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首 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学术影响  |  收录情况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线办公系统  
 

期刊在线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摘要点击排行
   Email Alert
   RSS
  相 关 下 载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18年 27卷 6期
刊出日期:2018-06-15

综述
头颈部肿瘤
物理·生物·技术
腹部肿瘤
胸部肿瘤
   
头颈部肿瘤
543 王惠丽, 黄晓东, 曲媛, 王凯, 吴润叶, 张烨, 刘清峰, 张世平, 王慜杰, 许潇天, 肖建平, 易俊林, 罗京伟, 徐国镇, 高黎
鼻咽癌患者血浆EBV-DNA检测的临床价值
目的 EB病毒与鼻咽癌的发生发展明确相关,多个研究显示血浆EBV-DNA对于鼻咽癌的诊断分期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因此对我院患者进行了血浆EBV-DNA的检测并分析其临床价值。方法 2013—2016年连续性鼻咽癌患者471例,分析其治疗前EBV-DNA水平与分期、肿瘤负荷的相关性,并对治疗前、治疗末EBV-DNA进行生存相关分析。结果 患者治疗前血浆EBV-DNA中位数137 copies/ml (0~494000),与T分期、N分期、M分期、总的临床分期、肿瘤负荷均有明显统计学相关性。生存分析显示治疗前血浆EBV-DNA拷贝数≤1300组比>1300组的患者有更好OS (P=0.007)、PFS (P=0.011)、DMFS (P=0.003)。治疗末血浆EBV-DNA不可检测到的患者有更好OS (P=0.016)、PFS (P=0.000)、DMFS (P=0.000)。Cox多因素分析T分期、治疗末是否可检测到EBV-DNA为OS (P=0.030、0.012)的预后因素,N分期(P=0.037、0.017)、放疗末是否可检测到EBV-DNA (P=0.006、0.001)为PFS及DMFS的预后因素。结论 鼻咽癌患者治疗前血浆EBV-DNA水平与分期及肿瘤负荷有明显相关性,治疗前EBV-DNA水平更高的患者可能治疗后的预后更差。治疗末血浆EBV-DNA是否可检测到对于OS、PFS、DMFS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2018 Vol. 27 (6): 543-547 [摘要] ( 1426 ) [HTML 1KB] [PDF 0KB] ( 0 )
548 邹雪, 唐正, 靳富, 罗焕丽, 黄霞, 王颖
HT及IMRT在儿童全中枢放疗剂量学比较及二次致癌风险评估

目的 探讨HT及IMRT计划在儿童全中枢放疗中的剂量学特点,并根据EAR模型估算儿童全中枢放疗后二次致癌风险。方法 选取2012—2017年间接受全脑全脊髓照射患者CT图像15例,勾画靶区及OAR后分别完成IMRT及HT计划,t检验两种计划间靶区HI、CI和OAR的Dmax、Dmean及V10、V20并优化临床治疗方案。根据各器官DVH及EAR模型估算比较两种计划二次致癌风险。结果 两组计划在靶区覆盖度上均能达到临床要求(100%剂量≥95%靶体积),其中HT组HI优于IMRT组(P=0.000);CI上HT组并未显示优势。但HT组对于海马保护具有绝对优势,D2%和Dmean均明显低于IMRT组(P=0.000)。对OAR保护,HT在甲状腺的Dmax、Dmean、V20及心脏的Dmax、V10均小于IMRT (P=0.001、0.002、0.014及P=0.001、0.003)。在二次致癌方面,HT组相较于IMRT组对于甲状腺和肺脏的二次致癌风险更高,甲状腺和肺脏EAR分别为28.666∶26.926(P=0.010)和20.496∶18.922(P=0.003);对胃二次致癌风险似乎较高(P=0.248),对肝脏二次致癌风险相对较小(P=0.020)。结论 在儿童保护海马的全中枢放疗中HT计划优于IMRT计划。但HT对甲状腺和肺脏有较高二次致癌风险,在计划制定时应评估这些致癌风险及其他正常组织效应的平衡。

