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官方微信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2019年 17卷 3期  刊出日期 2019-06-30
  
1 贾剑波, 刘文娜, 文仕知, 王忠诚
水碳控制条件对闽楠叶片气孔特征和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水碳控制条件对闽楠(Phoebe bournei)叶片气孔特征和气体交换参数影响的潜在机制。利用人工培养箱,控制其他环境条件均一,设置4种CO2浓度梯度和2种土壤含水量梯度将闽楠幼树进行培养(4个月)。研究表明:1)高CO2浓度引起闽楠叶片尖部、中部和尾部气孔密度下降,田间持水量处理下的气孔密度高于干旱处理,且CO2浓度越高,不同水分梯度下气孔密度的差异越大。2)同一土壤水分梯度下,CO2浓度每升高100×10-6,气孔张开的比例仅减少2%~4%,而不同土壤水分梯度,气孔张开比例的范围为15%~50%。3)CO2浓度与闽楠叶片净光合反应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呈指数关系,且在田间持水量处理下,三者对CO2浓度的响应比干旱胁迫下更迅速,而水分梯度对叶片各气体交换参数响应较弱。闽楠叶片气孔密度、气体交换参数对CO2浓度响应的敏感性高于土壤水分,而气孔张开程度和气孔导度对土壤水分响应更强烈。
2019 Vol. 17 (3): 1-7 [摘要] ( 560 ) [HTML 1KB] [PDF 1233KB] ( 481 )
8 梁越, 焦菊英
黄土高原小流域产沙性降雨标准分析
为确定黄土高原小流域的产沙性降雨标准,提高小流域尺度降雨侵蚀力计算和侵蚀产沙预报精度,采用降雨量与产沙累积比例拟合的方法,拟定黄土高原20个小流域的产沙性降雨雨量标准,并探讨其对小流域下垫面特征的响应。结果表明:1)研究小流域产沙性降雨雨量标准变化范围为7.48~33.51 mm;2)黄土丘陵沟壑区非治理、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黄土高塬沟壑区治理以及黄土高塬沟壑区林区小流域的产沙性降雨标准分别为7.5~14.0,14.0~16.8以及33.5 mm;3)治理小流域的产沙性降雨标准均大于与其对比的非治理小流域;4)小流域的产沙性降雨标准随着下垫面特征的改变发生动态变化,治理程度越高,产沙性降雨标准越大。黄土高原不同小流域产沙性降雨标准差异较大,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是影响产沙性降雨标准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可以为小流域降雨侵蚀力计算和侵蚀产沙预报提供参考,并为小流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提供依据。
2019 Vol. 17 (3): 8-14 [摘要] ( 594 ) [HTML 1KB] [PDF 823KB] ( 359 )
15 刘宇林, 赵广举, 穆兴民, 高鹏, 孙文义
近55年渭河流域降雨侵蚀力变化及对输沙量的影响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影响河川径流、输沙变化的主要原因。笔者基于渭河流域23个气象站1961-2015年日降雨量数据和水文站年输沙量资料,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性检验、双累积曲线和克里金插值等方法,对近55年以来渭河流域的降雨侵蚀力和输沙量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渭河流域近55年的平均降雨侵蚀力为1 685.67 MJ·mm/(hm2·h·a),研究时段内的降雨侵蚀力增加趋势不显著。2)渭河流域降雨侵蚀力的分布范围为292.9~4 098.9 MJ·mm/(hm2·h·a),降雨侵蚀力的空间差异较大。流域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自东向西,由南向北呈逐渐减小趋势。3)渭河流域输沙量受降雨侵蚀力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张家山站和咸阳站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类活动对输沙量的影响较大,贡献率均>100%。状头站在1980-1994年期间,人类活动的贡献率达到58%,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活动贡献率达到67%。本研究定量评价了渭河流域输沙量变化及对降雨侵蚀力和人类活动的响应,为未来区域水土保持措施配置、流域综合治理提供基础依据。
2019 Vol. 17 (3): 15-22 [摘要] ( 402 ) [HTML 1KB] [PDF 2409KB] ( 435 )
23 周文志, 孙向阳, 李素艳, 张乐
生物炭和园林废弃物堆肥对滨海盐碱土淋溶的影响
