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出版道德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第一届编委会
第二届编委会
第三届编委会
第四届编委会
投稿须知
征稿范围
稿件写作须知
英文写作须知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官方微信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2020年 18卷 2期
刊出日期 2020-04-30
1
周文洁, 魏天兴, 刘广全, 朱清科
陕北典型退耕地沙棘群落与土壤因子的耦合关系
沙棘作为水土保持林的先锋树种,在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广泛种植。研究沙棘与土壤的耦合关系,分析其在该区域的种植适应性以及对土壤的改良效果,可以为现有沙棘林的可持续经营和沙棘群落的合理配置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依据陕西省吴起县典型退耕地沙棘群落植被生长状况和土壤理化性质的观测数据,通过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模型探究陕北黄土区沙棘群落与土壤因子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理化性质在不同土层深度有显著差异,林分类型和坡向对土壤全氮和毛管孔隙度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沙棘油松混交林阳坡的土壤全氮质量分数和毛管孔隙度要显著高于阴坡和其他林分类型。2)有机质、全氮和毛管孔隙度可以作为反映土壤理化性质状况的主导因子,阳坡的沙棘油松林和阴坡的沙棘纯林对土壤的改良效果较好。3)各土壤因子与沙棘群落的灰色关联度均值排序为:毛管孔隙度 > 全氮 > 有机质 > 非毛管孔隙度 > 速效磷 > 土壤密度 > 速效钾。沙棘群落植被的生长与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促进作用,表明沙棘适宜于陕北黄土区种植。为了促进沙棘对土壤的改良以达到植被演替的目的,在阳坡沙棘纯林适宜朝向沙棘混交林改造,而在阴坡则更适合沙棘纯林这一配置模式。
2020 Vol. 18 (2): 1-9 [
摘要
] (
565
) [
HTML
1KB] [
PDF
1005KB] (
661
)
10
白丽敏, 于晓杰, 齐雁冰, 吴娟, 杨玉春
陕西省NDVI时空变异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定量关系
植被覆盖时空变异是区域环境影响的综合结果,也是监测区域生态环境演变及土壤侵蚀状况的重要依据。陕西省是开展退耕还林最早的省份之一,开展NDVI的时空变异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定量关系,对于评估植被恢复生态效益及制订科学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以MODIS NDVI为数据源,开展NDVI长时序(2000-2016年)、多时相(年、际、月)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运用RDA对各影响因素的贡献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全省NDVI总体空间格局由南向北逐渐递减,2000-2016年全省年均NDVI整体呈波动升高趋势,平均值由0.41增加至0.51,黄土高原北部退耕还林区提高幅度明显高于秦巴山区;NDVI季节性变化明显,四季中以夏季最高,NDVI平均值为0.66,春秋季次之,冬季最低,平均值为0.32;由于植被生长随四季变化,7、8月植被光合速率较高,NDVI在此时段出现峰值,上半年NDVI则呈逐月递增趋势,进入下半年后呈逐月递减趋势。NDVI时空变异是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和人为等多维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环境因子对NDVI变异总体解释能力达到62%,其中对NDVI变异性影响显著的因子为降水、纬度、坡度和气温,解释度分别为28.34%、28.12%、23.83%和9.44%。通过遥感数据快速提取了植被空间分布信息,并通过定量分析解析各环境因子的定量影响,可为水土流失的治理和生态环境的调节提供依据。
2020 Vol. 18 (2): 10-18 [
摘要
] (
560
) [
HTML
1KB] [
PDF
6179KB] (
480
)
19
李婧, 马莉
盐池县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