2018 Vol. 27 (6): 548-552 [摘要] ( 1404 ) [HTML 1KB] [PDF 0KB] ( 0 )
553 李振生, 申东星, 申晓菲, 段学娟, 张钧
局部增量照射无益于全脑照射SCLC脑转移患者生存再提高
目的 探讨局部增量照射(Boost)能否提高WBRT对小细胞肺癌脑转移(SCLC-BM)患者的OS和无颅内进展生存。方法 回顾分析2013—2015年首次诊治SCLC-BM 166例。除外PCI史(16例)或SRT (10例)或单纯局部脑照射(1例),入组142例。利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平均年龄59.6岁,女性23%,脑转移灶数目分别为1(35%)、2~3(23%)、≥4(42%),化疗70%。中位OS期9.0个月、无颅内进展生存7.3个月。无照射(53例)、单纯WBRT (33)和WBRT+Boost (56)累计死亡率依次为92%、79%和73%;累计失败(死亡或颅内病灶未控)率为94%、82%和80%;与无照射相比,以上放疗模式对OS有影响(P=0.000、0.000),无颅内进展生存也有影响(P=0.000、0.000)。与单纯WBRT相比,WBRT+Boost对OS无影响(P=0.41、0.51)。结论 WBRT提高SCLC脑转移患者OS和无颅内进展生存,但同期或后续Boost照射无益于再提高生存。
2018 Vol. 27 (6): 553-558 [摘要] ( 1511 ) [HTML 1KB] [PDF 0KB] ( 0 )
胸部肿瘤
559 付志雪, 杨旭, 王文卿, 邓垒, 张涛, 毕楠, 王小震, 陈东福, 周宗玫, 王绿化, 梁军
IMRT联合易瑞沙对不能手术不能同步放化疗局部晚期NSCLCⅡ期临床研究初步结果
目的 观察放疗联合易瑞沙治疗不能手术且不能行同步放化疗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客观有效率、生存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不能手术且不能行同步放化疗的局部晚期NSCLC患者,接受胸部IMRT,同期易瑞沙250 mg 1 次/d。结果 2014—2017年入组30例,可分析29例。疗后1个月疗效评价CR、PR、SD、PD分别0、21、6、2例,疾病控制率(CR+PR+SD)为93%,客观有效率(CR+PR)为72%。中位随访25个月,死亡14例,存活15例;23例患者出现疾病进展,其中局部进展18例,远处转移14例。全组中位生存时间 26个月,中位PFS 11个月,1、2年OS和PFS分别为79%和44%、55%和18%。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史、分期对OS有影响(P=0.035、0.031),分期、原发灶直径、GTV和PTV对PFS有影响(P=0.000、0.016、0.039、0.030);多因素分析显示分期和PTV体积为PF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0、0.012)。3级急性不良反应共2例,2级急性放射性肺炎7例。结论 对于不能手术且不能行同步放化疗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放疗联合易瑞沙的治疗,客观有效率较高,患者耐受良好,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2018 Vol. 27 (6): 559-563 [摘要] ( 1418 ) [HTML 1KB] [PDF 0KB] ( 0 )
564 李梅, 耿一超, 杨文刚, 马筑, 李青松, 王羽, 罗大先, 胡银祥, 欧阳伟炜, 刘凌枫, 苏胜发, 卢冰
培美曲塞+顺铂或多西他赛+顺铂同期胸部IMRT治疗Ⅳ期肺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
目的 探讨培美曲塞+顺铂(PP)或多西他赛+顺铂(DP)同期胸部调强放疗(IMRT)治疗晚期肺腺癌的临床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 将2011年—2016年1月贵州省肿瘤医院收治的EGFR突变未知或野生型的Ⅳ期肺腺癌随机分为PP组(50例)和DP组(51例)。2组患者均接受同期胸部IMRT,处方剂量60~70 Gy。主要研究终点为1年生存率,次要研究终点为不良反应。结果 PP组和DP组的总有效率(CR+PR)分别为68%和72%(P=0.617);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9.6个月(95%CI:13.9~25.3)和12.1个月(95%CI:10.7~13.5);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2.0%、28.0%、16.0%和52.9%、17.6%、13.7%(P=0.049)。PP组和DP组3—4级白细胞分别下降48%和63%(P=0.098);3—4级粒细胞分别减少34%和65%(P=0.002);3-4级血红蛋白发生率分别为38%和10%(P=0.024);3—4级血小板分别降低为40%和14%(P=0.003)。2组患者2级急性放射性肺炎(P=0.625)和3级放射性食管炎(P=0.484)发生率相似,无≥3级的放射性肺炎及≥4级的放射性食管炎。结论 培美曲塞+顺铂治疗晚期肺腺癌同期放化疗的疗效优于多西他赛+顺铂,急性放射性食管炎与肺炎相似,血液学不良反应各有优势,患者可耐受。临床试验注册 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TRC-13004184)。
2018 Vol. 27 (6): 564-569 [摘要] ( 1274 ) [HTML 1KB] [PDF 0KB] ( 0 )
570 白文文, 宋玉芝, 乔永志, 付丽媛, 张若辉, 甄婵军, 乔学英
