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官方微信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2014年 12卷 1期  刊出日期 2014-02-28
  
1 冉大川, 姚文艺, 吴永红, 李雪梅, 吕锡芝
延河流域1997—2006 年林草植被减洪减沙效应分析
根据延河流域长系列水文资料,对1997—2006年林草植被减洪减沙效应进行重点分析。结果表明:1)与基准期的1956—1969年相比,延河流域1997—2006年汛期降水、径流、输沙量分别减少了15.1%、45.6%和67.2%。截至2006年底,延河流域(含未控区)水土保持措施保存面积37万1 751 hm2,其中林草措施保存面积30万7 412hm2,占82.7%;2)延河流域1997—2006年林草植被年均减少洪水量2 885万m3,年均减沙量1 695万t,分别占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洪减沙总量的63.6%和58.2%,其中林地减洪减沙效应最为明显,其减洪减沙量分别是草地和封禁治理措施减洪减沙量之和的4.9和4.7倍;3)1997—2006年延河流域林草植被减洪减沙上升趋势明显,林草植被与工程措施减洪量之比约为64%∶36%,减沙量之比约为58%∶42%。
2014 Vol. 12 (1): 1-9 [摘要] ( 539 ) [HTML 1KB] [PDF 918KB] ( 840 )
10 孙浩, 杨民益, 余杨春, 熊伟, 王彦辉, 曹恭祥, 杜敏, 王云霓, 于澎涛, 徐丽宏, 左海军
宁夏六盘山几种典型水源涵养林林分结构与水文功能的关系
为量化水源涵养林林分结构与其水文功能之间的关系,以宁夏六盘山香水河小流域内的4种典型结构林分(华北落叶松+灌木复层林、华北落叶松纯林、稀植乔木的天然灌丛林、天然灌丛林)为对象,在生长季内定位观测各林分的结构特征、冠层和枯落物截持及林下蒸散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林冠截留率的大小表现为天然灌丛林(25.92%)>华北落叶松纯林(23.38%)>华北落叶松+灌木复层林(22.81%)>稀植乔木的天然灌丛林(22.07%)。2)林下枯落物层的持水性能表现为华北落叶松+灌木复层林(26.49 t/hm2)>华北落叶松纯林(23.06 t/hm2)>稀植乔木的天然灌丛林(16.89 t/hm2)>天然灌丛林(14.45 t/hm2)。3)林下日均蒸散量以稀植乔木的天然灌丛林最大(1.09 mm/d),其次为华北落叶松+灌木复层林(0.96 mm/d),而华北落叶松纯林(0.88 mm/d)和天然灌丛林较小(0.69 mm/d)。4)回归分析表明:冠层截留量随着林分叶面积指数的增加而增加,在不同降雨强度条件下(除暴雨外),二者的关系可以很好地用指数函数来表达(P<0.01);在排除林外气象因子变化对林内环境的干扰外,林下蒸散量随着林分叶面积指数的增加而呈对数函数的下降趋势(R2=0.639,P<0.01)。
2014 Vol. 12 (1): 10-18 [摘要] ( 526 ) [HTML 1KB] [PDF 911KB] ( 793 )
19 冯秀, 查轩, 黄少燕
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花岗岩红壤坡面侵蚀过程与特征分析
通过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降雨强度、坡度及地表覆盖3 因素对花岗岩红壤坡面侵蚀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起始产流时间随降雨强度和坡度的增加而有所提前,而地表覆盖能延缓起始产流时间;2)在不同降雨强度和坡度条件下,径流率从产流初期开始都快速增加,7 ~10 min 后达到稳定,且随着降雨强度和坡度增加,径流率也显著增加;3)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产沙率明显增大,且降雨强度越大,坡度对产沙率的影响越明显;4)降雨强度和径流总量、产沙总量之间相关性极显著,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92 和0.799;5)地表覆盖具有良好的减沙作用,其减沙效益超过90%。
2014 Vol. 12 (1): 19-23 [摘要] ( 477 ) [HTML 1KB] [PDF 821KB] ( 812 )
24 廖文超, 毕华兴, 赵云杰, 许华森, 高路博, 常译方
晋西苹果+ 大豆间作土壤水分分布及其对大豆生长的影响
果农间作是晋西黄土区农林复合的主要模式之一。采用定位监测方法,以4、6 和8 年生苹果与大豆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及其对大豆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树龄苹果+ 大豆间作系统在垂直方向上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增高,在水平方向上土壤含水量随着距离果树距离的增大而增高;2)土壤含水量总体表现为8 年生间作系统>4 年生间作系统>6 年生间作系统,8 年生间作系统比4 年生间作系统高3.13%,比6 年生间作系统高10.38%;3)随着树龄的增长,间作大豆平均株高、生物量和产量均逐渐减小,其中8年生间作系统中,大豆生长受影响最严重。随着果树树龄的增长,建议增加果农界面的距离或适时停止复合经营。
2014 Vol. 12 (1): 24-28 [摘要] ( 471 ) [HTML 1KB] [PDF 834KB] ( 590 )
29 邱才飞, 彭春瑞, 钱银飞, 王少先, 邵彩虹, 周东英
不同耕种模式对红壤旱坡地花生产量及降水利用的影响
