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出版道德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第一届编委会
第二届编委会
第三届编委会
第四届编委会
投稿须知
征稿范围
稿件写作须知
英文写作须知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官方微信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2019年 17卷 4期
刊出日期 2019-08-31
1
蒋秋玲, 信忠保, 余新晓, 樊登星
北京山区侧柏林地坡面初始产流时间影响因素
明确北京山区坡面初始产流时间及其影响因素,可进一步提升对流域产汇流的认识,为合理配置水土保持措施提供指导。以北京山区鹫峰林场侧柏林地坡面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暴雨降雨强度(70、92、126 mm/h)、3个坡长(1、2、5 m)和2个坡面处理(枯落物覆盖和裸露),采用野外人工模拟降雨方法,研究降雨强度、枯落物、坡长等因素对侧柏林地坡面初始产流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1)降雨强度是坡面初始产流时间的主导因素;随降雨强度增大坡面初始产流时间迅速减少,二者之间呈幂函数关系。2)枯落物覆盖可明显延缓坡面初始产流时间;当降雨强度为70 mm/h时,1 m坡长小区在枯落物覆盖条件下降雨60 min不产流,在裸露条件下平均初始产流时间为480±174 s,其他降雨强度和坡长条件下枯落物覆盖坡面的平均初始产流时间较裸露坡面延迟139 s。3)随坡长增加,枯落物覆盖坡面和裸露坡面初始产流时间均呈减少趋势。4)侧柏林地坡面初始产流时间主要受降雨强度和枯落物影响,二者分别贡献了59.8%和23.8%。以上结果表明影响北京山区侧柏林地坡面初始产流时间的主要因子为降雨强度和枯落物,暴雨作用下林地枯落物在滞缓坡面产汇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9 Vol. 17 (4): 1-8 [
摘要
] (
406
) [
HTML
1KB] [
PDF
922KB] (
1680
)
9
李平, 王冬梅, 丁聪, 任远
黄土高寒区小流域土壤饱和导水率和土壤密度的分布特征
为了明确土壤饱和导水率
K
s
和土壤密度
ρ
s
对小流域土层深度、坡向、坡位的响应,在黄土高寒区典型小流域选取退耕年限相同的林地采用网格法布设72个样点,按20 cm深度间隔挖取0~60 cm各土层原状土样,利用烘干法和定水头法对
ρ
s
和
K
s
进行测定并分析。结果表明:1)小流域内
K
s
属于中等变异程度,
ρ
s
属于弱变异程度,均符合正态分布,且存在显著负相关性;
K
s
和
ρ
s
与土壤孔隙状况和机械组成均有显著相关性。2)
K
s
在流域内随土层加深逐渐减小,
ρ
s
则随土层加深呈增大趋势,差异性均不显著(
P
>0.05)。3)沿坡面向下
K
s
呈增大趋势,
ρ
s
则逐渐减小。4)
K
s
在不同坡向表现为北坡 > 南坡 > 东坡,
ρ
s
总体表现与之相反的规律,不同坡向、不同坡位间差异显著(
P
<0.05),即流域内沿坡面向下土壤导水性能增强,北坡、南坡土壤导水性能优于东坡。
2019 Vol. 17 (4): 9-17 [
摘要
] (
519
) [
HTML
1KB] [
PDF
1046KB] (
550
)
18
郭英英, 李素清
十八河铜尾矿库草本植物群落优势种种间关系
为了筛选适宜在铜尾矿库进行植被修复的草本植物种类及其配置模式,笔者采用
χ
2
检验、方差比率法(
V
R
)、联结系数(
A
C
)、Ochiai指数(
O
I
)、M.Gordon稳定性测定、Pearson相关系数、Spearman秩相关系数和生态位等分析方法,对山西中条山矿区十八河铜尾矿库自然定居草本植物群落11个优势种种间关系和生态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11个草本植物优势种组成的55个种对中,Pearson相关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的正负关联比均<1,优势种总体呈不显著负关联;2)11个优势种被划分为3个生态种组,导致其生态种组分化的主导因子是土壤水分条件;3)11个优势种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均<0.4,其中芦苇(
