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官方微信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2012年 10卷 2期  刊出日期 2012-04-30
  
1 尹黎明, 潘剑君, 王秀英
APEX模型在淮河中上游坡面尺度的适宜性研究
为评价农业政策与环境拓展APEX模型在淮河中上游坡面尺度的适宜性,将其应用于淮河中上游的3个径流小区,在采用傅里叶幅度灵敏度检验扩展法进行灵敏度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蒙特卡罗模拟结合多目标函数技术自动校正模型,并使用1982—1986年日径流和产沙数据实测值与模拟值评价模型适宜性。结果表明:湿度条件2下的径流曲线数初始值(CN2)、损耗系数(CNIC)、水土保持措施因子(PEC)以及最大径流率降雨能量调整因子(APM)对产沙模拟影响较大,CN2和CNIC对地表径流模拟影响较大;在模型校正阶段,径流和产沙日平均模拟值的百分误差绝对值(APE)小于20%,纳希苏特克利夫有效系数(EF)和R2分别大于0.45和0.55;在模型验证阶段,径流和产沙日平均模拟值的APE小于25%,EFR2分别大于0.4和0.5。这说明APEX模型适用于淮河中上游坡面尺度,可用于评价该地区不同土地管理措施下的水土流失。
2012 Vol. 10 (2): 1-7 [摘要] ( 1495 ) [HTML 1KB] [PDF 1045KB] ( 1625 )
8 范建容, 张怀珍, 郭芬芬, 刘飞
基于小流域松散固体物空间分布的泥石流堆积扇形态特征参数估算
以岷江流域上游地区的汶川县映秀镇附近5条泥石流小流域的SPOT遥感影像为基础,获取泥石流沟内“5·12”地震诱发的崩塌滑坡松散固体物质信息,并应用GIS技术对小流域内松散固体物分布进行空间分析,建立小流域松散固体物空间分布函数T(s)和相对空间分布函数F(x),计算其分布积分W和相对分布积分D,将积分值作为泥石流小流域松散固体物空间分布定量化参数,尝试应用于泥石流堆积扇的最大堆积长度L和最大堆积宽度B的参数估算。结果表明:5条泥石流沟内松散固体物较多分布于流域高程中值以下区域;相对于泥石流沟沟口,其松散固体物更加集中在泥石流主沟道附近;引入小流域松散固体物空间分布定量化参数(WD),泥石流堆积扇形态参数(LB)的估算值在该区域逼近于实测值。
2012 Vol. 10 (2): 8-14 [摘要] ( 1690 ) [HTML 1KB] [PDF 2028KB] ( 1558 )
15 赵明月, 赵文武, 安艺明, 靳婷
青海湖流域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
以青海湖流域为研究区,根据《生态功能区划技术暂行规程》,选择降雨侵蚀力、地形起伏度、土壤质地、植被类型作为土壤侵蚀敏感性的评价指标,在ArcGIS支持下生成单因子敏感性评价图,在此基础上基于ArcGIS的空间叠加分析功能,对土壤侵蚀敏感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土壤侵蚀中度敏感区域占大部分,达到62.02%;高度敏感区域其次,为20.82%;轻度敏感区域和极敏感区域较少,分别为16.92%和0.24%。其中,对土壤侵蚀敏感性较高的地方主要有天峻县西北部和海晏县东部。
2012 Vol. 10 (2): 15-20 [摘要] ( 1640 ) [HTML 1KB] [PDF 1495KB] ( 1438 )
21 李浩, 张兴义, 刘爽, YuryKravchenko, KaterynaIvanova, 李续峰, 陈强
典型黑土区村级尺度侵蚀沟演变
侵蚀沟的演变是东北水土流失过程的重要方面。利用1968和2009年亚米级遥感影像,获取典型黑土区村级尺度的侵蚀沟分布、耕地垄向和土地利用数据,基于1∶1万地形图获取等高线、坡度、坡长和垄向坡度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的支持下,分析典型黑土区41a村级尺度侵蚀沟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41a间,典型黑土区侵蚀沟密度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基于分辨率为亚米级遥感影像解译的侵蚀沟密度较以往研究结果大幅增加;2)自然坡度0.25°~1.5°范围内为该区域侵蚀沟密度变化最大的区域,8°以上区域由于实施退耕还林措施,侵蚀沟密度降低;3)300~500m坡长区域侵蚀沟密度出现极值;4)由于实施改垄措施,41a后垄向坡度在0~0.25°范围内耕地面积增加,大于0.25°范围内耕地面积均减少。
2012 Vol. 10 (2): 21-28 [摘要] ( 1442 ) [HTML 1KB] [PDF 1487KB] ( 1615 )
29 刘振东, 王飞, 赵云, 严丽
保护性措施对农田土壤风蚀影响的室内风洞模拟
为寻求合理的保护性耕作措施,试验设计了砾石覆盖、秸秆覆盖、覆盖与留茬组合的措施和4个风速等变量,研究风速、覆盖物和覆盖度与风蚀量、抗风蚀效率、风沙流结构的关系,比较多种措施之间的抗风蚀效果优劣。结果表明:1) 4个设定风速下30%~90%覆盖度的秸秆覆盖的抗风蚀效率在54%~92%之间,砾石覆盖为26%~72%,30%的砾石覆盖或30%的秸秆覆盖与3种留茬高度的组合措施下,平均抗风蚀效率均在70%~78%之间;2) 随着覆盖度的增加,砾石覆盖措施最小可抑制的有效风速值从8.0m/s逐渐增大到12.5m/s,秸秆覆盖措施从10.1m/s增加到了14.3m/s;3) 覆盖处理下0~62cm高度内的输沙量大部分集中在0~26cm;4) 覆盖与留茬组合措施的输沙量多集中在60cm以内。
2012 Vol. 10 (2): 29-35 [摘要] ( 1446 ) [HTML 1KB] [PDF 1101KB] ( 1492 )
