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出版道德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第一届编委会
第二届编委会
第三届编委会
第四届编委会
投稿须知
征稿范围
稿件写作须知
英文写作须知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官方微信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2021年 19卷 2期
刊出日期 2021-04-30
1
李进, 高润梅, 石晓东, 党裳霓, 张雨晴, 李聪, 李红月
枯落物水浸液对华北落叶松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
以华北落叶松林下枯落物为研究对象,区分未分解、半分解和完全分解的状态,分别配置质量浓度为5.0、12.5、25.0和50.0 g/L的水浸液,设计枯落物分解程度和水浸液浓度的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枯落物水浸液对华北落叶松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华北落叶松纯林半分解和完全分解枯落物水浸液处理下发芽率的化感作用响应指数(
I
R
)为-0.45~-0.18,发芽指数的
I
R
值为-0.49~-0.27,多数为中等抑制作用;12.5 g/L的华北落叶松云杉混交林半分解枯落物水浸液处理下,发芽指数的
I
R
值为-0.62;50.0 g/L的完全分解枯落物水浸液处理的发芽率和发芽指数的
I
R
值分别为-0.54和-0.64,抑制作用较强;华北落叶松杨桦混交林的未分解枯落物水浸液处理下,发芽率的
I
R
值为-0.59~-0.41,发芽指数的
I
R
值为-0.51~-0.38,为中等及较强的抑制作用。2)华北落叶松纯林半分解和完全分解枯落物抑制幼苗胚轴、胚根和子叶的伸长,抑制作用中等;华北落叶松云杉混交林枯落物水浸液处理下,华北落叶松幼苗生长尤其子叶伸长显著受抑制,50.0 g/L完全分解枯落物处理的子叶长度仅(0.31±0.07)cm,
I
R
值高达-0.70;华北落叶松杨桦混交林的未分解枯落物水浸液对华北落叶松幼苗生长具中等及较强抑制作用,但抑制作用随枯落物分解程度加深而减弱,半分解和完全分解枯落物水浸液处理对幼苗胚根、子叶及鲜质量抑制作用微弱。3)不同林分枯落物的抑制作用依次为:华北落叶松纯林(
I
R
均值为-0.12)<华北落叶松云杉林(
I
R
均值为-0.21)<华北落叶松杨桦林(
I
R
均值为-0.27)。枯落物水浸液影响华北落叶松林下更新,在枯落物较厚的林地,可适当降低林分密度,以减弱枯落物的影响。
2021 Vol. 19 (2): 1-11 [
摘要
] (
556
) [
HTML
1KB] [
PDF
1451KB] (
623
)
12
李素新, 张芸香, 郭晋平
模拟氮沉降对华北落叶松林凋落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为探索氮沉降对不同起源华北落叶松林凋落叶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在山西关帝山林区进行4年的野外定点模拟氮沉降试验,设置氮沉降梯度分别为0,8和15 g/(m
2
·a),研究不同浓度氮添加对其凋落叶C、N、P质量分数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华北落叶松天然林凋落叶轻度氮处理下C、N质量分数分别显著增加5.9%和9.0%,重度氮处理下P显著降低7.8%;人工林轻度氮处理下C、N、P分别显著增加4.3%、16.3%和4.9%,重度氮处理下N显著增加14.8%,P显著降低13.4%;2)轻度氮处理显著降低天然林和人工林C:N,重度氮处理显著增加C:P和N:P;3)相关性分析表明:天然林凋落叶C与土壤C、N、P,凋落叶N与土壤C、N、C:P、N:P呈正相关;人工林凋落叶C与土壤C,N与土壤N、P,P与土壤C、C:N、C:P呈正相关。总之,氮添加对凋落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影响不同,存在氮添加与林分起源的交互作用,相比较天然林,人工林凋落叶对氮沉降的响应更显著。
2021 Vol. 19 (2): 12-18 [
摘要
] (
525
) [
HTML
1KB] [
PDF
961KB] (
439
)
19
郭迎岚, 岳中辉, 苏鑫, 罗慧, 赵文磊, 卢嫚
长期耕作对寒地黑土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酶活性的影响