Phragmites australis
)、扁秆荆三棱(
Bolboschoenus planiculmis
)、垂柳(
Salix babylonica
)(幼苗)和荆三棱(
Scirpus yagara
)的生态位宽度较大;扁秆荆三棱、垂柳(幼苗)和荆三棱种对间呈正相关,芦苇与其他优势种多呈负相关。说明十八河铜尾矿库自然定居草本植物群落结构不稳定,处于演替的初期阶段;在未来进行铜尾矿库植被修复时,优势种扁秆荆三棱、垂柳(幼苗)和荆三棱可混合种植,而芦苇宜单种。
2019 Vol. 17 (4): 18-25 [
摘要
] (
253
) [
HTML
1KB] [
PDF
2714KB] (
492
)
26
王枭轩, 左小清, 杨泽楠, 张艳梅, 谢文斌
基于Mann-Kendall检验和信息熵的成都市1980-2016年降水时空变化
为探究成都市降水时空变化特点,以1980-2016年该市14个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资料为基础,运用Mann-Kendall法研究降水量动态变化,并应用信息熵理论定量分析降水量在年季尺度上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1)近36年来成都市年均降水量倾向斜率为-2.049 mm/a,季节性降水量除了秋季呈增加趋势,其他呈减少趋势,且均不显著;同时,在0.05水平上年季降水未发生突变。2)成都市年季降水量增加地区集中于中部双流和东部简阳地区,其他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呈减少趋势。3)降水量信息熵在不同时间尺度表现为全年 > 夏季 > 春、秋季 > 冬季,在空间上呈自西向东呈减小趋势,综合时空维度来看,降水量越丰富的时空域,其稳定性好、不确定性弱。该研究结果有利于加深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降水模式变化特点。
2019 Vol. 17 (4): 26-33 [
摘要
] (
570
) [
HTML
1KB] [
PDF
3538KB] (
422
)
34
杨鑫, 刘刚, 谢云, 高晓飞, 王翔鹰, 王大安, 邢婉君
东北黑土区北部典型小流域融雪径流及发生条件分析
为了研究黑土区小流域尺度融雪径流及发生条件,利用2005-2015年黑龙江省鹤山农场鹤北小流域把口站春季融雪径流资料和气象站日气温、降雪资料,建立融雪初日的有效积温公式,采用回归方法分析春季融雪径流深与降雪量和秋季降雨量的关系,有效积温与降雪量的关系,并探讨本研究区融雪径流发生的条件。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小流域春季融雪径流初日多发生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近10年平均融雪径流深为11.9 mm,发生融雪径流的年份,冬半年累积降雪量增加1 mm使春季融雪径流深增加0.9 mm;2)小流域春季融雪径流深(
D
)可以用冬半年降雪量(
P
s
)和8-10月降雨量(
P
r
)拟合,其关系为
D
=0.91
P
s
+0.034
P
r
-21.02,冬半年累积降雪量和8-10月降雨量满足
D
>0时,才发生融雪径流;3)在累积降雪量达到融雪径流发生的前提条件下,融雪径流发生初日前期稳定通过界限温度-2.8 ℃的积温
T
A
(℃·d)与冬半年累积降雪量(
P
s
)的回归关系为:
T
A
=18.29ln(
P
s
)-10.78。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小流域融雪径流快速预报及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2019 Vol. 17 (4): 34-40 [
摘要
] (
458
) [
HTML
1KB] [
PDF
1967KB] (
454
)
41
蔡雄飞, 雷丽, 梁萍, 傅斌, 王济, 徐佩, 王玉宽
坡耕地边沟水土保持机制模拟研究