针对滨海盐碱土盐碱化程度高、盐分毒害突出的问题,采取室内淋溶脱盐试验,探究生物炭和园林废弃物堆肥对滨海盐碱土淋溶脱盐的影响。将生物炭、园林废弃物堆肥按照不同的质量比进行4组处理(0%-CK处理、2%生物炭-B处理、5%园林废弃物堆肥-G处理、2%生物炭和5%园林绿化废弃物堆-BG处理),通过6次淋溶后监测EC值、pH值及水溶性离子(Na+、Ca2+、Mg2+、Cl-、SO42-和HCO3-)的质量分数,确定生物炭和园林废弃物堆肥对滨海盐渍化土壤淋溶脱盐的影响。结果表明:1)淋溶脱盐过程中各组淋溶液的EC值呈下降并逐渐趋于稳定的趋势,但盐碱土中添加生物炭和园林废弃物堆肥后盐分淋溶的速率会显著提高。2)淋溶液的pH值以及HCO3-分量分数呈先上升后保持平稳的趋势,G处理和CK处理的变化趋势类似,但是升高幅度较小,添加生物炭的处理(B和BG)的变化幅度较小。3)不同处理下淋溶后土壤的pH值存在显著的差异,pH值大小顺序为B > CK > BG > G。4)与对照组相比,淋溶后土壤的EC值从0.41 mS/cm降低到0.20~0.27 mS/cm,SAR值从3.28降低到1.19~2.03,Cl-的分量分数从0.30 g/kg降低到0.13~0.19 g/kg。向滨海盐碱土中添加生物炭和园林废弃物堆肥,可以提高洗盐效率(加入5%园林废弃物堆肥淋溶速率最大),明显降低EC值、SAR值以及Cl-的分量分数,显著降低土壤中盐分的质量分数,并且减轻滨海盐碱土在淋溶脱盐过程中的碱化现象。
2019 Vol. 17 (3): 23-30 [摘要] ( 277 ) [HTML 1KB] [PDF 1102KB] ( 359 )
31 葛德, 张守红
基质类型及厚度对绿色屋顶径流调控效益的影响
绿色屋顶作为海绵城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具有重要的径流调控和生态修复功能,近年来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作者基于在北京市对3种生长基质(轻质基、改良土和田园土)和2个基质层厚度(10 cm和15 cm)共6种佛甲草(Sedum lineare)绿色屋顶在2017年22场降雨径流过程的监测数据,定量对比分析基质类型及厚度对绿色屋顶径流调控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改良土和田园土绿色屋顶的平均径流削减率、洪峰削减率和产流延迟时间均优于轻质基绿色屋顶。轻质基、改良土和田园土绿色屋顶的平均径流削减率分别为82.2%、88.4%和89.4%,平均洪峰削减率分别为55.9%、65.6%和63.9%,平均产流延迟时间分别为48.8、106.2和163.9 min;但因密度偏高、导水性较差,田园土不宜用于屋顶绿化。基质层厚度为15 cm的绿色屋顶的径流调控效益高于10 cm厚度的同种基质绿色屋顶。基质类型和厚度对绿色屋顶径流调控效益的影响随降雨条件而改变。小雨(<10 mm)条件下因各绿色屋顶几乎都不产流而无明显差异,中到暴雨条件下不同基质类型和厚度绿色屋顶的径流削减率差异显著(P<0.05)。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北方城市绿色屋顶的水文设计及径流调控效益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2019 Vol. 17 (3): 31-38 [摘要] ( 443 ) [HTML 1KB] [PDF 2976KB] ( 483 )
39 杨晓潇, 王秀兰, 王计平, 范晨晨, 李慧杰
天津市滨海新区土壤水盐空间变异分析
天津市滨海新区土壤盐渍化问题突出,掌握土壤水盐分异状态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是土壤盐渍化防控与治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以天津市滨海新区作为研究区域,结合经典统计学与地统计学方法,利用GIS技术研究不同土层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盐空间变异特征及空间分布特征,旨在为滨海新区盐碱地的治理与改良、植被恢复、土地利用优化布局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土壤盐分为强变异性,土壤水分为中等变异性,土壤水盐变异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弱,土壤盐分变异性大于水分。2)土壤盐分在0~20 cm土层为中等空间自相关性;20~40 cm为强空间自相关性,各层土壤水分为强空间自相关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水盐空间自相关性增大,土壤水分空间自相关性大于土壤盐分。3)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水盐含量增大,土壤含盐量呈整体条带状、局部斑块状分布;随着与渤海的距离增大,土壤含盐量递减。从滨海新区东北部到西南部,土壤总体含水量呈现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4)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土壤水盐纵向变化趋势与区域整体保持一致。
2019 Vol. 17 (3): 39-47 [摘要] ( 403 ) [HTML 1KB] [PDF 3636KB] ( 588 )
48 何玉洁, 宜树华, 陈建军, 秦彧
疏勒河源区含砂砾石土壤水热实验