通过研究寒地黑土耕作15年(2002—2017年)后的土壤养分、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酶活性的变化,探究寒地黑土土壤养分分配力和保持力,为寒地黑土的合理开发和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与2002年相比,2017年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显著降低(
P
<0.05),土壤全磷含量显著增加(
P
<0.05);土壤C:N无显著变化,土壤C:P、N:P和C:N:P显著降低(
P
<0.05)。2)与2002年相比,2017年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增加(
P
<0.05),土壤转化酶、脲酶、硝酸还原酶和磷酸酶活性显著降低(
P
<0.05),土壤总体酶活性指数无显著变化。3)土壤全磷含量在2002年和2017年都是主要肥力因子;在2002年土壤C:P、N:P和C:N:P为主要肥力因子,2017年土壤有机质、脲酶、转化酶为主要肥力因子。综合来看,长期耕作15年后,虽然土壤C、N含量以及相关的酶活性均显著降低,但土壤碳氮平衡并没有变化,建议在今后的生产中继续加强有机碳肥和氮肥的配合施用,同时适当减少磷肥的施用来维持土壤养分分配格局。
2021 Vol. 19 (2): 19-26 [
摘要
] (
595
) [
HTML
1KB] [
PDF
913KB] (
502
)
27
王谦, 李明蔚, 李强, 陈景玲, 杨喜田, 寇渊博, 张劲松
基于栓皮栎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不同质地土壤干旱胁迫指标
为了确定黄河小浪底不同土壤对栓皮栎幼苗的质地效应,在6个样点(A~F)采集土壤盆栽栓皮栎幼苗,测定不同土壤湿度下栓皮栎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以最大量子效率
F
v
/
F
m
和实际量子产量
Y
(Ⅱ)开始下降和下降50%时的值为土壤干旱胁迫指示参数,确定干旱胁迫的土壤湿度指标,分析土壤的质地效应。结果表明:1)
F
v
/
F
m
和
Y
(Ⅱ)随土壤湿度降低呈幂函数下降。2)6个样点
F
v
/
F
m
和
Y
(Ⅱ)开始下降时的土壤湿度
θ
k
和下降50%时的土壤湿度
θ
50
,方差分析表明6个样点
θ
k
和
θ
50
可分为2类。3)6个样点栓皮栎幼苗的干旱胁迫指标。A、B、C和D为:>13%无干旱,>10%~13%轻度干旱,>8%~10%中度干旱,>5%~8%重度干旱;E、F为:>19%无干旱,>15%~19%轻度干旱,>13%~15%中度干旱,>9%~13%重度干旱。4)
θ
k
和
θ
50
与土壤粒级的黏粒和粉粒相关性密切,与砂粒负相关。综上:土壤质地对栓皮栎幼苗的作用呈"反质地效应",即质地越细,土壤水分的有效性越差,土壤干旱的水分指标也越高;砂粒含量较高的土壤质地的土壤水分有效性好,土壤干旱的水分指标偏低。
2021 Vol. 19 (2): 27-32 [
摘要
] (
514
) [
HTML
1KB] [
PDF
1248KB] (
416
)
33
王海涛, 谢红霞, 杨勤科, 周清, 段良霞
湖南蒸水流域近20年土壤侵蚀时空变化
为了解南方红壤丘陵区的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利用研究区及周边多个气象站1961—2018年的日降雨数据、多期土地利用数据、DEM数据、遥感影像等,采用空间插值等方法,获得蒸水流域1995、2000、2005、2010和2015年5个年度土壤侵蚀影响因子图,利用CSLE模型定量估算5个年度流域的土壤侵蚀量,根据水利部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确定蒸水流域的土壤侵蚀等级分布情况,分析近20年来的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流域内降雨侵蚀力因子
R
年均值介于4 275至5 934 MJ·mm/(hm
2
·h·a)之间,具有较高的空间异质性,土壤可蚀性因子
K
均值为0.004 333 t·hm
2
·h/(hm
2
·MJ·mm),坡长坡度因子
LS
均值为4.45,植被覆盖与生物措施因子
B
年均值介于0.445 6至0.451 1之间,工程措施因子
E
年均值介于0.710 9至0.714 3之间,耕作措施因子
T
年均值介于0.705 6至0.709 5之间;2)蒸水流域5个年度的年均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412、520、479、530和528 t/(km
2
·a),年际差异显著,呈波动变化,5个年度的平均侵蚀模数为494 t/(km
2
