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官方微信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2020年 18卷 1期  刊出日期 2020-02-29
  
1 宁婷, 桑满杰, 郭新亚, 李超, 杜世勋
山西省2000—2016年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布特征
降雨侵蚀力(R)反映降雨引发土壤侵蚀的潜在能力,研究其时空变化特征对区域土壤侵蚀监测、评估、预报和治理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山西省109个气象站2000—2016年日降雨量资料,根据半月降雨侵蚀力估算模型,采用考虑高程的协同克里金法进行空间内插,得到全省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并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山西省R值在663.05~2 810.32 MJ·mm/(hm2·h·a)之间,平均为1 628.71 MJ·mm/(hm2·h·a)。空间分布上,研究区R值总体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递增的规律:北部地区 < 中部地区 < 南部地区 < 东南部地区。同一地区随海拔的增加,R值呈增加趋势。时间变化上,研究区R值年内分配不均,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全年90%以上的降雨侵蚀力集中在暖季(5—9月)。山西省R值与年降雨量(P)、年侵蚀性降雨量(Py12)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可分别用幂函数R=0.006 8P1.99R=0.34Py121.48进行简易估算。7—9月是全省水土流失防控的关键时期。
2020 Vol. 18 (1): 1-7 [摘要] ( 641 ) [HTML 1KB] [PDF 3489KB] ( 616 )
8 黄婷婷, 史扬子, 曹琦, 王丽娟, 杨扬, 刘宝元
黄土高原六道沟小流域近30年来土壤侵蚀变化评价
为了探讨退耕还林(草)工程对黄土高原六道沟小流域土壤侵蚀的影响,为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地利用规划与水土流失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结合航片、遥感影像与实地调查,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与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SLE)分析黄土高原六道沟小流域1990—2017年近30年来的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1990—2017年间,小流域旱地持续减少,灌木林地、农村居民点和独立工矿用地持续增加,且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草)后,土地利用变化速率明显加快;2)近30年来小流域土壤侵蚀总体呈减弱趋势,年均土壤侵蚀模数从1990年的27.8 t/(hm2·a)减少至2017年的7.2 t/(hm2·a);微度侵蚀面积占比不断增加,强烈及以上强度面积比例不断减小;3)各土地利用类型中,独立工矿用地侵蚀强度最大,旱地次之,草地和灌木林地最小。研究结果证实,退耕还林(草)工程对六道沟小流域的土壤侵蚀起到了显著的遏制作用。
2020 Vol. 18 (1): 8-17 [摘要] ( 739 ) [HTML 1KB] [PDF 8389KB] ( 477 )
18 李强, 刘国彬, 张正, 亢福仁, 马春艳, 赵学庆, 蒋晋豫
电阻抗法在根系抗侵蚀研究中的应用
为了探索原位植物根系固土效应的非直接估测,以泥沙收集法为参照,引入电阻抗法,分析黄绵土中不同根系密度处理下根系固土总效应、物理固结效应及生物化学效应等参数。结果表明:线性方程可以较好地拟合累积泥沙流失量与土壤电阻抗之间的关系,且产流的前3 min电阻抗均值能够较好地反映根系固土效应;根系物理固结效应是强化抗冲性土体构型的关键,平均为66.5%;随着根系密度的增加,物理固结效应呈显著增加趋势,但与泥沙收集法相比,其数值平均低13.5%。因此,电阻抗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非直接性估测根系固土抗侵蚀效应。本研究期望为原位植物根系固土效应估测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2020 Vol. 18 (1): 18-24 [摘要] ( 577 ) [HTML 1KB] [PDF 2524KB] ( 414 )
