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出版道德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第一届编委会
第二届编委会
第三届编委会
第四届编委会
投稿须知
征稿范围
稿件写作须知
英文写作须知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官方微信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2003年 1卷 4期
刊出日期 2003-12-31
1
刘震
我国水土保持的目标与任务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几年来,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7大流域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扎实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广泛展开;水保监督执法继续深入;人为水土流失得到遏止;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新形势下,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思路是,紧紧围绕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3大目标,认真落实预防监督、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监测预报4项任务,采取行政、经济、法律等多种措施,促进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维系良好生态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支撑和保障。
2003 Vol. 1 (4): 1-5 [
摘要
] (
1410
) [
HTML
1KB] [
PDF
2607KB] (
2295
)
6
郭索彦;许峰;李智广
土壤侵蚀宏观监测
土壤侵蚀宏观监测或区域土壤侵蚀监测,是区域水土保持战略决策和相关研究的最基本的数据基础。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监测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地位。简要回顾我国土壤侵蚀宏观监测的历史和近期进展,讨论我国土壤侵蚀宏观监测在监测尺度、监测方法和管理体系等方面的特点。
2003 Vol. 1 (4): 6-9 [
摘要
] (
1323
) [
HTML
1KB] [
PDF
2056KB] (
1343
)
10
肖培青;郑粉莉;贾媛媛
基于双土槽试验研究的黄土坡面侵蚀产沙过程
定量分析梁峁坡面各侵蚀带之间侵蚀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机理,将为坡面侵蚀预报模型的建立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利用供沙土槽和试验土槽双土槽径流小区,研究不同上方汇流含沙量、不同降雨强度和不同地表面条件下的黏黄土陡坡面(15°)上方汇流汇沙,对坡下方侵蚀产沙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上方汇流汇沙对坡面侵蚀产沙过程有重要影响,上方来沙不但被径流全部搬运,而且上方来水在试验土槽引起了净侵蚀产沙量,坡面侵蚀现象为侵蚀-搬运过程占主导地位。对于疏松土和紧实土处理,上方汇流引起坡下方的净侵蚀产沙量,分别占试验土槽全部产沙量的31.1%-97.3%和45.1%-89.7%。上方汇流引起坡下方净侵蚀产沙量随降雨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同时受土壤容重和下垫面细沟侵蚀发展过程的综合影响。土壤容重影响坡面侵蚀的发生和发展,而坡面侵蚀产沙过程与细沟发育过程相对应。
2003 Vol. 1 (4): 10-15 [
摘要
] (
1574
) [
HTML
1KB] [
PDF
2607KB] (
1292
)
16
夏卫生;雷廷武;赵军
坡面侵蚀动力学及其相关参数的探讨
从分析坡面水流形态动力学特性着手,对比土壤侵蚀临界坡度的研究;概述土壤侵蚀的机制,以及坡面水流中水流速度、泥沙含量和下垫面三者相互作用的关系。发现及时、准确和动态地测量水流速度和泥沙含量,是分析这些复杂关系的关键,它使定量研究坡面土壤侵蚀的机理成为可能。
2003 Vol. 1 (4): 16-19 [
摘要
] (
1425
) [
HTML
1KB] [
PDF
1843KB] (
1359
)
20
徐学选;穆兴民;王炜
基于水土保持的延河流域治理水文响应模型
以建立一种科学的较简单的评价方法为目的,以延河流域水文站20世纪50-80年代30余年降水、径流、水土保持主体措施面积(梯田、造林、种草、淤堤坝)资料为基础,运用相关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建立了流域雨量站各月降雨量权重指标体系、流域4大水土保持措施面积权重指标值,并构建了以水土保持面积指标、降雨量指标为参数的流域水文响应评价模型,进而分析水土保持措施对流域径流量的效应。结果表明:水土保持措施拦蓄径流量的作用,在过去30余年逐渐增强,水土保持措施拦蓄径流量,占降雨径流量各时段平均值为6.48%。各年代分别为:50年代0.74%,60年代3.11%,70年代8.84%,80年代16.52%。20世纪70年代,由于降雨量减少引起的径流量减少幅度为12.9%,80年代为14.0%。而水土保持措施加强与降雨量减少,使径流量在20世纪70年代较50-60年代为基期减少了20.6%,80年代初则减少了28.2%。
