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官方微信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2018年 16卷 4期  刊出日期 2018-08-30
  
1 郝芮, 邓羽松, 娜荷芽, 冯春杰, 王俊升, 蔡志文, 丁树文
鄂东南花岗岩崩岗剖面土体风化特征
崩岗是我国南方特殊的一种土壤侵蚀现象,危害严重;研究崩岗剖面土体风化特征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崩岗发生机理,为崩岗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通过采集通城县花岗岩崩岗土壤,测定其颗粒组成、阳离子交换量、黏聚力和各氧化物所占质量分数;定量分析不同层次氧化物质量分数;计算风化强度,分析其与土壤性质的相关性,探究花岗岩崩岗土体风化特征与崩岗形成机理的关系。结果表明:花岗岩风化壳经脱硅富铁铝化、盐基淋溶等成土过程,不同氧化物在土壤剖面不同层次所占比例有一定规律,随着土壤深度减小Al2O3、Fe2O3所占比例增多,SiO2比例减小。风化程度整体趋势随深度减小而增强,风化强度最大相差15.18%。风化程度与黏粒比例、阳离子交换量、黏聚力成正相关。上层风化程度大,黏粒比例高,黏聚力大,土体稳定;下层风化程度弱,黏粒比例低,黏聚力小更易被侵蚀,造成土体易崩塌,形成崩岗。
2018 Vol. 16 (4): 1-8 [摘要] ( 529 ) [HTML 1KB] [PDF 765KB] ( 475 )
9 杜胜莉, 朱清科, 王旭虎, 刘淑琴
陕北黄土极陡坡土壤水分对微地形的响应
土壤水分是陕北半干旱黄土区植被生长最主要的限制因子,然而受坡面微地形的影响,黄土坡面土壤水分存在异质性,从而影响林草植被精准配置。为此,本研究通过对黄土高原5类陡坡微地形土壤含水量(0~180 cm土层)的定位监测数据,分析研究不同降水年型条件下土壤水分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微地形的响应。结果表明:1)降水年型对微地形土壤水分时空变化均有影响,枯水年切沟底土壤含水率季节变化平缓,雨季前下降趋势缓慢,雨季后增长趋势滞后;而丰水年切沟底土壤水分的变化呈V型变化;缓台、浅沟、塌陷和陡坎4种微地形枯水年土壤水分季节变化一致,呈M型变化;而丰水年土壤水分季节变化呈W型,2个最低值出现在5月和11月。2)垂直方向上塌陷、原状坡、陡坎土壤水分自上而下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缓台、浅沟、缓坡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黄土陡坡中的切沟底土壤水分含量最高。3)缓台、陡坎、原状坡的土壤水分速变层和活跃层在丰水年消失,在枯水年深度下移;塌陷、切沟、浅沟、和缓坡土壤水分速变层和活跃层在枯水年均下移。
2018 Vol. 16 (4): 9-15 [摘要] ( 599 ) [HTML 1KB] [PDF 973KB] ( 530 )
16 何子淼, 肖培青, 郝仕龙, 杨春霞
黄丘区野外坡面土壤水分变化对次降雨过程的响应
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与空间变异特征对坡面降雨入渗和产流过程有重要影响。为了研究黄丘区降雨-土壤水分响应关系,在天水罗玉沟流域建立野外坡面小区,利用野外水分动态观测和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天然状态和90 mm/h降雨强度下的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天然状态下,土壤剖面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可以划分为速变层(0~20 cm)、活跃层(20~30 cm)、次活跃层(30~40 cm)和相对稳定层(40~100 cm),土壤水分的垂向分布存在分层现象,坡向分布存在显著的坡位差异(P<0.05)。降雨过程中,降雨能明显增强土壤水分的活跃性,主要表现在0~30 cm土层范围内,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降雨对土壤水分活跃程度的影响逐渐减弱。0~30 cm土层土壤水分随降雨时间变化表现为3段式,即快速上升期、稳定期、略微下降期,深层次土壤水分在垂向的变化中表现为不均匀性,存在梯度性差异;除0~30 cm土层外,降雨仅增加各土层中的土壤水分,对各层间土壤水分在整体土层范围中土壤水分的占比影响较小,雨中坡位间土壤水分的分布差异更为显著(P<0.01)。随着0~30 cm土层的土壤水分含水率的增加,产流速率呈增加并趋于稳定的趋势,产沙速率的变化趋势为产沙量达到高峰后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
2018 Vol. 16 (4): 16-24 [摘要] ( 472 ) [HTML 1KB] [PDF 2645KB] ( 471 )