25 陈鹏, 郭建英, 董智, 李红丽, 张铁钢, 仇苏倩, 陈小雪, 郝瑞芬
达拉特旗砒砂岩裸露区退耕还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分布
为探究土壤颗粒及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对砒砂岩区退耕还林措施的响应,以油松(Pinusta buliformis Carr.)、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 Kom.)、小叶杨(Populus simonii Carr.)林地和本氏针茅(Stipa bungeana Trin.)草地为研究对象,以坡耕地为对照,通过野外分层取样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多重分形理论探究土壤颗粒分布(PSD)、土壤碳(C)、氮(N)、磷(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分布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措施下土壤颗粒均表现出良好的分形特征,退耕还林可以显著增加PSD分布范围、非均匀性和离散程度,并且可以通过提升土壤的优质细粒含量,增加吸附土壤养分的胶结物质,促进土壤C、N、P含量的提升。2)不同措施土壤C、N和P质量分数均值为4.940、0.570和0.056 g/kg,其中C和N元素含量较低,P元素严重匮乏,是本地区的限制元素;土壤C/N、C/P和N/P介于8.02~9.91、77.65~94.34和8.50~11.03之间,不同措施及剖面层次间波动较小。3)黏、粉粒和细砂粒是决定本区域土壤C、N和P元素含量的主要土壤颗粒,能够较好的解释土壤C、N和P元素含量分布特征,奇异谱谱宽(Δα)、容量维数(D0)与土壤C和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Δα、奇异谱谱形(Δf)与C、N、P计量比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该研究显示,柠条林对土壤PSD及土壤养分(C、N和P含量)的改良效果最佳,是砒砂岩区生态修复的优良树种,分形参数在表征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有较好应用的前景。
2020 Vol. 18 (1): 25-34 [摘要] ( 589 ) [HTML 1KB] [PDF 2277KB] ( 445 )
35 赵英铭, 刘明虎, 周全来, 包岩峰, 程一本, 李艳丽, 杨文斌
绿洲农田防护林单株新疆杨生物量及其根冠比变化
为探明绿洲农田防护林生物量累积过程及其根冠比变化趋势。作者以乌兰布和沙漠磴口黄灌绿洲内部农田防护林为研究对象,用空间代时间的方法,在2行林带结构中调查各径级单株新疆杨生物量代替不同年龄相应径级生物量,用固定样方法调查侧根生物量,得出地上、地下生物量及根冠比变化过程并建模,分析变化过程所可能隐藏的力学和生物学机制。结果显示:1)2行结构渠道防护林新疆杨单株幼龄林地上、地下生物量分别为15.212 kg、6.539 kg;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阶段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分别增长8.77倍和4.89倍、2.82倍和2.59倍、1.65倍和1.53倍,得出生物量模型7个。2)生物量根冠比排序幼龄林 > 中龄林 > 近熟林 > 成熟林,平均值为24.35%;幼龄林为43.67%;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生物量根冠比分别减小1.79倍、1.10倍、1.08倍,得出生物量根冠比模型1个。3)主干生物量密度密度平均值为393.81 kg/m3,幼龄林为375.02 kg/m3;中龄林减小3.09%;近熟林增加3.37%;成熟林增加22.38%。4)幼龄林主根生物量密度为404.20 kg/m3,中龄林、近熟林分别减小4.14%、0.48%,成熟林增加22.38%。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根干密度比分别为1.08、1.07、1.03、0.79。由上述结果分析得出:正常情况下,随胸径增长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均呈增长趋势,地上生物量和增速远大于地下,生物量差距增大,增速差距减小;随着胸径增大生物量根冠比呈减小趋势,减幅缩小,平均22.34%;主干生物量密度随胸径增加呈先减后增趋势,与胸径正相关,主根生物量密度随着胸径增加呈减小趋势,与胸径负相关。
2020 Vol. 18 (1): 35-41 [摘要] ( 333 ) [HTML 1KB] [PDF 844KB] ( 498 )
42 李宁宁, 张光辉, 王浩, 张宝军, 杨寒月
黄土丘陵沟壑区生物结皮对土壤抗蚀性能的影响
