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官方微信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2008年 6卷 6期  刊出日期 2008-12-31
  
1 曹建华;蒋忠诚;杨德生;裴建国;杨慧;罗为群
我国西南岩溶区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研究
中国西南岩溶区碳酸盐岩成土物质先天不足,沿用水利部颁布的SL190—1996《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显然与岩溶区的实际情况不适应。在分析影响西南岩溶区碳酸盐岩风化成土因素的基础上,收集相关的资料、数据和图层,估算西南岩溶区碳酸盐岩的风化成土速率,并将成土速率作为土壤允许流失量,厘定西南岩溶区土壤侵蚀强度的分级标准,结果表明,微度、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和剧烈侵蚀标准分别为1000t/(km2.a)。根据西南岩溶区土壤侵蚀过程的基本特点,对该地区以后的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以下建议:1)抓住土壤侵蚀过程关键环节重点防治,2)不同岩溶石漠化区采取不同水土保持对策,3)积极推进生物篱技术,4)加强岩溶区土壤改良技术研究,提高基本农田的生产效率。
2008 Vol. 6 (6): 1-7 [摘要] ( 1838 ) [HTML 1KB] [PDF 3983KB] ( 1550 )
8 李国华;岳增璧;朱金兆;景峰;张学培;魏天兴
滨海盐碱地基盘法造林试验
为研究推广基盘法造林技术在我国沿海盐碱地区的应用,以唐山市南堡盐场重盐碱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基盘育苗、修筑台田、挖排水沟、铺隔离层、客土穴移植树苗等综合措施,探讨滨海盐碱地基盘法造林技术。结果表明:种基盘具有一定阻隔盐碱的作用,其出苗率降序排列依次为Ⅲ、Ⅳ、Ⅱ、Ⅰ,即以客土、草炭、蛭石和珍珠岩体积比为5∶1∶2∶2的种基盘出苗率最高,且蛭石和珍珠岩组合占优势的基盘配方出苗率高于草炭占优势的基盘配方;台田以南北两条"十"字式(炉渣)的排盐阻盐效果最好,炉渣隔离层比建筑垃圾隔离层的排盐阻盐效果要好;客土穴起到了较好的改土阻盐效果,大部分移植树苗成活。研究结果可为滨海盐碱地造林提供改土阻盐技术支持。
2008 Vol. 6 (6): 8-13 [摘要] ( 1647 ) [HTML 1KB] [PDF 2846KB] ( 1352 )
14 张健;刘国彬;许明祥;薛萐;刘江华
黄土丘陵区影响生物结皮退化因素的初步研究
通过植被—枯落物—生物结皮的样方调查,分析植被、枯落物及结皮自身生长状况与结皮退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植被盖度和基盖度的变化对生物结皮退化影响较大,而对枯落物下结皮退化度和枯落物下结皮盖度的影响不明显,说明高等植物对植物间空地生物结皮退化的影响不明显;2)生物结皮的自身生长状况与其退化过程的关系不明显,其退化主要是受到其他因素的作用影响;3)枯落物的厚度和盖度是枯落物下结皮退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影响结皮退化盖度的重要因素。
2008 Vol. 6 (6): 14-20 [摘要] ( 1619 ) [HTML 1KB] [PDF 3069KB] ( 1389 )
21 王辉;王全九;邵明安;李裕元
翻耕与压实对坡地土壤溶质迁移过程的影响
采用田间模拟降雨试验方法,研究地表翻耕与压实处理对坡地产流产沙及溶质迁移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压实处理比较,翻耕坡地初始产流时间延长近3倍,降雨向土壤水转化率提高10%以上,产沙量增加67%;翻耕处理明显降低溶解态磷(DP)和泥沙浸提态磷(SEP)的流失量,但磷素流失形态(DP与SEP的比值)并未显著变化,始终以颗粒态形式流失为主;翻耕处理显著改变了溴的流失形态,溶解态溴(Br)与泥沙浸提态溴(SBr)流失量比值减少了72%;翻耕处理提高了溴(或硝态氮)的淋失概率,增大污染地下水体的潜在危险。因此,合理配置坡地免耕或翻耕措施,有机结合其他农艺耕作措施,对减少坡地水土及养分流失具有重要实践意义。采用田间模拟降雨试验方法,研究地表翻耕与压实处理对坡地产流产沙及溶质迁移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压实处理比较,翻耕坡地初始产流时间延长近3倍,降雨向土壤水转化率提高10%以上,产沙量增加67%;翻耕处理明显降低溶解态磷(DP)和泥沙浸提态磷(SEP)的流失量,但磷素流失形态(DP与SEP的比值)并未显著变化,始终以颗粒态形式流失为主;翻耕处理显著改变了溴的流失形态,溶解态溴(Br)与泥沙浸提态溴(SBr)流失量比值减少了72%;翻耕处理提高了溴(或硝态氮)的淋失概率,增大污染地下水体的潜在危险。因此,合理配置坡地免耕或翻耕措施,有机结合其他农艺耕作措施,对减少坡地水土及养分流失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2008 Vol. 6 (6): 21-25 [摘要] ( 1409 ) [HTML 1KB] [PDF 3069KB] ( 1281 )