25 程晓鑫, 何远梅, 张岩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与局地气候变化的关系
分析退耕还林以来黄土高原气候的时间变化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研究黄土高原局域气候变化的时空差异性及其与植被恢复的相关性,旨在探讨区域气候是否会对植被覆盖变化做出响应。使用GIS和统计学方法,基于黄土高原区1981年以来的气象数据和2000—2013年的MODIS/NDVI数据,使用趋势分析和Kriging插值,分析气候要素的时空变化特征,结合线性相关性,分析植被恢复和区域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近30年来黄土高原的气候变化总体趋势是气温上升,而其他气候要素无显著变化;退耕还林以后表现为降水增加、气温不再升高、风速降低、湿度减小。2)2000年以来,黄土高原最高气温变化率、最小相对湿度变化率空间特征表现为条带状,且与夏季NDVI变化率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特征。3)植被NDVI与1—4月份的最低气温正相关性显著,与7月份的最高气温负相关性显著,与5—9月份风速负相关性显著,与5月和7月的相对湿度正相关性显著。4)南温带植被NDVI与年均最大风速的负相关性显著,中温带植被NDVI与年均最小相对湿度的正相关性显著,还与春、秋季平均最小相对湿度的正相关性显著。总之,黄土高原的气候变化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但是植被覆盖变化也是局地气候变化的1个因素,在温度、风速和湿度方面表现比较明显。
2018 Vol. 16 (4): 25-33 [摘要] ( 463 ) [HTML 1KB] [PDF 4567KB] ( 491 )
34 刘宝元, 刘刚, 王大安, 伍永秋, 段兴武, 李建伟, 沈波, 孟令钦, 高燕
区域沟蚀野外调查方法——以东北地区为例
区域沟蚀调查结果是进行沟蚀治理的依据,但目前应用的遥感调查方法难以识别浅沟和规模较小的切沟。本研究在全国第1次水利普查土壤侵蚀抽样调查方法基础上,设计了基于调查单元的沟蚀调查方法,并在东北地区的辽宁省辽阳县和彰武县、黑龙江省嫩江县和内蒙古阿荣旗的112个野外调查单元进行了沟蚀调查。结果表明:辽阳、彰武、嫩江和阿荣旗4个县(旗)沟壑密度分别为1.70、0.61、1.51和5.04 km/km2,沟蚀强度分别为中度、轻度、中度和剧烈;4个县沟蚀条数分别为14.7、9.3、12.4和44.0条/km2,其中浅沟比例分别为46.9%、44.1%、71.0%和66.1%;以丘陵地形为主的辽阳县切沟比例高,以漫岗地形为主的嫩江县和阿荣旗浅沟比例高,以台地缓丘为主的彰武县沟蚀相对较弱,发生沟蚀时多以切沟为主;沟蚀主要发生在耕地,浅沟数量在旱地的比例高达88.8%~100%,切沟数量比例也达到40.1%~99.1%。本方法不仅能够客观、定量地反映区域沟蚀强度,而且能够通过在同一调查单元调查片蚀和沟蚀,实现片蚀和沟蚀强度评价和侵蚀贡献估算。
2018 Vol. 16 (4): 34-40 [摘要] ( 618 ) [HTML 1KB] [PDF 892KB] ( 551 )
41 刘灿, 曹龙熹, 梁音
福建红壤丘陵区道路网络与水系空间关系
为了探明道路在流域水文过程中的作用,以福建红壤丘陵区小流域道路网络为研究对象,借助遥感影像解译与GIS数字地形分析技术,并结合实地调查与测量,研究红壤小流域道路网络的空间分布、影响因素以及道路与水系的联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道路可分为县道、乡村干路、乡村支路、土路干路、土路支路5个等级,道路密度为2.30 km/km2,路网结构与水系结构差异较大;2)路网分布是人类活动驱动和地形因素限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级别道路的主要功能和技术要求不一样,导致其受驱动或限制的影响大小存在差异;3)丘陵区硬化公路趋向分布于水系沿岸,更近的空间关系可能导致其对流域水文的影响更大。结合交汇点分析表明高等级硬化道路和低等级土质道路分别通过影响产汇流和侵蚀产沙的方式影响水系下游主河道和上游支流。研究结果揭示了红壤丘陵小流域路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流域水文地貌要素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理解道路的流域水文效应。
2018 Vol. 16 (4): 41-48 [摘要] ( 570 ) [HTML 1KB] [PDF 2325KB] ( 469 )
49 朱梓弘, 朱同彬, 黄静, 谷佳慧, 杨霖
基于GIS的广西西江流域石漠化动态分析