黄河上中游农牧交错过渡地带,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的错误行为严重影响到流域的高质量发展,制约当地群众摆脱贫困。以宁夏盐池县为耙区,以2005年、2010年、2015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采用动态度、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等数学方法对盐池县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环境指数、景观指数进行分析研究,寓水土资源的保护、改良于合理利用之中,提出土地利用及生态环境协调耦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盐池县耕地、林地、聚居地持续增加,土地利用类型综合年变化率和生态环境综合指数不断升高;景观多样性呈持续增长趋势,优势度指数呈持续上升趋势,景观逐渐向合理的方向发展,景观演化过程中人为干扰强度得到有效控制,人居生存环境逐渐得到改善。研究成果可为调整人类行为、纠正人类错误行为,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决策提供重要支撑。
2020 Vol. 18 (2): 19-25 [
摘要
] (
625
) [
HTML
1KB] [
PDF
2403KB] (
462
)
26
张鹏, 王冬梅, 贺康宁, 李平
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过渡带小流域立地类型划分及植被优化配置
为了探讨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过渡带上小流域立地分异性及其植被适宜性问题,以青海大通安门滩小流域为例,选取40个典型样地,分别调查其海拔、坡度、坡向、坡位、土壤密度、土壤水分、植被类型等因子,运用聚类分析对小流域内典型样地进行汇总归类划分立地类型,采用主成分分析确定主导因子。研究划分出5种立地类型,并采用立地主导因子分级组合法依次命名为阳平缓坡低海拔立地类型(T1)、阴陡坡低海拔立地类型(T2)、阴斜坡低海拔立地类型(T3)、阴平缓中海拔立地类型(T4)、阴陡坡高海拔立地类型(T5)。得出主成分主导因子为海拔、坡度、坡向。通过对各立地类型的植被现状分析,归纳其存在的生态问题和原因,遵照适地适树原则,提出了植被优化建议:立地类型(T1)中油松、祁连圆柏纯林补植柠条等灌木优化为混交林;立地类型(T2)对青杨华北落叶松混交林实行择伐,补植青海云杉幼苗;立地类型(T2和T3)华北落叶松、白桦纯林适当疏伐后,补植青海云杉幼苗,加速自然演替。立地类型(T3和T4)应适当疏伐青海云杉纯林以扩大林窗。
2020 Vol. 18 (2): 26-35 [
摘要
] (
552
) [
HTML
1KB] [
PDF
863KB] (
526
)
36
汤崇军, 刘宇, 徐爱珍, 郭利平
红壤径流小区覆被格局的水土保持效应评价
产流产沙监测是评价覆被配置水土保持效应的主要途径。随着覆被格局与水土流失过程之间关系的研究不断深入,基于过程的格局指数成为评估覆被格局水土保持能力的新途径。这些指数大多在干旱半干旱环境中发展起来,在降水丰沛的红壤区是否适用需要验证。利用方向性渗透指数(
D
LI
)及其改进版本(
F
DLI
)对小区覆被空间配置的水土保持效应进行评价,并对其反映覆被格局水土保持的能力进行检验。
D
LI
与产沙和产流呈显著的指数关系,而
F
DLI
与产流产沙则呈显著的对数关系。当
D
LI
、F
DLI
较小时,即覆被格局具有较强水土保持能力的时,产流产沙对降雨量的响应符合线性或指数形式。当
D
LI
、
F
DLI
较大时,即覆被的水土保持功能较低时,产流产沙响应降雨的不确定性增大,难以用渗透指数与水土流失量之间的线性或指数关系预测。
F
DLI
的效果优于
D
LI
,二者对产流的指示效果优于产沙,都能反映红壤小区覆被格局的产流产沙差别。
2020 Vol. 18 (2): 36-42 [
摘要
] (
581
) [
HTML
1KB] [
PDF
2821KB] (
500
)
43
岳桐葭, 张守红
降雨变化对雨水收集系统节水及径流的调控效应
雨水收集利用是城市水土保持的重要措施之一,具有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减轻城市供排水系统压力等功能,被广泛应用于海绵城市和节水型城市建设。基于福州与乌鲁木齐1965-2015年实测日降雨量数据,分别采用回归分析和CLIGEN模型对21个GCMs预估月降雨数据进行空间和时间降尺度转换得到2020-2050年日降雨量数据,并基于自主构建的雨水收集系统水文模型,分析未来降雨变化对雨水收集系统节水及径流调控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福州与乌鲁木齐2020-2050年的年均降雨量比1985-2015年分别增加2.7%和28.2%,雨水收集系统节水效应(供水保证率和自来水替代率)明显增强,而径流调控效应(径流削减率)有所降低;降雨变化对雨水收集系统节水及径流调控效应的影响与气候区、汇水区面积、蓄水池容积等因素有关;降雨增加对节水效应产生积极影响,而对径流调控效应产生消极影响;降雨量较少的城市雨水收集系统对降雨变化更为敏感,汇水区面积和蓄水池容积越大的雨水收集系统对降雨变化的适应性越强。
2020 Vol. 18 (2): 43-51 [
摘要
] (
417
) [
HTML
1KB] [
PDF
3820KB] (
441
)
52
蒋春晓, 王彬, 王玉杰, 王云琦, 胡波, 张文龙
基于LB法的缙云山典型林分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