2003 Vol. 1 (4): 20-24 [
摘要
] (
1651
) [
HTML
1KB] [
PDF
2367KB] (
1473
)
25
付明胜;任兆选;白平良
地貌几何数学模型在黄土高原沟道分级和坝系规划中的应用
针对我国在沟道分级中存在的问题,为了从沟道级别上既能反应侵蚀规律,又能进行同级之间类比,便于坝系布局,采用美国A.N.Strahler提出的地貌几何定量数学模型分级方法,该方法强调在一个流域内,最小的不分支的水道属一级水道,2个一级水道汇合后组成的新水道,称为二级水道,以此类推。在1/108地形图上进行分级。通过在黄土丘陵沟壑区3条典型小流域坝系现状分析和坝系规划中的应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按沟级分别布设不同规模的工程,便于坝系布局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同时使地貌研究朝着定量化的方向发展。采用美国地貌几何定量数学模型进行沟道分级,研究水土流失规律、进行地貌几何定量分析和坝系规划,具有普遍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2003 Vol. 1 (4): 25-27 [
摘要
] (
1575
) [
HTML
1KB] [
PDF
1768KB] (
1355
)
28
朱德兰;吴发启
不同地形部位土壤水分的年变化分析
通过测定飞马河流域阴坡、阳坡、半阴半阳坡、川地不同部位0-180cm土壤的储水量,分析土壤水分空间、时间变异性,以及不同植被在不同部位土壤水分亏缺程度。结果表明:梯田宽度不同,土壤水分分布不同,在0-180cm土层,窄式梯田水分分布较均匀,宽式梯田土壤水分由内侧向外侧递减;坡向、坡位不同,土壤水分变异很大,阴坡土壤年平均储水量远比阳坡高111.9mm;在坡地上修建水平阶后,沿坡长土壤水分趋于均匀。土壤水分年变化总体看来,可分3个阶段:11月初至翌年6月底,土壤水分变化很缓慢;7月初至8月底,急剧变化;9-10月缓慢变化,阴坡土壤水分变化比阳坡缓慢。在不同立地条件上生长的作物,水分满足程度差异很大,阴坡生长的次生林,坡中部和坡下部水分基本不亏缺,坡上部水分亏缺较严重,玉米地和果园,自5月开始水分出现亏缺,玉米地4-10月平均水分满足程度为74.4%,果园4-10月平均水分满足程度为83%。
2003 Vol. 1 (4): 28-31 [
摘要
] (
1503
) [
HTML
1KB] [
PDF
1879KB] (
1419
)
32
徐炳成;山仑;陈云明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植被建设的土壤水分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水分是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植物生长与植被建设的主要限制因子,植被是影响土壤水分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为了给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植被的合理经营和今后植被的科学营造及开展植被建设的水文生态效应研究提供参考,从不同植被类型、生长状况与结构,不同植物的耗水特点及影响因素等方面,概述半干旱地区不同植被对土壤水分影响的研究进展。认为:为保证植被建设的可持续,需适度发展植被生产力,合理选择植物类型。在深入研究不同植物需耗水规律的基础上,加强植被生产力与水分利用的结合研究和从景观配置水平研究植被建设对土壤水分环境的影响。
2003 Vol. 1 (4): 32-35 [
摘要
] (
1451
) [
HTML
1KB] [
PDF
2248KB] (
1310
)
36
武健伟;赵廷宁;鲁瑞洁
浑善达克沙地现代土地沙漠化发展动态与成因分析
为探讨浑善达克沙地近40年来土地沙漠化发展动态与成因,根据最新的遥感数据,从植被覆盖度变化的角度,分析浑善达克沙地近20年来土地沙漠化发展特点,并根据若干气象站点的气象资料和研究区社会统计资料,分析影响浑善达克沙地现代土地沙漠化发展的自然和人为因素。认为近几十年来,该区气候出现暖湿化——增湿增温趋势,有利于沙漠化过程的逆发展,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是导致浑善达克沙地土地沙漠化恶性发展的主要因素。
2003 Vol. 1 (4): 36-40 [
摘要
] (
1532
) [
HTML
1KB] [
PDF
2351KB] (
1196
)
41
袁嘉祖;董晓燕
中国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和分布特征
世界上的沙漠主要分布在副热带,唯独我国的沙漠分布在温带。根据有关文献和1994年我国沙漠化普查资料,介绍国内外现代干旱和沙漠化现状,分析青藏高原隆升、末次大冰期、水土资源分布、气候变化、社会经济干旱和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对我国北方沙漠化形成和分布的影响,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建议要尽快实施跨流域调水、节水林牧业和依法治沙,彻底改变“三北”地区的干旱荒漠面貌。
2003 Vol. 1 (4): 41-44 [
摘要
] (
1573
) [
HTML
1KB] [
PDF
2222KB] (
1454
)
45
赵廷宁;曹子龙;郑翠玲;孙保平
科尔沁地区沙质草地退化原因分析——以奈曼旗为例