对疏勒河源区的翻耕补播地、围栏封育地和围栏外草地这3种砂砾石含量不同的草地为研究对象,对其饱和导水率、冻融状态下的导热率进行测定,分析了饱和导水率、导热率与不同样地、土层深度、及土壤物理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3种样地不同土层的砂砾石含量有较大差异,翻耕补播地100~160 cm砂砾石含量达到73%。2)土壤饱和导水率和导热率随着样地类型和土层深度的不同而变化,疏勒河源区上游高寒草地饱和导水率和导热率具有空间异质性。3)砂砾石含量对饱和导水率和导热率有显著影响,今后的研究中需考虑砂砾石对土壤水热属性的影响。
2019 Vol. 17 (3): 48-56 [摘要] ( 436 ) [HTML 1KB] [PDF 3088KB] ( 364 )
57 王勇, 王世东
基于RSEI的生态质量动态变化分析——以丹江流域(河南段)为例
丹江流域(河南段)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其生态质量的好坏与变化情况对水源地的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参考依据。为研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前后丹江流域(河南段)的生态质量的变化情况,以1998、2008和2017年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为基础,通过主成分分析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对丹江流域(河南段)近20年内的生态质量进行动态监测,并结合已有数据对其变化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8年到2017年,丹江流域(河南段)的生态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其遥感生态指数的均值由1998年的0.632 0上升至2008年的0.636 6,到2017年已达到0.694 4;从空间分布上看,生态质量变差区域主要集中于北部林地和中部的城市区域,变好的区域则集中于东南部以及中部的耕地;研究区的生态质量状况与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和建设用地的扩张关系密切。利用遥感生态指数得到的研究区生态质量可以为研究区的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研究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
2019 Vol. 17 (3): 57-65 [摘要] ( 402 ) [HTML 1KB] [PDF 3137KB] ( 353 )
66 石海霞, 梁音, 朱绪超, 曹龙熹
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治理成效的多尺度趋势分析
借助我国土壤侵蚀普查数据,利用土壤侵蚀综合指数(EI)进行各级侵蚀强度的综合量化,同时结合典型流域的实测数据和重点工程所在县的监测资料,从红壤全区、重点工程县和典型流域3个尺度进行水土流失治理成效评估。结果表明:1)近10年来南方红壤区土壤侵蚀面积呈减少趋势,共减少0.5万km2,不同等级的侵蚀面积变化趋势各不相同,中度侵蚀面积明显减少,而轻度侵蚀面积显著增加。从省级变化趋势来看,江西、湖北等6省土壤侵蚀程度有所减轻,而广西、广东等4省区的土壤侵蚀状况有加重趋势。2)从177个重点工程县的EI来看,有112个县土壤侵蚀程度减轻,占63.3%。其中,生态文明工程县EI平均值减幅最大,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最显著,其次是国家重点治理区、科技示范园和清洁小流域所在县。从分布片区来看,赣南、湘中、皖西及浙闽沿海各县土壤侵蚀状况有不同程度的好转,而湘南、皖南山区和粤东沿海各县有局部加重趋势。3)从典型流域尺度来看,近几十年来江河流域径流量随时间的推移有轻微上升趋势,但输沙量显著下降,且随着小流域内植被覆盖率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不断增加,其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也呈下降趋势。本研究结果从不同尺度揭示了南方红壤区的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明确了区内不同类型工程的水土流失成效状况,对今后的水土保持布局有借鉴意义。
2019 Vol. 17 (3): 66-74 [摘要] ( 588 ) [HTML 1KB] [PDF 1660KB] ( 337 )
75 梁美霞, 陈志彪, 陈志强, 姜超, 区晓琳
崩岗系统化学计量特征及其生态指示意义
为阐明在极度退化生态系统中崩岗植物体与土壤环境的养分循环及限制状况,笔者应用生态化学计量学方法对福建省长汀县濯田镇黄泥坑崩岗群中3种不同活动状况典型崩岗植物体-土壤的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崩岗活动状况对土壤养分有着重要的影响,崩岗系统在自然恢复过程中,随着崩岗稳定性增强,有利于改良土壤肥力,但仍处于极度低下水平。崩岗区由于其生态系统的极度退化特征,土壤肥力低下,其植物体化学计量特征主要与植物种本身的特性密切相关,受土壤养分的影响差异不显著,体现崩岗植物对极度退化生态系统环境的适应性。
2019 Vol. 17 (3): 75-82 [摘要] ( 482 ) [HTML 1KB] [PDF 1178KB] ( 409 )
83 杨寒月, 张光辉, 张宝军