坡耕地边沟(简称地边沟)——我国南方丘陵区坡面水系工程措施体系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坡耕地的保护与治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探讨地边沟的水土保持机制,选取了典型紫色土分布区盐亭、遂宁的4个野外试验点,通过野外调查、大田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等方法,开展了11场模拟试验。结果表明:1)地边沟具有很好的减流作用,减流率在14.08%~36.72%之间,平均24.7%;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减流率减小,耕地土壤厚度是影响地边沟减流效果的主要因素。2)地边沟具有很好的减沙作用,减沙率在31.93%~64.95%之间,平均50.08%,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减沙率增大。3)由于地边沟对泥沙的沉积作用,B小区(试验小区)输移泥沙中黏粒和细粉粒率比A小区(对比试验小区)平均增加12.85%,而粗粉粒及以上颗粒比A小区平均减少40.21%。地边沟减沙作用随降雨强度的增大而更加显著,比较适合于我国南方降水丰富的丘陵地区。
2019 Vol. 17 (4): 41-48 [
摘要
] (
416
) [
HTML
1KB] [
PDF
1020KB] (
343
)
49
王蕙, 卢德宝, 黄冬菁, 山成菊
不同砾石存在形式红壤坡面侵蚀特征的比较
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是仅次于黄土高原的严重水土流失区域,土壤中砾石的存在将对整个水文循环产生影响,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砾石覆盖与产流产沙关系等方面,而降雨强度和坡度对不同砾石存在形式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较少。为研究红壤坡面在不同砾石存在形式下侵蚀特征的差异,作者利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结合曹娥江上游地区降雨及坡地特点,研究不同降雨强度和坡度条件下,无砾石(砾石含量0%)、覆盖5%砾石和嵌套5%砾石红壤坡面的侵蚀过程,比较各坡面降雨产流时间、径流率、产流过程、产沙强度等特征。结果表明:1)各研究坡面在10°、15°、20°和25° 4个坡度的产流时间均表现出随降雨强度增加而缩短,径流总量和次降雨产沙量均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而增加。2)降雨强度为120 mm/h时,无砾石和覆盖5%砾石坡面在4个坡度的径流率随时间变化过程较接近,而坡度10°嵌套5%砾石坡面的径流率远低于其他3个坡度的。3)各研究坡面在2个降雨强度和4个坡度下,覆盖5%砾石和嵌套5%砾石红壤坡面径流总量、次降雨产沙量均小于无砾石坡面。4)在较小降雨侵蚀力作用下,嵌套于坡面的砾石可以增加地表入渗,阻碍坡面侵蚀;而在较大降雨侵蚀力作用下,由于嵌套砾石坡面裸露土壤相对于覆盖砾石坡面多,从而坡面侵蚀量较高。该研究为非均质土壤坡面水土过程研究、土壤侵蚀预报、坡面水文模型应用等提供基础数据。
2019 Vol. 17 (4): 49-58 [
摘要
] (
618
) [
HTML
1KB] [
PDF
1608KB] (
483
)
59
吕春娟, 陈丹, 郭星星, 王煜, 郭岩松
铁尾矿不同复垦模式土壤贮水能力及入渗特征
为探究铁尾矿不同复垦模式下土壤水分特征,采用双环入渗法测定6种复垦模式(STJ尾矿砂-土-菌糠、ST1尾矿砂-土、ST2尾矿砂-土、SJ1尾矿砂-菌糠、SJ2尾矿砂-菌糠、T纯土)和对照裸尾矿的土壤入渗过程和贮水性能。结果表明:复垦对土壤贮水性能的提升表现为土壤滞留贮水量 > 土壤饱和贮水量 > 土壤吸持贮水量,掺菌糠复垦模式持水贮水量高于掺土复垦模式;6种复垦模式均渗率与初渗率变化趋势相同,是裸尾矿的1.17~4.93倍,其中纯土入渗性能最好,掺菌糠尾矿砂均渗率(1.958 mm/min)高于掺土尾矿砂(1.106 mm/min)。分别用Horton、Philip、Kostiakov模型拟合不同复垦模式水分入渗过程,模型拟合精度分析表明,Horton模型适合模拟裸尾矿水入渗过程,Kostiakov模型是描述其他6种复垦土壤水分入渗的最佳模型;对于复垦年限较短的修复模式,密度、孔隙度是影响该尾矿入渗性能的关键因素,与植被类型关系不明显。不同复垦模式下土壤水分入渗研究结果,可为铁尾矿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提供支撑,并为优化尾矿区复垦模式提供参考依据。