·a),属于微度侵蚀等级;3)流域主要用地类型的土壤侵蚀情况为旱地 > 有林地 > 疏林地 > 水田;4)研究时段内,侵蚀性降雨变化是蒸水流域近20年时空变化最主要的驱动因素;5)流域水文站神山头站控制范围内侵蚀计算结果远大于实测输沙量,输沙量逐年降低,泥沙输移比逐年下降;6)土壤侵蚀模数空间差异较大,衡阳县、邵东县、衡南县,是未来水土保持的重点地区。
2021 Vol. 19 (2): 33-42 [
摘要
] (
611
) [
HTML
1KB] [
PDF
6589KB] (
1363
)
43
王余靖, 周利军, 王云琦, 李洪飞, 李通, 王鑫皓
直剪试验中土体含水率对根系失效方式的影响
植物根系在土体剪切过程中的受力状态和失效方式随含水率的变化会影响根系固土能力,而根增抗剪强度的模型计算时往往忽略该方面的考虑,使估计值远高于实验值。为准确估计非饱和状态下根系的固土能力,以香根草根-土复合体为对象,设计以土壤含水率和根系密度为变量的大盒直剪试验及单根拉拔试验,观察含根土体的抗剪强度和根系失效方式,基于此对根增抗剪强度进行估计。结果表明:1)在含水率相同的情况下,根增抗剪强度与根系密度呈正相关;根系密度一定的情况下,根增抗剪强度与含水率呈负相关。2)直径在0.2~2.2 mm单根样品的抗拉力和抗拉强度区间分别为3~19 N和5~29 MPa,根系的抗拉强度
T
r
和抗拉力
t
随直径
D
增大分别呈负幂函数和正幂函数(
T
r
=11.514D
-0.885
,
t
=9.576 3
D
1.095
);根系的拔出力
p
随直径变化也服从正幂函数(
p
=
αD
β
,
α
>0,
β
>0),且含水率越高,
α
值越小。3)
ω
1
%、
ω
2
%、
ω
3
%、
ω
4
% 4个含水率梯度下Wu模型根增抗剪强度值分别为试验值的1.834、1.864、1.889、1.873倍,而考虑含水率-失效方式计算的根增抗剪强度值分别为试验值的1.337、1.028、0.788、0.481倍。因此:1)不饱和状态下,根系固土能力的大小主要与剪切过程中的拔出根数量比有关,直剪试验过程中含水率越高,根系的拔出根数量比越大,能充分发挥抗拉强度的根系数量越少,根增抗剪强度越小,根系固土的能力越弱;2)根系的抗拉强度、抗拉拔力与直径均呈幂函数关系,且随着含水率升高,抗拔力的拟合衰减系数增大;3)考虑含水率及根系失效方式后,所得根增抗剪强度的估计值比Wu模型更接近实验值。
2021 Vol. 19 (2): 43-51 [
摘要
] (
519
) [
HTML
1KB] [
PDF
5863KB] (
451
)
52
白怡婧, 刘彦伶, 李渝, 黄兴成, 张雅蓉, 蒋太明, 秦松
长期不同施肥和耕作对坡耕地黄壤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的影响
为探究不同施肥和耕作对坡耕地黄壤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的影响,本文以贵州省农业面源污染长期定位监测为试验平台,对比研究不施肥+顺坡平作(T1)、常规施肥+顺坡平作(T2)、优化施肥+顺坡平作(T3)、优化施肥+横坡垄作(T4)、优化施肥+横坡垄作+秸秆覆盖(T5)和优化施肥+横坡垄作+秸秆覆盖+等高植物篱(T6)对黄壤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均以>0.25 mm大团聚体为主;同等耕作条件下,T3较T2水稳性团聚体的平均质量直径、几何平均直径、>0.25 mm的团聚体分别提高14.22%、25.74%、5.24%;T6的土壤团聚体破坏率、不稳定团粒指数和分形维数与其他处理相比均为最低;不同粒级水稳性团聚体中均以T1有机碳含量最低,同等耕作条件下,>5、5~2、0.5~0.25、<0.25 mm团聚体中T3较T2的有机碳含量提升1.88%~26.32%,同等施肥条件下,>5、5~2、2~1、1~0.5 mm团聚体中T5和T6较T4的有机碳含量分别提升3.21%~17.20%和0.26%~10.19%;土壤团聚体有机碳主要集中在>0.25 mm的大团聚体中,T2、T3、T4、T5、T6中>5 mm团聚体的有机碳贡献率均最高,分别为27.04%、31.51%、30.89%、33.61%、31.63%。长期优化施肥结合保护性耕作可改善土壤团聚体,提高团聚体稳定性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可作为喀斯特地区坡耕地较佳的施肥与耕作组合。
2021 Vol. 19 (2): 52-60 [
摘要
] (
470
) [
HTML
1KB] [
PDF
1055KB] (
381
)
61
王添乐, 郭青霞, 王海斌, 丁一, 杜轶, 陈水英
岔口流域不同退耕还林地土壤养分分析
