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档案学研究  2014, Vol. 28 Issue (1): 4-8    DOI: 10.16065/j.cnki.issn1002-1620.2014.01.04
基础理论研究     
我国档案学发展动力探析
任红娟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信息科学学院 郑州 450015
Toward the Driving For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rchival Science
Hongjuan Ren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of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 Zhengzhou 450015
 全文: PDF(680 KB)   HTML
摘要:

在中国档案学发展的历程中,对档案学生存和发展的思辨从未停歇,系统全面地梳理档案学发展的动力因素,可以更加清晰地辨识推动档案学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推动档案学可持续发展寻求支撑。本研究深入地剖析了推动档案学系统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外在推动力,并结合档案学的发展现状将档案学发展动力肢解为不同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 档案学动力表现形式    
Abstract:

During the cour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rchival science, many scholars focus on the subjects about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rchival science.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systematically and comprehensively analyze the driving force. Because it can promote to more clearly identify the key factors of development of archival science and seek suppor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rchival science. The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driving force to push archival science to develop. Meanwhile, it also describes the different manifestations of these driving forces.

Key words: Archival science    Driving force    Manifestation
出版日期: 2017-11-20
服务  
把本文推荐给朋友
加入引用管理器
E-mail Alert
RSS
作者相关文章  
任红娟

引用本文:

任红娟. 我国档案学发展动力探析[J]. 档案学研究, 2014, 28(1): 4-8.

Hongjuan Ren. Toward the Driving For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rchival Science. Archives Science Study, 2014, 28(1): 4-8.

链接本文:

http://daxyj.idangan.cn/CN/10.16065/j.cnki.issn1002-1620.2014.01.04        http://daxyj.idangan.cn/CN/Y2014/V28/I1/4

[1] 李财富. 中国档案学史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41.
[2] 张长海. 论传统档案学的转变与重构[J].档案学研究,2001(5):3.
[3] 王协舟. 中国档案学的动力机制[J].档案学研究,2009(3):11-13.
[4] 杜长安,李梦军.历史研究是档案学发展的动力[J].军事历史研究,2010增刊:28-31.
[5] 吴龙娣. 创新是推动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J].职业,2011(10):154-155.
[6] 张阳宁.创新是档案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J].山西档案,2011增刊:105.
[7] 王新才,王海佼.档案学发展的动力分析[J].档案学研究,2012(2):4-8.
[8] 任越. 基于主体视域的档案学进化与发展问题研究[J].档案管理,2012,(2):20-24.
[9] 桑毓域,蒋冠.关于全国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发展情况调查的统计与分析(下)[J].档案学通讯,2010(2):70-73.
[10] 胡玥. 中国档案学跨学科研究现象引证分析[D].辽宁:辽宁大学,2012.
[11] 靖继鹏,赵荣.我国情报学学科发展的创新机制及创新领域研究[J].情报学报,2005,24(3):268-276.
[12] 周九常,尤大鹏.情报科学的发展动力[J].图书情报工作,2006,50(12):47-50,58.
[13] 刘永,邓胜利.情报学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6,50(7):42-45.
[14] 杨永生,赵宏岩.情报学理论发展动力观的构想[J].情报科学,2008,26(5):662-665,670.
[15] 王新才,王海佼.档案学发展的动力分析[J].档案学研究,2012(2):4-8.
[16] 吴龙娣. 创新是推动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J].职业,2011(10):154-155.
[17] 王协舟. 中国档案学的动力机制[J].档案学研究,2009(3):11-13.
[19] 后保管时代的中国档案学科发展及基础理论研究——“十一五”回顾与“十二五”展望[EB/OL][2012-09-12]..
[18] 李扬新. 新中国成立以来[fyf8]我国档案利用服务政策梳理与回顾[J].兰台世界,2011(21):2-5.
[19] 张卫东. 从“两种意识”谈国家开放档案的价值实现[J].档案学研究,2012(5):39-42.
[20] 桑毓域,蒋冠.关于全国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发展情况调查的统计与分析(下)[J].档案学通讯,2010(2):70-73.
[21] 杜雯,颜祥林,沈双洁等.我国档案专业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初步调研[J].档案学通讯,2012(2):66-72.
[22] 郭欣仪,姜玉平.中国档案学之建立——基于学科制度视角的中国档案学发展史[J].档案学研究,2012(2):9-13.
[23] 王新才,王海佼.档案学发展的动力分析[J].档案学研究,2012(2):4-8.
[1] 金波, 蔡敏芳. 大数据时代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创新[J]. 档案学研究, 2016, 30(6): 12-17.
[2] 王向女. 中国档案学史研究述评[J]. 档案学研究, 2016, 30(5): 10-15.
[3] 孙大东. 中国档案学范式尚未形成——基于批判性视域的考量[J]. 档案学研究, 2016, 30(5): 16-20.
[4] 王云庆, 张帆. 魏源档案学意识探析[J]. 档案学研究, 2016, 30(5): 121-125.
[5] 李海涛, 宋琳琳. 我国档案学本科课程体系设置调查研究——以我国9所“985”“211”高校档案学本科课程为例[J]. 档案学研究, 2016, 30(4): 13-19.
[6] 曹建忠. 档史结合,曾三档案学思想的新实践[J]. 档案学研究, 2016, 30(4): 4-8.
[7] 白文琳, 安小米. 2014年我国档案学研究现状、学术热点及趋势[J]. 档案学研究, 2016, 30(3): 12-15.
[8] 何振, 杨文, 唐思慧, 邢文明. 大数据时代档案学教育的新常态与实践拓展[J]. 档案学研究, 2016, 30(1): 117-123.
[9] 张衍. 江苏学院档案学教育溯源[J]. 档案学研究, 2016, 30(1): 51-56.
[10] 曹玉. 中美档案学形成阶段与发展因素的相通性分析[J]. 档案学研究, 2016, 30(1): 11-18.
[11] 李姗姗, 杨玉麟, 崔旭. 我国档案学本科课程体系结构优化研究[J]. 档案学研究, 2015, 29(6): 13-18.
[12] 段振波, 胡晓鹏, 郭曦. 剖析档案学研究中的主体问题[J]. 档案学研究, 2015, 29(6): 4-7.
[13] 孙大东. 中国档案学逻辑起点研究[J]. 档案学研究, 2015, 29(6): 8-12.
[14] 林勤. 发挥学会优势 适应档案工作新常态——学习《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体会[J]. 档案学研究, 2015, 29(5): 45-47.
[15] 赵屹. 刍议数字时代档案学理论研究与指导实践的脱节[J]. 档案学研究, 2015, 29(4): 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