生物结皮是重要的近地表组成成分,可能显著影响坡面侵蚀过程。为了探明生物结皮对土壤抗蚀性能的影响,作者选择陕西省安塞区县南沟小流域人为扰动较小的2块退耕坡地,生物结皮的类型分别为苔藓结皮和混合结皮(藻结皮+苔藓结皮),以附近无生物结皮发育的玉米地为对照。按结皮盖度等级(0~20%、 > 20%~40%、 > 40%~60%、 > 6% 0~80%和 > 80%~100%)选择50 cm×50 cm样方,设置保留生物结皮层和去除生物结皮层2个处理,测定或计算土壤紧实度、黏结力、饱和导水率、团聚体稳定性(常水头滴定法和湿筛法)和土壤可蚀性K因子等6个土壤抗蚀性能指标,基于上述指标采用加权综合法生成一个综合性抗蚀指数CSAI,综合反映生物结皮对土壤抗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苔藓结皮发育的土壤,其饱和导水率、团聚体稳定性和综合性抗蚀指数CSAI均大于混合结皮;2)去除生物结皮层后,土壤紧实度、黏结力、饱和导水率、团聚体稳定性和综合性抗蚀指数CSAI均显著减小,而K因子显著增大;3)随着生物结皮盖度的增大,土壤紧实度、黏结力、团聚体稳定性和综合性抗蚀指数CSAI呈增大趋势,而饱和导水率和土壤可蚀性K因子呈下降趋势;4)与对照相比,有结皮发育的样地综合抗蚀性指数CSAI有所增加。表明生物结皮的生长发育可以有效增强土壤抗蚀性能,且苔藓结皮效果优于混合结皮;随着结皮盖度的增加,土壤抗蚀性能增强。研究结果对探明生物结皮提升土壤抗蚀性能的机理,评价生物结皮的水土保持效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020 Vol. 18 (1): 42-48 [摘要] ( 669 ) [HTML 1KB] [PDF 1879KB] ( 468 )
49 谷举, 刘刚, 师宏强, 李海茹, 陈鸿
采用模拟试验研究水位涨落影响下的坡面波浪侵蚀过程
为了研究3种水位涨落条件下(水位下落、固定、上涨)波浪对岸坡侵蚀的特征,为水土流失预测及防治提供科学参考,采用水槽模拟试验,通过采集各水位条件下坡面微地形数据,对坡面侵蚀-沉积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3种水位条件下侵蚀过程明显不同;水位下落时,坡面上形成阶梯状浪蚀龛,而水位上涨和固定时只形成一级浪蚀龛并消失,且消失的过程有所不同。2)水位涨落时坡面侵蚀量约是固定时的1.5倍;水位上涨时侵蚀主要发生在前30 min,水位固定和下落时侵蚀率呈减小趋势,且水位固定时减小更快。3)水位下落时侵蚀主要发生在中坡位,而水位固定和上涨时侵蚀主要发生在上坡位,且水位固定时有少量泥沙沉积在下坡位。因此,波浪作为坡岸侵蚀的重要外营力,其回落的范围影响着泥沙输移及沉积的范围,且水位涨落造成破波点移动,进而增加波浪对坡岸的冲击作用,故侵蚀加强。
2020 Vol. 18 (1): 49-56 [摘要] ( 478 ) [HTML 1KB] [PDF 4366KB] ( 394 )
57 吴姗姗, 牛健植, 蔺星娜
京郊延庆农田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风蚀的影响
探究保护性耕作措施对京郊农田土壤风蚀的影响和防控作用等。野外采集京郊延庆地区几种典型农田(传统翻耕、玉米留茬、玉米留茬+覆盖、玉米秸秆覆盖)的原状土进行风洞模拟试验,对不同耕作措施农田土壤风蚀规律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条件下当风速不同时,各耕作措施农田地表的风速廓线主要呈对数函数规律递增。4种耕作措施空气动力学粗糙度的大小顺序为玉米留茬+覆盖 > 玉米秸秆覆盖 > 玉米留茬 > 传统翻耕;土壤风蚀强度规律为传统翻耕 > 玉米留茬 > 玉米秸秆覆盖 > 玉米留茬+覆盖。各措施在不同风速下的输沙率以指数函数规律递减,风沙流结构以跃移质为主。风蚀物主要集中在15 cm高度范围内的近地表。在相同的风速下,较之传统翻耕措施,保护性耕作措施总体上均能减少风蚀输沙率。与传统翻耕措施相比,玉米秸秆覆盖、玉米留茬+覆盖、玉米留茬这3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均可以削弱近地表风速,减少农田土壤风蚀;因此,可以通过推广使用保护性耕作措施来降低京郊乃至华北地区农田的土壤风蚀,保护土地生产力。
2020 Vol. 18 (1): 57-67 [摘要] ( 335 ) [HTML 1KB] [PDF 1713KB] ( 398 )
68 高柳威, 冀晓东, 韩朝, 吴春冰
人工模拟林冠降雨截留试验