为了探究不同退耕还林地的土壤养分保持特征,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岔口流域不同退耕还林地为研究对象,对实施退耕还林后的生态林地(刺槐、柏树)、经济林地(核桃林地)土壤样品进行采集,并以坡耕地土壤样本为对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的方法进行不同样地0~20和20~40 cm土层养分含量的多重比较,以皮尔逊相关系数进行土壤养分间的相关分析性,并以修正的内梅罗公式对不同退耕还林样地土壤养分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岔口流域退耕还林土壤养分含量多属于中等变异,表层(0~20 cm)土壤的各养分含量均高于20~40 cm土层;2)不同样地土壤养分含量总体上表现为生态林 > 经济林 > 坡耕地;3)退耕还林样地土壤的有机质与全氮、速效氮及速效钾含量呈显著相关;4)流域生态林土壤养分综合评价为"中",经济林为"差"。该研究显示,岔口流域退耕还林地土壤养分保持效益总体上优于坡耕地,但不同退耕还林地土壤的各养分保持特征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对于生态林地与经济林地的土壤养分进行综合研究,可为不同模式退耕还林地土壤生态修复提供依据。
2021 Vol. 19 (2): 61-70 [
摘要
] (
412
) [
HTML
1KB] [
PDF
1038KB] (
485
)
71
史东梅, 蒋光毅, 郭宏忠, 彭旭东, 夏蕊, 张健乐
生产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的生态环境损害评估
生产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是典型的现代人为加速侵蚀。以人为水土流失危害为切入点,以生产建设项目各种扰动下垫面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调查和原位观测方法对扰动地表与土壤植被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人为水土流失的生态环境损害评估程序及方法。结果表明:1)人为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主要以土壤结构和土地资源破坏,地表植被退化、局部地表汇流及地下水改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以及在项目区及周边诱发洪水、滑坡、泥石流危险为主要表现特征。2)损害评估范式建立的关键环节有水土流失危害-生态环境基线及阈值判定、水土流失危害鉴定指标体系建立、生态环境损害因果关系分析、生态环境损害价值量化方法及标准。3)生产建设项目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应重点关注工程堆积体在暴雨作用下人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局部地表汇流及地下水改变、硬化路(地)面对降雨径流调节与水源涵养能力的减弱等问题。研究结果可为生产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的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和生态环境恢复提供思路。
2021 Vol. 19 (2): 71-79 [
摘要
] (
457
) [
HTML
1KB] [
PDF
995KB] (
454
)
80
毕华兴, 侯贵荣, 袁普金, 周连兄, 宫亚光
含城市代征用地的生产建设项目林草覆盖率计算及验收达标判别——以北京市为例
一般生产建设项目都可以按照GB/T 50434—2018《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规定的计算方法很容易计算出各项水土流失防治指标,但当生产建设项目征地范围内含城市代征公共用地时,林草覆盖率指标的计算就变得异常复杂。从含代征用地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或水影响评价报告)编制、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实践中发现,由于对这一防治指标计算时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界定和理解的不同,出现很多不同且差别较大的计算结果,给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或水影响评价报告)编制,以及是否达到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条件的正确判别带来很多不确定性,同时也给生产建设单位、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报告编制单位及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监管带来很多不易处理的现实问题。