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官方微信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2020年 18卷 5期  刊出日期 2020-10-30
  
1 桑凯新, 胡淦林, 黄超, 杨喜田, 郭二辉
黄河河岸带5种植物类型根系结构特征对土壤渗透性的影响
河岸植被缓冲带在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为探讨河岸带不同植物类型根系结构特征与土壤渗透性之间的关系,在黄河下游河岸带郑州段选取5种单一植物的土壤和根系(0~10、10~20和20~30 cm)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0~10 cm土层土壤渗透性为狗牙根 > 白茅 > 芦苇 > 艾蒿 > 水莎草;10~20和20~30 cm土层土壤渗透性为白茅 > 芦苇 > 艾蒿 > 狗牙根 > 水莎草。2)随着土层深度增加,狗牙根和水莎草根系结构特征参数和土壤渗透性逐渐降低,艾蒿则相反,而芦苇和白茅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3)根系直径在0.5~2 mm范围内的根系特征参数与土壤入渗特征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线性相关性(P<0.05)。4)Kostiakov模型更适宜拟合黄河河岸带土壤水分入渗过程,随着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的增加,Kostiakov模型参数a逐渐减小,参数b逐渐增大。白茅和芦苇的综合土壤渗透性能最好;狗牙根在0~10 cm土层有较强的渗透性;直径介于0.5~2 mm的根系对土壤渗透性的改善作用最好。
2020 Vol. 18 (5): 1-8 [摘要] ( 476 ) [HTML 1KB] [PDF 1132KB] ( 753 )
9 李文烨, 孙保平, 张文强, 张建锋, 武毅, 毛骁
人工沸石-草本对白云鄂博干旱矿区土壤养分的影响
针对我国矿区水土流失频发、土壤养分贫瘠等问题,开展干旱矿区土壤改良盆栽试验。试验以内蒙古白云鄂博矿区土壤为供试土壤,冰草、紫花苜蓿2种草本为研究对象,以改良剂人工沸石(设置0、5、10和20 g/kg 4个用量)为土壤修复材料,选取植物生物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碳氮和速效氮磷钾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1)冰草联合沸石使用后,相比对照组,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分别增加11.02%、15.25%和50.67%,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分别是对照组的2.23和2.68倍;2)紫花苜蓿联合沸石使用后,微生物数量分别是对照组的1.31、2.29和9.55倍,土壤速效氮、磷和钾较施用前分别增加20.1%、97.9%和29.5%;3)主成分分析法及聚类分析法综合表明,人工沸石施用量为20、10 g/kg可分别作为冰草和紫花苜蓿改良剂的最佳用量。在同等人工沸石施用量下,栽植紫花苜蓿的土壤响应更强,紫花苜蓿可作为干旱矿区土壤改良的先锋草本植物。研究结论可以为干旱矿区改良剂施用、土地恢复提供一定依据,也为矿山绿化提供参考。
2020 Vol. 18 (5): 9-16 [摘要] ( 479 ) [HTML 1KB] [PDF 1048KB] ( 547 )
17 辛云玲, 朱清科, 罗舒元, 苟清平
陕北黄土区水土保持林林分空间结构特征
为解决陕北黄土区水土保持林空间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提升森林的稳定性和健康度,通过分析陕北黄土区不同林型林分空间结构特征,对其进行分级评价,来确定抚育优先顺序和抚育措施。以陕西省吴起县水土保持林为研究对象开展样地调查,分析以山杏、榆树、河北杨为优势树种的林分空间分布格局、大小分化程度、垂直结构分布情况,选取混交度、角尺度、大小比数,开敞度、林层指数、竞争指数对林分结构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所有样地角尺度均值 > 0.517,林分分布格局都属于团状分布;林木大小分化程度榆树 > 山杏 > 河北杨;林层指数均值<0.5,表明林层结构简单垂直空间利用率低;竞争指数均在0.2附近,处于弱度竞争或弱度竞争向中度竞争的过渡态。从样地综合得分来看,大部分属于四级样地,3种林型结构状况榆树优于河北杨,山杏林最差。陕北黄土区水土保持林林分空间结构存在树种单一、分布格局不合理的问题,应针对存在问题采取相应措施从而提升森林稳定性和健康度。
2020 Vol. 18 (5): 17-25 [摘要] ( 489 ) [HTML 1KB] [PDF 1725KB] ( 622 )
26 曾茹冰, 黄渐佳, 魏玉杰, 王迪, 蔡崇法
耕地撂荒对土壤结构及有机碳的影响