黄壤坡面是长江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主要策源地之一,而针对黄壤地区典型林分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变化特征仍不明晰。选取长江中上游地区重庆缙云山4种典型林分(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毛竹林、灌木林)为研究对象,采用Le Bissonnais(LB)法中快速湿润(FW)、慢速湿润(SW)和机械振荡(ST)3种处理方式区分黄壤团聚体破碎机制,定量分析不同林分类型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不同林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整体呈现MWD
FW
< MWD
ST
< MWD
SW
的趋势。2)不同破碎机制下4种林分类型团聚体稳定性存在显著差异,常绿阔叶林的土壤团聚体最为稳定,毛竹林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最差。3)同一林分下表层土壤(0~1 cm)团聚体MWD大于相应下层土壤(>1~20 cm)MWD,通常林地内采用的0~2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MWD,若不考虑表层(0~1 cm)和下层(>1~20 cm)土壤团聚体间的差异,将会低估表层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4)冗余分析表明,不同团聚体破碎机制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存在差异,FW和SW处理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主要受SOM、CEC、交换性Mg
2+
、Ca
2+
影响,ST处理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则主要受交换性K
+
、Ca
2+
、Mg
2+
和黏粒含量的影响。整体而言,不同林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特征存在显著差异,且不同团聚体破碎机制下影响因素不同。
2020 Vol. 18 (2): 52-61 [
摘要
] (
439
) [
HTML
1KB] [
PDF
918KB] (
561
)
62
杨志成, 张卓栋, 张科利, 魏欣
基于普查样点的贵州省耕地土壤侵蚀空间分布
坡耕地是贵州省土壤侵蚀的主要来源,严重的土壤侵蚀直接威胁区域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探讨贵州省耕地空间分布特征及土壤侵蚀强度,将第1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专项统计数据叠加到地貌类型分区上,对比分析贵州省耕地及其侵蚀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贵州省耕地占比空间分布格局明显,以印江、龙里、册亨一线为界,西多东少。2)随坡度增加,耕地土壤侵蚀模数呈相应增加趋势,在喀斯特区域表现的更明显;随坡长增加,耕地土壤侵蚀模数无明显变化趋势。3)全省耕地以中度侵蚀为主,占耕地面积的71.17%;峰丛洼地和岩溶断陷盆地耕地侵蚀最为严重,剧烈侵蚀面积占比分别为34.97%和15.16%,因此这2个区应为贵州省水土保持防治的重点区域。研究结果可为贵州省水土保持规划及生态环境治理提供参考。
2020 Vol. 18 (2): 62-68 [
摘要
] (
697
) [
HTML
1KB] [
PDF
3054KB] (
477
)
69
刘静, 王勇, 侯宁, 张瀚予, 查琳, 卢修元, 李富程
小麦根系对紫色土区坡地不同坡位土壤微团聚体特征的影响
为研究紫色土区坡地农作物根系对不同坡位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以紫色土区种植典型粮食作物小麦(
Triticum aestivum
)的坡耕地(试验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得各粒级微团聚体质量分数,测定平均质量直径(MWD)、平均质量比表面积(MWSSA)、分形维数(
D
)等微团聚体稳定性指标。结果表明:试验地0.01~0.25 mm和<0.001 mm粒级微团聚体质量分数高于对照地(裸地),而0.005~0.001 mm粒级则相反。0~10 cm土层中MWD在0、5和20 m坡位处比对照地显著增加59.03%、42.46%和29.99%,MWSSA在5 m和20 m坡位则减小,而
D
除在5 m坡位外均高于对照地;10~20 cm土层MWD在15 m坡位显著增加38.23%,而MWSSA在10、15和20 m坡位均低于对照地。相关分析表明,
D
仅与<0.001 mm粒级、MWSSA呈极显著正相关(
P
<0.01)。在紫色土区种植小麦可拦截小粒级微团聚体并促进大粒级微团聚体聚合,改善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小麦根系对坡面边界位置(上坡和坡底)土壤微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最显著。
2020 Vol. 18 (2): 69-76 [
摘要
] (
517
) [
HTML
1KB] [
PDF
883KB] (
479
)
77