36 牛香, 王兵
基于分布式测算方法的福建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是国内外研究热点之一,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目前仍然处于不统一阶段。利用分布式测算方法,基于福建省2007年森林资源2类调查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LY/T 1721—2008《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对福建省9个地市的主要植被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 2007年,福建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7012.73亿元,其价值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涵养水源、生物多样性保护、固碳制氧、净化大气环境、保育土壤、森林游憩、积累营养物质、森林防护,其中涵养水源、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固碳制氧价值合计占总价值的81.55%;2)福建省各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南平市、三明市、龙岩市、宁德市、漳州市、福州市、泉州市、莆田市、厦门市;3)不同林分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马尾松、阔叶林、杉木、竹林、经济林、灌木林、桉树、木麻黄;4)不同龄组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中龄林、成过熟林、幼龄林、近熟林。
2012 Vol. 10 (2): 36-43 [摘要] ( 1400 ) [HTML 1KB] [PDF 1975KB] ( 1870 )
44 王晓燕, 毕华兴, 高路博, 朱悦, 刘李霞
晋西黄土区刺槐人工林林冠截留模拟
为探讨晋西黄土区刺槐人工林生态水文过程和影响机制,以2007和2008年7—10月的19场降雨和气象及林分结构资料,用修正的Gash林冠截留模型,对刺槐人工林林冠截留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刺槐人工林林冠持水能力和树干持水能力分别为0.55和0.1091mm,使林冠达到饱和的降雨量为0.75mm,使树干达到饱和所必需的降雨量为8.70mm;修正的Gash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晋西黄土区刺槐人工林的林冠累计截留量,林冠累计截留量相对误差最小值为0.76%,最大值为12.60%,平均林冠累计截留量相对误差为6.40%,林冠累计截留量模拟值小于实测值,截流率比实测值低2.64%。
2012 Vol. 10 (2): 44-49 [摘要] ( 1369 ) [HTML 1KB] [PDF 970KB] ( 1460 )
50 李萍, 朱清科刘中奇, 赵荟, 邝高明, 王晶
半干旱黄土区地上生物量对立地因子的响应
半干旱黄土区地形破碎、沟壑纵横、生态环境脆弱,其生态恢复过程受到全世界生态学者的普遍关注。生物量是生态系统获取能量的表现形式。以位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植被自然恢复10a的合沟流域地上生物量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立地因子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不同立地类型地上生物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沟底、阴向沟坡、阴向梁坡、阳向沟坡、梁顶、阳向梁坡;2)梁坡和沟坡的地上生物量随坡度升高均呈现反S形态,梁坡的地上生物量最大值出现在20°~25°处,最小值出现在35°~40°处,沟坡的地上生物量的最小值出现在30°~35°处,最大值出现在40°~45°处;3)坡向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是显著的(P=0.049),其余因素的影响不显著。可知,该区地上生物量的分布规律是植被对不同立地类型水分、光照等自然条件综合利用的结果。
2012 Vol. 10 (2): 50-54 [摘要] ( 1521 ) [HTML 1KB] [PDF 1016KB] ( 1476 )
55 韩雪梅, 杨建英, 辜再元, 张华, 白麟, 骆汉
强风化砂岩夹板岩重塑土的剪切强度特性
以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雪浪山复绿边坡A段发生的大滑坡为例,研究强风化砂岩夹板岩重塑土在不同含水率和干密度下的三轴UU剪切强度特性,以便更好地服务于边坡的复绿工程。结果表明:含水率从15%增加到25%时,其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均随着含水率的增加显著减小;当含水率分别为15%和25%时,随着干密度的增加,其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均随着干密度的增加显著增大;但当含水率为20%时,其黏聚力随着干密度的增加而减小,内摩擦角不变。
2012 Vol. 10 (2): 55-60 [摘要] ( 1601 ) [HTML 1KB] [PDF 1259KB] ( 1364 )
61 崔斌, 苏芳莉, 郭成久
模拟降雨条件下不同颗粒级配工程弃土的侵蚀实验
