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官方微信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2018年 16卷 2期  刊出日期 2018-04-30
  
1 郝好鑫, 杜一凡, 曹丹妮, 李朝霞, 郭忠录
红壤缓坡水流动力学特性及其对侵蚀影响的试验研究
水动力学特性对阐明红壤坡面侵蚀过程和产沙机理有重要意义。采用动床模拟径流冲刷方法,研究不同坡度(5°、8°、10°、12°)和不同放水流量(5、7.5、10 L/min)下,第四纪黏土发育红壤坡面侵蚀规律和水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1)放水冲刷初期坡面流为短时间薄层水流,随后发育为细沟流。薄层水流流态大部分处于"过渡流-缓流区",细沟流大部分处于"过渡流-急流区"。薄层水流单宽流量、水深、流速、雷诺数以及弗劳德数均小于细沟流,而曼宁糙率和达西-韦斯巴赫阻力系数则为薄层水流大于细沟流。2)曼宁糙率和达西-韦斯巴赫阻力系数均与弗劳德数呈幂函数关系(R2分别为0.49和0.53),过渡流达西-韦斯巴赫阻力系数与雷诺数呈现显著幂函数关系(R2为0.29)。3)从水动力学角度解析了红壤缓坡面水蚀过程——水力坡度和雷诺数2种因子共同组成的复合水动力参数可作为表征坡面侵蚀产沙的特征参数,建立了薄层水流和细沟流条件下基于水力坡度与雷诺数乘积的土壤侵蚀速率指数函数方程(R2分别为0.94和0.52)。研究初步表明红壤缓坡的侵蚀规律和水动力学特性,为进一步研究该区域坡面侵蚀动力学机制奠定一定基础。
2018 Vol. 16 (2): 1-8 [摘要] ( 415 ) [HTML 1KB] [PDF 2321KB] ( 368 )
9 杨博, 陈莹, 陈兴伟, 刘梅冰, 高路
基于PEST的HSPF模型径流模拟优化
参数率定是水文模型构建的关键步骤之一,为了提高模型的率定效率和模拟效果,针对HSPF模型,以晋江山美水库流域为例,将PEST应用于日径流模型的率定,分别采用单目标函数和多目标函数率定参数,并对日流量偏差这一目标函数进行改进,划分为丰水期和枯水期的日流量偏差,对比分析了单目标与多目标率定结果的优劣及多目标函数改进前与改进后率定结果的差异。结果表明:1)相比单目标率定,多目标率定的NSE、R2、RMSE和PBIAS等结果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2)2种多目标率定的结果,在对日流量偏差改进后,枯水期日径流的模拟结果得到显著提高,率定期和验证期的NSE分别由-0.04和0.43提升至0.25和0.54,R2分别由0.37和0.59提升至0.47和0.64,PBIAS分别由-33.57%和-22.72%提升至-24.52%和-16.79%,RMSE分别由9.54和8.89 m3/s降低至8.06和7.96 m3/s。因此,相比单目标率定,多目标率定能更好的把握径流变化趋势、径流总量和流量保证率的特征;并且将日流量偏差划分丰、枯水期之后,研究区的枯水期径流模拟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2018 Vol. 16 (2): 9-16 [摘要] ( 408 ) [HTML 1KB] [PDF 935KB] ( 395 )
17 李依珊, 尹斌, 谢云, 殷水清, 刘雨鑫, 章文波, 殷兵, 杨扬, 段兴武
岩溶区土壤侵蚀强度评价方法
研究岩溶区土壤侵蚀评价方法,既可以对岩溶区水土流失状况有深入了解,也可以为水土流失治理和评价提供依据。在贵州关岭、云南罗平、云南峨山3个县岩溶区,抽样选取44个小流域进行野外考察,收集土壤侵蚀因子的相关信息,分别通过因子分级判断侵蚀强度方法(因子法)和土壤侵蚀模型CSLE计算土壤侵蚀模数,再判断侵蚀强度的方法(模型法),对研究区水土流失面积和土壤侵蚀强度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比这2种方法在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和SL461-2009下的差异,并通过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水土流失面积占比的差异,分析各种评价方法的优劣。结果表明:在SL190-2007分级标准下,模型法和因子法得到的单元平均水蚀比例差异较大,分别为35.98%和72.40%;在SL461-2009分级标准下,模型法和因子法得到的水蚀比例有较好的匹配,分别为70.11%和69.31%。在SL190-2007标准下,模型法侵蚀量标准偏高,不适用于岩溶区;由于考虑了基岩裸露率的影响,在SL461-2009标准下,因子法对林、草地水蚀比例的评价相对更合理;在SL461-2009标准下,模型法由于综合考虑了降雨、土壤、地形、植被覆盖与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的影响,且能定量模拟土壤侵蚀模数,是最合理的方法。但由于目前模型法中土壤可蚀性因子对基岩裸露这一岩溶区典型现象反映不够,导致评价结果中林草地水蚀比例偏高,下一步应开展基岩裸露率的调查、在模型法中加入基岩裸露率的影响,提高模型法的精度。
2018 Vol. 16 (2): 17-23 [摘要] ( 499 ) [HTML 1KB] [PDF 1098KB] ( 376 )
24 雍晨旭, 樊军, 王胜
坡度对3种单环法测量坡地饱和导水率的影响