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含城市代征用地的生产建设项目不同情景的分析和分类,首次提出代征用地的四级划分体系,共划分为6种实践中存在的不同的代征用地情景,并给出6种不同代征用地情景下林草覆盖率的计算方法、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时对这一指标的界定原则和达标与否的判别依据。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当含城市代征用地时,不同情景下计算出的林草覆盖率有很大的差异,现实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及水行政主管部门事后监管中需根据代征用地的不同情景而进行分类精细划管理,切不可一概而论。
2021 Vol. 19 (2): 80-85 [
摘要
] (
468
) [
HTML
1KB] [
PDF
988KB] (
540
)
86
许洪娇, 胡海波, 初磊, 燕超, 王超骐
香樟林地枯落物的截流减沙效应分析
通过研究香樟林枯落物对产流产沙效应的影响,揭示枯落物覆盖的坡面侵蚀机制,可加深人们对水土保持和土壤侵蚀的理解。通过模拟降雨试验,对不同降雨强度(30、60、90 mm/h)和不同枯落物覆盖(0、50、100、250 g/m
2
)条件下的坡面侵蚀过程进行观测,分析不同枯落物量下产生的的截流减沙效应。结果表明:1)在一定的坡度和降雨强度下,产流率和产沙率在短时间内迅速升高,随后保持稳定。2)坡面径流量随枯落物量的增大而减小,坡面产沙量随枯落物量的增大而减小,产沙量和产流量的变化表明枯落物的减沙效应高于枯落物的减少径流作用。3)产沙量与产流量呈二次函数关系;在枯落物量较大的情况下,降雨强度较强时依然可以起到良好的减沙作用。
2021 Vol. 19 (2): 86-91 [
摘要
] (
415
) [
HTML
1KB] [
PDF
1081KB] (
386
)
92
卢雪, 张云奇, 龙翼, 裴曾莉, 吴喆虹, 徐明阳, 张德丞
三峡库区喀斯特洼地小流域产沙强度WaTEM/SEDEM模拟——以巫山县常家洼洼地流域为例
三峡库区喀斯特广布,人类扰动强烈,石漠化问题日趋凸显,获取可靠的小流域产沙数据是认识石漠化过程的基本依据。以WaTEM/SEDEM模型模拟三峡库区典型喀斯特洼地流域即常家洼小流域的产沙强度,以
137
Cs进行洼地沉积物定年得到流域产沙模数,用以模型参数校正,并用已报道喀斯特流域侵蚀产沙数据验证。结果表明:1963—2017年常家洼洼地流域产沙模数为122.91 t/(km
2
·a);泥沙输移系数
K
Tc
最佳组合为18和7,此时有效系数
c
NS
达到峰值0.79;流域产沙模数和产沙量的模拟结果与实测值相关系数较高,分别为0.93和0.94,WaTEM/SEDEM模型模拟数据较为可靠。因此核示踪定年技术与WaTEM/SEDEM模型相结合获取峰丛洼地小流域侵蚀产沙强度,在缺乏监测数据的喀斯特地区有一定借鉴意义,未来对该地区的水土保持研究可选用WaTEM/SEDEM模型作为评估土壤侵蚀情况的有效工具。
2021 Vol. 19 (2): 92-97 [
摘要
] (
440
) [
HTML
1KB] [
PDF
1036KB] (
401
)
98
寇馨月, 姜学兵, 亢庆, 金平伟
水土保持“天地一体化”项目监管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
为弥补传统生产建设项目跟踪检查和监督管理方式不足,满足新形势下监管工作中高要求、高效能和高精准的需求,急需探索新技术、新手段和新方式。主要探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天地一体化"项目监管技术体系及其在水土保持监督检查管理工作中的适用性,并以"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为案例,详细阐明该监管技术体系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过程及效果。结果表明:1)经实践,应用高频次遥感普查技术、高精度遥感详查技术、无人机现场调查技术、监管系统和移动信息采集手持端等技术与设备形成的生产建设项目"天地一体化"项目监管技术体系,满足新形势下监管工作需求;2)应用项目监管技术体系,掌握了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阶段、扰动面积、水土保持措施体系、弃渣场位置与防护以及历次监督检查整改落实情况等,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开展监督检查提供了有效支撑;3)经测算,采用项目监管技术体系开展珠江流域2017—2018年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工作,相比于传统方式平均每项目次节约经济成本55%,监管工作效率提高4倍,具有突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