2019 Vol. 17 (4): 59-66 [
摘要
] (
536
) [
HTML
1KB] [
PDF
919KB] (
522
)
67
付滟, 郑江坤, 任雨之, 王文武, 曾倩婷, 向明辉, 陈鑫, 张云奇, 赵鹏
降雨与植被变化对川中丘陵区典型小流域侵蚀产沙的影响
为了解年和次降雨尺度下植被变化对解家湾小流域侵蚀产沙的影响,运用RUSLE模型计算小流域降雨侵蚀力,采用双累积曲线法和分离判别法分析侵蚀产沙变化的成因。根据植被调整和双累积曲线变化,分为农作物种植期(1986-1989)、经果林种植期(1990-2008)和搁荒期(2009-2016);以农作物种植期为基准期,经果林种植期侵蚀产沙量减少了80.24%,其中植被和降雨的贡献率分别为78%和22%,经果林使冠层覆盖增加,根系固土能力增强,并且梯田梗坎可减少产沙。以经果林种植期为基准期,搁荒期侵蚀产沙量增加79.52%,其中植被和降雨的贡献率分别为88%和12%,搁荒期引起的排水不畅会导致梯田梗坎大量溃坏,增加产沙量。流域产沙与植被覆盖大小和梯田埂坎是否完善有直接关系。植被覆盖在一定的降雨侵蚀力区间内减沙作用明显,但超过临界值时,植被减沙作用变弱。增加乔灌层、布设水土保持工程并进行有效田间管护可明显减少侵蚀产沙。
2019 Vol. 17 (4): 67-74 [
摘要
] (
488
) [
HTML
1KB] [
PDF
995KB] (
373
)
75
杜韬, 王冬梅, 张泽洲, 赵雪晴, 张子玥, 张汝翀
煤矸石植生基质保水性能对黑麦草生长的影响
煤矸石作为煤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固体废弃物,已经对生态环境和人民的生命安全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客土回填已经成为中国煤矿区生态恢复的主要方法,而中国大多数煤矿都位于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短缺的地区;因此,探究以煤矸石为主要材料的植生基质对于实现煤矸石的资源化利用和缓解煤矿区水土资源短缺都有重要意义。采用L9(3
4
)正交试验,在煤矸石-土壤混合物中添加不同比例的玉米秸秆、粉煤灰和保水剂,探究具有最优保水性能的基质配比,并且在最优配比的基础上设置不同水分梯度并种植黑麦草。结果表明:1)在基质保水性能试验中,煤矸石和土壤质量分数为500 g:500 g时可以降低基质密度,提高基质的孔隙度、自然含水率、饱和含水率以及田间持水率。2)添加玉米秸秆50 g可以极显著改善基质物理性质并提高自然含水率、饱和含水率以及田间持水率(
P
<0.01);粉煤灰在添加75 g时有较高水分特征值;添加保水剂2 g可以提高基质自然含水率、饱和含水率以及田间持水率。3)在水分胁迫试验中,煤矸石植生基质上种植的黑麦草在轻度水分胁迫时依然保持较好的生长状况(发芽率、株高、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在中度水分胁迫时依然高于或接近于土壤对照组。综上,煤矸石植生基质最佳保水性能配比是:煤矸石:土壤为500 g:500 g、每kg基质添加50 g玉米秸秆、每kg基质添加75 g粉煤灰,每kg基质添加2 g保水剂,适用于水土资源短缺的煤矿区生态修复和植物生长。
2019 Vol. 17 (4): 75-84 [
摘要
] (
629
) [
HTML
1KB] [
PDF
1108KB] (
478
)
85
张静静, 赵永芹, 许亮, 化党领, 杨秋云
膨润土、褐煤及其混合添加对土壤镉污染钝化修复效应
通过探究膨润土与褐煤单一及其复配对土壤中镉赋存形态及其对玉米各部位吸收镉的影响,为土壤镉污染修复的技术选择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盆栽玉米(
Zea mays
L.)试验,以河南济源某企业周边0~20 cm表层重金属污染土壤为研究材料,将膨润土(S)和褐煤(P)按照1.5%、3%、5%的土壤质量比例单独及二者正交混合添加,利用BCR连续提取法,研究不同钝化剂处理对镉污染土壤的修复效应。结果表明:膨润土与褐煤不同比例混合施用可使玉米茎叶和根中镉质量分数分别降低22.2%~49.9%、9.7%~40.6%。膨润土与褐煤的单一及混合施用均可增加玉米的株高及地上部干物质量,降低玉米茎叶和根对镉的富集。钝化后土壤中镉的形态含量发生了变化,土壤中弱酸提取态镉会向着较为稳定的形态转化。膨润土单一施用对镉的钝化效果不显著;单独施用褐煤比单独施用膨润土效果好;膨润土和褐煤两者混合施用的钝化效果最好,可使土壤中弱酸提取态镉质量分数减少10.4%~31.1%。对于重金属镉污染的石灰性土壤,褐煤的修复效果整体优于膨润土,但两者结合使用效果更佳。