为及时掌握各项综合治理措施开展过程中广西西江流域石漠化动态变化情况,基于2001、2006、2011和2016年4期MODIS NDVI影像数据,综合运用RS与GIS技术,提取西江流域石漠化空间信息,分析西江流域石漠化动态特征。结果表明:2001—2016年间西江流域石漠化面积由18.06%下降至7.34%,且石漠化面积降幅逐年增大。石漠化集中分布于西江流域中部及西部地区,该区石漠化面积占全流域石漠化总面积的87.72%。桂贺江与左江流域石漠化缩减速率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其余各子流域石漠化缩减速率均在2011—2016年间达到最大值。石漠化演化的实质是不同等级石漠化相互转移的过程,其中低等级石漠化易向相邻等级石漠化转移。流域石漠化演变呈现高等级石漠化逐步向低等级石漠化转变的特征,表明针对广西西江流域石漠化的治理已取得一定成效,但石漠化好转的同时,部分地区仍存在石漠化恶化的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流域石漠化监测力度,因地制宜调整与优化石漠化综合治理措施。
2018 Vol. 16 (4): 49-55 [摘要] ( 618 ) [HTML 1KB] [PDF 3655KB] ( 421 )
56 杨波, 王全九, 郭思琪
1988—2013年陕北风沙区秃尾河流域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
为研究陕北风沙区水土流失变化,在ArcGIS和ENVI软件中,利用降雨、地形、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数据,结合通用土壤侵蚀模型(USLE)估算榆林市秃尾河流域1988—2013年水土流失变化。结果表明:1)26年来降雨侵蚀力呈现增加趋势,植被覆盖C因子减少约0.29;2)整个流域土壤侵蚀模数大幅减少,尤其是中度以上侵蚀由1988年的面状分布,变成2013年的线状和星状分布,流域内土壤侵蚀强度表现出从上游向下游逐渐增加的特征,土壤侵蚀无论从强度和面积上都有明显改善,在降雨侵蚀力相似的情况下,2013年比1988年土壤侵蚀模数减少了8 713.62 t/(km2·a),总侵蚀量减少了68.33%;3)土壤侵蚀模数随高程增加呈现递减趋势,随坡度增加呈现递增趋势,流域上游的木独兔镇、大保当镇侵蚀强度明显小于下游大河塔镇、安崖镇等地区;4)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侵蚀强度大小依次是未利用土地、草地、林地和耕地。在水土流失治理后,未利用土地和草地的水土保持效益最明显。对比退耕还林前后,陕北风沙区典型流域的水土治理取得明显效益。
2018 Vol. 16 (4): 56-65 [摘要] ( 386 ) [HTML 1KB] [PDF 2348KB] ( 422 )
66 高海东, 李占斌, 李鹏, 任宗萍, 杨媛媛, 王杰
黄土高原暴雨产沙路径及防控——基于无定河流域2017-07-26暴雨认识
黄土高原大规模生态建设显著降低黄河输沙量,但暴雨条件下,黄河典型支流输沙量仍然维持在高位。2017年7月26日无定河普降暴雨,白家川站洪峰流量达4 480 m3/s,最大含沙量达837 kg/m3,为1975年建站以来最大洪水。暴雨后,笔者对典型小流域侵蚀输沙特征进行调查,暴雨情况下,小流域土壤侵蚀模数仍然很高,但是由于坝系拦蓄,流域泥沙输移比显著降低。暴雨条件下,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产沙路径为梯田下部田坎→坡耕地→土质道路→沟壁→淤地坝垮坝→沟道及河道堆土。针对产沙路径,笔者提出新形势下黄土高原土壤侵蚀5条防治对策:1)完善小流域→一级支流→黄河干流三级输沙通道,保障排沙畅通;2)持续推进退耕还林(草)和坡改梯工程,加强坡耕地治理;3)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和坡面径流调控能力建设,防治道路和沟壁侵蚀;4)加强梯田管护;5)加强生产建设项目监管,管控建设项目弃土。
2018 Vol. 16 (4): 66-72 [摘要] ( 447 ) [HTML 1KB] [PDF 5965KB] ( 482 )
73 王鑫皓, 王云琦, 马超, 王玉杰
根系构型对土壤渗透性能的影响
植物的根系能够影响土壤中水分的下渗,但是不同的根系构型对土壤入渗性能的影响尚不清楚。为探究不同构型根系对土壤渗透性能的影响,选择重庆缙云山6种不同根系构型的树种进行单株尺度的定水头入渗试验;渗透结束后将根系挖出,统计不同根系构型的根系形态,并分析其对土壤下渗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植物根系的存在能够提高土壤的稳渗速率达2~5.23倍,根长密度、根体积分数、根系的体积分形维数与土壤的稳渗速率均呈正相关关系;2)不同根系构型对土壤入渗性能的影响不同,在根系体积相同的情况下稳渗速率从大到小依次为V型 > M型 > R型 > W型 > VH型 > H型;3) H型根-土复合体的入渗速率-时间曲线可以用Horton公式进行拟合,R型和W型根-土复合体可以用Kostiakov公式进行拟合,而M型根-土复合体采用2种方式拟合均可。
2018 Vol. 16 (4): 73-82 [摘要] ( 515 ) [HTML 1KB] [PDF 1410KB] ( 368 )
83 李淑松, 邹强, 陈容, 唐建喜