26 王梦军;张光灿;刘霞;姚孝友
沂蒙山林区不同森林群落土壤水分贮存与入渗特征
为给沂蒙山区森林植被建设中合理群落类型的选择与配置提供参考,采用森林水文学方法,对淮河流域沂蒙山林区典型森林群落的土壤水分贮存与入渗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森林群落具有显著提高林地土壤孔隙度、土壤贮水量和土壤入渗速率的作用,其作用程度混交林大于纯林,阔叶林大于针叶林;2)森林群落对土壤(非毛管)滞留贮水量的提高程度明显大于土壤毛管吸持贮水量,因而具有明显的涵养水源作用;3)Horton模型和Kostiakov模型能较好模拟研究区森林群落的土壤入渗过程,但通用经验模型和Philip模型的适用性较差;土壤入渗速率与孔隙度之间具有明显的线性正相关关系。
2008 Vol. 6 (6): 26-31 [摘要] ( 1355 ) [HTML 1KB] [PDF 2943KB] ( 1510 )
32 陈宝玉;王洪君;滕轶;孙海芹;杨建;黄选瑞
保水剂对土壤温度和水分动态的影响
为了研究保水剂对土壤温度和水分动态变化的影响,在河北农业大学实验基地,对青海"绿宝"公司提供的3种剂型保水剂施入土壤后的混剂土进行土壤温度和水分运动规律的测定。结果表明:土壤中加入保水剂后能够调节土壤温度的变化,提高土壤的保温性能,使土壤的昼夜温差减小;对土壤水分的蒸发有明显的抑制效应,混剂土中的水分会向四周的干燥土壤扩散,其扩散距离是对照的2倍,而含水率仍在16%~19%之间,土壤中加入保水剂后,混剂土所保持的水分86.7%~88.4%为有效水(0~1.5MPa)。随保水剂用量的增加,混剂土的保温效果、抑制水分蒸发效果越好,土壤水分扩散相同的距离,混剂土的含水量越高,从而为植物提供充足的水分,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2008 Vol. 6 (6): 32-36 [摘要] ( 2294 ) [HTML 1KB] [PDF 2225KB] ( 1357 )
37 武秀娟;蔡体久;李华;盛后财
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始红松林和人工落叶松林降雨的水化学特征
对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始红松林和人工落叶松林2种森林类型的林外降雨、穿透雨和树干茎流中的无机态N、TN、TP、K+、Ca2+、Na+、Mg2+等养分元素进行测定,研究2种森林类型的水化学特征。结果表明:林外降雨中Ca2+含量最高,TP含量最低,无机态N以NH4+-N为主,养分元素平均含量(以mg/L计)排列顺序为Ca2+>TN>K+>Na+>Mg2+>TP,各养分元素在林外降雨中的季节变化较大,变化幅度最小的是Ca2+;降雨经过林冠层后,穿透雨的水化学特征发生了很大变化,自7月开始,K+、Mg2+含量增加,Ca2+在7月减少,8、9月增加,无机N含量降低,TP在原始红松林穿透雨中增加,在人工落叶松林中则减少;2种森林类型的树干茎流中,养分元素的含量存在明显的不同,但总体变化趋势一致,K+、Ca2+、Mg2+的含量均大于穿透雨中的含量,自7月开始,TP、K+、Ca2+、Mg2+含量均高于林外降雨中的含量,且在人工落叶松林中增加量要比在原始红松林中的高,无机态N均低于林外降雨中的含量。研究结果可为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本底资料。
2008 Vol. 6 (6): 37-42 [摘要] ( 1427 ) [HTML 1KB] [PDF 2945KB] ( 1279 )
43 史海静;温仲明
延河流域种子植物区系特征与物种空间分布
以延河流域为例,采用环境梯度分层采样技术,对该流域种子植被的区系成分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延河流域主要的种子植物区系共涉及57个科、148属、211种,其中裸子植物3科3属3种,被子植54科145属208种。从植物区系科属的分布型看,热带亚热带成分占31.57%,温带成分占28.07%;从属的分布型看,热带亚热带成分占11.72%,温带成分占60.54%。温带成分构成了本区系的主体,本区种子植物区系属温带性质。虽然数量上较整个黄土高原的植物区系成分较少,但这些物种却是该流域种子植物群落的主要构成种,对该区的生态恢复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借助物种空间分布与环境要素响应图,分析211个物种分布的环境梯度空间,结果表明,它们可直接满足生态恢复重建的物种选择等需求,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2008 Vol. 6 (6): 43-49 [摘要] ( 1630 ) [HTML 1KB] [PDF 3027KB] ( 1402 )
50 贾燕锋;王宁;韩鲁艳;焦菊英
黄土丘陵沟壑区坡沟植被生态序列研究