2019 Vol. 17 (4): 85-92 [
摘要
] (
476
) [
HTML
1KB] [
PDF
938KB] (
374
)
93
谭锦, 杨建英, 侯健, 胡平
乌海市几种蒺藜科灌木与土壤养分空间格局关系
植被与土壤的空间格局关系可以为植被恢复和土壤管理提供重要信息,对乌海市周边地区的蒺藜科灌木与土壤养分分布格局关系进行研究,可为该地区生态恢复的植物选择和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在乌海市周边的黄河两侧找到9种以蒺藜科灌木为优势种的植被群,在5 m×5 m的样方中建立坐标系,记录每株灌木的具体坐标值,并以100 cm为间隔从坐标原点开始沿4个方向采集土样,测定土样中全氮全磷和有机质的质量分数,最后采用集成地统计学、点格局分析和空间比较的IGPS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全氮与蒺藜科灌木均无关联;2)土壤全磷在四合木灌丛下形成小斑块,离黄河最近的白刺+霸王+锦鸡儿样方中的蒺藜科灌木均为每2.5株聚集1个全磷斑块;3)每1个土壤有机质斑块受乌海北部的1.5株四合木或南部的2株白刺的影响,乌海北部霸王灌丛下存在土壤有机质斑块。采用IGPS方法将乌海市周边地区蒺藜科灌木与土壤养分的空间格局关系量化,一定程度揭示了灌木的根冠范围;植被恢复中可以考虑采用四合木聚集全磷,采用四合木、霸王或白刺聚集有机质。
2019 Vol. 17 (4): 93-103 [
摘要
] (
433
) [
HTML
1KB] [
PDF
6461KB] (
525
)
104
陈宇轩, 丁国栋, 高广磊, 张英, 赵洋, 王陇
呼伦贝尔沙地风沙土有机质和碳酸钙含量特征
土壤有机质和碳酸钙是影响土壤风蚀可蚀性的重要因子,研究揭示其含量特征有助于深入理解土壤风蚀过程。以呼伦贝尔沙地流动、半固定、固定沙丘地表风沙土为研究对象,采用重铬酸钾稀释热法和钙离子浓度计分别测定土壤有机质和碳酸钙含量,计算分析不同类型沙丘土壤有机质和碳酸钙含量的相关性与空间异质性。研究结果显示:1)呼伦贝尔沙地表层风沙土有机质与碳酸钙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31.05和2.73 g/kg,且均随沙丘的固定显著增加(
P
<0.05)。2)碳酸钙与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幂函数正相关关系(
R
2
=0.539,
P
<0.01)。随风沙土碳酸钙含量的不断增加,固定沙丘有机质含量的增加速率低于流动沙丘与半固定沙丘。3)随沙丘的固定,呼伦贝尔沙地表层风沙土有机质和碳酸钙含量的空间异质性不断增强,同质范围呈整体增大趋势,随机性因素对有机质含量空间变异的影响愈加重要。土壤的结构性因素是引起呼伦贝尔沙地风沙土有机质和碳酸钙含量空间变异的主要原因。
2019 Vol. 17 (4): 104-111 [
摘要
] (
436
) [
HTML
1KB] [
PDF
973KB] (
427
)
112
吴思颖, 汪小钦, 曾舒娇, 林敬兰, 陈妙金
基于CSLE的安溪县土壤侵蚀估算与分析
安溪县是目前福建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定量估算安溪县土壤侵蚀模数并分析其土壤侵蚀状况对当地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安溪县为研究区域,基于CSLE土壤侵蚀模型,开展2015年安溪县土壤侵蚀定量估算与分析。结果表明:1)2015年安溪县土壤侵蚀总面积为638.09 km
2
,水土流失率为21.31%,其中以轻度流失为主,占总流失面积的74.04%。2)土壤侵蚀主要分布于安溪县中北部和南部区域,且以双溪流域和大畬溪流域土壤侵蚀最为严重,流失率分别为29.00%和32.19%。3)>15°~25°坡度带和海拔200~500 m区域内土壤侵蚀最为严重,>15°~25°坡度带内流失面积约占全县总流失面积的1/2,200~500 m高程带内水土流失率高于20%,茶园的无序开垦是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这表明2015年安溪县土壤侵蚀整体情况较为严重,应确定土壤侵蚀重点治理区域,有针对性地制订土壤侵蚀防护措施,改善土壤侵蚀情况。