食管鳞癌SIB-IMRT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 观察食管鳞癌患者同期推量调强放疗(SIB-IMRT)的疗效并对其相关预后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2009—2015年间101例食管鳞癌患者接受SIB-IMRT,PTV处方剂量5040 cGy分28次(180 cGy/次),PGTV 6020 cGy分28次(215 cGy/次)或6160 cGy分28次(220 cGy/次),1 次/d,5 次/周,全程放疗时间为5.5周。观察其不良反应、治疗失败方式及LC和OS率。结果 1、3、5年样本数分别为101、84、45例。1、3、5年LC率分别为81.6%、70.4%、68.4%,OS率分别为72.3%、49.4%、45.2%,中位生存期36个月。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显示临床分期(Ⅰ/Ⅱ/Ⅲ期)、近期疗效(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无缓解)为影响OS的因素(P=0.016、0.000、0.005、0.000)。单次分割215 cGy和220 cGy组LC和OS相近(P=0.283、0.951)。全组1、2、3级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10.9%、2.0%、2.0%,1、2、3级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分别为63.4%、10.9%、4.0%,无一发生急性食管穿孔和出血。5例患者出现晚期放射性肺炎(2例死亡),1例晚期食管狭窄,2例食管穿孔并出血,2例单纯食管出血。220 cGy组急性放射性肺炎、上消化道反应发生率高于215 cGy组(P=0.062、0.024)。肿瘤局部未控和复发占总治疗失败的62.5%。结论 食管癌SIB-IMRT不良反应可耐受,长期疗效较佳,单次分割220 cGy较215 cGy的LC和OS未提高且增加了不良反应。临床分期、近期疗效为影响生存的预后因素。
2018 Vol. 27 (6): 570-575 [摘要] ( 1567 ) [HTML 1KB] [PDF 0KB] ( 0 )
576 吕家华, 刘涛, 李涛, 李昉, 王俊超, 杨川, 张军, 王捷, 郎锦义
胸段食管鳞癌术前同步放化疗不同放疗分割方式的临床研究
目的 评价术前大分割放疗与常规分割放疗治疗胸段食管鳞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2—2011年四川省肿瘤医院收治的行术前放化疗的胸段食管鳞癌共86例,根据术前放疗分割方式分为大分割放疗组(A组,41例,30 Gy分10次2周)和常规分割放疗组(B组,45例,40 Gy分20次4周),放疗结束后2—6周手术。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并Logrank检验。结果 A组与B组病理降期率分别为68%和56%(P=0.270),R0切除率分别为95%和89%(P=0.437),pCR率分别为32%和24%(P=0.480)。A组和B组1、3、5年OS分别为78%和69%、44%和44%,29%和33%(P=0.114、0.223、0.289),PFS分别为71%和62%、39%和38%、24%和29%(P=0.211、0.689、0.331)。两组患者放化疗和手术相关不良反应相近(P=0.089~0.872)。大分割放疗组在平均住院天数、放疗费用及术前治疗总费用上均明显低于常规放疗组(P=0.000、0.000、0.000)。结论 术前大分割放疗和常规放疗均可作为可切除胸段食管鳞癌术前放疗的选择方案。术前大分割放疗有治疗周期和住院时间短,放疗费用低,患者更易接受的优势。
2018 Vol. 27 (6): 576-580 [摘要] ( 1277 ) [HTML 1KB] [PDF 0KB] ( 0 )
腹部肿瘤
581 钟秋子, 修霞, 刘原照, 高鸿, 徐勇刚, 赵婷, 吴钦宏, 王丹, 沙翔燕, 林海磊, 李高峰
66例局限期中危前列腺癌IMRT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局限期中危前列腺癌IMRT疗效和不良反应,分析PSA变化水平和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2007—2018年间经本院IMRT局限期中危前列腺癌66例资料。60例放疗前接受内分泌治疗,6例照射野包括盆腔淋巴引流区,47例采用IGRT技术。前列腺精囊腺中位剂量78 Gy,盆腔淋巴引流区中位剂量48 Gy。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结果 中位年龄77岁,中位随访时间71.3个月。5年样本量47例。3、5年OS率分别为98%、90%,CSS率分别为100%、93%,BRFS率分别为97%、86%。PSA降至最低点的平均时间为5.83个月。IMRT后PSA最低点中位数为0.06 ng/ml。1、2级早期泌尿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8%、6%,1、2级早期直肠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1%、3%,1、2级晚期泌尿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2%,1级晚期直肠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结论 局限期中危前列腺癌IMRT疗效好,早期、晚期不良反应小,IMRT后PSA监测利于判断肿瘤预后。
2018 Vol. 27 (6): 581-584 [摘要] ( 1280 ) [HTML 1KB] [PDF 0KB] ( 0 )
585 赵静, 苗政, 马佳彬, 胡克, 仲光熙, 肖毅, 薛华丹
直肠癌同步放化疗临床CR与病理CR分析