植被生态序列是小地形对植被空间分布影响的反映。采用样线法,对安塞纸坊沟支沟拐沟中南北向短坡面深沟谷和长坡面浅沟谷断面进行植被调查,分析其植被生态序列特征、物种组成及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短坡面深沟谷序列主要以灌乔木等演替后期物种为主,而长坡面浅沟谷序列则主要为草本物种;同一序列中,阴坡、沟谷地具有比阳坡、沟间地复杂的演替后期群落;序列中物种主要由菊科(Compositae)、豆科(Leguminoseae)和禾本科(Gramineae)构成,生活型主要为多年生草本,生态型以旱生、中旱生为主。α多样性指数在阴坡和短坡面深沟谷序列较高,β多样性指数在地形变化活跃的沟缘线区较高。研究结果可为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建设人工调节提供参考依据。
2008 Vol. 6 (6): 50-57 [摘要] ( 1596 ) [HTML 1KB] [PDF 3769KB] ( 1277 )
58 马波;吴发启;马璠;周米京
叶面积和降雨强度对大豆茎秆流的影响
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测定不同降雨强度下大豆(Glycine max)各个生长阶段所产生的茎秆流量,并分析大豆茎秆流量与叶面积和降雨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大豆在其全生育期内,茎秆流量占冠层上部降雨的16.77%,在大豆生长最为旺盛阶段可达到32.15%;茎秆流量随叶面积、降雨强度增大呈增加趋势,而其在降雨中的比例则随叶面积增大而增加,随降雨强度增大而减小;拟合出大豆茎秆流量与叶面积指数和降雨强度的定量关系。研究结果可为大豆作物冠层水分再分布的研究提供参考。
2008 Vol. 6 (6): 58-62 [摘要] ( 1527 ) [HTML 1KB] [PDF 2313KB] ( 1368 )
63 王力;王全九;石滨嘉;宫崎毅
安达市碱性草地土壤颗粒的分维特征
运用土壤颗粒质量分形模型计算松嫩平原低平地安达试区植被分布区和碱斑区样点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并建立分形维数与土壤颗粒不同粒级间的回归关系,以探讨土地碱化后土壤粒径分布的分形特征及其与土壤物理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安达试区土壤颗粒分形维数较高,平均分别仅有48.7×10-5cm/s(Pit A)和4.30×10-6cm/s(Pit B),反映了该区土壤细颗粒含量高、土壤大孔隙数量少、土壤饱和导水率低的特征;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黏粒含量呈对数正相关关系,而与粉粒和砂粒含量相关性不显著,说明在安达试区,影响土壤颗粒分形维数的主要因素是黏粒含量;羊草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在土壤垂直剖面上的变异较大,说明植被生长促进了土壤质地的变异;碱斑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明显大于羊草地,细颗粒含量高,饱和导水率低,说明碱斑的形成恶化了土壤物理性质;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可以反映安达市土壤物理性质的好坏,能作为土壤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评价指标。研究结果可为安达市以及松嫩平原盐碱地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2008 Vol. 6 (6): 63-67 [摘要] ( 2423 ) [HTML 1KB] [PDF 2455KB] ( 1217 )
68 刘斌;罗全华;常文哲;许小梅
不同林草植被覆盖度的水土保持效益及适宜植被覆盖度
以1954—2004年南小河沟流域水文气象观测资料及所布设的林地、草地径流场观测资料为数据源,进行坡面侵蚀强度与径流指标、降水指标、植被覆盖指标之间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林草植被措施减轻坡面侵蚀的作用明显;防治水土流失的林草植被覆盖度以40%~60%分界明显;从防治水土流失的角度出发,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工林地和草地建设的有效植被覆盖度应不小于60%和50%。
2008 Vol. 6 (6): 68-73 [摘要] ( 1785 ) [HTML 1KB] [PDF 3039KB] ( 1563 )
74 刘文勇;满秀玲
文献植物恢复措施对鸡西矿区废弃地土壤养分的影响