2019 Vol. 17 (4): 112-121 [
摘要
] (
497
) [
HTML
1KB] [
PDF
4484KB] (
489
)
122
谢东锋, 王华田, 张光灿, 张才
山杏苗木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
为了对山杏在矿区生态恢复和水土保持应用中提供理论依据,用盆栽和自然耗水的方法,通过设立正常水分对照组和干旱处理试验组,研究1年生山杏苗木适应干旱胁迫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1)连续7个观测日对照组土壤水势(
Ψ
s
)、山杏叶水势(
Ψ
l
)变化幅度较小;而试验组
Ψ
s
和
Ψ
l
随干旱持续而下降,但
Ψ
l
的降低幅度明显小于
Ψ
s
。2)连续4个观测日对照组山杏蒸腾速率(
T
r
)、净光合速率(
P
n
)和胞间CO
2
浓度(
C
i
)日均值变化很小;而随干旱持续试验组
T
r
和
P
n
日均值显著下降、
C
i
显著上升(
P
<0.05),光合作用从气孔限制转为非气孔限制时
Ψ
s
阈值为-0.27 MPa。3)试验组山杏
Ψ
s
高于永久萎蔫点(-1.5 MPa)时,
Ψ
l
日变化滞后于
Ψ
s
日变化;
Ψ
s
低于该值时,
Ψ
l
和
Ψ
s
的日变化同步。该研究结论为:山杏能通过吸收大气凝结水、气孔调节、增强水吸力和水容调节的方式抵抗干旱,可作为生态恢复和水土保持优良树种。
2019 Vol. 17 (4): 122-129 [
摘要
] (
486
) [
HTML
1KB] [
PDF
950KB] (
379
)
130
涂志华, 范志平, 王善祥, 秦依婷, 邹艺华, 杨兆明, 王珺, 尉永键, 王琼
大伙房水库流域不同水源涵养林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以大伙房水库流域4种不同水源涵养林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微生物量碳(MBC)、氮(MBN)含量以及土壤理化性质和凋落物养分的变化特征,运用通径分析模型,探讨土壤微生物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凋落物养分的响应。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铵态氮(NH
4
+
-N)、硝态氮(NO
3
-
-N)含量表现为0~10 cm>10~20 cm土层,且刺槐天然次生林显著高于其他植被类型;土壤C/N变化范围在11.17~16.42,土壤无机氮以NH
4
+
-N为主,占77%。2)土壤MBC和MBN质量分数分别为92.69~562.55 mg/kg和64.10~193.42 mg/kg,均表现为刺槐天然次生林 > 油松人工林 > 落叶松人工林 > 红松人工林,0~10 cm土壤MBC、MBN质量分数分别是10~20 cm土层的1.83~2.55、1.18~1.62倍。3)土壤MBC/MBN变化范围在1.40~3.15之间,土壤微生物量碳熵、氮熵的变化范围分别0.38~0.81%、3.26~3.59%。4)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理化性质、凋落物养分质量分数与土壤MBC、MBN质量分数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全氮、无机氮、有机碳、土壤含水量是直接影响该区域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主导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刺槐天然次生林土壤质量较优于针叶人工林,建议今后在大伙房水库流域应减少人为干扰,加强对刺槐天然次生林水源涵养林的建设和保护。
2019 Vol. 17 (4): 130-140 [
摘要
] (
390
) [
HTML
1KB] [
PDF
1062KB] (
403
)
141
王美林, 姜群鸥, 邵雅琪, 孙驷阳