目前我国耕地撂荒现象严重,为了探究耕地撂荒前后土壤质量的变化,选用耕地和撂荒地的表层(0~15 cm)和表下层(15~3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湿筛法和土壤有机碳分组法,从土壤的团聚体稳定性和有机碳特性2方面来研究土壤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在表层土壤中,撂荒地土壤中>0.25 mm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WAS)显著高于耕地土壤(P<0.05),而在表下层土壤中团聚体稳定性差异较小;2)土壤有机碳(SOC)的含量与团聚体稳定性呈正相关关系,变化规律一致;3)SOC的分组研究发现,SOC主要储存于大团聚体中(>60%),且主要以不溶性胡敏素(HMr)的形式储存(>60%);4)撂荒地土壤中稳定性较高的胡敏素(HM)的比例(67%和69%)较低,而稳定性较差的大团聚体中SOC的比例(76%和65%)较高。由此可知,撂荒地土壤中SOC的含量虽高,但稳定性较差,为避免撂荒地再次利用时土壤有机碳的减少和土壤结构的恶化,在后续研究中需确定撂荒地土壤有机碳恢复至稳定状态的时间。
2020 Vol. 18 (5): 26-34 [摘要] ( 575 ) [HTML 1KB] [PDF 1440KB] ( 545 )
35 周连兄, 崔万晶, 赵云杰
北京密云水库集水区降水及干旱时空分布特征
作为北京唯一的地表饮用水源地,密云水库对北京城市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采用PERSIANN-CDR月降水数据序列及4种尺度(月、季节、1/2年、1年)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对该区域1983—2017年间的降水及气象干旱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系统的分析,并采用关联M-K检验方法对月尺度的降水和4个尺度上的SPI值进行时间序列变化的显著性检验(0.05水平上)。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密云水库流域集水区的年降水量总体上围绕着多年平均降水量479.37 mm上下波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的变化趋势,但在21世纪初的10年内表现为连续偏低的趋势;月降水的多年均值在空间上的分布呈现从东北部向西南部降低的趋势,但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趋势统计学上并不显著。不同尺度上的SPI均显示长时间持续干旱主要发生在本世纪初的10年内,这与降水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这一时段恰恰是该区域生态建设项目开始大规模实施的主要年份,因此干旱对区域内重大生态工程实施效果及生态服务的影响,特别是对该时段内密云水库水量及水质的影响应该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
2020 Vol. 18 (5): 35-42 [摘要] ( 373 ) [HTML 1KB] [PDF 4837KB] ( 529 )
43 安晨, 方海燕, 王奋忠
密云水库上游坡面产流产沙特征及降雨响应——以石匣小流域为例
以北京市密云水库上游石匣小流域10个径流小区为研究对象,采用2014年1月—2019年7月的41次降雨和小区水沙监测数据,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坡面产流产沙特征及对降雨特征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的减水和减沙效益显著,两者结合效益更佳。布设大水平条的板栗林减沙率达94.35%,生物措施的减水减沙率最高可达100%,产流产沙量随地表植被盖度增大而减小。2)产流产沙量均与降雨量P和最大60 min降雨强度I60呈显著正相关线性关系,复相关系数最高分别为0.85和0.90。3)布设工程措施或增加植被盖度会削弱I60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这类径流小区的产流产沙量均受P影响显著,受I60影响不显著;未设工程措施且盖度低的玉米地和裸地的产流量受PI60影响均显著,产沙量受I60影响显著,受P影响不显著。4)产沙量随产流量的增大而增大,相关系数最高达0.80,水土保持措施能降低增加速度,通过减小产流量和径流含沙量来起到减沙效益。在密云水库上游流域合理布设水土保持措施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削弱降雨强度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该研究可为北京山区坡面产流产沙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2020 Vol. 18 (5): 43-51 [摘要] ( 533 ) [HTML 1KB] [PDF 3498KB] ( 482 )
52 程程
基于SWAT模型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及气候变化对元江流域径流的影响