周梦玲, 郭建斌, 周金星, 王磊, 陈霄, 闫伟鹏
丹江口库区喀斯特坡地不同植被覆盖类型的产流产沙特征
为减少丹江口库区喀斯特坡地的水土流失及恢复脆弱生态环境,探索最优植被恢复模式,观测油桐疏林地(Ⅰ)、马尾松林地(Ⅱ)、坡耕地(Ⅲ)、荒草地(Ⅳ)、白刺花灌草地(Ⅴ)5种不同植被覆盖类型的2018年的标准径流小区产流产沙情况,分析产流产沙特征对降雨及植被特征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该地区短历时、高强度的降雨事件易引起产流产沙,长历时、低强度的降雨事件不易引起产流产沙。2)产流产沙量与降雨量(
P
)、最大10 min降雨强度(
I
10
)、最大30 min降雨强度(
I
30
)、最大60 min降雨强度(
I
60
)等降雨因子均呈线性正相关。产流产沙量与
P
相关性显著(
P
<0.05),但与降雨历时(
T
)、平均降雨强度(
I
)的相关性不显著(
P
>0.05)。产沙量与产流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
P
<0.05)。3)累积产流量呈Ⅳ>Ⅰ、Ⅴ > Ⅱ > Ⅲ;累积产沙量呈Ⅲ>Ⅰ、Ⅴ > Ⅳ > Ⅱ,其中除Ⅰ与Ⅴ间无显著差异(
P
>0.05)外,其他植被类型间的累积产流产沙量差异显著(
P
<0.05)。综上表明植被类型Ⅰ、Ⅲ、Ⅳ的水土流失情况严重,亟待治理,Ⅱ有明显的水土保持效果。
2020 Vol. 18 (2): 77-83 [
摘要
] (
593
) [
HTML
1KB] [
PDF
2383KB] (
492
)
84
郑淼
华北土石山区不同林分类型枯落物及土壤水文生态效应
为探究华北土石山区主要林分类型枯落物层与土壤层水文生态效应,以该地区5种典型林分类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浸泡法和环刀法分别对枯落物与土壤水文效应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枯落物厚度范围为21.3~37.1 mm,蓄积量为15.14~32.45 t/hm
2
,枯落物最大拦蓄量范围为23.98~84.07 t/hm
2
,其中蒙古栎-黑桦混交林最大拦蓄量最大,胡枝子灌丛最小;枯落物有效拦蓄量范围为18.63~68.03 t/hm
2
,依次为蒙古栎-黑桦混交林 > 蒙古栎林 > 油松-蒙古栎混交林 > 华北落叶松林 > 胡枝子灌丛,阔叶林有效拦蓄量普遍高于针叶林,乔木林高于灌木林。2)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呈明显对数函数关系(
R
>0.96),持水速率与与浸水时间呈幂函数关系(
R
>0.98)。3)土壤密度为1.06~1.19 g/cm
3
,土壤饱和持水量范围为374.20~588.13 t/hm
2
,有效持水量范围为40.40~82.83 t/hm
2
,排序依次为蒙古栎-黑桦混交林 > 油松-蒙古栎混交林 > 蒙古栎林 > 华北落叶松林 > 胡枝子灌丛,土壤入渗速率与入渗时间呈幂函数关系(
R
>0.99)。综上,蒙古栎-黑桦混交林枯落物与土壤层的水源涵养功能均为最强,建议在研究区对针叶纯林采用"去针入阔"的经营措施增加林分水源涵养能力,加强阔叶混交林与阔叶林的保护,减少灌木林人为干扰,提高该地区水源涵养功能。
2020 Vol. 18 (2): 84-91 [
摘要
] (
581
) [
HTML
1KB] [
PDF
888KB] (
521
)
92
谢金亮, 张建锋, 刘永兵, 姜久宁
白云鄂博稀土伴生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环境评价
以白云鄂博稀土伴生矿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主矿、东矿、排土场、尾矿库、矿区工业场地和运输道路6个不同类型内11个0~20 cm表层土壤,分析了土壤中Pb、Cu、Zn、Cr、Ni和As共6种重金属质量分数,以GB 15618-20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和土壤背景值为评价标准,运用单因子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污染负荷指数法对该矿区土壤进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矿区长期人为活动使得研究区土壤存在一定的重金属污染,Pb、Cu、Zn、Ni和As为主要的污染元素,其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942.42、237.10、1 585.43、321.84和27.62 mg/kg。主矿和尾矿库Pb和Zn污染最重,排土场主要为Zn和Cu污染,此外,尾矿库和排土场Ni污染也较重。3种评价方法结果基本相似,以该地区土壤背景值为参照标准的污染负荷指数法显示,研究区土壤均不同程度受到污染,污染负荷指数PLI平均值为2.58,属于重度污染。
2020 Vol. 18 (2): 92-101 [
摘要
] (
501
) [
HTML
1KB] [
PDF
2732KB] (
547
)
102
郑学良, 陈丽华, 李洪洋, 涂志华, 弓文艳, 张雪琪
基于水源涵养功能的辽东防护林体系健康评价
