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档案与国家认同:理论基础、作用维度与现实路径 |
高胜楠, 吴建华 |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南京 210023 |
|
Archives and National Identity:Theoretical Basis, Functional Dimension and Realistic Path |
GAO Shengnan, WU Jianhua |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Nanjing 210023 |
[1] [24] 郭若涵,徐拥军. 后现代档案学理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 档案学通讯,2020(3):60-67. [2] Schwartz J M,Cook T. Archives,Records,andPower:The Making of Modern Memory[J]. Archival Science,2002(2):1-19. [3] 加小双,徐拥军. 档案与身份认同:背景、内容与影响[J]. 档案学研究,2019(5):16-21. [4] Taylor H A.The Collective Memory:Archives and Libraries as Heritage[J].Archivaria,1982(15):118-130. [5] Ruth Elaine Bayhylle.Tribal Archives:a Study in Records,Memory and Power[D]. Los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2011. [6] 郑婷,陆阳. 基于强化国家认同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探析[J]. 北京档案,2019(3):14-17. [7] 门洪华. 两个大局视角下的中国国家认同变迁(1982—2012)[J]. 中国社会科学,2013(9):54-66. [8] 秦亚青. 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和安全利益—关于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三个假设[J].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1):10-15. [9] [英] 安东尼·史密斯. 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M]. 龚维斌,良警宇,译.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63. [10] 张军. 全球化视域下的国家认同及其建构[J]. 青海社会科学,2012(2):1-9. [11] 江宜桦. 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M]. 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90. [12] [美] 曼纽尔·卡斯特. 认同的力量[M]. 曹荣湘,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33. [13] 邢彦辉. 电视仪式传播建构国家认同的维度与路径研究[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8:232 [14] [19] 赵琼. 国家认同建构中的历史记忆问题—以对共有祖先的追述为视角[J].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4(3):86-93. [15] [美] 戴安娜·克兰. 文化社会学:浮现中的理论视野[M]. 王小章,郑震,译.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9-20. [16] [联邦德国] 哈贝马斯. 交往与社会进化[M]. 张博树,译. 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184. [17] 周慧梅. 集体仪式与国家认同—以山西省立民众教育馆为考察中心[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57-63. [18] 孙德忠. 社会记忆论[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129. [20] 詹小美,王仕民. 文化认同视域下的政治认同[J]. 中国社会科学,2013(9):27-39. [21] 徐大同. 西方政治思想史[M].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56-57. [22] Anthony Giddens.Sociology:A Brief but Criticalin Troduction[M]. London:Palgrave Macmillan,1982:17. [23] 郭忠华. 动态匹配·多元认同·双向建构—再论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的关系[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60-168. [25] 钱雪梅. 从认同的基本特性看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J]. 民族研究,2006(6):16-25. [26] 张丽琴. 论公民国家认同的传统文化路径[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6. [27] T.R.谢伦伯格. 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M]. 北京:档案出版社,1983:67. [28] Acland G.Managing the Record Rather than the Relic[J].Archives and Manuscripts,1992(1):58-59. [29] 李艳霞,曹娅. 国家认同的内涵、测量与来源:一个文献综述[J]. 教学与研究,2016(12):49-58. [30] 王丽. 论档案在边疆多民族地区社会秩序建构中的文化功能:基于档案多元论的阐释[J]. 档案学通讯,2016(4):100-103. [31] 覃兆刿,孟月. 论档案与国家软权力[J]. 档案学研究,2019(3):10-15. [3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 福建省委常委、统战部长雷春美在“科举制度在台湾”档案展开幕时提出要引导更多青年参与闽台文化交流[EB/OL].[2020-12-12].http://www.saac.gov.cn/daj/c100214/201707/e2681cc25b6f4a3b844d267081777374.shtml. [33] 李春玲,刘森林. 国家认同的影响因素及其代际特征差异—基于2013年中国社会状况调查数据[J]. 中国社会科学,2018(4):132-150,207. [34] 林尚立. 现代国家认同建构的政治逻辑[J]. 中国社会科学,2013(8):22-46. [35] 王卓君,何华玲. 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认同:危机与重构[J]. 中国社会科学,2013(9):16-27. [36] 成都市档案馆. 全国人大代表朱国萍建议发挥档案“托底、精准、监督”效应[EB/OL].[2020-12-12].http://cdarchive.chengdu.gov.cn/cdarchive/c138113/2018-03/15/content_65de222be5634bcdb6f744fcf4fe3ee1.shtml. [37] 中国档案报. 全国人大代表朱国萍建议:让档案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EB/OL].[2021-03-12].https://mp.weixin.qq.com/s/HmCIwuHudNTYYadGy7AmCw. |
|
Viewed |
|
|
|
Full text
|
|
|
|
|
Abstract
|
|
|
|
|
Cited |
|
|
|
|
|
Shared |
|
|
|
|
|
Discussed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