为揭示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LUCC)与气候变化对元江流域径流的影响,在元江流域,采用SWAT模型,设置不同情景定量分析LUCC和气候变化二者对流域径流的影响,并结合RCP4.5和RCP8.5两种排放情景预估元江流域的径流变化。结果显示:SWAT模型适用于元江流域径流模拟,率定期的模型参数R2和纳什效率系数ENS分别为0.63和0.62,验证期的R2和ENS分别为0.62和0.60;土地利用情景模拟显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对径流形成的贡献表现为农业用地最强、草地次之、林地最弱;2006—2015年间元江流域LUCC引起的径流量增加是由林地转化为草地所致,气候变化引起的径流量减少是由降水减少和温度增加共同所致,且气候变化引起的径流减小幅度大于LUCC引起的径流增加幅度,所以元江流域的径流变化是由气候变化主导的;在RCP4.5和RCP8.5两种排放情景下,2021—2050年间元江流域径流减少速率分别是1971—2015年间实测径流减少速率的1.82和2.36倍,且碳排放更高的RCP8.5情景的减少趋势明显高于RCP4.5情景,达到RCP4.5情景的1.3倍。
2020 Vol. 18 (5): 52-59 [摘要] ( 619 ) [HTML 1KB] [PDF 3641KB] ( 709 )
60 甘丽萍, 杨玲, 李豪, 李欣, 任立
三峡库区消落带狗牙根与桑树淹没后的恢复机制
为探究消落带存活的狗牙根和桑树的适应机制,在三峡库区(万州段)消落带采集水淹出水后不同时间的狗牙根和桑树样本,分析其生理指标及解剖结构变化。结果表明:1)淹水后狗牙根根系减少,地上部生长受抑制,出水70 d后大部分生长指标恢复到陆地生长水平;桑树在淹水后主要表现为茎粗和株高降低,出水70 d还与对照有差异。2)出水70 d后狗牙根叶绿素a/b的比值与对照没有差异,同期桑树的比值为2.07,与对照仍有差异。3)出水后狗牙根根系的渗透调节物质向对照恢复的速度大于叶片,70 d后与对照无差异;同期的桑树根系还有部分指标没有恢复到对照水平。4)狗牙根与桑树新叶出水后SOD和CAT活性都逐步降低,出水70 d后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狗牙根根系中CAT和根系活力(TTC质量分数)的恢复速度大于桑树。5)狗牙根淹水后,根系和茎中大部分细胞变大,产生不规则融合大气腔,出水70 d后,结构恢复到对照水平;水淹后桑树根系皮层细胞部分解离,导管细胞明显变大,数量增多,出水70 d后,与对照仍有明显的差异。可见,狗牙根在出水后根系、茎的结构以及生理指标快速启动补偿效应,而桑树启动补偿机制较慢,这也是桑树适应水淹环境范围比狗牙根窄的一个原因。
2020 Vol. 18 (5): 60-68 [摘要] ( 588 ) [HTML 1KB] [PDF 7742KB] ( 483 )
69 尤龙辉, 聂森, 程分生, 游惠明, 卜建霞, 林文泉, 叶功富
福建红壤侵蚀区马尾松林4种补植套种模式的水土流失阻控效益
为筛选有效提升红壤侵蚀区低效马尾松生态林水土保持功能的补植套种阔叶树种,采用布设标准径流小区的方法,定位观测福建长汀红壤侵蚀区4种典型的低效马尾松改造林分,分析不同补植套种林分模式对马尾松林地坡面产流产沙及其养分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降雨量和降雨次数较多的5—10月,马尾松林补植套种杨梅、无患子、油茶和黄栀子模式的产流量分别比马尾松纯林对照降低24.96%~42.19%、13.93%~53.68%、4.55%~26.45%和8.59%~32.98%;产沙量分别降低60.19%~84.86%、55.07%~87.14%、20.91%~67.06%和27.22%~72.66%;2)马尾松林补植套种杨梅和无患子模式的径流全氮、铵态氮、硝态氮流失量和侵蚀泥沙总碳流失量较接近,分别比马尾松纯林对照增加48.33%~48.79%、103.66%~139.05%、39.75%~42.29%和63.14%~66.57%;马尾松林补植套种油茶和黄栀子模式则分别增加19.96%~22.52%、74.89%~92.62%、15.44%~16.42%和25.24%~28.14%。其他养分流失量总体上与产流产沙的变化规律相似,表现为补植套种模式低于马尾松纯林对照;3)主成分分析表明,马尾松补植套种杨梅或无患子模式林分在降雨径流的作用下,较易引起土壤碳、氮的流失,而马尾松补植套种油茶或黄栀子模式林分则较易引起土壤磷、钾的流失。总体上看,补植套种杨梅或无患子在较短时间内改善低效马尾松林水土流失状况的效果较好。
2020 Vol. 18 (5): 69-80 [摘要] ( 562 ) [HTML 1KB] [PDF 1620KB] ( 431 )
81 段艺芳, 任志远, 孙艺杰
陕北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人为影响定量测评与分析