通过定位监测方法,研究红壤旱坡地3 种不同耕种模式对花生产量及降水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横沟+ 稻草覆盖的花生产量及降水利用效果最好,其中花生产量达到3 993.2 kg/ hm2 ,降水有效利用率达74.69%,水分表观生物利用率和表观经济利用率分别为0.645 2 和0.311 9 kg/ m3 ,水分实际生物利用率和实际经济利用率分别为0.860 7 和0.410 7 kg/ m3 ;横沟+ 植物篱的效果次之;传统的顺坡耕种方式最差,不仅不利于花生产量的增加,而且还会加剧水土流失。因此,在生产中应尽量推广横沟+ 稻草覆盖的农作方式,以保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014 Vol. 12 (1): 29-32 [摘要] ( 454 ) [HTML 1KB] [PDF 802KB] ( 765 )
33 李冬梅, 焦峰, 雷波, 张哲
黄土丘陵区不同草本群落生物量与土壤水分的特征分析
为阐明黄土丘陵区不同草本群落生物量与土壤水分的相关特征,通过野外调查与定点观测,对延河流域内不同演替阶段的5 种草本植被(长芒草、铁杆蒿、茭蒿、白羊草、大针茅)群落地上生物量、土壤水分特征及其相关关系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在0 ~500 cm 土层内,各演替阶段草本群落土壤含水量的垂直分布规律明显,均表现为浅层(0 ~50 cm)减少、中层(50 ~200 cm)增加、深层(200 ~ 500 cm)基本稳定的趋势;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均随着演替年限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在白羊草群落阶段(退耕演替25 a 左右)达到最大值;草本群落地上生物量与土壤含水量整体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程度以0 ~200 cm 土层较高;植被群落利用土壤水分土层深度随群落演替阶段逐渐加深,表现出对环境更强的适应性。
2014 Vol. 12 (1): 33-37 [摘要] ( 420 ) [HTML 1KB] [PDF 821KB] ( 777 )
38 王丽琴, 李红丽, 董智, 沈运扩, 张志鹏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造林对土壤水分特性的影响
为明确造林对盐碱地土壤水分特性的影响,采用室内测试与离心机法,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造林后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物理性质及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造林改善了土壤结构,降低了盐分含量,不同造林地土壤密度、非毛管孔隙度、凋萎含水量、含盐量均低于对照荒地,而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均高于荒地,造林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除受土壤质地、土壤密度、土壤孔隙度影响外,还受到土壤含盐量的影响;2)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吸力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经验方程θ= AS -B对该地区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有良好的模拟性,参数A 随着造林地的不同而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土壤持水力表现为杨树林> 白蜡林> 冬枣林> 荒地,且各地块不同层次间随土层深度自上而下呈递减趋势;3)土壤密度与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呈极显著负相关,毛管孔隙度与凋萎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30 与300 kPa 水吸力下的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二者均与凋萎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可为滨海盐碱地造林和林地的经营管理提供参考。
2014 Vol. 12 (1): 38-45 [摘要] ( 495 ) [HTML 1KB] [PDF 865KB] ( 710 )
46 高朝侠, 徐学选, 赵传普, 张少妮
土壤初始含水率对优先流的影响
土壤中优先流的存在会造成肥料利用率降低以及土壤深层甚至地下水污染。为确定土壤初始含水率对优先流的影响,通过室内含大孔隙土柱定水头入渗实验,以长武黑垆土及渭河砂土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土壤初始含水率对优先流的影响。结果表明:1)相同质地,当土壤初始含水率大于其斥水性的峰值含水率时,湿润锋运移深度随着土壤初始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大,反之湿润锋运移深度随着初始含水率的增加而减少,不同质地土壤湿润锋运移速度随土壤粉粒质量分数升高而减慢;2)累积入渗量受到土壤储水性及斥水性的双重影响,导致与湿润锋的运移趋势并不一致,黑垆土对照CK 组及优先流O-C-30 组(除7.04%含水率外)累积入渗量随着土壤初始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渭河砂土CK 组及O-C-30 组均呈现2 阶段特征,累积入渗量先随着土壤初始含水率的增加而减少,之后随土壤初始含水率的增加而增加;3)Kostiakov 入渗模型能很好地拟合累积入渗量随时间的变化过程,适用于存在优先流的土壤入渗模拟。该研究结果对土壤优先流水分模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14 Vol. 12 (1): 46-54 [摘要] ( 383 ) [HTML 1KB] [PDF 952KB] ( 876 )