以沈阳市天柱山附近的工程弃土为研究对象,利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方法,对25°坡面上不同土壤颗粒级配的工程弃土在1.0、1.5和2.0mm/min 3种不同降雨强度作用下产生的径流量和产沙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1)试验所用Ⅰ~Ⅴ组土样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从1.5增加到2.0mm/min),累积产沙量分别增加12.55、7.56、12.00、8.81和10.41g,而在3种降雨强度作用下,3个最大与最小累积产沙量差值分别为6.39、11.64和13.78g;2)产沙量随细度模数的增大而减少;3)在降雨强度、坡度、降雨历时等因子一定的条件下,土壤颗粒级配对径流量的影响比较小,不同颗粒级配土壤的累积径流量差异不明显。
2012 Vol. 10 (2): 61-65 [摘要] ( 1565 ) [HTML 1KB] [PDF 981KB] ( 1385 )
66 符裕红, 喻理飞, 黄宗胜, 李豪, 侯德华
典型岩溶石漠化区根系生境及其类型研究
在贵州岩溶石漠化区,根据碳酸盐岩分布、地貌类型及岩石类型分布情况,共计调查152个根系生境剖面,利用岩性、产状、根系分布范围内的岩石斑块数、土层深度、裂缝宽度、垂直剖面土壤分布范围、植物根系分布的长宽幅度等指标,采用RDA排序方法,分析根系生长空间类型及其特征;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快速聚类,划分植物根系生境类型,并进行生境类型命名及类型特征描述。结果表明:1)石漠化区植物根系生长空间分为表层空间、单层空间、多层空间3种类型,植物根系对多层空间类型利用最多;2)贵州岩溶石漠化区根系生境分为18个类型,各类型特征不同。研究成果加深了对岩溶石漠化区植物根系生境的认识,对植物生态修复与石漠化治理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2 Vol. 10 (2): 66-72 [摘要] ( 1386 ) [HTML 1KB] [PDF 1271KB] ( 1354 )
73 杨磊, 傅丽君, 沈金瑞
新型TSADA的合成及其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行为
为提高茶皂素(TS)修复土壤重金属离子的能力,经水提沉淀法从茶籽饼提取茶皂素,以其为原料设计合成新型绿色茶皂素基螯合剂(茶皂素-1-酰胺二乙烯三胺,TSADA),用FTIR研究TSADA的结构,并对其表面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临界胶束浓度低于茶皂素,而亲水亲油平衡值、起泡力及稳泡性均优于茶皂素。同时考察了振荡时间、螯合剂浓度、pH值及离子强度对螯合剂去除污染土壤重金属率的影响,发现,TSADA去除重金属率随振荡时间、浓度的增加而升高,随pH值和离子强度的增加而降低。螯合剂去除Pb2+、Cd2+离子的最佳工艺为:振荡时间为12h,质量分数为7%,pH值为5.0,Ca(NO3)2浓度为10mmol/L。此条件下2种螯合剂对土壤中Pb2+、Cd2+离子去除率均达最大,TSADA对Pb2+和Cd2+离子去除率均优于茶皂素;TSADA对Pb2+和Cd2+离子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67.3%和99.9%。
2012 Vol. 10 (2): 73-77 [摘要] ( 1532 ) [HTML 1KB] [PDF 971KB] ( 1497 )
78 包兴国, 舒秋萍, 李全福, 刘生战, 张久东, 胡志桥, 孙建好, 张旭临
小麦/玉米免耕处理对产量及土壤水分和风蚀的影响
通过3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在小麦、玉米间作条件下,免耕高留茬、免耕秸秆覆盖、免耕秸秆覆盖+播前耙地、传统耕作4种耕作处理对小麦/玉米产量、土壤含水率、土壤风蚀的影响。结果表明:1)免耕处理小麦玉米间作混合产量比传统耕作产量增产2.6%~6.6%,其中玉米产量比传统耕作处理增产8.6%~13.2%,小麦产量比传统耕作降低5.2%~8.8%;2)免耕处理可增加耕作层土壤蓄水量13.4%~15.9%,降低土壤风蚀量55.6%~100.0%。说明小麦秸秆高茬收割覆盖、玉米秸秆立地过冬的间作免耕技术可在甘肃河西、沿黄地区及国内同类型的小麦玉米间作地区进行示范推广。
2012 Vol. 10 (2): 78-82 [摘要] ( 1216 ) [HTML 1KB] [PDF 942KB] ( 1437 )
83 张颖, 刘丹, 李坦, 张艳
林权改革对环境影响的统计分析研究
林权改革是促进林业发展的根本措施。为研究林权改革是否对环境产生影响,于2011年7—8月,选择江西遂川,福建三明、永安,辽宁清原,北京怀柔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林权改革对森林生态环境有明显的影响,尤其对森林生物多样性、森林旅游和森林水源涵养有显著的影响;2)农民(林农)对林权改革的态度、家庭年收入水平、文化程度和性别对环境影响评价结果也有一定的影响。林权改革涉及面广,并涉及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农民的长远利益,建议开展环境影响的评价研究,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稳定、持续发展。
2012 Vol. 10 (2): 83-87 [摘要] ( 1301 ) [HTML 1KB] [PDF 928KB] ( 1297 )
88 吴海波, 赵晓慎, 王治国, 张超
基于Bayes判别分析模型的水土保持区划