运用人为影响测评模型定量测算陕北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人为影响值,揭示植被人为影响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1—2014,陕北人类活动对植被NPP整体呈现正向影响增强、负向影响减弱的年际变化趋势,负向影响年均降低3.40 g/(m2·a),正向影响年均增加0.91 g/(m2·a);2)人类活动对植被NPP的正向和负向影响均以增强趋势为主,呈极显著和显著变化的正向影响增强区主要位于府谷县、神木县中部窟野河沿线的丘陵沟壑区以及榆阳区与米脂县交界处的榆溪河湿地,而呈极显著和显著变化的负向影响增强区则主要分布在北部能源区以及中东部农牧区;3)生态建设、能源生产、城市扩张及土地利用开发是影响植被NPP变化的主要人为影响因子。结果显示:生态治理成效已显现,但北部能源区和南部农业区人为负向影响增强趋势明显,应进一步加大生态治理力度。植被NPP人为影响定量研究是区域生态系统人为影响定量研究的基础,可为区域水土保持服务与社会经济发展权衡分析奠定基础。
2020 Vol. 18 (5): 81-88 [摘要] ( 509 ) [HTML 1KB] [PDF 4724KB] ( 463 )
89 王志刚, 王家乐, 韩培, 刘洪鹄, 杨坤, 张超, 张平仓
北京市容许土壤流失量特征分析与空间分布图制作
容许土壤流失量是评价区域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状况的基础依据,分析其特征对指导区域水土流失防治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通过土地生产力指数模型和土层厚度计算得到的北京主要土属的容许土壤流失量,按照面积加权平均得到亚类和土类的容许土壤流失量,对他们进行嵌套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并以亚类为制图单元制作了北京市容许土壤流失量空间分布图。北京大面积土壤的容许土壤流失量低于150 t/(km2·a),主要土属的容许土壤流失量介于50~313 t/(km2·a)之间,按面积加权平均为194 t/(km2·a)。北京市土类间容许土壤流失量差异不显著,亚类间容许土壤流失量差异显著。粗骨类土壤的容许土壤流失量较低,全部低于100 t/(km2·a),说明形成过程中经历了较强烈的水土流失,细粒物质大多已被侵蚀,土体中残留的粗骨碎屑物较多,土层浅薄,土壤肥力低;山地类土壤正发生着较强的侵蚀,随着土壤侵蚀强度增大,容许土壤流失量降低。北京市西部、北部和东北部山区的容许土壤流失量较低,一般低于150 t/(km2·a);东南部平原区的容许土壤流失量较高,一般高于150 t/(km2·a)。北京市在土类级别反映不出不同土壤类型间容许土壤流失量的差异,而土壤亚类级别可以反映出容许土壤流失量在土壤类型上的差异。如果以土属级别为制图单元,由于土属数量较大、图斑分布零散,不便于使用和管理。因此,使用亚类级别为制图单元,制作北京市容许土壤流失量图,是较好的选择。
2020 Vol. 18 (5): 89-95 [摘要] ( 552 ) [HTML 1KB] [PDF 4981KB] ( 478 )
96 龚兴隆, 陈昆廷, 陈晓清, 游勇, 陈剑刚, 赵万玉, 郎介
则查洼沟“8·4”泥石流灾害成因分析
位于四川省九寨沟景区内的则查洼沟在2016年8月4日暴发泥石流,掩埋景区栈道,堵断从诺日朗至长海的唯一景区公路。降雨资料显示,2016年8月4日的最大1 h降雨量和24 h累计降雨量只有10.0和17.5 mm,远远低于研究区10年一遇的降雨强度,泥石流灾害规模与降雨量不相符。为了厘清泥石流灾害发生原因,笔者进行了野外调查,通过形态调查法、雨洪法和溃坝分析获取泥石流峰值流量。结果表明:溃坝分析法与形态调查法计算的峰值流量大致吻合,该值与20年一遇的泥石流峰值流量(32.73 m3/s)相当。说明:2016年8月4日暴发的泥石流属于溃决型泥石流,拦砂坝的溃决产生放大效应,加剧泥石流灾害,其灾害规模相当于20年一遇,未来泥石流灾害的频率和规模将增大;原有20年一遇的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标准偏低,地震后应按照50年一遇的设计标准对则查洼沟进行工程治理,且应当使用混凝土材质修建拦砂坝等控制性工程,从而降低溃决风险。
2020 Vol. 18 (5): 96-103 [摘要] ( 419 ) [HTML 1KB] [PDF 6292KB] ( 605 )
104 宋媛媛, 邢先双, 齐斐, 刘霞, 董明明, 吴镇宇, 李想, 姚孝友
农林开发活动时空分布及水土流失特征
为探讨农林开发活动对水土流失及其因子的影响,以山东省省级重点治理区荣成市为研究区域,采用遥感监测、野外调查、模型计算等方法,分析农林开发活动特征及扰动图斑的时空分布,定量评价农林开发活动前后对水土流失及其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1)2014—2017年>2.5 hm2的农林开发活动扰动图斑总计36个,占地591.33 hm2,最大扰动图斑62.5 hm2,最小2.58 hm2,涉及9镇、1开发区和1管理区,分布范围广。2)农林开发前后扰动图斑内工程措施、坡度坡长、植被覆盖发生显著变化,由低标准土坎作物梯田变成坡地果园,田面坡度增大、坡长增长,扰动后坡度以2°~5°为主、其次为5°~8 °、>8 °的坡地占12%,最大坡度达19 °,扰动后坡长以300~500 m为主,最大坡长达750 m;植被覆盖度由高覆盖变为低覆盖,然后稳步增长。3)农林开发活动加剧了水土流失,扰动图斑的土壤侵蚀强度由微度侵蚀为主增强为轻、中度侵蚀为主,土壤侵蚀模数增加6~11倍,经过4年恢复,扰动图斑侵蚀状况与原始状态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随着研究区特殊农林开发活动的进行,原始微地形遭到扰动,林下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明显增强,且治理困难恢复难度较大,应进一步加强管理。