55 王秀珍, 于明含, 王庆, 魏自刚
北京怀沙河水质污染与防治对策
在对北京怀沙河的水质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结果表明:怀沙河水质已重度富营养化,主要污染物为总氮、总磷,大部分河段总氮质量浓度严重超过Ⅴ类水环境标准,总磷质量浓度超过Ⅲ类水环境标准,综合评价整个流域,水环境为劣Ⅴ类,水资源质量属重富营型,远未达到规划要求的Ⅱ类水环境标准。提出的相应治理对策有:继续加大水环境保护及治理措施;加大清洁小流域建设力度;对潜在的污染因素及早发现,及早治理;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加大水环境保护法规的宣传,提高群众环境保护意识;加大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对违法水案件进行严查;加强水质监测和管护工作。该成果对建设清洁型小流域具有参考意义
2014 Vol. 12 (1): 55-61 [摘要] ( 429 ) [HTML 1KB] [PDF 863KB] ( 848 )
62 刘宪春, 李智广, 王爱娟
水源涵养基本功能区水力侵蚀现状分析
针对全国水土保持区划中确定的22 个具有水源涵养功能的基本功能区,利用第1 次全国水利普查获取的水力侵蚀数据,分析这些区域的水力侵蚀现状。结果表明:1)水源涵养基本功能区水力侵蚀以轻中度侵蚀为主,超过80%,强烈、极强烈、剧烈面积分布较少,与全国基本状况相似;2)与第2 次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成果相比,水源涵养基本功能区水力侵蚀整体上有所好转,水力侵蚀总面积减少3.75%,轻中度侵蚀面积大幅减少,减幅超过20%;3)水源涵养基本功能区局部地区水力侵蚀形势严峻,极强烈和剧烈侵蚀面积虽然不大,但是与第2 次遥感调查成果相比,面积均有所增加,相对增幅较大,说明局部地区存在水力侵蚀恶化的现象。
2014 Vol. 12 (1): 62-67 [摘要] ( 666 ) [HTML 1KB] [PDF 827KB] ( 674 )
68 董果, 戴勐, 赵勇, 李建中, 侯娜, 宋晓明, 樊巍
侧柏叶温及叶绿素荧光特性对土壤水分胁迫的响应
为了研究土壤水分与植物生长间的关系,以侧柏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人工控制土壤水分,设置4 个水分梯度(正常供水、轻度水分胁迫、中度水分胁迫、重度水分胁迫),测定其叶温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叶温和非光化学淬灭升高;初始荧光F0 总体上表现为逐渐上升的趋势;而最大荧光Fm、可变荧光Fv、PSⅡ最大原初光化学量子效率Fv / Fm、PSⅡ的潜在活性Fv / F0 、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和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均表现为下降。参数的日变化呈现单峰型曲线: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和非光化学淬灭的日变化曲线为凹形,而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日变化曲线为凸形。可知干旱胁迫导致PSⅡ的电子传递效率降低,降低了光能利用率,影响其光合作用。
2014 Vol. 12 (1): 68-74 [摘要] ( 376 ) [HTML 1KB] [PDF 898KB] ( 799 )
75 许文盛, 童晓霞, 李亚龙, 程冬兵, 张平仓
水蚀区生产建设项目用地开挖面分类体系及其应用

开挖面广泛存在于各种类型的生产建设项目用地,对其进行分类,是构建开挖面土壤流失量测算模型和方法、指导生产建设项目用地开挖面水土流失监督执法的基础。以我国东部水蚀区为背景,通过对东北黑土区、北方土石山区、西南土石山区及南方红壤区内多个不同类型生产建设项目用地开挖面的实地调查,在总结分析水蚀区开挖面特征及水土流失特性的基础上,构建了开挖面分类体系。体系划分为3 个层次:第1 层次按照开挖面质地与物质组成,把开挖面分为均质面和非均质面;第2 层次根据开挖面上方有无来水,把开挖面分为无汇水影响开挖面和有汇水影响开挖面;第3 层次按照开挖面形成的时间,把开挖面分为非稳定面和稳定面。该分类体系,不仅打破了现行工程边坡分类中区域性和行业性的界限,而且为开挖面土壤流失量测算模型和方法构建奠定了基础。最后,对分类体系在土壤流失测算中的应用提出了建议。

2014 Vol. 12 (1): 75-80 [摘要] ( 475 ) [HTML 1KB] [PDF 845KB] ( 871 )
81 张玉娜, 徐长春, 李卫红, 赵杰
开都河流域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径流的影响