科学评价林分健康状况能够为功能导向型防护林经营提供重要依据。以大伙房水库防护林森林健康调查数据和实际情况为基础,确定"系统活力-组织结构-系统恢复力-水源涵养"4方面作为水源涵养林健康评价的准则层框架,并选取了17项指标,构成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综合指数法分别计算不同林分健康综合指数(
H
),并按照优质、健康、亚健康、不健康、疾病5个等级,对5种典型防护林(落叶松林、红松林、油松林、刺槐林和天然次生林)进行健康评价。研究结果显示:1)大伙房水库水源涵养防护林平均健康综合指数为5.77,处于亚健康状态;15块样地分别处于健康、亚健康和不健康3种状态,数量分别为7块、5块和3块。2)对于不同林分来讲,森林健康综合指数排序为天然次生林(7.29) > 刺槐林(6.67) > 红松林(5.88) > 油松林(5.79)>落叶松林(3.21),其中:天然次生林健康状况最好,林分结构、林下枯落物、林地土壤性能等方面都明显占优,具有较高的结构稳定性和涵养水源能力;刺槐林同样处于健康等级,尤其在系统活力、水源涵养方面表现突出;红松、油松处于亚健康状态,有向健康林分转化的空间;落叶松健康状况明显较差,需采取措施改善其森林健康状况。
2020 Vol. 18 (2): 102-110 [
摘要
] (
537
) [
HTML
1KB] [
PDF
830KB] (
502
)
111
胡彦婷, 张富, 靳峰, 王守俊, 曹喆, 陈天林, 牟极
以目标问题为导向的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评价模型
在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中,存在不同地域水土流失危害差异性、防治任务多样性及发展不平衡性等问题,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是客观公正评价各级政府水土保持工作完成情况的前提。运用层次分析法结合熵值法修正指标评价权重,构建甘肃省考核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该模型除责任追究负面影响指标(2个)外由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17个三级指标组成。一级指标含水土流失预防保护、综合治理、综合监管3个任务指标(其综合指标评价权重分别为0.400 0、0.200 0和0.400 0)。水土流失预防保护指标中方案编报率最大(0.198 7),综合治理指标中新增治理面积最大(0.120 0),综合监管指标中监督执法最大(0.148 6),重点体现了政府水土流失防治责任的重要指标和直接指标。该评价模型中>10%的指标有: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率(C
3
)、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受保护面积(C
1
)、生产建设项目监督执法(D
9
)、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C
4
)4项指标,占总权重的61.80%。考核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充分体现了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突出重点、科学管理的要求,也可为甘肃省及同类地区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工作提供参考,可为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实施考核提供基础数据。
2020 Vol. 18 (2): 111-119 [
摘要
] (
601
) [
HTML
1KB] [
PDF
879KB] (
441
)
120
王铭浩, 王秀茹, 孙妍
生物质覆盖对玉米植株氮素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本研究借助
15
N同位素示踪技术,致力于探索植株对肥料氮的利用效率。分别设置了生物炭调控(M1)、生物炭与秸秆联合调控(M2)、秸秆调控(M3)。分析了土壤中标记氮肥的含量变化、植株氮素的累积以及各器官氮素来源,进而阐述了不同覆盖调控下植株对肥料氮的吸收、分配以及利用效果。结果如下:1)秸秆的保温持水能力和生物炭的理化特性显著提升了土壤中无机氮的含量水平;2)土壤覆盖调控作用有效地提升了植株氮素累积效果,随着覆盖量的增加,来源于氮肥的氮素含量显著提升,并且
15
N利用效率从大到小依次表现为籽粒 > 茎秆+叶鞘 > 根系 > 叶片 > 苞叶+穗轴;3)生物炭调控作用有效地促进了植株根系对标记氮肥的吸收效果,生物炭与秸秆的联合调控、秸秆覆盖分别促进了籽粒、茎秆+叶鞘对标记氮肥的积累效果。该研究结果可为合理高效开发农业水土资源,科学指导农业肥料使用提供理论参考。
2020 Vol. 18 (2): 120-129 [
摘要
] (
554
) [
HTML
1KB] [
PDF
1219KB] (
451
)
130
王美琪, 杨建英, 孙永康, 王高平, 谢宇虹
废弃矿山植被覆盖度无人机遥感快速提取技术
在废弃矿山开展植被覆盖度监测对评价废弃矿山绿化修复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基于小型多旋翼无人机与地面控制站搭建了一套集成稳定云台、图像采集的废弃矿区无人机航拍影像系统。以2016年已进行生态修复治理的北京市房山区西苑四队煤矿治理区为研究区进行飞行实验,无人机飞行高度为120 m,航拍影像的地面分辨率为0.012 m。采用将无人机图像由RGB颜色空间转换为HSV颜色空间的方式,并限定