为研究林冠对降雨的再分配规律,尝试新的林冠截留研究试验方法。分别对北京西山鹫峰林场刺槐、侧柏和油松样地的林冠截留进行实测研究,构建与样地树种一致但叶面积指数不同的模拟林冠并进行人工降雨条件下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刺槐、侧柏、油松样地的林冠截留量依次为68.45 mm、78.21 mm和90.15 mm,分别占林外降雨量的26.08%、29.79%和34.34%。2)天然降雨条件下刺槐、侧柏、油松3个样地的林冠截留率与叶面积指数相似的3树种模拟林冠的林冠截留率相比,偏差分别为4.57%、2.7%和0.63%,本模拟实验对侧柏及油松的林冠模拟情况较好。3)同一树种的模拟林冠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加,其相同降雨量条件下的穿透雨量、穿透雨率、树干茎流量均呈减少的趋势,而林冠截留率呈增加的趋势。4)在人工降雨条件下以叶面积指数为控制变量的林冠模型的林冠截留试验可以反映在天然降雨条件下的林冠截留特征。本研究可为林冠截留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试验方法,为森林生态水文过程和影响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020 Vol. 18 (1): 68-78 [摘要] ( 435 ) [HTML 1KB] [PDF 1923KB] ( 473 )
79 夏冰, 范宣梅, 郭晓军, 杨帆, 邹城彬, 熊坤勇
地震效应下的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特征及分析——以九寨沟地震为例
在空间信息技术(GIS)支持下应用USLE模型定量计算出九寨沟地震前后受灾区的土壤侵蚀强度,并对地震前后土壤侵蚀参数做了简要的对比分析,划分出受地震影响较大的区域,探讨该区域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规律与距发震断层距离、坡度、高程和坡向4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为震后灾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相比2015年该区域的侵蚀参数,地震后侵蚀面积增加55 km2,侵蚀总量提高57%,平均侵蚀强度增加45%;在侵蚀强度类别中轻微度、轻度和中度的面积占比在震后全部下降,强度侵蚀及以上侵蚀的面积占比都有所上升,在地震影响下研究区的土壤侵蚀强度等级有向强度侵蚀等级及以上侵蚀等级转移的趋势;地震造成土壤侵蚀严重加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距发震断层2 km范围内、坡度≥30°~60°、高程≥2 000~4 000 m、坡向为北坡、东北坡和东南坡的地带。
2020 Vol. 18 (1): 79-89 [摘要] ( 545 ) [HTML 1KB] [PDF 3851KB] ( 336 )
90 赵雪晴, 王冬梅, 张泽洲, 张琳琳, 高飞, 吴林川
干湿交替对添加保水剂的砂土持水性能的影响
保水剂常应用于干旱半干旱区的砂土中以提高土壤持水性能。干湿交替会削弱保水剂的耐用性,但干湿交替如何影响添加保水剂的砂土的持水性能的研究较少;因此,作者以添加保水剂砂土为研究对象,利用模拟土柱试验方法,设置保水剂类型、保水剂用量和干湿交替次数等因素进行实验,研究干湿交替对添加保水剂的砂土持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分别添加低中高3种用量的丙烯酰胺-丙烯酸盐共聚交联物保水剂、聚丙烯酸/凹凸棒复合保水剂、聚丙烯酰胺型保水剂的砂土,其饱和含水率以及孔隙度提高,Gardner模型参数a提高,累计蒸发量减少。且保水剂用量越多,影响程度越大,其中含用量为6 g/kg的丙烯酰胺-丙烯酸盐共聚交联物类保水剂的砂土持水性能最优。2)经过干湿交替后,添加保水剂的砂土的饱和含水率以及孔隙度减少、持水性能和抑制水分蒸发效果削弱。干湿交替后,含高用量的3类保水剂的砂土持水性能削弱效果均大于含低用量的3类保水剂的砂土持水性能削弱效果。3)含保水剂的砂土在1~3次干湿交替过程中,速效水含量增加;3~6次干湿交替后,速效水含量减少。10次干湿交替后持水性能仍优于未添加保水剂的砂土。由此可见,干湿交替会削弱保水剂对砂土持水性能的改良效果,但保水剂仍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2020 Vol. 18 (1): 90-99 [摘要] ( 626 ) [HTML 1KB] [PDF 1182KB] ( 462 )
100 李常准, 陈立新, 段文标, 李少然, 李亦菲, 于颖颖, 朱佳慧, 赵戈榕
凋落物处理对不同林型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的影响
