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官方微信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2007年 5卷 5期  刊出日期 2007-10-31
  
1 高华端;李锐
喀斯特地区原状土的可蚀性
研究喀斯特地区原状土的可蚀性,有助于掌握土壤抗蚀的本底特征,对比研究耕作前后的土壤可蚀性变化,揭示人类加速侵蚀对石漠化过程的影响。通过对喀斯特地区原状土壤剖面的调查,分析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选用Sharply等的EPIC模型,计算土壤可蚀性K值。结果表明:喀斯特地区原状土壤可蚀性<i>K</i>值集中在0.20.3之间,平均为0.269,比其他常见土壤的<i>K</i>值低。研究结果可用于与耕作土<i>K</i>值进行对比研究。
2007 Vol. 5 (5): 1-4 [摘要] ( 1308 ) [HTML 1KB] [PDF 3303KB] ( 1246 )
5 林靓靓;毕华兴;刘鑫;马娜
基于DEM的流域地貌气候瞬时单位线地貌参数的提取
地貌参数的提取是水文模型构建的基础,参数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模型的精度。该文研究了基于DEM提取地貌气候瞬时单位线(R-VGIUH)地貌参数的方法:对流域DEM进行填洼处理;提取不同临界支撑面积下的河网;分析临界支撑面积的取值对所提取的河网总长度和平均坡降的影响;确定反映流域河流地貌发育的流域临界支撑面积;计算流域相应的各项地貌参数。将该方法应用于山西省吉县的冯家圪垛小流域(17.98 km<sup>2</sup>),提取的河网与实际情况比较符合,计算出的地貌参数河数率(4.6083)、河长率(2.5928)、面积率(3.3999)均符合通过大量自然水系资料分析确定的取值范围。研究方法排除了选取集水面积阈值时的主观性,提高了提取流域地貌参数的精度。
2007 Vol. 5 (5): 5-10 [摘要] ( 1668 ) [HTML 1KB] [PDF 3736KB] ( 1429 )
11 郝仕龙;李志萍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模式探讨——以固原上黄试区为例
以典型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固原上黄试区为例,回顾1982—2005年综合治理的经验。采用农民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PRA),对上黄试区生态建设的成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上黄试区生态建设及经济建设成效显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呈稳定增长态势,人均年纯收入从研究初期的94.4元增长到"十五"期间的2093.2元,土壤侵蚀模数从研究初期的6000 t/(km<sup>2</sup>.a)减少到现在的1000 t/(km<sup>2</sup>.a),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说明半干旱黄土丘陵区采用这种发展模式是有效的。
2007 Vol. 5 (5): 11-15 [摘要] ( 1576 ) [HTML 1KB] [PDF 2946KB] ( 1381 )
16 刘士余;左长清;朱金兆
百喜草人工植被对坡面径流的影响
 为研究百喜草(<i>Paspalum notatum</i> Flugge)及其凋落物水源涵养作用,采用土壤水分渗漏装置进行试验,得到不同处理的地表和土壤径流深。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小区的径流组成有很大差异,A(百喜草覆盖处理小区)、B(百喜草敷盖处理小区)、C(裸露对照处理小区)各处理的总径流深分别为1245.24、1453.81和1383.23mm,其中,地表径流深分别为24.46、50.2和592.07 mm,土壤径流深分别为1220.78、1403.61和791.16mm;A、B、C各处理的地表径流深与降雨量拟合最优经验方程均为二次抛物线型方程,相关系数分别为0.933、0.861和0.810,方程均达极显著性相关;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处理的地表径流深存在显著性差异。
2007 Vol. 5 (5): 16-20 [摘要] ( 1683 ) [HTML 1KB] [PDF 2780KB] ( 1338 )
21 陈杰;张勋昌;刘文兆;李志
CLIGEN非降水参数在黄土高原的适应性评估
天气生成器(CLIGEN)可以产生以日为时间单元的天气数据,从而广泛应用于土壤侵蚀和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其模拟结果的优劣直接影响这些模型的输出结果。利用散布黄土高原的12个标准气象站点长时间序列的气候数据评估CLIGEN模拟非降水参数(温度、太阳辐射、风速)的能力。结果表明:CLIGEN能较好的模拟日最高温度;对日最低温度与露点温度的模拟次之;模型对太阳辐射和风速的模拟较差,特别是对风速的模拟,模拟值要显著的高于实测值。CLIGEN模拟的温度日较差、第1天最高温度与第2天最低温度之差、第2天最高温度与第1天最低温度之差的均值和标准差普遍偏高,但均值的误差较小,而标准差被过高模拟;模型在产生气候数据时,没有保持逐日渐变性和连续性。CLIGEN能够较好的模拟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的季节连续性与相关性;而过高的模拟了太阳辐射的季节相关性以及温度与太阳辐射的季节互相关性;同时,模型没有模拟出各气象要素自身及其之间的逐日相关性。