白龙江流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泥石流是暴发在山区小流域内的特殊地质灾害,泥石流危险度评价是泥石流灾害风险预测、评价和防治的前提。本文以流域单元为评价单元,选取沟床比降、泥石流规模和堵江程度3个因子,构建危险性评价模型,提出流域尺度的危险性评价方法。以甘肃省陇南地区白龙江流域为研究区,应用GIS技术,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建立以水文响应单元为基本评价单元,应用危险度模型计算研究区泥石流危险度,划分危险度等级,编制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结果图。结果表明:处于中度危险以上的泥石流沟数量占78%,其中,极高度危险的泥石流沟占25.3%。评价结果与实际灾情吻合,可为白龙江流域防灾减灾提供参考依据。
2018 Vol. 16 (4): 83-88 [摘要] ( 558 ) [HTML 1KB] [PDF 2288KB] ( 413 )
89 何莹莹, 于明含, 丁国栋, 高广磊, 赵媛媛, 赛克
基于冠层温度的典型沙生植物土壤水分状况诊断
冠层温度是植物体能量平衡结果的体现,是衡量植物水分多寡和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在农业中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植物干旱程度的评价。本研究以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沙柳(Salix psammophila)、油蒿(Artemisia ordosica)3种典型沙生植物为研究对象,以土壤田间持水量的A(5%~20%)、B(20%~40%)、C(40%~60%)、D(60%~100%)设置4个水分梯度,监测并分析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植物冠层温度日变化特征及差异性,探究沙生植物冠层温度对气象因子及土壤水分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在同一监测时间,即气象条件背景相同情况下,植物所处的土壤含水率越低,其正午的植物冠层温度越高。2)在日尺度范围内,植物冠层温度的高低受到气象因子、土壤水分的共同影响;通过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气象因子对冠层温度的影响比土壤水分较为显著。3)基于日尺度上多时间点的冠层温度数据建立的冠层温度数据对气象因子响应的敏感度系数,可以判定植物所处的土壤水分状况。土壤含水率越低其植物冠层温度对气象因子的敏感度越小。利用植物冠层温度可以实现对于植物所处的土壤水分状况的判定,为大田植被的水分管理提供1种新的、便捷有效的途径。
2018 Vol. 16 (4): 89-96 [摘要] ( 470 ) [HTML 1KB] [PDF 2394KB] ( 357 )
97 刘宝勇, 赵凯, 宋子岭, 李岩岩
海州露天矿排土场不同复垦模式下土壤酶与土壤肥力典型相关分析
为研究露天矿排土场不同复垦模式下多种土壤酶与土壤肥力因子的相关程度,采集阜新市海州露天矿排土场3种复垦模式(刺槐林地、白榆林地、草地)和荒裸地的0~5,5~10,10~20和20~30 cm 4个土层的土壤,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法分析排土场3种复垦模式下土壤酶活性和土壤肥力的相关性。3种复垦模式与荒裸地比较,土壤酶活性及土壤肥力显著提高(P<0.05)。相同深度白榆林地土壤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复垦模式,且土壤肥力较高;同一样地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酶活性和土壤肥力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第1对典型变量相关系数0.998,表明综合土壤酶活性因子与综合土壤肥力因子具有显著的相关性。采用种植白榆的复垦模式对露天矿排土场土壤改良效果较好。不同复垦模式下土壤酶中蔗糖酶、蛋白酶和脲酶与土壤肥力相关性显著。典型相关变量组可以作为海州矿排土场土壤酶和土壤肥力指示因子。
2018 Vol. 16 (4): 97-105 [摘要] ( 490 ) [HTML 1KB] [PDF 1007KB] ( 500 )
106 黄团冲, 贺康宁, 王先棒, 王世雷
北川河流域森林冠层结构对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影响