为探讨沙质草地退化的原因,以便为植被恢复与重建奠定科学基础,在调查对比20世纪80年代初期与21世纪初期,科尔沁地区奈曼旗沙质草地生产力和植被特征等方面变化的基础上,通过对奈曼旗1963-2002年40年来气候变化特征以及1947-2002年56年来畜牧业发展状况的研究,综合剖析了导致该地区沙质草地退化的根本原因。结果表明:该地区沙质草地的迅速退化,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胁迫的结果;人类活动,特别是不合理的畜牧业生产方式,是导致该地区沙质草地生态系统劣变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加剧了系统劣变的程度。
2003 Vol. 1 (4): 45-49 [
摘要
] (
1437
) [
HTML
1KB] [
PDF
2382KB] (
1393
)
50
范昊明;蔡强国
冻融侵蚀研究进展
介绍国内外冻融侵蚀研究的主要成果。首先探讨并明晰了冻融侵蚀的定义与研究范畴。介绍并简要分析冻融作用对土壤性质的改变及对土壤可蚀性影响的主要研究成果;介绍并分析国内外主要冻融侵蚀预报模型与冻融侵蚀防治方法的研究成果。最后,结合我国冻融侵蚀研究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今后一定时期内,在冻融侵蚀研究方面的发展设想。
2003 Vol. 1 (4): 50-55 [
摘要
] (
1733
) [
HTML
1KB] [
PDF
2935KB] (
1822
)
56
张明铁;史生胜;张巍;那艳芬
额济纳绿洲生态环境变化及原因分析
为制止额济纳绿洲生态环境的继续恶化,介绍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的自然概况,分析近年来该区域植被退化、水资源减少、土地沙化等环境恶化的原因。结果表明,造成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是黑河下游的地表水径流减少,其次是人类活动的破坏。提出了协调管理全黑河流域水资源、采用科学的节水措施这一控制额济纳绿洲环境继续恶化的治理措施和思路。
2003 Vol. 1 (4): 56-60 [
摘要
] (
1411
) [
HTML
1KB] [
PDF
2467KB] (
1327
)
61
陈江南;李会安;田玉青;王国庆;王自英;黄福贵;姜丙洲
黑河下游额济纳旗天然林草植被保护措施调查与分析
针对黑河下游额济纳旗天然林草植被面积不断减少、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问题,采用实地调查和收集相关调研成果相结合的方法,在查明天然林草植被现有保护措施及效果的基础上,经过分析认为:为有效保护额济纳旗天然林草植被,今后应大力推行围栏封育;按照草场的载畜能力,调节载畜量;增加供水量、扩大灌溉面积;适当发展人工林草,加强抚育管理等。
2003 Vol. 1 (4): 61-65 [
摘要
] (
1497
) [
HTML
1KB] [
PDF
2441KB] (
1246
)
66
张明如;翟明普;尹昌君;王学勇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学原理及生态经济功能研究进展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是一种人工自然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对植被恢复和持续发挥土地生产力,具有极为重要的生态经济价值。在综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论述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学原理及生态经济功能的一系列问题:解析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归纳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构建的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功能,其中着重说明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结构组分选择的原则、依据和结构优化的标志,在生态过渡区构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可发挥双向生态缓冲功能。认为:今后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应以受干扰较轻的自然生态系统为参照模式,研究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组分间的生态关系,生物组分生态和谐机制,小尺度的空间异质性对局部生境植被恢复与构建的生态效应,并加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定位研究。
2003 Vol. 1 (4): 66-71 [
摘要
] (
1656
) [
HTML
1KB] [
PDF
4250KB] (
1572
)
72
王晓燕;田均良;杨明义
应用同位素示踪土壤侵蚀研究的进展
介绍不同类型的同位素的来源,对几种常用的同位素示踪土壤侵蚀的应用做了比较详细的总结。在过去几十年里,人为放射性核素
137
Cs在土壤侵蚀示踪研究中应用最广泛。同位素
210
Pb来自于自然界,它在土壤侵蚀中应用的准确度,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宇宙射线产生的放射性核素中,主要介绍7Be在土壤侵蚀研究中的应用。对稳定性稀土元素和几种核素复合示踪土壤侵蚀与泥沙来源研究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评价。对应用同位素示踪土壤侵蚀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看法。
2003 Vol. 1 (4): 72-77 [
摘要
] (
1423
) [
HTML
1KB] [
PDF
3605KB] (
1441
)