黄土丘陵区沟坡典型植物群落枯落物蓄积量及其持水性能
为探讨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后沟坡植物群落枯落物蓄积状况及其水文功能,以纸坊沟小流域沟坡7个典型植物群落为调查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全收获法和室内浸泡的方法,对其枯落物蓄积量、盖度、持水性能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枯落物盖度表现为草本群落均值(43.1%)>灌木群落(39.8%),且赖草群落显著大于其他植物群落(P<0.05);枯落物蓄积量表现为灌木群落(486.94 g/m2)显著大于草本群落(230.87 g/m2)(P<0.05);枯落物有效拦蓄量灌木群落均值(567.40 g/m2)显著大于草本群落(323.90 g/m2),柠条群落最大(685.26 g/m2),白羊草群落最小(149.11 g/m2)。通过对植物群落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泡时间进行分析拟合,得到该时段二者之间的函数关系式U=alnt+b
2019 Vol. 17 (3): 83-90 [摘要] ( 510 ) [HTML 1KB] [PDF 1011KB] ( 485 )
91 赵英铭, 杨文斌, 雷渊才, 李炜, 孙非, 张格, 郝玉光, 刘芳
绿洲节水型林带单株不同土层深度根生物量
为探究干旱区黄灌绿洲节水型窄林带结构农田防护林带不同土层深度根生物量及变化规律,以计算不同土层根碳储量,特开展本研究。试区在乌兰布和沙漠磴口绿洲,选择2行节水型窄林带结构田渠林路式农田防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法和固定样方法,林带同一空间内各径级根生物量代替各时段径级根生物量,实地调查20棵目标树单株各土层空间根生物量并建立模型,分析模拟林带根生物量的增长过程。研究得出:窄林带不同土层根、主根、侧根生物量与胸径和树高的增长模型20个;0~50、50~100、100~150、150~200 cm层根生物量平均比例分别为59.32%、38.68%、1.82%、0.18%;0~100 cm土层包含98%的根生物量;主根占2/3,每层占比除0~50 cm土层均递增;侧根为双层结构占1/3,分别在0~50、50~100 cm土层,占比例分别为递增、递减。各土层根、主根、侧根生物量呈垂直空间呈倒金字塔逐层递减浅土层集中分布,与胸径、树高正相关,各层分配比例相对恒定的。这一研究结果对于干旱区绿洲防护林乃至三北地区节水型窄林带结构农田防护林根碳储量研究有着重要参考意义。
2019 Vol. 17 (3): 91-97 [摘要] ( 399 ) [HTML 1KB] [PDF 969KB] ( 326 )
98 肖海, 夏振尧, 彭逗逗, 张伦, 李铭怡, 许文年, 刘普灵
植物根系对三峡库区消落带紫色土崩解性能的影响
为研究植物根系对三峡库区消落带紫色土崩解性能的影响,通过设置裸土对照(CK)和根系土样(RS)2种处理模式试验条件,利用自制崩解装置研究不同坡度下试样崩解过程,对比分析植物根系对紫色土崩解过程和崩解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崩解时间的增加,CK和RS这2种处理模式下累计崩解量均呈现先快速增加之后缓慢增加并趋于平稳的趋势,而崩解速率随崩解却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植物根系能够显著减小各时段的累计崩解量和前期崩解速率。坡度增加能够增加2种模式下的累计崩解量和最大崩解速率。中低坡度(10°和20°)时植物根系对崩解的影响较大,而在高坡度(30°)时影响减小。与CK相比,植物根系能够降低50%以上的崩解量,表明植物根系能够有效减缓崩解的发生。
2019 Vol. 17 (3): 98-103 [摘要] ( 403 ) [HTML 1KB] [PDF 830KB] ( 387 )
104 文倩, 李小弯, 郧雨旱, 李青松, 孟庆香
河南省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的时空分异
为深入了解区域农业水土资源承载能力,保障粮食安全,作者从农业水土、社会、经济、生态4方面构建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体系,采用投影寻踪模型和核密度分析模型,研究2006-2015年河南省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河南省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主要受这些因素的影响:灌溉面积、农林水利工程投资比例、第一产业比重、农田化肥使用量、农作物受灾面积比例、人口密度、农机化程度、单位耕地面积用电量与农业水资源供需平衡指数等,它们对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的累计贡献率为81.55%。2)2006-2015年,河南省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逐渐降低,由2006年的-0.06下降到2015年的-0.20,降低了233%,研究期内,全省仅郑州、济源的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有所增加,其余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3)2006-2015年,河南省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空间分异明显:中西部最高、南部中等、东部与北部最低;同时两级分化不断加剧:高水平承载力城市由4个减少为2个,低水平承载力城市由4个增加到10个。