基于TVDI的玛曲土壤湿度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玛曲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是黄河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也是生态脆弱地区,研究土壤湿度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青藏高原区水资源、生态安全保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温度植被干旱指数法(TVDI)反演玛曲2000-2015年土壤湿度,分析土壤湿度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征,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了影响土壤湿度的关键要素。研究表明:1)2000-2015年玛曲地区土壤湿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呈旱化的现象,土壤湿度的空间分异特征和季节变化规律显著。其中:土壤湿度空间分布格局为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少,总体干湿等级以正常为主(0.5
2019 Vol. 17 (4): 141-152 [
摘要
] (
569
) [
HTML
1KB] [
PDF
7088KB] (
448
)
153
许文盛, 聂文婷, 王一峰, 沈盛彧, 张平仓
生产建设项目超大型弃渣场水土保持监控方案探讨
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深入,对超大型弃渣场的监控已成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最主要关注点之一。作者将视频监控与调查监测、地面观测、无人机遥感等技术相融合,构建了针对超大型弃渣场的水土保持监控方案。首先,根据监控内容,提出了监控总体思路。然后,重点从3方面阐述了视频监控关键技术:信息采集由前端单元摄像头完成,摄像头应根据现场合理布设;信息存储由前端单元内大容量存储硬盘实现,信息传输基于4G无线网络,能自动判别定时或选择性传输;信息管理与使用基于中心管理平台,平台接收、存储、汇总及分析信息,实现客户端单元对弃渣场的有效监控。最后,探讨了不同方法的融合:基于中心管理平台,不同来源信息存储为数据层,然后经逻辑关联,形成统一接口的特征层,再按监控要求,计算输出具体监控指标的决策层,同时可输出水土保持监测季度、年度、总结性或专题成果。本文构建的方法简便、实用,可切实提高超大型弃渣场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水平。
2019 Vol. 17 (4): 153-159 [
摘要
] (
527
) [
HTML
1KB] [
PDF
992KB] (
494
)
160
贺秀斌, 鲍玉海
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侵蚀与生态重建研究进展
三峡水库消落带对库岸稳定性、入库泥沙和水库水质有重要意义,但土壤侵蚀等过程复杂,治理与保护难度大,缺乏高效简便的治理技术。作者基于水文资料、调查数据和长期野外土壤侵蚀观测数据,结合相关研究文献,分析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侵蚀现状及其时空分异规律,侵蚀模数高达9万4 887 t/(km
2
·a),比周围环境高出16倍,但土壤侵蚀强度在近年来减弱。研究影响消落带土壤侵蚀主要因素为波浪冲蚀。梳理陡坡固土挡护、坡面植生护坡、平缓坡地快速排水等土壤基质稳固与整治途径,概述抗旱耐淹且具护坡效应的乔灌草等适宜植物选育进展和品种组配模式,提出不同生态型植被的海拔分区配置模式,凝练自然恢复、景观植被生态恢复、分区固土护岸、生态湿地拦沙截污、季节性环境友好利用、生态渔业饲草种植等6种三峡水库土质消落带生态治理综合模式,并展望消落带急需开展的研究内容。
2019 Vol. 17 (4): 160-168 [
摘要
] (
552
) [
HTML
1KB] [
PDF
1334KB] (
7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