为探寻坡地土壤饱和导水率(Ks)的田间测量方法,利用基于水平地面发展而来的单环双水头法、单环单水头法和单环BEST法测量3种类型土壤(风沙土、黄绵土和塿土)的Ks,分析坡度(0°、5°、10°、15°、20°)对3种测量方法所测定Ks值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方法测定的不同类型土壤Ks大小顺序一致,但是单环BEST法显著高于单环双水头法与单环单水头法(P<0.05);单环双水头法测得Ks值均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单环BEST法测量结果与之相反,随着土壤质地由粗变细,坡度的影响程度(回归线斜率)有降低趋势;单环单水头法(10 cm)测量Ks值与单环双水头法完全一致,在土壤水力学参数确定后,可替代单环双水头法。当坡度<10°时,3种方法测量的Ks与无坡度Ks无显著差异,当坡度>10°时,差异显著(P<0.05)。因此,坡度显著影响3种测量方法测算的Ks值,单环BEST法不适合测量坡地Ks,当坡度<10°时,单环双水头法与单环单水头法(10 cm)可测量计算3种类型土壤Ks
2018 Vol. 16 (2): 24-30 [摘要] ( 595 ) [HTML 1KB] [PDF 824KB] ( 432 )
31 阿娜古丽·麦麦提依明, 阿里木江·卡斯木, 买尔孜亚·吾买尔
基于移动窗口法的乌鲁木齐市建成区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为了对乌鲁木齐市建成区1990-2014年期间,城市景观格局的形成、分布规律与演变进行研究,以1990、2002和2014年3期Landsat TM/ETM+、OLI影像数据为数据源,获取景观类型分布信息;在ArcGIS与Fragstats软件的支持下,利用转移矩阵方法,获得景观类型转移空间分布信息,并通过移动窗口法,实现多种景观指数的空间化表达,实现对乌鲁木齐建成区景观破碎化时空动态和变化特征的深度分析。结果表明:1)近25年来,乌鲁木齐市景观类型的主要变化表现在各类景观面积的不断增加,以及各类景观相互转换;2)与1990-2002年间相比,2002-2014年间的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景观破碎化程度、异质性呈增强趋势,优势度呈降低趋势。该研究为乌鲁木齐市的景观管理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
2018 Vol. 16 (2): 31-38 [摘要] ( 444 ) [HTML 1KB] [PDF 9431KB] ( 396 )
39 杨柳, 蔡文涛, 来利明, 周继华, 姜联合, 郑元润
鄂尔多斯高原不同年限弃耕农田土壤养分特征
植物群落演替和土壤养分变化相互影响,探讨弃耕农田演替过程中土壤养分的变化,对理解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十分必要。以鄂尔多斯高原不同年限弃耕农田(软梁农田弃耕年限为1、6、10、15和20年,硬梁农田弃耕年限为3、6、10、15和20年)为对象,分析弃耕演替过程中土壤养分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对于软梁弃耕农田,除土壤全碳质量分数和全钾质量分数变化存在一定程度波动外,随弃耕年限增加,土壤全氮质量分数和全磷质量分数基本呈增加趋势;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全氮质量分数和全磷质量分数基本呈下降趋势。对于硬梁弃耕农田,随弃耕年限增加,土壤养分质量分数变化趋势较为复杂,土壤全碳质量分数总体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0~10 cm土层土壤全氮质量分数先减小后增加,其他土层先增加后减小;10~30 cm土层土壤全磷质量分数先增加后减小,其他土层先减小后增加;0~10 cm土层土壤全钾质量分数先增加后减小,其他土层减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弃耕20年和自然植被的土壤全碳质量分数减小,其他弃耕年限的土壤全氮质量分数增加;弃耕6年的土壤全氮质量分数呈波动变化,其他弃耕年限的土壤全氮质量分数下降;弃耕10年和自然植被的土壤全磷质量分数先减小后增加,其他弃耕年限的土壤全磷质量分数下降;土壤全钾质量分数变化规律不明显。随弃耕年限增加,在软梁与硬梁弃耕农田中,土壤C/N均呈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的趋势。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软梁弃耕农田的土壤C/N在自然植被中呈下降趋势,在其他弃耕年限下呈增加趋势;硬梁弃耕农田的土壤C/N呈增加趋势。在弃耕演替过程中,弃耕年限与土壤深度对土壤养分质量分数存在显著影响,表层土壤养分质量分数较高。该研究可为鄂尔多斯高原弃耕农田的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2018 Vol. 16 (2): 39-46 [摘要] ( 564 ) [HTML 1KB] [PDF 806KB] ( 378 )
47 王晶晶, 毕华兴, 孙于卜, 段航旗, 彭瑞东
不同树龄单株苹果树树冠遮阴范围分析