为了更加合理地对甘肃、宁夏、青海3省份的黄土丘陵沟壑区进行水土保持区划,基于Bayes判别分析理论建立水土保持区划的数学模型。结合甘肃、宁夏、青海3省份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情况和水土资源流失特点,以垦殖率、林草覆盖率、人口密度、单位面积粮食产量、降雨量和蒸发量等6个指标作为区划判别因子。计算分析表明,该模型与按土壤侵蚀类型进行区划的效果一致,与甘肃、宁夏、青海地区实际区划情况吻合,准确率为100%,可在其他水土保持区划中进行推广。
2012 Vol. 10 (2): 88-91 [摘要] ( 1598 ) [HTML 1KB] [PDF 928KB] ( 1327 )
92 陈瑞冰, 席运官
东江源区坡地果园水土流失防治分析
东江是香港特别行政区主要的饮用水水源,源区水环境直接关系到珠江三角洲和香港的饮用水安全;但近年来由于果业开发导致东江源区水土流失现象严重,水质呈恶化趋势。为防治东江源区坡地果园水土流失,应根据区域水土流失现状,结合地形、地质、土壤条件,通过设置山边沟、草沟等工程措施,同时配合采用梯壁植草、节水覆盖等植物措施进行综合防治,达到改善东江源区水质的目标。
2012 Vol. 10 (2): 92-96 [摘要] ( 1864 ) [HTML 1KB] [PDF 909KB] ( 1582 )
97 吴德东, 迟琳琳, 安宇宁, 张莉莉, 杨海艳, 李亚辉
辽西北沙地植被恢复的问题与对策
在简要介绍辽宁省沙化土地现状及危害基础上,以阜新为例,从农业、水利、畜牧业、林业4个领域系统总结制约沙地植被恢复与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同时,为了科学恢复重建沙地植被,提高已退化的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优化当地的生态环境,针对近10年来气候变化、人为不合理经济活动造成新沙源等问题,从有效预防、科学恢复、提高建设水平、提升经营水平、加强研究示范5方面提出相应对策:1)有效预防,要转变生产方式,严于执法,积极推进立法和新机制的执行力;2)科学恢复,优先采取恢复天然植被,建设人工植被时提倡适度造林;3)提高建设水平,要努力提高生态建设和生态经济水平,探索生态移民等植被建设的新模式;4)提升经营水平,正确评价现有人工植被,找出科学经营的方法;5)研究示范,研究主要生态修复技术,建立主要植被恢复的软、硬件示范。提出的对策可为有关部门和人员合理恢复、高效建设、科学经营沙区人工与天然植被提供参考。
2012 Vol. 10 (2): 97-101 [摘要] ( 1512 ) [HTML 1KB] [PDF 908KB] ( 1428 )
102 邵兆凤, 邢国平, 周建芝, 唐宗, 王伟
天津市城市雨水利用前景建议
雨水利用是缓解城市用水紧张及改善城市水环境的一种重要途径。总结国内外雨水利用技术发展现状,根据天津市具体情况分析天津市雨水利用发展前景,提出天津市在雨水利用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与建议,对城市雨水利用相关技术发展方向的确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12 Vol. 10 (2): 102-106 [摘要] ( 1244 ) [HTML 1KB] [PDF 911KB] ( 1548 )
107 魏远, 顾红波, 薛亮, 江泽平, 周金星, 郑施雯, 崔明, 杨建立
矿山废弃地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研究进展
矿山开采破坏环境、挤占耕地,诱发严重的社会问题。近几十年来,矿山废弃地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已成为跨学科研究热点,然而,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矿山废弃地工作存在土地复垦比率低与复垦质量差的特点。矿山废弃地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主要包括3方面:土壤重构、生物恢复和废水控制与处理。土壤重构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工程措施,目标是重构适宜的土壤剖面和理化性质,重金属污染去除技术也是土壤重构的重要内容。生物修复可以划分为植物修复、土壤动物修复、土壤微生物修复以及菌根生物修复技术。就生态恢复和土地复垦的内涵、目标、基础理论和技术体系展开评述,并指出建立健全管理机构、明确资金来源对矿山废弃地复垦的重要性。同时认为应当加强矿山废弃地生态环境影响机制机制研究,采用3S技术和信息系统技术监测、评估和监管复垦工作,努力实现矿山废弃地环境损害减缓技术突破,建立矿山废弃地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的理论体系与技术规范。
2012 Vol. 10 (2): 107-114 [摘要] ( 1788 ) [HTML 1KB] [PDF 940KB] ( 2576 )
115 李瑞
植被动态研究进展及展望
植被动态包含多种形式,演替是植被动态的核心和主体。在查阅大量中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植被动态学研究实践,通过分析总结植被演替、植被波动、植被更新及植被边缘效应的特征、方法及研究进展,提出未来植被动态研究的重点:1)3S技术在植被动态研究中的应用;2)植被动态与生物多样性;3)植被动态与荒漠化;4)植被动态研究的尺度及其转换;5)植被动态与全球变化;6)植被波动理论。
2012 Vol. 10 (2): 115-120 [摘要] ( 1351 ) [HTML 1KB] [PDF 921KB] ( 1369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关于招募《中国水土保持科学》青年编委的通知