2021 Vol. 19 (2): 98-107 [
摘要
] (
444
) [
HTML
1KB] [
PDF
21726KB] (
828
)
108
杨霞, 陈丽华, 郑学良
不同林龄油松人工林土壤碳、氮和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探究林龄对油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质量分数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以期指导林木生长环境调节,为林地土壤肥力管理提供参考。2018年6月在辽宁省抚顺县温道林场选取3个不同林龄油松人工林(42、65和85年)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0~20、> 20~40和 > 40~60 cm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质量分数。结果表明:1)3个林龄0~60 cm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质量分数分别为15.73~47.67、0.40~1.58和1.11~2.27 g/kg,林龄和土层深度对其均有极显著影响(
P
<0.01),土壤有机碳和全氮质量分数随林龄先增加后减少,随土层加深逐渐较少。2)3个林龄0~60 cm层土壤碳:氮、碳:磷和氮:磷分别为36.19~42.43、10.40~39.44和0.26~1.33,林龄和土层深度对土壤碳:磷和氮:磷存在极显著影响(
P
<0.01),对土壤碳:氮则无明显影响(
P
>0.05)。3)土壤碳:氮与土壤全氮显著相关,与土壤有机碳相关性不明显;碳:磷与有机碳和全磷均显著相关;氮:磷与全氮和磷显著相关。综上,研究中油松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质量分数随林龄增加,林龄达到一定阶段后开始减少,并且土壤氮素矿化能力较弱,土壤氮素贫瘠,在以后的经营中应该对土壤养分状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2021 Vol. 19 (2): 108-116 [
摘要
] (
572
) [
HTML
1KB] [
PDF
951KB] (
440
)
117
章孙逊, 张守红
基质类型及厚度对绿色屋顶径流量和水质影响
绿色屋顶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近年来逐渐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对比北京市3种生长基质类型(田园土、改良土和轻质基)和2种基质厚度(15和10 cm)共6个佛甲草(
Sedum lineare
)绿色屋顶在2017年降雨和径流过程、雨水和径流中营养元素(NH
4
+
-N、NO
3
-
-N、NO
2
-
-N和PO
4
3-
-P)与可溶性重金属(DCr、DCd、DCu和DNi)的监测数据,定量分析基质类型和厚度对绿色屋顶径流量和水质影响。结果表明:1)田园土和改良土绿色屋顶径流削减率显著高于轻质基绿色屋顶(
P
<0.05),基质厚度为15 cm的田园土、改良土和轻质基绿色屋顶的平均径流削减率(分别为67.8%、60.3%和46.6%)均明显高于基质厚度为10 cm对照组(分别为55.6%、53.0%和41.5%)。2)实验绿色屋顶均是NH
4
+
-N、NO
3
-
-N和NO
2
-
-N的汇,平均污染负荷削减率分别为(86.8±15.6)%、(69.4±17.1)%和(58.5±24.1)%。基质厚度15 cm的改良土和基质厚度10 cm的轻质基绿色屋顶是PO
4
3-
-P的汇,污染负荷削减率分别为21.8%和7.8%,但其他4个绿色屋顶均为PO
4
3-
-P的源。3)实验绿色屋顶均是DCd的汇,平均污染负荷削减率为(52.4±8.8)%,除基质厚度为15 cm的改良土绿色屋顶是DCr的汇(污染负荷削减率为18.6%),其他5个绿色屋顶均是DCr的源,所有绿色屋顶均是DCu和DNi的释放源。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北方城市绿色屋顶的径流水质评估和基质比选提供科学依据。
2021 Vol. 19 (2): 117-126 [
摘要
] (
522
) [
HTML
1KB] [
PDF
2361KB] (
440
)
127
周连兄, 丁国栋, 杨之恒, 李丹雄, 武亚南, 赛硕, 王进辉
燕山山脉中段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以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安纯沟小流域为例