2019 Vol. 17 (3): 104-112 [摘要] ( 452 ) [HTML 1KB] [PDF 1325KB] ( 488 )
113 王紫, 赵锦梅, 王彦辉, 蒋志荣
东祁连山高寒草地地上生物量的时空变化
高寒草地生物量受山地复杂地形影响而时空变化很大,然而研究还较少。为定量理解东祁连山地区高寒草地地上生物量的时空变化规律,为其合理保护利用和服务功能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在半干旱的甘肃天祝县抓喜秀龙乡,选择未受放牧和人为活动干扰的阴坡和阳坡的上、中、下坡位样地,以及受放牧和人为活动干扰的平地对照样地,各设4个1 m×1 m的样方,于2016年生长季各月调查1次地上生物量。结果表明:地上生物量(g/m2)的坡向差异为阴坡生长季均值(292.4)整体稍高于阳坡(282.6),二者都远高于平地(163.5);坡位差异为随坡位上升而降低,生长季均值(g/m2)阳坡为下坡(365.76) > 中坡(268.61) > 上坡(213.30),阴坡为下坡(323.08) > 中坡(278.61) > 上坡(275.42);时间变化为生长季初期快速生长、之后生长逐渐变缓,符合对数函数,具体生长速率随坡向、坡位、时间而异。综合来看,受坡向和坡位导致的水热条件和土层厚度等环境因子影响,高寒草地地上生物量存在明显而复杂的时空变化。
2019 Vol. 17 (3): 113-120 [摘要] ( 355 ) [HTML 1KB] [PDF 3081KB] ( 383 )
121 冯精金, 史明昌, 姜群鸥
潮白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为探讨北方土石山区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作者基于RUSLE和土壤侵蚀强度指数,分析1990-2015年北京市潮白河流域土地利用/地表覆被变化特征,模拟区域内不同时期不同土地利用/覆被情况下的土壤侵蚀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90-2015年,在相同的植被盖度等级下,耕地-林地转化区和耕地-草地转化区的土壤侵蚀模数呈减少趋势,均值分别减少362.32 t/(km2·a)和259.54 t/(km2·a),而林地-草地转化区的土壤侵蚀模数均值呈增加的趋势,为230.94 t/(km2·a)。总体来看,北京市潮白河流域内林地和草地的土壤侵蚀强度指数大于耕地,并在2005年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01.57和190.10。这主要是林草地质量退化致使土壤侵蚀等级较高区域的面积较大,尽管耕地向林草地转移减少了部分侵蚀,但林草地区域的土壤侵蚀防治仍不可忽视。该研究成果有望为北京市山区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控制土壤侵蚀提供一定的应用参考。
2019 Vol. 17 (3): 121-132 [摘要] ( 438 ) [HTML 1KB] [PDF 2773KB] ( 361 )
133 罗志东, 齐实
中国水土保持空间管理体系框架的构建
水土保持具有显著的地域广袤性和空间差异性,科学合理的空间组织形式是实现水土保持精细、高效、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基础。作者在分析目前水土保持行业空间管理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水土保持空间管理发展需求,系统阐述水土保持空间管理体系框架的概念内涵及其理论基础,明确体系框架构建的原则与方法,按照纵向宏观、中观和微观,横向自然、业务、行政管理的"3横3纵"结构,构建中国水土保持空间管理体系框架,并针对3个空间尺度的层次定位、内容组成和关联关系进行了论述,从空间管理理念角度为推进中国水土保持现代化管理提供一套空间管理方案。
2019 Vol. 17 (3): 133-139 [摘要] ( 400 ) [HTML 1KB] [PDF 912KB] ( 362 )
140 包赛很那, 苗彦军, 郭云雷, 徐雅梅, 王明涛, 王向涛, 谢国平, 王传旗
西藏林芝地区高等级公路生态袋边坡修复技术应用研究
西藏公路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产生大量的公路边坡工程创面,且公路边坡修复的难度和投入巨大;因此,探索一种有效水土保持且能促进边坡植被修复的技术,对西藏公路建设中生态保护及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采用生态袋边坡修复技术,在林芝地区林拉高等级公路起始路段进行边坡与平地的植被修复对比试验。