为探讨凋落物处理(去除和添加)对红松人工林和阔叶红松林2种林型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总有机碳)、氮、磷的影响,2018年5月在2种林型的红松林中展开试验。试验以保持原状凋落物为对照,设置去除凋落物和添加凋落物2种处理,每种处理有3个重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揭示不同凋落物处理对活性有机碳、总有机碳、全氮、全磷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红松人工林中,去除凋落物处理对土壤、颗粒有机碳、轻组碳影响显著(P<0.05),添加凋落物处理对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影响不显著,对土壤颗粒有机碳、轻组碳影响显著(P<0.05)。2)在阔叶红松林中,虽然去除和添加凋落物处理均对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影响不显著,但对土壤颗粒有机碳、轻组碳影响显著(P<0.05)。尽管去除凋落物处理对2种林型土壤总有机碳影响显著(P<0.05),但添加凋落物处理却对其影响不显著;去除和添加凋落物处理对土壤全氮和全磷影响不显著。去除和添加凋落物处理对红松人工林土壤C/N影响不显著;去除凋落物处理对阔叶红松林土壤C/N影响显著(P<0.05),添加凋落物处理对其影响不显著。在2种林型中凋落物处理对土壤颗粒有机碳、轻组碳和总有机碳影响显著;凋落物处理对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土壤全氮、全磷影响均不显著。
2020 Vol. 18 (1): 100-109 [摘要] ( 414 ) [HTML 1KB] [PDF 963KB] ( 316 )
110 杨传清, 陈杭, 顾哲衍, 王蔚, 鞠靖, 陈立冬, 朱华刚
淮河上游典型流域径流演变过程影响因素分析——以白莲崖流域为例
研究白莲崖流域径流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可为区域防洪减灾、工农业生产及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决策依据。利用Mann-Kendall检验、Yamamoto信噪比及交叉小波变换等方法对白莲崖流域1970—2009年径流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径流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6、7月份,在1983年和2004—2005年径流发生2次突变;径流存在0.5~3年的小周期变化现象;径流和降水在1986—1996年1~2年以及1998—2002年2.5~4年周期上具有强关联性,径流对降水响应较快,大多数高能量时频域中表现为同相位关系;径流和气温的相互影响主要集中在1988—2000年1~3.8年周期上,气温的相位优先于径流,径流对气温的响应具有时滞性;研究区内径流总体上呈减少趋势,主要下垫面因素为森林面积的增加和农田面积的减少。随着气候和下垫面状况的变化,白莲崖径流年际年内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与不同气候因子表现出不同关联特性。
2020 Vol. 18 (1): 110-116 [摘要] ( 592 ) [HTML 1KB] [PDF 4119KB] ( 409 )
117 郑燚, 李素艳, 孙向阳, 曲炳鹏, 李啸冲, 王心语, 熊凯毅
园林废弃物制树穴覆盖板的应用性能
以园林绿化产生的废弃物(柏木枯枝)为原料,加入环保型胶黏剂,制备应用于城市裸露树穴的覆盖板,寻找一种生态型的有机覆盖途径。柏木枯枝分为粗(1~3 cm)和细(0~1 cm)2种类型,水性聚氨酯胶黏剂的添加质量分别占原料质量的20%、25%、30%、35%和40%。将原料与胶黏剂混匀后放入模具并加压,得到10种不同规格的覆盖板,研究其持水能力、抗压性能和耐香烟灼烧能力等性质。研究结果表明:1)制备面积为1 m2,厚度为5 cm的覆盖板(施胶量为25%)成本约为87元/m2,约为同样尺寸铸铁盖板成本的22%。2)所有覆盖板具有略微的密度偏差和存在吸水厚度膨胀现象。3)细枯枝、粗枯枝覆盖板各自的施胶量达到25%和30%时,持水量最高,分别为2 209.25 g/kg和999.15 g/kg,拦蓄能力也最强。4)所有覆盖板的抗压强度远大于0.52 MPa (一名体质量为100 kg的行人正常行走时产生的最大压强),且不会被香烟燃烧。综合分析,25%施胶量的细枯枝覆盖板持水量最高,具备抗压性和耐香烟灼烧性,可尝试用于覆盖城市裸露树穴。
2020 Vol. 18 (1): 117-124 [摘要] ( 551 ) [HTML 1KB] [PDF 943KB] ( 378 )
125 马文明, 李忠武, 丁克毅, 周青平
水力侵蚀作用下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机制研究进展
为了明晰水力侵蚀作用下土壤碳库的变化,本文总结和归纳了国内外水力侵蚀作用对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和今后需加强研究的主要方向。运用文献调研法,剖析水力侵蚀机制,水力侵蚀现状及类型,自然侵蚀和加速侵蚀,水力侵蚀对土壤有机碳库存的影响,侵蚀碳"源、汇"论的分歧点,水力侵蚀对土壤有机碳选择性稳定机制、空间隔阻稳定机制和有机矿物结合稳定性机制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结果显示土壤有机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稳定机制均受水力侵蚀的影响。由于侵蚀区存在大量的有机碳更新、沉积区侵蚀迁移有机碳重新被沉积土壤团聚包裹并深埋形成稳定结构、阵发式侵蚀可埋藏大量的侵蚀碳于地势低洼的沉积区,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侵蚀导致了土壤中碳库的增加。认为今后应进一步加强流域尺度侵蚀区和沉积区有机碳的稳定性和有机碳更新的质与量的研究。