通过晋西黄土区苹果农林间作系统不同树龄果树的遮阴范围、重复遮阴区域和遮阴时长的研究,遵循平行光线下的相似性原理,将果树按其树体缩小50倍,根据实测苹果树体形状,制作不同林级的苹果树3D模型,利用树体模型在研究区现地进行果树遮阴范围的测定实验。结果表明:1)对于研究区果树种植配置而言,4~7年生果树株间存在遮阴重叠,而行间不存在遮阴重;2)根据对树冠遮阴区域的分析,提出4~7年生果树的合理间作距离;3)随着苹果树树龄的增长,果树与作物的争光明显增强;间作作物距果树越近,果树与作物争光越明显。在果农复合系统中,间作作物的种植应该依据果树遮阴区域而定,并且不同林龄果树的果农复合系统,其间作作物种植区域是不同的。该研究为果农复合系统中,间作作物合理种植间距的确定提供支撑。
2018 Vol. 16 (2): 47-54 [摘要] ( 537 ) [HTML 1KB] [PDF 2985KB] ( 465 )
55 刘红岩, 周正朝, 王宁, 李超, 覃淼
黄土区草被生长初期土壤抗冲性及其影响因素
为研究不同种植密度草被生长初期对黄土区的水土保持效果,采用室内盆栽和原状土冲刷相结合的方法,设置了裸地(CK)、低种植密度黑麦草(H1,204株/m2)、高种植密度黑麦草(H2,612株/m2)3种处理,对3种处理在不同土层(表层0~20 cm、次表层20~40 cm、底层40~60 cm)的土壤理化性质和根系变化进行研究,分析不同种植密度草被生长初期土壤抗冲性及其与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 CK处理的土壤密度、有机质质量分数、团聚体质量分数在3个土层变化较小;H1和H2处理的土壤密度、有机质质量分数、团聚体质量分数、根表面积密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且表层土壤理化性质改善最为明显;2) H1和H2处理表层土壤抗冲指数(IAS,anti-scourability index)与同一土层CK处理相比明显上升,并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下降,H2处理表层对土壤抗冲性影响最显著;3)除CK处理外,H1和H2处理IAS与土壤理化性质和根表面积密度均有相关关系(P<0.05),但对土壤抗冲性大小起作用的影响因子存在一定差异。以上结果说明,种植草被在较短时间内就能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土壤抗侵蚀性能,且在草被生长初期,高种植密度更能提高土壤抗冲性。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地区草被恢复初期种植密度的选择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参考。
2018 Vol. 16 (2): 55-61 [摘要] ( 476 ) [HTML 1KB] [PDF 836KB] ( 351 )
62 马晓慧, 张岩, 唐杰, 范聪慧
半干旱黄土区不同自然恢复时期坡面植被组成与分布特征
为研究半干旱黄土区长期封禁条件下植被自然恢复过程的动态特征,选取黄土丘陵沟壑区梁峁坡为研究区,基于2009和2016年样方调查数据,应用地统计方法,分析封禁25~32年之间坡面草本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结构和空间分布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9年到2016年物种新增16种,坡面优势种由菊科、禾本科加豆科变为菊科、禾本科、豆科和莎草科。2)坡面生物量的平均值由2009年的98.57 g/m2增加到2016年的141.27 g/m2,坡下部的生物量明显增加,生境差异对生物量的影响减弱,群落更加稳定。3) 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的均值都明显增加,坡面总体上物种更为丰富,群落稳定性增大;半阳坡坡下物种基本达到稳定状态;其他立地类型物种多样性明显增加。4)与2009年相比,2016年植被盖度、高度、生物量和干鲜质量比的空间自相关性均减弱;2009-2016年Margalef指数空间自相关性由弱变强,自相关距离约为60 m;Shannon-Wiener指数空间自相关性持续微弱,Pielou指数由空间正相关变为负相关。总体上梁峁坡面植物物种更加丰富,空间分布更加均匀,群落稳定性增强。经过32年的封禁,在半干旱黄土梁峁坡面,植物生活型依然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半灌木的优势度明显增加,群落正在向更稳定的方向演替;但植被演替过程缓慢,为了加速植被恢复,适当的人工干预是必要途径。
2018 Vol. 16 (2): 62-72 [摘要] ( 513 ) [HTML 1KB] [PDF 1335KB] ( 432 )
73 刘潘伟, 高鹏, 刘晓华, 刘胜涛, 牛香, 王兵