2007 Vol. 5 (5): 21-31 [摘要] ( 1577 ) [HTML 1KB] [PDF 1921KB] ( 1255 )
32 张永利;魏文俊;冷泠
宁夏六盘山不同森林类型林地的贮水量
为评价宁夏六盘山不同森林类型的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对宁夏六盘山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纯林、辽东栎天然纯林、白桦+山杨天然混交林和华山松+红桦+白桦天然混交林4种林地枯落物和土壤的贮水特征进行研究。采用样方法和浸泡法测定枯落物不同层次的最大持水量和持水特性,采用环刀法和浸泡法测定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和贮水量。结果表明:林地枯落物层饱和贮水量为华山松+红桦+白桦天然混交林最大,华北落叶松人工纯林次之,辽东栎天然纯林其次,白桦+山杨天然混交林最小;除华北落叶松人工纯林枯落物未分解层和华山松+红桦+白桦天然混交林半分解层在浸泡6h时达到最大持水量外,其他森林类型各层次均在浸泡3h时达到最大持水量;土壤饱和贮水量为华山松+红桦+白桦天然混交林最大,辽东栎天然纯林次之,华北落叶松人工纯林其次,白桦+山杨天然混交林最小。
2007 Vol. 5 (5): 32-36 [摘要] ( 1411 ) [HTML 1KB] [PDF 3167KB] ( 1160 )
37 何凡;江玉林;尹婧;陈宗伟;陈学平;王晓东
西北半干旱区不同防护条件下公路边坡风力侵蚀研究
为了深入了解西北地区公路边坡土壤侵蚀机制,为公路水土保持施工提供指导,选择银川至武汉高速公路固原段为试验地,针对公路边坡的不同防护类型布设土壤侵蚀观测小区,对西北半干旱区新建公路边坡的风力侵蚀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公路边坡风蚀强度与风速成显著的对数相关关系;起动风速从大到小依次是六棱砖小区>拱形框架梁小区>机械压实小区>无措施小区;从防风蚀效果来看,六棱砖最好,拱形框架梁次之,机械压实几乎没有效果;六棱砖防护下的坡面相对土壤流失率为0.35,拱形框架梁为0.55,而机械压实达到0.91。
2007 Vol. 5 (5): 37-42 [摘要] ( 1709 ) [HTML 1KB] [PDF 2525KB] ( 1274 )
43 孙中峰;周玉喜;朱金兆;张学培;李玉琛
晋西黄土丘陵区坡面刺槐林地土壤水分研究
为研究晋西黄土丘陵区刺槐林分土壤水分状况,通过2年的定位观测,标定了该地区刺槐林分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探讨了刺槐林分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刺槐林分利用土壤水分范围较广,其林分可以栽植在峁顶、阳坡及半阳坡等处;12年刺槐林分密度低于2250株/hm<sup>2</sup>时,林地土壤水分可以在生长季末得到补充,而超过2250株/hm<sup>2</sup>时,林地土壤水分得不到补充,林分在翌年的部分月份处于水分亏缺状况,限制了林木的生长;月降水量、蒸发量是影响林地土壤水分的主要气象因子,郁闭度、胸径、林分生产量等因子是影响刺槐林分土壤水分的植被因素。
2007 Vol. 5 (5): 43-49 [摘要] ( 1201 ) [HTML 1KB] [PDF 2456KB] ( 1340 )
50 许中立
台东木坑溪集水区潜在崩塌评估准则之建立
木坑溪集水区位于台东纵谷,为利吉层泥岩之代表地区,地质复杂,地层脆弱。该文依调查之地形、地质与土地利用现况等条件,参考相关学者对于潜在崩塌地评估之论述,进行访谈问卷之设计与调查统计,并作为研究之评估准则。研究结果得知,台东木坑溪集水区现有崩塌地之崩塌危险指数均属于危险等级,不宜随意开发利用。在进行问卷访谈时,区位因子并未被多数受访者所认同,然而现场调查结果却发现多数之崩塌其发生均与区位因子有相当之关联性,因此,该项目因子值得后续研究探讨。由于研究范围的限定,使得某些参数值并无太大差异,若将研究调查范围扩大,将会使得立地条件之影响更为显着。
2007 Vol. 5 (5): 50-55 [摘要] ( 1491 ) [HTML 1KB] [PDF 3098KB] ( 1299 )
56 张文军;刘德义;李泽江;任建民;路银山
科尔沁沙地植物再生沙障人工群落结构特征
采用时空替代法,对科尔沁沙地黄柳(<i>Salix gordejevii</i>)+杨柴(<i>Hedysarum leave</i>)植物再生沙障人工群落的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利用植物再生沙障治理流动沙丘可以形成具有多物种、多层片、多层次垂直结构的沙障群落,其水平结构呈网格状沙障结构与障间小群落在空间上镶嵌互补,均衡分布的格局,具有很好的防风固沙和植被恢复效果;2)再生沙障建植后第5年开始,沙障群落进入了衰退时期,适时采取科学的经营管理措施对于维持沙障群落的稳定,保障其效益的长期发挥是非常重要的。