采用Mann-Kendall 趋势及突变检验、R / S 的Hurst 指数以及线性回归、滑动平均等方法,分析开都河流域1960—2010 年的气温、降水及径流量指标,揭示该流域气候变化及径流响应的特征和长期趋势。结果表明,开都河流域近50 年的气温、降水及径流量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增长率分别为0.027 ℃/ a、0.863 mm/ a 和0.625 m3 / a,其相应的突变年份分别为1993、1986 和1996 年。流域内山区既是气温增温最大的地区,也是降水增加最显著的地区。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山区年均温及春、夏、秋3 季升温比绿洲区的响应更为显著,但在绿洲区冬季升温则更为显著;山区降水量增加趋势较绿洲区显著。在过去50 年,开都河径流突变前后多年平均径流量增加了9.96 亿m3 ,对该流域工农业发展、生活以及生态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014 Vol. 12 (1): 81-89 [摘要] ( 405 ) [HTML 1KB] [PDF 973KB] ( 862 )
90 杨光, 李庆和
库布齐沙漠东缘荒漠藻人工生物结皮的光谱特性
为了探明库布齐沙漠东缘荒漠藻人工生物结皮的光谱特性,采用 HR1024 地物光谱仪,测定研究区包括荒漠藻在内的主要地物光谱数据,分析内蒙古林业科学研究院达拉特旗沙漠综合科学研究站不同年份接种的荒漠藻黑色、绿色结皮及裸沙、沙打旺、油蒿、沙柳的光谱特性及其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1)沙打旺、油蒿、沙柳3种绿色植物光谱曲线与健康植被光谱曲线相近,“红边”位置明显,但荒漠藻黑色、绿色结皮及裸沙的光谱反射率变化比较平缓。 2)荒漠藻绿色结皮表现出绿色植物所具有的光谱曲线变化特点;荒漠藻黑色结皮与绿色结皮光谱反射率相比,总的变化趋势为,在 350 ~ 710 nm 波段之间,黑色结皮光谱反射率较绿色结皮高,在 710 ~ 1 350 nm 波段之间,黑色比绿色结皮的光谱反射率低。
2014 Vol. 12 (1): 90-95 [摘要] ( 417 ) [HTML 1KB] [PDF 884KB] ( 931 )
96 周航
沿海港口工程建设方案水土保持评价与防治措施
在梳理沿海港口工程水土流失主要隐患基础上,结合典型项目工程建设方案水土保持评价实例,分析站址比选、平面布置、码头基础型式、场区地基加固措施、场外交通路线、挖填区防护措施、水量平衡、防洪排水、施工时序等沿海港口工程建设方案水土保持评价中 9 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提出沿海港口工程码头区、陆域场区、场外设施区等分区的排水、沉淀、挡护、植被绿化、防盐碱等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置要点,并针对国内港口工程建设水土保持方案编制问题提出早期介入评价工作、开展技术规范研究、加快平原地区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等建议。
2014 Vol. 12 (1): 96-101 [摘要] ( 508 ) [HTML 1KB] [PDF 1722KB] ( 849 )
102 蔡陇海
水土保持方案落实阶段若干问题的探讨
近年来,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在方案编制、审查、批复环节已经形成了十分完善的体系,但在水土保持方案落实阶段,却存在着与前期完善的编制、审查、批复体系不相适应的现象。 结合近年来水土保持方案落实及验收工作的实践,通过分析水土流失防治措施设计的衔接保障、水土保持方案落实的机制保障、水土保持措施落实的奖罚机制,对水土保持方案落实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2014 Vol. 12 (1): 102-108 [摘要] ( 520 ) [HTML 1KB] [PDF 819KB] ( 877 )
109 张艳娟, 徐向舟, 舒利明, 刘璐
停车场集雨洗车现场试验
将雨水集蓄利用技术与停车场的建设发展相结合,可以提高雨水利用的综合效益,实现人、车、环境的和谐发展。 针对我国城市雨水的特点,设计出了停车场集雨洗车装置,并通过这套系统在示范区进行雨水集蓄利用现场试验。 结果表明:1) 设计的集雨洗车装置具有以下特点:雨水处理效果好、雨水不与人体直接接触、可持续供水、 实现了水量定量观测。 2) 不考虑循环用水时的洗车用水定额,免费自助洗车时实测值为 58 L/ (辆·次),商业洗车时可取为 55 L/ (辆·次)。 3) 过滤装置对雨水的浊度和悬浮物浓度改变较大,对 COD、TP、TN 等指标没有显著影响;过滤袋式净水器较 U 型管净水器的过滤效果更为显著。 4) 本试验场实际收集水量仅占年内可收集径流量的 15.1%,雨水利用量还有很大潜力。 综上,本研究的集雨洗车装置水质处理效果显著、使用方便,可以广泛推广。
2014 Vol. 12 (1): 109-113 [摘要] ( 493 ) [HTML 1KB] [PDF 830KB] ( 749 )
114 张乐涛, 高照良
生产建设项目区土壤侵蚀研究进展

生产建设活动导致生产建设项目区土壤侵蚀发生深刻变化,生产建设项目区土壤侵蚀的研究对于区域土壤侵蚀控制,改善项目区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因此,生产建设项目区土壤侵蚀的研究亦应形成其完善的理论体系,从而为生产建设项目区的土壤侵蚀控制提供科学指导。 从生产建设项目土壤侵蚀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产流产沙规律等方面总结生产建设项目土壤侵蚀的研究现状,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部分问题进行评述,以期为今后生产建设项目区土壤侵蚀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2014 Vol. 12 (1): 114-122 [摘要] ( 504 ) [HTML 1KB] [PDF 8394KB] ( 568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关于招募《中国水土保持科学》青年编委的通知