大岗山流域土壤碳氮要素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为了探究江西大岗山流域土壤碳氮要素的空间异质性分布规律,以该流域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基于GIS平台,建立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STN)与植被及地形因子的相关关系模型,从而分析流域土壤碳氮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1)流域表层SOC和STN的平均值为25.55和1.61 g/kg,变异系数分别为64.16%和28.37%,均属于中等程度变异。2)植被和地形因子与SOC和STN具有较高的空间相关性,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海拔和地形湿度指数的流域表层土壤构建了SOC和STN的空间分布图——碳氮要素分布均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少的趋势。3)流域表层的SOC和STN与汇流动力指数和沉积物运移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NDVI、海拔、坡度和地形湿度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植被和地形因子显著影响大岗山流域SOC和STN的空间异质性分布。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南方红壤区森林植被土壤碳氮等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效益的定量评价提供参考。
2018 Vol. 16 (2): 73-79 [摘要] ( 515 ) [HTML 1KB] [PDF 1744KB] ( 387 )
80 郭伟, 张鸾, 刘爽, 张凌云
晋北风沙区人工林土壤水分及粒度特征
以位于晋北风沙区右玉县贾家窑6种人工林地(11 a油松林、21 a油松林、23 a华北落叶松林、17 a油松+柠条混交林、柠条林和沙棘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含水量及粒度、计算粒度参数等分析比较不同林地土壤水分和粒度的变化及分布。结果表明:1)在0~100 cm深度,6种林地平均土壤含水量由大到小依次为:沙棘林 > 11 a油松林 > 柠条林 > 17 a油松+柠条混交林 > 23 a华北落叶松林 > 21 a油松林;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相对较低,较深土层土壤水分受植物蒸腾耗水、根系分布深度及密度等因素影响;2)6种林地的粒度组成以极细砂和粉粒为主。7个粒级中,柠条林和沙棘林粉粒占比最大,其他林地极细砂含量占比最大;3)在0~100 cm深度,6种林地土壤平均粒径大小依次为:23 a华北落叶松林 > 11 a油松林 > 21 a油松林 > 17 a油松+柠条混交林 > 沙棘林 > 柠条林;4)沙棘林和柠条林有较强的水土保持能力,在晋北风沙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可以优先选择沙棘和柠条进行造林;5)研究区经过多年植被恢复,人工林耗水量增加。认为有必要根据土壤水分状况结合植被耗水特性和生长阶段开展人工林的科学管护,如适当调整植被盖度,加强林下草本和枯落物保护。
2018 Vol. 16 (2): 80-87 [摘要] ( 492 ) [HTML 1KB] [PDF 860KB] ( 390 )
88 张景华, 高慧, 欧阳渊, 张建龙
贵州省黔西县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
根据黔西县碳酸盐岩分布广、纯度高和土壤侵蚀不同于非喀斯特地区的特点,选取降雨侵蚀力、坡度、土壤质地、植被类型、土壤允许流失量和基岩裸露率6个指标,在ArcGIS的支持下,开展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并从构造和岩性2方面分析土壤侵蚀敏感性与地质背景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黔西县土壤侵蚀以轻度-中度敏感为主,占68.93%,敏感性全县整体较低、局部较高,高度-极敏感主要分布于定新、铁石、沙井、锦星等乡镇,以定新乡最为敏感;2)地质背景对黔西县土壤侵蚀敏感性有着深远的影响,构造通过控制地貌形态和岩性分布间接影响土壤侵蚀敏感性,岩性直接控制着土壤侵蚀的敏感程度,岩性组合中碳酸盐岩的含量越多,土壤侵蚀越敏感,高度-极敏感区绝大部分都在碳酸盐岩区。
2018 Vol. 16 (2): 88-94 [摘要] ( 443 ) [HTML 1KB] [PDF 3228KB] ( 391 )
95 邹杨, 胡国华, 于泽兴, 顾庆福, 陈肖, 宁迈进
HEC-HMS模型在武水流域山洪预报中的应用
山洪灾害常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以湖南湘江武水流域为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的水文模型集成系统为山洪预报提供了新的思路,在解译了研究流域2010年土地利用类型数据的基础上,采用HEC-HMS水文模型对武水流域各场次洪水进行模拟预报,利用DEM及流域出口信息划分子流域计算单元,利用遥感影像结合GIS技术提取流域信息,采用SCS径流曲线法进行产流计算,采用SCS单位线法计算直接径流,利用马斯京根法进行河道汇流演进,运用指数退水模型模拟流域基流,并以2000-2008年的17场实测洪水数据进行参数的率定,用2009-2014年的10场典型洪水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率定期17场洪水洪峰流量相对误差绝对值均<20%,模拟合格率达到100%,峰现时差均 ≤ 1 h,绝对平均Nash效率系数为0.816,率定出的水文参数准确有效;验证期的10场洪水,洪峰流量相对误差合格率达90%,峰现时差均<1 h,Nash效率系数均>0.7。HEC-HMS水文模型在武水流域模拟效果较好,可应用于该流域山洪预报工作,且相较于多峰洪水,单峰洪水的模拟效果更佳。