以黑龙江省鸡西市矿区废弃地为研究区,对不同矿区废弃地的土壤养分元素进行含量分析。结果表明:应用植物恢复措施后的基质土壤各养分指标绝大多数要大大高于原废弃地土壤和经过自然恢复的土壤,说明该措施对石墨尾矿、矸石发电厂粉煤灰废弃地和平排矸石山土壤养分改善效果明显;其中石墨尾矿除全磷外,各种养分指标与林地土壤差距较大,而旱柳对石墨尾矿土壤的改善效果最好,其有机质含量为37.28 g/kg,是残渣的2.6倍;种植大果沙棘对粉煤灰废弃地土壤养分的积累效果明显,有机质含量为48.25 g/kg,是残渣的1.5倍;植物恢复措施使平排矸石山的土壤养分积累速度加快,已接近林地,混交种植兴安落叶松和家榆总体恢复效果最好,有机质含量分别为193.42和151.46 g/kg,是自然恢复条件下的8.9和7倍。建议引入优势种群(如松科等)以加快演替速度,使矿区废弃地更快地恢复到原始状态。
2008 Vol. 6 (6): 74-78 [摘要] ( 1506 ) [HTML 1KB] [PDF 2606KB] ( 1200 )
79 李云平;刘永兵;王计平;李海龙;张国明
松嫩草原西部县域尺度景观格局变化及预测——以黑龙江省杜蒙县为例
景观格局变化及预测是区域土地生态利用与规划的基础理论。基于1979、1990和2004年TM/ETM遥感数据,应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RDAS 9.1、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 9.2、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及马尔科夫过程模型,对松嫩草原西部杜蒙县1979—2004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土地利用转移概率矩阵、景观指数及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分析以及动态预测。结果表明:1)草地面积1979—1990年锐减,1990—2004年呈现增加趋势,1979—1990年草地转换为农田和盐碱地,1990—2004年农田、林地、盐碱地和苇地转换为草地。2)农田面积大幅增加,1990—2004年有所回落,主要由林地、草地、苇地和滩涂等用地转入。3)苇地面积逐渐减少,主要转出为水域和盐碱地。4)盐碱地面积在增大,主要由草地、农田、建设用地及水域等地类转入。5)景观破碎度加剧,景观形状变复杂、异质性加强,景观趋于不稳定的趋势。6)马尔科夫模型对研究区未来土地利用景观变化预测结果表明,今后一个时期内,农田、草地、水域、苇地等用地面积将逐渐减小,林地、建设用地、盐碱地及滩涂地面积将逐渐增加,由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将会更加突出。
2008 Vol. 6 (6): 79-86 [摘要] ( 1613 ) [HTML 1KB] [PDF 3880KB] ( 1236 )
87 王英;黄明斌
径流曲线法在黄土区小流域地表径流预测中的初步应用
径流曲线法是目前国际上预测无径流观测资料地区降水地表产流的主要模型,由于气候、水文及下垫面的差异,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应用受到限制。利用黄土高原地区3个小流域的303场降雨径流资料,针对黄土高原降雨地表径流特点优化模型中的初损率λ,并提出降雨强度修正函数,将降雨强度因子引入径流曲线法。优化后的模型效率<i>E</i>达到0.812,实测径流深与预测径流深的线性回归决定系数<i>R</i><sup>2</sup>达到0.822。改进后的SCS-CN模型可用于黄土区小流域降雨地表产流预报,对黄土高原无资料地区侵蚀产流预报、指导水土保持工程配置和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工程实践意义。
2008 Vol. 6 (6): 87-91 [摘要] ( 1742 ) [HTML 1KB] [PDF 15775KB] ( 1306 )
92 包彬;黄学文;马力强;王孔敏
潮查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区系及植被类型特征
采用群落调查方法,对潮查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科属的组成和植被类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潮查自然保护区共有野生维管植物72科204属352种,其中种子植物61科190属334种,分别占总科数、总属数和总种数的84.72%、93.14%和94.89%;植物种类相对丰富,植物区系成分多样,以北温带成分为主;在植被和群落类型上,共有4种植被类型9、个群系、19个群丛,在较小的范围内聚集了大兴安岭北部山区大部分植被和群落类型,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
2008 Vol. 6 (6): 92-97 [摘要] ( 1801 ) [HTML 1KB] [PDF 2632KB] ( 1371 )
98 胡建忠;夏静芳;土小宁
我国沙棘资源建设与开发的成效和经验
