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面向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校史档案记忆再生产研究 |
鲁昆洪1,2,毛菊1 |
1 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乌鲁木齐 830017 2 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昆明 650500 |
|
Research on Memory Reproduction of School History Archives for National Identit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
LU Kunhong1,2,MAO Ju1 |
1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17 2 Education School, Yunn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0 |
[1] | 曾水兵, 檀传宝. 国家认同教育的若干问题反思[J]. 中国教育学刊, 2013(10):30-33. | [2] | 冯惠玲. 档案记忆观、资源观与“中国记忆”数字资源建设[J]. 档案学通讯, 2012(3):4-8. | [3] | 加小双, 徐拥军. 档案与身份认同:背景、内容与影响[J]. 档案学研究, 2019(5):16-21. | [4] |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9(33):8-15. | [5] |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4):23-27. | [6] |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N]. 人民日报,2020-07-16(16). | [7] | 中办国办印发《“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J]. 中国档案, 2021(6):18-23. | [8] |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 人民日报,2022-10-26(1). | [9] | 付晓娇. 高校校史档案及其教育价值研究[D]. 南京: 南京邮电大学, 2021. | [10] | 王卓. 高校校史档案对校园文化建设作用探析[D]. 济南: 山东大学, 2018. | [11] | 王萍. 校史档案的育人功能及实现途径[J]. 中国档案, 2014(12):34-35. | [12] | 孙宝辉, 张晓晓, 张卫东. 数字人文视域下高校校史档案编研路径研究[J]. 档案与建设, 2022(7):54-57. | [13] | 甘露华. 基于专题研究视角探索高校校史档案编研的创新—以四川大学为例[J]. 档案学研究, 2017(S2):102-104. | [14] | 张静, 李佳亮, 孙宝辉, 等. 我国高校校史档案文化传播影响因素与模式研究—基于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模式[J]. 情报科学, 2019(7):56-60. | [15] | 林林. 高校口述校史档案的价值及其征集策略研究[J]. 档案学研究, 2015(1):76-79. | [16] | 郑婷, 陆阳. 基于强化国家认同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探析[J]. 北京档案, 2019(3):14-17. | [17] | 寇京, 陆阳. 国家认同外部危机治理中的档案功能研究[J]. 浙江档案, 2018(10):25-27. | [18] | 高胜楠, 吴建华. 档案与国家认同:理论基础、作用维度与现实路径[J]. 档案学研究, 2021(6):35-40. | [19] | 葛玉红. 基于校史档案视角下的大学生文化认同教育研究[J]. 江苏高教, 2021(3):93-96. | [20] | 王晓谦, 孔炜义. 高校校史档案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J]. 档案管理, 2022(1):73-74. | [21] | Wachtel N. Memory and history:introduction[J]. History and Anthropology, 1986(12):207-224. | [22] | Said E W. Invention,memory,and place[J]. Critical Inquiry, 2000(2):175-192. 转引自:侍非,毛梦如,唐文跃,等. 仪式活动视角下的集体记忆和象征空间的建构过程及其机制研究—以南京大学校庆典礼为例[J]. 人文地理, 2015(1):56-63,97. | [23] | [美]约翰·S. 布鲁贝克. 高等教育哲学[M]. 王承绪,等译.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30. | [24] | 瞿锦秀, 崔玉平, 娄彩荣. 中国百年大学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析[J]. 教育学报, 2021(2):141-150. | [25] | Maurice Halbwachs. On collective memory[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200. | [26] | 沈江平.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大学最鲜亮底色的三重意蕴[J]. 思想教育研究, 2018(10):116-119. | [27] | 程良宏, 赵建梅. 教学的政治实践属性及其深化体认—兼析教学作为政治实践的历史传统、当下表征与深化路径[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1):93-102. | [28] | 转引自:高萍. 社会记忆理论研究综述[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3):112-120. | [29] | 张侃. 红色文化、国家记忆与现代国家建构的宏观思考—一个政治哲学的维度[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7):31-37. | [30] | 卢建军. 西迁精神国之所需我之所向[N]. 中国教育报,2021-11-25(6). | [31] | 赵琼, 吴玉军. 历史记忆与国家认同—基于美国国家认同教育中历史英雄人物符号的塑造问题分析[J]. 思想教育研究, 2017(7):101-104. | [32] | Molloy D. Cultural memory and literature[M]//Re-imagining Australia's Past, Leiden:Brill, 2015:8. | [33] | [德]阿尔弗雷德·许茨. 社会实在问题[M]. 霍桂桓,索昕,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1:36-40. | [34] | 段小平, 王秋林. 兰州大学“萃英记忆工程”散记[J]. 档案, 2017(9):16-19. | [35] | [36] 李丽环, 庞永真. 高校特色校史资源开发路径研究[J]. 浙江档案, 2021(5):52-54. | [37] | [德]扬·阿斯曼. 有文字的和无文字的社会—对记忆的记录及其发展[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6):72-74. | [38] | 杜利娜, 李包庚. 后现代思潮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与对策[J]. 当代青年研究, 2014(5):11-16. | [39] | 杨晓慧. 中外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调查与比较[J]. 教育研究, 2022(3):97-109. | [40] |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 论集体记忆[M]. 毕然,郭金华,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71. | [41] | [42] 丁华东. 论社会记忆再生产的基本结构[J]. 思想战线, 2019(2):121-128. | [43] | [德]扬·阿斯曼. 文化记忆[M]. 金寿福,黄晓晨,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73. | [44] | 张越, 郑新蓉, 蓝川. 图像符号与意义建构:一项城乡儿童读图的民族志研究[J]. 西北民族研究, 2017(2):80-88. | [45] | 季海宏. 皮尔斯符号学和国内外研究现状[J]. 俄罗斯文艺, 2014(2):85-90. | [46] | 魏戈, 陈向明. 社会互动与身份认同—基于全国7个省(市)实习教师的实证研究[J]. 教育学报, 2015(4):55-66. | [47] | [美]兰德尔·柯林斯. 互动仪式链[M]. 林聚任,等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9:79. | [48] | Backhans G. Introduction I:The problematic of grounding the significance of symbolic landscape[M]. Dordrecht: Springer Netherland, 2009:3-21. | [49] | Sandercock L. Towards cosmopolis[M]. London: Wiley, 1998:200-235. | [50] | 叶超, 柴彦威, 张小林. “空间的生产”理论、研究进展及其对中国城市研究的启示[J]. 经济地理, 2011(3):409-413. | [51] | 丁华东. 论社会记忆再生产的基本结构[J]. 思想战线, 2019(2):121-128. | [52] | 丁华东. 论现代传媒与社会记忆再生产[J]. 学术界, 2015(9):93-100,324. | [53] | 喻国明, 未来媒介的进化逻辑:“人的连接”的迭代、重组与升维—从“场景时代”到“元宇宙”再到“心世界”的未来[J]. 新闻界, 2021(10):54-60. | [54] | 冯惠玲. 打开我们的眼界[J]. 档案与建设, 2012(1):5. |
|
|
Viewed |
|
|
|
Full text
|
|
|
|
|
Abstract
|
|
|
|
|
Cited |
|
|
|
|
|
Shared |
|
|
|
|
|
Discussed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