2018 Vol. 16 (2): 95-102 [摘要] ( 317 ) [HTML 1KB] [PDF 3650KB] ( 299 )
103 柏勇, 杜静, 杨婷婷, 王正选, 邱金亮, 李靖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石漠化区水土流失的影响
为科学评估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石漠化地区的治理效果,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以云南沾益石漠化地区官麦地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水保林、坡耕地+巨菌草、坡改梯耕地和经果林等不同的水土保持措施对石漠化径流小区土壤改良和产流产沙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相同降雨条件下,坡耕地产流量最多,水保林产流量最少。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土壤侵蚀量由高到低分别为荒山草地、坡耕地、梯地、经果林和水保林,其土壤侵蚀量分别占总侵蚀量的65.00%、56.13%、52.43%、50.35%和46.03%;2)水保林、经果林、梯地和坡耕地可有效降低土壤密度、增大孔隙度以及改善土壤结构;3)治理后坡耕地土壤全氮全磷质量分数最高,经果林和水保林次之,荒山草地的全氮质量分数最低,坡耕地、经果林、水保林和梯地土壤全氮量分别较荒山草地高90.63%、74.48%、26.56%和22.4%,全磷质量分数分别较荒山草地高123.64%、96.36%、67.27%和16.64%。综合分析表明:水保林、坡耕地+巨菌草、坡改梯耕地、经果林等水土保持措施能减少水土流失,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其中,水保林效果最好,经果林、梯地和坡耕地次之。该研究为解决西南地区石漠化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2018 Vol. 16 (2): 103-110 [摘要] ( 442 ) [HTML 1KB] [PDF 872KB] ( 414 )
111 袁中友, 吴家龙, 刘春, 代金君, 袁嘉铭, 戴军
高速公路临时用地对土壤质量的综合影响
为了有效对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损毁临时用地进行复垦利用和生态重建,利用t检验和主成分分析法,对施工营地、施工便道、弃土场、拌和站和取土场5类临时用地土壤质量的变化,以及5类临时用地之间土壤质量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取土场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质量分数和酶活性最低,土壤酸化严重;施工营地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磷质量分数和酶活性最高;拌和站土壤密度和紧实度最大,田间持水量最小;弃土场土壤密度和紧实度最小,速效钾养分质量分数最高;施工便道土壤各指标在5类用地中,均处于中间水平(P<0.05)。土壤有机质、速效磷以及氮素等养分缺乏,土壤酶活性降低,是引发弃土场、取土场的土壤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土壤紧实度、密度增大,孔隙度减小及田间持水量的降低是导致施工便道、拌和站和施工营地土壤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不同类型临时用地土壤质量差异极显著(P<0.001),在临时用地复垦和生态重建中,应采取针对性的土壤改良措施。主成分分析是损毁土地土壤综合质量诊断分析的有效研究方法。该研究可为工程建设损毁土地的复垦利用、生态重建及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2018 Vol. 16 (2): 111-118 [摘要] ( 608 ) [HTML 1KB] [PDF 1092KB] ( 378 )
119 薛志斌, 李玲, 张少凯, 董晶
内梅罗指数法和复合指数法在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估中的对比研究
