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档案学研究  2024, Vol. 38 Issue (2): 38-45    DOI: 10.16065/j.cnki.issn1002-1620.2024.02.005
  基础理论研究 本期目录 | 过刊浏览 |
档案文化社会化:内涵、特征与推进
杨千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成都 610065
Socialization of Archival Cultur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romotion
YANG Qian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5
全文: HTML    PDF(1136 KB)  
输出: BibTeX | EndNote (RIS)      
摘要: 

社会化是档案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尤其是数字时代的典型发展趋向。档案文化作为一个专指性较强的概念,与档案内容文化存在显著区别。档案文化社会化具有双重内涵,一是档案文化拓展其社会面向,二是档案文化回归其社会本源性,后者是前者的递进。档案文化社会化应主要从以“以人为本”为根本理念遵循,从馆藏建设到档案资源建设,锻造理性科学的档案制度框架,用档案数据赋能社会脉络四个向度加以推进。

关键词 档案文化社会化以人为本    
Abstract

Socialization is a typical development trend of archival culture in the new era, especially in the digital age. As a highly specific concept, archival culture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archival content culture. The socialization of archival culture has dual connotations. One is that archival culture expands its social orientation, and the other is that archival culture returns to its social origin. The return of archival culture to its social origin is the progressive expansion of archival culture in its social orientation The archival culture reverting to its social origins signifies a progressive expansion in its societal orientation. The socialization of archival culture should be mainly promoted in four aspects:following the fundamental concept of people-oriented, tur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ction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rchival resources, forging a rational and scientific archival institution framework and using archive data to empower the overall layout of society.

Key wordsarchival culture    socialization    people-oriented
出版日期: 2025-04-28
引用本文:

杨千. 档案文化社会化:内涵、特征与推进[J]. 档案学研究, 2024, 38(2): 38-45.
YANG Qian. Socialization of Archival Cultur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romotion. Archives Science Study, 2024, 38(2): 38-45.

链接本文:

http://daxyj.journalx.cn/CN/10.16065/j.cnki.issn1002-1620.2024.02.005      或      http://daxyj.journalx.cn/CN/Y2024/V38/I2/38