2020 Vol. 18 (1): 125-130 [摘要] ( 338 ) [HTML 1KB] [PDF 767KB] ( 448 )
131 朱红, 王渌, 孔令刚, 毕思圣, 孟诗原, 张志浩, 王华田, 战中才, 刘秀梅, 唐金, 陈淑英, 丛桂芝
磁化咸水灌溉对葡萄幼苗生长及离子稳态的影响
以‘夏黑’葡萄扦插苗为试材,采用不同矿化度咸水(0、3.0、6.0 g/L)经磁化和非磁化处理后用于灌溉葡萄幼苗,以探讨磁化咸水灌溉对葡萄幼苗生长和不同种类阳离子分布特征的影响。采用收获法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葡萄生物学特性和不同组织Na+、K+、Ca2+、Mg2+质量分数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1)与对照(0,NM0)相比,非磁化咸水灌溉均抑制了葡萄的生长和生物量积累,其中,6.0 g/L咸水灌溉下葡萄存活率降低。磁化咸水灌溉(0、3.0和6.0 g/L)则提高葡萄的新梢生长量、生物量、根冠比和存活率,降低葡萄各器官的盐敏感指数。2)咸水灌溉下葡萄体内Na+质量分数显著提高(P<0.05),K+/Na+、Ca2+/Na+、Mg2+/Na+显著降低(P<0.05);与非磁化咸水灌溉相比,磁化咸水灌溉降低了葡萄体内Na+质量分数,提高了葡萄茎和根系的拒Na+能力以及对K+、Ca2+、Mg2+的吸收和运输能力,同时,促进了Ca2+、Mg2+在叶片中的累积。因此,磁化处理不仅可以降低盐分胁迫对葡萄的生长抑制,而且促进植物体内离子稳态的重建,且为咸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磁化水处理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0 Vol. 18 (1): 131-139 [摘要] ( 429 ) [HTML 1KB] [PDF 946KB] ( 421 )
140 潘希, 罗伟, 段兴武, 钟荣华, 李宇翔
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中国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方法经历了从单一措施评价到利用复杂模型开展综合效益评价的发展过程,方法体系已日趋完善;但因缺乏系统的梳理总结,在实践过程中,现有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通过文献资料法对近20年水土保持效益研究成果的综述和分析,分类归纳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方法的缺点及适用范围,并对水土保持评价进行展望。基于关键词"水土保持"和"效益评价"查阅到相关文献892篇,筛选出33篇核心文献,着重阐述当前最常用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国标法和综合评价法等评价方法及其优缺点。研究表明,当前的评价方法缺乏普遍适用性,且评价的时间和空间尺度受限。未来应依靠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将理论与多种方法进行融合和建模,探索水土保持效益评估的新方法;同时,建议相关部门组织针对全国不同水土流失防治区编写通用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方法的准则规范以支持水保事业的发展。
2020 Vol. 18 (1): 140-150 [摘要] ( 722 ) [HTML 1KB] [PDF 952KB] ( 549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关于招募《中国水土保持科学》青年编委的通知
弘扬科学家精神专题宣传之:中国林业教育奠基人梁希
祝贺郑粉莉副主编和陈利顶、雷廷武编委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编2020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被Scopus数据库收录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20年主编会暨第九届优秀论文评审会在京召开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9—2020年度来源期刊核心库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编新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致谢审稿专家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7年主编会议在陕西杨凌召开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7—2018年度来源期刊核心库