通过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宝库林场设置样地,研究5种主要林分森林冠层结构对林下植被的影响。选取沙棘林、白桦林、青海云杉林、华北落叶松林和青海云杉落叶松混交林这5种主要林分,每种林分设置6个样地,在样方4角及中心设置灌木和草本样方,共设置30个乔木样方,150个灌木和草本样方,进行样地调查,并且利用鱼眼镜头相机在样方内对冠层进行拍照,获得冠层结构(林隙分数、叶面积指数、叶倾角)和林下光照(冠下直射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冠下散射PPFD、冠下总辐射PPFD)。结果表明:1)各林分灌草层在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方面具有一定差异,其中:在物种丰富度方面,5种林分草本层都要高于灌木层,且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个别林分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在物种多样性方面,除白桦林外,其他几种林分草本层均优于灌木层;在物种均匀度方面,沙棘林灌木层最低,青海云杉林在草本层中最低;青海云杉落叶松混交林在物种多样性各指标方面要高于单纯的青海云杉林和落叶松林。2)通过典型分析发现,冠层结构和林下光照之间有显著性关系,且林隙分数和林下总光照在冠层结构和林下光照2组变量中权重最高;林隙分数与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灌木层物种丰富度之间相关关系不显著;林隙分数与草本层各多样性指标均呈不显著负相关;冠下总辐射与草本层各多样性指数之间呈显著性正相关。3)光照对草本层生长发育的作用显著高于冠层结构;而冠层结构特别是林隙分数影响着灌木层的形成,因灌木层对光照的需求低于草本层。
2018 Vol. 16 (4): 106-114 [摘要] ( 529 ) [HTML 1KB] [PDF 927KB] ( 548 )
115 于坤霞, 白璐璐, 李占斌, 张晓明, 孙倩, 方锦丽, 解刚, 李鹏, 靳涛
线性生产建设项目生态效益动态评价及其指标权重分析——以西安—商洛高速为例
高速公路的网络化、规模化发展,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同时高速公路的水土流失防治投入也十分巨大,科学评价高速公路等线性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的生态效益可以为生产建设类项目水土保持评价提供科学依据。笔者以国家高速公路G40西安—商洛段为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极优模型计算相关指标的权重和隶属度值,以此为基础计算典型线型建设项目在施工前期、植被恢复期和建成使用期不同功能生态效益指数,分析线性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的生态效益。结果显示:在施工前期径流模数综合得分最高;在植被恢复期土壤侵蚀模数综合得分最高;在建成使用期排水量与外排水含沙量综合得分最高。在施工前期,中低地区(秦岭以北)和阶地区(秦岭以南)的生态效益指数值分别为0.455和0.487,属于中等分类,说明该地区生态系统趋于稳定。在植被恢复期,比较各分区的值,发现秦岭以南都略小于秦岭以北,说明秦岭以北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在建成使用期,线性生产建设项目在不同区段的破坏程度不同,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后生态效益指数也是不同程度的增长,以秦岭以北主线工程区为例,生态效益指数由生产前期的0.455提高到建成使用期的0.578,这说明在采取水土保持措施之后,取得了一定的生态效益。在各个时期,主线工程区比其他区的生态效益指数值基本上都大,说明主线工程区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其他区。
2018 Vol. 16 (4): 115-123 [摘要] ( 573 ) [HTML 1KB] [PDF 2709KB] ( 498 )
124 陈艺超, 孙保平, 张建锋, 宋双双, 李智勇, 陈串
保水剂用量对矿区紫花苜蓿生长的影响
中国北方矿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植被恢复难度大。为得出矿区紫花苜蓿种植中保水剂的最佳用量,以矿区废弃地土壤为基质,研究6种质量分数的保水剂(0、0.15%、0.30%、0.45%、0.60%和0.90%)对紫花苜蓿存活时间、矿区土壤的土壤含水率、土壤养分及对紫花苜蓿生长状况(光合作用、叶绿素质量分数、生物量和根冠比)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加保水剂能延长紫花苜蓿存活时间,增加土壤含水率,保蓄土壤养分,提高土壤养分质量分数,增强紫花苜蓿光合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减少叶绿素破坏分解,使紫花苜蓿生物量增加。与对照相比,添加保水剂的处理紫花苜蓿存活时间延长6.16%~35.05%,土壤含水率提高1.04%~8.78%,土壤全氮、全磷和全钾质量分数分别提高13.40%~35.54%、2.61%~18.93%和8.53%~15.89%,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质量分数提高5.88%~47.02%、17.88%~101.73%和12.5%~31.55%。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8.94%~96.96%、5.64%~61.12%、14.17%~135.05%、14.85%~49.71%和1.08%~16.48%,叶绿素质量分数增加9.48%~30.29%。紫花苜蓿生物量增加17.01%~61.96%。综合各指标改良效果,以保水剂质量分数0.30%~0.45%为矿区废弃地紫花苜蓿种植的适宜浓度。