2007 Vol. 5 (5): 56-59 [摘要] ( 1556 ) [HTML 1KB] [PDF 2883KB] ( 1412 )
60 王树力;周延阳;杨广巍
黑龙江省林口林业局森林的潜在生产力
依据气象资料及森林资源数据,利用Miami模型和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对黑龙江省林口林业局的森林潜在生产力进行估算,得出了潜在生产力与温度和降水量的关系,并对林口林业局森林实际生产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林口林业局水分条件较好,但热量不足,温度是森林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因子,其森林潜在生产力为9.3812.64 m<sup>3</sup>/(hm<sup>2</sup>.a);森林实际生产力为2.22m<sup>3</sup>/(hm<sup>2</sup>.a),仅为潜在生产力的17.56%23.67%,森林生产力水平低的主要原因是幼龄林比例过大;森林潜在生产力处于黑龙江省中上游水平,在同纬度地区处于下游水平。研究结果对林口林业局制订人工林培育方案,优化森林结构,保护与利用森林资源具有参考意义。
2007 Vol. 5 (5): 60-65 [摘要] ( 1368 ) [HTML 1KB] [PDF 3626KB] ( 1413 )
66 耿玉清;周荣伍;李涛;任云卯;王晓辉
北京西山地区林火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为进行火烧迹地的管理,采用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方法,对北京西山地区不同林火强度下油松林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未火烧相比,中度火烧会显著提高土壤密度,显著降低土壤总孔隙度、土壤黏粒含量和田间持水量,而毛管孔隙和非毛管孔隙的变化却不明显;轻度火烧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不显著。轻度火烧会显著地提高0~5cm范围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而中度火烧会显著降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轻度火烧使土壤pH值增加,其中0~2cm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另外,0~5 cm土层Ca<sup>2+</sup>和Mg<sup>2+</sup>的含量比中度火烧和未火烧土壤有明显的提高。因此,轻度火烧有利于改善土壤的性质。
2007 Vol. 5 (5): 66-70 [摘要] ( 1657 ) [HTML 1KB] [PDF 2791KB] ( 1355 )
71 王建政
旱地小麦保护性果作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为检验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我国北方干旱地区的适应性,采用覆盖免耕、覆盖深松等方法,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对地表径流、水分蒸发、0~50cm土层贮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比传统耕作径流强度减少57.3%,降雨入渗量提高98.6%,土壤蓄水量提高10.5%,蒸发量减少11.2%,供作物生长的有效水分增加19.7mm,小麦单产提高12.2%;因此,保护性耕作是北方干旱地区控制水土流失,提高小麦产量的有效耕作法,是宜于推广的一项技术措施。
2007 Vol. 5 (5): 71-74 [摘要] ( 1388 ) [HTML 1KB] [PDF 3076KB] ( 1261 )
75 杨新兵;余新晓;武军;肖洋;陈慧新;孙庆艳
密云水库集水区森林的水文作用——以北庄小流域为例
从径流小区、天然坡面径流场及流域3个尺度,对试验流域内森林植被对水文特征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流域2004年年径流系数为0.43,2005年为0.10,流域内产沙均为0。有林与无林2个天然坡面径流场相比,降雨与径流系数之间呈二次曲线关系,有林坡面径流系数2003年最大,为0.72,无林坡面径流系数2003年最大,为0.97,有林坡面产沙模数明显低于无林坡面,2004年产沙削减率为18.7%,2005年产沙削减率为77.3%。不同树种组成的径流小区产流量排序为板栗>刺槐>油松。对流域水质抽样检验结果表明,超标指标主要是总氮和总磷,其余水质指标均达到一类水质标准。总体来看,流域内森林植被的增加,明显增强林地的调洪、蓄水、减沙和改善水质的功能。
2007 Vol. 5 (5): 75-78 [摘要] ( 1602 ) [HTML 1KB] [PDF 3162KB] ( 1963 )
79 王明明;谢永生;王恒俊;宋秀清;张怀
水库集水区水土保持与流域产水量——以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为例