2020 Vol. 18 (5): 104-111 [摘要] ( 523 ) [HTML 1KB] [PDF 1903KB] ( 441 )
112 崔鹏, 黄海霞, 杨琦琦
裸果木幼苗生物量和抗氧化酶活性对土壤干旱胁迫的响应
研究干旱胁迫下荒漠稀有植物裸果木幼苗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叶片和根系抗氧化特性的变化,以揭示其抗旱机理。通过盆栽实验,设置对照(CK)、轻度干旱胁迫(LD)、中度干旱胁迫(MD)、重度干旱胁迫(SD),土壤含水量分别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45%~50%、30%~35%、15%~20%和5%~10%,分析幼苗生物量、根冠比、丙二醛(MDA)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使裸果木幼苗生物量显著降低,根冠比增加,叶片MDA含量、过氧化氢酶(CAT)及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均显著上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先显著上升后下降;根系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降低,叶片中POD活性显著上升。干旱胁迫显著影响裸果木幼苗生长,但幼苗可通过增加根系生物量的分配比例来适应干旱。干旱胁迫对根系和叶片膜系统造成明显的过氧化伤害,膜伤害随胁迫程度增加而明显加重,根系抗氧化能力较叶片弱。叶片通过SOD、CAT、POD、APX酶的协同作用保护膜系统,根系主要通过SOD、CAT、APX酶减轻活性氧伤害。
2020 Vol. 18 (5): 112-118 [摘要] ( 438 ) [HTML 1KB] [PDF 998KB] ( 505 )
119 叶鑫, 余飞燕, 周润惠, 王坤悦, 王敏, 董洪君, 郝建锋
金马河温江段河岸带不同生境草本植物多样性和土壤抗冲性差异
为明确河岸带不同草本植物群落特征及其护岸效益差异,在金马河温江段河岸带选取5种不同生境类型,即河滩地、砾石地、芦苇地、斑茅地和沙坑地,对其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采用原状土冲刷水槽法对土壤抗冲性进行测定,并对物种多样性和土壤抗冲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河岸带草本植物共39科94属136种,以禾本科(Poaceae)、菊科(Compositae)为主,各生境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sw)变化规律相似,最大值都出现在距离河流最近的砾石地,最小值出现在地势最高的芦苇地;对于丰富度指数(D),沙坑地最大,斑茅地最小。2)随着冲刷过程的进行,各生境类型土壤抗冲性不断增强,土壤抗冲指数(IAS)表现为芦苇地 > 河滩地 > 斑茅地 > 砾石地 > 沙坑地。3)相关性分析表明,IAS值与H值、H'值、Jsw值呈显著负相关,由此推出物种多样性好的类型土壤抗冲性差。综上,沙坑地和砾石地物种多样性水平较高,芦苇地、河滩地和斑茅地土壤抗冲性较强,芦苇、白茅和斑茅作为芦苇地、河滩地和斑茅地的优势物种,具有增强土壤抗冲性、固土护岸的作用,可在河岸植被恢复时作为良好的物种选择。
2020 Vol. 18 (5): 119-126 [摘要] ( 405 ) [HTML 1KB] [PDF 1244KB] ( 478 )
127 肖石红, 张卫强, 黄芳芳, 甘先华, 蔡坚, 朱子维
CO2加富对施盐处理下银叶树幼苗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为明确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施盐处理下银叶树光合特性的影响,利用LI-68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测定施盐处理60 d后银叶树幼苗叶片在不同CO2浓度(400、600和800 μmol/mol)下对光的响应曲线以及CO2响应曲线。结果表明:1)随着CO2浓度的升高,银叶树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Pn)、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表观量子利用效率(AQY)、光饱和点(LSP)、暗呼吸速率(Rd)、水分利用效率(WUE)和胞间CO2浓度(Ci)均呈上升趋势,而光补偿点(LCP)、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则呈下降趋势;2)同一CO2浓度下,施盐处理下银叶树幼苗叶片PnPnmax、AQY、LSP、LCP、RdTrGs均低于对照处理,而WUE和Ci则差异不大;3)随着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增加,银叶树幼苗叶片TrGs呈增加的趋势,WUE先增加后缓慢减小,Ci则先直线下降,之后达到稳定状态;4)施盐处理下银叶树幼苗叶片最大羧化速率(Vcmax)、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磷酸丙糖利用效率(TPU)、Pnmax、初始羧化效率(CE)和光呼吸速率(RP)均低于对照处理,而CO2饱和点(Cisat)和CO2补偿点(Γ)则更高;5)随着CO2浓度的增加,银叶树幼苗叶片TrGs大致呈下降的趋势,WUE和Ci则呈直线增加的趋势。本研究结果说明CO2浓度的增加对银叶树幼苗的生长有促进作用,而施盐处理则抑制其生长。