目的 对同步放化疗后达到cCR)及术后pCR患者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以评价核磁及直肠超声在预测pCR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42例同步放化疗联合手术治疗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获得临床完全缓解及病理完全缓解的患者进行核磁、超声及病理比较。结果 同步放化疗后12例患者达到cCR,7例患者达pCR。MRI评估的cCR与EUS一致率为3/12(25%),与pCR一致率为4/12(33%),MRI联合EUS与pCR一致率为5/12(42%)。结论 直肠超声联合MRI不能完全预测pCR,对于watch-and-wait的患者临床评估还需要更精确的检测手段。

2018 Vol. 27 (6): 585-587 [摘要] ( 1124 ) [HTML 1KB] [PDF 0KB] ( 0 )
588 刘忠山, 郭杰, 赵杨祉, 林霞, 任晓俊, 王红勇, 邱玲, 李云峰, 王铁君
局部晚期宫颈癌CT引导组织间插植BT与腔内BT剂量学与近期疗效比较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组织间插植BT技术较传统腔内BT技术在局部晚期宫颈癌治疗中的剂量学优势,提供一种更加有利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28例经过体外放疗后仍残留巨大肿块(肿瘤> 5 cm)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接受CT引导下的组织间插植BT。将该研究的剂量学结果,包括总剂量(体外放疗和BT)的HR-CTV D90和膀胱、直肠及乙状结肠的D2cc,与之前一组接受传统腔内BT (宫腔管+卵圆体对)的30例患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HR-CTV D90的平均值在腔内BT组、组织间插植BT组分别为(76.9±5.7)、(88.1±3.3) Gy。膀胱、直肠、乙状结肠D2cc在腔内BT组和组织间插植BT组中分别为(84.7±6.8)、(69.2±4.2)、(67.8±4.5) Gy 和(81.8±6.5)、(66.8±4.0)、(64.8±4.1) Gy。1年LC率在腔内BT组和组织间插植BT组分别为59.3%和85.2%。结论 与传统腔内BT相比较,CT引导下组织间插植BT技术具有剂量学优势或许是临床可行的,但长期疗效和不良反应还需进一步评估。

