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姚史清. 什么是档案的本质属性[J]. 档案工作, 1981(1):39-40. |
[2] | 任遵圣, 包世同, 保自澄. 档案学概论[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 |
[3] | 刘绍华. 试论档案的本质属性与特点[J]. 档案, 1988(6):26-28. |
[4] | 寒江. 论档案起源于人类社会的形成时期—兼论档案的定义与本质属性[J]. 档案学研究, 1990(4):15-18. |
[5] | 黄霄羽. 关于档案的本质属性和档案定义的再思考[J]. 山东档案, 1994(1):22-24. |
[6] | 邹吉辉. 档案本质属性研究[J]. 四川档案, 2001(3):1-5. |
[7] | 王恩汉. 档案本质属性诠释[J]. 档案学研究, 2002(6):14-16. |
[8] | 黄夏基. 档案的本质属性是原始性、历史性和记录性的统一[J]. 档案学通讯, 2009(5):84-86. |
[9] | 孙大东, 邢变变. 档案本质属性探析[J]. 档案管理, 2014(3):24-26. |
[10] | 查启森. 档案“原始记录性”质疑[J]. 图书情报知识, 1994(2):63-65. |
[11] | 李福君, 张庆一, 李可意. 档案本质属性的研究[J]. 档案学研究, 1999(1):15-17. |
[12] | 肖英. 档案本质属性质疑[J]. 档案管理, 2001(1):12-13. |
[13] | 傅荣校. 档案定义刍议[J]. 档案管理, 1991(5):31-33. |
[14] | 毛惕凡. 关于档案的本质属性与档案定义关系的探讨[J]. 湖南档案, 1992(5):6-8. |
[15] | 孙学政. 档案本质属性研究之管见[J].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07(2):109-112. |
[16] | 王岚. 论档案定义的逻辑表述[J]. 档案学研究, 1999(2):3-8. |
[17] | 张煜明, 王茜. 档案定义应以文件为属概念[J]. 档案学通讯, 2005(2):25-27. |
[18] | 陈忠海, 孟祥喜. 对档案学逻辑起点的认识—兼论档案本质属性[J]. 档案管理, 2008(4):28-31. |
[19] | 陈智为. 关于档案本质属性的探讨[J]. 湖南档案, 1984(3):22-23. |
[20] | 郭东升. 档案本质属性诤议[J]. 中国档案, 2001(5):41-42. |
[21] | 陈兆祦, 和宝荣, 王英玮. 档案管理学基础[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
[22] | 管先海, 余厚洪, 孙洋洋. 档案本质属性新解[J]. 档案, 2018(1):27-32. |
[23] | [29] 伍振华. 再论档案的本质属性[J]. 档案学通讯, 2000(6):12-14. |
[24] | 王玉声. 论档案三属性与档案定义三要素[J]. 档案学研究, 1996(S1):15-16. |
[25] | 桑毓域. 档案本质属性的再认识[J]. 档案学研究, 2000(4):3-7. |
[26] | 傅荣校. 再议档案定义[J]. 档案工作, 1991(12):17-19. |
[27] | [39] 张贵华. 也谈档案的本质属性[J]. 档案学研究, 2001(5):7-9. |
[28] | 肖英. 关于档案本质属性的思考[J]. 档案, 2001(3):9-11. |
[30] | 陈兆祦. 谈谈“文件论”[J]. 档案管理, 2004(3):8-11. |
[31] | 张辑哲. 档案定义匡谬与透视[J]. 档案工作, 1993(1):33-34. |
[32] |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行业标准档案工作基本术语[J]. 中国档案, 2001(2):21-22. |
[33] | 冯惠玲, 张辑哲. 档案学概论[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5-7. |
[34] | 韩宝华. 论档案定义与档案的本质属性[J]. 山西档案, 1995(5):15-17. |
[35] | 卫奕. 对档案原始记录性的理解[J]. 档案学通讯, 2001(5):16-17. |
[36] | 王英玮. 关于档案本质属性的思考[J]. 档案学通讯, 2001(2):32-35. |
[37] | 方舟. 档案原始记录性诠释[J]. 浙江档案, 1992(12):14-15. |
[38] | 桑毓域. 如何认识原始记录性—关于档案本质属性的探讨[J]. 档案管理, 2008(3):28-30. |
[40] | 归吉官. 再认识档案的原始记录性[J]. 山西档案, 2009(6):15-17. |
[41] | 丁海斌. 定义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档案定义[J]. 山西档案, 2020(4):5-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