2020 Vol. 18 (5): 127-135 [摘要] ( 412 ) [HTML 1KB] [PDF 1102KB] ( 449 )
136 张婉璐, 袁再健, 李定强, 郑明国, 廖义善, 蔡强国, 黄炎和, 蔡崇法, 牛德奎, 王治国
“崩岗”概念及其英文译法探析
崩岗是我国南方丘陵区特殊的地质灾害类型,是坡面土体在多种外营力作用下,沿沟壁处不断崩坍破坏,最终形成巨大创口的侵蚀地貌现象。崩岗侵蚀通常伴随着大量的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目前,国家对南方崩岗侵蚀治理工作日益重视,崩岗已从小众的地貌学词汇逐渐趋向大众化;且随着水土保持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日益加强,关于崩岗的研究成果已逐渐引起国际关注。首先对崩岗的概念及其涵义进行介绍分析,进而探讨了崩岗的英文译法。为了更好地体现崩岗独特的文化特色与内涵,崩岗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侵蚀地貌,采用译音Benggang的方法,有助于深化国内外学者对我国崩岗侵蚀独特性的认识,进一步推进我国水土保持研究的国际化进程。
2020 Vol. 18 (5): 136-143 [摘要] ( 615 ) [HTML 1KB] [PDF 5460KB] ( 584 )
144 李一凡, 甘先华, 张卫强, 肖石红, 黄钰辉, 黄芳芳
深圳市盐田区森林群落优势种生态位特征
为探索深圳市盐田区森林群落优势种生态位特征,分析优势种群对于环境资源的利用状况,讨论种群间的竞争与共存机制,在野外样地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指标对群落乔木层、灌木层的优势种生态位进行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Levins和Shannon生态位宽度指数排序基本一致,但是与重要值排序并不相同。乔木层中生态位宽度较大的为变叶榕、山油柑和鹅掌柴,木荷和罗浮杜鹃最小,灌木层中狗骨柴、鹅掌柴和毛冬青较大,吊钟花和老鼠矢最小。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种对生态位重叠较大,但并不完全一致,如乔木层中的木荷与台湾相思,生态位宽度均较小,生态位重叠值达到0.9。乔木层、灌木层生态位重叠平均值分别为0.40和0.32,大多数种对的重叠值在0.5以下,说明群落中主要的优势种竞争并不激烈,群落比较稳定。
2020 Vol. 18 (5): 144-151 [摘要] ( 371 ) [HTML 1KB] [PDF 851KB] ( 435 )
152 马管, 李娜, 马建霞
中国淤地坝研究脉络演化分析
为明确我国当前在淤地坝研究领域的优势和不足,同时为下一步研究方向提供参考依据,对我国淤地坝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前沿的阶段性演变进行分析总结。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辅以科学知识图谱工具,对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1954年至今的2 158篇淤地坝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淤地坝研究受关注程度及其特征随时代发展而改变,不同时间段的发文量有明显区别,可划分为试验示范、坝系完善、大力推广等发展阶段;研究机构分布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多集中于西北地区,但机构间的合作程度有待加强;主要研究内容可大致分为"淤地坝工程建设""小流域坝系综合治理"和"淤地坝管理"3方面;未来淤地坝研究的重点方向可能集中在坝系布局的进一步优化及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新型施工技术的探索改进和坝系风险调控等方面。
2020 Vol. 18 (5): 152-160 [摘要] ( 430 ) [HTML 1KB] [PDF 4673KB] ( 532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关于招募《中国水土保持科学》青年编委的通知
弘扬科学家精神专题宣传之:中国林业教育奠基人梁希