78
周梅;余新晓;王广山;王林和;冯林
国外森林环境水化学研究综述
国外从19世纪开始进行森林降水化学的研究,那时主要的研究目的是论证森林对降水中水化学物质的再分配、迁移扩散规律等。20世纪70年代后期,大气沉降和环境酸化对森林水质的影响成为研究趋势。森林环境水化学问题成为近20多年森林水质研究的重点。文章综述了森林地区环境水化学的主要几个研究方向,并将大气沉降(主要是湿沉降)、林地水环境作为主要综述的内容。
2003 Vol. 1 (4): 78-82 [
摘要
] (
1407
) [
HTML
1KB] [
PDF
2473KB] (
1614
)
83
谢继忠;杨芳
河西走廊水资源问题的战略选择:建立节水型社会
河西走廊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水资源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大超过了水资源的承载力;水资源配置不合理;水资源管理不科学,浪费现象严重;水利工程建设滞后,水资源利用率低;水质污染严重。在河西走廊建立节水型社会,应主要解决以下问题: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实行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努力探索水资源市场化管理的途径;建立农民用水者协会参与式管理模式;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加强节水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控制污水排放,防止水质污染。
2003 Vol. 1 (4): 83-86 [
摘要
] (
1487
) [
HTML
1KB] [
PDF
2640KB] (
977
)
87
杨喜田;董惠英;山寺喜成;冯建灿
播种造林种基盘基质的改良研究
为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恢复中的种子发芽率、成活率和初期生长量,提出了局部改善植物生长环境的技术,即播种造林的种基盘绿化技术。实验研究了添加物对种基盘基质水分特性的影响和使用种基盘绿化技术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添加土壤活性改良剂,可以提高种基盘基质的透水性和吸水速率,降低其表面蒸发量,并能促进植物的地上部生长;添加土壤侵蚀防止剂,对种基盘基质的透水性及植物的生长没有显著的影响,但对于维持种基盘形状、提高施工效果很有帮助;通过种基盘进行播种造林,可以增加根的生长粗度,并能促进植物根系向土壤深处发展,从而有利于提高苗木的抗旱能力。
2003 Vol. 1 (4): 87-91 [
摘要
] (
1462
) [
HTML
1KB] [
PDF
2640KB] (
1100
)
92
李根柱;韩海荣;张增志
使用新材料蓄水渗膜造林试验研究初报
为解决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低的问题,通过使用蓄水渗膜材料进行造林试验,与未使用蓄水渗膜袋造林进行比较,调查生长情况。结果表明,使用蓄水渗膜袋造林明显好于对照,造林成活率、苗木生长量与对照有显著差异。在乌兰布和沙漠,测量使用蓄水渗膜袋和未使用蓄水渗膜袋方式,各个不同深度土层的土壤含水量、蓄水渗膜袋埋放处含水量均有提高。
2003 Vol. 1 (4): 92-95 [
摘要
] (
1554
) [
HTML
1KB] [
PDF
2337KB] (
1354
)
96
宋如华;李忠魁
北京山区综合开发工程效益价值评估——以北京市平谷区水利富民综合开发工程为例
以北京市平谷区水利富民综合开发工程为例,在分析了水利富民综合开发工程功能的基础上,建立了水利富民综合开发工程效益价值评估的指标体系;重点以效用价值论为理论依据,用等效替代法、机会成本法和重置成本法(恢复费用法)等环境经济学方法,对平谷区水利富民综合开发工程生态环境效益进行了价值计算,消除了生态环境效益评价中指标量纲不能统一的局限性,并使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价值和生态环境效益价值完全统一于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之中,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效益评价,为同类研究提供了研究的方法论。
2003 Vol. 1 (4): 96-101 [
摘要
] (
1323
) [
HTML
1KB] [
PDF
2893KB] (
1412
)
102
刘增文;潘开文;李雅素
森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者-分解者养分的关系
森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养分关系,是一种既互利又竞争的复杂关系。通过构建初级生产者-分解者系统的养分流动模型,分析分解者增长受碳限制或受养分限制的判断标准。在假定整个系统封闭的前提下,讨论初级生产者与分解者实现共存并保持长久稳定的条件:一是分解者必须受碳限制,这要求分解者较之初级生产者对养分吸收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二是矿化系数与碎屑化系数之比(
a
41
/
a
23
)要足够大于在初级生产者中的碳/养分与在分解者中的碳/养分之比(
α/β
)。这表明,从化学计量论的角度来看,生态系统的持续和稳定,对碳/养分之比和植物与微生物的竞争能力方面有严格的要求。
2003 Vol. 1 (4): 102-105 [
摘要
] (
3044
) [
HTML
1KB] [
PDF
1707KB] (
14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