针对密云水库上游承德"21世纪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项目"中水土流失治理后来水减少,加剧下游城市(北京)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问题,探讨集水区减少水土保持用水,增加流域产水量,从而水资源在下游(首都圈)发挥最大效益的思路。在将流域分成3种类型区的基础上,提出了流域分区治理方案及其标准:1)生态产水功能区,以增加产水供给下游为主要目的,提出以需水量最低的低覆盖度草地配置为主的水土流失坡面治理模式和减少蓄水、增大拦沙的弱化与强化相结合的沟道治理模式;2)生产生活功能区,以满足流域基本粮食生产为主要目的,提出以黄土丘陵区坝地为主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及其标准;3)生态产水与生产生活复合功能区,兼顾二者功能,提出以需水量中等的灌木林和疏林配置为主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及标准。
2007 Vol. 5 (5): 79-82 [摘要] ( 1620 ) [HTML 1KB] [PDF 2615KB] ( 1340 )
83 王安
神东矿区生态环境综合防治体系构建及其效果
神东矿区地处毛乌素沙地,具有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自然特征。针对神东煤矿土地沙化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地表生态系统优化与开发、煤炭开采中水资源保护与净化、煤矸石减排与利用、煤层自燃预防等问题开展研究,探索采用生态上合理、经济上可行和社会可接受的煤炭资源开发、植被恢复、矸石热能利用等综合技术体系。在煤炭资源开发经济效益不断增长的同时,矿区植被覆盖率由开发前的3%~11%提高到目前的59.4%,矿区风沙危害得到明显扼制,平均侵蚀模数由开发前的1万t/(km<sup>2</sup>.a)左右降低到目前的1500 t/(km<sup>2</sup>.a)左右。矿井水重复使用量为496万t/a,吨煤出矸石率由20%降低到5%,年均发电消耗矸石800万t,发电43.6亿kW.h。
2007 Vol. 5 (5): 83-87 [摘要] ( 1320 ) [HTML 1KB] [PDF 3623KB] ( 1460 )
88 杨建英;赵强;张晓晖;祁有祥;程复;田佳
3S技术在公路建设项目取土弃渣场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取土弃渣场是公路建设项目的重要辅助工程。以京承高速公路(密云沙峪沟至市界)工程为例,探讨3S技术在公路取土弃渣场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方法。借助3S技术的空间数据采集、管理、分析和地面定位等多种功能,拓宽取土弃渣场选址视野和比选空间,全面综合分析,对于提高选址的合理性和工作效率具有重要作用,而且有利于取土弃渣场后期的实时跟踪管理。
2007 Vol. 5 (5): 88-93 [摘要] ( 1370 ) [HTML 1KB] [PDF 2572KB] ( 1430 )
94 范光美;李世锋;陈昌军
浙江山地丘陵区公路工程弃渣处理探讨
在山地丘陵区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受地形等条件影响,往往开挖弃渣点多、量大,若弃渣防护不当,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危害。根据工程区实际情况,提出浙江山地丘陵区公路工程项目弃渣处理的基本原则,并以浙江省龙庆公路庆元段(545、5省道)改善工程为例,论述山地丘陵区公路工程弃渣处理的具体方法及针对不同类型弃渣场的防护措施。
2007 Vol. 5 (5): 94-97 [摘要] ( 1464 ) [HTML 1KB] [PDF 2256KB] ( 1269 )
98 张志国;李锐;王国梁
基于GIS的区域水土流失生态风险评价
为了给区域尺度的水土流失治理、规划及评价提供科学的依据,将"风险评价"的概念引入水土保持学科之中,定义了区域水土流失生态风险评价的概念,提出了评价的方法与步骤,构建了区域水土流失生态风险评价模型框架,并以延河流域为例进行了应用。结果表明:延河中游及安塞县和宝塔区为优先治理区;证明区域水土流失生态风险评价可以为政府水土保持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2007 Vol. 5 (5): 98-101 [摘要] ( 1520 ) [HTML 1KB] [PDF 2337KB] ( 1267 )
102 宋维峰
我国石漠化现状及其防治综述
从概念、分布范围、成因、研究现状、防治技术和措施等方面对我国石漠化进行分析,提出了石漠化的研究思路、防治技术和措施。
2007 Vol. 5 (5): 102-106 [摘要] ( 1415 ) [HTML 1KB] [PDF 3954KB] ( 1447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关于招募《中国水土保持科学》青年编委的通知
弘扬科学家精神专题宣传之:中国林业教育奠基人梁希