[1] [3][7] 王英玮. 档案文化论[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2] [4] 任汉中, 解颖. 档案文化学[M]. 武汉: 长江出版社, 2017.
[5] [8] 胡鸿杰. 档案与文化[J]. 档案学通讯, 2004(5):12-14.
[6] 谢诗艺. 本体与空间:中国档案文化阐释[D].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 2017:54.
[9] 饶圆. 档案服务社会化研究[J]. 档案学通讯, 2009(6):51-53.
[10] 连志英. 数字档案资源社会化开发内涵及模型建构[J]. 档案学通讯, 2019(6):27-34.
[11] 加小双. 档案社会化:内涵、表现与影响[J]. 北京档案, 2019(6):13-17.
[12] 闫弘宇. 新农村法治文化的社会化[J]. 学习与探索, 2008(5):104-107.
[13] 谢立中. 后社会学:探索与反思[J]. 社会学研究, 2012(1):1-26, 243.
[14] 杜瑀峤. 档案管理社会化图景:基于建构和解构取向[J]. 档案与建设, 2022(2):26-30, 54.
[15] 赵旭东. 从社会转型到文化转型—当代中国社会的特征及其转化[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3):111-124.
[16] 常大伟. 理念、制度与技术:治理现代化语境下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三重审视[J]. 档案学通讯, 2022(2):13-19.
[17] 孙立平, 王汉生, 王思斌, 等. 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J]. 中国社会科学, 1994(2):47-62.
[18] 杨文. 档案与国家治理[D].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 2021:89.
[19] 王英玮. 关于公共档案馆服务社会化的思考[J]. 档案学通讯, 2005(3):85-88.
[20] 任汉中. 档案文化:一个十分纠结的论题—浅述档案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J]. 档案管理, 2012(2):10-13.
[21] 徐拥军. 档案记忆观:21世纪档案学理论的新范式[J]. 山西档案, 2017(4):5-12.
[22] 丁华东. 论档案记忆理论范式的研究纲领—“档案与社会记忆研究”系列论文之一[J]. 档案学通讯, 2013(4):20-24.
[23] 王辉. 本体与属性:档案文化研究新论[D]. 南昌: 南昌大学, 2009:44.
[24] [加] 特里·库克. 1898年荷兰手册出版以来档案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影响[C]// 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报告集. 北京: 中国档案出版社, 1997:143-176.
[25] 陈辉. 改革新阶段档案公共服务转型策略探析[J]. 档案学研究, 2015(2):89-92.
[26] 倪丽娟. 档案治理问题思考[J]. 档案学研究, 2021(1):58-63.
[27] 陈辉. 公共性:现代档案工作科学性与有效性的基石[J]. 档案学研究, 2012(2):18-22.
[28] 韩民青. 论文化发展的特点与规律[J]. 贵州社会科学, 2011(6):52-56.
[29] 郭金秀. 文化生态学视野下中国红色文化的当代发展[J]. 理论导刊, 2021(11):118-124.
[30] 张奎良. “以人为本”的哲学意义[J]. 哲学研究, 2004(5):11-16.
[31] 蓝江. 生命档案化、算法治理和流众—数字时代的生命政治[J]. 探索与争鸣, 2020(9):105-114, 159.
[32] 谢鑫. 我国城乡变迁历史视域下的家庭档案记忆建构研究[D]. 武汉: 武汉大学, 2019:127.
[33] 李友梅. 中国社会治理的新内涵与新作为[J]. 社会学研究, 2017(6):27-34, 242.
[34] 王伟玲. 加快实施数字政府战略: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J]. 电子政务, 2019(12):86-94.
[35] 安小米, 宋懿, 马广惠, 等. 大数据时代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的机遇与挑战[J]. 档案学通讯, 2017(6):57-62.
[1] 周耀林,杨文睿. 新文创语境下我国档案文化创意服务的现状调查与发展思路—基于我国31个省级档案馆的调查[J]. 档案学研究, 2024, 38(1): 85-92.
[2] 王向女,葛帅敏. 基于CAPS理论的档案文化传播中受众身份认同建构研究—以哔哩哔哩网站《档案》节目为例[J]. 档案学研究, 2024, 38(1): 93-101.
[3] 任越, 袁蕾涵.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的趋向、困境及实践策略[J]. 档案学研究, 2023, 37(6): 10-16.
[4] 苏碧莹, 杨晴晴. 新时代档案馆文化建设的内容体系研究[J]. 档案学研究, 2023, 37(5): 107-114.
[5] 苏君华, 宋帆帆. 基于情感分析的档案文化传播影响力研究——以《如果国宝会说话》为分析对象[J]. 档案学研究, 2023, 37(1): 91-99.
[6] 谢诗艺,郭朗睿. 档案文化的结构形态与功能机理—基于三螺旋模型的审思[J]. 档案学研究, 2022, 36(4): 38-44.
[7] 连志英. 公众参与数字档案资源社会化开发项目动机研究[J]. 档案学研究, 2022, 36(4): 83-90.
[8] 任越, 路璐. 数字创意产业融合视域下档案文化产品开发路径研究[J]. 档案学研究, 2022, 36(1): 97-102.
[9] 王小云, 方华, 汤玲玲. 美国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线上运营的经验、不足与启示— 以8家档案馆线上商店为例[J]. 档案学研究, 2021, 35(4): 134-141.
[10] 支凤稳, 刘小曼, 冀静晓, 李善青. 基于概念格的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用户需求分析[J]. 档案学研究, 2021, 35(1): 121-125.
[11] 连志英. 数字档案资源社会化开发模式及其培育路径研究[J]. 档案学研究, 2020, 34(5): 58-64.
[12] 周文泓, 文传玲. 档案社会化:基于参与式社交媒体信息档案化管理的内涵解析及启示[J]. 档案学研究, 2020, 34(2): 98-106.
[13] 吕元智. 基于限制性标签的档案资源主题标引方法探索[J]. 档案学研究, 2020, 34(1): 59-66.
[14] 王兰成, 刘晓亮, 黄永勤. 档案社会化媒体信息整合中元数据构建与集成技术研究[J]. 档案学研究, 2019, 33(5): 102-107.
[15] 陆阳. 基于组织合法性与社会化行为的文件形成机制研究[J]. 档案学研究, 2019, 33(3): 2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