植被修复草种选用经高原地区引种驯化筛选出来的抗逆性极强的4种优良禾本科草种黑麦草(Lolium perenne)、高羊茅(Festuca elata)、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为供试材料,根据试验用沙壤土的饱和含水量(85%~90%)和当地作物施氮水平(0.05~0.10 g/kg),设计2个供水量水平(60%~70%,W1=60 mL/kg,85%~90%,W2=85 mL/kg)和4个供氮量水平(N0=0 g/kg,N1=0.027 8 g/kg,N2=0.055 6 g/kg,N3=0.083 3 g/kg)共8个处理,通过比较边坡和平地生态袋不同水氮供应条件下植被生长量和生物量变化,揭示该技术的植被修复效果及最佳水肥组合。结果显示:植被的生长发育明显受到生态袋水氮耦合效应的影响。在充分灌水低氮(W2N1)时,边坡植被的出苗率为79%、株高为4.97~13.70 cm、盖度为68.33%~81.67%、密度为1万3 600株/m2、地上生物量为0.032 5 g/株,均达到最高水平;而平地植被在充分灌水中高氮(W2N2/N3)时,植株较高大,出苗率、盖度和密度均最高;但在低水无供氮(W1N0)时边坡和平地植被在出苗后期出苗率、高度、盖度均较低。此外,在2种灌水(W1W2)低氮(N1)时,边坡生态袋植被的出苗率、高度、盖度均较平地高。综上表明,生态袋具有明显的植被修复作用,且在某一特定的水氮耦合条件下,边坡植被修复效果比平地好。生态袋在边坡上植被修复最适水氮条件为:W2N1;平地上为:W2N2/N3。该技术适合在高原地区公路边坡植被修复中推广应用。
2019 Vol. 17 (3): 140-147 [摘要] ( 425 ) [HTML 1KB] [PDF 844KB] ( 362 )
148 鲍玉海, 殷燕利, 秦伟, 陈尚书, 贺秀斌
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规划设计——以简阳南冲堰示范园为例
我国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创建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建立完善的规划理论和规范,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各地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为提高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规划技术水平和建设质量,亟需开展园区建设规划技术体系的研究。本文通过系统梳理相关文献、国家法律法规及部门相关文件,结合四川省典型园区规划实践,探讨了园区规划设计中的有关技术要点。针对园区规划实际工作中未形成统一和系统的技术路线的现状,本文阐述了园区建设规划的设计思路,明确了规划应涵盖的主要内容和工作要求,并以简阳市南冲堰示范园区规划为例,介绍了基础条件分析、规划范围与功能分区划定、建设内容与进度部署安排等方面的规划成果。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建设规划是项目建设前期工作的重要依据,规划编制应满足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基本要求,可按照园址踏勘遴选、数据资料获取、目标定位确立、边界分区划定、内容布局设计、投资进度安排、保障措施制定、文本图件编绘的工作步骤和技术思路开展工作。
2019 Vol. 17 (3): 148-154 [摘要] ( 404 ) [HTML 1KB] [PDF 1749KB] ( 354 )
155 程诗悦, 秦伟, 郭乾坤, 徐立荣
近50年我国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综述
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极端降水事件频发,引发严重水土流失事件,并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开展极端降水及其时空变化特征研究对明晰极端降水变化规律、指导水土保持规划和治理等工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目前,我国基于不同时空尺度的极端降水及其变化趋势的研究已取得丰富的成果,但对这些成果的总结和提炼不足,不利于正确认识我国极端降水规律。笔者通过搜集大量相关文献,对我国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认为整体上我国极端降水事件呈增加趋势,但华北、东北和西北东部等地区呈减小趋势。研究表明,我国目前极端降水研究具有以下薄弱环节:1)气象站点密度普遍偏小;2)地形因素对极端降水的影响考虑不足;3)点状和面状降水数据结合不够紧密——从而造成不同学者在同一区域的研究结论往往不尽相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可比性,也使得研究成果对实践工作的指导能力不足。建议后续研究应加密气象站点、充分考虑复杂地形条件对极端降水的影响以及加强点状和面状降雨数据的结合,以期获得更为准确的极端降水时空变化规律,增强对水土保持、防汛抗旱和水利工程防护等实践工作的指导作用。
2019 Vol. 17 (3): 155-161 [摘要] ( 482 ) [HTML 1KB] [PDF 795KB] ( 379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关于招募《中国水土保持科学》青年编委的通知
弘扬科学家精神专题宣传之:中国林业教育奠基人梁希