祝贺郑粉莉副主编和陈利顶、雷廷武编委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编2020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被Scopus数据库收录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20年主编会暨第九届优秀论文评审会在京召开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9—2020年度来源期刊核心库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编新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致谢审稿专家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7年主编会议在陕西杨凌召开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7—2018年度来源期刊核心库
原主编王礼先教授获诺曼?哈德逊纪念奖
英文稿件征稿启事
崔鹏副主编当选中国科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刘国彬等3位编委荣获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编委会换届暨第四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我刊副主编崔鹏当选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科学委员会委员
中国科协 教育部 科技部 卫生计生委 中科院 工程院 自然科学基金会关于印发《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的通知
我刊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征稿启事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5—2016年度来源期刊核心库
关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网址的申明
关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五届优秀论文评选结果的通告
祝贺《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副主编崔鹏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Copyright Notice
2011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
关于颁发《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四届优秀论文奖的决定
关于授予王礼先同志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特殊贡献奖的决定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创刊十周年纪念座谈会暨第三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在海南三亚召开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四届优秀论文评审会在京召开
关于IP地址变更的通告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0年中国知网统计数据
2010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1-2012年来源期刊
在线投稿系统正式启用,欢迎在线投稿,并提出宝贵意见。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9年中国知网统计数据
欢迎订阅《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在2009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中名列前茅
第二届编委会第二次会议成功召开
关于召开《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二届编辑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的通知
      更多....  
更多.... 
   论文版权转让合同
   作者信息表
   论文模板
更多.... 
           
 
  版权所有© 2010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编辑部     
通讯地址:北京市 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联系电话: 010-62336042,010-62336872 E-mail: sbxh035@263.net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京ICP备 110062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