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资源建设与开发在我国"三北"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20多年来这一工作的总结分析,发现目前的辉煌成效主要得益于历任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国家有关部门的密切协作配合以及专门机构的共同推动。通过对沙棘资源建设与开发进行展望,指出需要针对目前存在的瓶颈问题,设立专题开展研究,并加强国际合作,才有可能加快沙棘资源建设步伐,稳步提高沙棘综合开发效益,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
2008 Vol. 6 (6): 98-102 [摘要] ( 1322 ) [HTML 1KB] [PDF 2878KB] ( 1239 )
103 刘协亭;张芃;邢立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修复措施体系探讨
新疆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项目2001年由国务院批准实施,计划历时5年对源流和干流进行治理。通过治理,使多年来断流的塔里木河下游大西海子水库以下河道恢复过流。多年来,大西海子断面至塔里木河尾闾台特玛湖间的生态环境持续衰退,如何使塔里木河下游生态得到较好修复,作者结合已完成的前期设计工作,对有关生态修复措施体系进行初步探讨,总结出内陆干旱地区风沙地带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的思路和方法。
2008 Vol. 6 (6): 103-106 [摘要] ( 1637 ) [HTML 1KB] [PDF 2225KB] ( 1378 )
107 孟丽静;王仁德;张宝藏;陈军晓
河北省典型湿地生态系统综合评价及其调控对策
选择河北省具有代表性的5个典型湿地作为研究对象,在全面分析湿地资源特点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方法和资源经济学方法,从湿地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服务价值2方面对河北省典型湿地生态系统进行综合评价,并以此为依据,探索河北省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调控对策,以期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促进湿地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协调发展。
2008 Vol. 6 (6): 107-111 [摘要] ( 1578 ) [HTML 1KB] [PDF 2454KB] ( 1324 )
112 查同刚;张志强;朱金兆;崔令军;张津林;陈军;谭炯锐;方显瑞
森林生态系统碳蓄积与碳循环
通过系统论述森林生态系统碳蓄积与碳循环的研究方法、森林生态系统碳蓄积与碳循环过程的时空特征以及森林与大气间碳交换的环境响应机制,发现:生物量法是研究碳蓄积的经典方法,而涡度相关法侧重于碳交换的过程与机制研究;森林生态系统在低纬度地区表现为碳源,而在中高纬度地区表现为碳汇,随着演替过程的进展,森林碳蓄积逐渐增大,直到顶级群落表现为相对碳平衡状态;辐射、温度和水分状况等环境因子通过对森林生态系统光合生产力(光合生产力)和生态系统呼吸的影响决定净生态系统碳收支的环境响应。同时指出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碳蓄积和碳循环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2008 Vol. 6 (6): 112-119 [摘要] ( 1741 ) [HTML 1KB] [PDF 3961KB] ( 1342 )
120 杜丽娟;王秀茹;王治国
生态补偿机制现状及发展趋势
生态补偿是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在界定生态补偿含义的基础上,概述国内外生态补偿机制的进展,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展望了生态补偿的发展趋势。我国生态补偿尚处在探索阶段,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计算方法不完善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面临的主要问题,建议深入研究不同领域、不同地区的生态补偿标准。
2008 Vol. 6 (6): 120-124 [摘要] ( 1450 ) [HTML 1KB] [PDF 2648KB] ( 1221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关于招募《中国水土保持科学》青年编委的通知
弘扬科学家精神专题宣传之:中国林业教育奠基人梁希
