同构"的景观结构特征为:森林-村庄-梯田-城镇-河流。独特的景观结构形成从山顶森林到山腰村寨、梯田到河谷的自流灌溉系统和借助灌溉渠系的梯田养分输入系统。研究结果对现代梯田的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2023 Vol. 21 (2): 93-106 [
摘要
] (
238
) [
HTML
1KB] [
PDF
2150KB] (
146
)
107
李绍领, 黄建坤, 及金楠, 陈丽华
基于代表体元法的根土复合体本构计算与验证
传统的根系固土计算方法没有考虑根系的存在对根土复合体弹性参数的影响,难以针对坡面数量庞大的根系进行高效地建模和计算。为研究植被根系对土体的增强作用和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将根土复合体视为天然根系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通过引入代表体元(RVE)法,直接建立根土复合体三维本构关系,量化根系对土体的增强作用;现场采集山西吉县刺槐根系及土壤,通过不同埋根方式的直剪试验及反复剪切试验验证RVE法理论结果;最后通过数值模拟验证,RVE法获得的根土复合体等效力学参数用于评价边坡稳定性的可行性。研究表明:RVE法能预测根土复合体的等效弹性参数,其剪切弹性模量提升率与反复剪试验结果相比,相差仅为0.24%。RVE法理论计算得到的强度参数黏聚力
c
和内摩擦角
φ
与试验结果仅分别相差2.45 kPa和3°,而Wu模型计算的黏聚力
c
比试验结果高估约5倍。与素土边坡相比,根土复合体试验结果计算得到的边坡安全系数提高7.20%,RVE模型边坡提高9.78%,而Wu模型边坡安全系数提高29.33%。相比于RVE模型,Wu模型存在高估边坡稳定性的风险;因此,RVE法能准确预测根土复合体的弹性参数和强度参数
c
和
φ
的变化,根系对土体的增强作用,不仅体现在黏聚力的增强上,内摩擦角和等效弹性参数同样有变化。代表体元结合数值仿真的方式,为实现含大量根系边坡的稳定计算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
2023 Vol. 21 (2): 107-116 [
摘要
] (
235
) [
HTML
1KB] [
PDF
5976KB] (
127
)
117
段剑, 王凌云, 王玲, 杨洁, 王剑, 汤崇军, 郑海金
植物根孔构型与土壤优先流过程研究进展
植物根孔增加大孔隙网络的密度和连通性,促进土壤优先流发生。然而根孔在土壤中分布的构型特征复杂,揭示根孔构型特征影响土壤优先流过程的内在机制,对水资源高效管理、降低地下水污染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笔者通过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检索获取截至2020年的相关研究文献,主要综述根孔构型的影响因素、量化方法及其对土壤优先流影响的研究进展,发现植物种类、年限季节、土壤属性等均会改变根孔的构型特征,但各因素的作用机制仍不清楚;CT扫描成像技术是量化根孔构型特征的有效方法;通过大孔隙阻断方法,能实地量化土壤入渗过程中优先流过程和基质入渗过程;植物根孔有效改良土壤入渗性能,土壤优先流通量与根孔数量、直径、表面积和体积等二维参数呈正相关关系。今后应深入研究根孔发育机制及其构型特征。加强根孔构型对土壤优先流过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是深入揭示土壤优先流运动机理的重要方向。
2023 Vol. 21 (2): 117-123 [
摘要
] (
238
) [
HTML
1KB] [
PDF
821KB] (
168
)
124
陈琦涛, 王添, 李占斌, 张皎, 李鹏, 程圣东
指纹技术识别泥沙来源近30年研究进展
为宏观掌握指纹识别泥沙来源的发展动态,为水土保持工作开展和土壤侵蚀研究提供参考方向,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论文集、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采用CiteSpace软件和数理统计及文献计量法,对1991—2021年累计30年间的指纹识别泥沙来源领域内发布的期刊论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997年起指纹技术识别泥沙来源研究开始快速增长,2013—2019年达到高热期,近3年有所下降;中国、美国和英国是现阶段的主要研究国家;英国、法国和德国是指纹识别泥沙来源研究的先驱;在合作研究方面,美国地质调查局与全球4个主要中心机构(中国科学院、洛桑研究所、西班牙研究委员会和巴黎萨克雷大学)有密切的合作联系;研究主要涉及环境、生态和地质3个领域,具体研究内容为指纹因子的选取,评价和判断泥沙贡献率的分析方法,且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农业区附近的流域。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前沿为不确定性的考虑(潜在源地的识别与分类、样品采集、指纹性质变异等)、指纹因子再提升、多样区域和更大流域尺度、向实用工具转变。如何将指纹识别泥沙来源方法做成系统性的实用监测和评估工具,从而扩大应用范围以及减少该方法的成本是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
2023 Vol. 21 (2): 124-131 [
摘要
] (
222
) [
HTML
1KB] [
PDF
3130KB] (
127
)
132
陈玉兰, 韩剑桥, 焦菊英, 徐倩, 陈同德, 李建军, 王楠, 白雷超
小流域水保蓄排措施布局研究综述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极端气候事件呈现多发态势,导致流域水旱灾害频发、水资源匮乏,且随着人口和经济的持续增长,用水大幅度增加,水资源污染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如何实现小流域雨水蓄排协调以缓解水资源短缺和减轻暴雨洪水灾害,是目前亟待解决的科学和现实问题。笔者总结小流域现有蓄排措施的类型及其调控作用,梳理现有的蓄排措施布局方法和布局目标,发现目前的蓄排措施布局存在着"布局机理认识与模型模拟量化不足""蓄排不协调、过程分离和末端治理并存"等问题;同时,也面临着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和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等挑战。鉴于此,蓄排措施布局需立足于水资源供需矛盾和极端气候条件事件下的水循环过程,建立小流域水文-水力模型和蓄排措施多目标约束评估模型,为构建拦水-引水-蓄水-排水网络系统提供技术支撑,进而缓解水资源短缺,减轻暴雨洪水灾害,提高流域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双重胁迫下的应变能力。
2023 Vol. 21 (2): 132-143 [
摘要
] (
258
) [
HTML
1KB] [
PDF
5435KB] (
271
)
144
柯奇画, 张科利
我国径流时空尺度效应问题研究进展
通过文献定量分析法,从时间历程、研究主题、研究机构、时空尺度分布、研究区分布、研究方法和数学模型等方面,对我国径流尺度效应的相关研究进行分类统计。结果表明:1)研究发展历程可分为1989—2000年的早期阶段、2001—2006年的快速发展阶段和2007年后的稳定发展阶段。2)时间尺度以年际尺度和次降雨尺度为主;空间尺度以流域尺度为主。3)研究区的流域分布以黄河和长江为主;水土保持分区以西北黄土高原区为主,其次是西南紫色土区、南方红壤区和北方土石山区;地形区分布以高原为主,其次是山地、丘陵和平原;气候区分布以降雨较多的湿润和半湿润区以及气温较适宜的暖温带、亚热带和中温带居多。4)研究手段和方法种类繁多,且不同研究方法和数学模型所适用的时空尺度可能存在差异。未来应加强极端暴雨洪水过程时空尺度问题的研究,应注重对水文连通性尺度效应、变尺度水文预报模型以及尺度转换等研究主题的关注。
2023 Vol. 21 (2): 144-154 [
摘要
] (
189
) [
HTML
1KB] [
PDF
10359KB] (
1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