弘扬科学家精神专题宣传之:中国林业教育奠基人梁希
祝贺郑粉莉副主编和陈利顶、雷廷武编委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编2020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被Scopus数据库收录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20年主编会暨第九届优秀论文评审会在京召开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9—2020年度来源期刊核心库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编新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致谢审稿专家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7年主编会议在陕西杨凌召开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7—2018年度来源期刊核心库
原主编王礼先教授获诺曼?哈德逊纪念奖
英文稿件征稿启事
崔鹏副主编当选中国科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刘国彬等3位编委荣获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编委会换届暨第四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我刊副主编崔鹏当选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科学委员会委员
中国科协 教育部 科技部 卫生计生委 中科院 工程院 自然科学基金会关于印发《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的通知
我刊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征稿启事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5—2016年度来源期刊核心库
关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网址的申明
关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五届优秀论文评选结果的通告
祝贺《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副主编崔鹏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Copyright Notice
2011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
关于颁发《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四届优秀论文奖的决定
关于授予王礼先同志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特殊贡献奖的决定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创刊十周年纪念座谈会暨第三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在海南三亚召开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四届优秀论文评审会在京召开
关于IP地址变更的通告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0年中国知网统计数据
2010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1-2012年来源期刊
在线投稿系统正式启用,欢迎在线投稿,并提出宝贵意见。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9年中国知网统计数据
欢迎订阅《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在2009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中名列前茅
第二届编委会第二次会议成功召开
关于召开《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二届编辑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的通知
      更多....  
更多.... 
   论文版权转让合同
   作者信息表
   论文模板
更多.... 
           
 
  版权所有© 2010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编辑部     
通讯地址:北京市 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联系电话: 010-62336042,010-62336872 E-mail: sbxh035@263.net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京ICP备 110062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