H
值和
S
值的取值范围,提出了一种准确、快速提取废弃矿山植被覆盖度的方法。同时利用ENVI软件采用监督分类方法提取了同一幅无人机航拍影像的植被覆盖度作为真实值进行提取精度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无人机低空航拍技术,可以实现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获取,将无人机航拍影像由RGB颜色空间模式转换为HSV颜色空间,限定
S
≥ 0.2,
H
≥ 47.1°对图像进行阈值分割,能够快速将植被部分提取出来并计算出植被覆盖度,且该方法提取误差不超过6.8576%。
2020 Vol. 18 (2): 130-139 [
摘要
] (
503
) [
HTML
1KB] [
PDF
6263KB] (
769
)
140
姜德文
新时代水土流失治理目标及评价标准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研究水土流失治理目标及考评指标,对全面防治水土流失及其影响,满足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新需求,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分析了中国自然地理特点、水土流失治理进度与成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比分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与减少水土流失面积之间不对应的相互关系及客观规律,指出水土流失治理进度面临的天花板制约。得出:1)中国将长期存在水土流失是基本国情,单一以减少水土流失面积为治理目标不够全面,存在不足;2)未来应以降低水土流失强度及其危害,恢复水土保持功能为水土流失治理目标,应以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我们可实现、社会可接受、又不构成较大水土流失危害的水土流失强度为治理的达标标准;3)根据区域土壤侵蚀现状、自然环境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需求等,按全国水土保持区划类型区分别确定水土流失治理标准;4)根据水土流失强度降低的不同成效予以不同的权重,不同水土保持主导功能区应建立各自特点的监测评价指标;5)以降低水土流失强度,恢复和提高水土保持功能作为确定不同区域水土保持率的评价基础与标准。
2020 Vol. 18 (2): 140-144 [
摘要
] (
688
) [
HTML
1KB] [
PDF
699KB] (
733
)
145
孙莉英, 栗清亚, 蔡强国, 陈腊娇, 吴辉
水土保持措施生态服务功能研究进展
水土保持措施是有效控制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水土保持措施生态服务功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作者首先分析水土保持措施生态服务的内涵及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在此基础上对现有评估方法进行归纳和分类(包括基于统计的评价方法和基于遥感、GIS和侵蚀模型的评价方法)。最后,对现有水土保持措施生态服务功能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要点(如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理论研究、定量评价方法、基于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耦合的生态服务评价研究)进行总结和讨论。
2020 Vol. 18 (2): 145-150 [
摘要
] (
639
) [
HTML
1KB] [
PDF
810KB] (
671
)
151
李飞
凌道扬与中国水土保持
中国的水土保持工作有着悠久的历史,但近代以来,现代科学意义上的水土保持研究和学科发展才真正展开,相关历史研究是中国水土保持学科发展史的重要内容。作者通过对民国时期政府档案、报刊杂志等史料的搜集、整理、分析,清晰认识到凌道扬先生是近代中国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开拓者之一。研究发现:理论层面,凌道扬由关注农业发展和灾害预防出发,开始研究土壤侵蚀与水土流失问题,逐渐形成了以林业措施为核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思想;实践层面,他积极参与水土保持考察和方案设计,推进水土保持试验区建设,领导创建中国水土保持协会并担任第一任理事长,为近代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和宣传推广做出重要的贡献。
2020 Vol. 18 (2): 151-156 [
摘要
] (
450
) [
HTML
1KB] [
PDF
996KB] (
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