2018 Vol. 16 (4): 124-131 [摘要] ( 385 ) [HTML 1KB] [PDF 940KB] ( 401 )
132 赵洋, 高广磊, 丁国栋, 周金星, 姜鑫贵
青藏铁路南山口段风沙灾害防护体系优化
青藏铁路受到风沙灾害的严重威胁,得到世界范围的热切关注。为构建科学高效的青藏铁路风沙灾害防护体系,以风沙灾害典型路段—南山口段为研究对象,基于风沙灾害防护体系的野外调查,开展风洞模拟实验。研究结果显示:1)铁路路基是阻碍风沙运动的重要障碍物。风沙流遇阻抬升在路基迎风侧坡脚形成低速区,造成坡脚积沙;风沙流集流加速在路基迎风侧路肩形成高速区,造成路基风蚀。2)在当前防护体系中,第2、3道PE网栅栏防护效果较差,其积沙量仅占总积沙总量的2.42%和0.42%。轨枕栅栏防风阻沙效果较好,但其积沙压力较大,且与铁路距离较近,存在危害铁路运行的潜在风险。3)建议在铁路上风向增设高立式栅栏,将防护体系宽度增加至300~500 m,以利于将沙物质阻截在防护体系外缘;建议缩短PE网栅栏间距以持续降低风速,增强其阻沙效果。本研究可为青藏铁路风沙灾害防护体系建设与优化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2018 Vol. 16 (4): 132-137 [摘要] ( 355 ) [HTML 1KB] [PDF 2543KB] ( 379 )
138 郭子豪, 高建恩, 吴莉娜, 娄现勇, 张元星
基于Google Earth的一种浅沟侵蚀量的测算方法
针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浅沟侵蚀量测量费时耗力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浅沟沟道侵蚀量测算方法。基于传统的"三棱柱"侵蚀量测算法及Google Earth所提供的公共数据图像源,利用Google Earth地形工具快速精确地测得浅沟侵蚀量。以在2013年延安极端降雨中,安塞马家沟流域多级梯田出现的典型浅沟侵蚀为算例,运用此方法,与实测值相比,田面高程相对误差23.2%,田面面积相对误差2.7%,侵蚀沟深度相对误差14.8%,侵蚀量相对误差4.8%,虽然在侵蚀量的一系列测算中存在误差,但完全可以通过数学方法进行削减。基于Google Earth的浅沟侵蚀量的测算方便快捷,是一种利用公共数据测量浅沟侵蚀量的新方法,可为高效开展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坡面水土流失调查及治理提供技术参考。
2018 Vol. 16 (4): 138-143 [摘要] ( 523 ) [HTML 1KB] [PDF 1503KB] ( 599 )
144 曹娓, 王艺琳, 胡永歌, 徐恩凯, 杨航, 田国行
人工植物群落多样性与土壤耦合度——以信阳—南阳高速公路为例
高速公路人工植物群落与土壤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重点,但多集中于边坡恢复初期,对于恢复过程中二者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该研究以沪陕高速信(信阳)—南(南阳)段为研究路段,选取8种具有代表性的群落,使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植物群落多样性与土壤耦合关系。结果显示阴坡群落的总体耦合效果比阳坡略好,8种植物群落中,有2个群落的耦合效果为"优",分别是阴坡紫穗槐+高羊茅群落和阳坡紫穗槐+蛇莓群落。含水量、全钾、土壤密度、全氮、pH值、全磷和有效钾对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较大,可以根据以上指标有针对性的对土壤进行改良。同时,通过对耦合效果好的群落结构分析,建议推广不同生活型的豆科植物并搭配多年生草本的植物配置模式。
2018 Vol. 16 (4): 144-150 [摘要] ( 514 ) [HTML 1KB] [PDF 817KB] ( 347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关于招募《中国水土保持科学》青年编委的通知
弘扬科学家精神专题宣传之:中国林业教育奠基人梁希