燕山山脉中段是北京重要的水源地和水源涵养区,其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北京市的水源安全。为探索燕山山脉中段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特点和治理模式,推进该区域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以河北省滦平县西北部安纯沟小流域为例,对其采取的措施体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安纯沟小流域根据北京标准,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建设目标,符合燕山山脉中段小流域自身发展需求;2)注重景观,因地制宜近自然治理,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提升了景观格局;3)通过封禁治理、水土保持林、梯田、村庄美化、湿地恢复等措施形成综合治理体系;4)实现了控制水土流失,保护和利用水土资源,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因此,燕山山脉中段生态清洁小流域应根据北京标准,结合当地实际和景观生态学原理对流域内山水林田湖草进行近自然治理,构建点、线、面综合防护体系,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水源,改善流域生态环境,提升景观格局。
2021 Vol. 19 (2): 127-134 [
摘要
] (
432
) [
HTML
1KB] [
PDF
925KB] (
506
)
135
赵帅, 蔡雄飞, 王济, 李晓燕, 李丁, 赵士杰, 郁鑫杰, 徐蝶
原质及改性生物炭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已经对土壤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生物炭材料来源广泛、成本较低,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应用较多,已成为当前环境污染功能材料中的研究热点。笔者介绍制备生物炭所需的生物质来源和制备技术,以及生物质原料和制备温度对生物炭性质的影响;讨论生物炭对重金属的吸附机理,并探析生物炭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物的修复效果;总结生物炭的改性方法以及改性后结构变化,阐述改性生物炭的性能提升和对重金属的修复效果。目前多数研究旨在探究生物炭对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的修复效果和作用机制,但对生物炭的最终去向、循环利用和对土壤环境的负面影响等方面缺乏研究,未来的研究趋势应该着重于完善生物炭的选取标准和制备体系,避免生物炭对土壤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2021 Vol. 19 (2): 135-150 [
摘要
] (
262
) [
HTML
1KB] [
PDF
1698KB] (
421
)
151
何涛, 史扬子, 杨扬, 黄婷婷, 白雪, 刘宝元, 刘瑛娜
切沟侵蚀测量方法研究进展
通过Web of Science高级检索与人工筛选获取截至2019年的切沟侵蚀定量研究文献,总结主要切沟侵蚀测量方法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比较各方法的优缺点。研究表明,切沟侵蚀测量方法可分为接触与非接触测量2大类,下分测针法等共8类,根据搭载平台可细分为14种方法,其中应用最多的是航空遥感解译法与卫星遥感解译法。各方法主要呈3种发展趋势:快速增加、先缓慢后快速增加、缓慢增加,分别以机载运动恢复结构(Structure from Motion,SfM)立体摄影测量法、卫星遥感解译法与机载激光扫描法为代表。利用精度等9个指标对各方法进行对比发现,不同方法的适用对象不同,断面测量法总体精度不高,但简易高效,可用于野外切沟快速调查;实时动态差分GPS精度高、速度快,是野外切沟测量的有效方法;SfM法相比传统摄影测量法优势明显;遥感解译法适合大尺度切沟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研究结果可为合理选择切沟侵蚀测量方法提供参考。
2021 Vol. 19 (2): 151-158 [
摘要
] (
443
) [
HTML
1KB] [
PDF
965KB] (
4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