祝贺郑粉莉副主编和陈利顶、雷廷武编委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编2020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被Scopus数据库收录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20年主编会暨第九届优秀论文评审会在京召开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9—2020年度来源期刊核心库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编新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致谢审稿专家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7年主编会议在陕西杨凌召开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7—2018年度来源期刊核心库
原主编王礼先教授获诺曼?哈德逊纪念奖
英文稿件征稿启事
崔鹏副主编当选中国科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刘国彬等3位编委荣获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编委会换届暨第四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我刊副主编崔鹏当选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科学委员会委员
中国科协 教育部 科技部 卫生计生委 中科院 工程院 自然科学基金会关于印发《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的通知
我刊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征稿启事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5—2016年度来源期刊核心库
关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网址的申明
关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五届优秀论文评选结果的通告
祝贺《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副主编崔鹏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Copyright Notice
2011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
关于颁发《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四届优秀论文奖的决定
关于授予王礼先同志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特殊贡献奖的决定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创刊十周年纪念座谈会暨第三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在海南三亚召开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四届优秀论文评审会在京召开
关于IP地址变更的通告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0年中国知网统计数据
2010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1-2012年来源期刊
在线投稿系统正式启用,欢迎在线投稿,并提出宝贵意见。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9年中国知网统计数据
欢迎订阅《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在2009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中名列前茅
第二届编委会第二次会议成功召开
关于召开《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二届编辑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的通知
      更多....  
更多.... 
   论文版权转让合同
   作者信息表
   论文模板
更多.... 
           
 
  版权所有© 2010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编辑部     
通讯地址:北京市 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联系电话: 010-62336042,010-62336872 E-mail: sbxh035@263.net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京ICP备 110062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