祝贺郑粉莉副主编和陈利顶、雷廷武编委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编2020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被Scopus数据库收录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20年主编会暨第九届优秀论文评审会在京召开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9—2020年度来源期刊核心库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编新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致谢审稿专家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7年主编会议在陕西杨凌召开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7—2018年度来源期刊核心库
原主编王礼先教授获诺曼?哈德逊纪念奖
英文稿件征稿启事
崔鹏副主编当选中国科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刘国彬等3位编委荣获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编委会换届暨第四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我刊副主编崔鹏当选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科学委员会委员
中国科协 教育部 科技部 卫生计生委 中科院 工程院 自然科学基金会关于印发《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的通知
我刊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征稿启事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5—2016年度来源期刊核心库
关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网址的申明
关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五届优秀论文评选结果的通告
祝贺《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副主编崔鹏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Copyright Notice
2011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
关于颁发《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四届优秀论文奖的决定
关于授予王礼先同志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特殊贡献奖的决定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创刊十周年纪念座谈会暨第三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在海南三亚召开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四届优秀论文评审会在京召开
关于IP地址变更的通告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0年中国知网统计数据
2010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1-2012年来源期刊
在线投稿系统正式启用,欢迎在线投稿,并提出宝贵意见。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9年中国知网统计数据
欢迎订阅《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在2009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中名列前茅
第二届编委会第二次会议成功召开
关于召开《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二届编辑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的通知
      更多....  
更多.... 
   论文版权转让合同
   作者信息表
   论文模板
更多.... 
           
 
  版权所有© 2010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编辑部     
通讯地址:北京市 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联系电话: 010-62336042,010-62336872 E-mail: sbxh035@263.net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京ICP备 110062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