祝贺郑粉莉副主编和陈利顶、雷廷武编委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编2020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被Scopus数据库收录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20年主编会暨第九届优秀论文评审会在京召开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9—2020年度来源期刊核心库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编新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致谢审稿专家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7年主编会议在陕西杨凌召开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7—2018年度来源期刊核心库
原主编王礼先教授获诺曼?哈德逊纪念奖
英文稿件征稿启事
崔鹏副主编当选中国科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刘国彬等3位编委荣获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编委会换届暨第四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我刊副主编崔鹏当选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科学委员会委员
中国科协 教育部 科技部 卫生计生委 中科院 工程院 自然科学基金会关于印发《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的通知
我刊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征稿启事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5—2016年度来源期刊核心库
关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网址的申明
关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五届优秀论文评选结果的通告
祝贺《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副主编崔鹏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Copyright Notice
2011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
关于颁发《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四届优秀论文奖的决定
关于授予王礼先同志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特殊贡献奖的决定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创刊十周年纪念座谈会暨第三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在海南三亚召开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四届优秀论文评审会在京召开
关于IP地址变更的通告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0年中国知网统计数据
2010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1-2012年来源期刊
在线投稿系统正式启用,欢迎在线投稿,并提出宝贵意见。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9年中国知网统计数据
欢迎订阅《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在2009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中名列前茅
第二届编委会第二次会议成功召开
关于召开《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二届编辑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的通知
      更多....  
更多.... 
   论文版权转让合同
   作者信息表
   论文模板
更多.... 
           
 
  版权所有© 2010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编辑部     
通讯地址:北京市 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联系电话: 010-62336042,010-62336872 E-mail: sbxh035@263.net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京ICP备 11006287号