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吴家虎. 文献与田野的融合——历史人类学与当代中国乡村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52-58. |
[2] | 罗德胤. 文献与田野的互动——以清湖码头的调查与研究为例[J].世界建筑,2011(1):116-119. |
[3] | 赵世瑜. 田野工作与文献工作——民间文化史研究的一点体验[J].民俗研究,1996(1):8-14. |
[4] | 郭志超. 田野调查与文献稽考:惠东文化之谜试解[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109-114. |
[5] | 杜树海. 民间信仰的社会功能——广西壮族地区J县扶乩活动的文献和田野考察[J].宗教学研究,2013(3):207-214. |
[6] | 刘军君. 藏族骨系血缘外婚制的“非正式制度”解析——基于文献稽考与安多农区的田野实证[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1):60-66. |
[7] | 张应强. 民间文献与田野调查:“清水江文书”整理研究的问题与方法论[J].安徽史学,2015(6):19-22. |
[8] | 丁华东. 论档案记忆的真实性与客观性[J].档案管理,2012(6):24-26. |
[9] | [法]皮埃尔·诺拉(著).黄艳红等(译).记忆之场——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4. |
[10] | [法]皮埃尔·诺拉(著).黄艳红等(译).记忆之场——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20. |
[11] | [法]皮埃尔·诺拉(著).黄艳红等(译).记忆之场——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20-21. |
[12] | 龙迪勇. 历史叙事的空间基础[J].思想战线,2009(5):64-73. |
[13] | 华林,黄梅.少数民族档案遗产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0(4):96-99. |
[14] | [美]戴维·斯沃茨(著).陶东风(译).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尔的社会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142-150. |
[15] | [法]皮埃尔·诺拉(著).黄艳红等(译).记忆之场——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289-290. |
[16] | [古罗马]奥古斯丁(著).周士良译.忏悔录罗马]奥古斯丁(著).周士良译.忏悔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201. |
[17] | [德]哈拉尔德·韦尔策(编).季斌,王立军,白锡堃(译).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社会记忆(代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6. |
[18] | [法]雅克·勒高夫(著).方仁杰,倪复生(译).历史与记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57. |
[19] | [苏]米罗诺夫(著).王清和(译).历史学家和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77-98. |
[20] | [美]克利福德·格尔兹(著).纳日碧力戈(译).王铭铭(校).文化的解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51. |
[21] | 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54. |
[22] | [德]吕森(著).胡传胜(译).历史秩序的失落——在现代性、后现代性与记忆讨论的交叉点上的历史研究[J].学海,2001(4):31-37. |
[23] |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著).毕然,郭金华(译).论集体记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12. |
[24] | 聂春华. 书斋里的田野:作为知识生产的人类学和美学[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169. |
[25] | 丁华东. 社会记忆与档案学研究的拓展[J].中国档案,2006(9):32-35. |
[26] |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著).毕然,郭金华(译).论集体记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60. |
[27] | [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241. |
[28] | 张恒. 以文观文——畲族史诗《高皇歌》的文化内涵研究[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4:122-123. |
[29] | [荷兰]杜威·德拉埃斯马(著)兰]杜威·德拉埃斯马(著).乔修峰(译).记忆的隐喻——心灵的观念史[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4. |
[30] | [英]帕特里夏·法拉,卡拉琳·帕特森(编).户晓辉(译).记忆(剑桥年度主题报告)[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2. |
[31] | 费孝通. 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6. |
[32] |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著).毕然,郭金华(译).论集体记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35. |
[33] | [美]沃尔夫·坎斯特纳(著).张智(译).寻找记忆中的意义:对集体记忆研究一种方法论上的批评[A].李宏图(选编).表象的叙述——新社会文化史[C].上海:三联书店,2003:148. |
[34] | [美]克利福德·格尔兹(著).纳日碧力戈(译),王铭铭(校).文化的解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6. |
[35] | 舒炜光,邱仁宗.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述评[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92. |
[36] | [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著).马俊亚等(译).史学家:历史神话的终结者[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05. |
[37] | 王文光. 云南少数民族连名制述论[J].思想战线,1995(3):66-72. |
[38] | [美]布鲁诺,伯尔曼,纽曼(合编).汤亚汀等(译).民族音乐学与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157. |
[39] | 李亦园. 人类学的视野[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14. |
[40] | [美]克利福德·格尔兹(著).纳日碧力戈(译).王铭铭(校).文化的解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5. |
[41] | [法]米歇尔·福柯(著).谢强,马月(译).知识考古学[M].上海:三联书店,2007:6. |
[42] | [德]哈拉尔德·韦尔策(编).季斌,王立军,白锡堃(译).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社会记忆(代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5. |
[43] | 王明珂. 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根基历史的文本与情境[M].北京:中华书局,2009:209. |
[44] | 谌玉华.粤东畲族:族群认同与社会文化变迁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