弘扬科学家精神专题宣传之:中国林业教育奠基人梁希
祝贺郑粉莉副主编和陈利顶、雷廷武编委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编2020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被Scopus数据库收录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20年主编会暨第九届优秀论文评审会在京召开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9—2020年度来源期刊核心库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编新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致谢审稿专家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7年主编会议在陕西杨凌召开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7—2018年度来源期刊核心库
原主编王礼先教授获诺曼?哈德逊纪念奖
英文稿件征稿启事
崔鹏副主编当选中国科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刘国彬等3位编委荣获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编委会换届暨第四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我刊副主编崔鹏当选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科学委员会委员
中国科协 教育部 科技部 卫生计生委 中科院 工程院 自然科学基金会关于印发《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的通知
我刊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征稿启事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5—2016年度来源期刊核心库
关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网址的申明
关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五届优秀论文评选结果的通告
祝贺《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副主编崔鹏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Copyright Notice
2011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
关于颁发《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四届优秀论文奖的决定
关于授予王礼先同志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特殊贡献奖的决定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创刊十周年纪念座谈会暨第三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在海南三亚召开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四届优秀论文评审会在京召开
关于IP地址变更的通告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0年中国知网统计数据
2010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1-2012年来源期刊
在线投稿系统正式启用,欢迎在线投稿,并提出宝贵意见。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9年中国知网统计数据
欢迎订阅《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在2009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中名列前茅
第二届编委会第二次会议成功召开
关于召开《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二届编辑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的通知
      更多....  
更多.... 
   论文版权转让合同
   作者信息表
   论文模板
更多.... 
           
 
  版权所有© 2010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编辑部     
通讯地址:北京市 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联系电话: 010-62336042,010-62336872 E-mail: sbxh035@263.net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京ICP备 110062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