原主编王礼先教授获诺曼?哈德逊纪念奖
英文稿件征稿启事
崔鹏副主编当选中国科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刘国彬等3位编委荣获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编委会换届暨第四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我刊副主编崔鹏当选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科学委员会委员
中国科协 教育部 科技部 卫生计生委 中科院 工程院 自然科学基金会关于印发《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的通知
我刊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征稿启事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5—2016年度来源期刊核心库
关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网址的申明
关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五届优秀论文评选结果的通告
祝贺《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副主编崔鹏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Copyright Notice
2011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
关于颁发《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四届优秀论文奖的决定
关于授予王礼先同志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特殊贡献奖的决定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创刊十周年纪念座谈会暨第三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在海南三亚召开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四届优秀论文评审会在京召开
关于IP地址变更的通告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0年中国知网统计数据
2010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1-2012年来源期刊
在线投稿系统正式启用,欢迎在线投稿,并提出宝贵意见。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9年中国知网统计数据
欢迎订阅《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在2009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中名列前茅
第二届编委会第二次会议成功召开
关于召开《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二届编辑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的通知
      更多....  
更多.... 
   论文版权转让合同
   作者信息表
   论文模板
更多.... 
           
 
  版权所有© 2010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编辑部     
通讯地址:北京市 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联系电话: 010-62336042,010-62336872 E-mail: sbxh035@263.net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京ICP备 110062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