2018 Vol. 27 (6): 588-592 [摘要] ( 1210 ) [HTML 1KB] [PDF 0KB] ( 0 )
593 唐玉, 张希梅, 王佩国, 侯晓荣, 张福泉, 张玉晶, 朱远, 曹建忠, 吴君心, 吴涛, 朱苏雨, 钱立庭, 亓姝楠, 杨勇, 李晔雄
15例原发喉NK/T细胞淋巴瘤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目的 分析原发喉的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原发喉的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其总生存(OS)及疾病无进展生存(PFS),利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不同临床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全组15例患者中,男性13例,中位发病年龄为40岁。8例患者的病变局限在喉内,仅4例存在颈部淋巴结受侵。Ann Abor分期Ⅰ期11例,Ⅱ期3例,Ⅲ期1例。全组患者的中位OS为28.0个月,5年OS为32.0%;中位PFS为24.7个月,5年PFS为33.3%。14例Ⅰ/Ⅱ期患者中,接受放化疗综合治疗的预后显著优于单纯放疗及单纯化疗组(中位OS:37.2 ∶11.2 ∶3.7个月,P=0.004)。结论 原发于喉的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非常罕见,中年男性为主,一般情况较好,早期病变为多,预后较差。放化疗综合治疗的疗效似乎优于单纯放疗或化疗。

2018 Vol. 27 (6): 593-597 [摘要] ( 1279 ) [HTML 1KB] [PDF 0KB] ( 0 )
物理·生物·技术
598 于浪, 杨波, 刘峡, 庞廷田, 刘楠, 李文博, 董婷婷, 王贝, 汪之群, 邱杰
后装治疗机放射源驻留位置及计时器精度的质量控制检测
目的 探讨和建立准确检测后装治疗机放射源驻留位置及时间精度的质控方法。方法 利用治疗室内安装的高清视频影像、EBT3免洗胶片及钢尺等组成后装放射源驻留检测装置,采集放射源在每个驻留点停留的视频图像和曝光胶片。通过分析图像采样率与每一驻留位置图像帧数方法,准确测量放射源驻留的几何位置及计时精度,包括计时的绝对误差和线性误差。对曝光胶片作黑度分布分析,比较胶片的灰度峰值位置与上述测量得到的驻留点几何位置,测量放射源驻留点的物理中心与辐射中心的偏差。结果 放射源的物理中心与辐射中心的偏差为(-0.33±0.10) mm;对于所有预设的驻留时间,平均计时绝对偏差为(0.22±0.02) s,线性拟合结果为y=x-0.226,R2=1,线性度为-0.01%。结论 建立了通过视频图像和胶片曝光定量分析,准确确定后装放射源的驻留位置、驻留时间及放射源辐射中心精度的检测手段。实验检测的后装机精度满足临床使用要求。
2018 Vol. 27 (6): 598-600 [摘要] ( 1229 ) [HTML 1KB] [PDF 0KB] ( 0 )
601 吴骏翔, 王先良, 康盛伟, 黎杰, 雷琴, 陈昭, 王培
GZP型60Co近距离治疗源基于金属施源器剂量参数的蒙特卡罗研究
目的 研究金属施源器对GZP3型60Co近距离治疗源剂量分布的影响,获得该源基于金属施源器的剂量学参数。方法 通过蒙特卡罗软件Geant4获得近距离治疗源周围(0~10 cm)的平均吸收剂量,并根据AAPM的TG43和TG43U1等报告推荐的计算公式获得该源基于金属施源器的剂量学参数。模拟中60Co近距离治疗源位于半径为30 cm的球体水模中心。结果 获得基于金属施源器的GZP3型60Co近距离治疗源1和2号通道的Λ为1.014 cGyh-1U-1(与无施源器相比分别偏差0.5%),3号通道的Λ为0.998 cGyh-1U-1(与无施源器相比分别偏差0.1%);中垂轴0.5~10.0 cm距离范围内的径向剂量函数,并获得该函数的拟合公式;角度0°~175°、距离0.5~10.0 cm范围内的各向异性函数。结论 本研究得到的基于金属施源器的剂量学参数为该源的临床使用提供更加精确的数据参考,在临床使用中应考虑金属施源器对于60Co剂量分布的影响。
2018 Vol. 27 (6): 601-606 [摘要] ( 1310 ) [HTML 1KB] [PDF 0KB] ( 0 )
综述
607 王晓丹, 冯勤付
胸腺瘤非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对于不能手术的胸腺瘤患者常采用放疗、化疗、免疫治疗及靶向治疗等非手术治疗或综合治疗。对于局部晚期胸腺瘤,首选手术治疗,术后辅助放化疗;不能手术的患者可先行诱导治疗,再予以手术治疗和术后辅助放化疗。目前,胸腺瘤尚无统一的治疗标准,临床还处于研究探索阶段。本研究就胸腺瘤非手术治疗的预后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2018 Vol. 27 (6): 607-611 [摘要] ( 1322 ) [HTML 1KB] [PDF 0KB] ( 0 )
612 曹璐, 陈佳艺
低负荷前哨淋巴结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腋窝处理策略