祝贺郑粉莉副主编和陈利顶、雷廷武编委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编2020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被Scopus数据库收录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20年主编会暨第九届优秀论文评审会在京召开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9—2020年度来源期刊核心库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编新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致谢审稿专家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7年主编会议在陕西杨凌召开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7—2018年度来源期刊核心库
原主编王礼先教授获诺曼?哈德逊纪念奖
英文稿件征稿启事
崔鹏副主编当选中国科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刘国彬等3位编委荣获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编委会换届暨第四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我刊副主编崔鹏当选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科学委员会委员
中国科协 教育部 科技部 卫生计生委 中科院 工程院 自然科学基金会关于印发《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的通知
我刊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征稿启事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5—2016年度来源期刊核心库
关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网址的申明
关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五届优秀论文评选结果的通告
祝贺《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副主编崔鹏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Copyright Notice
2011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
关于颁发《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四届优秀论文奖的决定
关于授予王礼先同志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特殊贡献奖的决定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创刊十周年纪念座谈会暨第三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在海南三亚召开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四届优秀论文评审会在京召开
关于IP地址变更的通告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0年中国知网统计数据
2010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1-2012年来源期刊
在线投稿系统正式启用,欢迎在线投稿,并提出宝贵意见。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9年中国知网统计数据
欢迎订阅《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在2009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中名列前茅
第二届编委会第二次会议成功召开
关于召开《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二届编辑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的通知
      更多....  
更多.... 
   论文版权转让合同
   作者信息表
   论文模板
更多.... 
           
 
  版权所有© 2010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编辑部     
通讯地址:北京市 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联系电话: 010-62336042,010-62336872 E-mail: sbxh035@263.net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京ICP备 110062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