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阻碍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准确的风险评估是防治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重要依据和前提。为探讨不同评估方法的差异,选取更为可靠、有效的评估方法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分别使用内梅罗指数法和复合指数法对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开展评估并对评估结果加以比较。结果表明,等级不一致的区域有739.12 hm2,占研究区的4.36%,该区域的内梅罗指数均比复合等级指数低1个等级,主要原因是数据分布特征与内梅罗指数计算方法的特点,在单因子指数平均值较小,而最大值稍大于分级临界值时,容易降低计算结果,造成某种元素单因子指数大于某个等级,而内梅罗指数却小于该等级,因此可能会降低污染等级,减少污染面积。而复合指数法可以直观得到几种元素复合污染及污染等级,全面反映区域土壤环境质量,建议在实际工作中应加以推广和利用。
2018 Vol. 16 (2): 119-125 [摘要] ( 482 ) [HTML 1KB] [PDF 3234KB] ( 340 )
126 袁瀛, 王山河, 马宁, 管滨, 郝惠莉, 任京柱
陕西省水土保持措施配比研究
陕西省水土保持措施配比是《陕西省水土保持规划》确定全省水土保持措施数量的基础和依据,对于科学制定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配置方案,以及提高水土流失治理成效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在总结近年来陕西省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的基础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小流域进行实际调查,根据典型小流域已有的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及措施数量,规划治理面积及措施数量,推算出陕西省已有和规划治理的水土流失措施配比,并分解到陕西省现有的12个市(区)。这一陕西省水土流失治理措施配比指标值,可为下一步市级水土保持规划工作提供依据,也可为国家、省、以及市级政府投资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的管理提供参考。
2018 Vol. 16 (2): 126-133 [摘要] ( 554 ) [HTML 1KB] [PDF 813KB] ( 381 )
134 柯奇画, 张科利
我国人工降雨侵蚀相关试验的研究进展回顾
人工降雨试验是土壤侵蚀过程机理研究的重要手段,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世界各国得到普遍应用。笔者运用文献法,从时间历程、空间分布、研究主题、试验平台、降雨机类型、试验方法、研究机构及其地区分布等方面,对我国运用人工降雨试验进行侵蚀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在我国,人工降雨应用于侵蚀相关研究的发展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20世纪60-70年代的起步阶段、80-90年代的缓慢发展阶段和进入21世纪以后的快速发展阶段。2)我国人工降雨侵蚀相关试验研究集中在黄土高原,主要受试土壤为黄土、红壤、紫色土、黑土和石灰土,热点研究主题是细沟与细沟间侵蚀,主要试验平台是直型坡,主要降雨机类型是静止喷嘴式中的侧喷式和下喷式。3)相关研究机构和文献发表分别集中于北京和陕西;以中科院水保所为首的研究院所和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首的高校是我国人工降雨侵蚀相关试验研究的主导力量,相关试验站和行政管理单位也参与进来。最后分别从降雨装置和模拟方法方面提出人工降雨试验方法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前进方向。本研究可为准确把握我国土壤侵蚀模拟试验研究方法提供基础数据,对进一步认识我国的水土保持研究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018 Vol. 16 (2): 134-143 [摘要] ( 560 ) [HTML 1KB] [PDF 881KB] ( 354 )
144 包岩峰, 杨柳, 龙超, 孔哲, 彭鹏, 肖军, 姜丽娜, 卢琦
中国防沙治沙60年回顾与展望
我国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开展防治荒漠化工作的时间较早,成果也相对显著。通过对中国防沙治沙60年的治理回顾,明晰中国治沙事业的发展脉络,总结防沙治沙的技术体系和综合治理模式,讲述防沙治沙的"中国故事",分享"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开出"中国药方"。希望将我国已经取得的防沙治沙成功经验和典范成果推广至其他区域,并供全球其他相似国家和地区借鉴,展望我国防沙治沙方略的全球示范意义。
2018 Vol. 16 (2): 144-150 [摘要] ( 582 ) [HTML 1KB] [PDF 740KB] ( 678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关于招募《中国水土保持科学》青年编委的通知
弘扬科学家精神专题宣传之:中国林业教育奠基人梁希