前哨淋巴结阳性患者的常规处理是进一步行腋窝淋巴结清扫,但腋窝淋巴结清扫会带来血清肿、上肢功能障碍、水肿等并发症。Z0011、IBCSG 23-01和AMAROS的Ⅲ期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探索均为在临床N0期患者中安全减免前哨淋巴结活检阳性后的腋窝淋巴结清扫,为这部分患者的腋窝处理提供了新选择,但也给辅助放疗决策带来了新问题。本文将主要基于上述三项临床研究和腋窝淋巴结转移复发风险相关最新文献,针对包括手术和辅助放疗在内的低负荷前哨淋巴结阳性患者腋窝处理策略进行综述。

2018 Vol. 27 (6): 612-615 [摘要] ( 1415 ) [HTML 1KB] [PDF 0KB] ( 0 )
616 张宁, 韩东梅, 程光惠
超声引导施源器植入在宫颈癌BT的应用

施源器的精准植入是宫颈癌BT的关键步骤,影像引导的加入保证了施源器植入的准确性。目前用于引导施源器植入的影像主要包括超声、CT、X线,部分单位也报道了MRI、腹腔镜的应用,但国际上无标准推荐影像。本文查阅近50篇文献及调查研究,发现各引导影像中超声引导具有突出的临床价值及指导意义。因此,本文针对超声引导施源器植入在宫颈癌BT的应用作一综述。

2018 Vol. 27 (6): 616-620 [摘要] ( 1453 ) [HTML 1KB] [PDF 0KB] ( 0 )
621 赵欣宇, 赵晶, 顾菲, 纪天龙, 李光
宫颈癌IMRT与BT联合应用研究进展

BT是宫颈癌根治性放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放疗技术不断发展,对于盆腔体外IMRT后残存肿瘤体积大、伴有宫旁浸润的宫颈癌患者,有学者提出了BT同步IMRT的治疗技术。本文回顾近年来IMRT与BT综合应用在宫颈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2018 Vol. 27 (6): 621-623 [摘要] ( 1323 ) [HTML 1KB] [PDF 0KB] ( 0 )
624 李小波, 江柳清, 吴晓东, 张建平, 徐本华
高剂量格栅状放疗技术及应用

高剂量格栅状(Grid)放疗技术是通过格栅准直器或者MLC将照射野均匀分割成等间隔的小射线束,实施单次大剂量照射(10~25 Gy),在靶区内形成非均匀的高低剂量区,剂量学上表现为峰谷效应(peak-to-valley effect)。随着3DRT技术的出现,二维格栅状治疗技术演变为三维的点阵式(Lattice)治疗技术。它通过不同形式的三维聚焦,在肿瘤内部形成多个空间上呈点阵式分布的球状高剂量区,球状高剂量区之间的区域剂量迅速跌落,形成三维非均匀的适形剂量分布。和二维Grid技术相比较,三维Lattice技术可以产生更明显的峰谷效应,更大程度地降低了肿瘤周围正常组织的剂量。实验数据表明,该照射技术可以刺激旁观者效应,增加内皮细胞死亡和免疫原性远隔效应,从而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杀灭,进一步提高对局部和远处肿瘤的控制。Lattice技术在中晚期大肿瘤的姑息治疗上有明显的潜力,但是仍需要更多放射生物学机制和临床数据的支持。

2018 Vol. 27 (6): 624-628 [摘要] ( 1464 ) [HTML 1KB] [PDF 0KB] ( 0 )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作 者 须 知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单位介绍信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合 作 单 位

 
 

访 问 统 计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2167号
版权所有 © 2010《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编辑部
地址:北京朝阳区潘学园南里17号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00021)
电话:010-67700737,87788294 Email: cjron@cmaph.org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