祝贺郑粉莉副主编和陈利顶、雷廷武编委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编2020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被Scopus数据库收录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20年主编会暨第九届优秀论文评审会在京召开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9—2020年度来源期刊核心库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编新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致谢审稿专家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7年主编会议在陕西杨凌召开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7—2018年度来源期刊核心库
原主编王礼先教授获诺曼?哈德逊纪念奖
英文稿件征稿启事
崔鹏副主编当选中国科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刘国彬等3位编委荣获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编委会换届暨第四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我刊副主编崔鹏当选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科学委员会委员
中国科协 教育部 科技部 卫生计生委 中科院 工程院 自然科学基金会关于印发《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的通知
我刊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征稿启事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5—2016年度来源期刊核心库
关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网址的申明
关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五届优秀论文评选结果的通告
祝贺《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副主编崔鹏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Copyright Notice
2011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
关于颁发《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四届优秀论文奖的决定
关于授予王礼先同志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特殊贡献奖的决定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创刊十周年纪念座谈会暨第三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在海南三亚召开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四届优秀论文评审会在京召开
关于IP地址变更的通告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0年中国知网统计数据
2010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1-2012年来源期刊
在线投稿系统正式启用,欢迎在线投稿,并提出宝贵意见。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9年中国知网统计数据
欢迎订阅《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在2009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中名列前茅
第二届编委会第二次会议成功召开
关于召开《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二届编辑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的通知
      更多....  
更多.... 
   论文版权转让合同
   作者信息表
   论文模板
更多.... 
           
 
  版权所有© 2010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编辑部     
通讯地址:北京市 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联系电话: 010-62336042,010-62336872 E-mail: sbxh035@263.net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京ICP备 110062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